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⑵,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⑶,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⑷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⑸,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6〕。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7〕,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⑻”的仪节⑼,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⑽。尼采〔11〕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⑿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⒀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14〕。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⒂”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⒃(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⒅;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⒆,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⒇。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21),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22),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手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是本课教学重点。
2、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联系实际客观评论当今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整体把握。
提问:“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明确:“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论证分析。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一)请同学们先浏览l~7段。
提问:文章一并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 “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提问:“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明确:封闭、落后。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
提问: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明确:搞“送去主义”。
提问: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明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提问:为什么要送?
明确: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提问:送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媚外、讨好。投降。
提问:文中有一个精彩的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请大家找一下。
明确:捧,一个“捧”画尽了奴才相!
提问: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它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反语,这是写作手法。“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提问: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提问: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明确:叫花子,要饭的。
提问:你给叫花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明确:同情他。打发他。
提问:“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明确: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提问:“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毒害中国人民。欺骗中国人民。用***来换取中国的银两。毒害。欺骗。侵略。掠夺。
品味语言: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小结:我们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既然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拿来,自己来拿!鲁迅先生提倡“盒来”.而且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思路称为因果论证。
(二)请同学们浏览8~10段。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
提问: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一下,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引导)请看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明确:泛指学术文艺。是文化遗产。
提问: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这三种人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逃避主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虚无主义,盲目排斥。投降主义,崇洋媚外。
提问: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明确:占有,挑选。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明确:鱼翅、***、烟枪和魍灯、姨太太。
提问: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明确:“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有益。我们讲到“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精华。我们再来看看“***”是有益还是有害?
明确: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提问:没有害?
明确: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所以,***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提问: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提问:送博物馆干什么?
明确:展览。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
提问: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明确:请她们各自走散。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提问: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什么态度,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朗读第10段。(学生朗读)找出结论的句子.——“我们要拿来。”
提问: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明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提问: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提问:最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给自己用。那么,自已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明确:拿自己没有的。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论证拿来主义时,鲁迅先生运用了一种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论证方法,那是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小结。
这节课,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我们已基本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拿来”这一话题,希望大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拿来主义》,在前面一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论证结构,哪位同学能复述一下文章大意?举手回答。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谈的是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颢,文章在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拿来”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后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提出“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占有,挑选。最后重申观点,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思考题: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思考一下,在外来事物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拿来主义?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二、价值拓展。
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
明确:我们当然要拿来,拿来高新技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提问:其实我们生活中已经有很多“拿来”的东西,哪位能举几个例子?
(学生举例)
提问:认为哪些该拿,哪些可少拿?
明确:的确,“洋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很多“洋货”较之国货质量也要好得多。但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国产“洋货”,标上一个洋名,就畅销市场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明确:这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商家抓住消费者心理,用“新瓶”装“旧酒”,给商品加一个洋名,如饼干不叫饼干叫曲奇、克力架,服装、化妆品更是洋文满天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在这种风气下,很多人还对自己进行洋化包装,如做希腊鼻子,染英国头发,漂美国脸蛋,糟蹋自己的“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美。这样说来,我们是否还是实行“闭关主义”为好?
明确:实行“拿来主义”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封闭,谁就落后。历史也以铁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只有吐故纳新,才能获得新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是这个道理:封闭只能导致停滞和腐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要更多地吸收外国的高新技术,而不能浮于表面,只学一些形式的东西。
在课文中鲁迅先生以“大宅子”作喻,列举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指出正确的方式应是“占有,挑选”。在今天,你认为应该怎样拿来?
明确:在当今社会,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我们应该先挑选,再占有,对我们有益的就拿来,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
其实课文中的“占有”只是一种态度,而非实际做法。鲁迅先生强调不要“闭关自守”,而应勇敢地“拿来”,他着重谈的还是“挑选”。当然,时代不同,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怎么去挑选呢?
明确: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挑选。这就要求我们在挑选之前要了解自己的需要。不好的东西不要,但也不是好的全都拿来。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企业盲目引进外国生产线,拿来之后却派不上用场,因为配套设施没跟上,于是造成资金积压,最后企业宣告破产。我们要吸取教训,拿来之前,先想一想拿来之后有何作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提问:我们应该是“各取所需”,除此外,还要注意什么呢?
明确:我们要睁开雪亮的眼睛去挑选,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比如某家法国化妆品公司打人中国市场。宣传其名牌产品,寻找代理商,广告做得天花乱坠,一些商家纷纷代理销售,一些人也因追求名牌而大力购买,结果因此类化妆品对东方女性皮肤有强烈刺激,顾客纷纷要求赔偿,代理商损失惨重,一时弄得“谈此色变”。对外来商品,我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哪来之前要做好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情况下,选择尤为重要,世界日新月异,时代激流一浪接一浪。如果我们赶潮流,有什么新鲜事物就拿来,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处处被动,不能主动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刚才说的“日韩剧”,其中确实有精品,但是跟风就不好了,我很讨厌现在的年轻人打扮跟风,简直有损人格。毫无选择可言!
提问:在课文结尾,鲁迅先生指出了拿来之后处理的方法:“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如今,我们拿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商量商量,出谋划策。
(小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我们拿来的目的是为我所用。但毕竟是别人的,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进行改造,把它变成适合我们使用的东西。比如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是从苏联拿来的,但由于国情不同,不能全盘照搬,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稳步发展。
拿来人家的东西之后,在学习长处的同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要保留一些传统的东西。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确要有创新思维,从实际出发,引进然后创新,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使用。课文中的观点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此我们不加讨论。
刚才我们一起商讨了现代版的“拿来主义”,但我们只顾一厢情愿地“拿来”,忘了还有“送来”的东西。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是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而今,我们还怕不怕?
“送来”的东西,比如吸毒,暴力等,的确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具备正确的思想、坚强的意志,不涉足其中,就不用怕了。
提问:别人“送来”,根据“礼尚往来”的原则,我们也得“送去”。鲁迅当时是反对“送去主义”的,而今我们要不要“送去”,送去什么?
明确:要“送去”。我们要将优秀的产品送出去,将我们优秀的作品送出去,将我们悠久的文化送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要送去。为什么我国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作品,却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那么多的优秀影片,也未能跻身奥斯卡金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送出去”做得不够。我们相信我们优秀的东西一定能得到世界的认可。成龙、李连杰的武打片成功打进好莱坞就是证明。
三、总结。
对一种文化,一种物品,一种技术我们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鲁迅的《拿来主义》就全面地分析了对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的态度。而现在也一样,传统并不过时,洋货也不一定就适用,应此我们应该批判着接受。
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因果论证
要自己来拿
大宅子——文化遗产
鱼翅——文化精华
***——精华与糟粕并存 比喻论证
烟枪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文化糟粕
附:关于“拿来主义”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摸门,甚至破门跳窗而来。“闭关自守…‘门户开放”,那种简洁利落的公式套语很便于记忆,作为标题或标语,又紧凑,又容易上口。但是,历史过程似乎不为历史编写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当地、按部就班地推进。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时只开了半扇窗,却关不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儿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半闭,又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谈论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 (钱钟书《“走向世界丛书”序言》)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冲。
⑵“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3〕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国家相继签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泛指文学艺术
〔5)指当时国民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6)指当时国民政府在西欧各国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
⑺ “象征主义”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中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曾在《花边文学�谁在没落》一文中批评《大晚报》的这种歪曲报道。
⑻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⑼礼节
⑽大方,气量宽宏
(11)尼采(F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这里所述尼采的话,见于他的《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12)一九三三年六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五千万美元的“棉麦借款”,购买美国的小麦、面粉和棉花。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一类事。
(13)指体面。
(14)指实际事例。
(15)适合现时或表现现时;时髦。
(16)同“阴德”,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
(17)这里是讽刺作乐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等人。
(18)指懦弱无能、害怕借鉴、拒绝继承的逃避主义者。
(19)指文化中有用的精华部分。
(20)指文化中有益又有害的一类事物。
(21)指文化中有害的槽粕部分。后文的”烟灯“”姨太太“意同。
(22)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