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优秀9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于丹庄子心得观后感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1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又被称为)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是妈妈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买的里面又许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妈妈说看了后面的解释,我就懂得了。

比如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和纷,应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还是听不懂……

不过,这里面又有许多的故事。有些是现代寓言还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欢看这些故事,不过,我觉的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道理。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翻到最后几页是,我看到了《庄子》这本书原文,我几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几个我能猜出来。《庄子》这本书是谁写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论语一样是被学生记载起来的还是庄子自己写的?

我每天晚上都会想,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如果人死了是什么感觉呢?肯定回答:没有知觉了。又问:没有知觉是怎么样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远都醒不过来的麻醉针那么,打了麻醉针是什么感觉呢?再这么问下去,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书上说,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绝不找死。庄子之所以能够谈笑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没什么好怕的。

弟子规里面说:非圣书,屏勿视。我想,我这应该就是再看所谓的“胜书”吧。

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3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 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4

在当今这个热闹喧嚣,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许多人都感到太累。繁复琐碎的家庭生活、工作竞争,还有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世俗却又无可躲避的红尘俗事,往往令我们心生疲惫,加重心灵的负荷,难以保持内心的安静。这个时候,不妨读一读于丹的《庄子心得》,学会放空负面情绪,给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减负,为内心寻找一份宁静,保持生命本真。

人生在世,最难放得下的就是名与利,许多人为此而付出宝贵的时间和自由。谁都知道名利乃身外之物,可是,要真正拥有恬淡的心态,做到宁静致远、超越名利却非易事。

古往今来的贤哲们都重视内在的精神财富,庄子也不例外。庄子在《逍遥游》一个故事中提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于丹诠释说:“一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鼹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汤汤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它的小肚子而已。”这与“食不过三餐,寝不过一床”的道理相一致,淡泊为大,知足常乐。庄子提倡这样一种宁静恬淡、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名利权情,所有的荣华富贵乃身外之物,毫无意义。过份地追求这些,我们的心智就容易受虚名浮利所累,从而心生浮躁,心理失衡。

《庄子》讲述的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人精神层次的超脱。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远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是为了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那里有着一个比天空、比海洋还更加辽阔宽广的精神空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于丹借庄子在《逍遥游》里描述的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以超脱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为内心找到一份安宁,才能保持灵魂的清新和丰盈。

作家周国平曾这样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一个人能够拥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即使人生的境遇不如人意、变幻多舛,他也能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从容不迫,淡定安详。

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在于他有没有一颗甘于寂寞、甘于平凡的心。有很多人一生随波逐流,追求虚名浮利,难以恪守生命本真,因为他耐不住寂寞孤独。置身于红尘俗世中,内心的任何一丝一毫的惶惑和游移,都足以坍塌我们曾经坚持的秉性,甚至是坚守的精神信念。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所涵盖的思想寓意有着我们后人学习和思考的精神财富。认真细心地研读、体会于丹的《庄子心得》,你会悟到,只要有勇气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淡泊名利,超越世俗,毁誉由人,宠辱不惊,你会发现你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游心于淡,合气于漠”的淡定从容、虚怀若谷、豁达洒脱、超然逍遥的心智力量和博大的精神境界。

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5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一边孔子,一边庄子,我认为是必须的。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笔记 篇6

五一长假到了,班里同学可能都出游了,博客上有些冷清。我正好看完了3JXH托人带来的《于丹庄子心得》(谢谢3J常常给我买好看的书),忍不住把我的心得说给大伙听听。

我没有看百家讲坛,不知道于丹同学的口才有多好。仅从她写的书来看,于丹同学是个感受力极强而且聪明绝顶的人,她转一趟泰山后山就有了深刻感悟,和认识上的升华(大家如果看了我以前贴的泰山游记,一定知道当年我、我3J和我爸也去过后山,还看了冯玉祥的墓碑。只怪自己当时年纪小,糊里糊涂的,除了佩服自己的爸爸,没什么太多的感悟)。所以说,于丹她虽然没什么太多的磨难和阅历,但写的东西却也可以有说服力。

特别是对《庄子》这种古文,多少年来,各种解读简直是汗牛充栋满坑满谷,还有英文译本。仅我家就有3本庄子的注释和解读。其中最著名的是钱穆写的《庄老通辨》。但是有多少人爱看呢?又印了多少本呢?我看了其中几页,就发现了于丹所讲的同样的故事,但于丹的语言生动新鲜,简单又结合现实。比如:神龟的故事、鱼干的故事、老婆死反而高兴的故事、怪鸟的故事、车马的故事等等,钱穆老学者在第7至第8页也讲到了啊!但就是不如于丹的通俗浅显,同样的故事,讲起来就是不一样啊!不过,不可否认钱穆的书学术性比较强。

于丹同学还把以往人们认为消沉、厌世、不争、低调、出世、隐士的道家学说转而变成作一个快乐、智慧、慈悲的人,要有赤子之心的生活理论。当然,她也结合了儒家的入世学说积极的一面。总之,就像我DJ说的,“人不快乐,多冤哪!”

看完于丹的书,让人心情的确好了一些,但人世间还是有很多烦恼要去除,这就看每个人自己的功力了。反正我把这本书里的故事都一一讲给小宝听,她爱听极了。据说还转述给班里同学,同学竟追着她让她不断补充新的故事哪!

说到不足之处,于丹同学书中有些低级的错误,真不应该。比如第25页,把有视力、听力障碍的残疾人称为聋子、瞎子;对曹商获得车马奖励来由的叙述不甚文雅,同样的故事,钱穆就用词文明一些。

先写这些,揍个数吧!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7

青海敦煌西北一线的旅游途中,发信息给丈夫问要不要我带什么礼物,以为在家的丈夫和女儿会给我提出带点特产或其他什么的要求,不想丈夫回信息陶冶出一份平川万里的心态就是给我和女儿的最好礼物。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这个问题,何谓平川万里的心态?而丈夫又为何有如此一说?

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到了肩吾和连叔的故事,肩吾对连叔说了一个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说那个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可是却可以驾着飞龙,乘着云气,游乎四海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间。读到这里,我也象肩吾一样,笑着在心里说,其实哪里真的有这样的神人呢?

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女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与人友与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是否也让我不经意的会有一点点疲惫,所以丈夫才有平川万里的心态一说?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知道,单位、家庭两点一线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的确让我常常有点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做不到是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的吧。

如何让自己的心也平川万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游完敦煌,我们乘大巴前往兰州,车子沿着祈连山脉长长久久在一望无际灰朦朦的戈壁滩中行使。导游介绍说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很好的话,我们可以在中午时分看见美丽的海市蜃楼。看海市蜃楼是我久远的梦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场据说是十年难一遇的雨,阳光迟迟不肯出来。但是行驶途中,在祈连山下远远的出现了一个水库,水库上面云雾缥缈,映着山巅的白雪,美丽极了。不知是谁喊了声:看啊,海市蜃楼!车里一下热闹起来,七嘴八舌还有相机喀擦的声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楼。导游说那只是水库,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着说不要紧,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就是!

是啊,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愿意而将美景幻成海市蜃楼。

万水千山总关情,知道了其实看山看水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许正是这样吧。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 ,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8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笔头来描摹一下这个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笔,浮现眼前的,总是一个至玄至幻的影子。这个影子或隐没于江湖,或委身于水田,或翩跹于梦幻,或混迹于闹市,令我无从下笔,只得兴叹。

大多数人对于庄子,是迷惑不解的。那个烽火狼烟、豪杰并起的时代,赋予人的,是激情和斗志,是渴望辅佐君王、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丈夫情怀,而庄子,这个槁项黄须、聪明透顶的人,却弃自己的满腔才情不用,或与水田曳尾的神龟游戏,或研究墙角蜗牛触角上的弹丸小国,或臆造出不存在于世的大鹏、大鲲,甚至对送到眼前的楚国相位都安然不动……这太出乎人们意料了!

是啊!在那个名士说客围绕着君王,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们那一套“治人”之术的时候,我们的庄子,却转过头来,把自己的内心对准了我们这些最普通的人。他诚恳地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坚定地鼓励我们去寻找自由、坚守内心。当他的老妻死去后,他毫不悲伤,高兴得击鼓,庆贺老妻归于自然;当同乡的曹商在乡里羡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赏赐的车马时,我们的庄子竟毫不留情地讽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脓疮……

庄子就是这样的特立独行,他的行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样的古怪,他真是那个时代一个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当我逐渐触摸到庄子的内心后,我才渐渐了解,正如清朝进士吴文英所说“庄子眼光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终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样,庄子因为对世界极度的热爱,才会对它表现出极度的失望,才会向往自由,让心摆脱奴役,才会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来抨击、暗喻当时的社会。话说回来,庄子的蜗角之国,更是对世间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对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为,就在于对世界的深爱,他似乎用他的放荡不羁来对待世俗的框约,用他的怪诞诙谐来嘲讽世俗的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这样一来,庄子的所作所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内心的准则吗?

庄子就像一本书,读前令人疑惑,读后令人开朗。

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9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就像是一条再肥美的鲈鱼,如果就这么活生生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会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经过厨师一道道工序细心烹饪之后,展现在你面前,它就会让你垂涎欲滴。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就是那个出色的厨师。

其实于丹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我们是极易理解的。而她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也未必没有听说过。应该说她是根据《庄子》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将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循序渐进,不失归整。她给予了我一种立体的思维空间,从庄子到人生,从人生到我的现实生活。我现取书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然后又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jiāo liaacute;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泱泱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即使是比尔盖茨,睡觉也只需要一张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实就这么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将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几个呢?反观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冲得支离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过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许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偏离你的初衷,你却毫无察觉。在工作、生活中,与周遭的人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个人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于是不再执着于此,释然。

其二,于丹在书中讲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其实动态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是能够达到静平衡的。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却几乎不存在,而动态平衡却极易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与时俱进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是从事何种职业,你都应该不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你可以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份报;也可以去听一次课或者上一次网;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习得一种新的模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