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优秀11篇】

科学创新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科学创新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页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11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篇1

1、传统思维方式和近代科技文化示弱心理的制约。传统思维方式形成、巩固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它以原型模仿为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思维方式局限于力图实现与原型的一致,具有保守性、模仿性等特点,它渗透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路和活动之中,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的发挥。近代工业化社会以来,世界文化冲突主要是以科技为支柱的对抗形式出现的,在这场文化较量中,我国传统文化在科技层面处于弱势,由此导致了科技文化心理示弱。科技文化示弱心理削弱了人们的创造自信和勇气,表现为对西方科技的崇拜,依赖引进,机械地模仿。

我国近代以来所走的以模仿为主、创新为辅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路,正是传统思维方式和科技文化示弱心理影响下的产物。传统思维方式、科技文化示弱心理与“守祖训,循道统,重形式,守中庸,排斥离经叛道,压制变革求新”为主调的中国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环境的氛围,共同制约着企业的创新精神,弱化人们的技术创新自信,扼杀人们的个性和冒险意识,阻碍企业技术创新。

2、科技与经济的二元运作体制的制约。目前,尽管我国已在经济领域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现行的科技体制仍然是一种以计划为主的行政性运作体制。经济科技的二元运作体制与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不仅制约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和地位的确立,而且造成了技术创新主体过于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校,使大部分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使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科研成果的供求矛盾突出、转化率低。据统计,我国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开发机构占80%,而美国仅为6%;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近三万项,其中只有两成左右成果转化。为改变这一状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星火计划、863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等,颁发了《科技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科技成果商业化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许多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对科研院所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效果仍不理想,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一方面,科研机构持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却找不到市场;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却苦于有钱而找不到合适的技术成果,以至不得不以苛刻的条件、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引进国内能开发的技术。对此,科研机构责怪企业对技术成果的成熟度要求过高;而企业则认为科研机构所提供的技术成果往往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还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二次开发。其实,这一冲突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技术创新主体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分离,科技活动的市场机制薄弱,科企双方还未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风险的承担和利益分配方式。为此,必须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驱动作用,探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开发应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与模式。

3、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意识淡漠,内部机制残缺,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尚未充分发育,许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融入全球市场竞争,直面生死存亡;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的行政性又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再加上重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周期长,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又缺乏利益、风险保障机制,远不如仿制与小创新见效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影响了其技术创新主体意识的确立,造成了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残缺。一是人力投入和人才培育机制残缺。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分配、使用情况。因而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培育和提升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健全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并从人力投入和组织编制上加以保证;二是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仍把国家投入作为主渠道,投入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投入多少主要由企业领导人决定,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3%,而国外已占销售额的20%;三是民主参与机制残缺。目前企业实行的“全员合同制”,具有浓厚的雇佣关系性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大为削弱,企业缺乏民主氛围和有效的讨论争鸣机制,许多企业尚未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合理化建议的收集、分析、采纳制度,民主参与渠道不畅;四是奖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缺少与《发明奖励条件》、《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专利法》、《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等法律法规配套具体奖励制度,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不够合理,并存在重物质、轻精神,忽视人文关怀和人文环境建设的现象,这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全体员工的创新的积极性和智慧,也难以留住和吸引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

4、我国现行的技术创新战略发展思路的制约。我国近代以来所走的技术创新战略发展思路是以模仿为主、创新为辅。企业受此战略发展思路的制约,其技术创新多在低层次、低水平上进行,影响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的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的形成,由此造成了技术产品的仿制性和自有知识产权低量性。以生物制药行业为例,我国独立研制开发的生物新药占世界比例不到5%,大多数西药都是仿制药。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生物制药行业,也广泛存在于其他行业。由于该原因,我国加入WTO后,致使许多企业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遇到了非关税壁垒和知识产权问题,其中以纺织、农产品、机电产品、玩具、医药等行业最为严重。2002年春节刚过,我国出口到欧盟国家的DVD产品被当地海关扣押,原因是没有获得知识产权认证。一年来,我国DVD行业一直忙于与国外企业的专利谈判。谈判结果是我国每台出口DVD要交纳4至5美元专利费。与我国内销DVD的专利收费的谈判还在进行之中,谈判中,国外专利企业向我国提出了每台13美元的开价。目前,我国上市的不少产品随时都有可能被,正在开发的产品也随时有可能因知识产权而夭折。大笔专利使用费的交纳,严重地削弱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

5、国家的信息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企业把握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捕捉创新机会的能力薄弱。国家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情报服务,保证企业和科技人员合法获得信息情报资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以科学的手段和敏税的目光预测预见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市场走势,通过长期持续的科研投入,牢牢把握科技制高点,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捕捉创新时机,开拓市场,是一切成功企业的共同点。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意识、制度和能力上缺陷。企业往往不注意运用科学手段预测和把握技术和市场变化趋势,分析竞争对手和自己的优势和缺陷,确定和选择自己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主攻方向。有些企业很少进行市场调查,只凭经验对市场进行估计;还有些企业虽然比较重视市场调查,但主要依赖于销售人员和服务人员,缺少技术人员参与,难以精确把握市场需求点及原产品的缺陷和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二、对策与建议

1、完善外部激励、保障机制,优化社会环境,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具有经济性的技术活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关键。这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发挥好政府、政策和法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促进和保证作用:1)加快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步伐,让企业真正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世界,让市场竞争告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和必由之路,创新虽有风险,但不创新则必然遭到淘汰;2)通过经济杠杆、财政税收政策等激励约束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3)尽快建立风险投资体制,创立新的创新政策工具,如风险资本、公共采购、中小企业促进等,为企业技术创新分担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保障水平,推动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4)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组织创新和参与创新竞争提供社会通则,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和社会环境。

2、调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发展思路,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如前所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所走的是一条以模仿为主、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结果造成了竞争白热化,出口遭遇技术壁垒,回报越来越少,甚至遭兼并淘汰的境况。实践证明靠模仿就能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伴随知识经济而来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实行差异化战略,改变以往的技术创新发展思路,走以自主技术创新为中心的核心能力培育之路。为此,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选择市场容量大、发展前途广、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我国具有优势的技术强项领域作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重点,给予投入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各方面力量进行配套投入,联合攻关,保持和扩大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发展思路的束缚,克服科技文化示弱心理,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工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寻找企业的核心能力,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技术创新,在模仿和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超越和自主创新,并把自主技术创新贯彻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全过程。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努力和长期积累,逐步形成以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心核心能力,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含量较高或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

3、加强企业制度创新,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员工是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力量源泉,必须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浚通员工创新思维的泉眼。而当前企业的劳动制度、产权制度和奖惩机制的某些缺陷,却障碍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对此,首先要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积极推行员工优先与自愿持股制度,向优秀员工派发激励股,弥补“全员劳动合同制”缺陷,塑造员工的双重身份,引导员工由劳动者向所有者转变,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主人意识;其次要建立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期权制度,将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的产权或期权,注重长期激励,并使其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吸引和留住人才;再次,创建物质激励和人文情感关怀有机结合的企业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去,把群众的智慧变成创新的技术涌流。

4、实施技术创新人才战略,建立学习与创新的互动机制,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缺少高素质的顶尖技术创新人才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为此,企业必须关注和加强技术骨干的培养,有条件的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需要,创设各种优惠条件从国内外聘请、引进一些专家级技术创新领军人物,力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家群体队伍。同时,企业的一般技术人员和员工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全体员工培训,着力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员工培训不同于院校培训,它有自己的特点,实践性、针对性强,工、学矛盾突出。为此,企业必须树立企本培训理念,以企业为主要培训基地,探索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教育的特有培训方式和渠道:1)加强危机感、紧迫感教育,营造学习氛围,培育员工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2)建立学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开展岗位反思行动研究和创新教育。引导员工总结和分享岗位技术隐性经验,学习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开展岗位技术项目研究,进行群众性创新活动;结合课题项目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研究;开展科技人员与普通职工、管理人员和消费者及国内外同行的对话与交流,开启科技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创新思路;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定期进修制度,通过请进来、送出来的办法进行岗位技术和人才培训,让科技和经营管理人员带着问题和项目去攻读博、硕士,在与导师互动合作中学习、探究和创新。

5、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有效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技术创新是经济活动,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积极寻找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达成研究开发一体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科技与市场结合的关键在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科研机构无法独立完成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是科技与市场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但行政性的科技创新体制和传统的科研、生产人为分工,障碍了产学研的有效合作。为此必须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有效合作的机制与模式。一要进一步加快应用型科研机构的企业化改制步伐,迫使其直接面向市场找饭吃。二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技术创新的欲望和需求,迫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薄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拥有科技、人才、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室等多方面的优势,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推动企业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创造条件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三要积极探索各种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分担机制,根据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寻求产学研多形式的合作,着力解决企业的重点、难点课题,实施技术创新联合开发工程。如委托研究、合作开发、产权转让、股份合作、兼并重组等,把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资本、生产各自优势,实现功能互补,使之成为血肉相联、生死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6、增强信息意识,正确把握科技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捕捉技术创新的机遇和机会。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篇2

关键词: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电工学课程

一、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科技教育发展提出巨大要求。目前,我国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动力不够、创新成果转化低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中长期的科技、教育和人才的规划纲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市属高校的电工学课程的教师,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步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从基础电工学课程教学和实践做起。本文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电工学课程教学创新、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和科技工作与教学相结合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本学校目前自身的特点,阐述近十年来的电工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科技创新上体现出电工学课程上的作用。在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本文阐述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与教学课堂的结合,以此使学生树立科技创新的理念,提倡自主创新,提高集成创新与协同创新。电工学是高等理工科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范围。其讲述内容涉及面积广,从基础的电学知识,磁场学知识到工业生产中的工程机械,从微小的二极管、三极管理论知识到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都有涉及。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各种新型的工程设备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仪器层出不穷。作为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基础课程《电工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努力找到改革方法、创新思路,利用新的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学,在学生着重掌握电工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原始创新的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电工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内容层出不穷,教学内容与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反映现代化科技创新的发展。1.教学内容改革。电工学课程主要包括电学基础、电工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和集成电路应用四大部分。结合我们学校十年以来在电工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发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处不在。最初的电工学讲述内容中,电学基础是必须讲的,包括直流、交流、暂态、三相、磁路分析。占电工学内容的40%,比重比较大。那时候重理论,轻应用,讲述比较详细,公式推导过程比较严密。电工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讲述比较肤浅,逐步加入plc控制,占课程内容20%。电子技术应用主要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起初模拟电子部分讲述比较详细,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运放的特性;整流原理,稳压电路组成等,占内容25%。数字电子技术包括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计数器等基本电路,占内容15%,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的内容比重在逐步增加,没有讲述集成电路部分。目前,在最新的电工学教学大纲原则指引下,本着加强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增减。首先在电学理论知识上进行了大幅度减少,主要讲直流、交流、三相。其他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自学完成,但基础还是关键,占25%左右。在电工技术应用上略有增加,略讲变压器、发电机部分,增加工程设备控制、大规模plc控制、建筑电气等实践内容,占30%,充分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将电工学知识应用到工程中去,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在电子技术中,对模拟电子部分进行缩减,只讲述三极管,放大电路应用,直流电源部分,占15%。在数字电子技术中加大比例,增加中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讲述组合电路、时序电路设计,占总体内容的20%。最后在集成电路介绍过程中,增加相应的计算机辅助(EDA)软件的应用,AltiumDesigner印制板绘图软件,multisim和proteus仿真软件等,占总体10%,增强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兴趣,学以致用。从电工学内容增减情况可以看出,创新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体现,加重了实践创新的部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电路进行设计和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2.教学方法改革。《电工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任课教师在课堂讲述为主。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讲到底”到目前“powerpoint+动画视频,一直放”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课堂讲述的缺点在于只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将难懂的理论知识全盘灌输,没有考虑与实践结合,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也谈不上学生创新思维的涌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学校最初以传统的课堂讲述为主,利用黑板进行公式推导,语言进行知识传授,讲述方法固定,模式单一,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使用,利用“黑板+powerpoint”的教学模式逐渐进入我们的课堂,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获得知识,但应用计算机讲述内容过多,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出现跟不上、听不懂的情况。目前这种方法是我们高校通常采用的方法。目前,对电工学教学方法的讨论层出不穷。我们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要求,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适合的教学途径,从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特点,以教师的“教”作为主导,适当引导学生的“学”,即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的创新学习能力,突出“创新学习”理念。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提问法”“讨论法”、“翻转课堂法”等教学方法。在每次课前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主要目的是回顾上次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在每次讲课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也可以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将此课堂问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作为讨论课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与电工学相关一些实际性话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下,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信息,在课堂上讲给老师和学生听,由教师进行点评,完成课堂内容。从电工学教学方法的改变上可以看出,创新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体现,加强了学生发挥创新的部分,使学生成为主体。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变成易懂的图片和动画模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能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三、《电工学》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

《电工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更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实践过程来实现。1.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是连接知识与实践、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中各种现象的反复观察和分析,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校近十年的电工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上体现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想。最初,我们在电工学时实验设置过程中主要采取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设计型实验为辅助的实验形式,没有单独设置课程,以平时成绩的形式为主。这导致学生做实验兴趣不高,经常出现逃课的情况。根据创新思路,我们改变实验考核方式,过渡到单独设课的方式,制定了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的性质、任务、实验方式、实验考核方式,通过实验考核确定最终的实验课成绩。其中从公共实验中选5个作为平时实验成绩,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从几个设计性实验中选择一个进行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40%。在平时实验的考核中,每一个实验按照学生的学习态度、预习情况、操作情况、实验报告总结情况进行评定分数,各项所占的百分比为学习态度10%,预习20%,操作情况40%,实验报告总结30%。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选择考核的题目进行分析,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实验室里进行操作直至完成为止。由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查,提出问题,学生应将题目撰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成绩由预习、确定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课后答辩组成,各项所占百分比为预习20%,实验操作50%和实验答辩30%。增加实验考核后,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电子技术实验单独设课的实施,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实践教学改革。电工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电工实习与电子实习两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1~2周的时间内,向现场工人师傅学习,到相应实习车间完成相应的工作。结合十年来电工学实践教学的情况,学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实践改革。最初由于学校经费的原因和找不到合适的实践教学基地,电工实践教学主要以参观为主,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进行参观,主要包括到热电厂参观,到房屋供水控制系统参观,让学生初步认识电动机和控制方法、电子实习主要采用焊接练习、收音机焊接等传统的实习模式。对参观学习的模式学生没有很高的兴趣,走马观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电子收音机焊接过于简单,十几年前的模拟电子的器件,现在已经被淘汰了,学生只是机械地照图焊接,没有创新思想。学生很快就把收音机做完了,十分容易拿到成绩。目前,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到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对电工实习进行了改革,购置了大量的继电器、PLC控制器、电动机、控制网板,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控制任务要求,自己设计电动机控制电路,独立编写PLC程序,绘制控制网板的布线图,然后在实习车间进行组装和调整,最后由指导教师给出成绩。对于电子实习,我们采用模拟加实物焊接的方式,由教师提出题目,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进行器件的选型,然后在protues软件上进行电路的模拟调试。调试通过后,在实习车间利用万能板对电路进行焊接,制成实物,给出成绩。实习的评分主要包括:设计方案的撰写占20%,实验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占20%,实物的搭接与实践操作占50%,最后有一个实验结果10%。实习要的是过程,在短短两周的时间可能得不到最好的结果,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掌握了实践工程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性、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从电工学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改变上可以看出,创新发展战略思想已经深入高校实践教学内部。所有方式都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学生不要怕失败,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发原始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四、《电工学》与科技工作改革

高等院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还需要一定的科技工作。在高校的三大职能中,科技工作创新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的驱动力,它已经在高校整体发展中展示出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要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服务,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电工学课程要紧跟着科技创新发展。从近十年的电工学发展来看,最初讲述电工学课程教师只关注于自己的课程,没有创新发展的理念,很少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这方面有客观原因,电工学课程多,教师少,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到教学上,忽略了科技工作。这是不行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目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想影响下。电工学教师逐步将重心放到科技工作上,不断地努力探究如何创新科技管理机制,进一步释放创新潜力,催生重大成果产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转化应用和环境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高校利用学科门类齐全、学术交流渠道多、实验条件比较完备的优势,引导电工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大量吸收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新领域、掌握新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培育科技创新能力,锤炼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人才质量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教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只有站在科学前沿的教师才可能把最新的科技知识、研究手段传授给学生。这种能力只有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培育和提高。

五、结束语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高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电工学课程作为主要理工科基础课程,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摆正姿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与实践教学上不断创新,将自己的科技工作研究与电工学教学工作协调好,在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不要忘了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01

[2]李超娜,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0.06

[3]刘凤春,王林,刘蕴红,李平。新世纪在创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

[4]任保年,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J].学术研究,2013.02

[5]王艳新。《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心得浅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01

[6]郭东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高校科技协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

科学创新 篇3

综观科学发展史,每一次科学创新都导致科学理论体系和结构的重新建造,使科学达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那么,是什么推动了科学创新?除了客观上当时已具备了时代条件外,科学工作者主观上的叛逆思维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何谓叛逆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实践表明,叛逆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的思维方式。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这种思维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合事理甚至是荒谬的,但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思维,科学家才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桎梏,向着崭新的科学成果跃进和运动,创造出新的观念和理论来,导致科学革命的出现,实现新旧理论的更替。

可以说,科学史上的每一次科学创新都是叛逆思维的结果,或推翻原有的荒谬学说和过时理论,或突破原有理论限制把科学引向新的领域。马克思喜欢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做过重新探讨。正是在这种批判的审视、探索中,他完成了光芒四射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仔细观察大西洋两岸的形状,可以发现大陆边缘拼接恰好吻合,但由于一般人头脑中存在着大地是不动的概念,未能提出反传统的设想。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据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原来全球只有一块大陆,大陆周围是海洋,后来这块大陆开始断裂和漂移,形成了六大洲四大洋。这就是敢于跟“正统派”的大陆固定论的地球观唱反调,进行叛逆思维的产物。此外,哥白尼推翻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创立太阳中心说,牛顿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创立牛顿力学理论,爱因期坦突破牛顿的经典力学创立相对论,达尔文推翻物种不灭论创立进化论,也都是典型的叛逆思维的范例。

叛逆思维的反面是传统思维,专家称之为“思维定势”,即在思考问题时,片面、错误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阻碍了科学创新的思维。老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向原有理论挑战,不仅不能提出革命性理论来,即使遇到新发现也会失之交臂。化学史上就有这么一个着名的例子:18世纪中期,“燃素说”在化学领域仍处于支配地位。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物列分析出了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十分纯粹,完全不含燃素,他称之为无燃素气体。本来,他们可以推翻“燃素说”提出氧元素的新概念,但由于他们为既有的“燃素说”所束缚,把新的发现纳入旧的观念之中,循规蹈矩,所以让碰到鼻尖的真理又轻易地溜走了。后来,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试验,摆脱了“燃素说”的束缚,明确提出了氧元素的概念,由此创立了氧化学说,导致了一场化学革命。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篇4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工会组织的重要战略任务

在新时期新阶段,工会组织必须以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并指导工会实践,这既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指导,也是工会走向成熟,走向发展的标准,更是工会履行维护基本职责的根本。

1、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紧紧抓住推进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既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全党工作的大局,也是职工利益的根本要求。工会的全部工作都要从自身性质和特点出发,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调动好、保护好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辩证地把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关系,辩证地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辩证地把握企业发展和职工需求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对职工利益的根本维护。工会的各项工作都要不断适应企业改革的形势,依法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发展型企业要深化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型企业不进行改革,发展就会滞后;改制企业也要加快发展。通过发展,进一步巩固改制成果。实践证明,改制企业不促进发展,企业就要被淘汰。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不能进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维护职工根本利益的主体,就抓住了工会维护职责的主线,就抓住了工会全部工作的主题。经济发展了,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也就在其中了。

2、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充分体现内涵和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会工作,就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发展主题,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核心和原则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参与经济建设和企业改制转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把维护职工利益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职工群众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确立统筹兼顾的观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好的体制和机制,并体现到工会工作的方针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之中,从职工关心的具体事情做起,着力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创新发展的思路牢固建立维护的长效机制,对新时期新阶段的工会工作有新认识,实现职工利益有新举措,组织职工切实维护有新成效,在工会工作中形成树立、运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氛围。

3、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大力推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要从三方面推进,走出三条新路:一是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要走深化之路。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务实求效原则确定创新主题,以新颖形式激活职工创新兴趣,以发展意识和激励机制强化创新动力,在职工中深入开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参加一项技术攻关,实施一项技术革新,参与一项新产品开发,推进一项先进操作法的“五个一”活动。不断推进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活动,解决和突破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提高创新活动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职工技协应紧密结合生产进行,为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服务;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参与率、采纳率和实施率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要把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发明专利作为衡量技术工人技术技能素质的重要标准。要建立职工技术发明、实现技术专利的奖励办法,促使技术发明、技术专利不断涌现。二是劳动竞赛要走创新之路。要把劳动竞赛扩展到有影响、有重点的那些重大工程项目、品牌项目和创新项目等领域,按建设节能型社会的要求,突出降本增效、技术开发、质量管理、市场开拓、销售服务等重点内容,不断赋予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创造新的经验,提高广大职工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劳动竞赛的组织机制、宣传机制、激励机制、管理等机制的实现形式,使劳动竞赛显示出常赛常新的生命活力。三是班组建设要走求实之路。广泛开展以降低成本为主要内容的班组管理建设。工会要发动职工人人献计献策,配合行政,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现场管理、推动班组建设上取得实效。开展班组成本管理是班组建设的基本内容,工会组织应结合企业实际,宣传好意义,培训好师资,制订好规划,落实好措施,培育好典型,促使班组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工会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找问候语自己的工作定位,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有所作为。

1、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工会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会工作,已经呈现出与过去有很大不同的特点。工会工作已经从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大环境,逐步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已经从过去单一的经济所有制局面,逐步进入了多种所有制、多元所有制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已经从过去多项职能并举转入了以维护为基本职能的局面;已经从过去面临的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进入了复杂多变的劳动关系的局面。这些变化,还必然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进一步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

2、要与时俱进推动工会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工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既要善于科学的前瞻性思考,又要善于落实具体的操作性要求;既要善于围绕发展开展工作,又要善于突出维护职能;既要善于办好实事,又要善于建好机制;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又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我们只有看到变化,找准工会工作在新时期的历史方位,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围绕大局,服务大局;才能更有效地突出维护职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动员和组织广大电气职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3、要与时俱进创新工会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工会工作要不断实现创新。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在思维方法上,要把过去适应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转变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上来;在工作开展上,要从过去单一的组织形式、行政化的活动方式和机关化的工作方法转变到以组织形式、工作方式的多样化适应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在工作服务上,要从过去主要为国有企业职工服务,转变到既要努力服务于国有企业职工,同时也要努力为各种经济成分组织的职工服务;在工作依托上,要逐步转变到依靠法律、法规,靠建章立制来开展工作;在工作推进上,要从过去均衡用力转变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上,实施重点突破,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工作内容上,要从过去指令性、单一性的内容转变到开展社会需要、党政支持、基层拥护、职工欢迎的活动上。工会工作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重点工作不断有新突破,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以的要求,全面贯彻到工会的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工会工作向前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确保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工会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去,必须建立起保障体系。

1、理论创新是根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坚持在调研中开展工会理论创新。要坚持前瞻性地结合实际深化工会理论创新,对工会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调研,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变成学习理论、提高思想认识过程,变成理顺思路、推动实践的过程,变成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过程,及时提出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前瞻性的举措、意见和建议。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会的理论突破。在事关工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方面,切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突破和创新。运用“确立课题、剖解难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举行工运理论研讨,特别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多元投资、混合所有制局面的出现,要积极借鉴国外工运理论的有益经验,探索工会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新模式,在混合所有制的劳动关系、用工制度、外来务工者利益、劳动关系双方关系和地位等领域,取得新成果,不断实现工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科学创新 篇5

1.1建设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科技节目;组织学生征订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如《科学大众》、《少年科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介绍科学家故事,如牛顿、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等众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

(3)定期组织学生精心策划,张贴科普墙报、办科普专刊,展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项目,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教具、学具;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在腾飞”的手抄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写心得体会,利用校园广播选播优秀作品。

(4)大力宣传热爱科学、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少年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让科技意识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础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

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将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课外”身份转变为“课内”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动就是建课外小组、搞小发明的狭小天地,让课堂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真正落实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2.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课程中

2.1.1高考学科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在高考学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并对相关的科技知识进行一些系统梳理,必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语文学科。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科技资料和研究背景,拓宽科技知识领域。

(2)英语学科。有英语教师曾留意到一个现象:理科生英语成绩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应更占优势,但通过试卷分析才知,原来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而这正是理科生的优势。因此,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科技知识,尤其对文科生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理化生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4)数学、政史地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将科技创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非高考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这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情商修养,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开发校本课程

2.2.1明确校本课程开设目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学课堂死板生硬,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阅读、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发现。

2.2.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避免科技创新教育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认真规范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开发科学史话(爱迪生发明故事、历代科学家史等)、电子技术、机器人制作、建筑设计、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等校本教材,涵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课程人数只要报名参加某校本课程的学生超过10人,学校就应想办法开设此课程。另外,每门校本课程人数应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课堂效率。

2.3开展科技活动

2.3.1比赛竞技类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电子制作、物理技能、机器人、天文知识、环保知识等竞赛;科技发明作品展、生物标本展、化学晚会等;组织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代表讲述科学故事,提出论点,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学书籍;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立、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科学方法;认识自我,展示和发展自我,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3.2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科技社团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都是由对某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其科技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并能及早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

2.4紧密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标准和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拔尖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检索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发现一个共同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发明有优异成绩者”。那么高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呢?清华大学招生办介绍:“综合性面试容易评判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创新性的评估则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张卷子就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出来的”。那么,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发明、优异”,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普作文大赛、微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等。

(2)辅导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

(3)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15人)参加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赛获奖、申报专利、社会实践,是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能直接将其作为高校评价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资格,争取更多机会选择心中理想的高校。

2.5举办科技专家讲座

科学创新 篇6

一、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人类社会的演进,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发展观念的不断成熟和进步。从一开始的刀耕火种,用原始的方式满足人类的需求,到近现代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大规模地生产物质产品;从工业化的生产力的大解放,对物质世界的索取,到现代化进程中的注重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协调,表现了发展观念不断地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反映了人们发展观念的进步和走向科学。

首先,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是对历史经验的认识,也是对过去盲目发展、靠牺牲未来而发展的反思。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将其作为“重大战略思想”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过去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与反思。现代工业化国家,在其发展中也曾通过对资源掠夺性开采和环境污染来保证经济发展速度,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我国在发展中也遇到过盲目追求高速度,比例失调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总结历史经验,在现代化进程中,及时地提出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方针,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科学化,做到高效与可持续并重。其次,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是全新的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观,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和改变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和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发展的科学和真正的可持续。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新的科学发展方式,要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协调发展,寻求生态文明,寻求生产发展、人民幸福之路。

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观念上创新和务实精神得到了不断地彰显。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的要求出发,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管理上也就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即: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前提下,进行管理理念和体制上的创新。这一创新,首要的是理念和观念上的创新。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化大生产的演进,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使管理成为必要,也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发展要求的手段。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管理也日趋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

三、以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要求管理的创新,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要求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创新。创新型管理要求,要适应科技和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要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把创新渗透到整个管理过程之中;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使管理者主要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谋划新目标;成功的管理要具有个性化、活力化、人性化,要能够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能力得以全面发挥,使效率最优、效益最大。向管理要效益,一直是我们的追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

无论是透过“李约瑟问题”,还是纵观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都折射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低下与落后。如何能够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加快赶超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笔者认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人,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人是这项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前提,要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从科技创新内涵看我国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科学与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科学创新主要是指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的过程;技术创新具体指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即科技成果变成商品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科学与技术创新是指在基础科学创新过程中同时伴有应用研究的创新。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既是科学理论、科学规律的发展,又是技术原理的发明和创造,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科学创新是资金向知识的转化,而技术创新则是在资本的支持下,使知识通过市场向效益、利润的转化。促使资金向知识转化和使知识向效益与利润转化的过程是人的思维活动借助外在辅助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整个转化过程中人是关键,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大小。因此,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人们对待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不断挖掘人们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者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学习和培养,学习和培养的过程既是个自主的过程又是个受动的过程。在这个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与培养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文化底蕴、社会价值观念等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因素有关。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宏观方面入手,创新培养模式—彻底打破应试教育,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微观环节。要从源头、从幼儿、从家庭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 从我国科技创新现状看人才培养

从科技创新的性质表征、行为表现、创新体现的意义看,可把科技创新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创新是以传统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为基础而进行的技术措施和技术诀窍的创新;第二层次的创新是对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的创新;第三层次的创新是对技术原理的变革和创新;第四个层次的创新主要是指基础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其中,第一、二层次是沿着当前(有的是世界水平)的技术理论和发展路线,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探索性地去做出新发现、发明和创造。我国目前主要走的就是这条路线。1986年3月2日,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央,建议跟踪研究世界高技术发展。同年3月5日,邓小平同志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制定了“86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个领域实施重点突破。这条科技创新路线的特点是,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发展道路走,技术路线是成熟的,技术源头在别人手里。搞技术引进进行跟踪研究并创新,出发点是积极的,但由于缺乏高层次人才,使得我们在走这条线的过程中常常陷入困境:越赶越远,越超越落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国际社会不平衡发展的现实,将地区发展划分为三类,即传统发展地区、依附发展地区、内源发展地区。从我国科技发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走出了传统发展阶段,正处于依附发展阶段,与内源发展阶段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依附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我们的社会一定程度上勇于拿来西方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为己用,但是社会内部根本上还缺乏科技创新的能力,科学发展水平依赖于外部思想的引进强度。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任务就是由依附发展阶段向内源发展阶段过渡和转变,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根本靠人才。

从科技创新的层次性和科技发展的阶段性两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水平,这样的发展水平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是很不合适宜的。要想在国际大舞台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迫切需要造就战略科学家和领衔科学家,这已成为我国科技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新时期科技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要造就大批科技创新人才,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开发相结合,科研与高级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制度创新与创造环境相结合,这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本路线。

三、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关于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已受到许多专家和学者乃至社会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关于人才培养研究的视角和重点落在高等教育这块阵地上,普遍认为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由高等教育部门承担。但是,笔者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教育问题;不仅是阶段性的单一培养问题,更是持续性多元化的教育熏陶问题;不仅是社会如何培养的问题,更是个人如何学习的问题;不仅是对一部分人的培养问题,更是普遍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不仅要培养人的科技创新能力,更要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统一起来,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教育模式,以人的兴趣爱好为根本出发点,尽可能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人的兴趣爱好是从新生命诞生后适应世界和探索世界开始表现的,如果能够抓住并适时引导他(她)们向着兴趣的方向学习,孩子的能力就能在早期被发掘出来。到了学校教育阶段,也能按照个体所表现的兴趣加以教育引导,即进行个性化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都会有很大提高,从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个性化的培养就意味着多元化的教育熏陶,这个过程不仅能把受教育对象培养成高素质、自主性很强的创新人才,同时,也对参与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思维创新的过程。思维的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形式。因此,科技的创新首先要求创新者进行思维创新。

科学创新 篇8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创新管理;方案与监督

1医院学科建设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作为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公共机构,有效对其学科建设创新管理,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随着学科创新管理的应用,能够将创新融入到整个医院的发展当中,从而能够转变以往的工作方法与态度,并通过对这一转变的监督,使得整个工作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前行;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学科建设创新管理,不仅能够使医院内部定期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同时,还能够积极主动派遣相应人员参与国内外开展的各项学术会议当中;增强医院学科实力。医院学科建设创新管理,可以逐渐完善学科建设内容,从而提升各学科在整个医疗市场中的重要地位;科研能力提升。学科建设创新管理后,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建设当中,从而逐渐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并发表诸多与科研成果相关的核心论文[1]。

2医院学科建设的主要方法

2.1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

为了确保医院学科建设创新管理的实现,应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首先,在医院内部,应针对学科建设活动,构建相应的领导小组,该小组制定出整体方案,以对学科建设提供有效引导,同时通过对整个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监督,找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正。其次,在各学科内,制定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其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主要完成学科建设的主要基本工作,以确保医院学科建设方案能够有效落实到实际当中[2]。最后,根据医院以前学科建设情况,编写出当年的学科建设规划。

2.2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

一方面,医院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学科建设的需求,制定出《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通过该办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加强对科学建设行为进行约束,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该项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支持,使得医院在学科建设时,能够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从而研制出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以不断增强自身整体实力[3]。另一方面,还要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选择3个学科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并针对每个学科的特点,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整个学科建设投入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在重点学科建设之前,签订目标协议书,若在3年之内,重点学科未达协议书中的要求,则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惩罚,而达到要求,则给予其一定的奖励,从而确保重点学科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2.3打造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确保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对于医院学科建设活动来说,也应打造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首先,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医院在引进各方面人才时,不仅需要考察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要对其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评价,只有两者全部达到要求,才可以将其引入医院[4]。将这样的人才引入到医院后,能够使其严格要求自己,不会受到外界利益的干扰,为医院学科的建设投入自己最大的力量。其次,对于医院现有人员来说,应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的方式,传递给其先进的理念与专业知识,以提升人员的实际能力。并在培训结束之后,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若人员考核达到要求,则可以回到工作岗位中;若人员考核未能达到要求,则要继续进行培训;如果多次培训依然达不到要求,则直接将其辞退。

2.4完善渠道投入体系

医院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费用,只有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才会使学科建设有序进行。所以,应完善渠道投入体系。一方面,可以从医院每年的总收入当中,选取出1%当作学科建设费用,以确保学科建设时,具有充足的建设资金。同时,对于这部分资金的应用来说,还要在每年年初,针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并单独列账,使得这部分资金应用得更加规范。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外界资金的吸引力度[5]。医院应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相关制度方针,以获取国家政府的扶持,同时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服务事业,以提升自身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以获取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投资等。

2.5提升科技研发力度

医院发展过程中,应转变以往的发展眼光,由以往对经济效益的关注,转到逐渐关注科技研发工作。医院可以针对各学科业务的要求,定期提出新的科技研发项目,并根据该项目的主要内容,选择优秀的研发人员队伍,制定合理的研发周期,从而为医院的运营提供良好的学科技术。同时,医院经营时,还要与周边各大高校,以及社会当中专业的研发机构建立良好联系,通过这方面的合作,以不断强化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6]。

2.6构建健全的奖惩体系

为了确保医院学科建设有效进行,还要构建出健全的奖惩体系。首先,在每年年末,要对各科室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并针对不同的考核结果,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案。若科室学科建设目标全部达成,即考核等级为A,下一年可以提升学科建设资金的20%;若科室学科建设目标基本达成,即考核等级为B,则下一年学科建设资金保持不变;若科室学科建设目标相差很多,即考核等级为C,则下一年减少该科室学科建设资金的20%。同时,对于特别成功的学科,还要给予整个科室10万元作为奖励。其次,针对学科建设获得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如获得国家表彰的项目,给予30000元作为奖励;获得国家表彰的项目,给予10000元作为奖励;在SCI,每篇论文奖励10000元。

3创新管理方案

医院学科建设创新管理时,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加强与目标管理之间的联系。在每年年初,医院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学科建设指标,并与各科室签订目标协议书,使得各科室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时,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从而为其提供良好指引;将绩效考核融合到学科建设当中。根据学科建设各项指标的内容,赋予相应的权重,并在每月月末,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针对考核的结果,向相关责任人发放相应的奖金;与人才管理融合到一起。医院学科建设时,针对学科建设的需求,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两个方面出发,对人才进行了管理[7];专病专治相融合。专科专病专治促进医院学科建设;与重点专科建设建立良好关系。医院学科建设时,聘请著名专家担任评委,利用竞赛的手段,从整个医院当中,筛选出重点的学科,并加强对这些学科的建设;加强联系。医院应积极主动拉近与当地其他医院之间的距离,并打造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推动整个地区医疗事业学科建设的发展。

科学创新 篇9

1.1找出存在问题

以往的高校培养模式中,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直接教学目标,而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某种操作技能为目的;实验教学内容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类型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实验教材落后,未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过程强调模仿和训练,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即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参与,没有主动思考。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发展十分迅速,领域在不断扩大,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学科水平提升很快,但在本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前述问题,亟待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开拓新的培养方法[6-7]。

1.2确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8],摸索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归纳为“顶天”、“立地”式,即:一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环境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实现“顶天”;另一方面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暑期学校的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中试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锻炼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地”。

2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

2.1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实验教学内容与我国环保形势和国际学术前沿接轨,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改革研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实验室主任孔令仁教授就将自己的“光化学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实验课“环境化学实验”中,开发了“萘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实验”、“产生柱法测定萘水的溶解度”等新实验,近年还把新开发的“多功能光降解仪器”应用到教学实验中;杨柳燕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筛选实验”,并将Ames试验转化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肝微粒体致突变性实验”;孙成教授把新技术“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应用到专业基础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中,开发了新实验“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测定废水中苯酚与2,4-二硝基苯酚”;高士祥教授将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糊精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的部分内容编写成研究性实验———“增溶实验”,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中,等等。

2.2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南京大学自2007年4月起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创新训练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追加投入经费和人员指导,构建了完整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也展现出较高的科研热情和良好的实践能力。3年来累计申报通过65项,支持总经费26.7万元。其中2007年获得部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8项;2008年获得部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15项;2009年目前已获得省级1项,校级14项。迄今已结题16项,获得部级优秀3项。

2.3开放性实验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低年级学生主要接受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实验训练的特点,依据学校“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学原则,为浦口校区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置开放性实验,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开放实验的内容及手段均综合了多门学科,是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动态与实际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其中包括:小麦受重金属胁迫实验研究、工业废水实验室模拟多级处理实验、浦园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检测与控制研究、浦园水体富营养化检测与控制研究等12项实验项目。参加学生120人次/年,并提交相应实验报告及论文[9-10]。

2.4本科生导师制度

为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环境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吸纳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即可自主选择导师、参与导师承担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对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资料室,提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进行实验和研究活动,鼓励本科生学研结合,积极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受益于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生导师制度,发表了学术论文,参与了专利申请。近年来,本科生37篇,其中SCI论文10篇。

2.5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与导师科研课题挂钩

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设计均从导师承担的课题中选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术前沿。根据近3年的统计,41%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指导老师承担的部级课题,29%来自省部级项目。

3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应用性极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承担着解决经济发展中必然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的重任。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应用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11-12],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目的。

3.1暑期学校

南京大学自2003年起实行3学期制,在暑期举办5周时间的暑期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心承担了环境学院“暑期学校”的教学任务,通过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课及讲座、安排研究型实验、组织数学建模等竞赛培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小学期总结或撰写学术小论文等,提高综合能力。

3.2教学实习

中心与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环保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工程和社会的机会。这些基地包括: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态系统实验站、中石化扬子石化水厂、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保护局、江苏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均有良好的设施、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学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实习的要求。其中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中试基地,成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暑期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洗礼后能达到“长见识,增才干”的锻炼效果。中心在学生实践方面给予了很高的支持力度,连续3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多支团队和个人受到省级和校级表彰。以2008年为例,成功申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9个,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湿地使者行动”、“绿色蒲公英”等实践团均引起了当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称赞。

3.4环保协会活动

中心通过支持南京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环境主题活动,同时加强学生对外交流,服务于社会。如开展各类环保知识讲座;组织“绿色”系列活动———与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在校内以及紫金山开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在南京市梅花山以及扬州市开展环境风险与人身健康调研系列活动;组织绿色长征活动、湿地使者行动等品牌活动。

3.5实验教学开到海外

为拓展人才培养视野,中心致力于本科生国际交流合作,将实验教学的课堂开到海外。

(1)本科生赴海外著名大学插班学习。每年均有人数不等的学生派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和香港等地学习和生活,直接接受国外著名大学的熏陶,培养实验能力和国际化的眼光。

(2)赴美科学实践之旅。联合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圣约瑟夫大学于2008年8月共同组织了一支包括2名教授、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8名本科生的学习交流团队,赴美国费城等地参加了为期20天的活动,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迈出国门、接触世界、开拓视野,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环境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努力探求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3)赴名古屋市、常州市污水处理厂参观比较实践。2008年8月,05级同学组团联系并参观了日本名古屋市的名古屋市宝神污水、污泥处理场、宝神废物回收利用中心以及挖留污水处理厂,通过与名古屋污水处理厂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就名古屋市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现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处理工艺等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环境工程暑期实习前往常州市污水处理厂的生产实践,比较了两市污水处理发展情况,尝试找出差距,并探究了中国在发展污水处理时的着力点,如何预防缺乏远见的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篇10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徐新洲(1982-),男,江苏扬中人,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成果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薛建辉(1962-),男,江苏启东人,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2012-2013学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层党组织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09-02

党的十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一针见血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在2012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前国家主席同志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视为核心,把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作为重点,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链条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不但成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攻坚力量,而且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智力支撑者,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

高等院校的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为国家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高等院校在践行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中,怎样更好地体现学习型党组织的作用以及学习型党组织如何推动高校科技体制的创新和变革,是高校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过程中党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2]

一、学习型党组织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地位

1.强力的政治保障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提高行政能力的要求,是实现科学兴校的前提条件。高等院校科技工作创新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是全国创新大局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是不是能强有力依照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研发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是实测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成败的准则,同时还是实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大小的参考标准。[3]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实践中的政治核心即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这样的党组织首先必须发挥政治保障作用,带头宣传以及贯彻执行党的相关科技服务的政策,引领全校科技工作者尽最大努力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2.思想库和智囊团

俗话说:思想决定出路。思想就是规划,就是确定相对科学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科研梯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对科技创新的能力及创新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学习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反过来又能促进学习的进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培养党员养成自主自愿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求党员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前列。[4]学习型党组织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智力支撑者,这就要求党组织务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武装科技工作者的头脑,教育和引导科技工作者扎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以及国家科技创新大会的重要精神,建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锐意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品质,把科技体制改革引入深水区,全方位推进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凝聚力和吸引力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的目的即让每个党员和党组织都得到提升。学习对于党员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学习以及实践,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身的才智能更好支撑整体。高等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强调团队观念尤为重要,其团队的组成人员来自各不相同的学科,其背景必定具有差异,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的建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要建取得这种凝聚力就要求党组织必须在其中起到先锋排头兵作用。[5]每一个党员都只是党组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有党员都有一个同样的想法,即更好地促进组织的健康、协调、永续发展,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广大党员个体就能够凝心聚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活动要密切围绕科技创新工作而开展,还要为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服务,千方百计把党员干部锻造成科技创新工作的中流砥柱,把科研业务骨干吸引到党组织来,使党组织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心骨和后盾。

二、健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学习型党组织体系

1.规范党组织的领导

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触及到利益的诸多方面,要想取得成功就务必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把党组织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领导核心,方可引导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改革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高校开展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很多力量,每一个单位都要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是高校科技工作改革的发力者、发展蓝图的制定者、发展道路的决定者,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带头起到表率作用。特别是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正如俗语所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对党组织领导干部自身而言,只有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根据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持之以恒学习,有效地解决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不被时展洪流抛下,才能担当起高校科技创新的领导重任。

2.选拔优秀党组织负责人

按照党性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要求,甄选出优秀的组织负责人,由其具体实践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的改革目标。在科技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基层党组织是先锋兵,对于这类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光从党性觉悟上考察还是不太全面的,科研技术能力则是衡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如果一线党组织的带头人不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则难于在行业中树立起权威,也难于在科技创新建设中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高校具体实践科技创新工作中,上级党组织要安排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干的党员干部来辅助党组织负责人开展工作。同时,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崇尚科学精神,营造科技创新文化,遵循科研规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

3.做好宣讲师与传经送宝人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要做科技创新中先进思想、成功经验和科学理念的宣传者和传经送宝人。学习型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者,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和实践者。因此,做好科技创新和科技制度改革经验的宣传工作,则是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院校学习型党组织进行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要依托党组织,党组织就要做好教育工作和党中央有关科技创新的战略大局,紧密围绕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任务,结合高校党组织工作的重点和学校科学发展的愿景进行,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方向。[6]

三、拓展高校科技创新中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形式

1.坚持“三个学习”

丰富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方式对促进高等院校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工作影响深远。丰富多样的组织生活不仅能使党员活力充足,而且能更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7]高等院校科技改革和创新战略实践进程中基层党组织的学习要围绕三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向书本学习。从书本中获得“活水”是高校师生党员是最直接、最常用的办法,向书本学习要着重学习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历史知识。其次向实践学习。各级党组织要向师生的科研活动学习,要服务于师生的科研要求,反过来又还要组织广大师生向实践学习,让实践检验理论,让理论又回到实践,从而用全新的思路提出进一步促进学习和发展的新办法,把学习和实践充分结合,做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最后还要向群众学习。科技工作要想取得丰硕的成果,深入群众就是必经之路,观察科技发展动态,了解最新科技成果,虔心向群众求教,互通有无,共同促进。

2.坚持“二个结合”

根据高等院校科技工作的发展特点和建设规律,学习型党组织要注意两个方面的结合:第一是党组织活动和科技工作的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只有遵循科学精神、自由探索、质疑批判,组织活动方可更进一步地团结众心,更好地服务工作。[8]譬如可以动员党员开展科技创新争先活动,可以结合科研项目申报审批,研究经费的科学管理,过程控制等机制体制改革,组织党员攻关前沿问题等具体措施来体现科技创新的党建特色。第二是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的结合。除了进行常规的集中式学习外,还可以考虑充分采用新媒体,增加以前没有的活动方式。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科技工作创新与改革网上支部”,开展网上民主生活、网上讨论、网络交流经验等新形式活动。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开展前所未有的组织活动来推动高校科技创新。

四、结语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创新型国家创建中地位重要而突出。科技创新工程具有复杂性,高等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深刻把握时展的脚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崇尚科学精神、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深化体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就是提升学习型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激励其改革创新精神,发挥学习型党组织的政治保障、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以科学的发展思路指导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但能为高校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促进创新要素活力释放,而且对学校全局持续稳步发展,提升学校自身内涵,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强,黄海洋,陈鹏,等。创新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8-62.

[2]黄海洋。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J].高校党建,2008,(7):42-43.

[3]嵇友山,杨军,等。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建设高校学习型组织[J].教育与职业,2012,(6):46-47.

[4]万启常,伍爱友。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南针、驱动器、孵化炉[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16-18.

[5]邓峰。高校科技创新全息系统的构建与运行[J].教育与职业,2011,(12):46-47.

[6]陈永正,关爱和。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谈科技创新[J].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5):134-135.

科学创新 篇11

以学定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为了创新课堂教学,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提问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多是自己设计问题,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为了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乐问、善问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刺激学生,带动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丰富科学教学。在学习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油菜花开了》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语言调动学生提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利用语言描述:春天到了,田野里已是一片黄色的花海。看,这美丽的景色多让人陶醉(多媒体幻灯片自动播放图片,引领学生入境学习)。师:看到这情景,你能提出什么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学生问“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学生问“应该怎么研究油菜花”;有学生问“油菜花是否有果实”……从学生的提问来看,大多数学生能提出实际问题,思维得到发展。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探索更多有关油菜花的知识。

二、引导合作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的创新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主体,从“教”转向“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运用这一本领,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创新发现。在设计探究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科学学习需求,并考虑任务的探究价值,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获得发展。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调控作用,确保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在学习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初步掌握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但是对于影响侵蚀的因素还尚未深入理解。因此,教师设计探究主题:是什么影响了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各组学生首先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本组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有小组提出“土地坡度大小会影响被侵蚀程度”;有小组提出“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地被侵蚀程度”……提出各种猜想后,各个小组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这样的探究实验活动最容易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探究实践,很多小组都能创新完成,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三、引导实践学习,强化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点。以学定教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除了注重引导学生提问和合作探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展开实践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在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融入竞争元素,设计激励方法,以驱动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实践学习,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在开放、灵活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在学习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用纸造一座“桥”》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实践学习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学习造桥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课后发挥想象,用纸造一座“桥”。实践活动要求:用纸造出“桥”的模型,并介绍设计想法的形成,纸桥的长、宽尺寸、承重能力、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克服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在班内成立“评委小组”,评价各个小组上交的“桥”的作品,并颁发“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动手操作中,从而深入了解各种桥,促进学生创新制作。果然,在第二天有关桥的作品展示中,科学课堂中满是创意十足的作品,各有千秋。

四、结语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