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从众心理概念范文(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小剧场;戏剧;观演关系
观演关系就是指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观众对演员表演欲望的刺激与影响。小剧场戏剧观念关系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观众和演员的心理互动,二是观众和演员的行为互动。在小剧场逐渐朝着新型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观演关系的概念也从狭义的表演走向双方和谐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等方面前进。
1、小剧场观演关系概念
小剧场的观演关系,是从最初诞生之初就开始形成的。只不过当时的观演关系处于不明开朗化状态,也就是前期,一直作为鼓励的表演而存在。由于娱乐文明在那一时期还不发达,小剧场喜剧的节目和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比其他剧种更能够迎合普通人民的需求。演员在以一种真实的心境通过行为表现在舞台上。关总作为受众一方,被动的欣赏小剧场的文化内涵。
由于竞争机制下,剧种的不断演化和发展,观众和演员相隔离的状态被逐渐打破。关宗玉演员不相联系的局面,也因为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对演员跳脱自己的扮演角色,深入观众中去的新路,开辟了疆土。
观演关系理论概述之下,对所谓的冠岩关系,一直停滞在隔离的阶段。最有名的就是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时代,斯氏认为的观演关系,就是狭义的观演关系,纯粹是理论层面对演员的束缚。它们的言论中禁止演员同观众间任何性质的接触,而是要安守自己的身份,时时刻刻生活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它们的思维定势里面,演员的演都是“虚”的故事情节,观众不要沉浸在“假”的舞台效应里面。但是中国的京剧,台上台下互动成一片的呼声,还是令观演关系发生了逆转。无论是舞台表演呢效应,还是观众“场下闹剧”,“观”与“演”的效应,在舞台条件的支持下逐步走向了正规。
2、观演关系对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影响
小剧场戏剧中观念关系从概念走向实践,除了在理念上给人以最真实的触感外,观演关系的进一步升级,使得舞台上诞生了荒诞剧场。观众对于小剧场的演出,更趋向于大同化。尽管如此,观演关系对戏剧创作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小剧场主要是为了反商业化而诞生的,概念上来说,是契合了观众对演员的信任之心,来显示演员的真实魅力。尽管舞台理念和剧场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观演关系而言,还是朝着互动的场景前进的。
小剧场戏剧中观念关系,催生了大批拥有高超演技的演员,这些演员甚至在没有舞台条件的支持之下,仍旧以自身的实力,见证贫困剧场的伟大。著名的波兰的格洛托夫斯基式演员,就是拥有正面积极作用的“演”的绝佳效果和“观”的真实状态。后世的格氏演员分支,却在创作道路上,背离了观演关系的初衷,将一些丑陋低俗的小剧场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3、如何营造小剧场戏剧中观演关系最佳状态
小剧场观演关系,是观众与演员间想成良性互动关系的有利触板,也是实现演员表演欲望与影响的先决措施。观众的积极反应,是形成演员欲望与创作激情的有利刺激因子,在新型得出市场化观演关系中,作为小剧场的演员们,在对艺术的探寻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修养,还要营造出最佳的观演状态,实现小剧场戏剧化中观众与演员的和谐关系。
小剧场观演关系的最佳表现形式,是观众与演员形成有默契的交流,不是演员单纯的主观想象,也不是牵强附会的追求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小剧场的最佳观演效果是要达到雅俗共赏的局面。小剧场创作要作品要得到观众的充分理解和认同,不是一味的孤立的自我表达,而是要将观演关系的实质性概念,深入到观演关系的精髓之中。
4、总结
小剧场观演关系,从概念形成理论,再应用于实践生活之中,对于形成良好的规制,科学合理的小剧场关系,促进小剧场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创作中,能够以通俗表演手法,赢得关总的好评。在日新市场化戏剧模式中,创作出一条适合新型观演关系的艺术性小剧场表演舞台。在小剧场漫长结构调整过程中,小剧场的独特舞台艺术,以及独特艺术表演手法,都是小剧场表演家门某透了新型观演关系,借鉴中国其他舞台剧的表演手法,创作出适合其艺术生涯规划和长远发展的优秀作品。当然,这离不开新型观演关系从概念走向实践的逐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子轶。小剧场戏剧与观演关系的概念初探[J].戏剧丛刊。2013(1):18—19
关键词:概念;经济价值;刺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9448(2013)01-0019-05
一、概念的经济价值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应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概念既表达思想内容,又具有符号特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概念不断出现。概念不再局限于对现有事物本质的抽象;而更多地是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再由新的概念衍生出各种新事物、新产品。新事物、是产品往往是这些新概念最直接的体现。飞机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第一代战斗机的代表机型是苏联的米格-19和美国的F-86,其核心概念是“亚声速”;第二代战斗机的代表机型是苏联的米格-21和美国的F-4,其核心概念是“超声速”;而第三代战斗机代表机型包括苏联的米格-29、苏-27,美国的F-16、F-14、F-15、F-18等战机,设计理念从追求高空高速到具有良好的中低空机动性,核心的概念是“机动性和敏捷性”;第四代现代战斗机,目前惟一进入实用阶段的是美国的F-22,它的核心概念为“4S”即“隐身、短距起飞或垂直降落、超音速巡航、超机动”。“飞机设计是技术应用性非常强的领域,但概念的创意与生成仍是飞机设计重要的初步程序,决定着其创新性、基本特征和主要框架”,所以飞机设计的第一阶段即为“概念设计”。在航天领域钱学森提出的“火箭旅客飞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则直接促进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概念是有经济价值的,这从顾客日常的购买行为中可以窥探出一二。顾客购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所以产品价值是由顾客需求所决定的。然而,顾客自己对其真正的需求也难有明确的认知。正如乔布斯经常引用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一句名言:“如果我可以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的话,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汽车。”’乔布斯看到,在传统手机时代,人们只想要质量更好的传统手机,并不想要智能手机,要使智能手机被人们接受,首先要做的,是让人们逐渐理解智能手机的概念,对于行业领导者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能提出引领行业的新概念,并把此概念传播出去,让人们接受这样的概念,苹果iPhone、iPad就是经典的案例。在这个意义上讲,概念是产品的一部分,它创造了需求,进而形成了经济价值。同样的道理,在上个世纪,人们不了解低碳,对低碳产品也并没有兴趣,但是低碳的概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后,低碳产品开始得到市场的青睐。这些现实经济中的例子表明,概念已经成为当代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重要来源,或者说概念是有经济价值的。
概念的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 of Concepts,EVC)反映的是消费者在感知概念的过程中全部或部分激活的所有对概念积极和消极的认知总和(需求升级或产生新的需求),最终将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可度量的财务指标中。
二、概念的经济价值的特征
对于概念的经济价值的特征的识别和分析,是进一步研究概念的经济价值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探究概念的经济价值特征。
从概念的特征来看,概念虽然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具有经济价值,具有经济价值的是那些新颖、有想象空间、能为大家认知和接受的概念,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低碳”。而另外有一些概念可能虽然流行一时,却很快销声匿迹,更难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如前几年风行一时的“眼球经济”、“铱星手机”、“功能眼镜”,以及家电市场层出不穷的新概念:“超微感变频”、“银离子抗菌”、“全视野技术”、“静态眼系统”……那么,众多的新兴概念中,究竟哪些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呢,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从前两类概念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概念具有经济价值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是否被大众所能接受,是否能满足用户的现实的或者未来潜在的需求。后一类概念虽然拥有华丽的包装,却也仅仅局限于此,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也没有满足大众的需求,所以注定其昙花一现的命运。而乔布斯在世时,虽然强调苹果公司从来不做市场调研,不去询问顾客意见,但并不意味着苹果公司不在乎顾客需求,反而能够反映出其惊人的市场敏锐力,就是能够洞悉顾客在未来的潜在需求,以此出发,提出概念,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这正是其伟大之处。
从其经济价值的特征来看,其价值相对于一般的产品和服务价值而言,更多地取决于顾客、大众对概念的认识和接受等心理活动,是一种虚拟价值,这是其经济价值的重要特征。所谓虚拟价值,从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看,就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概念的经济价值,正是通过把概念传导给大众,满足大众心理需求从而体现出来价值的。概念的经济价值虽然是虚拟价值,却可以对企业的经营能够带来显著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概念的虚拟价值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率先提出前瞻性概念的企业往往具有先发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率先占领消费者头脑中的有限的心智资源上,能够使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把其产品与其提出的概念建立起稳定而密切的联想,想要隔开这种联想,竞争对手即便付出巨大资源也很难做到。正如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机时,经常联想到苹果iPhone,购买平板电脑时,常常联想到的是苹果iPad。二是概念的虚拟价值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率先提出前瞻性概念的企业不仅仅会具有先发优势,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属消费者的主观感受范畴,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不仅是有限的,也具有稳定性,一旦建立起某种头脑中的链接,竞争对手很难破解。
三、概念的经济价值形成过程
理清概念的经济价值形成机理是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根据麦拉宾(Mehrabian)与罗素(Russell)建立的刺激反应模式,我们可以找到概念的经济价值形成的大致过程。麦拉宾(Mehrabian)与罗素(Russell)认为环境以及对其有意或无意的观察和解释都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情绪和感觉;引导人们行为的正是这样的情绪和感觉。而这里的情绪感染就是指通过发送者的展示及接收者的捕捉,使情绪从一个人流向另一个人的过程。情绪感染是一种社会影响。这种影响在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下均可能发生。刺激反应模式与情绪感染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概念的传导过程。媒体对某一概念的充分渲染带来舆论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感觉的产生和情绪感染,感觉和情绪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把概念的经济价值的形成看做是一个概念形成、传播、接受,并最终形成支付意愿的过程,如图1所示。即概念通过多种媒介在大众中传播,被大众认知后并逐渐认可和接受,并对概念产生偏好或者某种道义上的认同,形成支付意愿并最终完成支付,从而让概念实现了其相应的经济价值。
四、概念经济的价值启示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中国制造”不仅给世界的印象是粗制滥造,还给中国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中国制造”急需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及时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概念的经济价值在微观上可以指导企业经营,在宏观上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一)概念是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剖析概念的经济价值的特征及其形成,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目前,“中国制造”不仅仅是技术的落后,更重要的是概念的滞后,中国企业所做的事情都在依循着来自发达国家的概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sns社交网络等等,不管是实体经济产品还是虚拟网络服务,概念都来源于海外。充分认识到概念的影响力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有益的指导。企业经营离不开产品质量和技术,更离不开吸引人的概念。2010年1月7日,E人E本首批产品上市,比iPad上市的时问早了三个月。同为便携式移动终端,iPad一上市就大力推广“平板电脑”的概念,不但引起了市场的热捧,结果还直接带动了E人E本的销售。在汽车行业,大众前几年大力宣传“激光焊接”的概念,近两年在大力宣传“T+D”组合(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DSG变速箱)的概念,而最近新高尔夫、新桑塔纳、新捷达等车型时则又开始推广“轻量化”的概念。正是这些新概念的推广,使得大众在DSG变速箱存在过热保护等问题的情况下,仍在中国市场实现了销量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而作为自主品牌代表的奇瑞汽车,则请来足球巨星梅西为其瑞麒品牌代言,其销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高。今年奇瑞不得不放弃多品牌战略。梅西代言的不成功原因在于,他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个可以接受、认可并愿意为之支付的汽车“概念”。所以概念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推广新概念也是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国内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策划中,应该适时推出有价值的新概念。
(二)概念是经济发展的话语权
概念的经济价值形成、放大规律,还可以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经济中的概念大多是由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并继而输出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通过提出并输出概念,掌控着全球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制定相关标准,形成各种行业壁垒,使自己保持在行业发展的最顶端,引领着行业标准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获取着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更有部分概念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经济矛盾而刻意营造的,对一国可能是福祉,而对另一国则可能是贸易保护或环境问题的发展压力。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武器。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个概念被炒得火热。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
创建低碳经济”,这是“低碳经济”概念首次被谈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浪潮。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运用不同手段从多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建设行动。2007年,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线图”达成后,国际社会开始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可预见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在中国,也是这样,2006年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年9月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中国的低碳经济主张。从2007年开始,“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国内各种媒体的热门词条,中国普通大众开始接触到这一概念,而由于环保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加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各类媒体的大力推广,“低碳经济”迅速被人们所接受。“低碳经济”概念通过多种媒介在大众中传播,被大众认知后被逐渐认可和接受,并对概念产生偏好和道义上的认同,并逐渐形成支付意愿,可以看出这一概念的经济价值正在逐渐形成。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由欧美提出和倡导。这些国家不仅掌握最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还占据着环境保护的道德制高点,毫无疑问,他们将来获得的经济价值也必然是巨大的。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欧盟实现其碳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将增加310亿欧元投入到清洁能源和能效项目。这310亿欧元(430亿美元)包括所有工程的资本支出,而不仅仅是出售碳排放额度所获得的收益。另外,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征的碳关税也被认识是在行贸易保护之实。这些可度量的财务收益同样可以看做是“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经济价值。
五、结论
关键词:隐喻;转喻;概念整合;背景歌曲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语言学最新的研究领域之一。认知科学的产生,特别是人类范畴化的研究更加促进了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界的根深蒂固。认知语言学旨在表明语言、大脑和社会心理经验之间的关系,其中,隐喻、转喻等概念都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隐喻通常被认为是语言特有的现象,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隐喻还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也就是说,我们的概念认知系统自身就具有隐喻的特性(Lakoff&Johnson,1980:4-5)。转喻是指用一个概念或事物指代另外一个概念或事物。二者的区别在于,隐喻是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而转喻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在指代关系。隐喻和转喻也经常发生相互作用,隐喻内包含转喻,转喻内包含隐喻等。此外,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整体意义的构建大于各部分的意义之和。近期研究还表明,不仅在语言现象方面,而且在人类其他活动中,概念整合对于人类的思维和想象至关重要。既然如此,认知语言学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被受众所感受,比如,基于声音、图像、线条,或者它们的结合。电视广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总体上来说,电视广告由两部分组成,即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画面和声音。视觉要素主要包括演员、场景、道具、图形、字幕等等;听觉要素主要是由人声、音效和音乐构成的(丁俊杰、康瑾,2013:284)。本文以我国电视广告中的英文背景音乐为切入点,指出音乐在多模态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英文背景歌曲的认知分析
1.英文背景歌曲的分类
电视广告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是指广告歌曲,有歌词。器乐是指用乐器演奏的音乐,无歌词(杨旭、汪少华,2013)。本文对若干则含有英文背景歌曲的广告进行分析后发现,汽车广告多采用节奏感较强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极具诱导性和代入性;香水广告多采用女性歌手的歌曲,结合知名女歌手或者影星作为形象代言人,充分展现产品的优势;等等。音乐不仅能渲染气氛,更在认知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多模态隐喻机制分析
通常情况下,产品为目标域,受众所熟知的事物为源域,二者交错配置构成隐喻。例如在一则百事可乐广告中,画面呈现一群年轻人运动的同时,手中握着百事可乐,伴随着“Wewillrockyou...”的音乐声响起,构建了“百事可乐就是力量”的隐喻。目标域就是画面中直接呈现的“百事可乐”这一商品,源域是受众所听到的饱含激情的歌曲,暗示百事可乐能够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倡导年轻人抱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则广告通过声音与图像的配合,直接激活了隐喻的映射关系,以欢快的节奏让受众记忆犹新。奥迪A4汽车广告同样体现了概念隐喻的理论,用背景音乐直接激活源域。此款汽车广告采用的背景歌曲歌词中的“I'vegotnothingbutafutureinmymind,youareinmymind”一方面体现了奥迪汽车带领我们一往无前的远行,另一方面指代梦想的道路上只有前进,没有后退。歌词里的“youareinmymind”,“你”既可以指奥迪汽车,也可以指驾驶者的梦想,这则广告成功的将企业理念、汽车和消费者的梦想结合在一起,秉承了奥迪及其前身系列车型“创新科技、启迪未来”的理念。
3.多模态转喻机制分析
在电视广告背景歌曲不能直接激活源域时,有时也会采用转喻的方式,间接激活源域。例如在迪奥小姐花样淡香氛广告中,背景歌曲采用的是摇滚女歌手JanisJoplin的一支摇滚歌曲,令人激情洋溢。歌词“I'mgonnashowyou,baby,thatawomancanbetough.”表现出“迪奥小姐”的自由坚定,勇于颠覆原来的世界,去演绎属于自己的命运。迪奥香水具有出人意表的诱惑力,让人无从抗拒。这则广告中体现着两层转喻,一是通过“迪奥小姐”对于该产品的追求,指代所有女性对于迪奥香水的需求;而是通过“迪奥”系列香水等广告,使其成为华丽和优雅的代名词,而且迪奥不仅能够带来朦胧诱人的香味,更体现出女人们的风情万种,是一种科技与愉悦的完美结合。
4.概念整合机制分析
电视广告还会采用概念整合的理念,使得音乐、画面、线条等因素之和的效果大于各部分效果的简单叠加。例如在丰田双擎汽车广告中,代言人选择了李云迪和泰勒•斯威夫特,中西文化与艺术碰撞出新的火花;色彩是红色和蓝色的结合,彰显了特立独行的风格;音乐上采用了经典的钢琴演奏和流行的演唱方式,二者结合体现了极具先进性和时尚感的混合动力双擎的设计理念。两个输入空间,一是动力十足的钢琴演奏,一是灵活婉转的流行演唱,各取其最具特点的因素,便得到了最后的浮现结构,即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力道与优雅相结合。再加之视觉效果对于汽车功能的展现,丰田的这则广告突破的传统汽车广告对于速度的追求,选取“WildestDreams”演唱和钢琴演奏,对于商品的双擎技术有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并结合色彩、画面、代言人的展现,是一则突破了广告元素简单叠加所达到的营销效果,不仅是商品技术上的革新,也是广告界的革新。
三、认知研究的商业前景
现如今,电视广告充斥荧屏,广告对于商品供需和消费者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商品供需而言,广告有利于沟通产销关系,加速商品流通,扩大销售,并影响经济周期与循环。对于消费者而言,广告可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以及感知价值。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加工过程,所以,认知语言学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至关重要。无论是电视广告歌曲、代言人的选择,还是商品LOGO、广告语的设计,都有赖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要点。从人类认知、概念整合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心理预期和价值观进行适当的分析,使得广告深入人心,而不是反复播放带给人的厌恶感。
四、结语
电视广告中背景歌曲的选择,能够唤起受众的注意,辅助画面和广告词,在情感上与受众产生共鸣,营造消费和商品体验的情境,有效体现品牌诉求。就电视广告背景歌曲而言,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需求,自然就有不同的音乐喜好,从受众的特点和偏好出发,就成为了电视广告通往成功重要的第一步。但是,广告音乐又具有速效性和时代性,如何与时俱进的选取合适背景歌曲成了商品营销的关键。如果结合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念,就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进行广告的策划,可见,认知语言学具有广大的前景。
参考文献:
[1]Lakoff,G.&M,[M].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4-5
[2]丁俊杰,康瑾。现代广告通论(第3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84.
[3]杨旭,汪少华。电视广告音乐的多模态隐喻机制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3(03).
关键词:中国领导人 政治讲话 概念隐喻
一、引言
政治讲话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行为,它主要用来表达讲话者的政治立场,同时说服、激励、领导人民大众团结一致,积极向前。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讲话面对整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因此其话语应尽量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了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其演讲意图,中国领导人在讲话中广泛使用隐喻。隐喻是一种语言思维手段,它借助简单、形象的话语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政治讲话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Jeffery(1996:57)指出:“隐喻为政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它们为行为框定了方向,政治家总是希望民众按照这个方向前进。”目前,很多学者对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如陈勇、刘肇云(2009)对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进行了考察,指出美国政治家在使用政治隐喻时,由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或个人的社会经历、爱好等因素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隐喻表达。姚雪丽(2009)探究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功能,认为政治隐喻能够通过它的框架功能掌控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
隐喻是一种思维的认知方式。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谈到“Whenever in this book we speak of metaphor,such as ARGUEMENT IS WAR,it should be understood that metaphor means metaphorical concepts.”(Lakoff and Johnson,1980:6)(李福印,2007:140)。也就是说,Lakoff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和认知方式,是概念隐喻。本文正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讲话进行探究,分析中国领导人使用概念隐喻的特征、原因,同时也论述概念隐喻在政治讲话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理论背景
概念隐喻理论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不完全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喻。王文斌(2004a:6)提到,Lakoff & Johnson(1980)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就是指隐喻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王勤玲(2005:42)认为,一个概念隐喻是由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基本结构的映射。上述两种定义揭示了概念隐喻的本质,即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它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系统映射。
概念隐喻在政治讲话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Lakoff在《道德政治:保守派和自由派如何思考》(Moral Politics:How Liberals and Conversatives Think)(1996/2002)中客观地分析了美国政治讲话背后的概念隐喻,通过概念隐喻来阐述两党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和政策(转引汪少华,2011)。贺梦依(2011)以2011年3月28日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的利比亚战争演讲为例,从框架理论角度阐述了概念隐喻的政治意识形态构建功能。郭超(2011)采用Charteris-Black(2004)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中美两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动了中美政治文化的深层研究。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提升,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但对此类汉语文本的研究尚很缺乏。本文以国家领导人有关自然灾害、经济问题和针对青年的演讲、新年贺词为语料,拟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主要包括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的特点和认知基础、概念隐喻的作用及诱因,揭示汉民族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概念隐喻的类型特征、认知分析及功能
从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的语料中,我们归纳出以下13类概念隐喻:
1.“人体”的概念隐喻
(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2)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道路”的概念隐喻
(3)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4)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真心实意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家庭”的概念隐喻
(5)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
(6)全体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作业”的概念隐喻
(7)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8)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5.“标志”的概念隐喻
(9)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果实”的概念隐喻
(10)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7.“战争”的概念隐喻
(11)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2)有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香港、澳门同胞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8.“书籍”的概念隐喻
(13)九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篇章。
9.“音乐”的概念隐喻
(14)一代又一代青年茁壮成长、发奋成才,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谱写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青春凯歌。
(15)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10.“建筑”的概念隐喻
(16)共青团不愧是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不愧是党联系青年的牢固桥梁和纽带,不愧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17)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11.“工程”的概念隐喻
(18)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我们实施心理康复工程,高度重视人文关怀。
12.“机器”的概念隐喻
(1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8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
13.“戏剧”的概念隐喻
(20)祖国建设的艰巨任务为青年大展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
以上这些概念隐喻在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讲话中广泛使用。其中,“家庭”“战争”“道路”“人体”的概念隐喻更为普遍。笔者拟对这四种较为常用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
(一)“人体”的概念隐喻
“人体”的概念隐喻是指把人体的相关物理特征或某个部位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中国领导人在政治讲话中经常用到“活力”“成熟”“成长”等与“人体”相关的隐喻概念。本文例举了“血脉”和“面貌”的隐喻概念。“血脉”指人体内流通血液的脉络,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里用来隐喻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组成成分。“面貌”指一个人的容貌、相貌,本文所举例子形成了“灾区是人”的概念隐喻,把源域“人”映射到了“灾区”。
(二)“道路”的概念隐喻
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讲话中常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必由之路”等隐喻的出现。文章所举“里程碑”是道路整体中的一部分。“里程碑”指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喻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道路”用来隐喻政治发展模式或原则,指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模式。领导人讲话中的“道路”形成了“发展模式是道路”的概念隐喻,选择道路就选择一定的发展模式。
(三)“家庭”的概念隐喻
“家庭”是普通大众非常熟悉的词汇,原意是指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它在政治讲话中形成了“国家是家庭”的概念隐喻。“同胞”和“儿女”是“家庭”中的成员,它们是“国家是家庭”的概念隐喻中较为常见的隐喻概念。在映射过程中,“同胞”和“儿女”作为源域分别映射到目标域“香港、澳门”和“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在汉民族文化中,家庭及亲属关系是维系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部分,“家庭”文化在汉语言思维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其概念隐喻也极为普遍,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四)“战争”的概念隐喻
“战争”意味着战略、谋划,敌我关系,胜利与失败,它常常与一个国家取得政治、经济发展目的、实施规划等相关。中国领导人喜欢把战争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如同志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很好地证明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上文例举了“战略”和“后盾”。“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形成了“兴国是战争”的概念隐喻,“战略”原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这里作为隐喻概念及概念隐喻的源域映射到“在国际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策略”的目标域。“后盾”把“国家”卷入了战争的范围,“后盾”作为原域映射到目标域“支援力量”。
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出现以上概念隐喻的原因,一方面源于领导人自身知识和文化体验,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及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从自身体验而言,首先政治话语中出现了与“人体”概念隐喻相关的隐喻概念,如“血脉”“命脉”“成长”等。这是因为隐喻基于经验,人们在用概念隐喻时最容易联想到的是与自身有关的东西。其次,中国领导人习惯于用理性逻辑思维分析或看待政治问题,认识和感知世界。如很多政治讲话中都会用到“工程”“宏观调控”等字眼。此外,无论在政治讲话中还是在他们其他事务的会谈中,中国领导人习惯于用革命的思维来分析政治问题或是往往使用“战争”的概念隐喻,这与他们经历过战争或是从战争年代而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即一切应以大众利益为重。这种价值观使得中国人特别重视整体与团结,因此在政治话语中常用与“家庭”相关的概念隐喻。“家庭”意味着成员之间血脉相连,紧紧相依的关系,这符合中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大国的整体形象。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价值观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或哲学基础,如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讲求“和”与“合”,“和”是指不同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之间的协调与团结,“合”用来强调主客体一致,即“天人合一”。“和”“合”文化使中华民族讲求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与友好。
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讲中起着重要作用。政治讲话中的概念隐喻除了用来表达某一政治观点外,还有贴近大众,激发大众情感,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如“战争”“家庭”等概念隐喻能唤起大众兴国强国的爱国心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此外,概念隐喻是认知功能的综合体现,它引导民众的政治倾向并向民众宣传政治观点。
四、结语
概念隐喻在中国领导人政治讲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源于领导人自身的认知体验,更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中国领导人常用的概念隐喻的归纳分析,希望有助于促进政治话语这一特殊语言的研究,并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等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Jeffery,M and Albert,N.K.Metaphor: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1996.
[2]陈勇,刘肇云。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
[J].外语教学,2009,(1).
[3]郭超。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之批评性对比研究[D].上海:上
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1.
[4]贺梦依。概念隐喻与政治的关系识解[J].外国语文,2011,(3).
[5]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
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
[7]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7.
[8]姚雪丽。政治语篇中隐喻功能研究[J].学理论,2009,(17).
【关键词】中国话语 核心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创造性最强、认同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话语,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原点。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原点,应该从什么地方集中突破与提升,才能融通中、西、马话语资源,构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体系?用列宁的话来说:“概念是人脑的最高产物”,“概念的形成及其运用,已经包含着关于世界客观联系的规律性的看法、见解、意识。”①语词是话语言说的基本单元,概念以语词的形式相对稳定地凝结了话语的本质规定性,话语体系不外是概念(语词)之间通过判断形成命题(语句),又经过推理得出结论(语段)。
在成熟的话语体系中,概念是不变项,命题、结论等表述方式是概念的组合项。可以说,概念是在中、西、马之间进行跨文化旅行的话语使者,中、西、马之间的话语对接是通过概念完成的。西、马之间语词可以直接对译,不存在概念转换问题,但和汉语无法直接对译,几乎等于概念再造。这种语言张力不仅没有阻碍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反而成为中、西、马融汇的源头活水。中国人不是另造新概念,而是在翻译过程中,利用拼义文字使语词贯通中国历史和现实语境,赋予新含义使之成为中国话语的概念基础。通过词素组义是语词、概念得以流行的绝妙方式,事实上,西方拼音文字词素组义的空间有限,其容纳知识爆炸的基本方式是另造新单词,现代英语基本单词量已逾百万。汉字自甲骨文以来数千年没间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语义,三千到四千个常用字,可以自由组合新词汇新概念,无限量地容纳新鲜经验,同时又贯通历史智慧。
17世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出现了上千个新词汇,其中有上百个变成了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分析性概念,诸如“国家”、 “科学”、“经济”、“实践”、“价值”、“发展”、“生产力”等,现在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广泛使用,成为其中的核心概念。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涌现的话语表述,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大多是由这些分析性概念组合而来,当然还转用了一些西方和中国古典词汇。概念是话语的基石,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就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界定和组合,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丰富的现实经验,提炼科学、准确、包容的“时代精神―中国表述”、“群众智慧―中国表述”。
方向: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
历史上每次外部思想文化输入,都伴随着一场话语变革。在中、西、马的对接转换中,传统的经学话语体系不合适,纯粹的西方话语体系不能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承认西学科学性而又批判现代西方社会经验存在的理论,改造并沿用了西方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同时又使这些概念有可能容纳东方本土经验。概念不仅包含了静态的语词结构,更体现为动态的语用实践。列宁指出:“只有当概念成为在实践意义上的‘自为存在’的时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终地’抓住、把握、通晓认识的这个客观真理。”②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典概念认识中国社会的客观真理,必须使之容纳中国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走出书本,在实践意义上“自为”地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概念的产生并非移花接木,而是投桃报李,以取之中国的语言元素,把马克思主义的原典概念具体化,形成中国化的概念、范畴,这些概念、范畴已经包含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范畴系统,组成了一个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成熟、最巧妙、最恒久的载体。可见,在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
由于中西方“话语逆差”,很多分析性概念存在对西方的“话语顺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解释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争论和疑惑,都跟一些概念的话语含义模糊有关。因此,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最实质性的工作,就是沿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具体路径,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话语转换的规律和机制,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概念“哪里来、怎么来、哪里用、怎么用”,通过正本清源,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说文解字,对其话语含义做出时代化大众化的界定。
路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过去一般把思想路线看作哲学上的认识路线,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认识路线大家都有,但全世界先后出现过一百多个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路线。在恢复实事求是优良传统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把思想路线系统化、有序化、操作化了,“十二大”通过的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归结为三个步骤: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志在中央党校“5・16”讲话中,进一步阐发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和方法,环节不能减少,次序不能颠倒,组成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实际上摸着原典概念的石头过河,这其中有的石头被打磨成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社会”、“人民”、“民主”、“劳动”、“生产力”、“公有制”等许多社会主义的传统概念,以及一度被抛出社会主义范畴的原典概念,如“市场”、“资本”、“价值”、“竞争”、“生态”等,重新定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打造中国话语体系,就要沿循思想路线,考察这些概念容纳中国新鲜经验发生的意义再生产,从中科学地提炼和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中国表述”的语句、语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掌握话语权不是直接从概念到概念,打造话语体系的第一个步骤是从实际出发,方法是从调查研究中探明概念的经验来源,把概念纳入中国语境。1983年春邓小平同志苏南调研,发现不吃计划饭的社队企业反而比国营企业效益好,由此得出了一条重要经验:“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③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第二个步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就是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典型经验做出的科学决策中,发现概念的实践基础。苏南调研一年半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执行一揽子新的经济政策,邓小平同志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④“市场”作为经济学概念,可不可以进入社会主义范畴,留待实践检验。第三个步骤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方法是归纳政策执行中反复出现的结果,这种规律性即是最终凝结在概念中的客观真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政策八年后,同志总结出规律:“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⑤这一规律揭示了“市场”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市场”概念成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述的基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结语
理论体系、价值体系都要由特定的话语体系承载并发生作用,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汉语言文字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通过文字拼义容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原典概念转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以这些核心概念为基石,打造中国话语体系,就要沿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考察核心概念的意义再生产,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时代精神―中国表述”、“群众创造―中国表述”的语句、语段。同时,以核心概念为桥梁和中介,实现学术话语和官方话语的概念兼容,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概念对接,对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话语创造进行意义再生产,努力使消极话语转化成积极话语,粗俗话语转化成高雅话语,反面话语转化成正面话语,从而把非主流话语纳入到主流话语系统当中。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研究”和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话语创新与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1JD710032、2013JGB115】
【注释】
①②《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9~149页,第181页。
③④《邓小平思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49页,第297页。
⑤《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