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编辑Waner帮家人们找到的7篇想象作文指导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一、观察是作文感性的材料积累
作文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是从认识事物和积累素材开始的,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流水,汇成江河。”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其结果无疑只能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因此,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积累感性材料是第一步。
1、观察环境的营造。
小学生的观察、认识事物具有随意性,教师则要营造观察环境,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而又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而营造环境中最主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透彻地认识事物,为理性地表达事物打下良好基础。在《写一种小动物》一课中,我是这样营造环境,指导学生观察的:在出示玩具小狗之后,首先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出这个可爱的小狗呢?”根据准备和思考,由几个同学一一说出了答案——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然后依次指导学生观察实物,说出特点,让学生用眼观察外形,想一想小狗的毛皮,用手摸有什么感觉,它喜欢干什么?吃什么?活动特点怎样?当指导到用脑子想象的一刻,同学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我首先请一个同学上台认真指出小狗身体的各部分,和老师一起试说身体各部分怎样?像什么?同学们拿出各自带的玩具小狗一起说,说感觉。在这充满生活情趣的环境中,师生间的交流达到水融的境界,他们不仅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而且在认识中获得了实践体验的愉悦。
当然,营造观察环境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官能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观察与认识的和谐发展。
2、培养观察动机。
动机是最好的兴趣,是行为主动性的源泉。因此,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令学生想了解和认识事物,这样学生观察事物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三年级《写一种水果》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激发学生动机的:导入课题后,首先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写哪一种水果吗?”然后立即出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小小灯笼红又圆,个个脑袋顶杯盖,个个滋味甜又甜,人人都说吃不厌”。这样个个小朋友们趣味盎然,议论纷纷,抢先回答。最后我板书出正确的答案——柿子,并出示了一个新鲜的柿子让学生观察,学生写作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3、记录观察结果。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记录好观察结果也是重要环节。因此,教师无论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新型建筑,观察校园,测量土地,还是听报告会、故事会,都要让学生做好记录。经过日积月累,生活中的事例便可随手拈来,成为作文中的题材。
二、想象是创造思维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是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翅膀。想象也是一种以事物为依托的实践活动,如没有蝙蝠和雷达探路等的知识就不可能设想雷达的创造。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认识、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不能凭空捏造。
1、培养想象意识。
要想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进行想象活动,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想象在作文之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意识先行,方能创造神奇形象,使作品精彩纷呈。培养想象意识的方法首先是平时教学中注意品尝精彩的想象句段,议论想象的形象与原事物的共性,从而体验形象描写的优越性;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在观察事物中看到一事物而想到其他事物(如看到学校的一排挺拔的松柏树就马上联想到一排守卫祖边疆的战士;在品尝中体验想象的乐趣,在实践中联想新的事物形象,这样必将强化学生的想象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养成想象习惯。
有了想象的意识,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想象习惯,才能化成敏锐的想象能力,使创造思维活动在写作中发挥自如,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对故事情节发展展开想象;在课外生活中对周围事物细心观察,展开联想;在作文指导课中注意想象的诱导。如在写“写一种水果”一课中,有意识地在观察中诱导想象: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它红又圆的样子会使你想到什么呢?然后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柿子的形状真有趣……)。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说出了“柿子的形状真有趣,红红的、圆圆的,像小灯笼”这样形象化的句子。
3、鼓励想象行为。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积累;训练
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
一、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小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能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想象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落实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儿童在活动中驰骋想象。小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1)语文课堂学习活动,(2)语文校内课外活动,(3)课外读写活动,(4)校外语文实践活动等。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没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
三、想象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想象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1、改造类。如,诗句改写法、观察联想法、画面写意法、音响诱导法等;2、接续类。如,续写补写法、故事延续法等;3、扩充类。如,情境扩充法、词语联缀法、词义描绘法等;4、畅想类。如,情景假设法、理想设计法、科学幻想法、童话创作法等。
如果从想象作文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来看,想象作文的形式主要有给书面材料作文,给画面材料作文,给听觉材料作文,生活作文,情境作文和角色作文等。
[关键词]想象;新颖;合理
小学生天性好奇,他们的脑海里经常会冒出这样或那样的奇怪想法。比如:汽车能不能飞起来?人是否会长生不老?未来我们会住进怎样的房屋,用上怎样的电脑,吃着什么样的食品……想象是一双能使思维飞翔的翅膀,只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他们就能写出新奇的想象作文。
一、有效指导,方法得当
1.根植生活,合理想象。写想象作文不等于可以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想象是要有一定约束的。想象是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且要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因为想象的的翅膀离开生活这块土壤将无法展翅飞翔。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比如下课了,一个学生在擦黑板,粉笔末纷纷扬扬地落到老师和同学的头上、身上、课桌上,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并想象:如果黑板上的粉笔字能在发挥过作用后自动消失,而且还会发出阵阵清香,那该有多好啊!又如屋里停电了一片漆黑,人们只能点上蜡烛照明,这时,假如储存太阳能的照明设施开始启用,就会给人们重新带来光明。任何异想天开,任何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恰恰可以激发学生们无穷的想象力。
2.激发思维,大胆想象。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阅历少。教师可以启发他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胆穿越时空隧道,对于过去曾经发生过的、自己经历或没有经历过的情景,都可以去想象,让静止的东西“动”起来,让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过来,还可以畅想未来,想象将来的人、事、物。总之,要打破束缚在学生头脑、束缚手脚的各式各样的枷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大胆驰骋。
比如,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塞车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停车难使有车一族愁眉不展。如果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任他们根据这一现状大胆想象,那么,各式各样的新型汽车就可以在学生的笔下诞生:可以根据乘坐者的数量调整大小的汽车,如果变大的话,可以乘坐十几个人,可是如果乘坐人数较少,它还可以缩小到只坐两个人;方便的智能方向盘汽车只需在方向盘上安装一个红色的智能按钮,它就可以根据主人的需要选择前进、后退,还是停止,在车上,主人不管遇到任何路况都不用紧张,只管发号施令就一切OK了;遇到塞车,不用怕,能张开翅膀飞翔的汽车可以解决大家的烦恼,运用自如,省去诸多不便;折叠起来节省空间的折叠汽车可以见缝插针……只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新颖奇特的想法有时会让成人自叹不如,说不定有些想法真的会在将来变成现实。
3.巧用修辞,描写生动。为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具体,情节有趣形象,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吸引力。如《奇特的桥》中就恰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的写法,使文章增色不少: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做——回心转意桥,这座桥弯弯的、长长的,像一条长龙般威武,又像彩虹一样漂亮。小偷走过这座桥,心中顿生善意,从此金盆洗手,改邪归正;劫匪走过这座桥,也马上像换了个人一样洗心革面,投身慈善事业扶贫济困;只要谁心中有邪念,当他们走上这座桥的时候,邪念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世上的坏人越来越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太平了。文中通过比喻句描写了桥的样子,而排比句的运用则突出了桥的作用,称之为“回心转意桥”真是一点儿也不为过。
4.围绕中心,突出主题。想象是美好的,可以新颖奇特,但也应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要鲜明,立意要深刻。想象时要有一个中心来表现一个美好的愿望,如果只是瞎编一个故事为了哗众取宠,那样就失去了想象的意义。如学生在作文《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中这样写道: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会飞到美国总统奥巴马身边,在他脑中植入一个“世界和平”电脑芯片,这样,他就不会再想要挑起什么事端了。我在空中继续飞翔,看到哪里有战争,就在哪里洒下“和平香露”,凡是闻到“和平香露”味道的人就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武器,与对方握手言和。这段话就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要和平,不要战争。
5.写出新颖,富有创意。别人说过重复再说、别人写过重复再写的内容,就没有什么新意了,只会让人读着觉得平淡、乏味。想象作文就要别出心裁、突发奇想、写出新颖、富有创意。如能自动准确识别病情的医生电子眼,全城联网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的自动报警系统,自动调节水温的杯子,能发出真人读音的各科学生课本等都是不错的题材。想象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贵于新,只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就能写出求新求异的好文章。
二、拓展思维,广开思路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既要有合适的方法引路,又要想法设法拓宽学生思路,使他们头脑解放,思维驰骋,无拘无束地遨游在想象的美好天地里。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写好想象作文呢?
1.写未来的人。引导学生想象几十年后,身边熟悉的、陌生的人都会有哪些变化?到那时,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学生了,是不是成了科学家,或者成了建筑师;老师退休后去安享晚年,还是上了老年大学;小区门口的王医生还在给人看病吗?刘谦还表演魔术吗?刘翔呢?肯定跨不动栏了,那他会去干什么呢?
还可以想象自己摇身一变,成了飞鸟、白云、孙悟空、魔法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领他们来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体验更广阔的天空,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
2.写未来的事。首先可以写科幻故事。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现在还不能实现的愿望,经过几十年的科技发展,说不定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时空穿梭机上有一个主控台,正前方是个大屏幕,由机器人操纵。坐上时空穿梭机,机器人就可以按照你的意愿进行操作。这样,你就可以来到25世纪,看看这个全新的世界。当然,你也可以让时光倒流,来到原始社会,找找自己的祖先。
可以写发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仔细观察有哪些缺陷,可以进行哪些改进,然后展开想象,写写自己的发明创造。如能折叠起来放到衣兜里,在下雨时能撑起当雨伞的新型书包;能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有各种自动配套设施的新型房屋;小偷一伸手就会自动报警的智能钱包;出了车祸之后永远都不会伤到司机和路人的汽车等。
当然也可以续编故事。学生读过的故事大多曲折生动,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鼓励大胆想象,可以对原故事进行续编、改编,只要围绕一个主题,使读者受到启发就是好故事。如《小木偶的故事》续编,《去年的树》改编等都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完美人格塑造”,使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彰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净化心灵,提升品位。
语文学科涉及广泛,内容庞杂,每个版本的课文都是几经筛选和编排,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篇和佳作,包含了文学的儒雅,科学的严谨,历史的沧桑,自然的神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文章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从语文教材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 引导朗读,敏锐感知美
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因为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点,美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没有美的形象,就不会有美的情感体验。祝允明讲过:“事之形有美恶,而后吾之情有爱憎”,他就是把美的情感与美的形象直接联系起来。美的形象可反复的朗读体会,经过学生的想象而体现出来。
朗读是提高学生审美感知的重要方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的多了,才能有“悟性”“审美”即“语感”。在教学中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注意朗读的轻重音、停顿、语速、语调,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轻重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广播速度每分钟200字)、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会使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
二、带着爱心,积极欣赏美
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感情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没有审美主体的情感作用,艺术就难以实现它的审美功能。同时,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发挥大胆自由的想象去解读文章。
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知与审美想象。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情感的核心就是“爱”。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就不会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见青山妩媚,不就是对青山的爱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为什么会不厌呢?也是因为爱;“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中的人为什么最美呢?是因为爱。
人在审美中,的确是将自己的最美好的情感,其中最主要的是爱的情感赋予了对象,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所以,在教学中要借助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如在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为其买橘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情感迁移,想想自己父母对自己点滴的关怀,从而理解,如果朱自清没有对父亲的爱,便不会有如此细腻的描写,如果读者没有“爱”的情感,也便体会不出平实文字背后蕴含的朱自清的爱。这样以爱促美,以美促爱,培养学生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感情。
三、 诱发想象,主动体验美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作家创作是美对生活的客观复现,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在感知表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把作家复现的生活复归为学生心目中的图像。如学习马致远的《秋思》,要看到凄清寥落的秋景图,感受到游子飘零天涯的孤寂,指导学生反复吟咏,然后画出自己头脑中的“秋思图”,并为画配上自己的诗作,这样积极能动地多方位学习,能更系统全面地把握课文的美学意义。
人,又是带着自己鲜明的主体色彩来欣赏客观存在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弱柳扶风”四个汉字,她的眼前就能浮现出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红楼梦》里多愁善感、病体缠身的林黛玉,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也就是说,欣赏中的美感活动是离不开想象中的情感的,必然通过想象将概括化的内容转化成非常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带有情感的形象,才可以欣赏,即寓抽象于形象。如何其芳在《我为少男少女歌唱》中写道:“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想象微风的轻柔、阳光的和煦,便能很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不可抑制的快乐之情。但培养这种审美想象力和欣赏力并非朝夕之功,要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语言文字修养,贮备丰富的审美经验。
一、加强学生收集信息、积累素材的能力培养
作文涉及到一个人收集、贮存、加工、处理、检索、利用和传递信息的方方面面,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信息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于学生自觉寻求各种信息,正确吸收、利用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对素材进行分门别类,提高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处理能力。首先是拓展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会,对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素材积累的基础。比如,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会或者素材交流会,同学自行交流自己的近期所得材料和感想,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其次是拓展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幻想是一种与自己的生活愿望相结合,指向美好未来的想象。富于幻想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滋养学生作文成长的这一方沃土。开发好这块土地,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大有可为。再次是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的许多素材来源于他们的阅读,加强课外导读活动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的单一性和见识的狭窄性之不足。
二、加强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开发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特别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把作文记忆中的表象加以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文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等问题,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啊,这可太美了!完全是用香花组成的桃树,一朵朵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中,小作者有重点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一不显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三、加强学生多重视角、立题选题的训练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位:“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位:“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的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位:“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 .同一材料多种体裁。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想象)。
一、借助游戏的策略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儿童非常爱玩游戏,老师也应当满足这种爱好。不仅仅应当给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应当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充满游戏。借助游戏的趣味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为孩子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尽情参与其中,
【策略解析】学生经历了游戏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这种兴趣驱动了学生积极地思维,充分地发挥潜能,语言情感同时得到发展。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学生当然会乐于写作。
二、赋予角色的策略
在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赋予学生一种特定的角色,使学生从中获得个性化的角色体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比如:把课堂模拟成记者会的会场,学生是小记者,通过采访老师获得自己的写作素材。
【策略解析】教师运用现场采访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师,可贵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学生如何筛选信息、材料的过程,就是教学生如何获取对一个人的了解,学生的提问在老师的点拨下逐步深入,思路逐步开阔。可见,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模拟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寻找写作素材的快捷途径。
三、创设想象的策略
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和特长。作文教学要抓住这一天性,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心中活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让学生每做一次作文,想象力、创造力就得到一次释放,生命灵性就得到一次拓展。
【策略解析】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创设一定的想象情境,会让他们的想象如虎添翼。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要是让你送幅画,你会送给谁,画上画什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想法,大胆的发挥想象力。这样学生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正反对比的策略
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出示正反例子,让学生自己在比较和感知中,悟出所要写作的知识,这种认识是自我习得的,便于理解,印象深刻。
1. 无话可写的难题 许多学生在习作之时,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 面对学生的“无米可炊”,教师不应急于“送米下锅”,而是应当给予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灵敏度,诱发学生审美指向的同时,逐步积累和丰富审美经验,拓展“期待视野”。具体可以采用三种形式:①在审美陶冶中诱发审美需要指向,即根据阅读与审美的同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对具有丰富审美内蕴的名篇佳作进行审美阅读,在审美感悟中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审美理想,确立审美价值观念,从心灵的深处诱发审美需要指向,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客观事物美的属性,以求在客观事物美的属性的刺激下发现美,感受美,积累审美经验;②在审美观察中诱发审美注意指向,即指导学生学会“近焦观察”与“远焦观察”相结合、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有意性观察和随意性观察相结合的审美观察方法,排除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让审美属性鲜明、完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审美注意;③在审美体验中诱发审美情感指向,即采用“置身体验(即身临其境),以情动情”和“换位体验,以情移情”的两种方法,诱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稳定、持久地指向事物的审美属性。
2. 有话写不出的难题 这是因为习作氛围严肃,堵住学生倾吐审美情感之“口”。当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发现了美,体验了美,或者在审美想象中再现审美经验,重温审美体验,再次为客观事物美的属性感动不已的时候,心中已蓄满了美的冲动,应该说拿起笔来描述美,抒发美,倾吐审美情感,已是水到渠成。但是由于教师教风专制,教法呆板,过分注重形式,以及不合时宜的技巧指导,造成习作氛围严肃,学生心灵受束缚,思维受限制,阻断情感倾泄之路,堵住了学生倾吐之“口”,使学生有话说不出,写不出。
鉴于这种情况,应该宽松习作氛围,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技法指导,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描述美,抒发美。具体方法可以采用:①创设自由的习作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②增加习作的自主性。减少命题作文,淡化文体意识,只给范围广泛的开放性较强的习作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描写。③采取日记化、书信化的自由表达形式。当审美情感冲动已到极至,化意为文已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述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自己所感受到或所创造出的美,轻轻地倾吐自己对美的冲动,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3. 内容空洞的难题 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有二个:①学生审美注意泛散,审美观察能力低下,在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下,他们无法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审美属性,造成审美表象不鲜明、不完整、不生动;②教师在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意为文的时候不合时宜地进行习作技法、想象方法的指导,转移学生的审美注意,淡化学生审美情感,阻断学生审美想象,造成审美表象再现时不鲜明、不完整、不生动。
针对第一个原因,校正的方法是加强审美观察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具体可以采用:(1)“近焦观察”与“远焦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步入事物活动的局圈中,“近距离”地观察事物的局部性特点,再引导学生走出事物活动的局圈,“远距离”地把握事物的整体性特点,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独特的审美特性。(3)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定格的时空下观察事物横向剖面的审美属性(如各个部份、各个因素静态下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在运动的时空下观察事物纵向剖面的审美属性(如各个部分、各个因素动态下的特征),全面把握事物的发展状况。(4)有意性观察和随意性观察相结合。抓住事物在有意识状态下集中展现的风采和在无意之中泄露的真实面目,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审美属性。
针对第二个原因,校正方式是:①提倡习作技法的指导应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②宽松习作氛围,提倡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指导,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干扰,使思维流畅,表达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