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郭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寒假期间,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电影《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大体内容是讲太阳经过数亿年后逐渐衰老膨胀,若干年后即将吞没地球,人类为了自救,提出了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就是在地球表面共安装了1万台发动机,企图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我是一个漫威迷,钢铁侠、美国队长、蜘蛛侠……已经成为了我的口头禅,更是我和同学们课间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流浪地球》这部大片面前,复仇者联盟他们也只能算是相当软绵绵的科幻了。
在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片段,就是由于木星的引力太强,地球推进器受到干扰接连停止工作,地球并没有按照人类预测的轨道行走,出现意外被木星的引力吸了过去,就在全世界人们要绝望的时候,女主角韩多多发了全球广播说希望大家不要放弃,一起加入她们,抓住最后机会拼一把。不出所料,离开的人们又返回来帮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可是推进器喷发的火力到达一半高度就没了,就在人类再次彻底绝望的时候,空间站里的刘培强却已经开启了空间站向木星飞去,计划用空间站里的30万吨燃料引起爆炸,冲击波使地球远离木星。虽然刘培强牺牲了,但是计划也成功了,人类取得了胜利。
就在这时人们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无论在什么时候一定不要放弃,要永远充满希望地活下去;还要团结一致,为了人类的利益,要有牺牲精神,舍小我顾大家。这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电影很好看,希望大家有空看一看。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观的人不计其数。电影院里观众满满当当,为这样一部超越现实的作品“助阵”,宏大的场景、动人的情节、压抑的杯具……从津津乐道转向沉默无声,电影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受。
熟悉的家园,北京、上海、济南、杭州……一个个地标在电影里出现,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极寒天气里,我们已经找不到丝毫的温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个个地球人送给了灾难,仅存的转移到地下空间,再也无法享受蓝天与空气,再也无法感受四季的完美。失去的,正是我们今日所拥有的;拥有的,正是我们明天要失去的。整个地球都是命运共同体,想尽千方百计,让地球能够安全的去流浪。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人类命运的一叶扁舟,何去何从?这样的开头,实在让观众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黄色的校车、熟悉的大厦……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只能往远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园。可,家园在哪里呢?
感情是作品的纽带。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爷孙之情、同事之情、战友之情……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唯有这些感情值得让人落泪。看完这部电影,灾难我们能够咬紧牙关,情感却无法控制。人类的眼泪是为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从大海边的陪伴开始,父子之间有了某种默契,语言传递着关心,行动诠释着大爱。当吴京扮演的父亲为拯救地球而毅然飞蛾扑火的时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此处无声胜有声,多少观众已经无法按捺自我的情绪……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伟大,父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人性的义无反顾——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为因为他(她)把每一次行动当成诠释生命的意义的最好机会。
在很多人看来电影中主人公的果敢与坚毅为影片增彩不少。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仅有在苦难与艰险面前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回到个人,所谓勇敢是一种人生选择。并不是哪一个生来就是勇敢的,人在应对危险的时候,自保是本能。我们不能渴望每一个人在应对挑战的时候都如此坚毅果敢,选择是自由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勇敢的人有着丰富而趣味的生活,他们从来不担心在舒适的环境里一蹶不振,舒适对他们来讲意味陷阱还和考验。想到一个很老套的问题:假如生命还仅有七天,你会如何选择?电影给我们这样几个提示:和家人在一齐,安静而平和的与世界握手言和;心怀期望,勇敢去抓住最终的机会一搏……忽然明白:勇敢是对期望的坚持,是信仰所在,是人性中的光。
“冰终将会化成水。”在上海的鸿沟中命悬一线,两位剧中人感慨着上海的冰天雪地,以往的繁华烟消云散,冰冷冰冷的,世界还会好起来吗?正是因为这份相信,人才一次次的在灾难中获得永生。这个时代,期望是最珍贵的。想到一篇文章中说过:世界上没有最坏的事情,只是还没有结束而已。所有的事情在风云变幻之后都会有好的结果,要充分地相信。当受困于一片沼泽,要相信能够活着爬出;当乌云遮蔽了天空,要相信太阳依然光芒四射;当时光一年一年溜走,要相信青春是一种态度;当朋友离你而去,要相信生命里还有生动的相遇……相信爱,相信自我,相信世界,即使真的有一天地球去流浪,我们也能够始终坚持一份甜蜜的初心。
期望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每当灾难来袭,绝望之中的期望,尤为珍贵。地球在流浪,正如生命之舟在风雨中颠簸。拼死一搏,我们终将战胜恐惧,到达彼岸。爱的世界里,人类何尝不是在一次次流浪?有太多的真感情被藏在表象之下,信任断裂,自私与贪婪疯长,一张张脸已经扭曲变形。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不明白自我真正需要什么,不明白如何安顿好自我的心灵,不明白如何爱这个世界。粉饰的笑脸,空虚的灵魂,无以言表的不屑一顾,流浪,地球就是人的隐喻。冲破藩篱,需要人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电影中巧妙地插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道出回家的渴望。回家,让自我变成一道柔和的光。宇航员的回家是一种悲壮,地球人的回家是一份长情。家是人精神的寄托,无论走多远,都牵连着游子的心。《流浪地球》中地球再回到原先的位置变成了一种奢望,人回到地下城的路中变成了浩劫一场,越是难以抵达的,越是值得去尝试。回家之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背离。一次次外出,也是一次次回家,走得越远,家在心里越清晰。乡情浓郁,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未来已来,在春天里开出一朵朵生命之花,让我们在地球的怀抱里安静做梦。
在各类书籍中,加在三毛前面的形容词都是倔强、坚强、特立独行等等。但仔细想来,三毛毕竟是个女性,再坚强、再倔强,又能到何种程度呢?其实每个文人骨子里都是清高的,他们不屑与别人混为一谈,所以敏感的心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女性,因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可能用之不竭,所以生活经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上,三毛值得任何人膜拜,她可以穿着破旧的牛仔服席地而坐,潇洒不羁。她可以流浪异国,不受阻碍。就算无情的现实一次次将她打垮,她永远可以用别人艳羡的姿态凌驾于现实之上。这也可能是许多喜欢三毛的原因吧。同样,她可以像个小女子一样,将深入骨髓的思念写得如此动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它有着小女子的情怀,大女子的魄力,有着生命的宽度与厚度,所以上帝只能狠心夺走她生命的长度,让她在不惑之年就匆匆离世,留给后人无限的哀戚无论怎样,对于三毛我永远只能是企羡,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人文情怀铸就的母性毕淑敏的作品大多充满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但又不像白先勇写浮世繁华,我曾看过她的一篇《婚姻鞋》,观后拍案叫绝,文笔到位,犀利中透着过来人的情感,其余作品也是文笔细腻,委婉流长。别人说作家里的犀利一枝花应该是龙应台,一支笔写遍万般沧桑。其实这是要分类别看的,毕淑敏文中有一种母性的光辉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据说,福楼拜曾把莫泊桑的手稿付之一炬,要他描绘大街上行人的样貌,而这正是毕淑敏所特长的,用尖锐的笔锋描绘人事物,所以她才会被读者所接受。试问,谁会不接受一个描绘生活的人呢?她将每一对灵魂伴侣的生活写得入木三分,将幸福写得如此动人“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所以,毕淑敏一生善良。她的光辉,照亮了千万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让我们追寻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幸福不是深情,而是久伴,在于点滴之间的关爱。以平常心生情味我常常想,世上再无第二个林清玄,可以将文写的如此淡然却引人深思。他的文章,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如清酒,又清又有味道。这个世界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自由,也有人淡泊一生静静写文。林清玄就好像我们心里某一角落安静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想过到了某个年纪能平安喜乐自由,达到林清玄文章中的高度“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每天被世俗杂务压制住的时候,能让我平静下来的只有文章与歌曲。林清玄的文字有治愈的功能与直达心灵的力量,让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记得《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中写道“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林清玄确实以“花”来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操来支撑的心灵,留给读者难以摒弃的美。这也可能是林清玄写文的情思所在,情味淡然,醇香悠长,似一杯清酒,流进每个人的心里。春天,十个海子与大多数人一样,初读海子,是那首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此,我的脑海里边有一个海子。我惊艳与这位先验性的诗人。有人说,海子是为情而死。这也众说纷纭。诗人的内心比作家的更孤独,这是我一直赞同的。也许是没有能够支撑他活下去的东西吧。海子一生爱过七个女人,其中一个是她的母亲自不必说,他与其余的六个有着怎样的纠葛我们也不妄加揣测,我们不是他,又怎会懂他。诗人内心是怎样的孤独落寞竟能让他如此决绝,留给后人无限的哀叹惋惜。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不懂,只有评赏生前的作品了。他的诗没有过多的浓墨重彩,反而给人清晰的存在感。所以,海子死后,大家才会说法不一。一位诗人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诗人似有憎恨《圣经》的情结,圣书“肮脏而快乐”。这一情结更明显地表现于《太阳》一诗中:“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头骨/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这也就更加明确地交代了死亡:圣书让人死亡,死亡的结果是血液横流,再也看不到远方。然后有人在海子生前的作品中找到了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而尤给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们是不会注意,有时即使是注意也是不会警觉这些景象的。但是当人们后来一遍遍地感受这些时,诗人已逝。在一个和煦的春日,我看见远方,看见海子向我走来,面带微笑,身后一片春暖花开。
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而他们愿与读者分享,这本就是最大的幸运了,我们不必苛求太多。余秋雨曾执笔写道:“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是的,文人。
在“15亿票房”的吸引下,我满怀激情与好奇心来观看了这部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
我之前看过刘慈欣写的《三体》,让我颇为震撼。而这部根据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所拍摄的同名科幻电影,同样没有让我失望。
在看电影时,我好几次热血沸腾,我不舍得眨眼,不希望错过每一帧的画面。我震撼,震撼电影丰富的情节与壮观的画面;我自豪,自豪国产科幻电影品质的一大突破;我感动,感动刘培强的舍生取义,感动全世界人民的万众一心,和刘启等人与家人的浓浓亲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刘培强在空间站的窗户上每天根据木星的位置画圈,像日历一样计算自己快要回家的时间,和亲人分别十几年,其中的辛苦和思念溢于言表,电影没有太多煽情的台词,这个画圆圈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另外有一个小细节是,窗户旁边挂了《盗梦空间》里的陀螺,电影里最终主人公回了家,这也表达了刘培强对回家的渴望。
《流浪地球》尽量让每一个角色都丰富起来,作为配角的老何也不例外,他摘下头盔去机房检查线缆,点燃了“珍藏”的香烟,其实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了。当他打开烟盒的时候,给了一个字条的特写,字条是妈妈留给他的,让他注意身体,天冷记得穿秋裤。这里也是一个很让人感动的一个泪点,每一个为地球能活下来而拼搏的人,其实都有自己牵挂的家人,但他们不得不为了任务和信念做出牺牲。
其实,这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传承才要如此拼命的保护地球。他们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完全不亚于黄继光、董存瑞这些英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拯救地球的英雄,不是吗?
电影中提到过一句话:希望是什么?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虽然珍贵,虽然稀少,但它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我也是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也想大声的喊出:奔跑吧,地球!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部国产电影刷屏了,很多人赞誉它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起点,无论是特效还是剧情都堪称一流。怀着好奇我走进电影院观赏了这部影片。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20xx年,讲述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太阳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一千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在流浪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木星引力的影响,4000多台行星发动机熄火。虽然在全人类共同努力下发动机恢复了运作,但地球已经突破了洛希极限面临解体,人类文明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灭顶之灾。主人公刘启提出了“点燃木星”的方案,在其父刘培强的牺牲下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
平心而论,在剧作和制作方面与好莱坞一线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流浪地球》的价值在于:中国终于能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主题,拍出有自己特色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对“英雄”这个形象的塑造十分有东方韵味:为保住火石坠下深渊的无名司机;为了救韩子昂丧命的队员刚子;发现智能机器人“莫斯”叛逃后协助刘培强,不幸牺牲的领航员马卡洛夫;来自不同国家的救援队不约而同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最后机会,只为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任务……所有人都拼尽全力,生死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愈发清晰。
事实上,通过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这个构思本身就极具浪漫主义,和中华五千年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影片中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对联合政府说出:“没有人,一切都没有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人,是感性兼有理性,是复杂情感的集合,是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温度的,绝非空间站中储存的DNA图谱和电子档案所能替代。因此,当刘培强知道希望渺茫时仍然选择了牺牲空间站,去搏取那微小的拯救地球的可能,莫斯评价“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正是对整部电影最好的升华。
“人类的勇气和坚毅必将被镌刻在星空之下。”
是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人刘欣慈——众科幻小说里,第一部真正变成影片的作品。《流浪地球》在电影院如火如荼地上映,我个人认为:影片无论从对细节的处理,还是对作品的刻画,不愧为媒体所言,《流浪地球》堪称国产科幻片中里程碑式的一部精美影片。
故事设定的背景是在未来,由于太阳急速衰老膨胀,没有了太阳,地球将遭遇灭顶之灾,人类为了生存下来,开始了一个长达2500年的行星移民计划,称为“流浪地球”计划。地面上将不再有人居住,仅剩余的人口都在人工建造的地下城生活,靠着科技投影出的假象,蓝天白云、青青草地,迷惑人们的视觉,可在这背后,覆盖的是一块块腐朽的钢铁组成的废墟,死一般的沉寂包裹着,仅能够听到的,也只是生灵的哀叹。
影片一开始,没有急于进入剧情的主线本身,而是耐心交代了两对父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年幼的刘启坐在父亲刘培强的腿上,倚靠着他看天文镜里宇宙里的木星;韩子昂坐在旁边,看着儿孙俩,脸上也挂满了笑容。刘培强将通行证交于韩子昂,也把刘启托付给他,这样,他们就可以免受残酷的抽签,顺利进入地下城安全生活,自己到空间站去工作。
刘启与韩朵朵好奇来到地面上,阴差阳错的和韩子昂以及一些人员成为了救援队,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可以得知,刘启的家庭始终处于残缺状态,对父亲的感情是悔,是恨。他反抗父亲的指令,心中与父亲敌对的心理屹立不动,但这只是大多数的时候,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刘启心中的感情得到解放,他理解了父亲的选择,第一次走进他的内心,第一次与父亲感同身受,完成了一个男孩到一个男人的心理蜕变。
生命的牺牲,在影片里最是寻常。但这些在与命运搏斗的人物也没有时间为牺牲的人哀伤,只能为了大众的利益继续前行,刘启如此,韩朵朵如此,那些救援的人也如此,他们要忍受亲人的离别,牺牲自由的时间,背负沉重的使命前行。
“希望,是这个年代里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正是这份希望,令苦难中的人们重获新生,令彼此分离的人能够紧紧相拥,也让人们明白生命的珍贵,让地球抓住求命稻草,得到新的生命。
今日看了电影《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的一部小说拍摄的。以前对刘慈欣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略有耳闻,记得我们班长经常拿着他的《三体》看。故事讲的是地球未来的状况,由于太阳老化会吞噬地球,不得不从太阳系中逃出来,采用动力“搬家”到另一个星系。没想到地球在逃脱途中经过木星时候却犯了难,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吸引,从而偏离原轨道,引起灾害,人类竭尽全力拯救地球的故事。本片拍的异常像好莱坞大片,视觉效果实在是太震撼了!走出影院后心境也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的地球拯救行动叫做“流浪地球”,意思是地球从此脱离太阳系,走上长久的流浪之路,就像一叶小舟,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当中,直到到达另一个“太阳系”。一开始,对影片呈现的场景感到有点惶恐——那是一种落寞的白色,白茫茫的,是没有目的地的那种迷茫感,把观影的人都麻痹了。
接下来的剧情还是很具感染性的,情节的承接渲染的很好,节奏紧凑。结合影片开头呈现的雪景一样,几十年后的北京破败不堪,一片荒瘠,零下八十多度已成了常态。人类不惜巨资在地球上建了一万个地下城——地下几千米的生存空间,供给给遇难的人,供他们及时避难。所以,能到地面上瞅一眼都成了难事。看到那里,我的心境有些沉重,为影片中地球的惨状而痛心不已。
影片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贫瘠的,毫无生机的。由于迁徙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几十年后的地球表面已经不再适合人居住了,环境恶劣地惊人,让人可怕,毫无人活过的痕迹。只能在“地下城”中感受着麻木的、机械的生活,滴答滴答地,等待着自然规律的终结。
主角刘启的父亲刘培强是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了十七年,做地球流浪的指引工作,即将面临服役到期而回到地球。走之前,他陪着刘启最终一次观星,指着木星告诉年幼的刘启说:“爸爸会变成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在天空中看着你。当你看到木星在你眼前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这是一个谎言,因为在北京处于逃离太阳的阳面,根本看不到星星。在影片的最终,这句话终究也只是个留下的念想而已,因为爸爸回不来了,最终自我牺牲变成了“星星”。
影片中有些情节让我异常感动。记得主角的姥爷韩子昂在参与救援经过被雪覆盖淹没的上海市的时候说过:“在那个时候,人们根本不会关心太阳呀什么的,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那时候我赚不到钱,可是我每一天都是很开心的,每一天回家就吃你奶奶做的面,其实你奶奶根本不会做饭,她做的面呀,太咸了,可是我啊,一点都不敢剩。”这才是最滋润的小日子,不会为钱而活,可是并不代表活得没有意义,其实对于物质的藐视不是做作的表现。人类并不明白这个“毁灭”从何而起,或许是一次坍塌,一次火山喷发,一个物种的销声匿迹,只可是人类没有注意到而已——人类太注重所谓物质的输入,这才是最可悲的。其实地球早就开始了发出抗议的警报,然而无人问津,所以它撑不住了,生命迹象已化为乌有。
然而,“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这是刘培强最终发出的感叹。地球濒临死亡,顷刻间会被木星吸引过去并且进行自行“解体”,很多人真的不忍心,在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当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紧要关头,所有人的沉寂了——
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东西多自然好,可是真的把握地住吗?以往以为地球是所有人永远的乌托邦,可惜没有人聆听地球的呻吟,人类只会不断地夺取,夺取,夺取,却从未感激过馈赠给我们物品的那个被我们自以为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库。
在这个时候,要想让人坚持理智,实在是一种奢求。所以刘启最终提出了一个计划避免地球和木星相撞,所剩不多的救援人员开始实施。得知消息的刘培强恳请联合政府批准派救援队支援,联合政府准许后进行全球播报,正在撤离的救援队听到播报后果断转头返程,放弃了最终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只是为了为地球争取可能的机会,看到那里我的眼泪又不自觉的留了出来。
既然如此,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期望。影片中主角的妹妹韩朵朵在呼吁救援的时候说:“我原本不相信期望,可是经过今日,我相信了,期望是一个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是回家时的方向。”不一样于开头是教师提问的时候回答的不真实,相反,这是没有掺杂虚假的真实。可是,为什么成功率为0的计划仍然要执行?是因为失去的够多了,不怕再失去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只要有一线期望都不要放弃。可是期望究竟是什么?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的一节政治课,教师在讲生命这一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马航370明明已经隔了那么长时间,根本不可能找到飞机遗骸和乘客尸体,可是仍然在继续进行徒劳的寻找?再找下去,岂不是浪费时间?之后教师解释是因为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对生命给予尊重的态度,这是对生命的敬重和爱护,更是一种安慰,对遇难者的亲人,家庭的安慰。我一向觉得这句话异常玄乎,太哲学,实在是搞不懂。结合马航370事件来看,我认为“流浪地球”计划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坚守,是对地球的职责感使然,无法摒弃对地球的不舍,所以宁可拖着地球走也不扔下它不管,有一点新的可能就放手一搏,总之大不了都死罢了,这是一种深深地眷恋。
影片还提到了“家”,像韩朵朵在爷爷死后在雪地里哭喊着:“没有了爷爷,我们能去哪啊?哪里是我们的家啊?”嗓子里堵着苦苦的,咽不下去的都是咸咸的泪水。在爷爷死的时候叫着了韩朵朵的名字——那是他死去的女儿的名字,这个捡来的女孩是他想念女儿的载体,他想着,在零下八十多度的铅色天空和有些发黑的雪堆中冻僵了。看到那里,我哭了,我看到很多人趁着黑,转过头向我投来鄙夷的眼神,似乎在说“这孩子太入戏了”。而我不解的是大多数人难道对“家”没有一种发自于心的自然情感吗?昨日我在咖啡馆偶然听到两个姐姐在小声议论,其中一个时不时地照镜子,兴趣颇浓地拨弄着卷曲的头发,然后说“我真想找个有钱的干爹,要不然我都没钱整容了”,另一个则附和着:“真是的,过年期间我妈非让我串门去,天天见七大姑八大姨,整的我都不认识我祖宗了”,我打心底很排斥这种叛逆期过早唤醒的惨绿“社会人”,不由的把椅子挪得远了点。
《流浪地球》看完之后,影片中呈现的东西:家园、团结、亲情、爱、自我牺牲、期望……让我流了很多次泪。我忽然发现我对地球家园爱的那么深沉,对外面的很大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近乎于本能的不舍——因为2500多年后,一百代人的接力都在贝加尔湖畔等待着“冰”化成“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