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毕业论文范本【优秀1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13篇日语毕业论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1

商务礼仪课程的设置伴随着商务日语的教学过程而存在。商务礼仪同属于必修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道德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商务礼仪介绍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主要模式,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具体分析,并且为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商务礼仪的学习,先向学生们展示了完整的商务礼仪知识框架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要领之后系统的明确商务礼仪各分支包含的礼仪规范,如服装仪表礼仪、商务会话礼仪以及会务用餐礼仪等,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仪姿态,为未来的就业及发展方向做准备。

商务礼仪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们需要在充分的了解相关专业课程之后对这门课程进行专修,通过了解一般的礼仪文化和商务礼仪的基本内容上,重点掌握各种实用而具体的商务礼仪规范与要求,以理论为主要指导,将知识化为品行,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基本的礼仪修养与素质,并且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品行,其中也包括职业形象,使他们可以在未来的就业中努力胜任职位要求,推动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日语系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20-02

一、导师制的内涵与意义

1.导师制的内涵

《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导师制的解释是:“英国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14世纪开始采用。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的责任。一般每一导师负责指导一名或数名学生。亦有专门负责学生生活、行为指导和咨询的导师。”[1]而在我国,导师制一般都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般涉及到的课程不多,学生大都把时间花在科研工作上,这就要求导师要专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工作。而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学生素质的不断进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对这种制度的应用和延展,是按照一定的师生比例由一个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直接的、全面的综合辅指导,是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种互动式教育教学制度,是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性改革,使每个本科生都能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全程本科生导师制:一般高校在大一新生开学前都设有专业指导课,即在课上详细介绍本专业以及它的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等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老师,学生可根据此挑选心仪的导师,但同时导师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即为“双向选择”。一旦双方选定以后,根据学校安排导师一般会针对学生制订成长方案,让学生从大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知识,便于在高年级阶段顺利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同时导师还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课题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最后时期面临的是就业或考研,全程导师这就需要积极参与就业指导或者考研辅导,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阶段。

(2)高年级导师制:相比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仅仅针对的是大三以后的学生。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也就是说给这阶段的学生配备的是科研实践型导师。这种情况一般采取学院统一规划与双选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导师。通过导师的指导使得学生在课题研究、创新能力、论文撰写等方面不断进步。

(3)低年级导师制:相反,低年级导师制的服务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学生。这阶段的学生主要还处在从高中阶段往大学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而这时候也往往会出现学习方法掌握不好、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学习缺乏激情、对专业产生迷茫等现象。而该导师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及前景,让他们对专业产生兴趣,对学习充满激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过了这个阶段以后,随着他们逐步走上轨道,导师就不需要再配备了。

(4)英才导师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也需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人才,往往这些人才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有些高校专门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制订了英才导师制。该导师制旨在针对一些成绩优秀,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专业,自主安排科研活动,实行个性化培养。

2.导师制存在的意义

经过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以上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重要的意义。由于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校扩招一方面造成了本科生源的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师生比不合理,育人质量下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而实施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措施。因此,提倡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行全程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的主要职责有: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我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规律,选修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及安排学习过程;协助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团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时刻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各项心理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考研;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指导,每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11次,期末要对每一个学生写出学习、学业评语,并指出学生的努力方向,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我国目前的中学生都是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管理下遵循着统一的作息时间,甚至有高中老师以“高考前辛苦,进了大学就解放了”的论调来误导学生。进了大学校园,每周平均30节课,老师留的课后作业也减少了很多,平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考试来鞭策自己,大部分的课表空白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不懂得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给予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及时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对完成学业非常重要。近几年,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因一进大学校园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很快转变学习方式荒废了学业,而学生们也普遍要求在学习、生活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在导师制条件下,导师与学生的距离与关系都有了变化,导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导师,并从他们身上学到本领;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制订相宜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二、江苏某高校外国语学院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学院的基本情况

该校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系和日语系。英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38名,高职比近80%。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硕士学位30人。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较为合理,设有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研究生英语等3个教研室。英语专业分为本一、师范、外贸和翻译4个方向,平均每个年级学生185人左右,目前在校人数为734人。日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名,其中副教授5名,讲师15名,高职比达25%。专任教师中,博士在读的教师3人,硕士学位8人。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在小语种学科中处于中等水平,都较为合理,设日语教研室,平均每个年级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目前在校人数为207人。所有的老师都可以担任导师,总体师生比在1:10左右。

2.导师制实施现状

为进一步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将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从考研、就业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和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与科研工作,突出加强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帮助。外国语学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科研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运用相联系,发挥学院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我院已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导师制工作。由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专业方向、讲授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发展要求选择导师,导师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由教育科学系大学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安排。由相关教师课内外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并帮助拟报考研究生者选择报考学校及考前准备。导师制为期1年左右,一个老师带2~3名同学,从2010年10月开始,已开始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以来,外国语学院已获得省重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省重点指导项目1项、省一般项目5、校级15项。今年另有两项已申报了部级同类项目,考研录取率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日语专业尚未开始实施导师制。

3.推行导师制所取得的效果

(1)影响了办学思想。大学里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宽松,教师的课外时间也较多,好多教师往往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自己的科研上,这就导致了学生与教师沟通见面的机会减少,势必弱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是要让学校的办学思想彻底转变成“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所有的教师都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他们也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上。

(2)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并指导他们提前做毕业设计课题研究,同时本科生也参与了导师的课题,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存在的问题

(1)涉及面小。目前的导师制是在高年级的部分英语专业同学中实行。绝大多数同学都不包含在其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从高中的全面管理模式走进大学校园,还不能适应没有固定教室和固定上课时间,以及有课上课、没课的时间自由支配,没课的时间见不到老师的大学模式。

(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包括从师生的互选、指导过程以及对整个过程的评价都缺少相应的管理,从而导致师生双方积极性不高,导师不知道要从什么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也不知道哪些内容该问导师,职责与工作内容不够明确,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完善。

三、健全导师制的相关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通常选择导师要考虑的因素有:职称与学历、责任心、品德与为人、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研究方向等。目前师生比在1:10左右,完全有条件实行全面导师制。大一新生刚进校还不能明确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因此“双向选择”无法顺利贯彻。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称的几个导师组成一个小组,从熟悉高校教学规律,有关专业培养计划、课程结构体系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等到将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纳入导师队伍,充当导师的助手,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指导。等到进入高年级后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更换指导老师。

2.加强本科生导师的学习和培训

导师要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认真履行导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与学生在思想、学习、科研、生活、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交流和指导,力求做出成效,做出成果,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度担负起导师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自身要对学科、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有相当的了解;对导师的培训要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切实提高本科生导师引导学生的水平。在过程管理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导师制的相关条例,避免出现导师不负责任的现象。

3.构建一种灵活探索学习机制

每位导师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科研、爱上科研,即可以从以前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成在开放自由的科研氛围中探索学习并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新的探索学习机制不只对学生很有帮助,确保了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导师课题中区,同时还可以让导师从学生中得到新的思路和启发,实现师生互惠。

4.建立相对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机制

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以及评价导师制执行的效果。由于每个导师所带学生具体情况不同,导师付出的心血和收获的成果也会不一样。这些工作应在教师的年度考核、晋升职称方面得到合理体现。鉴于目前该学院的情况,可从两方面建立导师评价体制。

(1)导师的工作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知识结构、性格爱好、家庭经济状况等;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指导工作,每学期应有指导计划和指导总结;以座谈、讲座等具体形式,开展经常性、不定期的、有计划性的教育活动,规定每学期集体指导至少三次,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交谈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激发;将先进的媒介平台融合到指导工作中,如微信、博客等等,以方便导师与学生的远程交流。

(2)导师考核与奖惩。每学期都要对导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导师的工作态度、人格影响、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等;考核可从导师自评、学生测评、学院审核三个步骤来完成,等级可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对于优秀的指导老师,学院每年组织推荐参加校级优秀指导老师评选,对于不合格的老师,学院可首先取消其导师资格,并将结果纳入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体系中。

5.要加强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

通过学生的加强认识,全力配合,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受到教育和激励,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另一方面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培养和再教育,有利于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其实质就是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使得导师制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能切实达到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6.坚持推进学分制改革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为主体,但是都是以学分、绩点为标准的,而学生所学课程中大多数以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这就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多样性。所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坚持学分制改革创新,探索适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新方法,让学生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也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新动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健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改革,从而更好地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发挥,努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日语系毕业论文 篇3

日本的文科博士学位难拿,文学博士更是难上加难。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拼一次,即使拿不到,我也要锻炼一下自己,算是人生一段难得的体验。

留学日本,生活与学业的压力并存。我在东京住下后,除了安排好学业外,就要和其他自费留学生一样考虑打工。由于我的专业是文学,很难申请到日本政府和财团的奖学金,只能靠周末和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所得的一点收入来维持生活。即使有奖学金,数额也有限,所以打工是日本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在国内从来没有去餐厅、超市打过工,甚至连想都不曾想过,因此,刚来日本时连贴在门口的招工启事也不好意思正眼看,好像要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最后终于在大学附丘的一个私人食品店找到了一份收银的工作。扫于下午有课,所以经常做下午4点到8点的那一班。由于中饭也没有吃什么像样的东西,听以一到下午五六点时,肚子就饿得咕咕叫。打工时又不能吃东西,又不好意思让客人听见自己肚子叫的声音,看到摆在店里的盒饭、面包和点心,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咽下口水,度日如年地盼望着8点下班。学校和宿舍只有半站路,为了节省交通费,在我有自行车之前一直是走着回宿舍。回到宿舍后,把食品店送给我的没有卖出去的、当晚就过期的盒饭在微波炉早加热后,狼吞虎咽地吃几口。

我还记得那是刚到日本不久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初夏的晚上,8点打完工后,我匆匆忙忙地往宿舍赶。风很大,哗哗的大雨不一会儿就把我淋透了。我又冷又饿,看着路上飞驰而过的轿车、出租车的背影,看着在路边餐厅里吃喝说笑的人们,回想起自己在找宿舍、找工作中经历的种种波折,来日本后的没有半点喘息的日日夜夜中所累积起来的委屈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来日本以后撑了那么久的我终于哭了。我任眼泪哗哗地流,任积蓄了那么多的委屈和不安像决了堤的洪水一般……我开始后悔了!在国内从来不知道饿肚子滋味的我竟然每天都在为吃饭发愁,早知道这样,我何必放弃国内令人羡慕的工作,来日本吃这个苦呢?我好想家啊!我一路哭着,伤心地回到了宿舍。这天晚上怎么也睡不踏实,一直在思考自己该怎么走好今后的路。如果现在打退堂鼓,虽然不用受苦,但对于要强的我来说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如果这么走下去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朦朦胧胧中,一个声音告诉我:不能放弃,这是当初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是的,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苦头不会白吃,天道定酬勤!第二天早上,我照样笑容满面地去上屎、打工。自那以后,不管有多么疲惫,有什么不顺心,我都会自己安慰、鼓励自己,就这样度过了可以说是一生中最苦、最难熬的三年。

为筹生计花去了我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我从来没有在学业上马虎过。我深知留学时间有限,争分夺秒,继续刻苦钻研,从未因病因事等缺过一次课,每次上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只要有时间就钻进图书馆,积极投身于课题及相关研究。因为博士课程不再是听老师的讲义,而是大家分别负责一个主题轮流进行报告,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了完成一次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内容,经常要花一二十个小时准备。因此,在日本留学的三年,我从来没有周末的概念,对我来说,打工就是我的休息时间,周六周日不是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就是在电脑前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和课堂讲稿用的资料,一坐就是一天。我所在的日本文学专业每年有两次研究生的学术报告会,在来日本刚半年的时候,我决定将自己在硕士论文基础上增加新的资料所撰写的关于中岛敦对战争态度的论文进行报告,但是我的导师却批评我说才来日本半年,不能操之过急。在我的坚持下,导师看了我将要发表的内容,虽然有保留意见,但是并没有反对我作学术报告,并说想听听其他老师对我的观点的意见。学术报告非常成功,导师没有多说话,就说我今后要是写出什么东西就尽管拿给他看。自此以后,我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在三年有限的时间内,我发表学术论文5篇,在学术研讨会上报告一次,在早稻田大学学报上发表学术译作一篇,在中日同时出版的文艺杂志上发表译作两篇,还在早稻田大学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担任过学术翻译,此外,还完成了将近24万宇的博士论文,并于2006年3月20日不足三年的时间里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为了全面锻炼提高自己,我不但要求自己在学业上学有所成,也注意积极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处事能力。入住日中友好会馆后乐寮以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幸被推选为后乐寮第30届寮生委员会委员长。为了不辜负后乐寮近200名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学者、研究人员和日中友好会馆的期望,着眼于学术和民间的日中友好交流。在我的一年任期内,与寮生齐心协力成功地组织了元旦春节和国庆晚会,每次活动都有许多日中友好团体和相关媒体参加。此外,还组织广大寮生参加各种民间日中友好团体的交流会,参观日本最高法院、日本警视厅、国会议事堂、垃圾处理厂等,增加中日民间的交流机会和寮生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同时,在寮内还组织自治和互帮互助活动,义务理发。修理自行车、建立学习日语、英语沙龙、学术讲座、医疗咨询、网络和电脑维修等等,充分利用大家的特长,解决自己身边的困难,使身在异国的学子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另外,还起到后乐寮的寮生与日中友好会馆的桥梁作用,及时反映寮生的呼声,并及时反馈意见并提出解决办法。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的工作受到了大家的好评,看到寮生们生活愉快的景象,我感到无比欣慰!

生活上的困难使我更加发奋,人穷志不穷,身在异国的我,仍常怀赤子之心。我为祖国的任何一点好消息而欣慰自豪;从自身做起,树立中国学子的新形象;愿作“民间大使”,热心积极主动地加强中日民间的交流。去年4月在国内发生的涉日游行,令一些日本友人也感到吃惊和困惑,多次质疑中日的民间友好感情。我一方面在所住的后乐寮内动员大家保持冷静,继续做好中日友好宣传;另一力面尽己所能地做好解释工作,用实际行动维扩扣日民间的友好关系。5月初,作为在日中国留学生代表,我接受了日本NHK电视台的采访,通过日本这一主要媒体表达了我们中国留学生希望中日世代友好的心愿,展现了在日中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

我的成长是和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诲与多年的锻炼分不开的。1976年我出生在古都洛阳。父母正赶上“上山下乡”、的时代,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因此就把读书求知的愿望寄托在我和弟弟身上。他们从每月紧巴巴的生活费中硬是挤出给我们姐弟俩订报和

杂志的费用,还利用休息时间教我们识字做算术等,同时还培养我们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促使我们全面发展。所以我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舞蹈团、演唱会、演讲比赛、运动会上总能看到我的身影,总是被选为班长、大队委员、学生会主席等。在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中,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独立自制、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多种任务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坚韧不拔、不服输的精神。1991年,我作为全洛阳市10名保送进入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之一,进入洛阳第一高级中学,曾代表洛阳市中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演讲比赛,还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了“第二起跑线”的拍摄。1994年考入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参加了广播电台、艺术团等活动,年年获得奖学金。四年的努力得到了承认,1998年我荣幸地成为日语系唯一被保送上硕士研究生的学生,2001年硕士顺利毕业,毕业论文获得第一届日中友好日本语优秀毕业生论文征文比赛“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奖”及武汉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

能在三年内拿到文学博士学位,这在日本大妻女子大学,我还是第一个。在毕业典礼上,当我郑重地接过校长颁发给我的学位证书的时候,激动得眼睛模糊了。系主任感慨万分地对我说:辛苦了!你为大妻女子大学争了光,你是所有研究生们学习的榜样!一向严厉,从未称赞过我的导师也在谢恩会上第一次表扬了我。我知道这份学位证书里浸透了我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此时,我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心情,流出了幸福的眼泪,并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已,今后还要再加油啊!

毕业典礼不久,又传来佳讯,我得知自己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更是百感交集,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在关注和支持着我们这些留学生,我们只有以进一步的勤奋和努力来报答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大使亲自出席的颁奖仪式上,我有幸代表所有获奖者发言,那一刻,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流出了滚烫的眼泪,哽咽着完成了发言。

日语系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3-02

一、引言

大连是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在连有近百家企业从事对日软件开发业务,全市软件出口的90%面向日本市场,其中在连从事软件开发的日资企业有40余家,IBM、诺基亚、索尼、松下、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有15家,在信息服务行业方面,现已有美国简柏特、戴尔、惠普、埃森哲、德勤咨询、三菱银行等国际大公司将其面向亚太地区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设立在大连,更多的日本企业正在对大连进行考察,大连已成为“东北亚软件及信息服务中心”。因此,在大连,日语加IT的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所谓“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大连日语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IT行业在大连迅猛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日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日语语法、读解等技能上具有较强优势,即研究型人才,但这部分学生在口语及IT相关技能操作方面却不具备优势,因此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日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工作需求。即使已取得了日语国际能力等级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口语能力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并且对日企文化礼仪、商贸用语及日语计算机使用等常识也了解不足。

3.日语人才的等级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模式下培养的知识型、研究型日语人才仅能为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所使用,在数量和等级结构上都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对日语加IT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随着服务外包行业的迅速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将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调整为商务日语方向,致力培养应用型的商务日语人才对日语专业的改革的新思路,对日语专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早在2008年初,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需求分析,认为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开始初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来源于学院的“CDIO”工程教育思想。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的体验主义思想,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动手实践的环节完成学习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因此,日语系采用了“以项目为主线,首尾呼应,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主线”可以合理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内容和媒介。教师结合前期的市场调研,确立了相关的商务日语课程,并根据相关课程制定了相应的项目,达到了“课程”与“项目”相结合的理想状态。“首尾呼应”是指学生们在投身参与实践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一级项目和四个二级项目,而两个一级项目分列于大一年级和大四年级,即《日语专业导论》项目为实践起点,《毕业论文》项目为终点。因此,两个一级项目起到了突出的首尾呼应作用,并有效地连接了若干个二级项目。日语专业导论项目开设在第1学期,共16学时,主要通过日语专业情况介绍、就业市场分析、学习方法介绍及中文环境下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的方式,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动脑实践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基本需求和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初步制定职业规划。与之相呼应的出口处则为毕业论文项目。截止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均是单纯地对语言学、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在毕业论文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符合企业需求,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日语系推行了毕业论文改革,摒弃传统的单纯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方面的选题,让学生通过日语综合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对比较感兴趣的某一工作流程或某一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知识、应用技能撰写论文,使文科的论文也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层层递进”则是四个二级项目在学年设计上是层层递进的,在实践内容的难度上是节节升高的。学生们在大一年级到大三年级分别完成一个二级项目后会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二级项目,依次类推,循序渐进。如上所述,四个二级项目层层递进,紧密关联,为两个一级项目做到了有利支撑。同时,两个一级项目首尾呼应,构建了以项目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日语系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而是充分带动学生“做”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做”进而“学”,从而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做中学”教育思想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它可以达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方面充分整合的目的,从而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选取四个二级项目中的“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作为例子,对实践体系中“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解释:日语专业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是日语系专业主干课程能力培养体系中的第一个二级项目,开设在第三学期。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其先修项目为日语专业导论,后续项目为日语能力测试检测项目、商务日语技能实训项目、日语综合实训项目及毕业设计。本项目共4周80学时。涉及的主要课程由第一二学期日语系开设的:商务基础日语(一、二)(320学时)、日语会话(一、二)(96学时)、日语视听说(一、二)(96学时)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上、下)(48学时)。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的教学目标是将第一二学期所学的语言及计算机知识转化为日语听、说能力及日文环境下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学生通过人物介绍、场景介绍、商务电话、商务就餐等单元模块中的实践,使学生在了解商务礼仪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商务场景中能够听懂简单的商务日语会话,并能用日语正确的表达、沟通、交流。熟练掌握日文信息处理能力和日文Microsoft Word2007、Microsoft excel2007、Microsoft PowerPoint2007的常用功能,并掌握日文Outlook的基本操作功能,并利用这些技能更好地完成商务活动。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是东软日语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四、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资源的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的培养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在不断弱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我院日语系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产教结合”为桥梁,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②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从事过IT技术和商务活动的人士充实教学一线。③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外籍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2.教材建设。教材的研发也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一项重中之重的工程。第1、2学期所使用的《商务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视听说一、二》、《日语会话一、二》教材,充分将所学知识的整合、提升,通过分场景的实训会话的形式,将日文录入技能、日文OFFCIE办公软件应用技能与日语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在大二学年,随着学生日语水平的提高,此时所使用的《商务基础日语三、四》、《日语视听说三、四》、《日语会话三、四》教材起到了支撑商务日语技能实训项目的作用。大三学年开始,一些充分体现了专业技能培养特色的教材,诸如《口译技能实训》、《写作技能实训》、《日本商务礼仪》等,充分整合现有知识与技能。

3.教学环境建设。为适应日语系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学院及日语系应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强力度。学院及日语系首先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与整合,根据系内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将各实践课程相近,仪器设备共用率高的实验室进行合并或调整,使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充分优化SOVO(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模拟实验室的资源配置,使其既能体现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又使仪器设备利用率提高,资源共享。

五、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价,反馈体系的建设

1.多角度的评价,反馈:教师、学生、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后的评价工作应该从多角度考虑,过去由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满足科学评价的需要。应建立教师、学生、企业三方面综合的评价及反馈体系。教师方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培养要素,制定可测量的评定指标并明确评定的过程及方法。学生评价方面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组内自评及各小组间的互评。加入学生互评的环节,不仅可以使评价更为透明化,科学化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企业评价方面主要通过企业人士参与实践评价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反馈两方面进行。通过企业专门人士的参与评价及针对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可以及时的掌握实践教学是否与企业需求脱节?可有效的、及时的、准确的改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细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标准。学院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日语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系内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

日语系基于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日语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日语系将致力于维护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争取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使其朝着良性的发展道路前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竞学,等。“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2]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5

2、研究の意義

中国与日本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审美特征和文化本质的研究,剖析其国民性和价值观,从而对异文化游较深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本文为我国解决传统与现代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日中両国は、一衣帯水の間にある隣国である。美意識と文化の本質の研究を通じて、両国の国民性と価値観を分析して、それによって異文化に対しての理解を深める。もっと重要なのは本文から、我が国の文化においては、伝統と現代とのバランスのとれた融合を手本とすることを望む。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6

本文以“教务[]62号华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暂行)”为基础,参考“校优秀毕业论文中英文概要文档格式”,并根据日语系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修改而成。

一、封面

毕业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格式排版、打印。毕业论文开本尺寸均为A4,装订切齐后为205mm×290mm。

二、题目

题目应能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考虑到日语假名的使用,字数上的限制可以稍微放宽),可用小标题加以说明。

三、摘要(日语:要旨)及关键词(日语:キーワード)

摘要是毕业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是以提供毕业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记述毕业论文重要内容的完整短文。摘要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课题、基本观点、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结论,应具有独立性和概括性,并拥有与毕业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毕业论文全文便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日语系毕业论文的摘要应有日、英两种文字,日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日文摘要的字数,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500字(考虑到日语假名的使用,字数上的限制可以稍微放宽到700字),摘要页不写论文题目,摘要内容不宜使用公式、图表及参考文献序号。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从论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特征内容的规范性词语,应参照GB3860-83《文献主题标引规则》的规定选取。对于那些反映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关键词应放在摘要页最下方(应另起一行),一般列4~7个,不超过15个字(考虑到日语假名的使用,字数上的限制可以稍微放宽)为宜,并按词条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日英文摘要文档格式:

四、目录(日语:目次)

目录是体现毕业论文各章节名称和页码的详细记录,不能过于简单;目录的页码一定要与正文的章节以及附后的内容相符合。

目录页排版只排到三级标题,排版时每次级标题比上级标题缩进两个字符。

日文目录文档格式:

五、绪论(或序言、引言)(日语:序論)

绪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行文结构等。

撰写毕业论文的绪论时,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诠释基本理论,不要推导基本公式,不要介绍研究方法细节,写法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措词精炼。

六、本论(日语:本論)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七、注释

注释可采用脚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掠人之美和抄袭剽窃。

脚注采用小五号字MS Mincho体,按两端对齐格式书写。脚注的序号按页编排,不同页的脚注序号不需要连续。序号采用“①,……,⑩”样式。

八、结论

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日文正文(绪论、本论、结论)的文档格式:

九、参考文献

在毕业论文中收录参考文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二是提供阅读毕业论文的参考资料;三是表明毕业论文中所引资料的可信度;四是便于他人参阅从事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的文档格式: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定如下。

汉语著作图书文献的书写格式举例如下: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7

日语系毕业生推荐信模板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学生XX的推荐信!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门的学子而言,将是一份莫大的鼓励。

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入校以来,XX同学坚持刻苦学习,通过四年的积累,拥有了作为一名跨世纪师范大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在担任班级干部期间,注重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合作的能力,积极热情地开展工作,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威望。为了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该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她都努力提升自己。

她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全方位充实自己。四年中,她一直在日语学会工作,通过和他们的语言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己的日语运用能力。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等多项大型活动,累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很好的培养了她的交际能力,使她懂得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这一切都是她自己不懈努力的`后果,也是她所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

相信这将是她今后工作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我深信她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好!XX同学明白自己的平凡,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或许在贵校的求职者中她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相信她的综合实力,更相信您的慧眼。相信您的信任和该生的能力将为未来带来共同的机遇和成功。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8

第一,现在在中国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高级日语翻译,资深日语翻译,根据用人单位不同其日语要求也不同,一般日企的要求就是日语一级。还有一种JIEST日语考试,其实它是日本民间组织创办的,好像没什么说服力,但在国内现在这个比较流行。我觉得最好的就是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了,它比较规范。

第三,还是那句话:单说就业前景的话,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就看你学的状况以及能力,还有如上述两位讲的那样跟地点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还包括机遇,时代也有关系。以本人的观点来看如果你在南方的话,先学日语可能多一些发展机遇。(相对来说)如果你在北方学韩语的机遇可能比学日语好一些,但是也不绝对。最好还掌握其他一些专业的话,那么就业就会事半功倍。作为过来人给你一个忠告:先学日语,然后再学韩语当然一起学更好了,再加上其他专业的话,就业就变的很简单了啊。

第四,学日语的同学可以从事翻译、导游、外贸业务、日语教师等等。其中,上海日语需求多。应该说这两年还不错,沿海一些地方有很多日资企业,但过几年就不好说了,这两年青岛和大连有很多日资企业,我有同学在那边,他说还不错,薪水还可以中等以上。

总之,现在看来日语的就业形势还不错,但建议大家,语言这个东西,功夫是过硬的的。听说读写样样精通才是主要的。不管以后会增加多少学日语的人,但是相信只要你的语言水平够高的话,不会愁找不到工作的。

[日语系就业前景]

日语系毕业论文 篇9

关键词:日本文学;教学;互动;信息交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9-02

一、师师互动,做好课前铺垫

日本文学课程,不管是日本文学史还是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日语语言功底,还要对日本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日语专业课程设置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在黑龙江大学,精读、泛读等语言基础课贯穿整个本科教学,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则安排在第三、四学年完成。

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任务完成的根本保障,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教学任务完成的优劣。鉴于日本文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关度高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了解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时分配等,还要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整个四年制本科生教学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尤其是同一学期中各个相关学科的教材、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等。所以,集体备课――即教师之间课前准备阶段的互动交流很重要。

目前,高校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它就是在同一学年、同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其目的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或统一认识。笔者认为,集体备课并不仅仅为某一学科或课程服务,它还应该成为整个本科乃至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一环,其目的是使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所以,不但同年级同学科之间,而且不同年级同一学科、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相关学科、同一年级相关学科,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在熟悉本科生及本学科培养方案、了解本科生及本学科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参与本学年、本学科、不同学年相关学科的教材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及考试难易度分配等,通过积极、多元的交流和探讨,互通有无,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和教学上的互相渗透与互相促进。

二、“文史”互动,实现课程的无缝对接

这里的“文”指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史”指日本文学史课。文史互动,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教师之间所进行的集体备课等形式的信息交流活动。

文学史课程一般分为古代部分和近现代部分,相应地,文学作品选读也是这两个年代的作品选集。一般来说,这两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教材选择也是分别选择,而两门课程却是同时进行。如果它们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恰巧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段出现,则会相互关联,便于联想记忆和触类旁通的理解。但实际上这种巧合的几率非常小,往往是文学史讲到无赖派而作品选读却在读《在城崎》,甚至是《源氏物语》。还有一种情况是,文学史学习古典部分,而作品选读却只选近现代作品来读,这样学生对古代文学史只能是单纯的记忆,不能达成事实依据基础上的深刻理解。反之亦然。所以,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互动的形式可以体现为集体备课,也可以体现为随时随地的沟通。内容可以包括教材、课程内容的取舍和讲解详略度,讲解重点、难点的分配等。

其实可以把日本文学当做一门综合课程,下设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等分科课程。这种分法可以打破传统的从一门学科中选择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从相邻相近的几门学科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并在学习中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

三、师生互动,消除学生的畏惧和排斥心理

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互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下课即走人,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不了解;学生上课时拿起教材,下课后放 www.haozuowen.net 下教材,教材只在课堂上属于学生,他们不提问也不想积极思考。这样一来,“教”与“学”都成了各自为政的被动行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教师,应该利用现有条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拿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来说,现有的教材一般是根据文学史的年代或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作品的出现次序,这样一来,一些较难读懂的文学作品,比如《舞姬》、《我是猫》、《刺青》等就会给学生“日本文学课太高难”的印象。更何况它们涉及的时代、社会状况等背景知识范围广,不好理解。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放弃深入学习。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又非常畅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比如津岛佑子、村上春树的一些短篇小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指导。待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加深作品的难度。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及整体上的文学传统,对动辄“爱”、“性”、“死”的日本文学有一种排斥心理,说它“要么男女之情、要么阴暗抑郁”。作为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课上询问或个别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再通过讲座、经典欣赏、学术论文介绍等方式,使学生对文学、尤其是日本文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消除误解。

四、本研互动,做好课程的过渡与衔接

“本研互动”是指担任本科生与研究生日本文学方向课程的教师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达到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等方面的补充和递进。

具体来说,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教学方面,使本科生与研究生日本文学课程过渡与衔接顺利、顺畅地进行,使研究生课程真正成为具有一定难度、一定科研含量、一定研究价值的课程。目前有一种情况,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都设有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研究生阶段是普选课程,即不分研究方向都必须选修的课程。如果同一教师承担这两项教学任务的话,很容易出现本科生阶段已经讲完的内容,到研究生阶段再次重复教授的情况。这样,研究生课程的科研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也同时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具体做法是:(1)避免本科生与研究生阅读内容的重复;(2)本科生阶段以文本阅读、解说、欣赏为主;研究生阶段则使文本阅读在课前完成,课上1/4的时间解决文本阅读中出现的问题,2/4的时间阅读并讨论文本的专业性评论文章,其余1/4时间动员学生就文本发表见解。如果这两个阶段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的话,则要他们及时交换信息,使本科生阶段成为基础和铺垫,研究生阶段成为在此基础上的拔高和升华。

第二个目的则在于日本文学方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使更多的研究生选择日本文学作为研究方向,这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从黑龙江省高校(尤其黑龙江大学)日语教师的专业分布和学历水平上看,担任日本文学课程、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教师人数较少,整体学历偏低;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看,语言、文化方向多于文学方向;研究生则是语言明显多于文学方向。这严重制约了语言、文学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日本文学学科的梯队建设。鉴于此,可以通过教师有意引导和渗透,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选择其作为研究方向,还可以利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本科生阶段就发现有兴趣致力于文学研究或者具有文学研究天赋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文学研究方向。

五、校校互动,拓宽人才培养空间

如第四部分所述,黑龙江省高校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学历偏低,既制约了语言、文学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该方向招收研究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也为该方向的人才队伍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为人数少,竞争条件和激烈程度相应地也会降低。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就可以根据现有状况和实际需要,扩大日本文学方向的招生和培养。

具体来说,如果各个高校能够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联系和信息交流的话,就能够知己知彼,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按需培养人才。所以,不但要了解本学校的人才储备情况,还要了解各兄弟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包括教师人数、学历情况、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深造的教师人数等;生源情况方面,则要了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要求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人数等。

再有,作为黑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的领头羊,2011年黑龙江大学获批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下设日语语言文学等方向。2012年该方向已招收语言方向的博士生,文学方向因为师资力量等原因尚未招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文学学科人才紧缺、梯队建设准备不足等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认识到该问题并积极主动地给予解决,就会提高黑龙江省日本文学学科师资的整体水平,使语言、文学齐头并进,均衡发展,更有助于提升黑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

上述谈到的五个问题,就是加强“师师”、“师生”、“校校”的联系和互动。其中校校互动并不只限于省内高校之间,它还可以扩展到各省市乃至全国各地开设日语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校之间。本文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日本文学方向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教学、科研各自为战,科研挂帅、教学遇冷,教师硬着头皮搞科研,致使科研没有创新,教学毫无起色的现状,期盼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科类,能够以教学为本,以教学带动科研,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 篇10

除此之外,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态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态度不端正、抄袭现象时有发生、指导教师的建议不重视等,其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也出现上述的问题。该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语言研究的人数不多,他们就业时唯一有利的也只有说明自己日语考试的级别证书,如果招聘企业没有特别说明,学生们也不会主动说自己的毕业论文情况,这种招聘形式反馈到了学校后,学校的一些老师对于毕业论文不重视的情况由此出现。本文从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入手,从培养人才任务出发,寻求一种有着高职文化的毕业论文写作测评的方式。

一、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测评体系改变的原因

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当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说:在学校期间学习日语专业的过程中仅仅注重写作方面的培养,在听、说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在实际过程当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出现这种情况和一直延续下来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社会当中日语能力考试的考核方法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日语的社会测评方式是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引入,至今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因为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所以学生一般能够在放弃听力的情况下达到有关考核的标准,这样一来就让一部分人拥有日语二级或者一级证书但是并没有达到证书的颁发要求,在听、说方面还没有达到标准,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培养全面的日语人才目标,显然这种考试并没有对于学生的全面能力进行测评,因此,需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需求入手,探究如何完善教学成果的另一种方法——畢业论文。

通常的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之前为零基础,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日语是一个没有基础的语言学科,但是往往都采用学习英语的模式来学习日语,现在日语也没有改变“聋哑日语”的情况,但是在这三年当中,不仅仅有日语考试,还有毕业论文,今后的实践等考验,所以,就一定要求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毕业论文就是两者联系的一个枢纽。

二、高职日语毕业论文改革初步实践

其毕业生的日语语言使用能力,在通常情况上来看就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其毕业论文也可以从这几项能力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实施以及规划,毕业论文能够将听力能力以及翻译能力作为最基本的能力,使用“听—翻译—写综合”方法,最后使用答辩等手段来完成,这样不仅仅能够对于学生日语学习情况给予综合的评价,也能够让老师反思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角度来看,高职日语“听—翻译—写综合”的方法可以依照下面的顺序进行:

(一)“听”

指导老师所提供的题材范围应该比较广,并且主题确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内涵性,比较适用于学生采纳,也不会产生侵害知识产权的现象。在其录音资料所出现的内容中可以确保同学们借助网络平台搜查到相关的参考资料与文献,也可以确保其完全不抄袭。当同学们选择好录音材料之后,应将其录音内容采用相应的方式转换为文字模式。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听一译一论”的综合体现,这项能力不但可以有效的评定学生们的听力水平,也可以对其以后的深入化学习形成重要的影响,进而为指导学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译”

在日语和汉语中,原本均源自于汉字文化,继而导致学习日语专业的同学们在多种情况下均忽略了对译文表达的不断训练与深化,在一般情况下翻译也仅停滞在“日式中文”中。学生们不断练习“译”,不但能够更深入的提升其自身的学识与素养,也可以有效改善这一课程的学习内容。

(三)“论”

在NHKjournal录音内容中,可以包含多个领域,并且学生们在此能够按照其想法进行选取。当完成听和译两项流程之后,学生们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并且在搜索有关的文献以及资料之后,采用“论”的模式将个人的观点与理论进行阐述,继而表明出学生个人的认知、想法与目的,使其毕业论文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乃至于上升至新的层次,得到升华。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促使学生们在搜索文献资料以及创新能力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经过学习知识均可迈向这一层次,一般均是源自于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四)“答辩”

即便是在听—译时期,有很多学生也会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但是,只要正确的应用录音资料,便可以针对某一程度进行评定,继而顺利完成答辩流程。在答辩过程中,通过对其应对能力进行观察,便能够有效判断出其能否应用日语来体现出个人的思维活动。在“听—译—论”综合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听与说之间的关系是呈正比的,均受对方的影响。

三、高职日语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

“听—译—论”也是在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实际操作之后方可进行应用的,然而,其所应用的效果却为大家提供出了较多的经验与启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拓展。

首先,一定要正确的理解高职教学和普通的本科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高职教学能够切实的尊崇职业化以及实际化的原则,进而培育出符合大众发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在最近几年以来,因为大学教育已经面临大众化,所以本科教学针对此也逐渐开始迈向实际化与职业化的模式进行发展,在这种状态的驱使下,高职院校更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改善教育方案,方可得到有效发展。

其次,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对毕业论文有所意识,所以对其指导教师而言也具备极强的工作强度与难度。此项专业自身如果没有切实的尊崇其相应原则,而学生则将会更加难以对其认真对待与学习。大学毕业生在其完成学业之后仍旧会存在很多学艺不精的现象,由此则可证明在日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然后,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汇报与总结的时候,日语水平测试则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毕业论文则属于一项严肃的过程,不但可以改正测试中所存在的不良之处,并且也能够体现出测试不能取代的效果。

最后,“听—译—论综合”这一流程比较明确,并且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的感受进行思考,进而引起无限的遐想,极其有利于加快教学改革的实施。在实现这一流程之后,学生们能够切实的掌握到一种正确的外語学习方式,极其有利于其今后各项能力的开展,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毕业论文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在日语专业中,“听—译—论综合”的论文模式在世界各地中均未对其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然而,实际结果则表明,这种方式是比较可行的。假设能够在此专业中将这一学习模式广泛推广及使用,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其本身的不足之处,也可以为教学活动增添活力色彩。

参考文献

[1]符小军。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4:46-48.

[2]王小伟。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34-35.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篇11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学生XX的推荐信!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门的学子而言,将是一份莫大的鼓励。

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入校以来,XX同学坚持刻苦学习,通过四年的积累,拥有了作为一名跨世纪师范大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担任班级干部期间,注重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合作的能力,积极热情地开展工作,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为了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该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她都努力提升自己。她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全方位充实自己。四年中,她一直在日语学会工作,通过和他们的语言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己的日语运用能力。

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等多项大型活动,累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很好的培养了她的交际能力,使她懂得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这一切都是她自己不懈努力的后果,也是她所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相信这将是她今后工作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

我深信她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好!XX同学明白自己的平凡,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或许在贵校的求职者中她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相信她的综合实力,更相信您的慧眼。

相信您的信任和该生的能力将为未来带来共同的机遇和成功。本人愿意推荐XX同学到贵单位工作,同时,我也相信她能胜任以后的工作岗位,建议贵单位给予任用的机会!

日语系毕业论文 篇12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97-02

日本上代至近世文学史是高校日本文学史课程的主要部分,因为包含了《源氏物语》等世界级的名著,难度较高,所以一般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博士授课,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展示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功底,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且容易埋没具有独立策划才能的人。

笔者在高校讲授日本文学史,多年来也是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让学生参与。这种方法只是完成了一次次的复制,把教师脑子里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就不多思考,全盘接受。从教学效果来看,其实并不理想,对于考试中出现的论述题,学生无从下笔,大多数人只会罗列历史事件,少数学生能够对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但都是照搬笔者课堂上讲的内容,缺少自己的观点,没有新意。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通过给90后学生上课,笔者更加意识到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舆论对90后学生的评价不高,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缺点很多。但是在笔者看来,他们身上的所谓缺点,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转化为“正能量”。比如喜欢张扬自我个性、依赖电脑网络等性格特点,用在学习上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办事准则,喜欢推陈出新,并且极力表现出与众不同,因此在学术领域的创新是完全有可能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快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日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由教授带领学生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或将教材内容分为几部分,分别由学生讲解论述,教授补充点评。这就要求学生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查阅收集资料,先行研究,撰写小论文等。教授的职责是推荐参考书目,主持讨论,对学生的论述进行指导分析及点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由课堂教学的“龙套角色”变身为主演,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也能从自己或他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灵感。

笔者所在的日语系是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锐意进取的教学团队,笔者和另外一位教师是专门研究日本文学的,其他几位教师对日本文学也比较了解。因此由笔者担任主持人,同几位教师组成课题组来进行教改。首先笔者带领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分类;接下来确定各自的任务:主持人负责每章概况部分的讲解和论述,并负责课堂录像,主持讨论和点评,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指导几名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指导他们查阅资料,组织小规模的发表讨论练习,让学生找感觉,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日本上代至近世文学史时间跨度很大,出现了《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子》、《平家物语》、《南总里见八犬传》等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因此针对名家名著的专题讲解是课程的主要任务。把话语权和讲台交给学生是本次教改的关键,按照学号顺序分配任务,每位学生负责一部作品的讲解(《源氏物语》这样的鸿篇巨制应由几个人合作讲解)。这样做可以避免产生误解,有的教师喜欢给成绩好的学生分配任务,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受到冷落,很少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久而久之心中会积蓄不满情绪,产生厌学心理。笔者只是建议学生发挥他们擅长电脑网络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对具体方法不做要求和限制。笔者讲解完章节的概况后,由学生作为主讲人讲授专题课程,笔者为他们录像(录像既为了保存教改资料,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看回放来纠正自己的仪态和发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一位学生在讲解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物语《竹取物语》时,展现的幻灯片非常精致,还从网上找到了动漫式的图片(插入图片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内容很丰富且有条理,主次分明,并且着重分析了主人公的性格。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些学生还指出了主讲人的优点和缺点,笔者引导学生将《竹取物语》和中国古典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进行对比。《源氏物语》作为日本文学的最高峰,自然要多花些时间讲解,并且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它。有的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的论述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有的谈到了《源氏物语》对日本近代文学家的创作以及日本民族意识的影响;还有的比较《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每位学生准备的资料经过整理都可以成为一篇论文,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感觉收获很大,比被动的听讲印象深刻,甚至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灵感。和歌在上代至近世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们不仅要查阅古典文法的工具书来扫清语法障碍,而且要了解“枕词”的用法,一些学生还查到了和歌背后的故事,例如关于“香具山”的神话传说,因此在讲解时气氛活跃,绘声绘色。笔者引导学生将和歌翻译成中文,有的学生赞同韵译,也有人喜欢翻译成现代诗,课堂变成了赛诗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在论述作家作品时,能够不循规蹈矩,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有些想法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虽然一些观点缺乏足够的依据,但是这种创新思维应该受到鼓励。该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课程进行得非常成功,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模式,评教成绩很高。

笔者将这种教学模式命名为“TJXT”,即T团队合作、J教师主讲、X学生课堂发表、T讨论及总结。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整合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展现团队精神,培育创新思维。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课时限制,作品选读内容所占比重偏少;学院阅览室日本文学相关资料有待充实;多媒体教室无法上网等。课时方面,教研室主任已经向学院提议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课合并为日本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课时设定为三个学期,从2011级学生开始试行。

“TJXT”教学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完全可以运用在日语专业的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的课堂教学中。日本社会是变化的,日本文化中会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日本,然后将查阅的资料在课堂上与他人分享,展开辩论,不仅能够激发创新思维,甚至能够确定考研的方向和留学目标。教师采用此模式授课,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特色,便于因材施教。

“TJXT”教学模式能够和学生的就业接轨。未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当前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公司长期从事专职翻译的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几年后会兼做行政、管理、企划、人事、广告等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只作为传声筒,而是要成为一名既懂外语又具备创新思维且能单独负责一方面工作的实用型人才。根据往年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能够独立策划,或者在一个团队中有能力负责一个重要环节工作,关键时刻还能充当翻译的职员会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公司的高层会及时放权,给下属施展才华的空间。课堂教学同样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日本文学史正是这样一门可以自由发挥的课程,学生可以充分展示想象力,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通过此次改革,希望引起学术界对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的重视。

[参考文献]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 篇13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