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影响领域也是相当的广泛,从金融行业、地产行业再到气候能源领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金融危机论文范例(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一)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演化
1.从次贷危机到信贷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并迅速向各种信贷活动领域蔓延,很快发展为全面的信贷危机。这些信贷危机不仅包括各种金融机构与个人间的信贷危机,还包括与企业间的信贷危机。
2.从信贷危机到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随后引起的信贷危机,开始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严重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破产为标志,美国信贷危机开始已经发展成为银行危机,接着,银行危机又迅速发展成全面的金融危机。银行和客户违约率大幅上升,银行营运失灵,正常业务中断或停止,直至若干重要银行破产和倒闭,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美国。
3.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
美国这场危机先在由股票、证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在交易和流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虚拟经济中爆发和蔓延,从次贷领域扩张到信贷领域、投资银行领域和商业银行领域,直至整个金融领域,然后,危机从虚拟经济延伸到由商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实体经济,美国的建筑业、汽车制造业和钢铁工业都是美国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使失业队伍不断扩大,贫困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下降,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GDP的影响。
最先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是金融业,银行业由于不良贷款数目过大以及购买大量的次级债衍生品而遭受到巨大的损失。银行业的亏损直接导致了资金链条的中断,市场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实体经济因此遭受了空前未有的重创,并很快向全球蔓延,使本来欣欣向荣的世界经济急转而下,表1反映出全球和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
2.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也直接引起了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道指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股票价格指数,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道指在10月见顶后掉转直下,时常出现暴跌,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的14198点一路下滑至6763.29点,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内,跌幅累计超过52%。中国的上证综指2006年初在中国股市迈入牛市通道,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达到历史高点6124点后,便一直下跌,基本上没有比较大的反弹,在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前,上证指数下跌至最低的1664点,跌幅已高达72.8%。
3.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市场的需求明显萎缩和金融危机重创国际贸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明显重新抬头。在过去的30年内,贸易不仅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随着金融危机的日趋严重,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都相继陷入了严峻的经济衰落,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的放慢,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大幅减少,国际生产网络也相应的受到影响,贸易、融资形势日益严重。
二、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部分政策、措施及效果
2007年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局(简称美联储)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实施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根据市场需要,创设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下,市场信心才得以恢复,金融机构倒闭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并阻止了经济进一步的衰退。
1.美联储应对危机的常规货币政策。
第一,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美国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9月到12月三次下调了联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4.25%,此后从2008年1月到12月美联储又七次调整了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至0.25%,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累计达到5%,这在美联储历史上是稀罕的。第二,进一步下调再贴现率。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日益严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迟滞,为了恢复市场的流动性,到2007年8月,美联储不得不宣布把再贴现率从6.25%下调至5.75%,直到2008年末,再贴现率已降到0.5%的水平,而且再贴现的期限由原来的30天延长到目前的90天。第三,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部分短期债券、开展回购操作等形式来增加金融体系的可用资金。同时,美联储对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一些规则制度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如增补长期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扩充可供交易的有价证券的种类等。2008年,美联储为了增加银行体系的可用资金,缓解一部分信贷紧缩状况,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市场注入了860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
2.美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效果。
第一,货币政策操作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采取的融资融券操作不但扩充了市场交易的可用资金,还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安全抵押物,扩大了市场上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数量,这不仅促进了金融交易活动,还对恢复市场信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积极的货币政策成功的避免了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2007年下半年,美联储与另外相应的部门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救援,通过多种多样方式向问题机构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使得大量金融机构避免了倒闭,从2008至2010年,美国倒闭的商业银行只有322家,而且大多为中小型的。而且自2010年来,美国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也基本缓解了流动性紧张问题,人们逐渐恢复了对金融体系的信心,金融危机的影响日趋减小。第三,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使得经济深度衰退得到遏制。
(二)日本和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部分政策
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日本银行采取传统的救市措施:第一,下调利率。第二,积极提供资金,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保障企业融资需求。其救助对象主体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确保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自危机爆发后,日本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遏制了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引起的恶性循环。欧洲中央银行也不仅推出了下调主导利率、扩大再贴现规模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措施,还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实施证?市场购买计划、向金融机构注资或直接提供信贷资金或信用担保和开展货币互换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同时,欧盟批准一系列新的经济激励计划。
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外需大幅减弱和国际市场重要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为了增强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第一,及时对宏观调控目标作出调整。截止2008年初,中国经济已经持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并在2006年突破到11%,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为消除经济运行中存在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的风险,在2007年底确定了下一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随即年初确定了“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双防政策。随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又在第四季度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目标。第二,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在2008年11月5日中国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由于来自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抵抗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慎重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关于扩大国内需求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用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多项工程建设。第三,出台关于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政策。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一些重要支柱性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了防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确保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制订和组织实施了关于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的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政策。第四,布局新的经济发展版图。从2008年开始,先后出台的发展规划政策,意味着这些重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振兴正逐步形成保增长的一种新手段。相继出台的区域振兴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布局了新的经济发展版图,成为经济增长又一大引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7月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增速比第一季度多1.8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自2007年三季度以来连续七个季度增速回落后的首次上升,我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达到了7.1%。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一年同期多7.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扣除价格等因素,实际增长16.6%。从2009年上半年市场运营情况来看,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这些都充分证实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国际市场的需求收缩,世界经济增速同比变缓,给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困境。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些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提前预防和遏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具体政策和措施。
首先,金融危机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学会化危为机。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外需锐减,我国不得已改变当前严重依赖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把目标放眼国内市场,去积极寻求和发展国内消费市场,不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能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不仅是严峻的挑战,其中还蕴含着种种机遇,只要及时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大胆改革,我国经济一定能化危为机,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第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拉动内需。近年来,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扩大消费,实施更加积极的消费策略,拉动自身的内需,才能抵制外部国际环境的干扰,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第三,进一步加大投资,保持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投资,是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在困难时期。第四,优化外贸出口,调整出口结构。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市场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急速减少,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改变出口导向的战略模式,建立内生型出口的战略模式,优化出口结构。
2.国际应对金融危机整体政策和措施。
1.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具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低利率的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也促使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贷者推销住房贷款,与此同时,美国大量居民还可以利用住房抵押贷款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从2001年至2005年的四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作为他们日常消费开支。美国的储蓄率为负数,欠债的人多如牛毛,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金融衍生品泛滥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
所谓金融衍生品,指的是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这样一来,不仅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了,而且这种证券既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交易,还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流通。也就把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由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由地区问题变成全国问题,以致全球问题。
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失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股价惨跌,直接对股市大盘造成冲击。受危机影响,去年7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去年9月,世界最大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寻求政府保护;紧接着,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均遭到重创,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这标志着去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终于将美国拖入自1929年以来罕见的严重金融危机。
其次,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从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从法国巴黎到德国法兰克福再到日本东京,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股市动荡不已,总体是持续下跌势头。到去年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全面的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股市遭到更大压力、频频出现暴跌。
再次,这场金融危机已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受出口需求减少信贷紧缩等不利因素影响,2008年亚洲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低于2007年的7.5%,而2009年这一数字将大幅降至4.9%。被视为“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该组织成员国的经济7年来首次出现0.1%的负增长。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为负1.4%,其中美国为负2.8%,欧元区和日本为负1%。据此,发达国家的经济已全面进入衰退。因此,已有学者将这次金融危机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三、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
面对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互相携手才能将其带来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正如主席2008年10月24日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的那样:“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1.携手抵御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首先,美国于去年9月底,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行动。10月3日,众议院通过这一方案,布什总统迅速签署了这一方案;
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有史以来的首次首脑会议,并通过了一项联合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计划,德、法和英国等国根据这一计划,随即纷纷出台了各自救市举措;10月之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的措施日渐清晰,一场世纪大救援全面展开,从西方7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汇聚美国华盛顿,11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会召开;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到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以及2008年亚太经济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从主要经济体数次联手降息,到各国相继出台刺激经济、稳定金融市场举措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应对举措。
其次,11月22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重振经济信心,保持本地区长期增长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主张,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个招数”。“第一招”,承诺要保持密切协作,采取全面行动应对当前危机。
“第二招”,坚决反对保护主义,支持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
“第三招”,重申“茂物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第四招”,认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成果,支持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2.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主席在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世界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此必须把重点放在国内,而不是救助陷入危机的外国经济体和金融机构。
2008年11月5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我国自去年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需显著减少,经济发展遇到了困难日益显现的现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公布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和4万亿元投资计划,包括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公布今后两年4万亿元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明确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
上述这些举措就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1]美欧日股市进入“寒冬”。辽宁日报。2008年11月22日
[2]APEC四招应对金融危机。新商报。2008年11月24日
[3]世界经济衰退何时触底。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6日
[4]IMP预计明年亚洲经济增长:亚洲4.9%,日本0.2%.新商报。2008年11月26日
[5]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中国社科院研究院
[6]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上).人民日报。2008年11月5日
[7]“透支消费”何时成为危机的渊薮——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1日
[8]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哪些警示。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4日
[9]震撼世界金融的60天——全球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纪实。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
[10]总理。坚定信心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在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上的特别致辞。人民日报。2009年1月29日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1]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世纪末的20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2]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
”,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20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亿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80%,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2006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43万亿美元,比1996年末增长约6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fdi)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达到3%,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47%,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7%。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亿美元。800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参考文献:
[1]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2007,(8).
[2]徐明祺。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1999,(7).
[3]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
[4]宗良。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