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名家散文【精选5篇】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下面是敬业的小编枫帮助大家整编的托物言志名家散文【精选5篇】,欢迎参考阅读。

托物言志的散文 篇1

一、命题依据

几年来,江苏省《考试说明》都有这样一句话:“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这几年的江苏高考只有2008年对此没有考查,因为2008年考的是小说,其他年份都考了。由此可见命题者对此的重视,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对《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作详细的解读。

二、理论解读

《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内涵。

(一)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各自特点及其作用。

1.记叙的方式及其作用。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丰富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曲折有致,深化主题。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内容。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的方式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举止、风度姿态景象描写,刻画人物外在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具体描绘和摹写,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补充交代说明。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作为提供事件、感情、思想的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又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相统一。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议论、抒情的方式及其作用。

直接抒情: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于表达浓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虚实结合、借古讽今、象征等,作用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二)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二者的关系。

记叙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记叙描写的升华。

三、考查角度

2006年江苏高考15题:

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该题考查了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的关系。

又如,2007年江苏高考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参考答案为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该题直接考查了描写的方式。

2009江苏高考13题: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托物言志的散文 篇2

“无型”,并不等于说散文不需要任何结构体式。恰恰相反,“无型”的真正内涵意味着散文是以所有称得上是结构的体式(除诗歌以外)作为自身文体的结构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结构的宏阔开放性理应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无型”,同时也意味着散文结构没有一定的范式可循,意味着没有哪一种结构体式称得上是“正宗”的散文结构。质言之,在结构体式上,散文所推崇的是一种无定局、无定法甚至无定体的开放性的大美境界。这种开放性的大美境界的形成与确立,缘于行文布局的两个特性:舒卷自如与散而有序。

散文结构虽然总体上“无型”可循,崇尚“变型”,但结构体式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具体特征。倘若我们以写作对象作为寻找的依据,便会发现散文的结构体式有下列几种基本特征。

一、写人寄思——辐射式的广度美与特写式的点睛美

散文写人,若以是否与作者有亲缘关系为标准,则可分为忆亲体与怀友体两大基本品类。但不管是忆亲还是怀友,都必须以人为主体行文布局。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散文写人不必像小说那样以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只需写出人物经历的片断,点示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写人如果拓宽广度,便形成一种“辐射式”的结构体式,即以轴心事旁涉其余,几尽囊括人物的一生。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滔滔近万言,从遗体告别落笔,旁涉受难、重病缠身、临终诀别、往事忆想等辐射领域,处处扣住“怀念”,又处处扣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走笔。这种作品,由于浓缩了人物几十年的生命光辉,涉及广泛,表现多样,读来自有一种人生厚重感。

写人如果推进深度,便形成一种“特写式”的结构体式,即以特写镜头突现典型事例,反映人物闪光的思想品质。比如章武的《武夷山人物画》数千字写活了三个人物:撑排人的以身殉职、扫径翁的自强不息、导游女的博学热忱。三个人物如浮雕般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其后的支撑,正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能突现人物闪光思想品质的典型事例。

二、叙事串珠——因果式的线脉美与递进式的层次美

散文叙事,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见闻,从中抒写自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事因人生,人必做事,叙事必然要记人。因而,散文叙事的关键首先在于处理好人与事的主次关系,其次在于妥帖安排叙事的结构体式。

叙事如果注重前因后果的交代,行文布局便出现“因果式”的结构体式。不管是先因后果、先果后因,还是果中有因、因中有果,都必须讲究线脉的清晰呈现。

叙事如果分别记述相互联系的几件事,行文布局便出现“并列式”“递进式”或二者交错的结构体式。此时,几件事孰先孰后的次序安排,切莫等闲视之。比如梅洁的《童年旧事》,先集中笔力分头叙写做手套、打布球和“喊名字”的风波,铺展性地编织起一个让人留恋也让人忆念的童年旧事轮廓;再递进到成年后重逢情景的勾勒,从中碰撞出对世事变迁、人生易逝的无限感慨。

三、借景显意——方位式的次序美与对比式的映衬美

借景色的描绘、环境的描写,明确或含蓄地表露对人生的认识和见解。在这种写景散文中,占据作品主体篇幅的是对景色的描绘和对环境的描写,但它们仅仅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作者表达人生认识的载体。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显意。

借景如果按照空间次序的不同依次描摹,便形成所谓的“方位式”的结构体式。借景如果按照时间先后的不同比较区别,便形成所谓“对比式”的结构体式。比如钟敬文的《碧云寺的秋色》先以“方位式”结构总览秋意如何一天天浓起来了:寺门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寺庙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其后以“对比式”结构,从容叙写石塔前的柿子树和假山上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但高耸的老柏和松树,“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细致的描绘,多角度的比照,形象地点示出“秋色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这一主旨。

四、托物遣怀——情化式的辅助美与象征式的寄寓美

借托某一具体物象构思成文,从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所托物象必须有细致逼真的描摹,而且能够确切地寓托作者的观点或见解。情因物生,物因情显,情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结构与布局的关系。

所借托之物,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只是起着辅形象的作用,只是成为抒志的一种背景和前提,便形成“情化式”的结构体式。所借托之物,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占据着主体性形象的地位,而且是按照艺术创造的需要进入作品的,寄寓着作者审美观照中的自我肯定和确认,便形成“象征式”的结构体式。

五、缘情布线——起伏式的跃升美与交互式的化合美

情志是抽象无形的,必须投情于人,寄情于事,抑或融情于景,铸情于物,则形成上述所论的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与咏物散文。但有时情感提升于人、事、景、物、理之上,成为泼墨的主要对象,便创作出较为纯粹的抒情散文。此时,缘情布线便成为结构谋篇的主要特点。

抒情散文描绘情感的走向,如果先铺设若干情感层次,而后推出一个情感高潮,便形成“起伏式”或“递进式”的结构体式;如果明显运用抑扬、褒贬、直曲、疑解等手法,便形成“交互式”或“并列式”的结构体式。

六、寓理述义——情理式的交织美与形理式的互衬美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说理散文中。在这类散文中,如果把哲理思索交融于情感流程,便构成“情理交织式”的结构体式;如果把哲理思索渗透或借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便构成“形理互衬式”的结构体式。

散文结构体式的基本特征尽管有如上的具体表现,但从艺术美学的形态上加以辩证考查,则大抵只有开放自由美和有序凝聚美这两种最基本的形态。

1.开放自由美

散文贵“散”,其思想情感、境界旨趣要凝聚,取材章法和笔法却可多样开放、自由灵活,在结构上表现出开放自由美。在所有文体中,散文对创作主体的营构主动性要求最高。而创作主体的营构主动性,除了表现在立意选材、遣词造句、技法运用上,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结构体式的选择与构造上。结构虽然是艺术的组织化,是美的造型,但实际上“结构不止于结构,既体现文体,也蕴含意味,显示创作主体的个性和风度”(周冠群《结构的痛苦》,《散文》1988年第8期),也即结构是以特殊方式对内容的参与,其本身就包孕着某种意味,标示着创作主体的心迹所向。结构的这种潜在特性,在散文文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促使创作主体发挥出最佳的营构主动性,这就是散文结构之所以享有开放自由美的原因所在。散文文坛上公认的所谓冰心的“小诗”体、丽尼的“独语”体、杨朔的“诗化”体、秦牧的“杂文”体和刘白羽的“政论抒情”体等的出现和存在,即雄辩有力地证明散文的结构体式最能“显示创作主体的个性和风度”,最具开放自由美。

2.有序凝聚美

如果说开放自由美是从面上对散文结构体式的一种全局性的美学形态的考查,那么有序凝聚美则是从点上对散文结构体式的一种局部性的美学形态的考查。散文结构体式的有序凝聚美既然是一种局部考查,便允许局部之间存在不同的美质区别。具体言之,理念结构一般构思立意精巧有方,行文布局缜密有致,技巧手法森严有度,处处给人一种匠心细腻的感觉;情绪结构虽然表面上给人一种行云流水、无迹可循的感觉,但实际上不管是情思蜿蜒曲折,还是激情纵横直泻,都有一条情感内控线或明或暗地黏结起结构布局的急缓行止,也即理念结构和情绪结构内质都具备严谨美、秩序美和法度美,只不过前者明显,后者隐蔽而已。

但若从传统散文观上去考察,有序凝聚美则主要指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表现特色。这已经被许多文章论述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借用散文的结构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散文结构的美学形态和体味其结构特点时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散文结构的美学形态,如上文所言,主要有两类。教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这两类形态之美。如上文说到的开放自由美,是散文结构美的重要体现。散文贵“散”。散文的美,美在自由,取材灵活,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世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人情冷暖,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如中学课本所选的《风景谈》《天山景物记》《故都的秋》就充分反映了这个特点。在这三篇散文中,材料很“散”。《风景谈》在介绍延安“风景”之前,先写到了“猩猩峡外的沙漠”;在介绍“石洞雨景”时,又写到了大都市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天山景物记》中雪峰、溪流、森林、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上的云霞、歌声,还有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及天然湖与果子沟,天上、地下,动物、植物,动的、静的,真是应有尽有。它们虽都属于天山所特有,但都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故都的秋》明明要写北京的秋味、秋色,却来了个“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并将洋人、古人写入了作品。这些还能说不“散”吗?但是这些“散”的材料就像海洋沙滩上的贝壳珠粒,色彩斑驳,大小不一,放射出自己奇特绮丽的光芒,既让学生体会了开放自由美的内涵,又丰富了文章的内蕴和意境,使学生产生美的联想、获得美的感受。

散文的结构特点,上文也作了详尽说明。教师在分析文章时,也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结构的美学效果。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开篇写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是果中有因(能进入复试是初试成功的结果,复试失败则必有原因),也为下文线脉的展开设置了倒叙延伸的悬念;后写苏林教授亲自实地调查,决定破格将其录取,这是因中有果(助人熬夜影响复试是因,弄明原因被录取是果),也水到渠成地解开了篇首的悬念。这里运用了“叙事串珠”中的因果式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线脉美。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循着一条严谨有序的构思轮廓延伸成文:在路上—观荷塘—赏月色—望四面—惦江南。视点随空间位置的移动,或由点到面,或由近到远,或由下到上,或由实到虚,有规律性地变化着。作者所选之景,虽然处处皆静,却更能反衬出内心的“颇不宁静”。这里运用了“借景显意”中的方位式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次序美。

托物言志的散文 篇3

散文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的“随便”“自由”并不是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鉴赏散文要识得文眼,重点把握其形和神的关系。所谓文眼就是全力找出全篇“旨趣”和“画龙点睛”的句子。文眼可能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或者一景一物。《谈生命》一文对一棵小树的描写,如: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其中的“聚集”;终使他穿过枝叶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从其中的“挣脱”“挺立抬头”这几个词,看出了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这是树的生命亦是所有的生命的冲动与奋进。如描写小树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其中的“吟唱”“跳舞”表达了树的乐观,同时也看出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是一个点题句,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因此鉴赏散文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抓住关键词,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散文的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读散文要抓住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态度,这是学习散文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策略。读散文抓住了思想感情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灵魂和核心。如果抛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灵魂、核心,去另外寻找文外之意、题外之旨,就是舍本逐末。那么我们在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是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刻画,就所谓“形得而神自来也”。因此读散文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王鼎钧的《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本文以第二人称客观叙述大树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本文重在描写大树的功德: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烈日下为人遮荫,人们仰着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鸟叫的时候,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夜晚,情侣止步;那沉默的树,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作者通过这些描写,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对大树的赞叹、悲悯、激愤的情感。如果作者不对大树的“形”细致刻画,作者的情感就不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散文常用的一种手法就借物寄意,托物言志。借物来言志,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写散文就要对物进行细致描摹,细腻刻画,这样散文的神韵才能出来。同时阅读散文也要抓住物的外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的内涵。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散文的形与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呢?作者往往靠一条线索将二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托物言志的名家散文 篇4

在任何社会里,不管是禽兽的或人类的社会,从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它是水禽界里爱好和*的君主,它敢于与空中的霸主对抗;它等待着鹰来**,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嘴爪,打退鹰的进攻。它奋力的结果常常是获得胜利。而且,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它与整个自然界都是和*共处的: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监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照看着,而那些水禽仿佛个个都俯首贴耳地归顺它。它只是一个太****的**,是一个太****的首席居民,它赋予别人多少,也就只向别人要求多少,它所希冀的只是宁静与**。对这样的一个元首,全国公民自然是无可畏惧的了。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它叫谁看了都顺眼。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使这地方美化;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任何禽类都不配这样地受人钟爱。原来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大自然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一切都描绘出它是爱情之鸟;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我们看见它那种雍容自在的样子;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那么**,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很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故意摆出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的赞美,引起人家的注目。而事实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天鹅成群地在浩瀚的烟波中,和有翅的船队一般,**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天鹅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离开船队,游近岸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娇态,供人们仔细欣赏。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的美德;它不在我们所能**或幽禁的那些**之列。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使它毫无**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在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或到岸旁着陆,或离岸游到水**,或者沿着水边,来到岸脚下栖息,藏到灯芯草丛中,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的居所和朋友,而不是它的**和暴君。

天鹅在一切方面都高于家鹅一等,家鹅只以野草和籽粒为生,天鹅却会找到一种比较精美的、不*凡的食料;它不断地用妙计捕捉鱼类;它作出无数的不同姿态以求捕捉的成功,并尽量利用它的灵巧与气力。它会避开或抵抗它的敌人:一只老天鹅在水里,连一匹最强大的狗它也不怕;它用翅膀一击,连人腿都能打断,其迅疾、猛烈可想而知。总之,天鹅似乎是不怕任何**、任何攻击的,因为它的勇敢程度不亚于它的灵巧与气力。

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那是一种哮喘声,十分像俗语所谓的“猫咒天”,古罗马人用一个谐音字“独楞散”表示出来。听着那种音调,就觉得它仿佛是在恫吓,或是在愤怒;古人之能描写出那些和鸣铿锵的天鹅,使它们那么受人赞美,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的音调。可不是么,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宁可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罢了。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为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它是要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他们又说,人们可以听到这种歌声,是在朝暾初上,风浪既*的时候;甚至于有人还看到许多天鹅唱着自己的挽歌,在音乐声中气绝了。在自然史上没有一个杜撰的故事,在古代社会里没有一则寓言比这个传说更被人赞美、更被人重述、更被人相信的了;它**了古希腊人的活泼而**的想像力: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说,认为这事实在太美了,根本不愿意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这些寓言真是可爱,也真是动人,其价值远在那些可悲的、枯燥的史实之上;对于**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成语:“这是天鹅之歌!”

托物言志的散文 篇5

最近,他的《门瑞瑜文集》即将付梓,特约我写篇序言。他这部文集收进了几十年来发表和出版的大量作品和集子,如《漠河白夜》《雪国绿》《瑞瑜散文选》《游冰城》《江畔放歌》《东望集》《北望集》《话说太阳岛》《屐痕笔踪》《俄罗斯旅踪》《寻梦北大荒》《屐痕点点》《放声歌唱集》《秦牧研究》《秦牧研究札记》《天涯觅情集》《序言谈说集》《四海之旅》《耕耘求索集》《暮岁走笔集》《家书一斑》等等,包括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评论、序言、信札等,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要为这数百万字的煌煌巨著写序言,的确令我为难。但作为数十年的老同志老同事和老邻居,我又难以拒绝。所以只好答应下来,勉为其难,作挂一漏万的评介了。

作为作家,瑞瑜同志最擅长的是散文创作,他文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散文。而散文中最精彩的脍炙人口的篇章,无疑是那许多描绘祖国东北边疆的黑龙江省风貌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作品。这显然与作者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瑞瑜同志少年参军,后远赴东北边陲,在黑龙江畔农场里生活了多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成了个“小北大荒人”。北大荒黑土地丰富的营养哺育他进步成长,他喜欢上了文学,开始了习作。后来,到了《北方文学》从事编辑工作,又经常上山下乡深入生活,让他不由自主地把黑龙江视为第二故乡,热爱这片黑土地的山川和人民。他希望以手中的笔描绘和歌颂它富于地域特色的真善美。于是,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以黑龙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题材的优秀散文。

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二》的《林场风雪》,就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腹地,海拔1400米,冬天最冷时零下52度,堪称“高寒”。这里是一个只有二十户伐木工人的林场新村。为了使十个七八岁的学龄儿童读上书,“老木把”林铁柱的妹妹,十九岁的中学生林小霞自告奋勇,成了他们的代课教师。她每天从林业局的家出来,走二十五里山路到林场新村的“木克愣”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在严寒的冬天,“不管风多大,雪多厚,天多冷,路多难”,准时不误。而每一天,孩子们都早早站在雪地的高处,远远眺望和迎接他们的老师。有一天,林老师病倒了,没有来。孩子们惦念老师,一起带着各人自备的小礼物去看望她。后来,在一个暴风雪天,林场新村接到林业局的电话,说林老师已出发上山了。然而,孩子们却始终没有迎来冒着暴风雪前来上课的老师……

这篇散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作品却十分真挚感人。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对艺术感受力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大。”显然,正是由于瑞瑜同志首先被他笔下的人与事深深感动了,他才有可能写出这篇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散文。

瑞瑜同志善于通过自己对生活深切感受中提炼的细节和具体描写,表现年轻的林老师和孩子们纯朴真挚的师生情。如描写孩子们站在雪地的高处,眺望和迎接由远而近的林老师的身影:“远方,白茫茫的雪地里,忽然冒出了一束鲜红的火苗,闪闪烁烁,越来越大,化作红彤彤的一团火,随风飘荡,飞跃……近了,近了,啊,身着红色的绒衣,头戴红围巾的林老师,踏着没膝深的大雪来了、来了。好艰难好艰难的步履啊!”这孩子们眼中林老师的生动形象,不是可以媲美今天“感动中国”里的先进人物么?又如,散文里描写孩子们探望患病的林老师,各自带来了小礼物:铁嘎儿拿出从河泡子的冰眼里钓上来的细鳞鱼,以便熬点鱼汤给老师补补身子;冬冬拿出他爸给的一棵人参和几棵黄芪,以便给老师熬鸡汤喝;明明把一盒“哮喘灵”中成药给林老师治病;玲玲拿出一张洁白的桦树皮,上面写着她给老师的慰问信……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多么真挚感人!散文的结尾,虽没有直接表现前往新村时林老师在暴风雪中遭遇的灾难,只是描写了孩子们迎着暴风雪从山上跑下去的身影和撕心裂肺般的不断呼唤“林老师,林老师”,便让读者意识到林老师已经殉职了,并为这位“高寒”的木克愣小学代课老师的高贵品质和真挚的师生情深深感动。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一首以诗论诗的七律中指出:“诗家三昧不难求,形象思维孰可求?……情景交融神韵在,不须修饰自风流。”其实,不仅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创作的散文作家,也同样可以在作品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林场风雪》既生动地描写了风雪高寒的林场景观,又描写了这“高寒”如火如荼的师生情。而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虽然一笔白描,却感人肺腑。

与诗人写诗讲究情景交融一样,散文作家写散文也讲究情景交融,这也许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可贵的是,瑞瑜散文中的景,不是泛泛的景,而是他细致观察生活获取的眼中之景,也不是泛泛的情,而是他深切感受生活的心中之情。这二者的水融,才格外深挚感人。不仅《林场风雪》如此,其它许多优秀散文亦然。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话,那么,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小说还可以借助生动的故事情节取胜,戏剧也可以借助巧妙的戏剧冲突出彩,而散文则主要靠文学语言创造生动的意境感染读者,所以必须是美文。

对此,瑞瑜同志是有深刻体会的。所以他在写作别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加深其艺术感染力。例如,他在《血凝红叶》一文中,是这样描写尚志县亮珠河山崖上的抗日烈士赵一曼被俘遗址的:“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皑皑,好一个银装的世界。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安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块。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上披着厚厚的白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夺目。”这段语言朴素自然又形象生动,作者特别善于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并配合对仗和重叠的艺术技巧,以增强文字的节奏感和声情美,从而创造出真切动人的艺术境界。

散文《林区小镇》,也是语言精练,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美文。“站在北山顶上望小镇,小镇像一面盆,盆里盛满爱情、欢笑和幸福。一条长街,那么长,一直扯到小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里,它像一条长绳,一头系在镇里,一头拴在林场,它联系着伐木者的心……”试看,寥寥数语,作者就把林区小镇具有地域特色的风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风景描写应当逼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一闭上眼就立刻想象出来您所描写的风景。”瑞瑜同志的许多散文的风景描写,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这不仅由于他对生活的深切观察和体验,同时也是由于他重视文学语言锤炼的缘故。

瑞瑜同志散文创作的视野,没有局限在省内和国内。他也常常远涉重洋,放眼世界。当有机会出国访问的时候,他总忘不了写些域外散文,把自己深有所感的见闻介绍给广大读者。他走过的地方很多,从东南亚到中东,从俄罗斯到东欧以至于英伦三岛,都有他的足迹。他最喜欢寻访的是那些享誉文坛,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过许多珍品作家或诗人的故居和博物馆,追踪他们的脚印,透过尘封的历史观察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音,从而写下了怀念高尔基、伊凡・伐佐夫、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散文:《万世文宗今犹在――访高尔基故居》《访索波特伊凡・伐佐夫故居博物馆》《我在为人类写作――伦敦狄更斯故居博物馆感怀》《列夫・托尔斯泰故居漫步》……

去年,我在一次老年诗会上赋诗道:“自笑人生如梦幻,匆匆已届耄耋年……”我比瑞瑜同志的岁数大一些,今已年近九旬,他也将至八秩了吧?可喜的是,他仍然精神抖擞,与时俱进,身笔两健。谨以小诗一首,作为拙文的结束语,并表示感佩之情:

散文创作喜丰收,

滚滚才情笔下流。

银发满头人未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