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习。
一、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简短,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教学设想
苏轼实在太好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怎样上,都会唐突了内心得偶像。于是,备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节课堂的态度:
①、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学生快乐。
②、要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
③、要有“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惊喜。
④、要“空明”点儿,摒弃杂念,灵魂安宁,目标不多。
故在设计教学中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加《浣溪沙》、《定xxx》两首词,以“悟苏轼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读感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受苏轼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1、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课堂上利用自由朗读让学生找找感觉,力求读出味道;利用齐读来感受郎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读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读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至少让学生在读准、读通方面没有障碍,为读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小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苏轼的情感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感是学习此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阅读面毕竟狭窄,无法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因而适时简介背景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真切感悟他身处逆境却能豁达乐观处之的情怀,从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课堂上链接了苏轼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流露旷达之怀的两首词。学生们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对苏轼有了更新的了解。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本文有一个写月夜美景的佳句,课堂上光让学生赏析了一下,如能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对美的景色、美的语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自己感悟来的,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才是语文教学的魂。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夜游的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
黄州承天寺
夜游的内容
庭院赏月
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