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技术优秀11篇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页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环境保护技术优秀11篇,仅供参考。

环保治理技术 篇1

关键词:汽车尾气;治理技术;污染

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捷,逐渐成为普遍的大众交通工具,但是汽车尾气排放治理一直是环境保护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汽车尾气中存在大量的有害物质,破坏大气环境,所以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以及高效的净化尾气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共同维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一、汽车尾气的污染分析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非常大,如果汽车尾气不经治理直接排放,会严重危害到环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汽车尾气中的污染主要包括:(1)氮氧化物,此类污染物本身存在毒性,再加上紫外线的分解,直接形成二次污染,氮氧化物排放严重的地区,会出现光化学烟雾,不仅破坏了大气环境,更重要的是危害人体健康;(2)CO、HC,同属于危害极高的气体,此类气体长期混合在空气中,能够引起人体中毒,而且此类污染物在游离状态下的排除难度非常高;(3)二氧化碳,其属于汽车尾气的主要产物,引发严重的温室效应,直接破坏了大气的保护层。

二、汽车尾气的治理技术

汽车尾气的治理关键主要集中在汽车的发动机部分,治理技术可分为燃烧净化技术和尾气净化技术两部分。

(一)燃烧净化技术。燃烧净化技术的治理对象是汽车发动机的内部,主要降低尾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燃烧净化技术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1 电控点火系统的应用。电控点火系统在汽车发动机内部控制中,提供充足的点火能量,保障准确点火,避免汽车因点火问题发生污染。电控点火系统着实提高了混合气的质量,促使其在不同的点火条件下,均能实现精确点火,防止汽车因点火不足而发生污染性燃烧。部分汽车的电控点火系统已经做了改进,通过控制点火,完善电控点火系统在发动机中的应用,提供最佳点火状态,着实降低了CO、HC等的排放量。

1.2 可变进气管道。改进进气管道的供气效率能够促进完全燃烧,可变进气管道适度控制进气管,利用可变进气过程中的波动条件,优化进气管道的工作状态。进气管道的长度是可变的,其可根据发动机的状态变化进气管道,发动机的转速变低时,可以选择长距离供气,转速加快时,转变为短距离供气,由此发动机不论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得到最佳的供气量,实现充分燃烧。

1.3 电控燃油喷射。电控燃油喷射控制能够保障空燃比处于最佳状态,促使燃油具备充分燃烧的条件,避免发动机内部产生有害物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功能比较多,有利于燃烧净化,汽车发动机在电控燃油喷射的作用下,能够提高喷油的质量,可以根据汽车发动的需求,不断调整供油系统,提供精准的供油量。因此电控燃油喷射通过控制燃烧条件,有利于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最主要的是保障充分燃烧,避免尾气中含有有毒气体及烟尘微粒。

(二)尾气净化技术。尾气净化技术作用在汽车发动机的外排部分,利用净化技术治理汽车尾气,实现安全排放,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破坏性。

2.1 过滤与再生。过滤与再生是尾气净化技术的基础部分,由过滤和再生装置构成,主要净化汽车尾气中的颗粒。尾气净化中的过滤装置,可排除尾气中的特定颗粒,吸附含有毒害物质的烟气,以免其排放到大气中,过滤装置的吸附效率高达80%。同时过滤与再生装置还具有重新利用的功能,将可利用的气体重新送入汽车发动机系统内,体现节能环保的技术优势。

2.2 闭环控制。闭环控制在尾气净化中负责控制转化与传感部分,构成尾气净化装置,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元催化转化器,利用催化还原的方式,将有毒的氮氧化合物转化成没有危害的氮气和氧气,再次利用导管将氧气重新输送到发动机耗氧环节。根据试验分析,三元催化转化器在闭环控制中,当空燃比控制在14.6:1的范围内时,催化转化的效率可以提高到90%,大大提高了尾气净化的水平。

2.3 AIR系统。AIR系统有利于尾气净化技术的应用,其可提高尾气净化的效率,发挥高质量的辅助作用。AIR辅助尾气净化技术闭环控制的环节,能够深层次的净化汽车尾气。 AIR系统与三元催化转化器配合,采取燃烧的方式消耗掉尾气中的HC、CO等有害气体,此类有害物质会以水和二氧化碳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强化汽车的尾气治理。

三、汽车尾气的治理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尾气治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高端的治理方法已经投入汽车尾气治理应用中,比较典型的治理方法包括:磁化净化方法、等离子处理方法等。

(一)磁化净化方法。磁化净化的治理方法能够改变汽车燃油中的构成,促使燃油具备充分燃烧的条件,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降低尾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大量污染气体,经磁化净化方法治理后,尾气的质量可得到很明显的提升,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调节了气体的有效燃烧,符合汽车尾气的治理要求。

(二)等离子处理方法。等离子处理方法在汽车尾气治理中较高的效率,具有全面净化的优势。等离子的活性非常高,其可治理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还可利用二次治理的方法,避免出现尾气污染。等离子处理方法可以在空气进入汽车发动机之前实行治理,保障空气内含有足量的可燃性氧气,利用不同状态的氧气,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以此来氧化尾气中的CO、HC,提升尾气治理的水平。等离子处理方法在尾气治理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不仅可以降低尾气中的污染物,还可起到还原作用,重点还原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成无污染的气体,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四、结束语

大气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因此保障空气洁净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由于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危害较大,因此,必须要采取科学可靠的治理方法,充分发挥治理技术的过滤和净化作用,严谨处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物质,从技术层面探讨更先进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尽快实现汽车尾气的零污染排放,保障汽车行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大国,袁宗宣,谢春梅,赵君科,贺克斌。等离子体汽车尾气治理技术[J].重庆环境科学,2003,02:28-32+60.

[2] 张圣宇,张兴安。 汽车尾气有害物质治理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07:81-84.

[3] 刘明海,邬钦崇,俞国扬,梁荣庆,任兆杏,胡希伟。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汽车尾气治理的发展动向[J]. 环境科学动态,1999,03:18-20.

[4] 邵宇,李国祥,艾萍。汽车尾气污染治理技术新进展[J].云南化工,2005,06:68-70+59.

环保治理技术 篇2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课程

1.核心课程

水体监测、大气监测、生物监测、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水、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常规、典型指标项目的监测技术,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等实训。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水、气、土壤、固废等环境介质的监测和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基本知识,具备各环境介质的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监测报告撰写、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污染治理设计及维护能力,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信息化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1 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其中直接作用包括在现今的环境保护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噪音检测、污水处理、在线监测技术、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等趋近数字化;间接作用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环境保护信息化,以此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创新环境管理方式,此外,还可以使公众更加及时全面的了解当前环境问题,以此来增强民众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带动大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2 环境保护信息化的实施

环境信息的采集、处理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环境保护中的决策与管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系统基础网络。可以将地表水、噪声与大气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立在有环境质量自动检测系统覆盖的市及县区,以完成统计能力与环境信息相结合的环保系统网络部署。要加强对环保应用系统的建设,使得环境应急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环境质量检测、排污收费与污染源监控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真正地发挥实效,使环保应用系统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3 数字环保自动化的实施

3.1 远程监控手段

利用计算机监控平台的远程控制系统,可以对环境污染事故做好预警、防范,如此既能够做到及时预警,又能实现控制的目的。当发现排放废弃物的企业在短时间内超标比较严重,并且可能引发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时候,能够比较及时地进行监控,利用视频监控手段与无线通信手段对烟尘、大气与水网排污口点等的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监视,建立GPS/GIS系统平台上的环保调度指挥系统,将污染处理设备运行状态、环境预测、污染源管理、排污收费与OA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

3.2 “三位一体”监控模式

利用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实施“三位一体”的污染源监控管理新模式,“三位一体”监控模式的主旨在于用系统化监控代替以往的单一化的排放监控。环保部门可以开展环境污染专项治理,对饭店、浴池等排污设施实施24小时连续监测,此外,还可以开展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与建设,这其中包含的对企业的监控有:与污水处理厂和电厂脱硫DSC中管理系统连接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工况在线监测分析;排污口污物排放情况的自动监测;污染治理设施与排污口运行情况的视频监控,此三种监控手段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以实现污染减排工作的新突破。

4 计算机技术在环保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4.1 在线监测技术与 3S 技术的融合

在线监测技术与 3S 技术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探头来测定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浓度值,将其转换成电流信号后输出,并用工业单板机处理信号,然后利用信息传输设备把污染物浓度信息输送到系统平台。为实现有效、统一地管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需要结合 GIS 以城市基本地图为载体,在GIS属性数据库中定期输入监测数据,通过处理在空间序列与时间序列上的环境信息,实现对环境演变的可视化分析,同时,为进行环境管理规划提供基础性资料,还需要及时了解环境状况,以确定其中的主要因素。

4.2 3S 技术与环境模型的融合和集成

环境信息系统对环境管理、规划等决策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的应用模型,如空气质量预测、感潮河流水质等模型。环境模型与3S的有机结合可以使二者互相补充。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用来对地理数据及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显示输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被抽象成点、线、面的空间实体及其相关属性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研究对象,土壤、水、大气等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环境要素是遥感系统和环境模型的基本研究对象。

4.3 系统的有效管理

我国近几年刚开启在环境信息的传输、采集、存储方面的研究,尚未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行业标准,正在建设中的环境信息系统也无法做到有效地沟通,数据资源共享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建全环境信息数据传输、存储、采集、表达规范的步伐,进一步实现政府的数据共享与统一管理。

4.4 环境系统与 Intranet/Internet 的融合

目前,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当信息不能畅通于网络时便会大大贬值。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应用目的是对公众宣传自己,进而为公众服务,例如现在的数字城市与政府上网等,Intranet仍然是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必由之路。因为环境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其涉及的地域相当广泛,所以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将建设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与网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开发出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环境保护信息系统。

5 结语

总之,针对我们当前的发展状况,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对环境保护工作能起到有效的推动发展作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科学、全面、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改善对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机制,并且可以使环境保护部门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决策以及执法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振华,赵晓飞。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37.

[2] 胡玉之,袁国林。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12(11).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 篇4

关键字:油田开发;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油田周围的环境也被破坏得很严重。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开发方式,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开发方式早已经被世界各国所摒弃。而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论述早已被证明,因此,在处理油田环境的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只有实现了保护技术的创新,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技术领域的创新

1、油气勘探技术的创新

油气勘探作为油气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往往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完善造成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如在勘探一些复杂地形的地区时,如盆地,沙漠,极地,森林,高山等,往往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深。比如,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演化历史和成因类型各异,资源潜力差别较大,在未进行透彻的研究和全面的评价之前,不要贸然进行勘探,否则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以提高探井成功率位目的的同时,更应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来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勘探水平。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环境保护的标准的制约,因此,在开采的同时,提升技术水平,比如,通过高科技手段对复杂的地形有充分的认识,在开采时做到对地形产生最小的破坏影响,对当地的大气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形成一个彻底的保护体系。

2、地球物理技术的创新

目前,油气勘探领域的状况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对地球物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需求。我们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亟待探测,但是由于地表的复杂状况,如黄土高原,滩地沼泽等,增加了探测和采集的难度,因此,抓住地球物理的技术特别关键。而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大力争取在复杂的山地区的地震勘探实现飞跃和突破,提高二维地震精度的辨别率,使振幅保真成像技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对于资料的采集,多使用二分量数字检波器,以保证理置永久性检波器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测。研发新一代地震解释系统,开发新一代地震处理系统,对于勘探开发软件平台的研制更具自主性,争取将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发一体化的勘测软件,实现技术的高度飞跃和创新,来达到环境保护的预期效果。

3、钻井技术的创新

我国大多数采油区地形和地面条件错综复杂,且油气资源多在深处,也加大了勘测的难度。在开采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在山前构造带会遇到高陡构造等复杂地层,地钻遇特殊复杂地形易于垮塌,碳酸盐岩裂缝性地层易于破裂等,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的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由于长期注水开采,使油田含水量过高,也不清楚剩余油分布规律,贸然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伤害。因此,如何用高效简洁且经济的钻井方法来提高油田的产量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课题,值得探究。不可否认,提高钻井的操作效率,进而降低钻井使用的直接成本至为关键。经过长时间的试验研究,突破高压高温等复杂地形地势的钻井技术屏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要进行高陡构造防斜打直的技术突破,和尽量减少由于高压高温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实现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测井技术的创新

测井技术的创新也是保护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要对以前的测井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发符合国际测井潮流的成像测井系统。对于国产成像测井系统要进行集中攻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采用高科技来破解这一技术难题。研究这个问题时,不仅要注重产品硬件的完善,对于成像测井资料的处理和精细研究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并将产品尽快推向市场,实现客户化,来解决一直以来由于测井技术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环境破坏。测井技术的完善尤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油田区的地下水资源大多在油气开采时被污染,而通过新的测井系统,对地下状况进行清晰的成像,对于环境保护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没。

5、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创新

石油开发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油气田的开发利用,因此,这一环节也是重中之重。伴随着油气田的开发,许多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迸发出来,所以,在油气田开发技术上实现创新特别关键。对于开采渗流油和复杂油时要格外谨慎,开发不当很可能会造成喷油,漏油等污染环境和生态的现象,对于井间储层预测的认识水平也要有一定的提高,缜密测量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二次采油技术的应用应更加娴熟,对于不妥当的地方继续加强研究,规划处合理的技术研究路线。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发展理念,通过油田开发技术的革新,实现生态环境的友好化,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三、结论

目前,为了稳定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使我国在经济贸易和政治外交上拥有自,油田开发的工作仍要继续进行。而由于油田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国家一直再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现代油气企业的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开发者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地增强,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意识提升的同时,也要将科学技术的水平提升上去,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实现技术的飞跃,才会使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有根本的保障,同时这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是坚持绿色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在油田开发和利用时,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才是油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昌楠。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49-51.

[2]任磊,耿宝,熊运石。油田开发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4(18):16-19.

[3]张焕果,,李元龙,庞涛。浅析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

[4]肖昕,胡舒。油田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2,31(6):110-112.

环保治理技术 篇5

(一)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满足环境工程高速发展需求针对我国污染现状,我国污染治理的投资逐年增加。通过城市环境基础工程建设投资、工业污染环境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工作,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污染治理需求。针对环境工程高速发展现状,大批技术成熟、现金的污染防治技术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标准化建设,在环境工会曾的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环境工程建设投资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影响了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加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是目前我国环保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是提高环保投资效益的关键。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分析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为了规范各类环境工程的涉及、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及运行维护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改标准规范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全过程活动的标准化,实现对换进工程技术的针对性指导与规范。同时,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还定位于对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企业提供技术依据于技术指导,为环保部门污染物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与完善,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以技术支持为基础保障环境工程建设质量。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体系构成根据我国现代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指导要求,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包括了通用工程技术规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以及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通过四大类技术规范涵盖了目前环境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及技术指导要求,各规范对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做出了规定。停用工程技术规范对各类环境工程的基本及共性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其适用于各类环境工程通用性技术的应用指导及技术规定。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对污染治理单元工程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其适用于各行业领域污染源控制的共性技术管理。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特定行业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控制,其规定了重点污染源成套污染治理工程的技术要求与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对环境工程验收、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做出了技术要求规定,主要应用于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

(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分析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影响环境的保护,因此环保工作收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针对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需求,我国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我国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还能够加快先进、成熟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我国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以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为基础,为环保法规、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实现我国环保行业高速稳定发展目的。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的分析

根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需求,在规范编制活动中应广泛收集基础资料与信息。明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于作用,并掌握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通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满足现代环保工作需求。针对环境工程实践要求,规范内容必须适用于工程实际情况。以此保障技术应用科学性与先进性,保障规范适用的可行性。根据污染物排放要求,规范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的各种行为,保障环境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在技术规范编制中,还应注重环境工程特色内容,针对不同工程的需求及建设目的,科学使用国家管理规定与专业标准,满足环境工程稳定运行需求。

三、结论

环保治理技术 篇6

【关键词】水土保持 荒漠化 3S技术 防治作用

目前,我国环境由于遭到破坏,导致我国生态资源出现紧缺的现象,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范围不断扩大,3S技术的正确运用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的问题,这也是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3S技术主要是指遥感技术、地理环境系统以及定位系统,地理环境技术可以成为分析区域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定位系统能够对环境监测进行准确、及时的定位,遥感技术能够为环境监测与调节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将3S技术合理的应用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的防治当中,可以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实现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的实时管理。

1 3S技术的概述

3S技术具体包括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伴随3S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之间进行不断融合,从而实现3S技术的整体效果。遥感技术具有综合性的技术特点,能够有效搜集地表层的具体信息,此外,遥感技术还能够处理摄影、传送、扫描等工作信息,有效对环境信息进行准确预测,我国现阶段在资源调查以及环境监测工作中通常采用遥感技术[1]。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能够有效管理相关地理信息,并且对地理信息进行详细的分类等,还能够对其进行重新分析和组合。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通过卫星实行全方位的定位,我国现阶段的野外监测以及土地考察等全部使用全球定位系统。

2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概述

水土流失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对土地环境的无节制利用,尤其是对我国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从而导致土壤的地表覆盖物受到人为破坏,土壤遭到破坏的同时致使土质养分流失,最终将会出现岩石的现象,水土流失具体可分为重力侵蚀、水力侵蚀以及风力侵蚀三种现象。水土流失是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并且能够与土壤环境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但是由于我国人类生产的活动逐渐增多,对地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的同时,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致使我国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荒漠化的治理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防风固沙的工作,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干旱地区出现半干旱、干旱的土地资源退化等现象,这类现象的主要成因在于当地环境出现变异,人类不节制的开采活动所导致,荒漠化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2]。此外,非荒漠化的环境逐渐向荒漠化的环境转变是其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伴随我国荒漠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荒漠化直接对当地的土壤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当地土壤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甚至对当地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 3S技术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具体防治运用

3.1 遥感技术的防治运用

我国在未应用遥感技术前,实地调查是开展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手段,在具体应用遥感技术后,有关部门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来开展防治工作,从本质来看,遥感技术的监测功能与实地调查是相等的。遥感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采用遥感影像的复合技术,对具体监测时的准确度大幅提高。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来说,其所具有的地理环境以及植物也大不相同,复合技术可以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形成完整的光谱变化图,经过专业人员的比对和分析,可以有效保证其准确度[3]。与此同时,通过遥感技术的监测手段,最终可以形成科学的防治图像,以用来指导防治工作的具体展开。

3.2 地理信息系统的防治运用

地理信息系统发源于20世纪,属于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在此系统中,拥有一个完善而又具体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该监测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持,利用其独特的监测系统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时,可以为地理环境研究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具备采集、存储以及分析功能;其二,在具体分析数据时,采用独特的地理模型,可以对实时动态进行分析,可以为地理研究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其三,在进行地理信息分析时,将由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数据分析,使人工无法完成的工作得以实现。在水土保持以及荒漠化的防治工作中,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信息,与此同时,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完善在防治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保证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展开。

3.3 全球定位系统防治运用

RTK技术也是全球定位系统的一种,可以有效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并得出相关的土地现状图。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全球定位系统将具体的施工工作完成,保证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展开。水土流失具体分为两种情况:自然流失和人为流失。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有效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实时监测[4]。此外,还可以对水土保持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的实际应用,可以有效保证水土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4 结语

水土保持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是我国需要重视的一项长期工作,我国当前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但是依然需要继续治理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善我国的空气环境和质量。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具体的防治工作中,必须依托于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科学设备,其中3S技术的实时监测为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通过3S技术的具体应用,建立了科学的监测系统网络,为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带来了科学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 申贵旭。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主要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

[2] 薛月园,周俊。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08).

环境保护技术 篇7

【分类号】X50

1 纳米技术

纳米(nm)技术是指在0.1-100nm范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在规律和特征,并用于制造各种物质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纳米尺度的物质颗粒接近原子大小,此时量子效应开始影响到物质的性能和结构。由纳米级结构单元构成的纳米材料,在机械性能、磁、光、电、热等方面与普通材料有很大不同,具有辐射、吸收、催化、吸附等新特性。人类通过在原子、分子和超分子水平上控制了纳米结构来发现纳米材料的奇异特征,以及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特定功能产品,最终能够仿照自然生态中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也是纳米科技的最终目的。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2)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特点是部件很小,刻蚀的深度往往要求数十至数百微米,而宽度误差很小。这种工艺还可用于制作三相电动机,用于超快速离心机或陀螺仪等。虽然它们目前尚未真正进入纳米尺度,但有很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3)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4)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

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2 纳米技术在环境邻域的应用

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多,是催化剂的必要条件。国际上已将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催化剂进行研究和开发。近年来的发展方向是纳米复合化,例如,氟石结构的纳米Ce2-x和Cu组成纳米复合材料,可用于汽车尾气中SO2、CO的消除。已有生产厂家开发出可以用来代替汽车中的金属构件的纳米粒子增强型复合材料,这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广泛使用可能使汽油的燃烧量每年减少15亿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每年至少减少50亿千克。我国山东小鸭电器集团采用纳米复合抗菌除味塑料制作洗衣机的外筒,具有耐高温、耐摩擦、耐冲击、韧性好和硬度高等特点,还有很好的光洁度和很强的除垢能力,不但可以防止污垢在筒壁沉积,随时保持洗衣机内部清洁,还可以防止细菌滋生,解除了衣物交叉感染的可能,开辟了健康洗衣机的新纪元。

用黏土和聚合物的纳米粒子替代轮胎中的炭黑是一项生产环保型、耐磨损轮胎的新技术,利用纳米材料对紫外线的吸收特性而制作的日光灯管不仅可以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而且可以提高灯管的使用寿命。把具有导电性能的纳米颗粒,如炭黑、金属粒子等加入到高聚物中,可以改善高聚物的导电性,节约能源。

3 纳米技术在环境领域的潜在突破

3.1 有效利用资源

纳米技术是从原子和分子开始制造材料和产品。这种从小到大的制造方式需要的材料较少,造成污染程度较低。纳米复合陶瓷,因其优异的耐高温、高强度等性能,有望应用于高温发动机中,其燃烧热效率可增加一倍,且燃烧完全,污染降低。由于纳米技术导致产品微型化,使所需资源减少,不仅可达到"低消耗、高效益",而且成本低廉。可以预测,未来资源浪费,造价昂贵的大型机械设备将逐步淘汰,以实现资源消耗率的"零增长"。

3.2 用于对水和空气的处理

消除水和空气中最细微的污染物(分别为300nm和50nm),使空气和饮用水更加清洁。新型的纳米级净水剂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是普通净水剂的10-20倍,可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铁锈、异味等污物除去。通过纳米孔径的过滤装置,还能把水中的细菌、病毒去除。净化和淡化海水的选择性滤膜,不仅成本低,而且所需量不足目前的十分之一。

3.3 监测大气污染

大气中含有的C、N、S等元素的氧化物可导致酸雨和温室效应,因此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必须被实时监测。现有监测技术成本高,不便于移动作业,所需温度高,而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能对吸附气体有快速反应,吸附后能改变其物理性质,且反应可逆,具有能再生的特性。研制出可用于监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可在室温下工作、造价低廉、体积小的监测器。

3.4 提供有效储氢方式

物理和化学方法储氢,需要昂贵的设备。采用纳米材料可避免大晶粒储氢材料在反复吸收、释放氢气的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氢脆现象,又可增加吸氢容量和吸氢速率,提供一种有效而清洁的储氢方式,这种材料如果用来制造燃料电池汽车中的氢容器,可有效避免空气污染。

4 结束语

纳米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十分巨大,美国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纳米技术市场估计达到14400亿美元,纳米技术未来的应用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专家指出,纺织、建材、化工、石油、汽车、军事装备、通讯设备等领域,将免不了一场因纳米而引发的"材料革命"现在我国以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注册的公司有近100个,建立了10多条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生产线。加入纳米技术的新型油漆,不仅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几倍,而且无毒无害无异味。纳米技术正在改善着、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尽管纳米技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但它在高科技领域和传统产业中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它将成为新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随着人们对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纳米材料必将出现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商业应用也将成为现实。可以相信,纳米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出深远的影响,利用纳米技术解决污染问题将成为未来环境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曹学军等,神奇的纳米技术,国外科技动态,2010,9(3);33-36。

环保治理技术 篇8

关键词:矿山环境 问题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38-01

1 矿山开采对矿山环境造成的主要危害

1.1 矿山开采活动会占用周边大量土地

无论矿山开采采用露天还是地下的方法,都需要占用大量的矿山周边土地。例如选矿场地,冶炼场地,为防止由于采矿发生次生灾害建立的围堰等,这些土地在开采时被占用,开采后也可能无法复原遭到破坏。

1.2 矿山开采对矿山山体本身的破坏

矿山开采是一个巨大的经年累月的工程,它会对山体斜坡,植被甚至水文的走向造成重大影响。有些影响或破坏力虽然暂时或者表面看不出来,但它们的危害长期隐秘存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就会诱发地质灾害,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1.3 废气,废水,废矿渣对水土和空气造成污染

虽然国家对矿山开采排放废气,废水和废矿渣有严格的监管,但现实是在利益驱动下,开采活动中产生的“三废”很多都没有经过达标处理就排放到矿山周边,采矿废水废矿渣对土壤的污染可能几百年也无法复原,受污染的地表水渗入地下污染到人们可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危害到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废气,主要是一些有毒有害气体,被人吸入后易造成慢性病,同时对矿山上空及周边地区空气造成污染,严重的会引起酸雨,酸雨所引起的灾害又更为严重并且更难治理。

1.4 矿山开采破坏了原本的生态自然景观

矿山开采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原本郁郁葱葱,现在黄沙裸石,如果矿山处于城市周边,不但影响城市美观,等大风一起,黄沙飞舞,还会严重危害居民身心健康,在交通干线旁,甚至会引发严重交通事故。

2 现阶段矿山环境出现严重问题的几个原因

2.1 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虽然在《矿产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中对矿山开采时关于矿山环境保护有一些原则性指导,但对一些具体性操作和惩罚没有规定。矿山开采者造成污染,由于矿产资源所有者不清晰无法及时处理处罚;对于如何防治矿山污染没有提出具体措施并形成有效监管制度,等到开采后出现问题在处理为时已晚;各种关于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出多门,既多又散,既有不同部门的法规,又有不同地方的制度,甚至还有村级的办法

2.2 不能对矿山开采时产生的环境破坏进行专业防治

对于矿山开采企业来说,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主要的,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破坏缺乏必要的技术投入。例如“三废”的处理往往采用简单的化学处理,而不是国际上推崇的清洁环保的物理处理。作为矿山开采的“第三方”,专业的矿山环境治理公司在我国还是相当缺乏的。

2.3 部分矿山开采企业及个人唯利是图,无序无证开采

近几年,矿产开采的巨额利润吸引一大批企业及个人投入其中,其中很多开采前未进行环境评估,开采时不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开采后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破坏不治理,特别是一些无证无序开采,有关部门根本无法监管。

2.4 对矿山开采技术、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缺乏必要支持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多样,不同的矿山地质要采用不同的开采技术,不同的矿产资源需要不同的开采流程方法,先进的开采技术及工具不但能降低开采成本还能将破坏程度降低。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的提高,能有效减低矿山开采造成的破坏,尽快尽量恢复矿山周边生态系统。现阶段,我国对开采技术,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矿产资源开发的需要。

3 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矿山环境的保护及治理

3.1 逐步建立完善专业的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法律法规

显然,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这样一个专业性强,关系到矿产资源所有者,开发者,环境保护监管者、执法者,以及矿山周边群众的系统性工程,在《矿产资源法》及《环境保护法》的原则性规定之外,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行政法规,规范约束各个层面所有利益人的行为,明确相关方责任和义务,严厉处罚有法不依者。对矿山开采的一系列过程,要有专门的a规章制度来规范,首先是制度上的“防”,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降低矿山开采、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成本。

3.2 积极鼓励成立专业的矿山环境治理公司

矿产资源的开采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前期准备,开发过程,还是开采后期,对环境保护都需要资金技术及人力投入。对一些小的采矿企业,这些都是缺失的。即使是大的国有的采矿企业,为了利润率的考虑也会对这些投入尽量压缩。一方面要在法律层面强制执行,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成立专业的治理公司,使得采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专业的效果,降低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专业的治理公司可以从一开始就进入到矿山开采的环境保护治理,在技术上进行“防”,对开发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对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开采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

3.3 加大矿山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升有关人员的环境保护观念及技能

可以使用一些矿山环境遭到破坏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展示,提醒人们矿山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可以展示对环境保护不力的一些犯罪案例,警醒人们不要以身试法。同时,对参与矿山开采的人员不但要加强法律知识培训,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技能培训,提升在开采时环境保护的观念及技能。对一些环境保护及治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及个人要大力表彰,做的不好的要坚决处理。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的执法效果,打击一些企业及个人的侥幸心理。

3.4 极力提升矿山开采技术、对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研究加大支持

使用一些落后的开采技术,不但增加了矿山环境治理的成本,危害到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还会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采用先进的开采设备,优化采矿工艺流程、技术,提升了矿产开采的效率,有效降低开采过程中次生灾害的发生几率。同时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的研发、引进力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加大适合我国不同地形,不同地质的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支持,竭力减少因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气候污染以及地质灾害等。

4 结语

矿产资源的开采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又会对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应该运用各种专业的技术手段,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对矿山环境加强保护及治理,营造“矿产开发”、“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环保治理技术 篇9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是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省领导对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十分关注,多次听取省环保局的专题汇报,了解技术试点情况。年初,苏增添副省长在*日报刊登的《零排放让养殖业华丽变脸》一文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省环保局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扩大推广面。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贯彻落实省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去年7月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现场会以来的试点工作情况,部署安排下阶段推广工作,重点是在闽江、九龙江流域污染较重的地区先行推广。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省畜禽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初步统计,20*年全省共出栏生猪2373万头。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逐步成为我省一些地方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的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养殖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已经成为我省一些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1.畜禽养殖污染是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的难点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努力,我省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有效进展,水质持续改善。但是,流域的环境问题仍很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在总体水质改善的同时,个别省控断面依然超标,水质有所下降;二、三级小流域水质达标率低,污染还很严重;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出现超标现象等。原因之一是由于流域河段污染呈现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并存的状况,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点多面广,污染比重大。据统计测算,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均约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0%以上。原因之二是尽管已开展了多年的整治,但有的地方养殖业污染整治进展与目标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南平市虽然督促禁建区内的143家规模养殖场全部进行治理,但到20*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率仅为53.3%,明显低于全省平均76.2%的治理率,与省政府提出的要求有明显差距。原因之三是一些养殖场虽已建设治理设施,但处理能力不足、管理不善,污水超标排放甚至偷排漏排。此外,由于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使得治理后的畜禽养殖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

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基础性工作

污染减排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将其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要求必须确保完成。根据全国的普遍情况,国家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列为污染减排的重点。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污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特别是随着污染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生活污染治理率将持续提高,养殖污染对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制约将更加凸显的状况,把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作为我省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求按期完成。因此,寻找一种安全、经济、实用的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解决养殖业污染难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引进“零排放”养猪技术,去年开展试点、今天又开会进一步推广的目的所在。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保任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所产生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受到威胁,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问题还未有效解决,特别是畜禽养殖等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环境质量,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要求,制定实施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把以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各地要坚持以地定畜,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的原则,支持畜禽粪便产业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

二、通过论证和试点,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已具备在我省进一步推广的条件

几年来,各级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治理设施,同时积极探讨养殖污染集中治理途径,以绿色生产为重点,以沼气应用为纽带,推广养殖场和种植业相结合技术,推行“猪—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养殖技术,建立了一批适合本地实际的生态型或环保型畜禽养殖模式。这些都对我省进一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正如刚才提到的,有的养殖场虽然建了处理设施,但由于技术问题或管理不到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有的由于土地消纳面积有限,部分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一些典型并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型养殖模式还未得到充分的应用;有的技术或工艺治理成本过高,不适宜大规模推广;有的适用范围有限,只适合大规模饲养。这些治理技术虽各有优势,但都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是我局牵头组织并促成的中日环保国际合作项目,于20*年“9.8”贸洽会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20*年贸洽会正式签约,并由日本洛东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省环保产业协会和莆田永明生物机械有限公司三家联合成立了*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推广事宜。省领导对这一技术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去年“9·8”期间,叶双渝副省长专门会见了该项目的中、日双方代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所有引进项目中最好的。

鉴于该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新技术,考虑到在我省是否适用、引进的发酵菌种的生物安全等问题,我局始终本着科学严谨、积极稳妥的态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赴日本实地考察。由我带队实地考察了日本鹿儿岛、熊本两地推广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的养猪企业,并与鹿儿岛县农政部畜产课政府官员和当地养猪协会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与零排放养猪技术的研发生产单位-日本洛东化成工业株式会社洛东酵素有限公司高层人员进行了会谈,重点了解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原理与菌种作用机理、在日本国内的推广情况、日本当地政府和养猪企业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评价以及生物安全性等问题。日方还提供了允许该酵素“在日本国内销售”、“对输出没有限制”的登记注册证明,并对该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该技术在日本已有十几年的应用,是成熟也是可行的,可以因地制宜在我省推广。

其次,取得国内相关资质。我们要求并协助*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办理相关手续,取得了国内相关部门的认证、许可。一是该技术所使用的核心产品洛东酵素(微生态制剂)已取得农业部进口许可证(〔20*〕外饲准字178号),所使用菌种也属于农业部公布的可直接饲喂动物的范围。二是经我局推荐,今年2月该技术被列为我国环保领域推广技术的最高类别-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a类,在全国予以推广。三是对猪肉的品质和垫料的安全进行了检测。如,经省分析测试中心检验,15家试点猪场的猪肉都达到了国家无公害食品猪肉(ny5029-2001)和分割鲜、冻猪瘦肉(gb9959.2-2001)标准;经省中心检验所检验,猪舍垫料中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gb18877-2002)标准要求,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另外,还通过了产品的经皮和经口毒性测试、产品的有害菌监测、环境监测等。

第三,开展试点工作。我们在*、厦门、莆田、三明等地选择了15家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积极性高的养殖场开展了试点,并严格实行挂牌管理。前阶段的试点实践证明,该技术既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场界恶臭符合国家标准,又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猪肉品质,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既能促进养殖业快速发展、又能实现污染减排减排目标,且能增加养殖企业经济效益的“三赢”的养猪技术新模式。由于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东、江苏、黑龙江等省在组织到我省进行考察后,也陆续推广了该技术。

第四,组织技术评审。去年12月,我们邀请包括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养殖学会秘书长等权威专家在内的环保、养猪、生物、农牧、土肥等方面的专家对该技术进行了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使用的垫料中的微生物将猪粪尿降解、消化,使废物减量化并资源化,实现了清洁生产,猪舍无粪尿和污水外排;在养猪饲料中添加洛东酵素,使生猪体内建立了良好的微生态平衡,提高了生猪对饲料的吸收率,增强了生猪的抗病能力,减少了药物的使用,提高了猪肉品质,能生产出无公害猪肉;与传统养猪方法相比,具有占用土地少、投资成本小、饲养成本低、猪肉品质好、垫料可作有机肥料、无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显著等优点,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适用于大、中、小型养猪场,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第五,落实生产基地。在我局的要求下,目前洛东公司加紧技术攻关和人员培训,加快与日方合作办厂的步伐,工厂的选址等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主要设备的采购正在进行中,进一步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基本成熟。

三、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做好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推广工作

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工作,是我省治理养殖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的具体体现,也是省环保局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海西建设做贡献的具体行动。前不久,我们把在闽江、九龙江流域推广应用该技术列入申报国家流域环境管理示范项目的重要内容。另外,还将其列入即将出台的《*省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名录》,作为发展、壮大我省环保产业的重要技术之一。之所以选择在闽江、九龙江流域先行推广,其目的就是要为该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数据。刚才,已就推广工作作了部署,我再重点强调几点:

2.要加强部门协调,形成联动推广的合力。各级环保、农业(畜牧)、财政部门要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各自职责,继续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进工作。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该技术的典型宣传,采取邀请媒体上门采访、定期回访的形式,宣传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扩大影响面,辐射周边的养殖户,以点促面、以老带新。近期,省环保局将根据省领导要求,会同省农业厅、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快推广工作的意见,在给予刚才提到的政策倾斜的同时,还将在一些方面进行探讨。比如,针对该技术具有的“无污染、零排放”的优势,考虑是否可以在应用该技术的前提下,允许禁建区划定前已建、本应搬迁的养殖场生存发展;另外,考虑是否可以减免养殖场应依法缴纳的排污费等等。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 篇10

关键词: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理念;保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K87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1-0001-06

1 前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幅员辽阔气候地形复杂的大国。潮湿环境土遗址分布范围很广,数量庞大。特别是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史前考古遗址,是中华文明发源的直接实物证据,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意义和展陈价值。然而,受土这一材质的物理、化学性状决定,土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为困难的课题之一。潮湿环境中的土遗址,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雨水冲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和溶胀,夏日暴晒的干缩龟裂,冬季冰冻的表层起壳等都给土遗址保护造成了巨大困难。因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成为文物保护技术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的土遗址保护研究多开展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并在病害机理、保护加固技术措施方面有所突破,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大型土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10]。有关中原、南方等地区潮湿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护加固材料和潮湿环境概念的探索[11-14],遗址保护问题仍然非常突出,研究和保护工程都开展的相对较少。从国内潮湿环境的几个重要土遗址如良渚遗址、金沙遗址、里耶遗址、城头山遗址来看,保存状况不容乐观,遗址的病害极为复杂。为使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敦煌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展了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史前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试图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方面有所突破。

2 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及存在的

主要保护问题

2.1 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成因及其类型

2.1.1 病害成因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大多和水密切相关,如遗址发掘后失水产生的干燥开裂和坍塌、过饱和水渗出对遗址的冲蚀、土体在水作用下的软化、变形和垮塌、土体表部在湿度变化和土体干湿交替作用等因素下出现的风化以及生物因素等作用下出现的各种破坏。

分析土遗址的病害机理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阐述,内因是土遗址本身的组成与物理力学性质,外因是土遗址的环境因素。就内因而言,土遗址的物理力学性质取决于遗址土的固体颗粒大小和形状、矿物成分及其三相组成体系在空间的排列与联结特性。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多为含大量黏粒的黏性土组成,三项组成体系中液态部分含量较高,这就决定了遗址土体易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发生膨胀和收缩,导致土体坍塌、开裂、粉化。就外因而言,顾名思义,潮湿环境土遗址不但处于潮湿多雨的气象环境,而且土体也容易遭受地表水、地下水的侵蚀,干湿交替作用频繁。水化学作用可以溶解土的矿物成分、胶结物或使某些成分结晶、沉淀,导致土的孔隙率、土颗粒的排列方式等微观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土的性状,使土的天然强度、变形特性发生变化。潮湿环境中湿度的变化将产生不稳定体系,通过自身含水量的增减使小环境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在这个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中,土质类文物必然会产生膨胀和收缩,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时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现象更为明显。埋藏在地下的土遗址经发掘后,从潮湿的地下环境暴露于大气环境中,遗址土体由于失水发生剧烈收缩而产生裂隙、裂纹、裂块,不断发展而导致剥离、坍塌等病害的发生。昼夜和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引起遗址土的差异性胀缩,扩大了原有裂隙并产生新的裂隙,形成差异性病变、层状脱离、裂缝等病害。因此,潮湿环境对土遗址产生破坏作用的主导因素就是水,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引发土遗址发生病变,加速物理、化学和生物破坏作用。地下水位和土体含水量的变化使土中可溶成分溶解、沉淀、转移并侵蚀土遗址。

2.1.2 病害类型

以良渚遗址为例来概括潮湿环境土遗址主要存在的病害类型。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年降水量在1150-1550毫米之间,属于典型的潮湿环境土遗址。由于遗址处于高湿地区,使得发掘后的遗址土体处于高含水状态,并不断进行干湿交替,各种病害频发,不利于考古遗址的保存。通过对良渚遗址现场调查,目前遗址体发育的病害有:

(1)水的侵蚀

由于地下水或大量降水在开挖的探坑内形成渗水,浸泡和侵蚀遗址,导致遗址产生病害,包括霉菌、真菌及低等植物滋生、遗址体物理力学性质退化等文物变质腐烂、溶解、水解及冲刷潜蚀、干缩胀裂、地面沉降、坑壁边坡变形和可溶盐沉淀覆盖等等。这些病害直接起因于地下水的循环交替作用和地下水位波动,危害大,影响面广,几乎每个遗址都存在此类病害,只是由于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其病害类型及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治水是遗址保护的关键,也是其后续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和初见成效的前提条件(图版1)。

(2)裂隙

遗址裂隙包括干缩开裂和卸荷裂隙。

干缩开裂:原来埋藏在地下的土遗址,被考古发掘揭露出来,本来潮湿的遗址急剧变干而收缩产生微裂隙。裂隙面的土粒不断风化脱落,使得裂隙逐渐扩大(图版2)。卸荷裂隙:考古发掘形成坑壁,其周围产生卸荷裂隙(图版3)。

(3)根部掏蚀:由于地下水位波动,不断掏蚀遗址体底部,使其逐渐丧失自身稳定性而坍塌,底部坍塌诱使其上部产生裂隙,最终发育成较大坍塌(图版4)。

2.2 潮湿环境土遗址存在的主要保护问题

通过对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的成因和病害类型的分析,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环境控制问题

如前所述,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关键在于水环境的控制,如何防止地表水对遗址的冲刷和下渗;地下水对遗址的浸泡和侵蚀;由于水的作用带来遗址土体的软化、坍塌,干湿循环和冷热交替导致遗址土体粉化等。因此水环境的控制是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

(2)遗址土体力学稳定性问题

遗址本体的开裂、坍塌在我国一些重要的潮湿环境土遗址中也时常发生,而且,这对一些遗址单体的破坏往往都是毁灭性的。因此,遗址土体的稳定性问题也是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潮湿环境考古现场保护多侧重于出土器物的保护,对于遗址力学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3)遗址表面防风化问题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表面往往承载有较多的历史信息而成为我们保护的重点,但遗址表面由于干缩开裂、土体粉化等病害也是最容易被破坏的部位,因此防止遗址表面风化也就成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重要问题。遗址的防风化加固保护是长期困扰我国文物保护界和考古界的难题,而潮湿土遗址防风化关键在于保护加固材料和工艺的研发。

3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理念探索

我国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使该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使之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探索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理念显得非常必要,也是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急需开展的重要工作。分析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自身特点,结合多年土遗址保护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保护思路,供土遗址保护与研究者共同探讨与参考。

(1)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

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以使我们的保护精力更加集中,保护方向更加明确,工作目的性更强。由于潮湿环境土遗址大多规模较大,全面、完整地展示整个遗址本体,无论在资金还是在保护能力方面均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在保护工作开始之前,可将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对于非展示类遗址,考古发掘后立即采取适当措施后回填保护;对于展示类遗址,根据展示目的和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保护。通过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既能较好解决资金和保护力量的不足,也能集中保护力量,重点对遗址的一些重点展示部位采取有效保护。

(2)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

由于潮湿环境遗址土容易受地表水的冲刷和地下水的侵蚀,加之遗址土体自身较为脆弱的属性,因此在不改变遗址土属性的情况下,发掘后露天保护难度极大。因此,对于展示类遗址,可首先通过修建保护棚、降排水、隔阻水、控制小环境等工程措施,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如前所述,潮湿环境土遗址的问题关键是水的问题,一旦解决了水的问题,一些在干燥环境下成熟的保护加固措施与施工工艺将可通过一定的改进后,在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从而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

(3)保护提前介入并与考古工作深度交叉融合

多年来,我国遗址一般是考古发掘先行,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经过多个遗址调查发现,考古发掘打破遗址多年保存环境平衡后,遗址往往处于破坏最快的阶段,甚至于在我国潮湿环境考古发掘现场多次发生过遗址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文物损坏等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保护工作和考古工作之间的时间差,对很多遗址造成了不可挽回损失的同时,也极大增加了保护的难度。因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要提前介入考古发掘工作,与发掘清理工作同步实施。通过对遗址的预探测和预加固,抢在遗址变形、干缩开裂、坍塌未发生之前就开展保护。通过保护和考古工作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投入较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并确保考古人员与遗址的安全。

(4)采取综合保护措施,确保遗址保护效果

多年的保护实践表明,土遗址保护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问题,而土遗址病害及成因的多样决定了一种保护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需要搭建保护棚、采取降排水、隔阻水进行环境控制;需要采用锚固、灌浆、支顶等物理加固技术;也需要采用保护加固材料进行化学加固的技术手段。理想的土遗址保护项目,应该由多学科的高水平团队,在全面调查和正确分析病害成因的基础上,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采用综合保护加固措施,才可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5)重视遗址监测与现场模拟保护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物保护理念认识的深化,科学监测越来越成为我们开展科学保护的重要手段。科学监测对了解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病害机理,评价加固效果,改进保护技术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潮湿环境土遗址原来大多处于埋藏状态,经过考古后才暴露出来。对考古和保护全过程的监测,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原有埋藏环境及发掘后环境的变化、遗址本体发掘前后的变化,对于保护方案的制订和保护措施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外,由于土遗址文物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必须慎之又慎,将保护加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因此,需要通过对整个考古及保护过程的现场野外模拟,及早发现考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通过现场模拟保护,总结和凝练出可直接移植于考古遗址的成熟可靠的保护加固技术,确保遗址有效保护。

4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措施展望

目前关于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研究,国内外多集中于室内和现场保护加固材料研究,而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关键问题是水环境控制问题。因此,开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工作时,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控制水的问题;在水环境得到较好治理后,急需解决开挖遗址的力学稳定性问题,因为稳定性问题导致的破坏对遗址本体往往是毁灭性的;然后,我们将通过保护加固材料结合锚固、灌浆等综合措施来解决遗址土体表面粉化、剥离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还应通过长期的监测措施,评估和修正加固措施,并及时开展日常保养和维护。解决以上保护方面的问题,需要研发和拓展以下的主要技术措施。

(1)潮湿环境土遗址水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在详细调查潮湿环境的基础上,将文物保护理念和岩土工程技术相结合,研发土遗址现场水环境综合实时监测技术,达到实时掌握遗址水环境状况;结合文物保护特殊需求,研发可用于土遗址地表水遮挡,地下水降排、阻隔的综合防治技术,研发考古现场土体水分快速蒸发导致遗址土体干缩开裂的防治技术。通过以上研发、减少降水和地下水对遗址考古的不利影响。

(2)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棚的设计与搭建技术

潮湿环境较大的降水量和高湿度,决定了潮湿环境土遗址露天保护难度极大。因此,将潮湿环境土遗址转化为“干燥”环境土遗址是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重要思路,转化的主要方式就是修建保护棚。我国在一些重要遗址修建了一些保护棚,但大多数由于对遗址环境改变研究不足,一些遗址在修建保护棚后,发生了土体风化、剥落、盐析和霉变等病害。另外一些遗址保护棚的修建,由于基础坐落在遗址之上,也毁坏了部分遗址的基址。搭建保护棚前,对遗址保存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遗址保护棚设计原则与规范,以及如何修建遗址保护棚均是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

(3)潮湿环境考古遗址稳定性预判和预加固技术

虽然我国的考古和保护工作近年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我国的考古与保护工作之间还是存在脱节的问题,往往都是考古工作结束后保护人员才介入遗址的保护。我们提倡保护工作提前介入,并与考古工作深度融合,即针对潮湿环境史前考古遗址开挖过程中变形、鼓胀、开裂、坍塌等方面的问题,利用相关遗址土体稳定性分析理论,提出考古过程遗址稳定性预判方法,也可引入和改进一些岩土加固措施与方法,使之适合遗址开挖前或遗址开挖发生形变之前对遗址的预加固。通过保护人员的提前介入,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址开挖后由于保存环境的变化给遗址带来的破坏,强化土遗址暴露出土后的保存能力。

(4)潮湿环境考古遗址回填保护技术

对于非展示类遗址,在当前保护技术还不能满足所有遗址保护需求的情况下,快速回填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因此,在全面调研国内外遗址考古发掘后的回填保护措施、隔离材料,分析回填保护中所用方法的保护效果与利弊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各种回填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总结和凝练出适合潮湿环境考古遗址的回填技术,可确保遗址的完整保护。

(5)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

研究和实践表明,单一的保护技术已经无法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的众多复杂问题。在充分调查、挖掘传统建筑材料与工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保护加固材料与加固工艺的研发,并结合锚固、灌浆、支顶加固等手段,将化学与物理加固有机结合,形成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是土遗址本体保护加固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我们只有考虑得更全面,准备得更充分,才可能对遗址保护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效。

5 结论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各类材质文物保护中最难的类别之一。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针的指引下,大型文化遗址保护需求在不断增加量的同时,也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保护工作者只有在深入探索保护理念的前提下,加快保护技术研发速度,才可能真正有效保护好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本文研究,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主要是水的问题,遗址水环境的控制是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通过水环境控制措施,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一些在干燥环境下使用的保护加固措施与施工工艺通过一定的改进后,可在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推广和应用。

(2)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不同类别的遗址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3)遗址考古发掘打破多年保存环境平衡后,处于破坏最快的阶段,可通过保护提前介入,促进保护与考古工作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

(4)单一的保护技术已经无法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的复杂问题。将化学与物理加固方法有机结合,形成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是土遗址本体保护加固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Li Zuixiong, Wang Xudong,Sun Manli,etc. Conserva

tion of Jiaohe ancient earthen site in China[J].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1, 3 (3): 270–281.

[2]李最雄,赵林毅,孙满利。中国丝绸之路土遗址的病害及PS加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5):1047-1053.

[3]王旭东。土建筑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实践--以交河故城保护为例[J].敦煌研究,2010(6):1-9.

[4]王旭东。中国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新进展[J].敦煌研究,2008(6):6-12.

[5]张虎元,刘平,王锦芳,等。土建筑遗址表面结皮形成与剥离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7): 1883-1891.

[6]杨涛,李最雄,汪万福。交河故城土体裂隙灌浆材料性能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09,28(增2):3782-3787.

[7]杨璐,孙满利,黄建华,等。交河故城PS-C灌浆加固材料可灌性的实验室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3):397-400.

[8]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 南竹加筋复合锚杆加固土遗址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27 (增2):

3381-3385.

[9]李黎,陈锐,邵明申,等。经PS加固土遗址水饱和强度及加固效果的环境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5):1074-1079.

[10]张景科,谌文武,崔凯,等。锚固灌浆过程中及工后交河故城崖体的变形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5):1064-1073.

[11]周环,张秉坚,陈港泉,等。潮湿环境下古代土遗址的原位保护加固研究[J].岩土力学,2008,29(4): 954-962.

[12]魏国锋,张秉坚,杨富巍,等。 钙基液态水硬性加固剂用于潮湿土遗址的加固保护[J].岩土力学,2012,33(3):702-712.

[13]张秉坚,周环,王旭东。潮湿环境的定量判别初探——以杭州良渚遗址为例[J].敦煌研究,2010(6):21-25.

[14]张虎元,李敏,王旭东。 潮湿土遗址界定及病害分类研究[J].敦煌研究,2011(6):18-23.

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综合评审并正式

更名为“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年,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并予以正式命名,验收等级为优秀。鉴于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土遗址保护方面的领先优势,根据验收专家的建议,科技部同意并正式将工程中心命名为“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大新型环保技术等 篇11

十大新型环保技术

1.“含碳垃圾变石油”技术。这项技术提出,在适当温度和压力作用下,任何含碳物质,从动物内脏到废旧轮胎,都可以转化为石油。

2.海水淡化技术。该技术是指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和矿物质。将其转化为可饮用淡水,但问题是成本和能耗较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用廉价燃料令海水蒸发以提高效益。

3.氢燃料技术。氢燃料电池利用氢和氧混合发电,只产生水,被称为“没有污染的化石燃料替代物”。目前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器供电的氢燃料电池。

4.“光能变电能”技术。太阳能电池早已不是新鲜事物,科学家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太阳光利用率。

5.海洋热能技术。据美国能源部统计,全球海洋每天因太阳辐射吸收的能量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而美国全年消耗能量只相当于75亿桶石油。海水不同深度的温度差可以用来发电。

6.潮汐能发电技术。它利用海水潮汐产生的能量驱动发电机发电,但目前问题是难以驾驭,有时潮汐太小无法产生足够能量。

7.“空中花园”计划。在城市建筑的屋顶上建花园、种植物,以吸收热量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在夏天可以为楼房降温,减少空调使用,最终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8.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是指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及有毒物质。

9.废气深埋技术。

10.无纸化技术。这项技术提出,用可以重复利用的“电子纸”取代传统纸张。电子纸实际上是一块显示屏,其中排列着带电微囊体阵列,通过在每个微囊体两端施以电压控制其显示为黑色或白色,这样便会显示出图案。

另类有趣的节日

愚蠢问题日

愚蠢问题日是由美国学生和老师所举行的节日,虽然愚蠢问题日规定为9月28日,但它通常在9月里的教学日的最后一天举行。

据说愚蠢问题日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学校老师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们大声说出他们认为是愚蠢的问题,但要确切地追溯这个节日的起源已经很难。学校老师相信愚蠢的问题是没有被提及的问题,他们把这个节日作为教具创造了出来。

除了学生们被鼓励去问他们通常不会问的问题外,一些贺卡公司还制作了许多幽默卡片供学生们去发送。

责备他人日

责备他人日在每年的第一个黑色星期五(西方国家把恰逢13号的星期五视为黑色星期五)举行,在那天,你可以以任何事责备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

不穿裤子日

不穿裤子日是盛行于一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国际性节日,它是指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不穿裤子。

紫色日

2004年,华盛顿的两位美国政府雇员碰巧连续3个周三都穿紫色的衣服,他们认为宣布每周三为“紫色日”肯定很有趣。虽然他们每周在自己宣布的节日上穿得不是完全一致,但紫色日在一小群人中开始流行起来。穿紫色的衣服或带紫色饰物被认为是庆祝紫色日的最有效方式。到目前为止,紫色日还没有广为人知。

世界网游纪念日

3月21日为“世界网游纪念日”,是由中国国内各大游戏厂商共同发起倡导,以表达全球亿万网络游戏爱好者对游戏这一“第九艺术文化”的致敬,并通过这一天对促进全球游戏业正规化健康化发展的游戏工作者和从业人员表示慰问,以感谢他们对人类精神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卓越的成就。

国际左撇子日

如果真的像俗语说的左撇子的人通常聪明,那么“国际左撇子日”就应该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狂欢的节日了。刚开始单纯为了左撇子的人争取权利的节日,如果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智慧的象征。现在想起来,左撇子的人应该在古代更方便吧,从右到左的毛笔字绝对不会让斑斑墨迹染于指间。(丁菲菲)

全球气候开始变冷或持续30年

多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权威科学家近日宣称,英国近期异常严寒的天气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冷趋势的开端。这一说法将是对多年来一直被热炒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

科学家们认为,现在全球气候已经进入了一个“寒冷模式”,全球性气温将呈现下降趋势,这一趋势至少会持续20到30年。在这段时期内,夏季和冬季将明显冷于最近几年。这一变化将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将“暂停”,甚至出现逆转。

科学家们是在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的自然循环周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上述预言的。这一预言是多位气候变化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一致认同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气候变暖理论反对者”例行公事般的抗议呼声。一些专家认为,这些自然循环周期可以用来解释20世纪全球气温的所有显著变化,而不是以人类污染环境为客观理由。

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它将对此前已有的气候变化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并对为了阻止全球气候变暖所采取的政治措施提出了质疑。据一些权威科学家解释,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只是海洋自然循环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当时全球正处于“温暖模式”,所以才会产生气候变暖现象,不管人类所生产的二氧化碳量是否升高,当时的气候都会变暖。

现在,海洋自然循环周期已经切换到“寒冷模式”。相关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北极圈夏季海冰量明显增加了25%。

拉蒂夫教授工作于德国著名的基尔大学莱布尼兹海洋研究所。他已经研究出多种方法用来测量海水温度,测量深度可达海面之下3000英尺(约合914.4米)。在这个深度,正是冷循环与暖循环的开始之处。对于欧洲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北大西洋中部的海水的温度。拉蒂夫解释说,这样的海洋自然循环至少可以解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现象。

拉蒂夫说,“根据我们对1980年到2000年期间,甚至是20世纪更早时候的海洋自然循环的观测和研究,这段时间全球气候变暖应该有一半是由于这种循环所引起的。现在循环开始逆转,所以这个冬天异常寒冷,而且接下来像这样的冬天气候越来越有可能出现。这一趋势将可能持续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冰河和海冰的消融将出现暂停,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趋势也将处于暂停状态。”

不过,许多气象学家却认为,英国目前的异常寒冬现象可能是“北极震荡”造成的结果。“北极震荡”是一种气候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压将暖气流从英国逼走。这些气象学家坚持认为,这种临时性的变化并没有影响长期的温暖模式。(冯乔)

别说“抽烟会出人命”

研究表明,香烟包上如印“抽烟会出人命”等与死亡有关的字样,反而会刺激烟民抽烟。

美国、瑞士与德国心理学家联合进行的小型研究发现,烟盒上印与死亡无关的提示,如“抽烟讨人厌”、“抽烟有害健康”等会更有效地改变烟民对于抽烟的态度。

该现象在以抽烟来提高自尊心的人群当中尤为明显,如一些为了突出自己或为融入同龄人而抽烟的年轻人,或其他一些认为抽烟可以提高社会价值的人。

研究说,“总体来说,如果香烟的包装上印有抽烟与死亡有关的信息,烟民反而想继续抽烟。”

“烟盒上的提示信息要想收到效果,必须要考虑到烟民想到死亡后反而更想抽烟。”

研究调查了39位年龄在17到41岁之间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受访对象均有抽烟习惯。

研究称,“一方面来说,与死亡相关的提示不会收效,甚至会刺激那些因自尊心而抽烟的人们继续抽烟。”

“而另一方面,与死亡无关的提示信息的效果较好,有助于因自尊心抽烟的人们改变态度。”(王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