经济论文【优秀30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

我国经济形势论文 1

浅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论文关键词】 经济 形势 宏观调控 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 财政 政策 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措施,对我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至关重要。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许多国际国内不利因素的冲击,但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宏观调控将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 市场 化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8年 中国经济 发展回顾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 成本 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证券 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经济下滑,但不能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抑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成果显著

世界经济 金融 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 金融危机 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 历史 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对三农的政策力度加强,粮食增产增收,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三)改变宏观调控方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持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去年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6~12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 投资 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上升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

二、2009年 经济 增长展望

国际经济 环境 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 市场 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 中国经济 前景值得乐观,特别是从长期来看,保持8%以上的增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所以要继续扩大内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 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 社会 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今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可预见的未� 2009年,发达经济实体基本不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任何贡献,全球经济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 财政 政策 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 国债 2000亿元、四万亿 投资 计划等,这些政策实施好了,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以上。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 工业 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 金融 、 交通 运输 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的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

因此,考虑了国内外许多的因素,使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连续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所以说,2009年我国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

参考文献

[1]丁元竹。寻找经济问题的社会解决方案[J]。开放导报,2009,(1)。

[2]胡锦涛。在2008年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J]。新华月报,2009.1.

[3]余永定。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9,(1-2)。

经济论文 2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山东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对山东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有针对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经济增长;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在我国的规模不断增长。山东作为沿海省份之一,在1990s开始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截止到20xx年底,山东省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1.6亿美元。FDI的流入弥补了山东省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进出口事业的发展。不仅极大的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投资的倾向性是的FDI在山东地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等,因此更好的理解FDI对山东省经济的影响能协调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FDI在山东投资的现状

1. 投资以山东半岛东部为主,同时地区差距有所减弱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性,使山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青岛、威海、烟台沿海地区,形成以青岛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情况。20xx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28.6%、24.0% 和31.0%, 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50.8%。而起他地区所占的比较较少,据统计山东鲁西地区的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四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总和仅是青岛市的1/3左右,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平衡状态明显。

随着山东经济的发展,山东各地之间的FDI的差异有缩小趋势,由于鲁西地方政策的辅助及发展活力的吸引,其对FDI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青岛三市所占的比较出现下降趋势。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山东省FDI地区分布之间的差异有不断减少的趋势。

2.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潜力巨大

20xx年山东省三大产业吸收外资项目数依次为66个、726个、641个,实际的FDI投资分别为32213万美元、701031万美元、382778万美元,因此FDI在山东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与我国制造大国的形象相匹配。

3.投资来源地集中

据统计发现FDI来源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山东省直接投资前十名国家(地区)分析发现,这十个国家所占的比重高达95%以上,而且以亚洲发达地区和国家为主,其他国家多为欧美发达国家。20xx年亚洲地区对山东省的直接投资占山东省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70.95%,20xx年占72.56%,20xx年占7426%,20xx年占79.82%。

4.投资规模基本逐年增加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FDI规模非常小,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山东省的FDI达到迅猛发展。1984年之前实际利用外资基本都为0,1985年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59万美元,仅占全国的029%;20xx年实际利用的FDI达110.1159亿美元,占全国的1473%,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其后两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到20xx由逐渐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总体来说是逐渐增加。

三、山东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1.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分布问题

虽然FDI能优化山东的产业结构,但其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含量低、耗能高等,且大多是以中小�

2.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问题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知,FDI在山东的分布及其不均衡。截止到20xx年,流入鲁东地区的FDI所占比例高达72.99%,流入到鲁中的外资占到了 15.72%,流入鲁西的仅占到11.29%。这种FDI分布的不均衡造成山东的外资政策不统一,同时也造成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

3.外国直接投资管理问题

虽然FDI的规模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相应制度和法律的缺失,造成了对]FDI的审批、评估、监控等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和管理问题。一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足,导致实际FDI与协议的FDI数额相差巨大。二是由于FDI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业绩而盲目竞争,将一些高耗能低产值的产业引入,不仅阻碍现有产业的发展也造成环境影响。三是一些FDI企业利用政策漏洞进行偷税漏税拖欠工资等。

4.FDI来源地过于集中

通过以分析可知,山东的FDI主要来源于亚洲发达地区和国家,所占比例高达近80%,而来自其他地方的投资较少。这样造成了山东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如若发生地区性经济风险时对山东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在投资、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亚洲国家的投资溢出效应较低。

四、山东省利用外资的建议

1.改善FDI产业流向,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改变以往的投资结构,增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强化FDI技术溢出效应;二是积极引导FDI向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的投入;三是要扩大FDI的来源,吸引不同地区的。投资。

2.优化投资环境

外商的进入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不仅需要配套相关的硬件设施,同时也要按照国际和国内的规定健全法律法规,同时也要优化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在这些措施做好之后也要做好社会服务,及时解决外籍职工的住房、女子教育等问题,在保障外籍人员的权益同时也为外籍人员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3.提高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与质量

为了提高FDI的作用,需要缩小亚洲国家所占的比例,积极开拓欧美及其他市场,进一步的扩大FDI的流入规模和来源。同时要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投资,转而向高端科技和新兴产业投入,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也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积极引导外资从房地产行业向文化娱乐、旅游开放等行业转移。而且要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分布,对此鲁西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建立坚实的政策基础,减少投资者的成本,提高其收益,从而积极吸引FDI的进入,

4.提高安全意识

针对有些投资者的不法经济行为,山东应该加强对FDI的监管,建立相应的经济预警机制,减少投资者的不正常撤资及经济波动对山东的影响,增强自身经济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红玲。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38-40

[2]林雨,周慧。FDI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xx(9):8-10

经济论文 3

随着我国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县域房地产越来越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发展县域房地产业不但是房地产事业的新热点,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县域房地产经济开发事业中,必须结合县域房地产开发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改造,把县域房地产经济开发打�

1 在房地产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以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为主。但是近年来,随着大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渐饱和,县域房地产开发正在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县域地方经济开发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1 重利润、轻公益。部分开发商在进行县域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追求利润,不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导致一些开发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量不合格,建设品位低。

1.2 物业管理意识淡薄。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业的持续,属于房地产开发业的一个序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开发企业存在重开发,轻管理,重盈利,轻服务,重宣传,轻兑现的现象。物业管理不配套,发展严重滞后。物业管理发展的水平是衡量“居者优其屋”一个重要的指标要素。

1.3 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县域与城市需求客群对价格的理解不同,厌恶昂贵与花哨,其价值与价格的矛盾突显。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和县城都存在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在县域房地产开发中,房产开发往往首先以中高档住宅小区为主。中小户型等中低价位的住宅小区稀缺,而高层、小高层、联体排屋等高档住宅占市场份额过大,住房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通常开发商都习惯的把城市的项目开发模式直接带入县域,在缺乏了解和充分市调的情况下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档次。其实县域房地产开发不必盲目追求高档。一是县域范围内的城市建设落后,居住理念保守,购房者对档次、品味乃至房型的优劣还没有形成鲜明概念;二是大部分县城还处在城乡结合的半农村,县域人均收入低,先解决居住的问题,才能再谈起提升住宅品质。

2 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房地产经纪开发现状,笔者认为进行县域地产经济开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规划先行,注重社会综合效益。县域房地产开发,必须与教育、医疗规划结合发展。

我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在社会中,教育配套 房地产开发中的教育设施规划,结合县域地方特色,可采用新区教育配套、学区旧城改造以及自建学校等方式。虽然县域房产开发与大城市房产开发有很多不同点,但是在进行教育设施规划时刻借鉴时下大城市流行的“教育地产”概念。房地产是一个支柱性产业,而教育也在走向产业化。当房地产与教育两大产业结合的时候,教育地产应运而生。作为中国原有的教育模式,学校是政府主办的,办教育是政府的事情。房地产企业作为民间资本,在房产开发过程中,可把教育配套当做投资教育产业。这样即解决了房产开发过程中的`教育设施配套问题,又缓解了政府办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尤其强烈,因此除了教育设施以外,医疗资源也是很多家庭在选购楼盘的考虑因素。因此在县域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周围的教育设施是否完善和医疗资源是否丰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卫生服务需求愈来愈呈现多样化,但是百姓就医还存在诸多不便之处,因此以社区为依托的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直接进入社区家庭的基本医疗服务。

2.2 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要求必然不断改变。在正常的发展状态下,城市更新是伴随经济增长自然实现的。旧城� 旧城改造将使城市土地功能发生改变,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提供了土地新兴功能的房地产项目进行开发,同时被拆迁的居民也需要房地产的居住产品来安置。旧城改造是历史必然的过程,旧城改造不但改变了县域的破旧面貌,也提高了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房产开发对县域进行重新布局,将一改原来城区内陈旧杂乱的状况,提升土地价值,促进整个城市升级。房地产开发必须以尊重公共利益为首要,探索出旧城改造开发的有效模式,充分展现了它所承载的区域优势和自然禀赋。房地产开发与县域旧城改造相结合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社会价值。在全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中,土地的利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除了应与当地县域特色相适应以外,更应把旧城改造融入当地经济。产业特色是旧城改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产业特色是旧城改造的重要依据。要推动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仅有高楼大厦和优越的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富有活力的经济环境是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脱离开经济支持的旧区改造活动很难成功。因此,在探寻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新模式的过程中应以发挥产业特色为目标,以解决破败地段和人民生活质量问手段,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2.3 房地产开发与自然环境和民居特色等当地特色相结合。所谓地域特色就是某地区在历史积淀、文化背景、空问形态、民风风俗、物质构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特点。

历史文化特色是体现县域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社区的同时,保持并发展县域既有的历史文化特色,给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怀旧情结提供载体。

地理特色和空间形态特色。县域的地理特征和县域原有的空间形态也是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在房产开发中,应充分体现县域的地理特征和原有的空间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县域的面貌和整体形象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而在于和谐的外部环境、建筑物之间良好的相互关系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体现,是体现县域特色的现实途径。

每个地方蕴涵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从房产开发中发掘和保护特色民俗文化是房地产经济开发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如在两广地区突出骑楼建筑的建筑特色,可以让居民在享受现代生活便捷方便的同时,又延续商业功能和民俗特点。

2.4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在进行县域房产开发时,不管是政府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应积极倡行绿色开发。绿色房产开发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的舒适度,还降低了能耗,助力了国家节能减排的任务。绿色房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传统的太阳能光热系统、风电系统外,应加强新产生的地源热泵系统、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技术推广,促进合理的投资、规模、功能、施工和装修标准。从经济角度来说,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全生命周期内建筑成本最优化。根据我国刚刚通过的节约能源法,开发商在进行房产开发时应承担建筑节能减排的责任。

房产开发节能减排,同时也是居民的需求。随着房地产业不断地发展,消费者除了注重硬性需求的同时,对建筑空间和使用的科技含量、舒适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节能性,在合理的投资下实现经济运行费用;长期使用可靠性,保证运行的稳定、安全。配合室内装修,突出文化品位与智能化,使居住空间具有丰富的控制和计量功能。

20xx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在“国十一条”严控开发商囤地、力图降低企业杠杆率的监管框架下,对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信贷将更加严格谨慎。由于一线城市各方面的压力和政策的调控,未来中国城市化重心将更多转向中小城市以及县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将为县域房地产经济开发带来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关于经济的论文 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而且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属于国家产业结构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但是,在房地产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措施缺乏、监督机制缺少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不合理等众多突出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房地产经济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房地产行业加强管理,从而全面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房地产经济的概述,重点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调控政策

在我国各个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具有较好的关联性、较大的涉及领域以及较广的覆盖面等特点,不但密切联系着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但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房地产行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但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处理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本质问题。

1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概述

尽管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很多问题存在于房地产行业的内部,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一是房地产宏观政策频频出台。我国各级政府对房地产行业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为使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相继出台多项宏观政策。纵观全国房地产行业的实际情况,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宏观管理政策不仅未使房价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反而助推了房价的增长;二是各地区房价呈现整体上涨的趋势。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的物价进一步提升了基础物资的成本,建材、土地等价格日益攀升,从而导致房地产整体价格的上涨。从20xx年开始,我国房地产行业受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房价持续攀升;20xx年房价出现略微的下降趋势;20xx~2017年,房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三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具有乐观的前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行业成交量出现萎缩,三四线城市的成交量不断增加,从而使住房价格进一步提高。而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会对房地长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房价保持稳中有升。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而言,房地产行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想要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一定原则。一是坚持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结合,基于物质关系的角度而言,土地承载着房屋建设,基于经济关系角度而言,房屋不仅体现了土地的价值,更体现了土地的利润,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时相互依存,互为一体。想要有效管理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机构需要在房屋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二是坚持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国有化原则,占有、处分和使用土地的权利都属于国家,这种方式对土地的整体规划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能够有效执行相关政策,控制建筑规模。

2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经济管理意识。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发展房地产行业,但是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开发商具有较差的管理意识。一般情况下,开发商都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存在偏见,认为参与房地产的开发利用主要目的就是牟利,并没有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缺少经济管理意识,房地产经济管理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2.2缺失经济管理政策。管理政策的缺失会直接造成管理目标的缺失,而在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很少有长期性的政策扶持,市场管理目标比较模糊。一是我国政府将市场管理的目标定义为抑制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因此出台了很多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导致经济管理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其效果较差。二是一些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短期和长期的政策,但很多地方自相矛盾,大大的降低了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效果。三是房地产行业缺乏合理、长期的政策支持,造成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秩序相对混乱,这就将很多机会提供给一些不法的投机分子,严重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我国的房地产税收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等落实情况能够看出,我国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的房地产管理政策,管理目标不明确。

2.3缺乏经济管理目标。在房地产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有缺乏清楚的管理目标、缺少正确的管理方向以及管理重点难以凸显。所以,这就导致很多问题存在于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过程中,缺乏持续性的政策。另外,间断性也是国家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房地产行业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而且对房地产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不清晰造成的。

2.4缺乏经济管理体系。通过对国外房地产行业进行分析研究能够看出,他们的管理体系比较完善,能够有效落实房地产行业中经济管理政策。相比于国外,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则因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而出现一些动荡,法律法规不健全,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行为得不到有效规范。在建设、开发、交易以及后期管理房地产的各个阶段,房地产经济管理贯穿始终,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经济管理法对房地产经济活动进行统领和规范,传统僵化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3解决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管理机制。现如今,我国房地产市场混乱现象的对其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改革管理机制,这样能够使经济管理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政府部分想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必须确保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明确分解发展目标。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不断改变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居住状况得到改善,房地产经济在健康稳定的发展,并推动着国民经济的提升。基于此,我国需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各级部门不但要对房地产行业的短期经济利益和作用加以重视,而且要规划和确定长远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城乡居民的用房需要。

3.3出台连续性政策。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重要时期,加强对房地产结构的调整可以加快我国经济的转型。所以,我国政府要对房地产经济加强认知,在出台政策时要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一是要全面调查房地产经济形势,将符合地域发展形式的政策制定出来,将金融中心城市确定为港口城市;二是各级部门需要将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出来,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要求进行明确,从而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三是将房地产经济的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出来,对百姓的住房消费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保障制度进行有效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3.4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但能够使房地产的经济秩序得到规范,而且能够规范多元化市场中复杂的财产关系,有效解决常见的矛盾纠纷。因此,要结合本国实际国情,构建一套完善可行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一是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防止政府部门过多的干预房地产经济管理,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行;二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进行优化整改,另外房地产交易管理、管理房地产中介机构也要包含在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中,房地产政策的颁布实施要具有较强的稳固性、较好的层次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从而作为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保障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有效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房地产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存在不合理政策、不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等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我国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对房地产市场加强调节,以便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进而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于经济的论文 5

摘 要:一、循环经济的产生及概念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

关键词: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及概念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循环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提出来的,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 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及存在问题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xx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l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xx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2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3 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4 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一)制定全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

我国经济形势论文 6

浅谈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研究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得以成功应对,从而使金融市场逐渐回归平稳,但是经济金融增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依旧仍然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而言是个巨大挑战,因此提高金融产业风险抵御能力势在必行。对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并就如何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发展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风险不但与日俱增,而且形式多样,�

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分析

1、成效和机遇

无论是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领导人都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作了正确判断,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倡导民间投资,刺激国内各种消费,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使金融市场回归平稳、内需有所扩大、进出口贸易日渐平衡,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而且国内生产要素相对充足,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问题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尚不合理,金融市场有待完善,所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通胀压力大最为突出,当下国际经济金融局势动荡不安,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且面临着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有效控制通胀、保持经济稳健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同时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加大了投放货币的压力,而且金融市场资金配置不合理,流动性差,如居民存款缺乏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城乡银行资金失衡等,导致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调整信贷、经营转型、防范风险等方面任务艰巨。

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问题的策略探讨

1、强化金融经济宏观调控

政府应基于资产价格、社会融资、金融市场等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合理调整货币目标,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支持信贷薄弱环节,确定信贷投放重点,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措施加大信贷支持,针对国家重点项目、符合相关政策的企业,如文化旅游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特别是小型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是针对“两高一剩”类型的产业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并鼓励和发展信贷中的直接消费业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等,以此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同时还应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坚持可控、主动、渐进等原则,完善浮动汇率体制,通过适当放宽外汇流动限制,加强管理资本进出平衡和对外债务债权,并主动寻求和拓展使用外汇储备的方式和渠道,以此动态、有效管理人民币汇率。此外还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产业、财政等政策的关系,注重其松紧搭配,长短结合,以此为金融宏观调控发挥效用提供保障。

2、科学调整经济结构

世界经济结构失衡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妥善处理“三农”问题,通过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创新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利用减税、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创新“三农”服务手段和产品,扩大农业直接融资规模;其次是依靠科技力量走新型化工业道路,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走向低耗、高效、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最后是应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服务业,以及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组织,以此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应扩大内需,国家可以推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放宽税基等,合理分配社会成员收入,并结合民众的多样化需求采取家电、农具购置补贴、扩建经济适用房等措施鼓励其消费,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以此使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提高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性,拉动经济增长。

3、加快金融机构体制转变

一方面国家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要求和金融机构实际需要,加快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科学布局,合理分层,形成以国际性、政策性、股份制等大型银行为主体且小中大银行并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强化内部改革,具体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贷款定价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的收费制度,建立风险责任与薪酬挂钩的激励制度,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并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改进理财咨询、现金管理、风险评估等业务,严格控制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同时强化实体经济服务意识,合理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价值服务收入,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寻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使之朝着投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形成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对外服务体系,以此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

4、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新形势下,金融风险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隐蔽性较强,潜在危害大,因此必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金融机构应深刻、全面审视融资平台、集团客户、房地产、国际业务等领域的风险点,构建跨国境、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发展战略、内控制度、业务模式等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能力,如利率、汇率等风险,特别是加强控制信贷数量和规模,严防其脱离实体经济,以此规范金融行为,防止泡沫经济,维护金融稳定。

结束语

总之,当下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化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金融结构体制转变,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以此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当前金融经济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5)。

[2] 李德。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发展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2(25)。

[3] 安杰山。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2(11)。

[4] 张义均。经济金融形势研究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

关于经济的论文 7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逐�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对原有经济系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价值链产生重大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和服务为主转变,进而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即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以互联网� 网络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各地纷纷出台支持网络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以抢抓发展先机。xx省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网络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网络经济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对原有经济系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价值链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催生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以互联网�

一、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一)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xxx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8、6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达68、6%,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增速是美国、日本、英国的3、3倍以上。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全面发展,涌现出一批1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

(二)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处于群体突破的爆发期

xxx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15、9亿元,增速达38%,今后几年还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xxx年,我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人民币,正以每年近40%的速度快速增长。xxx年至xxx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由17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75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到28%。

(三)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xxx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人民币,占进出口总额的19、5%,预计到20xx年,将达12万亿元人民币。xxx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预计到20xx年,将超过40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电子商务市场。

(四)基于信息网络的分享经济迅速崛起

xxx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6、95亿人,占网民总人数比重的95、1%。xxx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两万亿元,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已在短期内催生了一大批巨无霸式互联网企业。滴滴、UU跑腿、猪八戒网、货车帮、途家网、摩拜单车等一批分享经济品牌应运而生,企业规模已超越或正在接近传统领域经营数十年的竞争者。

(五)互联网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xx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相关举措

(一)建立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围绕大数据试验区建设、电子商务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等重点领域,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xx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等创新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制造业+互联网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xx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试验区建设要突出创新引领、注重特色、厚植优势,着力推进大数据制度创新,注重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数据资源整合、大数据创新应用、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产业园区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数据创新发展关键环节和突出难点的若干条政策措施;《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网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培育发展网络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为抓手,强化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创新产业培育模式,统筹空间规划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确定了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为重要支撑、省辖市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大数据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规划布局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等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载体,目前,华为、新华三、浪潮、猪八戒网等国内知名大数据企业已入驻园区。加快洛阳洛龙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中国移动中移在线、奇虎360、西交大中原大数据研究院等12家企业相继入驻。在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利用已建商务楼宇、众创空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区,推动地市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吸引大数据平台型企业和创新型团队入驻。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建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共同推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平台建设。组建多元化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依托省内高校、骨干企业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郑大一附院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及应用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交大在xx省设立了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xx创新中心,浪潮、新华三等行业龙头企业大数据研发机构落地xx省。二是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在“互联网+制造”方面,鼓励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建设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双创基地,培育50家智能工厂和100个智能车间。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1560家益农信息社、撮合农产品、农资线上交易额3.2亿元,3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在“互联网+益民服务”方面,推出全国第一个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上下互通、全警联动的省级“互联网+警务”便民服务平台,实现289项公安业务的网上办理,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洛阳市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营造10分钟智慧养老服务圈,入网注册老人用户82万,签约服务商家500余家,每年提供各类服务超过300万次,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

(三)不断壮大电子商务规模

xxx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0%。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打通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流程和传统通关流程,实现了货物的“秒申报、秒通关”,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积极探索多式联运通关机制,开行郑州到青岛、连云港、上海等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扩大郑州—海港班列—日韩地区等海铁联运业务规模,推动空空转运和空陆、铁海联运加快发展。xxx年,xx跨境电子商务累计进出境商品8500万单,货值67亿元,在全国试点城市中保持领先。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5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91个、村级服务点3710个,形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锐之旗、xx中钢网、郑州悉知等3家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入选xxx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

(四)提升网络经济发展基础支撑能力

建成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成4G基站14、6万个,居全国第6位,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11104G,居全国第5位,通信网络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建成了全光网xx,市、县城区和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省固定宽带50M以上接入。

三、xx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xx省网络经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体制机制的任务仍比较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网络经济发展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网络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网络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变化、新要求不适应,思路不够清晰,工作无法下手,依然用传统思维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二)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法律滞后、空白点多,现有法规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相关标准规范缺乏,制约数据共享开放。

(三)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xx省尚未建立网络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无法对全省网络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预警。

(四)协同推进机制还未形成

网络经济跨界融合,迫切需要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形成联动配合、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

四、推动xx网络经济强省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推进网络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完善网络经济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机制,研究出台政府采购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管理办法,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促进网络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建立网络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地方立法,围绕数据权益保护、数据流通、个人隐私保护等重点内容研究开展地方立法探索。

(二)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推进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加快建设,打造试验区的核心区。加快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实施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推动大数据企业、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汇聚,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大数据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依托高校、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吸引国家级大数据创新平台落户xx省。推动全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平台、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实现重点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率先突破。

(三)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加快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三年行动,实施中信重工智慧制造、信大捷安移动智能终端公共安全平台等示范项目,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依托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加快推进精准农业应用示范。推动郑州、洛阳、济源等加快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一批物联网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

(四)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

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xx)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推动政策红利覆盖全省。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布局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建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

(五)夯实网络经济发展基础支撑

制定xx省落实国家网络提速降费、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的实施办法,推动流量资费水平进一步下降,大幅降低大数据相关行业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加快提升高速光纤网络、4G网络覆盖质量,建设覆盖全省的窄带物联网,积极争取5G网络试商用,推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热点公共区域免费WLAN全覆盖。

当前中国经济论文 8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

我国政府进行经济发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不可动摇的。 我国人民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目前,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经济增速会放缓。这一特点是由于现实环境引起的,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内,支持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便是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随着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不断被消耗,使得这样的“动力”在逐渐衰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次,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国家政府不再一味的追求“纯GDP”,而是转向了“绿色GDP”等新兴概念。而相关绿色、低碳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而且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支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企业正在逐渐转型,以流水线代替工人的科技密集型企业正在逐渐崛起,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将会不断增强。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化引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经济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组织所能够主导的了。新型经济体,例如金砖四国、欧盟、东盟等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而我国前领导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正是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的精准预测。

二、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力过剩

根据最新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共计13.68亿,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53%,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45%。尽管我国企业众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消化如此的劳动力。也正因此,造成了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地区便是珠三角以及西部等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一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代名词,其中尤以深圳、珠海为代表,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升级转型,现代科技逐渐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流水线形式的工序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虽然人口少,但是由于经济尚未完全开发,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市场,形成了尖锐而又深刻的矛盾。

(二)科技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低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仍然属于以劳动力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国家。而从一些外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将科技作为第一推动力,社会经济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科技型企业多而不精,站在顶点的多位国有企业,而一些民营企业例如华为,为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只能说是“杯水车薪”、“九牛一毛”。因此,科技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低是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因素,如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我国的经济将在可预见的未来陷入困境,甚至崩溃。

(三)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畸形”限制了总体的经济发展能力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陷入“畸形”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具体来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中部次之,西部相对来说较差。而这样的格局就像是一个木桶,短板之处恰好限制了整个木桶所能够容纳的水的总量。因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畸形”限制了总体的经济发展能力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加上东部以及中部地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科教等资源大力发展,这样的“畸形”态势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的几点建议

(一)解决“劳动力过剩”

解决劳动力过剩,加强就业一直是我国政府进行社会维稳的方针之一。解决“劳动力过剩”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使

(二)科技兴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放到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来是非常恰当的。作为政府来说,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我国并不缺科技型企业与人才,缺的是政策环境支持,缺的是氛围,而政府恰恰可以利用体制的优势来完美地弥补这一点。作为企业来说,加强自身的转型升级,以科学技术为导向,加强科学技术的引入与使用,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良好的保障,才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三)平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

既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出现,那么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而不应该回避。笔者认为有如下的解决对策:首先,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中西部发展的扶持力度,利用税收、政策等优惠来减轻西部的发展压力,同时,加强对西部的招商引资,使得其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其次,从东部地区的角度来讲,要积极帮助西部省市进行建设,积极传授自身的发展经验,使得其能够少走弯路,尽快地缩小差距;最后,作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也要审视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发展来尽快摆脱这一局面,使得自身的发展最�

四、总结

这几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在全国人民以及海内外侨胞的共同奋斗下,我国在未来一定会迎来又一轮的经济建设。全体人民应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畏艰苦,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经济论文 9

一般意义上的逆向物流,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循环经济方针,对于全社会中的所有生产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可再利用物质进行综合的规划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社会工程,往往涉及到国家的行政力量。这里所说的逆向物流,指的是某一市场主体为了达成他的市场经营目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外部市场环境信息对所生产的产品在一定的循环周期内进行有效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例如在大学校园中制定逆向物流处理的经营主体,来实现大学校园中电子垃圾的资源最大化利用。逆向物的全部环节包括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现有产品的循环使用,以及代谢废物的二次处理等。

逆向物流的概念起源于逆向分销,这是一个物流学的概念,指的是商品在在产品的销售渠道中在消费者到经营者之间的流动,因此,很多商品流动就成为了逆向分销的一部分。这个概念表明了学界对于产品的社会流动方向所提出的质疑和相关的流动对于企业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如何利用的问题。早年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认知报告中提到逆向物流的构建是多个环节组成的,包括了产品的回收,相关材料的替换,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不可回收产品的处理以及二次处理,新产品的维修与制造的全套流程。同时,也有人提出了产品再使用和物料、部件再循环的概念,将逆向物流定义为从消费者到生产者,让现有的二手产品重新焕发出活力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的一切物流体系。

由此来看,逆向物流的运作包含这样的一些基本步骤:首先是对产品的回收,将超出预期的产品拿来分销,对无法利用的产品进行处理,同时做好二次回收的准备。本质上来看,逆向物流要实现的是社会资源的增值与再次利用。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我们计划按照逆向物流的运作流程来设计相应的电子垃圾处理体系,形成一座桥梁,沟通大学校园的主题大学生和校外经济处理的主题和二手上架以及相关的市场经营主体,形成一个完成的循环,将循环经济的视角彻底的贯彻到逆向经济建立的二手电子垃圾处理体系当中。首先搜集管理环节,具体的方式是在校园中建立一个管理中心,将我们覆盖的所有的用户的资源电子垃圾进行搜集,使整个系统运作的基础,搜集的方法分为上门处理和等待用户送来,具体的办法的采用取决于大学校园中电子垃圾的'类型和内容。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于在整个逆向物流的系统中承担着一个搜集和输入的任务,通过输入状况,我们可以决定物流系统的下一环节的任务量与物流系统在整个循环经济的流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如果搜集中心的运作决定了我们的运作的最基本的成本,换言之就是加入没有搜集到整个系统需要的物件,那我们的整个系统就难以继续良好的工作其次是运输环节,这一阶段主要是将校内的搜集中心和校外的市场主体之间建立联系,把我们搜集到的电子产品运送到市场的接入点即相关的运营商。

运输任务的意义在于中转,通过中转的运输环节,我们可以将我们所搜集到的废旧电子产品运送出去,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实现电子垃圾的校内处理与校外的市场经济的主题相结合的任务。是整个环节和核心部分,能否优化决定了效益的高低。

然后是检测环节,由于二手电子产品的特性,想要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就要进行检测,电子垃圾的损坏程度决定了它能否继续发挥价值和所能变现的价值量。如果损坏程度过高,就不可能实现本身的增值要求。通过对电子垃圾进行检测维修,并进行相关的估值为现有的电子垃圾的处理和循环提供基础条件。

最后是销售环节,销售环节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个部分,这一环节通过我们将电子垃圾运送到市场的主题,进行检测和维修,让它们焕然一新之后,在市场中直接绽放他们的光彩。销售环节的任务是与市场发生联系,将现有的成本转化为资金,用于下一步的扩大运作和持续发展。

从建立校园电子垃圾处理的逆向物流循环点的角度探究大学校园电子垃圾处理的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探索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在大学校园的电子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利用调研,了解高校中电子垃圾处理的循环经济实现的可行性,结合不同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个以电子垃圾处理为核心的逆向物流系统,从而实现解决校园电子垃圾处理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在调研中继续论证的课题。

关于经济的论文 10

摘 要:美国经济危机所引发了全球性金融海啸肆虐,造成了欧洲、日本、中国等经济区域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相比较,它的特殊性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至干涉。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地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政府在其中的定位以及它的职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 实体经济 政府职责

一、经济危机的特殊性

所谓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不足,导致产品大批积压,形成了供需双方之间的极大的失衡,造成了由生产到消费整个链条的脱节。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无计划,市场失衡造成的。1929年那次经济危机基本上发生在实体经济阶段,即从货币到产品、从生产到货币的生产流通阶段。而这次经济危机,具有前所未有的特殊性,它发生于实体经济之外,主要是金融、信贷和证券,美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它庞大的消费是依靠对全世界资本的占有维持的,全世界大多数的投资银行、信贷、融资证券实体都设在美国,而美元又作为世界货币与其它国家的外汇储备直接挂钩。因此,美国的一切经济危机都可以通过不良资产打包、证化输出给全世界,来化解本国的金融风暴,也就是所谓“美国赔钱,世界垫付”。

二、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良好的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假繁荣。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互相适应,互相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虚拟经济在最初阶段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主要环节,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刺激实体经济的市场和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而伴随金融产业、信贷机构和证卷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完备,逐步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并开始以一种按照实体经济规律难以解释的规则影响实体经济的市场,甚至操纵实体经济的运行。所以说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必须对应地进行很好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到它的正常发展。例如: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房产的建筑,并通过房产买卖得到收益来实现。

(二)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要发展,首先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要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其次是向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通过这两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世界金融海啸对我国的影响相对缓和,虚拟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但国家有强大的宏观调控力度和广度。然而,对一些发达省份,由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对明显,多数企业倒闭、裁员,失业率倍增等。应该看到虚拟经济对于地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即有效的盘活沉淀资金,刺激创新。同时,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它能够发展。然而,虚拟经济毕竟是要依靠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才能够得以维持。否则,巨大的泡沫加上高额的金融风险必须带来经济危机的隐患。有些企业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就向银行贷了大量的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出现经济危机,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或者遇到市场紧缩,迫使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利润得不到实现。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三、遇到经济危机时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历来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干预。一般来说,对于市场经济自身运用得相当完善的地方,政府无须干预。在这些方面,政府的职能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无事可做了。恰恰相反,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市场的固有缺陷。市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为了弥补市场的这些缺陷,政府就需要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经济的消极面,控制市场的总体运行,防止自身发展造成危害。而此次金融危机是市场失控导致的结果。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任何企业、任何个人都无法解决,这时中方政府首先推出投资4万亿元重点解决民生项目、农村问题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我国GDP以不低于8%的速度增长。其次,各地方政府也积极筹集资金在各个层次上拉动内需。比如,电器下乡、银行一再降息,刺激广大人民群众消费,从根本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方经济的不利影响。可见,我国的政府干预作为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角色,在经济发展屡遭困扰的情况下,显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江。政府的干预。东南大学大学人文学院MPA人文中心,210096

2.马克思。资本论

经济论文 11

一、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

通过计算后可以发现,虽然人均实际农业GDP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其不平稳性,但是其彼此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关系。其四者之间的变动模式受对方影响,形成了当今农村金融业的现实影响结构。也就是说农村人均GDP是否增长,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Granger因果检验的过程中,其分析结果显示,包括了农村金融规模、结构其是均与农村经济增长没有直接明显的关系。然而农村金融效率却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虽然农村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规模与结构有所变化,但是不得不关注的是,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效率的积极促进影响。其二,与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金融效率有异,农村经济规模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无明显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脚步,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目前金融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的不完善。目前,商业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在其职能上存在缺失,从而导致了金融体系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性严重缺失。举例来说,中国农行原本是政府特定的支持与扶持农村建设的商业银行,然而,由于农业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落后性与弱质性,从而导致了农业银行自身运营的机制产生问题,迫使其不得战略调整,最终减小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当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则偏向了边缘化。这种边缘化表现突出的是农村发展银行其建设初衷并未与现行状态达成一致,只进行农副产品放贷服务的发展银行,已经大大滞后了农村金融发展。当然,金融工具的缺失与服务手法的单调也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从而造成了金融发展的滞后现象。

(二)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契合

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相对比的`,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则是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另一诟病。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的主要缘由有两点:其一时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体的布局上无法达到合理化。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东部发达地区分布较为密集,相对的,中西部比较落后地区的密度反而较小,这样与经济结构需求完全不符合的金融机构密度,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协助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其二农村贷款的发放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了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契合度不够的现象产生。在普遍经济学上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将决定金融发展的水平,而对于农村经济这种封闭式的经济形势而言,其所建设的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封闭性。而正是这种封闭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上不得不考虑农业经济的滞后性现象与弱质性特征,而将贷款形势发放到一些乡镇企业中,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现象的产生。

(三)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机构效益不高,也是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农村金融运营环境而言,其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目前,越是落后贫困地区,贷款需求主体的居住环境就越为扩散,这种扩散性在中国地大物博的广大农村而言,为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与监管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与地域性广带来的麻烦相比,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的缺憾,正是这种管理体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农村信贷业务技能的失灵,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价值大打折扣,机构的工作效率也无法提升。当然,农村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过差,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又一大隐私。由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从而使很多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落实与开展,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低工作效率。

(四)政府干预方法不科学

政府干预方法的不科学,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政策因素。传统意义上来将,政府的有效促进与引导对于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建设将拥有有益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管控上尚属于国家严格管控范围内。者不但失去了利率自身调节的杠杆作用,同时也是农村金融资本变得调动不灵活,使整个金融资源形如死水,不利于其与社会资本合流,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另外,政府对农村内部非正规性的金融资本管控的严格,也是造成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又一干预不科学政策。目前,政府之所以排斥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其主要原因在于该资本存在一定风险,而另一原因则是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干扰了政府对农村金融的管控工作。然而就目前看来,非正规性资本的顽强生命力已经使其资源走入了“灰色”的误区,从而变成了更加危险,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金融发展滞后影响因素疏导办法

(一)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

面对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象,合理有效的疏导办法将可行之有效的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并且推动整个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改善农村金融滞后的众多因素之中,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应为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强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因为其是整个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只有农村金融体系得以完善,整个农村金融环境才可以得到改观。所以,在构架金融体系之时,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有效应用政策、商业金融机构,规划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形成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互相扶持,共同促进,从而达到金融机制的合理化与现代化,保证了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创建全新形式的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化农村金融工具,将信贷、信息等与网络系统结合,并退出小额贷款的多种新形势的农村金融产品,从而达到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结果。

(二)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

确保了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调节当前金融机构现状,使其与经济结构达到合理化契合,是目前调节金融机构组成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在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应该大力扶持与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合理建设与运营操作,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中西部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经济发展脚步。另外要重视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肯定与理解其发展的必然性与推进性,通过正视与积极引导,最终达到其与国有金融资源主体的共同作用,保证其安全性、稳定性与规范性,从而促进其金融结构合理,并与经济结构构建成良好关系,推动整个金融机构与经济结构彼此促进的结果。

(三)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地域性广这一物理性难题,如何有效的架设合理的监管、扶持网络,从而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到农业经济之上,是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走访调查各地区形式,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信息网络,将可以高效的了解到目前农业经济实际状况与农业需求,从而更快速高效的反应,提升金融机构效率。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加强也是确保机构效率提升到重要手段。充实当前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其内部管理与金融管理手法技巧,对于整个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科学化干预政策

科学化干预政策,是以当前政策转型为主要依据,其看中的并非政府的强制干预,而是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进行的适合性干预。要充分考虑目前干预政策弊端,以活化金融资本为主要目的,顺应形势发展,是干预政策变为扶助政策,将有效的提升整个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从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注意其控制力的减弱,使非正式金融资本融入到整个金融机构中来,从而实现现代化金融体系,才能反映出科学化干预政策的实际作用。当前,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应在金融效率上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同时要在各方面规划与完善农业经济构架与相关内容,从而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存在价值,达到农村金融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当前中国经济论文 12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后,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攀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由此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进口需求,并且逐渐表现出旺盛的态势,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中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所以生产的商品具有成本低廉、价格优惠的特点,加之提供优质的服务,由此促进了中国生产的产生源源不断的出口到世界上的各个国家,而且吸引了大批的跨境投资,在我国建设了劳动密集型加工生产基地。我国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所以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态对世界经济格局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而进出口贸易作为实体经济的直接表现,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担任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很多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加工基地,这就表明中国经济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远远要大于外贸数据上显示的结果。中国在世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为美国、日本等国的企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原料和劳动力,成为主要的加工基地,这些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的主要消费品,所以中国经济的变动会对这些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

全球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相关制度则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所确定,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是现在并没有改变传统的经济政治秩序,发达国家始终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对于经济运行规则的影响却在不断增大。无论是在对外贸易方面还是在与七国集团的经济交往过程中,中国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在不断的加强。比如说在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上,很多国家都想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来影响和抑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对中国施加巨大的压力。但是中国却能够化解这些压力,坚持按照自身的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并且进行科学的汇率改革。另外,中国还加入了东盟,建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就大大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中国已�

三、中国进口让贸易伙伴直接受益

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重要的消费大国,尤其是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的形势下,消费水平也不断上升,由此拉动了进口贸易的增长点。同时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生产水平方面也不断的提升,对各种原料以及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内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依靠大批的进口贸易。中国进口需求的增加,让对应的出口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创造了经济增长的机会。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在2015年的进口同比增加了670亿美元,占据世界前列,很多国家都从中获取了经济收益。在货物贸易方面,我国在2015年的货物贸易进口金额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主要是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所致,在数量上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石油和金属我国货物进口中的主要大宗商品,在世界石油价格暴跌的形势下,中国在进口数量方面仍然呈现逆势的态势,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抑制价格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对世界经济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中国为国际跨境投资提供增长新动力

资金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吸引跨境投资是各个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达国家是国际跨境投资的主体,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一批发展中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跨境投资的行列中,尤其是中国的国际跨境投资增长快速,从2002年到2014年短短的12年时间内,在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经排到第8位,无论是投资企业的数量还是直接投资存量方面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成为国际跨境投资的主要力量之一,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跨境投资行为对投资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创造了巨大的有利环境,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良性互动

自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已经与世界经济之间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中国经济要想得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并且逐渐的发展壮大。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在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如今已经站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要想保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起到良性的影响,还需要二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中国在实体经济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金融经济方面却显出疲软的态势,所以需要在巩固实体经济的同时,加快对金融经济的改革,以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势头始终保持上升的态势,在这种形势下,应该与世界经济建立一种共赢的发展模式,在促进中国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对带动其他合作伙伴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这方面来讲就可以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利益方面能够相互促进。为了改变中国金融经济落后的局面,应该对金融经济进行深入的改革,但是由于金融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并且注意方式方法,一定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国情发展的正确道路。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问题上,一定要谨慎,在对经济规律进行科学的研究后,遵循经济规律稳定发展。中国只有在金融经济方面不断的完善并且强大,才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且稳定发展,真正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金融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作为风险措施,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防止因为境外投资者的投机行为而威胁

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我国周边的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了加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要积极的参与到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制定工作中去,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规则,从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出适宜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则,不断强大自身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六、结束语

中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对外贸易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发展并不均衡,在某些经济领域相对而言还比较弱势,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是跨境投资行为,都对合作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态对世界经济格局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确保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范围内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既能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获益,又能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与世界经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关于经济的论文 13

摘要: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我们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对策。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对策;经济问题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

人民币连续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就可能倒闭。人民币升值还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如果食品、服装、文化用品、日用百货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供过于求;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四)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如教育、医疗)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

(二)对于投资过热要严格控制信贷投放

在信贷调控上,要根据国家产业和区域政策,有保有压,要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国际游资流入的管理。财政政策则可适度扩张,重在优化结构,特别是对灾区重建以及低收入群体补贴等方面可加大支出力度。对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投资给予更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针对内需增长面临的压力,重点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要采取适当措施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避免这两大消费热点出现过度下滑。努力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尤其是旅游消费成本,如降低旅游景点门票费,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水平。

对于消费相对不足问题。如果经由中小企业的发展,多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收入分配,应当能够提高消费倾向,使投资的比例降低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另外,也应修改外资优惠政策,不再以资金的量作为实行优惠政策的依据,改为根据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区域发展的需要来制定鼓励投资的政策。

(三)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协调国际收支的根本措施,是缓解“双顺差”的市场解决途径,也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基础。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培育资本市场。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基于外汇紧缺时期,结售汇外汇管理体制对于外汇储备增加有积极作用,确保国家有效掌握外汇资源。

同时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配合协调。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使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逐步融为一体。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对出口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密切联系,在当前出口贸易激增和外商投资数量扩大的背景下,内外资一视同仁“两税合一”成为大势所趋。

(四)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实现储蓄与消费、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均衡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实施对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储蓄与消费、消费与投资的结构均衡是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性、战略性举措。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按价值规律办事,合理确定劳动力价格,通过政策、法律等措施保障劳动者利益;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环节,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扶持力度,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率;增加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流动性吸纳和消化能力。加快股权分置改革步伐,实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全流通目标;完善股市的基础性制度和基础性设施建设,降低风险,方便流通;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减少甚至取消对经济的直接投入,从投资财政转向公共财政;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督促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指导商业银行均衡投放信贷,营造良好的外部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大对外资企业和非法流入的境外资金的监管,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对流动性的管理水平,监督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降低资金短缺地区的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形式。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吴曼丽.人民币汇率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2).

[3]马晓河.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战略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7,(7).

关于经济的论文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物流业是一种服务性产业,是连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重要桥梁。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物流业在当代社会的蓬勃发展,现如今物流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物流产业面临的挑战和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而且逐� 与此同时,物流行业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产业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产业经济学主要涵盖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

研究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和优化。例如,罗斯托曾经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论、主导产业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等。

2.产业组织方面。

产业组织的研究对象是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贸易、资源分配利用等行为关系。产业组织研究是为政府对市场秩序调节服务的,主要是通过对市场竞争状态进行判断并对相关数据全面分析,这就给政府维护竞争效率以及市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3.产业布局方面。

在某些地区或者国家,产业组合和空间分布经常有一定的规律。在这些规律中提炼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以及政策。例如,二元经济理论和增长理论等等。

二、物流产业面临的挑战

1.低端市场竞争激烈。

所谓低端市场就是能够提供物流的常规服务。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服务产品的提供上,仍然存在着同质化强、增值服务少的问题。由于增值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市场过度竞争、平均利润低等结果,这些又增加了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债券领域的低利润以及企业行为的粗放,形成了过度、无序的恶性循环。

2.企业成本压力较大。

从企业的成本构成项目来看,大致包括仓储成本、流通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还有一系列不动产的租赁成本。物流企业只有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合理利润。

3.市场退出成本较高。

从目前我国企业运营的模式来看,大部分企业一旦意识到市场环境的恶化,就会选择退出该市场,并且寻求重新配置资源的其他方式,但物流企业设备和设施专属性强,沉淀成本较高,导致企业退市成本提高。

三、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业增加了主体博弈复杂度。

从物流产业构成来看,物流产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业、物流基础业、物流系统业、企业物流业及物流技术群。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同时也是物流业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方主要是指需方和供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物流渠道中,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的期限内向供需企业提供所需要的部分或者全部物流服务。

要想增强物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至关重要。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只有选择了资信优良的分包商,才能降低经营成本和责任风险,进而对客户企业负责,但是这并不能杜绝分包商违约事件的发生。在与分包商合作时,如果客户的货物遭到损失,不管是分包商的错误还是第三方物流的错误,最终受严重伤害的还是客户。而供需双方间的博弈上升为更复杂的三方博弈,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现象明显增加,物流效率降低,失信行为更为复杂,以致很多失信案例难以取证。第三方增加了主体博弈的复杂度。

2.物流复合型产业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物流业不是运输、仓储简单的叠加,而是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内在的联系形成的一种包括物流活动与物流企业的复合型产业。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可以由传统的仓储运输转向采购、制造、分销等更多的环节。物流运作过程当中,其他企业与物流企业内部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分包合作关系,这就增加了信息不对称。伴随着物流信息传递过程的失真,物流服务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风险大大增加。

3.物流业发展的集中度太低。

我国的物流业大部分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高度分散的格局导致我国物流业内部市场过度竞争。提高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行业竞争力,最终结果是提高大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集中度太低,大企业少,为了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其集中度。

4.多头管理体制下缺乏统一的管理。

物流行业不仅涉及交通行业,还与贸易、城市管理、商品检验检疫、海关、税务以及公安等多个部门有密切的联系。大量的发展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需要在各个部门行业间相互配合,统一管理。目前,在政府部门设置中,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划分,这种管理体制极导致了地方之间、部门之间权利和责任的重复和交叉,各部门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另一方面,各部门、各行业各自分管。民航负责管理航空运输,交通部门负责管理公路、海运和水路,但是海关、税务、工商、仓储、流通加工以及外贸等部门却缺乏统一的管理。在多头管理体制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分散存在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不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四、对策和建议

1.完善物流专业学科体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人才是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我国要建立人才和物流学科培养的体系,必须深入研究物流基础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适当改进和创新,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此,要加快做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促进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物流教育体系。

2.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逐步进行整合和重组。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对物流产业结构进行全面整合、细化以及重组,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借鉴国外物流业的经验,实现国家对整个物流行业的有效控制。其次,物流行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短期目标、远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只有制定详细的发展策略,加大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投资的力度,物流产业才能更快地发展。

3.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快物流企业技术创新。

在新形势下,物流企业要想抢战先机,就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当然,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物流理论,分析国外物流业先进的工作经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效率。政府应该鼓励与支持物流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研究与应用,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在物流方面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研究相结合的创新活动。

4.实现物流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现代化物流运作体系。

首先,政府和企业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将物流企业推向全球市场。其次,企业在全社会的产业组织结构以及资产重组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新华社,20xx.

[2]许明。基于产业经济学浅论我国物流产业[J].产业经济,20xx,(12).

[3]付婷婷,张彬。基于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物流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4).

[4]徐朦,郑凯。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监管难点分析: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J].特区经济,20xx,(12).

关于经济的论文 15

摘要:本文针对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展开了为深入研究,同时结合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创新措施,其中包括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信息技术同财会管理有机融合、进一步创新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案、创新经济管理制度,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以及积极落实人本创新,形成人才竞争的良好局面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新经济形式;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管理创新。

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在行业中占据而更多的市场份额,现代企业需要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展开进一步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企业创新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对创新方法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总结,进而对我国现代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多的进步思路。

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能够较好的满足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良好发展。

1.满足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需求。

在我国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展开进一步的创新。在最近几年来,我国现代企业在完成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性的会受到如下两个因素的负面影响:首先,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经营性质开始出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同时也逐渐的成为了行业市场环境下的竞争主体;其次,在计划经济与短缺经济相互融合的新经济形势下,现代企业的管理只能够停留在粗放状态,具体表现为,能源与材料的消耗率过高、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等。基于此,通过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现代企业将逐渐挣脱以上这两个因素所带来的制约,继而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2.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知识经济本身是信息化经济的一种,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同样也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知识经济具有着超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需要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制定上,重新安排企业的运作流程。其次,知识经济同时也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需要企业适当的减少内部的管理层次,进一步加快信息的内部流动速度,在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过于传统落后。

对于新经济形势下的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观念传统落后是阻碍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障碍,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经济管理创新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仍然将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到了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在新经济形势下,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定的危机意识与战略管理观念,但是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这些却被非常多管理者当做了可有可无的会议或演讲内容,非常少会将其落实到实践管理环节当中。

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时都存在着如下的几点问题:首先,制度内容相对完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应有的监管环节;其次,经济管理制度同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匹配,通常情况下,经济管理制度内容的完善速度非常难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有一少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非常先进,但是其内部的发展环境却无法适应制度内容,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制度资源浪费。

3.内控管理缺位。

目前,国内的经济市场环境可谓是风云变换,绝大多数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都不具备应有的战略管理与危机意识,从而导致经济管理创新成为了一纸空谈。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多数企业仍然在运用财务审计手段来进行成本控制,试图通过此种方法来减少资金的流失。然而,通过对以往的经济管理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后可知,出于对管理授权问题的考虑,单单以财务管理来进行经济管控是具有非常高的局限性的。例如,有非常多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而选择建立加盟公司,而加盟公司的管理工作需要由总部来完成,如果没有设置专岗专人来完成管控工作,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财产的不必要损失。

三、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在新经济形势下,国内的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来不断的调整内部的管理模式。虽然有非常多企业已经开始积极的加入到了经济管理的创新队伍中,但由于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创新速度一直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基于此,笔者结合上文内容来提出了几点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1.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在新经济形势下站稳脚跟,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是一项重要举措。现代企业需要做的是实现管理者的理念创新,从整体高度着手,重新布置企业的统筹战略规划,为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剔除掉那些守旧迂腐的管理方法,虚心的学习其他优秀企业的管理措施;其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带头作用,在企业内部创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让所有员工都可以切实看到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由上至下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再次,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还要把握好战略创新与危机创新,以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着手来重新制定创新发展方案,让企业可以在行业中长时间的处于鹤立鸡群的状态;最后,即使是在面对充满着风险危机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管理者也要带领所有员工一同开拓进取、直面困难,一方面要准确认识到潜伏在表面之下的危机风险,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技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促进经济管理创新工作的顺利完成。

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信息技术同财会管理有机融合。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经济形势背景中,大批量的数字化平台、高效率的管理系统以及高智能的管理技术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来,同时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事实上,现代企业内部的财会管理工作能够涉及到非常多的种类与数据信息,这种庞大的计算任务需要得到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企业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引入信息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由于现代企业的经济行为发生于内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其中的所有数据均需要通过财会工作来进行处理,因此在实际的经管过程中,无论是采购营销,还是仓储派送,均会出现大量的财务信息,如果仅凭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非常显然已经无法系统化的管理好这些信息数据,从而在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达不到应有的工作效率。为此,通过应用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能够将繁琐的工作简化处理。

其次,新经济形势下的行业市场变化莫测且有着非常大的波动,现代企业如果想要紧跟住市场的变化节奏,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基于此,现代企业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以及信息统计工作就开始面临了更大的压力。通过引入信息化系统,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对信息数据的运算速度,同时还可以大幅提高运算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全天候的不间断运行。

最后,在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中,经常会出现管理范围过窄以及管理深度不到位的情况,部分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为了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必须要跟随经济活动来进行动态管理,否则就非常有可能因为延迟过长而影响数据的实用价值。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则可以非常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完成远程监控,通过信息系统来集中处理财务管理业务。

3.进一步创新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案。

现代企业需要进一步落实战略管理,从根本上增强自身的战略意识,在积极迎合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现代企业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在新经济形势下,战略思维就是经济管理创新的灵魂之处,企业管理者应当围绕自身的发展重心,积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发展路径与业务种类,积极预测并跟踪客户的实际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尽快的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认真的研究自身在行业市场中的发展优势与竞争劣势,虚心的学习并接受战略伙伴的所给出的建议,在明确好整体战略方针的前提下加大执行力度,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战略计划可以顺利完成。

4.创新经济管理制度,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在我国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中,现代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非常显然已经无法较好的适应行业市场的变化速度了,为了尽快改变现状,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完善制度内容、调整市场导向、借鉴优秀经验等方面着手,来促进创新工作的顺利落实。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切创新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劣势,积极的引进一些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此外,企业管理者在创新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在其中注入人性化与柔性化的管理元素,切记不可过于盲目的调整经济管理的工作内容,避免整个创新工作变得华而不实。

与此同时,现代企业管理者还要将经济管理制度的内容与外部的市场环境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对企业当前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展开进一步的规划与协调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一心的与谐管理氛围。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积极的效仿行业先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为经济管理的创新任务增加成功砝码。

5.积极落实人本创新,形成人才竞争的良好局面。

在当前的知识时代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意味着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能够切实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变得迫在眉睫。首先,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员工的福利待遇与晋升制度,构建出充满人性化的管理体制,以此来将优秀人才长时间的留在企业当中;其次,企业还要为员工营造出一个与谐自由且舒适愉悦的工作氛围,用心做好对内部员工的人文关怀工作。

经济论文 16

资金供给、泡沫与“庞氏骗局”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股票市场也不例外。如果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过度充裕,股票市场的价格就会全面脱离企业未来的业绩,市盈率就会太高,泡沫就出现了。泡沫的出现会增加股市的风险,因为投资者的长期回报没有保证。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股市就被认为积聚了越来越多的泡沫,直接原因就是资金供给过分充裕,不但美国国内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急剧膨胀,而且国际上的许多游资也涌向美国。中国的股市资金供给同股价波动的关系更明显,过去的经验表明,在资金上开一个口子就会推动股价的明显上涨。但是,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如果经济的总体资金供给过多,应该引发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总体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出现,就会反过来提高投资者所期望的收益率,投资者会要求更多的风险升水,这将会使市盈率下调。如果只是股市的资金供给量过多,从而引发股市的“通货膨胀”,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资金要在股市“扎堆”而不流向别的地方呢?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股市比别的地方更有“吸引力”,二是“热钱”除了股市以外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

一些学者通过对美国股市的系统研究后发现,美国股市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反馈机制,除了媒体诱导的心理强化以外,还存在着所谓的“庞氏骗局”(PONZISCHEME)(罗伯特。希勒,20xx)。骗局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叫查里斯。庞氏的美国人。庞氏骗局实质上是将后一轮投资者的投资作为投资收益支付给前一轮的投资者,依此类推使卷入的人和资金越来越多。股市中的庞氏骗局就是依靠一轮又一轮的资金投入来不断抬高股价,依靠后一轮的资金投入来给前一轮的投资者提供收益,并以此来不断吸引新的资金。

我们中国人对这种骗局并不陌生,这实际上是一种金字塔游戏,许多钱庄的欺诈性集资和传销实际上就属于此类。在中国的股市上,庄家们形成了中国股市的“庞氏群体”,这样就将中国的股票市场引入“类传销市场”的方向,进入股市的人并不在乎股票本身的未来盈利率,而是期望“吃下家”来致富,所以已进入者希望有更多的新进入者,也就是说,“下家”越多越好。由于这种期望的发酵,中国的股票比其他金融资产更具“吸引力”,股票所能吸引的资金也更多,这从投资基金所受到的冷遇就可以略见一斑。中国股民的心态也类似于传销者,他们明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但是你如果戳穿,他们会亢奋地、振振有词地同你争辩。他们希望经济学家、股评家、媒体来帮助发展“下线”,因为要维持这种“类传销市场”,必须要一线一线往下传,而且一线要比一线的人多、资金量大。如果要取缔,他们可能会奋起反抗,他们希望在自己找到“下家”之后再取缔并庆幸自己。

但是,“类传销市场”终究要崩溃,稍有数学知识的人和没有数学知识但有健全直觉的人都知道。中国股市的庞氏骗局要比美国的更容易崩溃,因为美国的资金供给比中国充裕得多,股市“玩家”也要多得多,即使它的基本面差一些,国际上的资金仍然要往华尔街涌。而在发展中国家,崩溃来得更快。如果涉及的人太多,还会酿成社会问题。1996年至1999年,阿尔巴尼亚发生过这样的骗局,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人和20亿美元的资金,这相当于阿尔巴尼亚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0%,当1997年这些骗局败露时,愤怒的抗议者抢劫了银行,焚烧了建筑物,政府不得不动用军队来平息动乱,一些肇事者被杀(罗伯特。希勒,20xx)。

即使过多的热钱聚集在证券市场并不导致市场崩溃,但至少会导致价格高估,股票价格高估导致企业价值高估,许多企业因此而对实体经济不屑一顾,热衷于在虚体经济中搞纯粹的“资本运作”,都愿意上市、包装买卖,一夜暴富。这对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都是一种损害。

就我们的证券市场而言,似乎流入的“热钱”太多了;对于这些“热钱”,我们当然应该堵住不合法的来源,同时还要向合法的“热钱”提供者指出股价过高的风险和庞氏骗局的伎俩,并适当增加股票供给特别是绩沈股的供给,以及改善市场结构,开辟多种金融产品,使投资者有更多选择,并使社会上对金融产品的投资更多地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避免股票二级市场的资金量过分超过“头寸”需要。

投资、投机与“设机”如果人们购买股票等金融产品,特别是当他们主要是为了获取短期买卖价差收益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呢?如果股价脱离了企业的盈利,市盈率很高,仍然不断有资金流向股市,那么这些人是在投资呢,还是在投机呢?如果他们是在投机的话,是不是就属于非理性的行为,政府应该制止呢?其实,所谓投资和投机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他们完全可以重合。所谓投机,是指利用市场价差从事买卖(特别是短线买卖)而获利的行为。投资如果指的是经济学中的概念的话,当然是指资本形成,如厂房的建设、设备的购置、存货的增加等,股票二级市场上的买卖自然就不是投资。但投资如果是指居民的日常理财行为的话,购买金融资产如股票等,就是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通过投机来实现的。我们说过,聚集在二级市场的。资金相当于银行系统的“头寸”,在经济学的概念中,银行存款被贷给企业用于生产的那一部分资金叫做投资,而对居民理财行为来说,不管他的资金是贷出去了还是留下来作为“头寸”(其实这对于某个人来说是不可能区分开的),都是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有时也会在投机中实现,譬如说,从低利息的银行取钱存在高利息的银行,甚至在同一银行将资金从储蓄帐户转移到支票帐户。证券市场的投资与投机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平时贬投机而褒投资,可能是因为二级市场聚集的资金远远超过了“头寸”需要,以及因为对虚体经济(NON-REALECONOMY)的投资不能转化为对实体经济(REALECONOMY)的投资。

而且,由于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分散功能的重要性,投机就是必须的。只有通过投机,才能发现和形成真实的价格,才能使发现真实价格者得到报偿,因为这种投机者对资源配置作出了贡献,它搜集、整理、分析、判断了信息。证券定价的一些模型恰恰是建立在所谓的套利行为的基础上,这种套利实质上就是投机。即使是者,他也至少对信息做了简单的决断,如果决断是对的,也应该得到报偿。其实,这种纯粹的者是很少的,他下一次就会思考为什么会押对,就会开始分析信息了。投机对于分散风险也十分重要,所以市场上出现了专业投机的投资机构,如对冲基金等,他们是风险接受者。但重要的是,这些风险接受者往往是富裕阶层和专业人员,而且建立在市场专门化的基础上,所以风险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正因为如此,普通股票市场等基础市场上的风险反而更小了。

所以,投机甚至都并不可怕。那么可怕的是什么呢?所谓投机,是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所带来的价格波动中获得利益,但如果信息不完全的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完全的,价格波动对每个人的机会是一样的、公平的;如果信息不对称的话,政府就应该管制内幕交易。如果有人故意造成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故意进行信息误导,使价格波动并从中牟利而无法被管制,这就非常可怕了。这已经超出了投机的范围,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设机”。所谓“设机”其实就是价格操纵,我国的庄家就是“设机者”。我们厌恶投机,其实质是厌恶由“设机”而导致的“频繁短炒”,因为庄家的“设机”使小户投资者焦躁不安、无所适从、朝买夕卖。

因此,大户和机构投资者并不一定就是庄家,甚至高比例持股者也不一定是庄家(尽管我国证券市场上大户做庄的比例较高)。庄家的概念虽然比较含混,但一般是指那些通过信息误导等方式来操纵价格的高比例持股者。由于庄家的要害是“设机”,所以我们需要打击的是“设机”行为而不是投机行为,更不是笼统地打击大户、打击机构投资者。

事实上,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无论在一级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发现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有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中,一级市场的发行价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都更接近真实价格,一般个人投资

者成为机构投资者定价的追随者。在国际上,由于共同基金的兴起,机构投资者已�

除此之外,机构投资者正在成为积极的战略投资者,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有一些“长庄”正在转轨成为“设机者”和积极的战略投资者的混合物。在美国,机构投资者曾经联合起来兴起“倒阁”运动,更换所持股企业不称职的经理层。积极的战略投资者除了发现价格、寻找价值被低估的投资对象,还会“培养”、“调教”有前途的投资对象,从而从证券升值中获益。重要的是,其持股行为、“培养”和“调教”行为都是重要的信息,都应该披露,这样才能防止“设机”行为。

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位置证券市场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果这些功能不能实现,被埋没甚至被人为地抑制,证券市场就不是健康的。因此,政府并不是要片面地重视融资功能,更不是为了帮助特定企业如国有企业融资从而损害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因为这样将会扭曲经济结构。政府也不是为了促进融资功能而引导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应该动不动就“托市”,而应该让市场有效性发挥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证券市场中没有位置。相反,政府在证券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监管(RECULATION)。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仅仅依靠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如公司章程、中介入担保书、各种和约等)并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格莱泽等人(20xx)的研究表明,政府监管比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及在此基础上的法庭裁决更重要。

毋容讳言,对证券市场实现有效监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证券市场交易量极大,成交十分迅速,导致对违法行为的查证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被控方的举证责任被提出来了。一些学者认为美国证券法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实施,关键就在于其被控方的举证责任。其实,美国的证券司法主要还是原告举证,只不过著名的20A、21A条款是被告举证,而用得最多的10-b5条款还是原告举证。同时,由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行政、立法、司法的一些职能,被称为是“第四分支”,具有很大的权力,而这是在美国政治体制的长期运转中形成的,别的国家未必能也未必要效仿。为了克服查证的困难,各国都在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监控和记录交易行为,如美国的那斯达克市场就设置了“股票监控自动跟踪系统”(SWAT),任何异常的交易都会被提示,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法进行询问和调查。

同时,也并不排除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干预证券市场的价格总体水平。我们已经分析过,证券市场的“热钱”太多、“庞氏骗局”的出现等等,都会使价格水平过高。另外,社会心理的不稳定,也会导致价格异常。当证券市场价格影响到宏观经济走势的时候特别是当影响到金融稳定、社会稳定的时候,政府就不能袖手旁观了。像美国的联邦贮备委员会就可以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来影响股市价格,甚至通过“喊话”来影响股市价格。1998年香港证券市场上惊心动魄的“官鳄大战”更是政府在特定情况下干预证券价格的经典之作。

总之,政府是不能缺席的,政府的缺席和政府不恰当地影响证券市场一样地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于经济的论文 17

【文章摘要】

暖通空调通风在已经发展的很高端的轨道交通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不是交通专业一家独大了。毕竟人类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恰好暖通专业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毕竟地铁现在越来越广泛,在交通运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暖通也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节能;空调;减排

1隧道的通风排烟

科学谨慎地设置防排烟设备以及出了问题状态下进行合适的防排烟安排处理,对于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耗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情况。在轨道里面设置的排烟的设施是由地铁的建筑所确定的。与地表上边的建筑比较,轨道中通道的情况较为狭窄狭小,连通地面的疏散口少,离出口距离太远会导致难以逃生。如果突然发生了火灾,不单单是火势蔓延很快,而且积聚的高温浓烟很难自然消失,并很快的在地铁隧道、车站内蔓延,给工作人员疏散群众和灭火抢险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严重的威胁了乘客和抢险救援人员和地铁职工的生命安全。经统计,北京地铁自一九六九年至今的三十四年运营历史中就曾发生过一百五十一起火灾。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北京地铁客车行至万佛路东六百米处时,在隧道内因为车的下边放弧引燃了车体起火,造成了三人死亡,三百多人中毒的重大事故。国内外轨道中的火焰灾害的进程可以表明:客车和隧道不但会产生火灾,发生了灾难将难以进行有效的火灾扑救和救援,很容易造成大面面积死亡的重大灾难。根据国内外轨道火灾的数据的计算,地铁战内发生火灾时造成的乘客大量死亡,大部分是因为窒息和烟气的中毒所致。而且地铁是乘客高度的密集的公众汇集地点,邪教组织、恐怖组织、对社会有威胁的人均有可能把地铁作为恐怖事件的目标,人为造成破坏引起火灾,那样的话损失和影响会变得更为难以收拾。所以有地铁轨道的国家,必须对地铁的排烟设施保持重视,将排烟设施做为轨道最需要和最为重要的保护设施,在各自国家的各种地铁暖通通风规范里面明确中明确提出了很高的设计规范和设置的规格,并且不出意外地再轨道的站台和隧道都设置了排烟设施。从这一点就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出来在地铁站台、隧道科学地设置防排烟设施和事故状态下合理地进行防排烟处理,然而对于减少对社会造成的人员经济伤亡具有重要的意义。

2暖通空调在轨道中会提升轨道交通方面的节能减排

根据专家的讲解,建筑设备环境工程的专业的设备在轨道交通所用的电脑室用地中有一半以上,而且建筑设备环境工程更是轨道交通中的位列第一的用能大户,据权威的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的地铁的暖通空调能量消耗占所有能耗的百分之五十,然而牵引能耗仅占百分之十八,华中地区的河南地铁暖通专业占有四十百分之至四十五百分之,在北京地铁占所有能耗的三十百分之。建筑设备环境工程为轨道交通营造安逸、简单的健康环境的同时,因为他的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独特的风格属性,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中必然可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能耗降低的余地也会有巨大的空间。综上所述,这个行业的使命感加速了建筑设备环境工程专业不断的创新和进� 一般情况来讲,运着送的客流量大的情况走地下,称为地铁;运量客流量小的或者主要再走地面的为轻轨。地铁本身具有运送的客流量量大、污染程度小、简单迅捷的特点。相对来说,地铁的运送的能大,基本上不会被地面上的气候和交通所影响,但是造价太高;轻轨的运送量较小,但造价会比地铁低不少,不过受到地面上的交通和气候的影响会很大。轨道里边的空调是舒适性空调内的一部分。但是地铁大概就与地面环境隔绝,室外的大气的湿、温度只对轨道站的空调中负荷有着间接的影响。其空调负荷的计算和空调设计参数的选取与常规舒适性空调不一样。轨道站内除了正式的工作人员外,其它的员工只做短暂行的留下。为了节省资源,仅仅考虑乘客有短时间的安逸环境就行。从而人类身体对周边环境的温度有突出感觉的温差在2℃网上,乘客从外界进入轨道站,就得经过一个从外界环境温度慢慢变化到站内温度的过程,只有这样人类身体的感受才不会产生突然冷突然热的感觉。从地铁站的空气调节的各种负荷的组成能看出来,轨道站的主要热量源头来自地铁,只有在等车台使用隔离门将列车与等后台公共区隔离开时,车站内的冷负荷就可以减少为开/闭式车站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比较小的轨道的统计做了研究的情况下,轨道总的管理的统计小系统有着统及表格简易、活跃的自定义的模式以及自动的思维推理的判断,并且对于报表的月线留下的信息的回复提供了可以清晰可见的方法。为了可以再各种环境顺畅运行,对于资料等的上交接受也做了相应的不同方案,并且所有的设置实现数据化,可以通过简单的人机对话进行设置。地铁隧道按地点通风可以不一样划分为站台轨道通风系统和隧隧道通风系统,按照系数形式可分为关闭和开启。开启式系统是直接将车辆行驶发出的隧道内的热风直接引到室外;车辆运行时产生将站内空调冷风引入隧道,列车停站时,排出列车刹车和顶部空调产生的热量,在列车下边和上边设置局部排风系统。

4结束语

毕竟人类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恰好暖通专业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毕竟地铁现在越来越广泛,在交通运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暖通也变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电采暖散热器(JG/T236-20xx).中国标准出版社,20xx.

[2]付林。热能动力工程。热能动力工程杂志社,20xx.

[3]王淮等。煤气与热力。煤气与热力杂志社,20xx.

经济论文 18

摘 要:市场经济背景下,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为提高工程造价预测准确性,应对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有深入了解。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关键词:工程造价;宏观经济;互动影响。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无标底招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实施已经多年,建筑产品的工程�

然而,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定额计价和取费指标一直是国内建筑企业的传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标取胜,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并提高工程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探讨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变得十分迫切。

一、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程造价预测受到重视,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它们擅长积累和分析历史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整合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十分健全。而在我国,定额和取费指标是造价管理机构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并未真正展开。与之对应的是,依据固定定额完成的工程造价预测

近年来,我国工程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但其存在的不足较多,如价格信息失真状况时有发生。在理论界,关于从建筑产品投入品价格指数研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测和控制的探讨较多,对项目本身特征外的其他影响工程造价因素的研究较少。工程造价预测离不开对价格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而价格信息与宏观经济形势,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变化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为计算工程造价提供重要依据。

二、宏观经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许多体现经济社会状况的因素,例如 GDP、恩格尔系数等,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产品的需求状况,并进一步左右其价格,即所谓的工程造价。若 GDP 上涨,或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时候,表明可供人们消费的总值正在增加,当人们解决了自身的基本温饱问题后,人们的需求则会转向精神方面,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舒适度的较高要求,例如住宅,人们对建筑产品需求会逐渐增长,一旦需求大于供给,会有更多资金不断流入建筑行业,这时便会对工程造价构成影响。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建设成本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人材机等物价浮动的影响,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运输费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它是某时间段里商品零售价格变动状况的反映,包括程度的变动和趋势的变动,在工程造价方面则主要指建筑材料价格,例如建筑装潢材料、燃料等。因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体现着物价波动,其波动必然会对建筑工程造价带来或多或少地影响。

(三)失业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失业率与建筑产品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下降,建筑产品需求增大;失业率上升,建筑产品需求减小。在建筑产品存量固定这一前提下,如果需求逐渐减小的话,那么根据市场规律,租金会有所降低。这一结果会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建筑产品的价格,建筑工程造价也会随之压缩。失业率上升会直接影响人的心态以及对经济的预期,多数人会丧失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人们对此后房地产资产安全性、可靠性表示怀疑,甚至是建筑产品资产,都会遭到更多的风险损失的质疑。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和建筑产品保值力将不像以往那样令人信赖。这一现象会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表现为其价格的下降,实际建筑工程造价也将最终遭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便会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使信贷规模收缩,建筑行业会遭受巨大冲击,其开发成本会大幅增长。开发成本增加会直接带来建筑工程造价上涨这一结果,或者出现项目开发建设减少的状况,物业市场上存量会有所降低,存量供给降低则必然导致租金的增加,建筑工程造价会因此而被推高。此外,失业率与劳动力供给直接相关,失业率的增长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而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程造价的相当一部分属于人工费,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候,人工费会有所减少,这对工程造价的降低十分有利。

(四)通货膨胀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通常来说,经济泡沫的增大是其中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会改变着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例如,原材料的价格、机械设备的价格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要小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受的影响。这时候,工程造价会随着相关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虚假繁荣,它使高经济增长率徒有其表。如果在工程造价中使用通货膨胀下的原材料价格,那么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造价的偏差,使其与真实造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计算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确定要不要剔除或者在合同中约定通货膨胀的风险归属。此外,通货紧缩与之是相同的道理,都应在工程造价中进行深入探究。

三、工程造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供给冲击效应。

从总供给视角出发,工程造价会对宏观经济形成一定的供给冲击效应。当建筑工程交易价格增加的时候,投资环节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数量的资产能够可投入的项目数量会有所降低,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开发商所需要的资源会相应地减少,这时候劳动生产率以及总产出会明显降低。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如果劳动力过剩,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受到影响,会有明显下降,然而考虑到名义工资的向下黏性,减少劳动需求成为多数承包商或开发商的选择,此时会抑制产出,GDP 减少,失业率上升。当工程交易价格增长时,最终消费品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部分建筑成本的转嫁,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不利的,因其净损失会有所上升;间接地,消费者对建筑产品有效需求会随之不断降低,宏观经济发展会因此而遭受打击。

(二)消费传导效应。

按照财富效应相关观点,人们所占据的财富会随着建筑工程造价上升而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消费品生产的`火热。当社会消费品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其直接影响是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升高,居民收入增长,这对刺激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与之类似,对于打算购买建筑产品的人而言,建筑工程造价的增长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降低,这会使消费有所减少,社会总消费会随之不断减少。总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总消费的减少会抑制生产,这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业状况也会遭受其不利影响。当失业率增大时,居民收入会相应地减少,消费会受到抑制。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消费和失业率的正、负两类叠加影响。

(三)投资效应。

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能够对企业或个人是否投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项目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二者之间的比值。当二者的比值大于 1 时,即项目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的时候,多数决策者会积极投资新建项目。众所周知,在新建项目投资中,建筑工程造价通常占有较高比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增加,经济趋势发展向好,人们对市场保持乐观,认为项目资产市值会增加,外部资金成本降低。社会投资较为繁荣,必然会刺激市场需求,就业率会随之升高。

(四)成本效应。

工程造价是房屋建筑中住房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住房成本决定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其生活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美国商务研究协会的相关研究,在各城市生活成本指数里,住房成本指数占有较大比例,为 29%,企业的工资成本则受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很大,而住房成本对工资成本的影响亦不容小觑。从普通居民的角度看,生活成本会随着房价的上升而变大,无住房的流动劳动力更愿意迁出,劳动力规模会有所减小,失业率降低;与之类似,而房价上涨会给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员工工资,即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更愿意退出该市场,转移施工地区。企业的变动会牵动就业市场,其迁出会使劳动力需求下降,减少当地就业机会,居民就业、收入、生活水平会发生变化。

(五)转移效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会受到建筑工程造价波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工程造价增加的情况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效投资会有所降低,可开发项目减少,这会抑制部分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需求,尤其是材料生产单位和机械生产单位,其他行业或其他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行的过程中,专业技工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而短期内不同部门间资本重置并不容易,失业率由此会不断增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由此增大。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 赵田,查京民。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xx,(3):23-24.

[2] 徐辉,梁娜。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6):66-68.

[3] 曹文佩。关于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xx,(7):103-104.

[4] 辛悦昌,尹顺。浅议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21):20-23.

[5] 赵田。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xx.

当前中国经济论文 19

浅谈准确理解中国经济统计的策略

一、经济统计要点分析

GDP计算为核心经济统计计算方案,此内容指标可反映最初需求变化。通常情况下,其主要分为消费需求内容和投资需求内容以及相关净出口需求内容。前者为支出法GDP核算末端消费环节,整体资本形式总额即为投资需求,后者则主要是指货物要素及服务进出口要素。需要注意的是,居民消费内容和政府消费内容涵盖在三种不同需求类别之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形成总额内容为存货增加,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内容也包含在内,货物和服务进口操作环节结束后总额数据被货物服务出口额度数据相减,之后在此基础上得出最终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值。支出法消费需求理念中,居民消费会被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所取代,政府消费代替模式与前者不同,其以财政支出代替模式为主,在投资需求中,内在固定资本代替�

二、传统经济统计指标与对应支出法GDP间核心差别要点分析

(一)居民消费与消费零售总额内容二者差异性分析

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之间存在较大差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含了农村居民住户销售内容和城镇居民住户销售内容,不仅如此,企业销售内容和事业单位销售内容均涵盖其中。居民消费过程中排除事业单位销售和企业机构销售可能。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统计时不应忽略建筑材料消费状况,此类建房支出实际上归属于基础性投资领域范畴之内,居民群体所购建筑材料自身本就属于整体居民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居民消费中并不包含此项事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排除居民群体自产产品和自用产品存在可能,教育服务内容和医疗服务内容以及文化艺术服务内容等均具备一定社会主义市场服务特质,上述内容均与居民消费标准、概念相违背,主要属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区别且差异性尤为明显,拒绝随意替代状况产生,以免对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造成消极阻碍。

(二)政府消费要素与对应财政支出要素二者差异性要点分析

投资性支出内容、转移性支出内容和相关经常性业务内容共同促成财政支出产生,政府消费具备简洁性操作特质,仅含有经常性业务支出选项,投资性支出内容和转移性支出内容与若干政府消费标准不相符,因而不被涵盖于政府消费内容序列之中,此类消费规划任务由政府自身执行,固定资产折旧内容实际上也属于政府消费流程中的一种,但不以正规财政支出形式产生。金融危机阶段,可靠型财政手段较为实用,财政支出结构系统合理化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础性社会保证效率和操作质量,其内在投资性内容和本体转移性支出内容增长幅度皆明显提升,从上述阐述内容中可以明确看出,二者差别尤为巨大。

三、中国经济统计水平提升方案要点分析

(一)有效区分消费支出与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间的差别

经济统计过程中,农村居民群体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群体消费支出二者取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象十分普遍,之后在此基础上以季度分析模式为主,将基本居民消费情况进行最终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使得经济统计结果愈加趋于准确、属实。实际结果与之背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与居民消费内容间仍旧存在诸多不同�

(二)注重贸易差额操作并进行侧重分析

广义之上的贸易差额分析主要是指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过程的仔细分析和调查,对现有经济统计各个操作环节加以实时理解、监管、分析,净出口需求现状和特点应认真考察和研究,对具体贸易差额变化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不能遗漏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过程中所造成的价格变更差异,通过综合考察与均衡制约促使大众群体对经济统计进行深度理解。经济统计过程中选取贸易差额方法,将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去除掉。如何正确理解经济统计尤为重要,贸易差额变化状况和服务进出口价格前后阶段变动差异性均应考虑在内,经济统计环节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贸易差额增长率要素与对应货物服务进出口增长率间的差异度,此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深刻才能对经济统计有一个高层次认知,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长期稳定提升。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稳步提升态势,但经济发展阻碍因素繁多,经济发展调节问题至关要,有效处理此类问题推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GDP数值以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指标形式产生,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具体现状及特点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转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需有效区分消费支出内容与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间的差别,注重贸易差额操作并进行侧重分析,以准确理解中国统计。

经济论文 20

[关键词]合并商誉 减值测试 所得税

[摘要]当今国际上对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普遍都采用减值测试的方法,我国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xx)》中也明确了对合并商誉采用减值测试的方法进行后续计量。一旦采用减值测试对合并商誉进行计量,自然而然的会导致合并商誉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一致,进而对所得税产生影响,本文将粗浅的介绍一下减值测试下的合并商誉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合并商誉初始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定义,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所规范的无形资产。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商誉实际上只是企业的合并商誉,也就是企业在合并过程中所形成的商誉。在新准则体系下,只有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涉及商誉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主体下的控股合并一律采用购买法,并且,采用IASB 和FASB的一贯做法确认合并商誉。若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则应当将其差额确认为商誉。

二、合并商誉的减值确认

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 以下统称资产组) 进行减值测试。具体做法是:可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比较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如果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按差额确认减值损失。具体账务处理是:按包含商誉的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减去其可收回金额后的余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与商誉价值两者中较低者,贷记“商誉减值准备”科目;按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高于商誉价值的差额按比例分配应计入其他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贷记其他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科目。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包括商誉减值在内的多数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一旦被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三、合并商誉减值的所得税影响

在会计上,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不进行摊销,而以初始确认的价值减去减值准备后的余额进行后续计量,直至企业清算或被其他企业吸收合并、或成为其他企业全资子公司且重新确认商誉时为止。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时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而应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才能将其价值转入成本费用。现行所得税税制不承认商誉减值损失,也就是说,商誉应以其初始确认的价值作为计税基础。因此,商誉一旦计提了减值准备,其账面价值就低于计税基础,直至企业整体转让或清算时,这一差异才可以转回。商誉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的规定,符合有关条件时,即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在计提商誉减值的当期,按确认的减值损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商誉”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由于商誉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再转回,因此,对应于商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企业存续期间应该是只增不减,或者不增不减,当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与其对应的商誉初始确认的金额相等,即商誉的账面价值为0 时,除非经复� 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存续期间,如果税率发生变动,应按照新税率进行调整,调整的金额冲减或增加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四、合并商誉终止时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合并商誉应在企业被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终止确认,其价值作为收入的减项计入被转让、被清算企业的转让、清算成本。对于已提减值准备的商誉,其应转销的账面价值或者为0,或者小于商誉初始确认的价值,这与商誉计税成本显然存在差异。按税法规定,已在计提减值准备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资产项目,在其处置时应作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在商誉按规定于企业被整体转让或清算而终止确认时,应按其初始确认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进行纳税调整,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对于所得税,应按与转销的商誉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此外如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则再按税法规定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同时,还应在收到或确定转让或清算所得价款时,转销商誉、商誉减值准备和企业的其他资产、负债账户余额并确认清算收益,具体会计分录应为:按收到或应收的转让或清算所得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商誉减值准备账户金额,借记“商誉减值准备”科目;按转销的资产的备抵账户金额,借记各备抵科目;按商誉账户金额,贷记“商誉”科目;按支付的转让或清算费用和应转销的资产金额,贷记有关资产科目;按以上借、贷方发生额的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此后企业终止经营时还应按照转让或清算净收益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最后由股东对剩余款项进行分配。

参考文献

[1]潘兴旺:《外购商誉相关会计处理之浅见》,《财会月刊》20xx年第7期

[2]王兴焕, 耿喜华:《新会计准则下对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年第5期

关于经济的论文 21

摘要:当前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总体发展脚步缓慢,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部分地区应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增长。此外,众多国家针对进出口贸易实施了保护措施,对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无法保障农业经济能够获得较好地发展,我国应该重视当前进出口贸易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改革,并且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保障我国进出口贸易模式更加完善。本文重点以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为内容,分析了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影响,并且针对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进出口贸易;影响;建议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开展进出口贸易的根基。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但是,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强化农业经济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农业经济尤其是粮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出口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随着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困境和压力越来越多,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阻碍。所以,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消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注入新机。

1.2科学地认识和深入研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需要

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战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也被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的信仰国家逐渐接受。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世界各国都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研究项目。针对农业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理论规范当中也实现了进一步地融合,由此说明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理论必将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正确认识并且深入研究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水平的需要。

1.3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历时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为需要尊重价值规律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经济为我国工业建设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金以及劳动力等诸多元素,但是众多领域在向农业经济领域输送资源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资金以及技术瓶颈,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后劲存在着明显不足。

1.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国。第一,我们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且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并要付诸实践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经济发展脚步加快,跟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甚至能够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第二,改革开放发展至今,虽然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偏低。如果能够开创出有着典型发展意义的、成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信息不灵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信息引导能够帮助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可是从目前情况看来,各级政府还有相关部门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相关的信息指导工作根本没有做到位,尤其是针对市场信息方面的统计、分析以及研究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太少,很难准确地发布有利于市场供需方面的农产品信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其一是市乡两级和村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息沟通渠道。市乡两级之间比较容易收集到有关农产品市场供应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将很难获得农产品市场供应信息,这些信息在农民当中是不流通的,农民也根本接收不到此类信息。其二是农民和企业之间出现信息断层的局面。因此在这方面主要依靠一些龙头农产品公司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供销合作关系才能够解决农民农产品供销难的问题,这也是莱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是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在我国,最为典型的就是进行食品加工,这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方面。莱阳的食品加工企业直接供销往国际市场,在某些方面来说,能够直接指导我国农民做出有效的信息参考。可是从目前看来,企业和农民之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直接联系,而且这二者之间也缺少了基本的中间载体,没有信息传输渠道,企业也只能够通过极个别的大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然后逐步扩散到别的种植户,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能够帮助农户增收效益。其三是在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上有断层的情况发生。往往因为一些原因,有的单位或者是企业发布的和农业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都没能够准时到达农户的手中,这些都使得农产品会经常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状况,而且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说,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要根据当地真实的情况以及优势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调整结构规划,选择出具有主导型的产业以及主导产品,并且多种产品之间还可以形成相互之间的补充,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并且具有特色的,带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新格局,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可是,我们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农户根本不顾及自身种植的客观情况,所有的都是听从别人的说法,一切都是依照他人的选择作为种植参考的,看到别人做什么种植项目并获得了较好收益就跟随他人脚步也跟着种起来了。这种盲目跟风的状况非常严重,等到自己种植的产品丰收的时候却发现市场已经不时兴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的话,很有可能造成一个“种啥啥不值钱”的状况。

2.3资金短缺,缺乏调整能力

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都需要获得金融方面的支持。如果没有投入,要想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应该增加农村信贷,要让更多的农民都享受到金融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银行信贷政策以及农民的市场购买力都在不断降低,而使得要真正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非常艰难的,很多乡镇、企业以及农户都想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没有足够资金,这一切都很难运作。比如说莱励公司从事奶制品加工业务,奶制品非常畅销,达到了日产袋装纯牛奶总量10多吨。由于扩大了市场,市场反响比较良好,公司在20xx年底的时候计划投资800多万元从芬兰购买新型设备,开通第二条生产线,但是因为资金紧张,迟迟没有开工。

2.4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去做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乡镇干部普遍心里都有想法,其一是很多人都在做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的农户都在从事种菜以及养鸡等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很多人发现就算调整了产业结构也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旦松懈就再也不想继续了。其二是前几年出现了我国的“土豆事件”,还有传播非常广泛的“大蒜事件”,这些都使得乡镇干部对于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感到心有余悸,都很担心一旦发动所有民众都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还不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将直接找到乡镇领导对峙,而且农民自身也比较担心,万一自己的投入没有产出的话将会失去更多,所以,思前想后,最终就放弃了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想法。

3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进出口贸易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2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贡献

首先,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业部门的食品消费品主要源自农业部门。其次,农业还对国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原料贡献。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一般国家的工业以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所以工业的发展状况与农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展现的多功能性

3.3.1粮食安全功能

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的商品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特殊功能。

3.3.2环境功能

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植物轮作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等。

3.3.3经济功能

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功能。

3.3.4社会功能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状的系统把握,以及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力求对问题作一较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性较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xx(7).

[2]潘丹,应瑞瑶。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xx(1).

[3]高鸣,陈秋红。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xx(2).

关于经济的论文 22

摘要:本文简述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指为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并在全面分析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所制定出的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在企业自身经营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科学、高校的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推动和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在提高和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的营销规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保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热情。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2.1组织结构问题

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缺少灵活性。随着市场经济框架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框架无法进行及时修整,使得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背离。并且,企业管理工作人员一味的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没有重视组织框架的及时修正,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框架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得到全面处理。

2.2人力资源问题

第一,企业职工流动性比较高,导致企业在落实经济活动时无法得到全面开展,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普遍偏低,给企业今后发展带来约制;第二,企业没有定期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员工专业素养偏低,给企业外在形象带来影响的同时,还会阻碍企业不间断发展;第三,企业没有制定高效的激励政策,无法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企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

2.3管理制度问题

机制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方式,构建完善的机制政策,对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现实性的作用,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时,因为缺少对管理机制重要性的认识,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将其自身作用进行全面发挥,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比较混乱,企业经济管理自身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2.4管理模式问题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经济管理方式依然是原始的粗放式管理形式,没有朝着集中性的方向转化,在该管理形式的影响下,企业要想扩大自身发展规模,就要利用投资的形式来促进企业经济提升,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性,进而给企业今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具体措施

3.1构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第一,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目前执行的经济法律机制以及经济管理条例有所了解,并在此条件下,构建高效经济管理体机制,实行对企业所有员工的统一管理,并做好沟通工作。第二,各个部门之间要做好协调工作,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让其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构建和落实工作中,对企业经济管理形式以及标准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和企业发展目标相吻合。第三,企业在建立经济管理机制后,应该加大对经济管理机制落实情况的探究力度,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自身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3.2规划企业经济目标

企业需要保证经济标准具备规范性,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规范性发展。企业在落实运营工作时,应该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经济发展目标,同时开展企业今后发展方向的分析工作,对企业当前发展情况进行确定,依照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来实现经济管理形式规范,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标准的全面落实。

3.3建立完善的绩效政策和考评制度

针对于当前企业而言,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对提升企业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假设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涨,就会使得企业内部环境缺少生气,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偏低。而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主要和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企业所有工作人员都在一个企业工作,他们非常重视自身工薪情况以及晋升空间,因此,企业可以结合企业职工工作内容来建立绩效和考核机制,根据企业职工工作水平,设置合理的奖励政策,通过发放小礼物或者奖金的方式,调动企业职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给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4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企业为了实现经济管理形式的规范性,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企业应该加大对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保证人力资源活动的全面落实;其次,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配置时,需要安排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经验的工作职工,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高效实行;最后,通过制定激励政策的方式,将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进行全面激发,在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规范性的同时,还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4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国内企业不断增多,竞争也日趋激烈,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环节,则是对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保障。所

参考文献:

[1]丁圣志,陈铭钊.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9):142~144.

[2]李兵.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xx(19):203~207.

关于经济的论文 23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经济法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议法律生成程序

内容摘要:法律的产生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基本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法学家的理性构建由国家立法赋予统一的形式和国家强制力。而法院的司法行为和社会观念的发展使国家制定法继续生成或被赋予新的含义,从而更适宜于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进步。重视法律的生成程序,有利于克服国家立法主义的弊端,增强法律的科学性和 性。因此本文分析了法律生成的程序,以期为国家立法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法律生成 理性构建 立法程序

从社会和国家互动的角度看,法律的产生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法律的产生,形式上是创制的,实质上却是生成的”(姚建宗,20xx)。严存生(20xx)指出:“法的产生也有个‘生成’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社会因法的需要,而产生法的因素的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葛洪义(20xx)指出:“法的生成是指法和法律制度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本文认为,法律的生成是指在社会内生秩序形成的基本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法学家的理性构建,由国家立法赋予规范的形式和国家强制力,司法机关进一步给予具体化并伴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法律形成过程。重视法律的生成程序,有利于克服国家立法中心主义的弊端,进一步增强法律的科学性、 性,这也是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然要求。

社会基本规则是法律生成的基础和价值准则

(一)社会基本规则的产生

社会性是人的天然禀赋。社会中的人要获得存活和发展就需要进行各种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形成具有连带关系的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存在意味着一定社会秩序的存在。这种维系一个社会存在的基本秩序,可以称之为社会内生秩序。秩序是某种规则的实现,社会内生秩序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调整人们之间生产、生活的基本规则的存在。狄骥把这些基本规则称为客观法。社会基本规则与人的社会本性相一致,可以说是社会内生秩序的另一种表述,当与国家制约形成的秩序对应时,称之为社会内生秩序,当与国家意志创立的法律规则对应时,称之为社会基本规则。国家产生之前的社会秩序是纯粹的社会内生秩序,国家产生以后,社会内生秩序和国家制约形成的国家秩序,社会基本规则和国家创立的法律规则之间界限模糊而难以区分。尽管如此,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看,国家创立的法律规则必须以社会基本规则为基础,并体现后者的要求和价值取向。

(二)社会基本规则的内容

社会基本规则不是抽象孤立的存在,而是伴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蕴含于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教规、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之中,并通过这些规范表现出来。对于社会基本规则的内容,格劳秀斯认为有两条,即各有其所有和各偿其所付;霍布斯列举了十四条之多,并借用福音书上“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的戒律,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存生,20xx);罗尔斯则将其概括为两条正义原则,一是自由平等原则,二是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

和众多思想家的观念不同,笔者认为社会基本规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并在不同社会和民族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依据我国的历史传统及现实状况,可以把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基本规则概括为如下八条:每人都受他人制定的规则所约束,为别人制定规则者首先自己要遵守规则;信约必守,言行一致;公民基本权利保留和不得侵犯;行为与收益或惩罚相对称;限制权利的目的在于在不使任何人的合法利益减少的条件下推动社会利益实现最大化;行为的做出应建立在理性的审慎考虑之上;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应以每个人机会平等最大化为前提;多元的社会价值应得到均衡对待。

法学家的理性构建是法律生成必备环节

(一)理性构建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一个成熟社会的法律的产生需要经过一个理性化的阶段,理性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以社会基本规则为基准对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进行观察、总结,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第二,对性质相同的法律规范进行分析,产生出部门法的学说、原理和理论;第三,对法律整体的分类、形式、渊源、适用进行研究,发现法律现象的普遍规律;第四,对法律和社会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进行法律的修改,必要时创制新的规范,推动法律的完善以不断满足社会新的需要。该阶段,就需要法学家群体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学习、总结历史上和国外法律的内容,总结其成败得失,把社会基本规则具体化为法律的具体规定。离开法学家的理性构建,这一阶段就不可能有效完成。只有凭借法学家的理性构建,法律才能体系完整、概念精确、逻辑清晰、内容一致、理论自恰并与社会相适宜。

现代社会是法理型统治的社会,与之相适应,现代的法律应是通过专业法学家精心制定出的系统化的法律。在宪政 社会,社会利益和价值呈现多元化,法律权威的来源已经由权力的权威转变为理性的权威。法律要得到社会普遍的遵守和认同,就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说理,经受住各种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神启”、统治者的贤达、世俗或宗教权力的权威都已不能使法律获得正当性,只有建立在社会基本规则之上的经过法学家理性锤炼的法律才能获得正当性。因此,法学家的理性活动在法律的生成过程中就成为独立的必经阶段。

(二)中外法学家理性构建选例

从我国历史上看,唐代《永徽律》是长孙无忌等十七名法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疏义”更是唐高宗通过“广招修律人”进行解释,是众多法学家智慧的结晶。相反,明代朱元璋立法时,由儒臣讲律,“亲加裁酌”,更用“大诰”来任意立法,而造成酷刑增加、刑罚趋重、法外用刑等情形出现,造成明律在许多方面的退化(周永坤,1994)。从西方历史上来看,《罗马法》是典型的法学家法,并且五 学家的学说是重要的法律渊源,法官审理案件时可以直接加以适用。可以看出,法学家的贡献是罗马法、《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取得巨大成就、获得世界影响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立法具体程序

(一)编制立法规划

立法机关编制立法规划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规划,也是向社会各界公开将要制定何种法律,以方便社会成员表达意见,特别是方便法学家群体及时展开相关理由的集中研究,这是 立法、科学立法的应然要求。立法机关编制并公开立法规划应是立法程序不可缺少的阶段。

(二)起草法案

起草法案通常由立法机关组建专门起草小组来进行。起草法案的过程就是依据社会实际状况和客观需求,对社会不同利益进行衡量后对法学家构建的法律材料进行取舍、编辑的过程。法学家群体通常分化为不同的法学流派,持不同观点的法学家通过相互争辩、相互质疑会使相关法律理由更加清楚明了,从而促使法学家修正已有的观点而使之更加严谨、细致、切于实际。如果某一法律内容没有经过这一程序,而是直接来自于立法者的单独意志,就有可能使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掺入自身或某一特定社会集团的特殊要求和利益。从此作用上来讲,起草法案就是一门通过利益衡量,挑选符合社会需要的法律材料的艺术。

起草法案的过程也是立法者适用立法表达技术使法律材料得以规范地表达的,以具有统一的形式的过程。立法技术的表达包括法律文件的表达、法律规范的表达和立法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沈宗灵,20xx)。法律文件的表达要求法的名称和体例要规范统一、内容完整、要素完备;法律规范的表达要做到完整、简练和明确,特别是�

(三)审议法案

审议法案是立法机关对于列入议程的法律草案,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的审查和讨论。审议的过程实质上是立法成员受全体公民的委托表达意愿、提出意见的过程。为保证法律充分反映民意,法律草案往往需要进行多次审议和修改。

(四)表决法案与公布法律

表决法案是国民全体或者国民选举的议员或代表作出是否同意把法案作为法律的意愿表达。在涉及如领土变动、政体的重大变化以及宪法的重大修改时一些国家采取“全民公投”的方式来表决法案。一般情况下,法案的表决是由公民选举的议员或代表作为立法机关的成员来进行。公布法律是立法机关或者国家元首,就已经通过的法律予以公布,使公民知晓的行为。法律的公布使法律得以确立,是国家专门立法机关立法活动的完成。

法律随司法活动进行与社会进步而继续生成

(一)制定法需继续生成的理由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颁布成文法律是法律生成的核心阶段,但不是最后阶段。制定法需要继续生成主要取决于以下理由:第一,立法者立法能力的有限性导致了作为人类理性创造物的法律具有不可克服的不完善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复杂和制定者知识结构、生活阅历、语言表现能力的限制使得制定的法律与社会的需要总是存在着距离;第二,法律不能调整所有社会关系,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存在不周延性。在某些情况下法律本身无法作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法官在面对纠纷时参照或依据道德、习俗、规章制度、乡规民约、宗教规范、正义观念、内心良知等对法律进行补充;第三,法律语言的概括性、抽象性使得法律条文在适用中需要进行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不可避开地加入解释者内在的知识结构、态度信仰和外在的国家政策、社会形势的影响,使得法律含义不断变化;第四,法律的稳定性会造成一些新出现的社会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而呈现出法律漏洞,这就需要法官在判决中依据法律的原则和精神进行补充。法律在制定后如果没有继续生成,就会沦为僵硬的教条,既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又必须频繁地修改以应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二)制定法的生成点

制定法的继续生成主要由司法机关来进行,司法判例,特别是疑难案件的判决往往成为法的生成点。法人类学家霍贝尔(1992)认为,法是在社会纠纷的夹缝里成长起来的,新的疑难案件的出现就为新的法律规则的产生创造了机会。在大陆法系,法国的行政法是在行政法院的审判中以判例的形式创制出来的;在德国,法官立法更为大胆,在这方面赶上并超过了法国,至少在某些法律部门,其发展是受到判例操纵的(徐国栋,20xx)。在英美法系,“遵从前例”是一项基本原则,普通法的规则就是在法官的一系列判例中演进和发展起来的。某种作用上而言,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在疑难案件中的判案过程就是“造法”的过程。在我国,最高法院整理出版的“判例汇编”,虽然不是法的正式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其中对疑难案件的判决通常成为法律生成的组成部分。

社会进步使人们获得新的思想观念和观察世界的新视野,从而赋予原来的法律条文以新的含义和内容。例如,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平等保护”原则在文字表述上至今没变,但早期却允许奴隶制存在,林肯解放黑奴后该原则长时间里被理解为“隔离而平等”;至20世纪60年代,社会才普遍将种族、性别的歧视理解为“不平等”,判定为是对该原则的背离。

综上所述,强调社会内生秩序形成的社会基本规则对法律生成的制约和法学家在法律生成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立法中的国家主义倾向;认识到司法机关在法律生成中的作用,有利于立法机关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法院的判决,更好地推动司法公正。可以说,法律是社会基本规则形成的法律价值、法学家理性、国家意志和法院衡平的结合。法律生成的过程就是上述要素依次形成的过程,这些要素在法律生成中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共同致力于良好法律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姚建宗。法理学[M].科学出版社,20xx

2.严存生。法的生成的几个理由[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xx(1)

3.葛洪义。论法的生成[J].法律科学,20xx(5)

4.[法]莱昂·狄骥。宪法论(第一卷).钱克新译。商务印书馆,1959

5.严存生。西策略律思想史[M].法律出版社,20xx

6.周永坤。法学家与法律现代化[J].法律科学,1994(4)

7.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8.[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M].严存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9.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

经济论文 24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有何意义?上市的条件是否具备?有哪些上市方案可供选择?上市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在我国,保险公司作为大量资金的供给者,以投资者的角色“入市”得到普遍认可之后,保险公司作为资金需求者而“上市”,即进入资本市场寻求资金的问题又出现。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都曾表示欢迎保险公司发行上市,而保险公司发行上市也已被保险业界认为是筹集更大的保险资本,从而保证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发展的最优策略选择。那么,中资保险公司上市有何意义?上市的条件是否具备?有哪些上市方案可供选择?上市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保险公司上市的意义

保险公司上市两年前就被业内外人士所关注,保险公司如果成功上市,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增强客户对公司的信心,有效提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实力,而且对于公司的规范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保险公司上市问题之所以为人们所密切关注,也不仅仅是因为上市可以为保险公司解决融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保险公司的机制问题。通过公开上市,分散股权,建立起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可以规范保险公司,使其向现代保险企业的方向发展。可以说,通过上市解决保险公司存在的多种问题是保险公司上市的真正目的。

(一)可以扩充资本金融资渠道,增强公司自身竞争力

资本金是企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实力及信誉的象征,而保险业的有关法律规定更使资本金在保险公司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本金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的高低。对承保能力,我国《保险法》第98条和第99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的自留额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财产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得超过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4倍。”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在第六章中对偿付能力作了详细规定,其中第81条及第82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为其会计年度末实际资产价值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承保能力不足使保险公司即便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也不得不通过再保险降低风险自留额,从而使到手的承保利润易主。而偿付能力有限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市场形象及其保险产品的吸引力,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危及保险公司的存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融资渠道却十分狭窄。对国内保险公司来说,目前扩充资本金的主要手段还依赖私募和合作,与公开发行股票相比,其募集范围小、股权流动性差、变现难等弊端十分明显。而资本金数量不足,来源渠道单一且不稳定正是国内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始终难以提高的关键所在。偿付能力的不足往往又会直接降低保险公司对风险的抵御能力。目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正成为困扰中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此外,目前国内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着资本量较小、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问题,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拓展新业务或增设分支机构时,常常面临资金短缺的窘迫。保险公司如果成功上市,将可以募集到大量的新的资本金,获得优质资产注入企业。而优质资产的注入,可使公司股本结构更趋合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满足保险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大大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在国内,保险资金只能间接进入资本市场,总量很小,渠道也十分狭窄,“瓶颈”尚难突破,从而要大幅度提高风险防御力、竞争力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旦保险公司上市成功,可以预计保险资金人市的量肯定将会有效放大;并且,由于保险公司上市筹集了更多的资金,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组合策略时将更加从容,这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股市融资为广大保险机构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途径,能够实现资本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形成良好的资本补充机制,同时还能带动保险公司经济效应和安全性的相应提高,增强其竞争能力。

(二)上市有利于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

保险公司上市的目的,除了融资以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保险公司的机制问题。目前中国保险业存在股权结构单一导致的微观经营治理低效问题。从目前已经提出上市申请的保险公司来看,主要是股份制公司,而股份制公司的国有股在总股份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可以说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其在内部控制、激励与约束、经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而就三大国有独资保险公司而言,国有独资制度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行政干预使三家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经济效率的提高远远滞后于现代竞争对其提出的要求。保险公司上市后,就要按证券市场法规要求进行改制,通过公开上市引入社会股东,可以降低国有股比例,建立多元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成规范的委托代理关系;其运作不仅要严格遵守《公司法》的规定,同时要遵守上市条件、收购合并条件,定期向投资者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激励和约束经营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之间职责界定十分清楚,各司其职,而且其行为要接受公众监督,有很高的透明度,这将极大地推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此外,通过境内外股票上市,可以改变资本结构,这体现着一种重大的制度安排。

(三)上市将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

保险公司上市意味着我国保险企业资本投入只有国有资本、企业法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的现状将得到改变,民营和私人资本将大量涌入。因此,保险公司上市后,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如各种投资咨询机构和证券分析员的监督,审计、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证券交易所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等等。在广泛的监督下,任何一个重大失误都会立即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减少公司价值;任何一次违规操作,都随时有可能被发现和公开,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被驱逐出证券市场。保险公司要按上市公司的要求定期公布自己的各种数据及经营状况,公司经营活动的透明度随之提高。而随着经营透明度的提高,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财务状况等方面都必须更加规范,公司必须加强管理,以减少各种浪费和成本,通过科学决策认真分析产品市场,评估投资风险。公司还必须注重财务结构,保持利润稳定增长,保持企业的稳健经营。同时,理性的保险公司也将会更加关注保险监管机构的各项政策规定和调控干预,这将大大提高保险监管机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运用,从而可以促进保险公司稳健发展。,上市还有利于保险公司本身商誉的提高,使客户对保险公司的知名度有所认可,有利于上市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展业务范围,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上市为保险公司资本营运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目前国际保险资本正进行大规模的兼并与重组,这将大大提高跨国保险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也使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面临着极丈的压力……保险公司上市使其资源运用的领域大大拓展,使保险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分拆股票、配送股票、发行新股、发行认股权证、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进行再融资,为公司开展资产营运创造高效、便捷的前提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可以组合运用多个金融专业市场的资源,积累横跨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运作的宝贵经验,熟悉收购兼并、股权置换、资产重组等各种资本营运手段。过去 5年中,全球保险业并购案达5114件,涉及金额达1100亿美元。这些并购交易,绝大多数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中国的保险企业本身实力就弱,上市后通过市场力量的兼并和重组将为构筑中国的“保险航母”创造有利条件。

(五)保险公司上市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多样化及多元化发展

由于金融行业的监管较严,金融类上市公司一般都是业绩优良运作规范的公司。国际经验表明,金融板块股票往往表现颇佳,很多金融股(如香港股市的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纽约股市的大通曼哈顿、美林证券)都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蓝筹股”、“龙头股”的角色。截至1999年年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类企业约有90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0%;在NASDAQ上市的也有900多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9%;东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而现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多为制造类企业,金融类上市公司只有7家,金融业在证券市场极低的比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使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发展严重失衡。保险公司上市可以改善金融企业的上市结构,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企业上市板块,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刺激股市升温和改善市场结构。由于金融企业具有总股本大、流动性好、业绩相对稳定等特点,故其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境外上市还能架起国际投资者与中国保险市场的桥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分享中国保险发展的商机。保险企业上市还可分流部分储蓄存款,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完善投资者投资组合。

关于经济的论文 25

[提要] 绿色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范式和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和谐的要求。将“绿色管理”教育前推导入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由加强企业员工环保培训转变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必要教育,同时完善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程体系,是未来推动绿色管理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绿色管理教育;教学设计

一、引言

欧美高校是“绿色教育”先行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提倡“绿色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制定环境议程。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发现,41%的 传统绿色管理教育是员工绿色教育的总称。近年来,企业被动型绿色管理现状呼吁人们探讨植入型绿色管理的可能,即在员工进入社会之前强化他们的绿色管理理念,使

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应从教育开始,帮助现代大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树立绿色管理意识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是未来经济行业和工商界的领袖人物和主力军,提高他们的绿色管理意识是推进绿色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概念解析

当前绿色管理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推动被动型绿色管理向主动型绿色管理转变。主动型绿色管理的实施依赖于公司管理人员的高度支持和认可。解决当前绿色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加强员工绿色教育。然而,绿色管理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依赖于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将“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使未来的管理者提早接受和认可绿色管理,是解决绿色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绿色管理进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是指设置绿色管理教育,主体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实施手段可以是设置专门的绿色管理课程,也可以有针对的将绿色管理教育融入各学科,例如将绿色管理带入营销学课堂,讲授绿色营销;带入会计课堂,讲授绿色会计;带入金融课堂,讲授绿色财务等。绿色管理导入经管学院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获得绿色管理知识、提高绿色管理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创业、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注重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管理”导入经管学院课堂研究

(一)导入意义研究。绿色教育导入经管课堂有利于整个国家和人民绿色意识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促进大学生绿色管理意识的崛起,使他们不止在工作上,生活中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绿色管理导入经管课堂有利于丰富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同时加深绿色管理的纵向发展和延伸。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仍然较为落后,即使到了大学课堂,传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仍占相当比重。高等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急需更新和改善,绿色管理教育引进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丰富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导入措施探讨。孔德新、袁日华对大学生绿色意识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绿色教育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时代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

1、氛围营造。绿色教育进入课堂,逐渐成为受教育者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绿色教育氛围的支撑。学校应创造“绿色教育”的氛围,鼓励各种学校学生组织、社团举办各种活动,营造绿色教育的氛围。“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安徽师范大学将绿色素质培� ”

2、体系支撑。高校要重视绿色管理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绿色教学内容。首先,制订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写入人才培养规划。绿色教育体系必须涵盖地理、生物、经济、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注重跟踪新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动向。其次,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如《环境伦理》、《环境哲学》、《可持续理论与实践》等。再次,进行绿色教育师资的培训是补充绿色教育师资的重要手段。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应该在全校进行,经济管理学院需要获得环境学科为依托等多学科的支持,完善绿色教育内容体系。绿色教材的编订是经管学院绿色管理教育的硬件支持,需要在长期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3、教学设计。首先,推动绿色管理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绿色教育方法体现的是多样性、和谐性、发展性,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的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辩论法、参观法、情景法、实验法等,让多样的元素培育出绿色的课堂。”其次,促进绿色管理教育教学工具多样化。运用远程教育设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系统等教育工具对绿色管理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再次,丰富绿色管理教育课外活动。经济管理学院应定期举办有关绿色管理的学术报告和讲座,或举办绿色管理主题演讲和辩论、研讨会、社会实践等。

四、结论

当前绿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利益相关者”驱动企业社会环境,造成“被动型绿色管理”的现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推动绿色管理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推动整个民族的绿色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教育抓起,特别是商业管理人才的绿色管理意识。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是绿色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手段。树立校园绿色管理氛围,改造经济管理学院教学体系,融入绿色管理意识以推动高校绿色教育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孔德新,袁日华。大学生绿色意识调查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3.

[2]钟莉华,黎明,九江。我国高校“两课”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绿色中国(A版),20xx.5.

经济论文 26

近年来,上市公司纷纷投资参股券商,且此股风潮有愈演愈烈的倾向。目前,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已经在证券市场形成一个板块,如梅雁股份、新锦江、深圳机场、大众出租、中青旅、雅戈尔、浦发银行、深发展、宏源信托、鞍山信托、陕国投等等纷纷宣布投资参股证券公司,数额从数百万到数亿元人民币不等。鉴于上市公司与券商是证券市场两个至关重要的主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和职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而由参股造成的两者主体角色的部分融合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和引发出许多问题,为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对参股而诱发或可能诱发的若干问题及其法律对策进行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一、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中的现存问题

(一)、内幕交易问题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满足了券商增资扩股的要求,券商增资扩股的目的之一在于达到综合类券商的要求。就综合类证券公司而言,它一般在内部既设有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信息的部门,同时也设有负责咨询、投资、经纪业务等部门。前者负责收集信息,后者利用信息,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是广泛存在的,因而也是极容易发生内幕交易。目前上市公司向券商参股很多超过5%的股权或股份。如中辽国际持股辽宁华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60%,青海百货持股青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92.6%,鲁银投资持股齐鲁信托投资公司55.385%、持股德州信托公司16.7%等。显然这种大比例持股的地位必定能对券商的经营管理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其股东身份获取券商所拥有的信息,这些信息当中当然会包含若干内幕信息。然而现有管制内幕交易的规定却不足以涵盖上述行为。

首先,《证券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各项所列的内幕信息人员不包括非上市公司券商的股东(其第二项明确为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此公司从立法旨意上为上市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尤其是券商为有限责任公司时,更无法归入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的内幕知情人员。

其次,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作为股东享有知情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查阅权、帐簿查阅权、检查人选任请求权等。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更可通过其股东地位的影响力获取券商的各种信息。但上述情况亦很难将之归入“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这种情况毕竟与证券法上所称的“泄露”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二)、操纵市场问题

1、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

在上市公司与券商两者主体完全独立的情况下,承销股票的券商负有核查义务,要对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有无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负连带保证责任。券商为避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而受到损害,必然会兢兢业业地尽核查义务,起到对不合格上市公司的筛选作用,使之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监督制衡机制,从而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而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后,尤其在双方相互参股的情况下,双方的独立地位发生了倾科,主体角色部分融合,监督制衡机制被打破,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券商在利益的驱动下,会积极地在核查义务的灰色地带尽最大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包装,甚至于放弃核查的责任,导致信息失真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可见,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造成了原有的监督制衡机制部分失效,证券市场角色独立构架的功能无法发挥。

为防止券商凭借其股东地位在承销过程中通过灰色边缘地带的走险牟取不正当利益,《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股票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当券商持有企业7%以上股份或为前5名股东之一,该券商 不得为该企业的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但是相反,上市公司股东将股票承销业务交给其参股的券商时,完全可以达到前述目的而又不属于《管理办法》第15条的规制对象。事实上,上市公司将股票交给其参股券商承销,券商通过承销获利又可以红利、股息形式返还给参股的上市公司股东。

2、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在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情况下,既有可能操纵券商炒作自己的股票牟利,也有可能联手炒作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牟利。这种操纵行为与内幕交易一样,都是对公开、公平、公正为基础的证券法律制度和自由、有序、竞争的证券市场的侵蚀与破坏。对于上市公司与券商之间可能产生的操纵行为,我国《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作出规制:上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持有该证券经营机构10%以上股份的,该证券经营机构不得自营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然此规定在“老练资深”的机构投资者看来有如形同虚设。

首先,10%的持股比例,极容易被上市公司以各种方法规避,最典型的有如持股9%,甚至于9.9%,且10%显然过于宽松,不足以避免参股券商所带来的操纵后果。其次,该条仅规定为上市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持股10%以上的情况方能适用,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与其关联的非公司企业甚至于个人持股10%以上的情况就显得鞭长莫及了。

(三)、参股主体问题

目前,从参股上市公司的不同主业来看,可区分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两大类,《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等现行法规对此作了不同的限制。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经企业行政主管机关或董事会的批准;(2)使用自有资金即严禁以银行贷款向券商投资;(3)经营业绩良好,按期足额归还银行贷款,近三年连续盈利;(4)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30%,但对券商的投资累计金额加企业其他投资累计金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50%。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则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投资累计金额不超过资本金的20%;(3)投资来源限于超过8%以上的资本金部分以及公积金、公益金结余。

从上述具体的规定来看,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要求经营良好、业绩优异、资本稳定,这样就排除ST板块、PT板块和一些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投资券商的可能,保证了券商的股东有可靠的。投资经验和经营水平。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则受到更多的限制,不仅要求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而且限定投资累计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20%,而且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还需关注“竞业禁止”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尚严格管制金融领域的外资参与度,表现在参股券商问题上则为外资、中外合资上市公司不得向中资券商投资参股。但是,在我国“入世”后,必须要一揽子接受《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规范证券业的条约和协议。

二、对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中现存问题的法律对策

(一)、对内幕交易问题的法律对策。

1、引入“中国墙(Chinese Wall)”制度

《证券法》第132条规定了综合类券商必须将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实行业务、人员、财务帐户的分离,不得混合操作,在信息隔离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无法根本阻止内幕信息在券商内部(包括与股东之间)的流动。而证监会、证券商协会、证交所的外部监督很难对券商内部的知情交易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券商的自律(内部)管理。为防止内幕信息在券商内部流动致使知情交易发生,中国墙制度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选择。该制度的精华在于综合类券商内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隔离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信息流动的控制,防止一部门利用另一部门的内幕信息进行交易。但此制度仅限于对券商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管制,而上市公司股东不在券商中任职便无法适用。因而有必要扩大中国墙制度的规制范围,将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包括在内。

2、通过立法扩大内幕交易的主体范围

鉴于《证券法》第68条的内幕人员不足涵盖上市公司参股券商的情况,可以通过扩大内幕交易的主体范围,将可能利用内幕信息的上市公司股东 而该知情人员只需持有券商5%以上股份或股权的股东即可构成,从而与第68条第一款第二项持有5%股份的上市公司的股东规定双向配合,实现全方位管制。在立法上可以借助《证券法》第68条第一款第七项的口袋条款,把参股券商股份或股权达5%以上的上市公司视为“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知悉内幕交易信息的知情)人员”,以司法解释或证监会规章形式予以实现。

(二)、对操纵市场问题的法律对策。

1、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方面。

建议在《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股票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增加第二款;企业持证券经营机构7%以上股份或是前5名股东之一,证券经营机构不得为该企业的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以有效防止该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行为危害证券市场,重建券商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制衡机制。

2、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在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方面。

针对以上《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的不足,建议:(1)降低《管理办法》第15条对上市公司对券商持股的比例,可考虑参照《证券法》第41条的持股报告标准的5%比例规定。(2)为防止规避“关联公司”应扩大规制范围,有必要改“关联公司”为“关联方”,从而涵盖关联公司、关联非公司企业及其他关联人,具体的“关联方”定义可参照财政部1997年5月23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4条:“在企业财务或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

(三)、对参股主体问题的法律对策

根据国际法上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一个合法缔结的条约,在其有效期间内,当事国有依约善意履行的义务。因此,我国“入世”之后应严格依照GATS、《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的规定,对外作出证券市场准入承诺,自动地部分放弃我国的金融主权而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我国当前应尽快修改有关立法,规定允许中外合资上市公司参股中资券商,但对其参股比例在初期可设定为不得超过该券商总股份的10%。

经济论文 27

1核桃种植技术综合运用

1.1核桃种植过程中的栽植技术

1.1.1整地的时候必须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进行核桃栽植的时候,首先必须进行土地的整理,因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进行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土壤表面状态以及耕层结构能够适合核桃树的生长。在云南地区中,核桃生长的海拔一般在1600~2300m之间,年平均温度在12.7~16.9℃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的地方。在进行核桃种植整地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梯田修筑以及抽槽换土的办法,除此之外还会选择一些措施来熟化土壤,增加土壤本身的肥力。此外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还必须重视其中的细节,征地规格应该是80cm3左右,并且在开挖定植穴的时候还必须将表层土壤以及下层土壤分开进行放置,对于挖出来的表层土,应该将其和土粪混合起来,并且在保证混合充分之后,将其填在坑穴的底部位置。而分开放置的下层土,应该将其和速效肥料混合在一起,并且在混合充分之后,将其填在定植穴的中上部位置。

1.1.2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

在选择核桃品种的时候应该参考专家学者的筛选以及培育的工作经验,并对核桃品质进行总结,了解核桃的品质、产量以及结果时间,这些因素在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在那些种植核桃比较合适的地方,地方相关组织机构必须重视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这样才能够给核桃种植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在优化核桃品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选育开发之后已经获得了一些优良品种,如薄壳香、林系、本地泡核以及云新系列等。

1.1.3选择合适的苗木,做好定植工作

在进行核桃栽植的时候,应该选择壮苗来嫁接,并且苗龄一般情况下要达到2~3年。在栽培的时候,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栽培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使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有矮化以及密植两种。核桃的花本身便是单性花并且雌雄同株,在进行授粉的时候也是通过风来进行,很多核桃树都需要进行异花授粉,为确保每株核桃树授粉都比较充分,在种植授粉树的时候就必须分散,应该确保范围内都有授粉树。在进行定植的时候也应该根据相关的技术进行,比如说在进行矮化、密植的时候,栽植方式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好栽植密度,若是种植的地方是山地,那么其密度应该是4m×5m,这样的距离在山区种植的时候是比较合适的,并且在选择定植穴的时候,比较合适的大小也是60m3左右,在定植穴挖好之后,需要进行施肥,一般情况下肥料是1kg过磷酸钙和50kg的农家肥料。在选择定植时间的时候,应选在核桃树萌芽之前,最佳的定植时期应该是12月到次年1月之间的时间。为了更好的提高核桃苗的实际成活率,避免出现旱苗的情况,还应该在定植结束之后将地膜使用进去,覆盖好树盘周围,保证核桃树根部的水分比较充足。此外,还应该进行涂白剂的涂抹,并且在涂白剂中还应该将杀虫剂添加进去。

1.2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做好核桃树的定植工作之后,还必须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化,给核桃树更好的生长奠定基础。主要分析的是除草、松土以及间作方面的技术。

1.2.1除草、松土

在进行核桃园管理的时候,松土以及除草都是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进行松土程度以及除草次数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松土的针对性,帮助其更好的生长。若是核桃园还属于幼龄园的时候,最合适的除草次数是一年3~4次,在除草的时候,也可以同时进行松土,一般情况下,松土的深度应该在10~15cm左右。若是核桃园已�

1.2.2林粮间作

在进行核桃树种植的时候,要真正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将以耕代扶的方式运用进去,就应该考虑林粮间作这种方式。但是在进行林粮间作的时候,必须深入的了解核桃园的实际情况,并保证林粮间作的针对性。若是核桃园中的核桃苗处于幼龄期,那么最好种植一些杆比较低的作物,并且不要种植那些漫爬的农作物,比如说豆子、薯类以及瓜类等;若是核桃林中的核桃树处于中龄期,那么比较适合种植的作物有洋芋、魔芋以及虫娄等;若是核桃园中的树木是成年期的树苗或者老树林的时候,在确保果树以及间作作物水肥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麦的种植,这个时候果树以及林地的。情况能够实现小麦和核桃的双丰收。

1.2.3树枝整形以及修剪技术的运用

核桃树在栽植的时候,选择的方式是矮化以及密植,所以,在必须根据需要对核桃树进行一定的修剪。在整形和修剪的时候,主要方法有疏枝和截短两种,这两种方式运用的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别,截短指的是将一年生的枝桠剪掉,其目的是将顶部新生的幼芽剪掉,这样能够让果树抽出新梢,其分枝数目会有明显的增加,这对树体更新以及壮大非常重要。疏枝指的是将那些发病的枝条、干枯的树枝等一些和果树更好的生长没有关系的树枝去掉,将那些结果能力比较强的枝桠保留下来。对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较大,并且生长条件比较好的果树,一般情况下整形修剪的时候,方式是主干疏层形,若是树苗离地面的距离达到1m或者一点2m的时候便能够将其修剪掉,并且还应该利用两年时间来修剪好定干整形带中的枝桠,确保第一层主干枝应该有三枝发育情况比较好的枝桠;而第二层枝桠和第一次枝桠之间的间距应该在1m到1.2m之间,并且通过2年或3年的时间做好第二层主干枝的修剪工作。对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较小或者是生长条件比较差的果树应该在定植2年之后,确保其主干高度在1m左右,并且上方可以保留一些长势比较出色的枝桠,并且主干枝数量应该在3个或4个,培养主干侧枝应该在2年之后,并且数量应该在2枝或者3枝。在修剪完毕之后,其高度应该在3.5~4.5m之间。这样在4~5年之后便能够形成心形的树冠框架。

1.2.4在核桃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果林种植的时候,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果林的实际经济效益。针对病虫害,可以将防治结合的技术应用进去。果农应该做好对核桃树的常规检查工作,做好核桃树的对比和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核桃种植技术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云南地区,核桃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20亿元,不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极大的提高了云南省农民的平均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水平。随着核桃种植的不断推广,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核桃适合种植的地� 在进行核桃种植技术宣传的时候,可以将集中讲课和基层宣传的手段使用进去,这样能够很好的将相关技术传授到农民种植户,这样便能够很好的传播核桃种植技术,并且在实践的时候,农民也会有意识的使用这些技术。对于那些地理条件比较适合核桃种植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重视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核桃种植技术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核桃种植业的推广,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核桃种植技术的运用高效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在那些适合核桃种植的区域,政府也必须重视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帮助农民更好的掌握核桃种植技术以及种植过程中的要点,提高核桃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由于信息阻塞,很多农村及山区核桃种植还不成规模,种植技术比较传统,产量低,所以现代核桃种植技术,尤其是科学的种植技术值得在农村推广和宣传,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经济论文 28

一、财税制度的构成

对于税收制度而言,一般我们说必须有以下几个要素:税收主体、税收客体、税率、纳税地点与时间、减免规定、违章处理。税制要素中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样的标的物来征税,课税对象不同,税收种类也不同。每一种具体的税种就是一种税收制度安排,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

由某一类别的单项税种构成的集合,就是税系制度。

二、我国现行财税制度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

(一)现行财税制度建设中的成就

1.财税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通过购买性支出发挥在资源配置领域的优势作用,新中国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国防科技力量壮大,文教科卫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其中,转移性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意味着政府开始关注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与此同时,从扩张性财政政策,到紧缩性财政政策、再到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现在“稳健财政政策”理论提法和实践工作思路的及时转变,都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财政作为宏观调控工具认识上的提高。

2.制度内容更加清晰

在财政收入方面,政府更清晰的规划了收入结构:以税为主体,再有专卖收入、规费收入、国有资产权益收入、公债收入等,而且在税收制度方面,形成了以商品税和所得税为主、多个税种构成了较完整的税种体系。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有了专门的国资委机构和相关的法规保障。同时公债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了更为灵活的运用。财政支出方面,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职责分明。前者当中的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项目比较完备,转移性支出则开始关注社会民生事业方面的投入。

(二)现行财税制度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1.财政的职能作用仍待加强

税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发挥了“劫富”的效果,却没有财政支出“济贫”效果的配合,使得国家财税制度的公平性被扭曲成单纯的“仇富”面孔。我国目前对公平的实现过于重视财政收入环节,从转移性支出占总体财政支出的比重看,仍然低于世界上很发达国家的水平,忽略了财政支出中对民生事业的扶持。在有利于实现起点公平的教育事业上的'投入尤其不足,义务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尚待提高,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下调节收入公平的意义更加弱化,同时高等教育开支当中的内部结构也不合理,资源过多地向少数发达地区和名校集中,出现了一些院校经费太过充裕而热衷于搞“花园式”校园环境建设,从而使一些高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吸引高素质人才。

2.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协调性有待加强

建国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从最初的高度集权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直到1994 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但现在回头看,已经有人质疑国税、地税分家的利弊究竟哪个大,地方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是否实现了较好的匹配。目前看来,当初的分权做法并不完整,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事权,但财力和财权却上收到了中央。要体现财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国家财税体系。从近几年房价形势来看,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过大已成为了公认的事实,而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与房地产商结为了利益同盟,严重阻碍了中央调控房价政策。

三、对我国现行财税制度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倡导公平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最初对结果公平的关注转向了规则公平,这是进步的一面,但不足之处是漠视了起点公平的意义,而教育是实现起点公平和规则公平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国民公平的实现首先就要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在这一方面财税制度责无旁贷。目前教育产业化、学术行政化和考试标准化已成为中国追求公平道路上的一大败笔。

(二)中央与地方的协调

通过前面对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介绍和分析,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到二者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中央政府在集权和分权选择问题上的困惑。由于之前我国政府组织形式集权色彩过重,上一次重大财税体制改革还是以“分税制”为主要手段,但对于分权的消极影响政府的疑虑依然存在。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财权”等同为“财力”区分开来,区分财权与财力,既可以满足中央政府通过控制财权以控制地方政府行为的要求,又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满足地方政府行政的基本资金需要,这样就能促使地方政府向着真正提供公平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靠近。

(三)增加制度的完备性和稳健性

1.公民参与进来

具体而言要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表达渠道和 博弈平台以及进入该平台的机会。具体从财税制度来讲,比如新税种的开征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在财政收入的使用上要更加尊重纳税人的意见,关注民生福利等。 2.要体现对公民财产权的尊重 税收的开征是以承认纳税人对课税对象的个人所有权为前提的,表面上税收分割了公民的财产,但它隐含的是对公民财产权的

一种间接承认。所以相比强制拆迁的占地行为,相比垄断定价等超额政治利润,税收形式也许更反映了财税制度对个人产权的一种尊重。

2.赋予公民知情权

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财政收支的信息披露要在每个财政年初的预算和决算环节,让公民知晓各个职能部门,各项政府事业的细节信息,这样监督就能准确切入。而且这也不是政府的施恩,而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必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

四、总结

总而言之,要完善我国财税制度是财税领域最重要的、最复杂的的一项工程,我们相关部门人员还应在实行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管理体制为目标,真正发挥税收管理体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巨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张少春。着力完善建筑节能财政政策[J]住宅产业,20xx,(04).

[2]王恩胡。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xx,(30).

经济论文 29

一、农产品贸易纠纷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也在不断的增加。首先,在农产品贸易纠纷发生以后,最先影响到的就是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只考虑经济的直接影响时,贸易额减少一个单位,农民的经济收入就会减少一个单位。在考虑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的乘数效应,可能会导致农民的收益额减少量大于一个单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的生产量减少,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

二、产生农产品贸易纠纷的原因

1.农产品贸易操作复杂、限制繁多

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经过许多方面的限制,并且操作过程也非常的复杂,如市场准入、动植物的安全检查、卫生检查、国内的支持等,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引起贸易纠纷,并且解决起来也比较复杂。如欧盟国家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抗生素含量超标,从而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贸易,使我国失去动物源性食品的市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技术差异的限制

农产品贸易中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贸易的直接限制减少,但是各种间接的限制却日益突出,如卫生标准、安全标准、技术标准等。其中技术的差异已� 就以茶叶为例,茶叶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它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欧盟提高了茶叶中禁止使用的农药的种类,有原来的29种增加到了现在的62中,并且有些农药的标准较之前提高100倍之多。

3.农产品贸易的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市场相对比较集中,一般分布在亚洲的各个地区。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至亚洲各地的占据整个中国农产品的68.9%,日本市场就占据了亚洲市场的41%,可见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的程度,直接结果就是国内的各个企业之间相互竞争,降低价格,造成各国提出倾销申诉。

4.贸易自由化中产生的必然结果

WTO在农业方面制定了《农业协定》,它对农产品的自由化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些相关协议制定不完善,造成这些协议在执行上有一定的偏差,形成各种矛盾,进而造成各种农产品贸易纠纷的产生。

三、解决农产品贸易纠纷的措施

1.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战略措施和制度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的顺利解决,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战略措施和制度措施,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首先,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保证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如鼓励种植和养殖各种有机的、绿色的农产品,保证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同时还要保证市场的多元化,解决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问题,如可以不断的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分散贸易市场,避免出现农产品的恶意竞争。其次,不断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制度和技术体系,如制定农产品贸易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动植物的卫生检疫体系;建立完善的预警、保障以及应诉机制;严格按照WTO规定的规则实施,保证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及时解决。

2.农产品贸易的相关企业积极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积极的应对各种农产品贸易纠纷,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农产品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以廉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其次,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坚持以WTO的相关规则以及现在一直倡导的绿色产品为先导,不断吸取其他各国国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规范企业的管理。第三,积极开展绿色营销,保证农产品的环保。第四,农产品的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认证标准。

3.充分利用商会、行业协会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个地区的商会、行业协会之间要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自律行为,保证出口贸易的秩序稳定,并且还能保证行业内部之间相互监督,减少农产品贸易纠纷的发生。同时,商会、行业协会之间的协调还能及时为各个企业提供反倾销的信息、技术信息等,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五、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农业经济甚至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的贸易纠纷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避免各种农产品贸易纠纷的产生,当贸易纠纷产生时,我们应该积极的应对,保证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发展。

经济论文 30

摘要:在消费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到自身消费理念的支配和制约,因此,正确认识消费理念的性质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消费理念又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了解正确的消费理念及其表现,同时认识错误的消费理念及其危害,才能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现阶段,更要提倡和发扬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久、健康发展。

关键词:消费理念,性质和作用,分类和表现,可持续消费

消费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在消费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到自身消费理念的支配和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消费理念,而且作为意识的反作用,不同的消费理念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需要不断提升消费理念,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消费理念的性质和作用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对物品和服务的消耗和花费。理念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对事物比较稳定、普遍和持久的看法。消费理念也可称为消费观念,是人们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

消费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消� 一方面,消费理念会影响消费行为。正确的消费理念会导致理性和适度的消费行为,而不正确的消费理念会导致偏激和过度的消费行为。因此,不断提升消费理念对完善消� 另一方面,消费理念也会对消费方式产生反作用。正确的消费理念会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提高,不正确的消费理念会阻碍和限制消费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因此,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克服错误的消费观念,这样既能使自己的消�

二、消费理念的分类及其表现

从总体上来说,人们的消费理念可分为两类:一是正确的,二是错误的。正确的消费理念是积极、健康、合理的,而错误的消费理念是消极、偏激、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消费理念有全面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使它得到提升。

(一)正确的消费理念

正确的消费理念,在质上表现为重视消费质量,在量上表现为消费适度,因而是可持续的消费理念。

第一,要重视消费质量。消费质量是指人们消费的品质和收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个体上说,人们要以健康为目标,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合理选择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使消费的结果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有效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二是从总体上说,高质量的消费,不仅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保护程度,并使人们的消费收益和满足程度达到最大化,而且要使消费形成巨大的社会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注重消费适度。消费适度就是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消费,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们应以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按照“量人为出”的原则,选购和消费自己喜好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要控制在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更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适度消费并不是抑制消费,而是使消费水平与自身收入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适度消费应该包括有理性预期和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实践表明,只有全社会都注重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可持续消费既要注重生活质量,又要遵循适度原则,所以是正确的消费理念,是需要提倡和发扬的。

(二)错误的消费理念

与正确的消费理念相反,错误的消费理念是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节俭,二是过度奢侈。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因而是需要反对和克服的。

第一,过度节俭的消费。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人们普遍崇尚节俭型消费,只要满足吃饱穿暖就可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经济迅速发展,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是,人们受传统的消费理念影响,有了钱或者是不舍得花,或者是不会花,或者是不敢花,这就形成了过度节俭和消费不足的状况。本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广泛提倡,特别在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历史时期,更要大力发扬。但是,我们也要划清勤俭节约与过度节俭的界限。如果该花的钱不花,该消费的不去消费,那么对个人来讲,会影响生活晶质和人的素质提高;对社会来说,会削弱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过度节俭于国于己都不利。

第二,过度奢侈的消费。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社会的消费需求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住房、汽车和高档奢侈品的需求增长很快,这一切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按理说,奢侈消费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在自身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里要划清适度奢侈与过度奢侈的界限。如果仅仅是为了相互攀比或炫耀富有而穷奢极侈,大肆挥霍,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那是必须反对和限制的。这种过度奢侈的消�

可见,不论是过度节俭,还是过度奢侈都是不正确消费理念的表现,都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正确理念。

三、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重大意义

正确的消费理念实质上是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实行可持续消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要求,其核心包括适度、绿色、健康、公平、文明五个方面。当前。提倡可持续消费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持续消费有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我国总体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有助于人们合理地使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消费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求,然而由于环境的污染,人们并没有享受到最好的物质生活。这是由于人们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忍受恶劣的环境污染,如工业废气造成空气质量很差,被污染的河流直接影响人们的饮水质量和身体健康,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反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因此,积极倡导可持续消费,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可持续消费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之一——适度消费,要求人类把消费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消� 历史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侵犯,都受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人与自然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生存,才能谋求发展。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有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能实现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促进人

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消费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之一——绿色消费,是指生产的商品要符合健康和环保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在生产中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在消费中也不会危害身体健康。现在,国际上越来越注重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绿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成为科技攻关的首先项目。我国的商品要跨出国门和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要求。所以,倡导可持续消费,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生产更多的、高质量的绿色产品,从而增强我国商品在国际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四、提升可持续消费理念的措施

经济发展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可持续消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把可持续消费理念根植于人民群众,还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去做。

第一,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引导消费者了解可持续消费理念。理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它将长期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全面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原有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宣传方式,让人们了解可持续消费的实质和意义,其中包括:什么是可持续消�

第二,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 目前,我国对不可持续消� 完善可持续消费的法律法规,对缺乏自觉性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法律法规带有强制性,会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力,有助于改变人们的错误观念,并使他们逐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使可持续消费从不自觉的行为,变成人们的主动要求和自觉行动。

第三,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可持续消费提供产品保障。一方面,企业应大力从事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节约型生产模式,不但要做到尽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而且要尽可能地实现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让每个消费者都能买得起绿色产品,为全体人民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物质前提。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

[2]陈承明,陈绮,蔡志刚。经济的浪潮[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xx.

[3]傅娜。可持续消费的基本理念[J].淮海文汇,20xx(06).

[4]朱永红,高晓峰。循环消费理念的培育[J].中国商贸,20xx(1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