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常会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这时可以把它可以记录在感言中。是不是写起感言来就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我的三十年散文通用10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1979年高中毕业,那时就有一个做记者的梦想。而最早接触这本杂志,是1982年。记得是刚过完春节,十八九岁的我正在连队训练,忽然接到通知,要我去团里的“通讯员培训班”报到。紧张的培训、实习结束后,我被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组留下了。从此,我可以在那里看到一些平时根本不知道、也看不到的新闻专业刊物。也许是我家乡观念太浓,也许是她的可读性很强,一本32开本的《河南日报通讯》叫我爱不释手,她――就是《新闻爱好者》的前身。我从这本杂志里吸吮了很多的“营养”,写作水平提高很快。随后,我的一些稿子开始在武汉军区《战斗报》等报刊见报了,年底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见报任务,团里还给我记了三等功。在1983年、1984年,我仍以较好的成绩分别荣立三等功一次,共达三次,这在当时也是少有的。
1984年年底,我在首长和战友的惋惜和祝福声中脱下了心爱的军装。和别的战友不一样的是,人家离开部队时带的多是被服、子弹壳等军品,而我带的则是两纸箱书籍,甚至包括几本经宣传股“特批”可以带走的《河南日报通讯》。
回到农村,我很快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兼团支部书记。平时遇见好的新闻线索,我就及时采访、写稿、发稿。就这样,我时不时有稿件见诸报端或在广播电台播发,成了当地有名的“土记者”。不久,《河南日报通讯》从赠阅的内部刊物正式更名为《新闻爱好者》,并在全国发行,我毫不犹豫地自费订了一份。这时,一些喜爱写作的农村青年慕名找到我,一起探询写作的奥妙,提供新闻线索。我想,何不把他们组织起来办个学习班,一是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二是可以激发他们的新闻兴趣,三是可以给乡里培养一批通讯员,何乐而不为呢?我把这个想法给乡里的有关领导一说,立即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乡广播站广播了举办新闻培训班的消息,培训场地、黑板、粉笔、学员笔记本等,都是乡里安排的。谁知不几天,竟有30多人报名,他们多是本乡的农村青年,也有少数邻近乡的,其中还有一位50多岁的老同志。在这期学习班上,我根据参加部队新闻培训班的笔记,参考新闻写作教科书,给学员们讲了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体裁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还重点结合自身的实践过程谈了很多体会。由于是自身经历的、有很多例子是土生土长的,所以大家的感觉和反映还不错。我还给学员介绍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并拿出几期存刊给大家品读。他们和我一样,对《新闻爱好者》竟是一见钟情,培训结束时,每人都自费订了一份。后来,在这批学员中,有10多人的作品经常见报,3人成绩突出,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其中2人被县有关部门录用为干部或职工。
从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整这个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说明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我是96年出生的,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变革,但想想我印象中的十几年,还是可以感到身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变化最大的就是家用电器的变更。九几年那会,电视还没有普及,只有有些家底的百姓才能买得起。那时我的姥爷家虽然有些积蓄,可是想要买得起电视还差得很远。我老爷喜欢电子,决心要自己造一台电视。通过好友的结构图和不懈的努力,我老爷造出了整栋楼的第一台电视。虽然这只是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但对当时的的人而言却是个新鲜玩意。造好电视的那天晚上,楼里大大小小的住户都来我姥爷家体验这“奢侈品”。 现在,当年的那台黑白电视早已“光荣下岗了”,而三四十寸的大彩电随处可见,甚至有些人家还有两三台。
其次就是通信设备,虽然当时告别了写信的繁琐时代,可由于高昂的话费,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摆设。为联络方便,当时但凡经济允许的人都配备了“BP”机。所以当时朋友见面总不忘抛下一句“有事CALL我”再离去,对当时的人来说别提多神奇了。近几年,通讯设备飞速发展,早已是“手机人手一部,电脑覆盖全部”了。流行语也从“有事CALL我”变成了“有事Q我”
关键词:管理会计成本管理 管理会计师
1 回顾
1 . 1 在理论研究方面。
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对西方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教材,使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普及。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些会计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班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管理会计在我国开始普及、推广和发展。80年代初、中期,学者们就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意义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并开始就有关论题进行国际交流。9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实现了与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余绪缨[1-4]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总结了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特点;通过对精密性与科学性的关系辨析,指出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差别,强调心理活动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数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工具来使用“; 管理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进行管理会计学科建设,应超越流行的纯技术、数量观,而从人文、哲学的高度凸显其中国特色;通过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对比分析提出企业管理应以“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为主导“, 以规章制度为主导”的刚性管理只能起辅助作用等一系列观点,解决了在管理会计研究和运用过程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有效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活动。
1 . 2 在实际应用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明确,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模式。鞍钢的班组经济核算、首钢的全面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大中型企业尝试采用了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后,在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效益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成本控制渗透到各个环节,一些企业结合国情,推行了成本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和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成本制度。推行变动成本法,更好地满足了成本预测和决策的要求。90年代后邯钢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人说邯钢经验是美国的“泰罗制”,邯钢的“成本否决”就是“泰罗制”的标准成本制度,也有人说邯钢经验完全称得上是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范例,是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成功典范。之后,适时制、作业成本法、人本管理思想受到重视。
2 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首先,在管理理念上,人们普遍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应认真学习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经验,同时要结合国情“, 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吸收、总结所蕴含的许多可以超越时空的管理理念、智慧、理论和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次,部分实现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学者们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便利条件,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密切关注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引进并总结好的做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进而与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相联系,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深入实践,进行案例或经验性研究,总结成功企业的经验,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促进理论的成熟和发展。第三,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日趋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另外开拓了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首次提出了“广义管理会计体系”新概念,突破了国内外仅限于微观层面研究的局限。
但由于学术机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领导意识、人员素质、社会环境、技术进步、学科自身缺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诸如重学科体系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重方法研究,轻应用研究;重理论,轻实践;引进介绍多,结合国情少; 重“ 物”轻“ 人”;研究力量严重不足,研究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功利色彩严重等。
3 思考。
3 . 1 政府的作用。
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与影响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但很多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够,缺乏内在动力,因而需要政府推动。首先要营造重视管理会计的氛围,明确管理会计的地位,建立管理会计师组织,培养专业管理会计师队伍;其次要着力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企业领导人进行管理会计方面的培训并将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作为考核检查指标。另外政府必须为企业创造条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健全市场机制,促进公平竞争,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部动力。
3 . 2 管理会计工作由谁来完成。
目前我国企业中一般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和人员,而管理会计工作对人的素质、能力、知识和实践经历的要求都很高,我国目前又没有职业管理会计师,可考虑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担此重任,也可考虑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或专业咨询机构担当顾问。
3 . 3 会计教育应做些什么长远来看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应依赖广大会计人员。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会计教育机构应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下积极探索管理会计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增加管理会计的内容,培养管理意识,在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以及广大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中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管理会计教育。
3 . 4 管理会计研究应走向何方。
管理会计不能离开企业组织及其管理活动,否则将成为无本之末,无水之源。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立足于企业实践,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将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和条件加以系统总结并上升为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借助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实现人和物、人和组织的和谐统一也应成为研究的重点。
随着人们对管理会计认识的深入,实施管理会计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善,管理会计在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方面一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余绪缨。论管理会计的技术观与社会文化观[j].财会月刊,1998(7)。
[2] 余绪缨。论人文主义思潮与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j].财会通讯,2003(11)。
我结婚的时候是去年八月。
那天我穿着白色的婚纱,婚宴的时候又换了一件红色的旗袍,旗袍很合身,是丝绒的,上面有鲜艳喜气的花。林桂花说你穿旗袍真好看,看到我幸福的样子她居然有一点脸红,眼睛还有一点湿了。我说你也结婚吧,你结婚了,我也给你做一件旗袍,红色的,一定也会很好看的。
那天林桂花很感叹。是啊,她是我的同居密友,单身,我们租住在小小的公寓房子里,现在我结婚了,就剩下她一个人了。
林桂花对我说,夏小练,你的脾气很暴躁,结婚了,要让着对方,不然总是吵架,很伤感情的。林桂花让我好好对待亲友,孝敬公婆,林桂花告诉我有不会烧的菜,就打电话问她。
那天晚上我和老公说起林桂花,睡觉的时候,还是想着林桂花,我想她现在不知道睡了没有;我们租的房子在六楼,六楼的阳台被改装成了小小的厨房,没有晾衣服的地方,林桂花每天洗的一些小物件,毛巾啊,换洗的衣服啊什么的,只能晾在卧室,在床头上飘啊飘的;我们用的是罐装的液化气,罐子很老旧了,开关不好拧紧,我的劲儿比林桂花大,林桂花总是让我帮她拧,不知道今天晚上,谁来帮林桂花拧?晚上,我睡觉前总是要看一会儿书的,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林桂花半夜醒来的时候,发现我的灯亮着,就会帮我关掉,现在我们不住在一起了,她半夜醒来的时候,不能帮我关灯,会不会不习惯呢?
半个月后,老公婚假结束,去了 外地出差。我一个人住在作为新房的公司宿舍没什么意思,就去看林桂花。
我们一起租住过的小公寓里,我的东西已经搬走了,钥匙我还有。
林桂花在一户人家那儿当保姆,一般是一早去,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做完了晚饭才回来。那天林桂花回来的时候,是晚上九点,她看的电视已经演了一半了,我奇怪她怎么回来得那么晚。她说反正现在我不和她一起住了,她回家也没事情做,不如就多加一会儿班。我问她加什么班。她笑,“特别轻松。主人家的女儿晚上要去英语补习班,主人问我有没有时间接送。愿意给我多加钱,每个月多加100元。”她就同意了。只是一个星期接送两次小孩,每个月就多赚100元。林桂花说。
林桂花和我商量,是不是不租这个屋子了,换一个小点的,她说我走了,她也不想和别人合租,不如换一个小点的,不要厨房,只要有公用的卫生间就可以了。我不同意,说那样不安全,你一个女的,怎么能住那儿啊?
“嘿,能有什么不安全的?我其实早就想搬了,就是舍不得,这个房子,虽然是租来的,但是我们一起住了很多年。”
那天吃完饭,林桂花不让我帮她洗碗,把我赶走了。车开走了,我向后看,她还站在那儿,笑着,挥着手,说到家了给我打电话啊。
我回到家的时候,先在楼下的超市买东西,耽误了半个小时,上楼的时候隔着门,听见电话响。直觉告诉我是林桂花。真的是她,她说她打了好久电话,没人接,很担心。要我以后一个人回家,别逛超市了,太晚了,独自上楼到底不安全。
她只惦记着我独自上楼不安全,却忘了每天工作到那么晚,她都是一个人上楼的。
放下林桂花的电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了。
那天晚上,我给老公打了电话,
他在天津出差。我说老公我今天去看林桂花了,我想她。
我和林桂花的事情,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反反复复对老公说过的,但是这一次,我又开始说了。
我说老公让林桂花和我们一起住吧,她太辛苦了。
我说林桂花是结过一次婚的,不过后来离了。林桂花结婚的时候,没有穿红旗袍的,只穿了一件蓝色的女式西装,和她结婚的男人刚开始对她很好,后来男人有了别的女人,就不愿意和林桂花一起过了。
其实男人并没有什么钱的,很普通的一个人,还不照顾家,更不照顾林桂花。我懂了一点事,就总是希望他们离婚,说我同学的妈妈,也有离了婚,还过得很不错的。
是啊,林桂花是我的同居密友,还是我的老妈,自我懂事起,就总是问林桂花,为什么不和老爸离婚呢?
小的时候,我每次这样问,林桂花都不说话;后来我念完高中,又问她,林桂花终于回答了,她说小练,都怪你妈没本事。你妈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赚不了几个钱。妈不是不想离婚,但是离了婚,妈舍不得不要你;要是要你,妈一个人又养不活你。你要妈怎么办啊?
我大学毕业了,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林桂花终于离了婚。
有人给林桂花介绍对象,他们说既然感情一早破裂了,你就该早离的,不该白白耽误自己,现在找对象,也不会那么难了。
林桂花只是笑,看起来傻傻的,说找不找也无所谓的,我和我女儿过就可以了。但是,她压根不想把我留在身边,一直鼓励我恋爱,鼓励我结婚,结果我结了婚,她变成了一个人。
我和老公给林桂花介绍对象。但 是林桂花50岁了,很难找到合意的人。
我们要林桂花搬来和我们一起住。每次她都不同意。说我们也是住公司的宿舍,屋子太小,不方便,说年轻人都喜欢自己住,而且她还离过婚,不吉利。每一次,我和老公准备好一火车皮的话,总是失败着回来了。
林桂花到底是搬了家,瞒着我们,搬到一个大通廊的房间,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那间小小的屋子只有六个平方。除了当保姆,周末的时候,她又当上了另两家的钟点工。
今年的春节,我终于知道了林桂花拼命打工,坚持不和我们住在一起的原因。那一晚,我让林桂花来家里吃年夜饭。一起吃年夜饭的还有老公的父母,老公的姐姐和姐夫。我做了很多菜,林桂花做完了两份钟点工,上午一份,下午一份,就急匆匆赶来了,帮我洗菜,煮饭。
那一顿饭我们吃得都很开心,后来大家准备离开的时候,林桂花故意走在了后面,她把我和老公叫到了卧室,从衣服的内兜里掏出一个布包,里三层外三层的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是很厚很厚的一沓钱,有100元的,50元的,20元的……100元的很少,多是50元的和20元的,林桂花说她本来想到银行换成100元的,但是她一个人,怕不安全。
她说这是她几年来打工,当保姆赚的钱,一直攒着的。一年前我结婚的时候,她就想给我的,作为我的嫁妆,但是那时候钱太少了,她不好意思给我们,一直很内疚,现在又打了一年工,钱多攒了一些,够两万元了,就可以给我们了。她还从衣服的侧兜里拿出200元钱,那是崭新的200元钱,是主人家看她一直很辛苦,今天给她过节的红包。“都给你们。”她说。
我和老公捧着那沓钱,还有那崭新的200元,说不出话来。我终于明白,原来妈妈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都是找借口。她常常说儿女和父母的缘分是30年,从儿女出世到30岁,父母要好好地照顾儿女。这就是她照顾我们的方式。
其实林桂花错了,她常常说儿女和父母的缘分是30年。其实儿女和父母的缘分,是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儿女慢慢长大,父母照顾他们;第二个30年,父母从中年渐渐老去,儿女来照顾父母。“妈,你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把欠你的,在第二个30年,慢慢偿还好吗?”
把所有的积蓄加起来,我和老公直接按揭了二手房,接林桂花搬过来的时候,我就是这样说的。
林桂花哭了。
我们的母校自1983年建校以来,环境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简朴到规范,由不起眼到知名。当时的教学楼共三层,一共十个教室。教室里的吊灯摇摇欲坠,课桌上千疮百孔,板凳更是摇摇晃晃,黑板是老师凑钱买的,只有一张4k纸那么大,粉笔也是老师们自己用石灰烧的,用起来既伤手字迹又不清楚,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呐?现在,我的母校变得十分规范,学校有教学楼和实验楼各一栋,有二十六个教学班,学生有1700余人。学校环境更是焕然一新。教室里,吊灯金碧辉煌,课桌也是用漆刷过的,板凳改成了椅子,靠在上面十分惬意,黑板变得又大又亮,人工粉笔也闪亮登场了。教室外,花坛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微风吹过,亭亭玉立的花朵向学生们微笑,和他们打招呼;路旁,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为同学们抵挡骄阳。建校三十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为我的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谁是我们的母校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园丁,是辛勤的园丁,是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园丁。许多老师在建校时就进了学校,那是的老师是那样清秀美丽,生着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然而,三十年之后,那些为了学生操碎了心的老师变成了脸上布满皱纹、身体臃肿、两鬓斑白的人。她们有的退休了,有的仍然战斗在教育一线。她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才换得桃李满天下。
我们在这优越的条件下,无忧无虑的成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每天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上着一堂堂妙趣横生的课程。每天都嘻嘻哈哈,课堂都热热闹闹。我们比起那些在简陋不堪的教室中上课的学生,我们多么幸福啊!
身为河西小学的一名六年级小学生,我感到了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考一所好的学校,为我们河西小学增光添彩!
三十多年前,我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到青海格尔木86397部队,(那时部队番号是3669)。在空军格尔木机场一呆就是7年。因我参军前是农村有线广播线务员,部队首长根据我的特长,就把我分配到通讯队有线分队维护班,当了一名架线兵,每天扛着线盘,背着电话机,提着脚扣在戈壁沙滩上来回跋涉,最多的一天要走三、四十公里,使我能有机会饱览茫茫戈壁的无限风光,也领略毫无遮拦的炎炎烈日。如今,离开摸爬滚打的军营虽然已经30多年,但只要我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起那里的一切:一望无边的青海湖、滚烫的戈壁、茫茫的沙滩、倔强的骆驼棘、顽强的沙柳、挺直的白杨、清澈的流水、翱翔的神鹰、突奔的藏羚羊,巍峨的祁连、雄伟的昆仑和祁连昆仑山上那常年不化的白雪,以及和积雪一样棉厚晶莹的云朵。
由于我们部队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离格尔木市(当时是县)有二十多公里,周边仅有少量的藏胞住的帐棚,因此与藏胞很少交往,只是在收获青稞麦的季节,部队才派一两个连队去支援他们。可惜,我从来都没有轮到过一次这样的机会。
那个地方极少下雨,以致连队新发的雨衣竟一次也排不上用场,退伍时仍方方正正地叠着交还回去。尽管不下雨,但是并不缺水,充沛的昆仑山脉雪化水常年不断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只要往地下随便打下一根钢管,倾刻就能慷慨喷出可人的清泉水。而且,冬暖夏凉温差极大。
记得有一次盛夏的中午,我们几个战士架设完了几公里的电话线之后,热得大汗淋漓,兴奋地跳进一个水潭中,顿时就像跌入冰窟里,不一会就冻得嘴唇发柴、牙齿打架,手脚抽筋,于是赶紧爬上来晒太阳。从此后,再不敢贪恋那清莹的雪液。最怕的就是在野外架线突遇狂风,飞沙走石,目不敢睁,而且得闭着嘴唇,不然沙土灌进喉咙,就象吞进去一把碱盐。
离格尔木百十里处,有一座亚洲闻名的察尔汗盐湖,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湖内钾、镁、锂、钠等盐类储藏量达600亿吨,居全国之首。察尔汗盐湖由大小不同的9个盐湖组成,湖中或湖边的干盐滩上,有各种样式的盐花。这些色彩斑斓的结晶盐,红、黄、蓝、紫、白……千姿百态。
连队每年要到那里去挖一车天然食用盐,颗颗粒粒像水晶似的诱人。钾肥的储藏量就更是丰富,每年年底用东方红拖拉机开出一条条深沟,第二年春天,就可以用铁锹去挖,据说一锹铲上来,不用加工就值得好几块钱。部队在那里办了一个钾肥厂,每年为国家创造税利几百万元,部队战士分期分批去钾肥厂参加生产,既锻炼了战士,同时也为改善部队生活创造了条件。
后来,我们这些江西籍的战士相继退伍了,只留下一位战友在那里当钾肥厂厂长,军转民之后享受副地级待遇。
如今,我做梦都想着能有机会再去那里看看,看看当年我亲手栽下的三十多棵白杨,如今一定长成参天的白杨。时代的前进的步伐比列车还快,我们入伍的那年,格尔木还没有通火车。笨重而宠大的老式客车像蜗牛似地爬上日月山、象皮山,一如患哮喘气的老者显得气喘吁吁,偶而贴近窗口看那盘旋徒峭的沙石公路,确实有些像诗人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格尔木1984年就通了火车,而且据说火车一直通到军营旁边。如今又修通了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这一下,又可以圆我数十年祈望亲历普渡性灵的胜地——西藏之梦!
没想到,13年后,我会和他的儿子在那样的境况下“狭路相逢”。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和他有着紧密血缘关系的男子。他叫陈源,二十七八岁的样子,眉眼和他有几分相像,气质和神韵却完全不同。
那么多年,在我的记忆里,他是温暖的和煦的儒雅的。而眼前的男子,却是骄纵的蛮横的充满愤怒的。他带着几个人,毫不留情地将我赶出了病房。
场景的混乱不是我能掌控,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结束这种混乱――我不是害怕他们,只是怕吵到他。
他一直喜欢安静。
所以,我飞快走掉了。走出住院部的地盘,走出那些暴躁的声音,一直走到医院的小花园里才停下来)○(。
回头看高耸的病房楼,眼泪忽然就落了下来。然后,再也无法自已,蹲下来抱住自己的身体,终于泣不成声。
我知道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从查出肺癌晚期到现在,他一天比一天虚弱下去,在他面前,我从来没有哭过,甚至常常和他一起看下载的周星驰的老片子,然后一起呵呵地笑。
我知道那是我们在世间最后相处的时光里,想要留给彼此的――他想要给我留下乐观,我想要让他看到我的坚强。
但这一刻,我纵容了所有的眼泪和悲伤,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我这样地号啕,是因为我忽然害怕,害怕从此再也见不到他,见不到他最后一面。害怕和他今生的缘分,没有机会说一声再见。害怕内心为此留下伤痕,难以复原。
怕得无以复加。我知道他的儿子、前妻,还有他们这样那样的亲戚朋友,不会让我和妈妈再去见他。而他,已经无力阻挡这一切,他已经开始断断续续地昏迷。
蹲在那里哭了好久,暮冬的风依旧寒冷,那么多的眼泪让我整张脸几乎成了一块冰。
眼泪停止的时候,我开始慢慢清醒,然后决定去找那个眉目慈善的护士长谈谈,希望她可以帮我,让我在最后的时候,还能见他一面。
我还有话对他说,我想,他也是。
【那一处有我想要的温暖】
他是我的继父,我叫过他3天的陈叔叔和13年的爸爸。
13年前,我10岁,读四年级,中秋假期,和妈妈一起旅游的途中和他相遇。
那是爸爸离开的第四年,爸爸离开后,妈妈每年都会带我去旅行一次,就像爸爸在世时一样。我胸前的小小项坠里,是爸爸的照片。
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我呆住了――他有着几乎和我记忆中的爸爸一模一样的身材和气质,甚至眼神。
他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上了大巴,从前门,慢慢路过我们身边朝着后面走去的时候,我差点儿脱口而出一声“爸爸”。
我就那样张着嘴巴一直呆呆地看着他坐到了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
那排长长的座位上,只有他一个人。
好像留意到我的注视,他朝我笑了笑。他的笑,带着我曾经熟悉的温暖感觉。
漫长的路途,我总忍不住回头去看他。他是一个人,是那个团队里唯一的独行客。他就那么安静地坐在那里,一直看着窗外,在不与人对视的时候,眼神里,蒙上一层淡淡的疲惫。
妈妈也看到了他。后来我终于忍不住拉一拉妈妈的衣角,偷偷指一指他,说,他像爸爸。
妈妈没有答话,伸出手臂拥住我,紧了紧。
那一刻,忽然很想爸爸。我知道,妈妈也是。
那次的目的地是泰山,爸爸在的时候许诺,我10岁的时候会带我来。现在,我10岁了,但是他,在另一个世界。
乘车到中天门后徒步,我跟在妈妈后面,爸爸的小相片在我身前。我忍着极度的累,默默跟在大人后面登台阶。
在十八盘的中段,终于累坏,再也抬不起腿来。
妈妈拉我坐在险峻的台阶上休息,导游有些无奈,心里不满又不好说。我低头,打开项坠,看看爸爸的照片。
正是这个时候,他走过来,蹲在我面前,很轻很轻地说,姑娘,让我背你一段好不好?
我10岁,他叫我姑娘。爸爸也一直叫我姑娘。
我的心忽然充满一种暖暖的渴望,抬起头来,我看妈妈。
他也看妈妈,不说话,眼神里有诚恳的征求。
妈妈点点头。
就这样,我爬上他宽阔的肩膀,就像曾经无数次趴在爸爸肩上一样。他笑起来,姑娘,你太瘦,一点儿都不重,以后要多吃饭。
我不说话,把脑袋覆在他的肩窝,我知道那一处有我想要的温暖。
【填补了我人生爱的缺失】
就那样认识了他。他和妈妈话都不多,偶尔有简短的交流,我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不知怎么,觉得他们像熟悉很久的样子。
我也像熟悉他很久的样子,丝毫都无陌生感。充满信赖,甚至不由自主的依赖。
之后的旅程,他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一起吃饭或者行走和休息。偶尔他帮我们拍几张照片。他姓陈,我叫他陈叔叔。
3天的短暂旅行结束,和他分开的时候,他拿出不知什么时候买的一堆小礼物送我,他说,送给你的小朋友们。
他和爸爸,真的很像。懂得如何娇纵我。
我看着他,恋恋不舍。
是的,完全不像影视剧里那些继父、继母的故事,抵触、对抗或者充满莫名其妙的怨怼。我对他,几乎是一见钟情的喜欢了。所以,大约两个月后,当妈妈问我“要不要陈叔叔做爸爸时”,没有任何犹豫,我说好。是喜出望外的口吻。然后,我问妈妈,可以吗?
妈妈笑着摸摸我的脑袋,点点头。
他就真的做了我爸爸,我们搬到了一起。后来大一些,我才知道,去爬泰山的时候,他刚离异,妻子嫌他一个小公务员“没出息”,带着儿子远去广州张罗她的生意。
他没有留住家人,中秋节觉得孤单,所以出去散心,没承想遇见我和妈妈。
等我到了恋爱的年龄,很多次想过,他和妈妈,是有爱情的吧?虽然他们仿佛就是那么平平淡淡在一起了,甚至一起的13年中,从没听他们说过一句情话,对话也不是很多。他们都不是多话的人。可是整个家庭气氛是舒适、安逸、温馨的。而更重要的,是他默默地、安静地给了我一个父亲能够给予女儿的所有的爱――给我买新衣,做我爱吃的饭菜,带我看电影,开所有的家长会,保护我不受任何顽皮男生的欺负。他以我为傲,也教育和引导我,从来不舍得发脾气。他坚持“女要富养”的原则,疼爱和纵容我。
和天下所有溺爱女儿的父亲别无二致。
最重要的,他会和我一起,怀念我的亲生爸爸。
妈妈说,他是个好人。或者妈妈想说,他是个好丈夫。就如我想说,他是个好爸爸。他的出现和存在,填补了我人生爱的缺失。
【他们一起赠予我的人生财富】
作为父亲,他也会默默地关心他远在广州的儿子陈源,独自做一些事情。比如提前给陈源快递生日礼物;比如买给我的音乐播放器、平板电脑、手机,总是一式两份……他在后来连升了几次职务,收入渐增。
有时会遗憾不能给陈源更多的爱,不能陪伴他。或者为此,他更加倍地爱我。
他是有爱的人,他的爱,需要付出。
但事实上,我和妈妈花不到他的钱,妈妈经营一家影楼,经济富足。
我们都不在乎这些,物质或者金钱。只是珍惜这半路的情分,珍惜一家人相亲相爱。
却没想到生命如此无常。半年前,他身体感觉不适,妈妈催了几次,直到3个月前他才去做彻底检查,结果肺癌晚期。
肺部的疾病,也是他家族的遗传病患,他曾以为能躲过去。
病情确定后,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惶恐,他对我和妈妈说,我就是舍不得你们,舍不得……但是人不能贪心,能和你们一起生活13年,我知足了。
妈妈只是握紧他的手,什么都没有说。我站在旁边看着他们,心一阵一阵地收缩着疼,但是脸上,保持着和他们一样的平静。
我是他们的女儿。耳濡目染,这么多年了,我学会了他们的镇静、从容和坦荡。
那是他和妈妈,还有天堂里的爸爸,他们一起赠予我的人生财富。
【其实我们是半路的亲人】
他住院后,妈妈完全把影楼交由下属打理。我辞去做了两年半的工作。我们只想陪着他,在最后的时光。
一切都可以重新拥有,妈妈失去的顾客,或者我的工作。
除了他。我心里太清楚孰轻孰重。
那段时间,病房里所有病人和家属包括医生和护士,都给我们繁多诚恳的赞美。哪怕我们在一起不说话,外人也看得出来,我们是相爱的一家人。
没错,我们是。
没有人知道,其实我们是半路的亲人。我们13年前才遇见彼此。
我和妈妈,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陪在他身边,他穿病号服,越来越消瘦,但依然洁净整齐。妈妈每天给他擦脸、洗手、洗脚、剪指甲,甚至学会了剪发。我负责一日三餐,在拥挤的充满消毒水味道的病房里,变着法子开我们的家庭盛宴。
3个人,常常头对头地为某个网络笑话或网友糗事一起笑。
某天下午,护士长这样对我说,因为我,她决定要在如今36岁高龄的时候再要个孩子,并且一定要个女儿,当小棉袄。
她说得很认真,不似开玩笑。
我有些不好意思,对她说,我所做的,不及他爱我的万分之一。
她眼里满是绵软的柔情。
这一刻,正是想起那份柔情,我才决定了找她。
【永不和他反目成仇】
折回去,我在护士站找到护士长。
方才的喧闹,她已知晓大概,所以我只简单诉说几句,她已明白一切。她问我,为什么?那么多年都不回来,现在又跑回来。
我苦笑,跟她坦白,我爸几年前购买了单位的一套平价房,面积不小。现在已经升值到数百万。
混蛋。她骂起来,先骂陈源,又骂世道,频繁地滋生这样没有素养、没有情感也没有人性的一群人……她问我,你想怎么做?其实是你该得的。
我笑笑,这也是我一定要再见他的原因,我会说服他更改遗嘱。我不需要他的房子,也不会和陈源去争。我和陈源所要的,从来都不同。我已得到我所需,现在,陈源要的,尽管拿走。而陈源是他的儿子,仅为此,我会忍让,永不和他反目成仇。
护士长摇头,叹息,感慨,唏嘘。最后握一握我的手臂,认真承诺,交给我。
于是,两天后的黄昏,我装扮严实,扮作护士的模样,在护士长带领下穿过陈源设置的重重人墙,再次来到他的病床前。
他已被他另外的家人转移至单人病房,那并不是他希望的,他在最后的时间,希望待在人群里。但现在,他已做不了自己的主。他已经上了呼吸机。
快不行了,护士长说,但是,那个下午,他的神志忽然清醒了。
护士长知道这种境况意味着什么,所以,带我进去。她找了严厉的借口将陈源和一个男子轰了出去,然后,默默退到一边。
我靠近病床,一把握住他的手。
清晰感觉他的手一抖。他感觉到了,这是我的手。
我微微用一些力气,握紧他,然后俯下身贴在他耳边,没有讲别的道理,我只对他说,爸,做了你13年的女儿,你知道我的。别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让我们的心灵都无法安宁。
他说不出话,也已经没有力气回握我的手,却终于缓缓流泪。
我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爸,我和妈妈,永远不会忘记你。永远。
【其实爱深血缘浅】
我离开病房的两个小时后,他离开人世。用最后的力气口头更改了遗嘱。为此,陈源和家人没有阻止我和妈妈参加他的葬礼。
我们得以送他最后一程。
我和妈妈都没有哭,在他们面前,在他面前,眼泪都不是最好的表达――没有必要哭给不相干的人看。而他在时,一直希望我们快乐。
所以听到这样的说辞,看,到底是半路的夫妻,到底不是亲生的女儿,没有真感情的,人都走了,连个眼泪都不掉。
我和妈妈装作听不见,相拥着慢慢走出去。路过陈源的时候,我抬头看了他一眼,只为他有着和他的父亲相似的眉眼。
我多喜欢那眉眼。
陈源亦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带着微微的嘲讽和不屑,甚至有点儿洋洋自得和幸灾乐祸。
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轻轻笑了一下,他这样的表情,定然是因为他觉得我到了最后一无所得。可是他并不知道,我所得到的,远比他多得多。是他穷尽一生都不可能拥有的。
他的父亲,把最好的爱,给了我。
所以,看,其实爱深血缘浅。
真是“盼星星、盼月亮”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终于快到了!往年过大年三十都是去西安过的,今年也毫不例外。
大年三十的一清早,我穿着妈妈为我准备的一身新衣服,陪妈妈去超市购物,超市人很多,到处洋溢着年味,我们采购了一些年货,妈妈回家准备起了年夜饭,中午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都来我家过年,加上家里的外公、外婆、舅舅,我们家真是个大家庭很是热闹。
下午四点多妈妈张罗好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我和爸爸贴好了对联,拿着鞭炮到楼底下放起来,声音真是震耳欲聋,放了炮我家的年夜饭就拉开序幕了,大家相互互敬酒词,互送祝福,我也和长辈们碰了杯,送上了我真诚的祝福。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开开心心的聊着一年的光景,喝了许多酒,看!妈妈的脸都红了,一脸的笑容,不过我觉得她很美。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作为重中之重的三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三农所有问题中,食物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安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是最需要迫切解决好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应实行“口粮安全战略”,而不是“泛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更多的人口变成中产阶层,我国食物供给不仅面临数量安全,而且还面临质量安全,如何满足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对我国这种人均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度的确是一大难题与挑战。
我国粮食已实现十连增,但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一直在屡创新高,以去年为例,谷物和谷物粉进口1398万吨,大豆进口5838万吨,棉花进口580多万吨,糖进口370多万吨,肉进口220万吨,奶制品进口110万吨。
按我国现行的消费人口数量,大约需要30亿亩以上的播种面积才能满足要求,而目前我国只有18亿亩耕地,加上复种只有24亿亩,还需进口6亿亩的粮食,目前进口的大豆就有3亿亩的量,我国目前进口的大豆已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未来还需要更进一步增加吗?下一个会是玉米吗?国际市场能满足我国的需求吗?如何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需要精心布局。
更重要的,从质量上来看,目前我国食物供应面临更大的问题。城市一大半已满足温饱水平的消费者不再是仅关心吃饱,他们还迫切希望吃得安全健康。而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丑闻,让大部分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
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这是总理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重点强调的,他说:“柴米油盐的安全就是人民的突出愿望。”如何实现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让百姓能够“吃好”,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食物生产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二者有矛盾之处,依靠化肥、农药、转基因技术、添加剂、生长剂等技术可以获得产量的迅猛增加,但却会带来更严重的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追求数量与质量的平衡,让消费者既能够满足数量上的安全,也能够满足质量上的安全,应该是未来政策的着重点。
相比前几年,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源头。如果源头污染治理不了,后面的环节再安全也无能为力。如何对养殖业的抗生素滥用、蔬菜水果业的农药残留超标等进行治理,需要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监管,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
从数量安全来看,目前我国实行的泛粮食安全战略面临调整,泛粮食安全战略把玉米、大豆等都包括进来,战线拉得太长,农业补贴有点撒胡椒面的感觉,什么都想保,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没有保护好。未来应该实行“口粮安全战略”,让那些从事最重要、最基本、我们最离不开的主粮生产的农民,真正有动力去多生产口粮,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种什么都比种小麦大米赚钱。
未来我国应该重新调整粮食安全战略,重点对从事“主粮安全”的农民与耕地进行保护,加大对小麦、大米生产的补贴,提高收购价格,提升粮食安全保护的精度与准确性。
为了保证质量安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应该重塑,应该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农民工市民化,建设用地指标是个好工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够高质量完成的关键。如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也是一大难题。
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障碍在哪儿?成本是关键。有专家测算,我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一般大城市福利50万元以上,中小城市为十几万元。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 50万亿元的成本。谁来承担这些成本?什么样的政策激励最为有效?
自十七大提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至今,我国各地均推出地方户籍改革政策。据初步统计,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12省份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
各地改革措施不一,上海、深圳、济南等地相继推出居住证制度,部分城市推出购房落户政策,广东省推出积分入户政策,重庆尝试通过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的弹性退出机制,以合理的过渡期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而成都则推出“让农民穿着风衣进城”的户籍改革政策。
总体看来,这些政策,尤其是2010年广东省,重庆、成都两市的政策尤具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还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
目前农民进城之后,实际上多数时候表现出“两头靠”的特性,他们既要在城市挣钱生活,同时又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但土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收益,所以出现大量“空心村”。
在目前体制下,农民工输入省份没有动力去保障农民工的福利。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应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劳动力流入大户有动力来解决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户籍问题。虽然国家鼓励放开户籍,但大部分的就业岗位在珠三角与长三角等少数发达地区,如何鼓励这些地区解决外来群体的市民化问题?什么政策激励最有效?
其实建设用地指标是一个好工具。因为要想解决新移民的定居,必须要占有耕地。目前土地管理部门一直在执行“占补平衡”政策,其实这个政策也可以移植到吸收外省份新移民政策上。
我国有1亿多的跨省农民工,他们在家乡都有承包地与宅基地,如果能够在打工地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落户定居,到一定时候,他们就会自动把家乡的承包地给转让出去,把宅基地给卖了。从整个国家来讲是合适的,等于节约了土地,耕地并没有因此而减少,长远看应该是增加的。因为人口在城镇居住所占用的耕地远比在农村居住少。
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来激励那些劳动力流入多的地区解决外来移民市民化问题,至少具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由中央土地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增加,地方财力也相应增加,新移民进城的社保、住房也因此有了保障。
当然,进城农民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以及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如何处置等问题,都需要精心谋划。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让农地成为“不再沉睡的资产”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最大资产,但目前还是一个沉睡的资产。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还存在太多的问题,如何改革好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让土地这个最稀缺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力,需要精心谋划,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是关键:
其一,征地制度该如何改?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的两套土地管理制度,城镇化的土地必须被征走,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一级开发,农民被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之外。未来应该打破目前的垄断征地政策,实现农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利”,建立土地交易机制,使农民分享城市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使进城农民获得创业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
巴西城市化的教训很惨烈。在政府主导下,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土地以低廉价格被出售给开发商,农民到城市后形成数量庞大的贫民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我国的台湾等地,让农民分享城市化中土地增值收益,不少农民因此成为百万富翁,然后这些农民就有资本去创业去开发,不仅没有贫民窟,而且带来了农村的发展。
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又在重走巴西的老路。如果土地制度不变,与土地相关的制度不改, 大多数进城农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如果被变相低价出售了,农民到城镇生活可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谁来保证那些获得中小城镇户籍的新居民的工作以及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培训成本以及找工作的成本?
当然,如果有一个可交易的市场,让农民通过卖出宅基地与承包地,除了获得城市的户籍、住房与社保外,还能够有一笔资金从事小买卖,就可行了。
另外,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农民上楼致贫”的现象,也就是讲,农民来到了城市,住进楼房后,他的居住成本与原来在农村相比会大大增加,但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还要交物业费、水电费等,其生活质量就下降了。
目前的征地垄断带来太大的社会问题,应该破除,实行同地地权同利,让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也能够真正入市。
除了非征不可的道路、学校等纯粹公益性用地外,其他的非农建设农地都可以让农民成为交易的主体,让企业通过租地的形式向农民获得,让农民成为地主。大大压缩目前的征地范围,除了纯公益性用途外,其他的应该由用地单位与农民协商解决。商业用地要按市场价由农民与开发商共同解决。“公共利益”应该有具体规定,可以采取列举的方式。
农民直接成为土地交易主体,打破地方政府处于垄断地位,一手低价拿地、一手高价卖地带来的高房价问题。让农民为进城农民建房是深圳过去快速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成功秘诀,这个秘诀也应该让全国人民一起享用。
其二,农村建设土地能否实现同地同权直接入市?
目前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普遍存在利用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由于各种严格的限制,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住房不能作为资本流动,很难带来财产性收入。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活跃,违法用地屡禁不止,用地流转权利缺乏可靠保障,如何打破坚冰,让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也能够真正受益,需要进一步改革。
农地直接入市的全国潜力如何?百万亿元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将带来多大的“农村沉睡资本”?
据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测算,中国城市人口在城里需要的建设性用地是人均100平方米。而农民在农村的建设性用地大概是人均250平方米。如果有1亿农民进了城市,需要城市提供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农村建设用地大大节省出来了,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能够守住,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耕地可以变成20亿亩。
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有20多万平方公里,至少可以承载二十几亿人,城镇建设并不缺地,但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太粗放太浪费了。
以广东为例,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统计,2006年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23200多亩、2100多宗,每宗10多亩,总价款20多亿元人民币,即每亩地价近100万元人民币。据广东省调查,目前至少还有60多万亩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
如何解决实际占地2亿多亩、价值10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建构全国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体系,形成公开化的中国村镇房市和构建中国房市的全流通格局,是一个令人无限想象的大问题。
“农村土地入市”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前提是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防止公权力侵占。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普遍存在主体虚位、主体混乱问题,未来应该确权发证,明确农民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建设产权交易市场,开启农村沉睡的资本。
“农村土地入市”还需引入竞争机制。农村集体土地的上市,显然不宜走政府拍卖的老路,必须以打破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为目标,并与政府土地拍卖形成分庭抗礼的竞争态势,地价才有望不受操控。农村土地入市要想真正对抑制房价起效,显然更需竞争机制的引入以及利益关系的重建。
如今,拍婚纱照成了许多新人
结婚不可或缺的程序
70年代:时兴四大件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添置“三转一响”,也就是所谓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个年代,四大件是衡量男方家庭条件的标准,是新娘梦想的嫁妆,也是那个时代生活水平的象征。那时候,老百姓非常注重四大件的品牌,自行车要凤凰牌的,缝纫机要五羊牌的……但是,四大件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当时,要是有人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着一辆品牌小轿车。
穆瑞莲是丰镇市黑圪塔乡十九沟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呼和浩特市补习,当时住在姑姑家。姑姑的一个邻居看到她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就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她同意了。穆瑞莲说:“当时我住在姑姑家,时间长了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心想找个婆家嫁了吧,最起码能有自己的家。我老公当时很穷。我们俩结婚时租的房只有6平方米,里面放着一张单人床,还有一些简单的炊具。结婚时,除了蓝涤卡裤子是新的外,其余的都是平时穿的。我们没条件买四大件,看到人家条件好的有这些东西,当时真的很羡慕。”
80年代:新四大件成为时尚标志
进入80年代,老四大件不再是新人们追逐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电冰箱、黑白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
呼和浩特市的刘桂梅就是在80年代结婚的,新四大件她都享受到了。
刘桂梅1976年初中毕业后就到内蒙古第二毛纺厂工作,和同厂的一个小伙子结婚。“当时他们家经济条件好,家里置办得很全,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都有,还给我买了手表、自行车和呢子大衣。”想起当年的事情,刘桂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那时候新人结婚大多数在家里简单办一下,有的是在单位食堂办。刘桂梅老公家经济条件好,他们结婚时在饭店办了十几桌。刘桂梅笑着说:“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所以婚礼那天桌子上的饭菜被吃得光光的。”
90年代:结婚住上楼房
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没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没落。结婚的人不再把眼光局限在四大件上,而是考虑住的房子是不是自己的,住得是否舒适。家住呼和浩特市家兴小区的吕丽霞就是一个例子。 “其实说起结婚的事儿我也很不好意思,因为当年别人给我介绍的第一个对象就因为房子没成。我爸妈当年结婚时就什么都没有。我不想再重复爸妈的生活,所以不管大小新旧,我想有自己的房子。当时那个男的挺喜欢我的,就因为没有房子,我拒绝了他。后来,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1992年12月25日,我们俩结婚了。他父母给我们买了一套将近6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家具也挺全。我当时很高兴。后来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又换了现在这个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