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
【论文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关键,因为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讲课,又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会学生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教学方法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文章作者就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并相互作用,就形成教学过程。从教师与教材的关系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而教师从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上看,教师必须考虑教法,即研究如何使教材内容易为学生所掌握,如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关键,因为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讲课,又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会学生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教学方法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措施。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设计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处理好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最有效的形式。学生在校期间,要用主要精力和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去接受人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即通过接受间接经验去获得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教学也因此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大量感性材料的堆砌,而是要求感性材料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指所举的材料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所用的事例,引证的材料,做的实验、演示等等,都能够典型地说明所要讲的那个原理。一个好教师,一节好课,不在于课堂上引证了多少材料,而在于这些材料能否充分说明所要讲的规律性知识。课堂中说东道西,“旁征博引”,罗列了许多材料,学生尽管听得很感兴趣,但所得规律性的知识并不多,这样的课,其实并不是好课。衡量好课的标准不在于具体事实和现象列举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将可能的最大量的科学原理教给学生。所以,一个好教师的备课,要在设计一条正确的认识路线(掌握知识的途径)方面下功夫。也即,教师备课应在教法上下功夫。教法就是学法,就是设计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程序。因而,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教学去取得一定的直接经验,要注意有效地利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从而克服接受间接经验中所带来的一些局限性。
2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结合,朱熹讲究的“熟读、精思”,要求“读”与“思”结合。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独立精神。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思维是两个既相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都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两个教学任务既统一在同一的教学活动中,又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维活动要以知识为基础,比如人的思考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而“概念”本身就是知识。丰富的想象也离不开平时知识的积累。因此,思维能力的发展对知识有着一定的依存关系。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单纯的思维训练是不可能进行的。当然,思维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思维能力的高低密切地影响着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的知识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既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首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渴求状态。
再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由已知推向未知,才具有了真正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随时把新知识有机地加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力求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利于今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3教学方法要注重整体设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集合。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自觉进行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才有可能整体优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新颖。新,就不能翻来复去,总是陈词旧例重复使用。久闻芝兰不觉香,要推陈出新,常讲常新。比如在讲“矛盾的特殊性”时,就不必老调重弹,而可另辟溪径,以湖泊为例。首先讲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湖泊,有盐湖,甜湖(湖水含碱和氧化钠,碱微甜),火湖(湖中有荧光素和荧光酵素的生物),死湖(湖中没有任何生物)……等,使学生懂得仅湖泊就有这麽多不同的特点。然后从这样具体而有趣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所谓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接着再以湖泊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几种表现,如甜湖,其矛盾的侧面是含有碱和氯化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碱与氯化钠的含量也不同。当氯化钠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湖水就咸;当碱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湖水就微甜,而且在湖里洗衣服不用洗涤剂也能除去油污。这样就把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寓于湖泊的种种特点之中,使学生听得明白而有趣,且印象深刻。同时,还向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无边,科学的深邃奥妙,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二是准确。语言作为思维的表达形式,准确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沿着教师的语言开拓思路。如果教师用语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就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从。所以,讲课一定要做到概念正确,事例准确,数据精确。知识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做到导言、结语、议论、讲述要言不烦,板书简明扼要,醒目易记。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确切地使用概念,凡是涉及到实质性内容的,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力求表达明确,比如,《法律》课中的“上诉”和“申诉”二概念就不能混用。申诉和上诉都是受法律所保护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二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即,上诉是指当事人对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不服,依照法定期限程序提请上一级法院重新审理,而申诉是指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查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二者反映了当事人的不同诉讼权利,上诉权利是行使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前,而申诉权利的行使是在发生法律效力之后。在《法律》课教学中,这两个概念绝对不能混淆。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准确,才能确切地表达授课内容。讲课时,要力求用最准确、经济、鲜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说得多,不一定就能讲明白;说得准,讲在点子上,学生则易于接受。
三是诱导。诱导包括设置悬念,有意预留知识的“空白”,激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古今中外有学之士,一直把疑问喻为智慧的萌动,求知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疑,有问,才有思,才有究。史丰收在小学上算术课时,曾向老师提出过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加法和乘法要从低位数算起呢?有没有比这算得更快的办法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导他创造了快速计算法。疑问是可贵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作练习、做实验,是提高课堂艺术的关键所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为什么”,就有了接受和消化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授课和其他教学手段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在中国教育史上,比较全面地把教学与设疑联系在一起的是宋代的张横渠。他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容易,而自觉无一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因为未曾学习,虽有疑难也不知道。张横渠的见解说明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步”与“疑难”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但作为教师,却可从中得到启示:精心设疑是诱导学生“再发现”的一个突破口。韩愈在《师说》中谈到了教师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即是疑问,为学生解答疑问,是教师的任务之一,但作为现代教师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为学生“解惑”,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惑”,并且在“解惑”的过程中能“另辟新径”。学生的“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只有在教学中精心诱导,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点燃智慧的火把。为此,在教学中,就必须不满足于对问题的一般理解,教学生“于不疑处有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大胆地去探求知识,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法是关键,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点金术比黄金更金贵。
总之,任何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并拥有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容地走上讲台,娴熟地驾驭课堂,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知识的“大厦”。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一)课堂教学
课堂依然是当前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还是依靠从课堂上学习。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昏天暗地的听讲模式,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视频资料、研讨等形式吸收到课堂。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精美的教案和课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及时提问,课堂氛围要活跃。具体到法学课程,课堂教学既要做到宏观把握,又要做到微观深入。从宏观上理清法律课程的整体框架,做到实体和程序清楚,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从微观上重点讲解重点的相关的法律概念、理论、法条,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会用。
(二)学生自学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必须培养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些自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要求,指导他们分门别类阅读法学经典著作和参考书籍,引导、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定期开展学习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研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风气。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指导学生积极使用图书馆资源,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如何分类阅读,如何分析研究认真记录。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已�
二、实践模块
(一)校内实践
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如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可利用该平台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园实验室,开展模拟的法学法课程教学,如法律文书的协作、模拟审判等形式。一是要丰富校内实践资源。建设好法律诊所、法律兴趣团体、法学教育实验室、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平台。二是要丰富校内实践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法律调研、志愿服务、法律宣传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演讲、法律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也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时间法律课程的素质和能力。
(二)校外实践
与当地人民法院、检察院、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司法机构等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学习。利用好大学生“三下乡”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时间,开展送法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根据教学知识,组织学生到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学习掌握法律职业工作实践和运作。要结合法学课程教育,学期初制定社会实践方案计划,明确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设定好实践课题、组织方式,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课,写好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案例模块
(一)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将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分类归纳,与相关的知识相对应,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运用案例施教。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学到的知识缺乏生动形象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查阅相关的法律知识,利用相关的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这个过程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学到的是生动活泼的知识,是活生生的法律知识,是结合社会生活的法律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甄选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正在学习的法律课程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最好是经典案例,部门法选择国内的案例较为合适。要重视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将常用的案例纳入教学案例库,并及时更新,便于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要拓展案例收集渠道,深入公检法部门、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行业,收集实实在在的案例。
(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一直被各法学院广泛采用,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中,模拟法庭教学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设定法律情景,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被告、法官以及辅岗位,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模拟法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通过模拟法庭教学使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前,学习掌握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模拟的诉讼环境中熟悉、掌握具体的审判过程,较直接地面对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检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法律知识运用、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和法律文书的写作等能力,缩短了法学教学与法律工作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长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法庭旁听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旁听法律案件的审理,将课堂转移到法庭,面对面观摩学习审判活动。法庭旁听的人员一般不能太多,也可以将法庭引入课堂,协调法院将审判放在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亲密接触法律审判活动,提高法律实践能力。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也多次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过程,回来后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和对今后学习法律知识的感想。
不少学生反应,通过旁听庭审,不仅亲身体验到了法律的严肃性、法庭庭审的威严性,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法庭的运行程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课堂上没有学懂的知识。一些毕业后到法院工作的学生也普遍反映,通过旁听审判,及早熟悉了法律职业,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法。它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其致命弱点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正是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进行不断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综合考察发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强调教与学并重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引起人们对学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视。许多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象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等,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法,也是教师教法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教学并重。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定。广大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陈钟梁老师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等,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现,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地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来陶冶性情。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潜力,高效率地学习,从而“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和令人愉快的效果”。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情趣生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4.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
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等都只是一种单一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单独使用。从整体观点看,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代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使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规律排列组合,使之互相取长补短,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如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都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法。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这种“整体化”特征,使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具体性区别开�
二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但就宏观而言,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它们将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大趋势。
1.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对教学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动性。师生都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互为认识的主体,他们互相认识、互相合作对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运用起决定作用。教学方法主体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民主合作精神的发扬,能促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创新和探求能力的培养。魏书生老师民主化教学的探索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益,乃至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主题之一。
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关注智力因素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意侧面重视不够。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观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变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特性认识的加深,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情意性。这一点我们会从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中得到启示。可以说,如何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实现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教育教学论文,利益选题方法
1.选择理论空白
所谓理论空白,就是指该选题尚未有人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论述不多,还没有此类,是学科研究的理论空白区。既是理论上的空白,往往容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有理有据,文章容易被采用。所以,只要有可能,写专业论文就要另辟蹊径寻找空白,一方面容易突破,容易出成果,另一方面也容易在此基础上立稳足跟,循序渐进,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一系列成果, 这也是做课题研究的重要选择。
2.选择学术争论
所谓学术争论,是指对某一学术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而进行的辩论、阐述或说明。往往是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和思考,并有了一定看法,在遇到别人不同的学术观点时,觉得自己有独到的观点需要与之商榷,从而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澄清。比如对“放羊式”教学的辩论,比如对体育课标的理解与运用偏差的争论等,这种学术争论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是学术范围内的争论,而不是人身攻击,要就事论理,不能恶语中伤,甚至挑起事端。写作学术争论,在推倒对方论题或观点的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发表新颖的见解,有破有立,如果仅是反对或推翻对方的观点,而提不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文章是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可能被发表。有些是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听别人说新课标存在如何问题,自己就跟着呼喊口号般地说如何如何不好,这样是不能写成论文的。
3.选择案例与反思
针对某一个小问题入手,切口小易把握,就教育教学中某一件小事,课堂中某一成功与失误的环节,做成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写成文字,与同行展开讨论,从中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找出教育教学的真知与规律,从简单中寻找不简单,这是锻炼青年教师观察思考、辩证分析能力有效途径。大型养路机械网从微观教学起步向宏观教育迈进,这是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选择案例,一定言之有理,表述实在,避免空泛,从案例中你认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给同行提供了什么借鉴等,编辑老师也会对青年教师抱着爱惜、保护、扶持的态度优先考虑你的稿件。
4.捕捉灵感闪光点
灵感是人的思维形式的特殊表现,是创造性劳动的开始。搞音乐的灵感来了,一曲动听的乐章就出来了;搞科技的灵感来了,一项发明创造出来了;搞体育的也同样有灵感产生:有时在读书(文章)时会立即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有时与同行交流会突然就某一话题而产生新的观点或新的想法,有时躺在床上就某一个问题会产生许多想法,而且越想越丰富……这些瞬间产生又很快会淡忘消失的信息,权且把它作为灵感,灵感出现的时机是不应该错过的,要马上记录下来,待日后精心思考整理。其实灵感的十分之一是机会,十分之九是信息,只有不断的学习,经常的交流,积极的反思,灵感才会经常显现。灵感也是论文选题的重要途径,灵感来了,思路开阔,下笔如流水。越读书灵感来得越快,越撰写灵感来得越多。
好的选题绝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脑中固有,而是作者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结果。不论选择什么论题,都要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在某一领域具有领先位置,同时具有指导性,即能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诲,或引起思考、研究和商榷,甚至引起学术大讨论。选题要注意从我们体育专业和教学实际出发,要选择自己研究过的,并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容,对基层的一线教师来说选题切忌太大,忌好高骛远,对年轻教师来讲选题最好单一,切口要小,论述要精准专业,最好结合教学实践,避免选一些与自己专业和岗位无关的大题、泛题、滥题。
情景认知,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习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知识学习理论。Borwn,coflins及Duguld于1989年,在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的论文中概括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逐渐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并极大地启发了现代教育模式的变革。总体来说,情景学习认为,知识呈现于社会情景之中,知识学习是人与环境接触和互动的一种交互行为,是人通过协调去主动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因此,该理论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学习需要在真实或模拟的场景中进行;二是学习是一个与环境交互作用和与人合作的过程。侦查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取公安一线的典型案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分析和讨论等过程,提高学生对刑事案件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恰好与情景认知理论的要点不谋而合,即侦查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在仿真的刑事案件环境中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应自主参与到对案件侦查的分析与对策实施之中。因此,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应用情景认知理论的最新成果,能够实现在公安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二、从情景要素看侦查课程
案例教学法的发展演变提供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是知识理解与情感互动的前提。案例的设计与展示即是侦查教学中的情境,侦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师讲授案例的初级情景阶段
在案例教学法应用初期,由于对案例教学法的精髓理解不够,任课教师虽然意识到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案例的重要性,但是更多的是采用讲授案例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并使学生知晓公安一线侦查工作的做法,教师通过列举各种实际案例来予以说明,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这一方法的缺点相当明显。从情景学习的角度来看,讲授式或列举式的案例教学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各种侦查原理和侦查知识规范,因此,在此种教学方式下,案例环境的一般方法是文本展示和教师解说,例如教师对一起刑事案件的报案、现场勘查和现场访问以文字的形式在课堂上演示,然后通过提示和提问的方式推动学生对该案件的学习。由于学生无法从感性上与案件形成互动,因此参与度较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
(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中级情景阶段
随着案例教学法的大量使用,专业教师开始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针对侦查专业中该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这一阶段,由于各种现代教学设备的引入,案例的展示能够以图片、视频等方式予以展示,情景的带入感更强。教师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说明与分析,而是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带入真实案例的场景当中,在教师的组织和提示下,以集体发言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探索案件中一切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分阶段分任务提出解决侦查案件的方案和措施。
(三)提供仿真演练的高级情景阶段
狭义上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为主,然而侦查工作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是属于典型的经验积累型的活动模式。因此,侦查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第一时间适应公安一线工作,必须在学习期间进行大量的操作与练习。公安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转变就是不断加大实训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场所的普及,侦查专业的案例教学有了从教室向室外延伸的可能。相比课堂中进行的案例教学练习,在高度模仿案件发生现场和情节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完整和真实地体会到实际公安工作的特点,其积极参与的愿望更加热切。同时,由于对某一案件侦查工作的理解与把握完全依靠学生的自我分析和判断,强调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性的核心理念在此情况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对情境判断和情境方法选择的练习,能够快速提高实战工作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教学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侦查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的高级阶段,也就是提供仿真演练的案例教学法,其实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情景认知方法。这一方法具备了情景学习的重要特征,包括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案件侦查活动;提供多样的侦查角色,促成多种可能的观点和结果;在合适的界点提供帮助和提示,促成反思,以扩大默会知识;促成清晰表达,使默会知识转成清晰的知识;对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评价等。
三、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侦查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应当在它所在的情景中进行解释,主张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与所处场景的交互活动的产物。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专业领域中以“认知学徒”的方式来进行文化浸润。所以,个体必须置身于知识所在的情景、活动或社群中,通过观察、模仿,以及一连串的实际活动,经过不断的试验、探索、反思及修正的历程,才能逐渐掌握住知识或技能的意义。基于以上思路,本文试图对侦查课程中的情景式案例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对其三大组成部分:学生、交互式案件情景和实施过程进行剖析与重构。
(一)学生地位的设计
1.合作共同体
情景案例教学中的情景包括多个角色设计,学生可以在其中扮演不同职责的侦查人员,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来完成整个案件的侦查任务。这与公安刑侦业务中的案件专案组较为类似。例如,侦查综合实训项目是一种综合型的案例教学,因此需要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分工合作。然而,以往的教学存在分工随意导致分工不均或者分工不合理,导致在实训中出现一些学生忙前忙后,另一些学生则无事可做的情况。同时,学生的分工问题教师一般是交给小组长或者扮演指挥员的学生处理,他们往往将任务分配简单化,导致有些学生不满意分工的结果而消极怠工。案例教学中的分工并不是简单地将很多人组合起来工作,而是在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同时,能够认清自己在整个任务中的作用,利用个体与伙伴、个体与教师、个体与案件环境的互动而产生联系。在此理念下,交互式的侦查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加入高度有序的思考。如分工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机械随意地分配组合。同时,教师又不能把各个任务进行人为割裂,进行现场勘验的学生应该同时积极参与案情的分析与侦查方案的制订,负责侦查措施实施的学生也应全程随同勘验人员完成整个勘查工作,全体成员应当就某一刑事案件的情况和各种侦查资源进行整体认识和把握。同时,学生应借助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来实现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样能够保障各个角色的学生能够持续参与整个侦查教学过程,并且能够在交流互动方面有所作为,整个小组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合作共同体”。
2.独立思考
过去的案例教学法只是教师与单个学生或者学生小组的互动,具体表现为对教师提问的快速分析与回答,这在本质上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反应。实际上,教师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是正确的,由亲身的分析与实践带来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但在具体教学中,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仿真实训,教师大多事先设计好案例教学思路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分析环环相扣,论证逻辑清楚严密,实训中学生在教师的思路引导下,按照既定的侦查阶段,按部就班地达成最终结果。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所获取的只是个案的分析解决方案,而无法养成类推等思维能力。侦查思维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形式。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在场景中进行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为了完成侦查的任务,学生必须借助假设、实验和筛选来完成对侦查信息资源的判断和利用,以产生多种解决方案。在侦查案例教学的设计上,不存在线性的解决途径,不存在固定的侦查顺序模块,教师不能对案件场景进行引导和不必要的提示,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的思维过程,锻炼他们的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
(二)交互式案件情景
1.真实案例
为了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侦查课程中的案例教学一般选取真实的案件作为情景设计的蓝本。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经典的真实案例保持着事情发生情况的完整性,保证了真实世界天然的复杂性,避免出现失真的设计环节。另一方面真实案例能反映一线侦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准确反映现代侦查工作的特点,在保障教学贴近实战的同时,学生可能还会通过比较发现与实战部门的差距或自身的亮点。这样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并注意到现实案例的复杂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侦查课程教学案例可以由较为固定的侦查专业教师团队负责编写,并由专门的资金和制度予以保障。案例都应来自公安一线,专业教师应利用带队、锻炼和调研等活动不断挖掘有教学价值、有一定深度的案例。必要时案例设计应邀请兼职教官或一线能手参与其中,以增强案例教学的高度模拟性。
2.场景设计
情景认知理论要求学生探索具有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某种资源。情境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有关存在于共同体之中的物质的、真实世界的任务,还需具备有关“认知构成过程和对待任务的整体观”。随着各公安院校对实训教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除了已经普遍采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外,多数学校都通过营造仿真的场景,还原真实案件的发生情况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例如,不少公安院校建立了集住宅、商业街等功能于一体的战训街区,有的还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提升模拟街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为了适应信息化侦查的需求,还加入了模拟人口库、案件库,以及视频、手机话单等教学资源。这些都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机会,通过观察、分析等对侦查环境进行体验式理解。同时,为了保证场景的真实可信性,场景的设计需要对环境中活动的人员进行角色扮演。如由教师或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等以增强案例教学的交互性。由于场景的不固定性,个体在不同的情节中会使用不同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意义驾驭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搭建脚手架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的是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应与案情高度相关,与学生使用知识与学习技能产生的问题相关。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向学生提供他们还未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连接方法。随着案例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习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逐渐能够进行独立的学习,用于支撑教学的脚手架将逐步撤掉,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活动。侦查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但专业教师的灵魂地位同样重要。如果忽视教师的作用,案例教学中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进行完一场案例演练后,确实学习了一些片断性的侦查知识,但无法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与梳理。因此,教师在侦查情景式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适合教学的情景和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线索,协作并引导学生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最后还要将教学的终点“收”到教学目标上来。
2.学习评价
情景式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因此不能以通常的方式对该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如论文、考卷等。侦查课程案例教学学习评价的重点应当包括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案件情景参与情况,对案例的分析判断情况,法律文书的制作情况等。只有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细致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日后努力的方向,帮助教师对案件情景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进行完善和提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些评价有标准可,如现场物证的发现和提取,现场分析内容,勘验笔录,各种侦查措施的法律手续,刑事侦查卷宗制作等都有较为统一的评比标准。但有些环节和活动如案情分析和侦查路径选择则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对分析和训练结果应持开放式的包容态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此情况下学生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认知习惯,一些学生往往渴望知道该案件应当如何操作等“标准答案”。因此,在学生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在总结案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示相对理想的侦查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基于传统习惯而产生的对“标准答案”的诉求。
四、结束语
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特别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与此相反,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而不是诱使他们的知识撇在一边。
2、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0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谓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老师应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4、语言技巧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丰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说想象力是物理教学语言技巧的源泉,其原因是:教师可以想象知识的演化,想象实验的结果,想象学生认知过各的不同特点,想象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语言技巧。从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发,语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语言的技巧性恰是自然形成。那种为技巧而技巧,煞费苦心的做法,是蹩足的,徒劳的。
5、语言要幽默可亲、有较强的趣味性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6、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项目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大,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计算机教育是一项融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对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我认为项目教学法将能极大地推进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将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可以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将对知识的传授与更新产生更重大的影响。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项目教学法是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即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与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课题研究相比,项目活动设计更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项目活动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完成本项目活动的方法和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项目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往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局面,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四)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
(五)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六)评价特点:项目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据报道,北京育英学校曾举办过“财商素质营”培训活动。素质营的孩子通过国际教育界最受推崇的项目教学,以玩《现金流》游戏,实地考察、专家采访、模拟开办企业等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全新的财商意识。参加首期培训的孩子尝试“开办”软件公司、超市和宠物专卖店,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工资收入、非工资收入、资产、支出、负债等。在学习成果汇报会上,孩子们对财商培训的浓厚兴趣和理财方面的独特见解给家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使用一些软件,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把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目前广大计算机教师极待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好方法。
(一)在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2.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工程项目。
3.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批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协商解决各路难关,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
4.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学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而是围绕完成项目设计、达到意义建构这一中心来展开的,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
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训练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实施过程:
1.精心设计项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好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项目设计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项目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一、创设实践可行的问题情境。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
第二、掌握项目设计中的层次性。教师进行“项目”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层次感。
第三、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在教wordxP的使用中“表格制作”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先向同学们展示表格制作的效果,接着将班级同学分成几组,每一组相互协作完成,在表格制作过程中有些知识是原先学过的(如字体的设置),有些知识是新的(如边框的绘制及对齐方式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不仅温习了旧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当各组都各自完成自已任务时,老师将成果进行对比,并给予相应的评分,发现问题后可请同学提出解决方案,或老师及时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同学们还会发现一个项目的实现方法可能不是唯一的,无形中便同时掌握了几种解决方法,达到了教学的目标。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法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自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且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以评价促进学习,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四、“项目”的设计要适当留白。所谓留白,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现在的计算机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许多应用软件和学习内容都有帮助功能或网上相关学习资源,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同时,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启发他们亲自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转换教师角色。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项目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准备时间应比传统的教学教案设计更长。抓住学生心理活动,充分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单元教学中的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实施准备工作:准备学生支撑文件清单,制作学生演示文稿范例,设计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及时改进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及时做好学生作品评价与交流,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发表推广应用学生的成果。
3.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实施。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设置了合适的单元计划后,接着要考虑如何使单元计划设计的“项目”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因此,转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我认为在项目教学中应重点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教师在提出“项目”之后,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完成单元计划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单元计划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些提出的技巧,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来,然后教师再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水到渠成,让学生自然而然建立对新知识的认识。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单元计划后,要求学生做出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撑材料清单,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项目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2)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单元计划
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去解决“问题”,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例如教授资源管理器的操作时,首先提出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套管理自己学习生活资源方案,提高学习生活效率。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后,接着引导学生:电脑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里面存放的文件成千上万,如何管理这些文件呢?学生们在进行自主探索过程中,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调动起来。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资源管理器,学会对文件、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重命名、删除等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同时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计算机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后,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如果已有知识不足,为了完成项目活动,学生主动学习有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主动、自主、探究、应用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在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后而获得的成功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五、项目教学法在实施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课前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最后,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正确答案、美感等)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
(二)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项目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新知识的讲解要抓重点,避重复;项目实施的步骤要解释清楚,相关资料要及时给出。
(四)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五)在项目内容讨论评估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在学生交流项目实施结果时,老师也应耐心听取,不能因为哪个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失去信心,项目实施就会失败。
(六)注意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协调。介绍项目内容要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
(七)引入项目教学法,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依赖能力强的学生,要让他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事可做,所以在项目分工后还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设计结果,结合推行“一帮一”的措施,安排学习先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
(八)引入项目教学法,有必要为学生建立学习帮助系统。为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一个台阶。
(九)教材问题。由于现行的教材基本根据学科知识系统进行编写,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不能够完全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所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重点选好示范项目,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可以把教材作为学习的“字典”,有条件的可以适当编写讲义,甚至编写教材。
(一)
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必须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中学教师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能高效率,但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中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内外中学数学施教的对象都是中学生,年龄段在13-18岁,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可比性。比较中西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发现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①
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2)对培养能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中强调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比如他们在教改中提出的非学校论的教学方法,及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这些方法强调自学,注重因材施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使学生很少听到老师主动的讲解,难以与同学进行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此外使学生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我国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集中型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在国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如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②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教育的思想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教育,具体反映在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日本的CRM教学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说重视应用教育,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非常有效,善解题是中国教学方法中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出。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也存在着差异。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③
(二)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极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而以后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的全面素质可以概括为“四素质三能力”,即: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发展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四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三能力。故通过中外数学教学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3)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不破除升学率的压力,就无法使教师与学生从考试的繁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必须改变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考试是“指挥棒”的不合理状况,使考试成为教学的检测手段,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以提问创设方式的教学情境
课堂上的教育模式不应仅仅是老师在黑板上一味的讲板书,学生一味做笔记,同样也不能老是对着电脑陈述,学生对着大屏幕看,这样只能徒劳无功,只能让学生更加疲惫、失去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课堂气氛和师生间沟通是如此的重要。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提问假设的方法进行与同学更深一步的交流沟通。例如《爱莲说》中,作者通过运用反衬的效果对莲花进行赞美。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假设几个问题,如作者通过对什么的描写衬托莲花的性质?作者为什么要写莲花,在课堂上提问不仅可以加强学习氛围,而且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以表演创设方式的教学情境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里面的人物复杂、对话多、情绪波动大。为了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运用语言描述、当时情景再现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文言文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文物复杂,人物表情激烈,老师可以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翻译,重新表演。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表演体悟到文章中的人物心情、语言动作以及人物形态。
(三)以音乐创设方式的教学情境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语句优美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音乐可以渲染优美、安静、凄凉的氛围。如果文言文与音乐相结合,不仅对文言文的领悟以及体会更加深刻,而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首先老师播放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感触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多么的磅礴、驰骋沙场的场面多么震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与作者在空间差距上交流,最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师不能为了教学中的要求,在上课过程中进行背景音乐的播放,而不进行有效的讲解,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让学生感觉更加烦躁、无力。
(四)以多媒体创设视听方式的情境
随着电子技术和传媒的发展,色彩斑斓的画面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逐渐趋向于多媒体等一些高科技产品,对传统的读书慢慢淡忘。现在许多的经典电视剧以及电影都是根据文言文改编而成的。我们可以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模式,采用电影的形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很热的一部电视剧是冯绍峰等主演的《鸿门宴》,它就是根据文言文改编的。所以,老师在讲授《鸿门宴》时,可以将电视剧里面精彩的片段进行播放,把握刘邦、项羽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古代的情景再次展现,清晰学生们的思路,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结束语
课堂引导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的基础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进行相应的引导。但是,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忽略课堂前引导的情况,导致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并创新课堂教学前的引导工作[2]。情境教学法作为现阶段教学方法之一,能够将学生拉入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神笔马良》一课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做好课前引导工作,学生对《神笔马良》学习热情不足,势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反,如果利用情境教学法做好课前的引导工作,将会让学生带着亢奋的情绪走入课堂学习,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在教授《神笔马良》一文中,可以进行如下的引导:“同学们,你们手上是不是都有写字和画画的笔啊,在前不久老师发现一只特别神奇的笔,用这个笔画出来什么画都能成为现实,你们想不想见一下这只笔的神奇之处啊,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这只神奇的笔都画出来什么。”通过简短的小故事,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神笔马良》的情境中,让学生了解有那么一只神笔画什么都能够成为现实,再让学生熟悉这支笔的神奇之处,然后再通过“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这只神奇的笔都画出来什么”一句话,使教学情境更加深入,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以及对神笔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语文交际用语中的应用
语文可以说是母语教学,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学生学习母语的基础时期,而交际用语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对培养小学生语文交际能力非常关键。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交际用语教学中,还依旧存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现象,缺乏对小学生的有效教学,使得小学生整体语言交际能力不高,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交际用语中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学生展开语言交际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4]。例如,在《谁的本领大》一课教学中,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几种动物的角度论述,通过几种动物的对话来了解到底谁的本领大,引出这一段对话内容,主要是受到森林奖励勋章而引发的。在这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角色扮演情境,对每个小学生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际对话,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对换,让学生体验一下各个角色的立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对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总结
(一)“群文阅读”的落实意味着“教”的改变
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改变全面灌输的教学方法,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小学生,把小学生作为主体,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自主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学习是符合小学语文的奠基性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的内容,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语文教师不能讲太多,语文教师问的问题也不能太过于琐碎。小学生在阅读完以后,语文教师也不能发起太多的谈论和发表过多的感悟,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舍弃,学会放手,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要根据读物的不同的性质,引导小学生去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去阅读。例如,精度、略读、浏览、跳读等方式。群文阅读就意味着不能着重要求小学生“朗读”或者“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小学生学会默读和详略有度地阅读。
(三)坚持让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语文教师不要马上帮助去解答,要牢记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或者自己主动去请教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小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会有一个阶梯式的提高。
(四)语文教师要会巧妙组文
小学语文教师组文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小学生有没有读下去的强烈的欲望,还有小学生在读完以后,有没有想要与人交流的强烈的欲望。如果读前有想读下去的强烈的欲望,读后有想要与人交流的强烈欲望,这就说明语文教师的组文是成功的,反之,则是失败的。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学年级下册中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本文讲的是在野外要是迷了路,大自然中像太阳、北极星、大树、雪等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这一课就是笼统地说有哪些事物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运用大自然来辨别方向的文章或者是用其他方法来辨别方向的文章来让小学生阅读。然后语文教师请小学生交流“自己觉得哪些方法实用?”“自己有没有迷路的经历?”“怎样克服的?”“自己还有没有好的方法与大家分享?”等问题,这样,小学生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学会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识。
(五)在教学过程中,以文本多� 比如,在学年级下册中《泉水》这一课时,语文教师除了让小学生阅读文章外,还可以多加入一些描写泉水的诗歌或者绕口令等体裁的文章,这样就丰富了文体的多样性,使小学生的认知和语言都能得到发散和升华,还可以表达文章的个性,避免小学生阅读倦怠和审美疲劳。
二、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语文教师要想在实际的工作中顺利地实施群文阅读,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底蕴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文章的选择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是衡量群文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群文阅读的前提就是要选好文章。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材,还要结合课外的读物,要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内容选择。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自己进行大量的阅读。语文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去给小学生找到适合的同一个主题的文章,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才能用几篇文章就完成一堂课,并且凭借几篇文章的课就能让小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底蕴,还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甚至净化小学生的心灵,才能保证对小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技能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小学生在阅读时,语文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小学生。小学生在阅读后,在与别人交流感情时,或者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发言,也不管小学生的发言是不是合乎逻辑,答案是不是合乎常理,语文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也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言论,因为那是小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
对于统计学来说,其主要内容是学习统计的方法。由于该科目的学习内容属于较为实用的理论知识,因此,要针对这一点向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的灌输。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统计学,并非是一项纯粹的理论学习,它在现实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而学会统计学,再学习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时候,就会倍感轻松。改变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来到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种生存的技能,而并非是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学习统计。
二、让统计学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教学。例如一个事件的统计,通过不同的方法统计计算的结果一定是不相同的,而最终事件得出的结论应当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应对各种各样的事件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并非是要学生做过多的无用之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应当注重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是听讲的,千万不要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课后。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热情本就不高,如果把问题留在课下,期待于学生在课下解决,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当堂解决。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该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是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朝着答案的方向去进行思考。在讲述理统计学的理论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实际例子,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学习统计学的统计方法。
三、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统计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统计学所讲讲述的内容。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中,主要是讲述统计方法统计计算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式学习,4-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教学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力,这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当一个统计方法学习完毕之后,就可以实施这种项目教学法。启动一个统计项目。由两到三个小组负责一个统计项目的统计工作,他们相互之间不会做出任何交流,只有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他们采取的统计方法就可以区分出来。只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可。每个小组使用的方法不同,他们所用的统计时间也不相同,所以,找出该事件中用时最短的一个小组,就说明他们所用的统计方法是最为恰当的。对于统计工作来说,统计的方法不同,计算得出的结果不同,但是针对同一事件统计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因此对于统计学的教学来说,统计方法的使用是没有对错之分的,真正值得区分的是统计方法是否得当。而让学生理解是否恰当的巧妙途径,就是让学生亲自验证这些统计方法是否真的适用于统计此类事件。学生通过接受项目,对项目事件进行讨论及分析,可以正确判断该事件统计工作适用于哪种统计方法,一旦确定了统计方法后,只需要注意数据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的项目训练既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统计的计算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熟悉该类事件的数据特点。只要根据特点去讨论分析使用统计方法,那么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就可以轻松很多。当学生最终将统计学课程学习完毕后,可以让学生负责一个综合性的事件统计。运用统计学的各种统计方法对事件中需要统计的项目进行统计。当然还是以小组套论的形式进行,在综合事件中,统计事件多种多样,而适用的统计方法也是不尽相同,因此,这个测试是对于统计学教学结果的最好验证。学生将该综合事件中的统计事件合理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者,则视为运用统计学精到学生,给予成绩为优秀;对于该综合实践中运用统计方法并不得当,但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者,则视为不能灵活应用统计学,给予该学生成绩为良好;对于使用统计方法得当,而未能得出准确结论者,则视为对统计学的内容未完全领会,对于数据计算等不能精准给予答案,给予这样的学生成绩为及格;而未能完成统计工作的,并且对统计方法混乱不知所用者,则视为对统计学内容未完成学习任务,给予成绩为差。如此,项目教学法就完成了。该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一、语文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群文阅读”的落实意味着“教”的改变
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改变全面灌输的教学方法,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小学生,把小学生作为主体,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自主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学习是符合小学语文的奠基性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的内容,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语文教师不能讲太多,语文教师问的问题也不能太过于琐碎。小学生在阅读完以后,语文教师也不能发起太多的谈论和发表过多的感悟,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舍弃,学会放手,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要根据读物的不同的性质,引导小学生去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去阅读。例如,精度、略读、浏览、跳读等方式。群文阅读就意味着不能着重要求小学生“朗读”或者“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小学生学会默读和详略有度地阅读。
(三)坚持让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语文教师不要马上帮助去解答,要牢记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或者自己主动去请教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小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会有一个阶梯式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就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首先应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做到“口诵心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设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养成带问题阅读的习惯。再次,教会学生能进行比较,从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给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语文阅读不超脱字、词、句,因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例如教《祝福》一文,文中写祥林嫂被婆家绑架,鲁四老爷先说了“可恶!然而……”,又说了一句:“可恶!”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上下文,明确第一句话是在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被绑架的消息后说的一句话,指导学生联系本文第一自然段对鲁四老爷的描写去理解;第二句话是在卫老婆子伙同祥林嫂婆家抢走了祥林嫂又来鲁家所说一句话,联系前文祥林嫂是如何到的鲁家,我们可以理解第二个“可恶”。在平时教学中,我紧扣预习提示、教材上课后练习的知识点,将“长文”缩“短”,大胆处理教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捕捉、概括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通过这些,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并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
教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语文教材以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例如初中教材中的议论文知识点,分散于几个单元中进行教学,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议论文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都是零散的,难以形成完整体系。因此,教给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将分散于各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整体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如先让学生弄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明确,三要素与议论文结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弄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再让学生明确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论点的位置可以放在段首,也可以放在段中,还可以放在段末;而论据则要让学生明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论证方法可分为立论、驳论,知道立论是正面讲道理,多采用举例、讲道理的方法,有时也运用比喻、正反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而驳论是驳斥错误、反动的观点,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多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归谬法。这样,使分散于各单元的议论文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行将分散于各单元的记叙文、说明文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此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1、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这些论述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矛盾”之处提问题,如教《孔乙己》一文时,可抓住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提出为何既用“大约”,又要用上“的确”,是否矛盾,从而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以此让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生疑,从回顾课文中解疑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前后照应中找疑问,从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的关系中找疑问。这样,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2、教给评注赏析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品评鉴赏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要注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文学修养、世界观等方面去品评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用正确的态度去鉴赏作品,分清作品的精华与糟粕,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教育究竟是什么?它该如何定义?这个问题引发人们思考的同时,我们不由得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发言权。为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细微到一针一线,可谓“润物细无声”;为教师,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渗透到一问一答,可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学者,他们对教育的定义更是追根溯源,颇有“树一宗,学百家,求创新”之风范……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否真如数学题一样需要一个标准答案来一锤定音,告诉世人“……才是教育”,笔者认为不然,正如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而教育不也正是这么一回事儿吗?
一、直面实事:教育本身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引论中指出:“我们对逻辑学所提出的规律的意义,对‘概念’、‘判断’、‘真理’等等及其各种划分做初步反思时,我们决不会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语词’,即‘对语词单纯的象征性理解’。那么产生于遥远、含糊和非本真直观中的含义对我们来说是远不够的,我们要回到‘实事本身’上去。”[1]所以,我们谈到教育,就得回到教育这一事实本身。研究教育,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必过的坎儿,所以我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要素的理解,对“何为教育”这一问题的认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马克斯范梅南解释道:“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2]因此,学生能不能成为有意义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有着莫大的关系。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并且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但这些教育工作人员真是教育者吗?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得打上大大的问号!在《语文建设》2013年第1期中有一篇文章,其记录了一节公开课结束后的一个片段:主持人:你希望老师怎样上语文课?学生:希望老师能让我们自己读书、自己思考,不喜欢老师讲给我们听。学生的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的根本问题本就是人的发展问题。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全赖乎于此,尽管在新课程提倡“学生为主体”这
从何谈起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呢?甚至让我们从何谈起教育呢?做教师易,做教育者难。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做孩子的先生,先要做孩子的学生。”若教师只是将受教育者当作道具,将课当成舞台,那就是假教育。而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试想,若教师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没有使学生成为有意义的受教育者,那我们谈教育中介系统也无多大意义,谈教育更是“索然无味”。
二、追根溯源:教育背后
在探求事物的本源上,西方哲学一直遵循着古希腊的传统,认为事物的根源不在其本身而在其背后,故我们再从教育背后谈教育,怎样探究教育背后的原因呢?笔者认为,我们唯有不断从问题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从教育目的看,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在目前的教育方针中有鲜明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从此段话中,可看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即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对人才性质的要求,而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教育是政治的产物”,这些恐怕都是对这段话的过度解释,还有甚者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着手,认为“教育是经济的产物”,这更是不恰当的解释。故谈对教育的理解,我们还得追根溯源从人那里开始。叶澜老师在《新基础教育》一书中提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养成以被动接受现成知识,以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
[4]而对这种教育的校正与超越,则是“人的主动发展”,唯有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人和创造幸福的人生的人。如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极其强调作为学习者本身的价值,其中“主动”一词出现12次,“自己”一词出现了45次,可见课堂逐渐从传统的“师本课堂”转向“生本课堂”,语文老师也愈来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江苏省扬州中学戴老师在上《想念地坛》这一课时,她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需力。课上她组织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研读文本,使得学生在深刻领悟史铁生的人生态度这一基础上,对自己的生命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堂课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将语文的“人文性”贯穿其中,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课程目标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源是人。
一些教师原本的出发点是好的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在课堂上问一些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展开讨论,尽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讨论得面红耳赤,但问题的结果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他们都不得而知。这种“伪讨论”、“伪合作”的教学也是对教育的过度理解,是一种忽略了根源、架空了根基的“伪教育”。所以,教育是真心诚意为人服务的,而人主动发展后又试图将所学知识、所得经验教育给下一代,故为人服务之根本还是为教育服务。教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它不是被某个词汇、术语或概念所规定的,应该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也就是说,在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就在这儿!就在这儿!”[2]
三、实事本质:教育就是教育
在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在许许多多微小的经历当中,人作为父母或老师的意识就产生了,这种意识被马克斯范梅南称为“教育学意向”,即“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发现被召唤时的一种主动回应”。[2]他说:“教育学的意向也是我们面向孩子的最基本体验,我们将孩子看作是走进我们生活的另一个人,他向我们提出要求,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因此我们今后遇到“儿童的阅读体验本身是什么?对一个年幼儿童而言读书是怎么一回事?”这类问题时,我们不能随意作答,倘若仅凭借自己对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些理论的掌握以及平时的教学经验就设定答案,这就是对教育的亵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身处其中进行人文体验后才能作答,如在指导学生如何作文时,教师应做到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自己先下水”,即教师勤练笔,就作文题目进行认真思考,然后写成文章,体会学生写作时的所思所想,再在评讲时谈谈自己对该题目的思考以及文章的不足,这样教师才是真的与学生感同身受,并能在教学中找准着力点,加强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而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而究竟该如何着力,笔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单单是身体,心智水平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坚持教育的本质,从教育根源出发,以阅读教学为例,有的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以及内涵,而有的学生只能读懂文本的表层意思,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此时教师万不可以同样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来要求这些不同的学生,应做到耐心对待,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这才是对教育最忠诚的态度。
倘若非得就“教育是什么”说出一个所以然来,笔者非常赞同张楚廷先生的回答,那就是“教育就是教育”,颇具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的气势,而且,“教育就是教育”绝对不是一个伪命题,尽管这一回答非常简单且万能,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即从教育的自身来阐明、解释教育,张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再结合自身的体验回答了教育的本源意义,这是对当今社会纷纷质疑教育并认为“教育是无用的”最有力的回答,而他也主张人们就该问题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展开,并沿此走下�
参考文献:
[1]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薛晓阳。教育原理与策略[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4]叶澜。新基础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2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3通过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会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
4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艺术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5“开门见山”新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象洋思中学的经验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6.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当然,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不论以那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将学生从“要我学”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但要注意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把引入新课视为一个重要环节,不管用那种方法,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切忌拖泥带水,影响正课进行。
1.1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宗旨与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法学教育与普通法学职业培训有较大差异,其宗旨并非培养只会机械适用法律的工具型人才,虽然法学本科毕业生未� 此外,法学教育还承载着培养追求正义、知法懂法、忠于法律、廉洁自律的法律人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法学理论培养和树立法学学生对于法律的敬畏和信仰,这才是法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因此,民事诉讼法的教学首先应立足于基础理论的介绍和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民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具体诉讼法条和规则,不仅知道相关法律条文的外在规定,更应该了解法条背后的理论背景和依据。只有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法条精神。
1.2理论教学的方式和改进
民事诉讼基本理论虽自成一体,但内容相对比较艰深难懂,尤其是诉与诉权理论因其复杂性长期被视为民事诉讼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要想入门并融会贯通,必须以相关宪法学、民法学、法理学原理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充分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和原理。较好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1.2.1启发式教学
对于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讲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此同时,借助于提问与暗示,引导学生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演绎能力,通过司法“三段论”推理,由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举一反三,从而真正领悟民事诉讼法律的基本原理。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能进一步加深对基本原理知识的理解。
1.2.2案例式讲授
以具体案例为引导的原理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在案例中加深对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以诉讼标的和诉讼请求的区别为例,单纯依靠概念辨析,很难让学生直观理解两者的差异,而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如“张三打伤李四,李四向法院对张三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请求法院判决张三向李四赔偿医疗费5000元、精神损害费2000元”,可以迅速找出诉讼标的为二人之间存在的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而诉讼请求则是李四基于诉讼标的所提出的张三赔偿5000元和2000元的具体实体请求,一目了然,清晰明确,使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实在具体的问题。
2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与实现路径
2.1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
诉讼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法学学科,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实践环节具有许多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它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很好的桥梁。在所有法律部门中,民诉法可能是与社会关联最为密切和频繁的法律之一,它是一种动态的法,是将文本内隐含的权利实际兑现的法,所以学习民事诉讼法,不能只是单纯记忆静态的程序规则,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2.2培养实务能力的途径
2.2.1模拟法庭训练
模拟法庭教学已成为大多数法学本科院系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模拟法庭训练,可以使学生真正以当事人的视角参与到诉讼过程中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程序和规则。
2.2.2组织实际观摩
观摩是组织学生对法院审判工作的某一环节(如开庭审理、强制执行等)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增加诉讼的感性知识,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同时为以后的课堂学习建立基础。
3.2.3建立法律诊所
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真实的办案过程,一方面能够训练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法律思维和职业精神。这种诊所式教育法以真实案件为依据,所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2.4引入项目教学法
这是职业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具体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民事诉讼中,可以借鉴这种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将整个民事诉讼法学分则部分分为一系列工作项目,围绕这些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论证和研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由教师拟定项目,学生必须自己制定出该项目的目的和要求,并通过一系列任务完成这项目的和要求。以“”� 任务设置为“接受当事人咨询,撰写状”。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相关的诉讼过程,成为项目完成的主体。
3提升民事诉讼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性思考
民事诉讼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质量的实质提高,并不能单纯依靠民事诉讼法本身。而是应当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一方面重点研究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关注民诉与其他诉讼法类课程的沟通和衔接。
3.1与民事实体法类课程的勾连
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民诉法学本来就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民事法学,基本解释原则与民法学相同。虽然近现代以来民诉法表现出强烈的脱离民法学理论和范畴的趋势,已建构起一整套独立的概念体系,但民事诉讼法和民法在很多方面仍具有强烈的共通性。正如学者所言,民事诉讼是诉讼法和实体法共同作用的“场”,在民事诉讼领域适用的法律不仅包括民事诉讼法,而且还包括民事实体法,两者在民事诉讼领域处于相互协动的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民法积累,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民事诉讼法。在学习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其与实体法用语的差异和交错。
3.2与其他诉讼法类课程的衔接
在三大诉讼法中,民事诉讼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民事诉讼法是行政诉讼法的基础和参照,另一方面,民事诉讼法又与刑事诉讼法具有很强的联系。三大诉讼法作为程序法,有其共通之处。如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以及证据种类基本相同,部分内容也有交叉。这就决定了在诉讼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自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比较加深学生对不同诉讼类型的理解和认知。此外,除了三大诉讼法课程之外,还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譬如模拟法庭和证据法课程,是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都已经开设的课程。最后,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选修的方式开设侦查学原理、公诉学、司法文书、律师制度等课程,形成完整的诉讼法学类课程体系。
4结语
在课程最前面,往往会有绪论这个部分。这个部分是对课程重要性的一个阐述和讲解,并着重介绍这门课程的主要的研究内容。要将机器中经常用到的结构和零件的组成和特点等都指出,讲解机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原理。所以,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要采用新颖大胆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多媒体、绘画等,将产品的参数、特点都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把关
由于机械设计的基础课程内容很多,需要记忆和背诵很多有关的公式、参数等,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学生的有关课时却在不断地减少,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教师将课堂变得精简充实,丰富多彩。这里说的精简,不是说对教学内容进行剪切,减少教学内容,而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浓缩,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用更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内容。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还有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尽量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最适合的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先进行一个课前预习,要了解和掌握本章课程的课程要求,然后,有选择地选取重点内容,进行重点突破。从表面上看,教材的内容是零散孤立的,但是,实际上,教材内容是联系的。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联系教材内容的那条线整理出来,不必按照章节的顺序进行授课,而是要使得教学的效率实现最大化。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到成竹在胸,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要废话,不要长篇累牍地宣讲。
三、要和学生积极互动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课程学习,这才是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相互学习。只有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才能做到这一点。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教学的进行
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传播大量的信息。其次,这一方式直观强烈,交互性强,课程进行之中,趣味性强,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已经极其广泛地被运用到了现代的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实施和进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定要注重实用性,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同时,要尽可能地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将艺术性变成了花里胡哨,凌乱不堪,这是不可取的。
五、做好总结和对比工作
(一)诊所案例选取的原则
法律诊所在教学中的应用,区别于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是法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一般的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讲授过程中,案例式教学法是作为辅助,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但是,若开设诊所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培训,则是需要案例把所要培训的内容系统起来,一条线,这就需要案例的选取要有高瞻远瞩性质,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一般案件中一些规律性或者带有共性的东西,如:要具有完整性,材料要完整,内容要清晰等。1.完整性。学生对案情事先有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诊所式教学,因此,案例需要能够帮助学生对案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一个案件的大致分析过程为,首先分析案情,然后总结归纳案件争议的焦点,分析己方当事人的诉求,以此观点出发,寻求相关法律依据,维护己方当事人的利益。如果我们教学单元环节需要学生归纳事实、总结焦点,而该案件没有争议的焦点,则不符合我们此单元的教学目标,因此,案例需具有完整性,才能够体现我们教学目标的要求。2.准确性。比如,此单元我们的教学内容是民事诉讼的程序问题,则案例应当是民事案件,若是选取刑事案件或其他案件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不相符。3.符合学情。这就要求案件的选取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都较强,但是对于基础理论的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还是稍欠缺一点,因此,选取的案例尽量考虑学生的分析能力,避免案情复杂的疑难案件,对于案件本身具有争议性质的案件也不适合学生进行演练。此外,还要考虑课题学时的有限性,选取案情概括全面难以适当,学生易于把握的案件。
(二)诊所案例选取的途径
案例选取可以是具有社会影响力,案情大家熟悉的一些案件。每年都有一些案件是社会公众所热议的,这些案件既是大家事先知晓的,又具有新颖性,能够激起大家的共鸣与热情,否则,即使一个案件非常经典,但是多年使用的话,教师本身也会失去热情,教学效果必定受到影响。另外从权威教材中寻找,诊所教师从实践中选取,立足于自身,利用各种资源扩大案例选取的渠道。在案件类型的选择上主要通过与司法行政机关下辖的法律援助中心以及其他一些公益机构合作,有保障地获得一些为弱势群体维权的案件,这类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相对容易收集,在法律上争议不大,比较适宜诊所学生。
二、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必备条件
(一)充分的物质保障
三本院校和公立高校相比,虽然欠缺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但同时却也存在资金来源多样性的特点。股东有权安排资金的使用。学校要持续发展,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为中心。应用型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法学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更是大势所趋。为培养出更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学院必然愿意投入资金开办诊所式课程。
(二)师资力量的储备
1.三本院校的教师多以年轻教师为主。这一批教师多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有极大的热情学习新知识。法律诊所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民法、刑法等实体法,还应更多地熟悉诉讼法学和律师实务。鉴于目前高校教师缺乏此类经验,可以安排教师去法院、检察院及律师事务所实习。最好是兼职做律师工作或陪审员。这样有利于教师积累办案经验,接触过不同类型的案件,熟悉司法工作的实际程序和律师执业技能,这样辅导学生办案才能得心应手。2.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除具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司法实践经验外,还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教学经验丰富,才会抓住学生的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系统的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3.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应具备多维的知识结构,不断研究各部门法律体系。平时教授诉讼法的教师在成为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后,应研究民商事法律,如:劳动法、婚姻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的实体法律及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定;有实体法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成为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后,还要熟悉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的规定。指导教师应拓展经济管理知识,熟悉税务、统计、管理等相关业务,这样不仅能指导学生办案,还符合诊所管理的要求。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在诊所实践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要。诊所法律教育起源于国外,我们所阅读的资料和国外专家教授的培训指导均使用英文,尽管资料和教授的发言可以通过翻译来解决,但容易形成隔靴搔痒,也降低了效率。如果法律诊所的教师在与外国专家教授的对话交流和阅读资料时能熟练使用英语,能大大地提高工作的效力,而且还能更好地领会诊所法律教育的精髓,与世界法学教育的最新潮流接轨。4.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要经过专门培训,掌握诊所法律教育所特有的教学方法。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从国外引进,国内无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法律诊所教师可通过专业培训或去国外学习观摩,阅读国内外的文章和书籍,借助身边的经验来学习各种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考核标准的确定
“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教学领域中有着充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经过查阅文献,“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笔者尝试探讨“教-学-做”合一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做”合一学习方案编写环节
1、学习目标首先,学习方案的学习目标设计要简明扼要。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关系到课堂高效率的高低。在“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学习方案的目标设计中,创设三维目标,目标一:知识与操作;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态度与合作。在整个教学教程中,学习方案是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所以在设计学习方案的学习目标时,要尽量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词句和言语,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拿到学习方案就能快速掌握本节课的要点、学习思路和操作方法。其次,学习方案应该突出重点、难点。并加以注明,方便学生迅速了解学习的关键所在,便于学生对物理课程核心知识和操作技巧的掌握。再次,学习方案的设计要注意适当的激励语句。激励教育往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考。激励语句的设计应当结合本节课中物理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2、学习过程学习方案的学习过程设计。(1)学习任务的安排教师下发学习方案,交待本次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激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操作体会完成本次学习任务。(2)自主学习、方案引导该版块的要点是精心设计问题,是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设计和学习安排,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方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看书学习。通过激励语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阅读教材。(3)教师点评,及时讨论在这一版块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评,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尤其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必须要阐述清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4)总结提升、知识拓展这个版块可以设计成知识树、框架图等,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对本次课进行精练的总结分析,并且要对本次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促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学习兴趣。3、训练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按排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学生的“做”,来完成“教中做,做中学”,对于包含操作技巧的课,更要保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没有动手操作内容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前10分钟左右,一定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测试。测试的题目应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题目不能太多,以三题到五题比较合适,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测试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4、反思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提醒学生,一节课结束之后,自己有哪搜收获,或者本节课的表现如何,也可以写自己仍然存在的疑惑。它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增强反思总结的能力。巩固和加深印象,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做”合一学习方案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学习方案的发放和回收“教-学-做”合一学习方案应该在上课前2-3天发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学习方案中的要求及应该提前准备的知识,学生可以对照学习方案进行自主预习。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可以用彩色的笔做标记,这样在后续课堂教学中方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听讲和解决疑难问题。课堂教学结束后,发放的学习方案要安排课代表收回,收上来的学习方案要及时批改,对学生完成的学习效果要进行评定,多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和引导学物理理课程的学习激情。在每次课程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习方案的设计进行反思,认真梳理问题和不足,对后续的学习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2、课堂上使用学习方案的注意事项(1)对学生的要求1)严禁抄袭。自己的学习方案必须要坚持自己填写,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可能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来研讨,如果小组还不能解决的,可以在班级讨论时提出,听取其他组的解决意见,最后由主讲教师把汇总上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讲解。讨论问题时尽量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讲解时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对自己不能接受或还不明白的观点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质疑。2)注意做标记。标注重点、难点,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学习方案上做好标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要点和关键所在比较醒目易找,方便学生自己查阅,也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提供了方便。3)参考课本。学习方案的作用是把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己学 学生仍然需要认真阅读课本,不能因为有学习方案就把课本丢在一旁,甚至不带物理课本。学习方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和操练的作用,课本才是学生学习的源泉。(2)对教师的要求1)学习方案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简入繁,层次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学习方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前期的基础,设计问题要典型,涵盖重点和难点,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目不宜过多或过难。3)合理使用学习方案。使用学习方案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班级,应根据班级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尽量减少教师纯粹的理论讲解。遇到比较难的问题,要相信学生自身的能力,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并且无法通过讨论和相互交流解决的时候,教师再进行集中讲解。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总结
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课程中进行了实验。但是在短时间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做到融会贯通,还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学习方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引导框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参考具体的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利用学习方案组织教学,可以开展分组学习,小组合作研讨;可以设计学生展示和表演的题目;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学无定法,只要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目前只在初中物理课中进行了尝试,不适合在初中的所有课程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