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高二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化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钠及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钠分别与氧气、水、酸、盐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2、了解氧化钠分别与水、酸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3、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4、了解钠、钾的焰色反应

【基础知识】

一、单质钠

1、物理性质: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密度,熔点。

2、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钠与氧气的反应与条件有关)

常温条件下;加热条件下。

(2)与水(酸)反应: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离子方程式为。

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反应的现象及解释:

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②熔化成光亮的小球:(钠的熔点;该反应为反应)

③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气体产生)

④发出嘶嘶的声音:(反应剧烈)

⑤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生成的溶液呈性)。

(3)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

结构解释:Na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周期表中的位置,Na原子易(“得到”或“失去”)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作剂,表现出强性,在自然界中以态(“游离”或“化合”)形式存在。少量的钠可保存在中。钠着火不能用水来灭火,一般用。

二、钠的氧化物——氧化钠过氧化钠

名称[高考资源网]过氧化钠氧化钠

化学式

颜色

与水反应方程式Na2O+H2O====2NaOH

与CO2反应方程式Na2O+CO2====Na2CO3

稳定性比较比稳定

三、钠重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

Na2CO3 NaHCO3

俗称

水溶性均溶于水,溶解性:>

溶液酸碱性水溶液均显性,同浓度碱性:>

热稳定性稳定不稳定

稳定性:>

与盐酸

反应[Ks5u。com]

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

与CaCl2溶液现象

相互

转化2NaHCO3 Na2CO3+CO2↑+H2O

NaHCO3+NaOH=Na2CO3+H2O

Na2CO3 + H2O + CO2 == 2 NaHCO3

鉴别

方法

五、焰色反应

钠——色钾——色(隔着蓝色钴玻璃)

操作:用洁净的铂丝在外焰灼烧,至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时为止,用铂丝蘸取待测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用完后,用洗净,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即可。

整理: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典型例题】

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

B、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

C、钠与氧气化合时作还原剂

D、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对于反应:TiCl4+4Na == 4NaCl+T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说明钠是强还原剂,可用于冶炼金属

B、该反应中Ti元素被氧化

C、该反应条件是TiCl4在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

D、TiCl4是还原剂

3、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A、加入适量盐酸

B、加入NaOH溶液

C、加热

D、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4、下列有关碳酸钠、碳酸氢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

B、相同条件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

C、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剧烈程度强于碳酸氢钠

D、向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都显红色

5、(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脚印”、“笑脸”、“五环”等焰火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壮观,这些五彩缤纷的焰火与元素的焰色反应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K2SO4的焰色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B、Na与NaCl在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

C、可以用焰色反应来区别NaCl和KCl

D、焰色反应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6、(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常温常压下,D、F、K均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A是由单质C在D中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反应中生成的部分物质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化合物E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3)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 ___。

【巩固练习】

1、钠跟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A、钠的熔点低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D、有强还原性

2、金属钠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

A、HCl B、NaCl C、FeCl3 D、Na2SO4

3、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A、加入适量盐酸B、加入NaOH溶液

C、加热D、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2CO3和NaHCO3均可与HCl反应B、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C、Na2CO3的稳定性比NaHCO3弱D、Na2CO3能与氯化钙反应而NaHCO3不反应

5、下列关于Na和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它们相差一个电子层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钠原子,钠离子均为同一元素D、灼烧时,它们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

6、如图所示的试管中盛2ml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再向试管中倒入1ml煤油,然后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小刀切一小块放入试管中,可观察到钠首先沉到煤油底部,一接触水即产生大量气泡,钠块变成球状向上浮,同时水层变红色,一会儿之后,钠又慢慢沉降到两种液体的交界处,又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使钠上浮,如此反复,直至钠块消失。根据上述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说明的钠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①;

③ 。

(2)本文中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7、物质A是由A元素组成的单质,将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为黄色,B,C,D是含有A元素的三种不同化合物,A、B、C、D按右图关系进行转化:

⑴写出化学式:

A B C D

⑵写出④的化学方程式,以及①②③的离子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8、有一种白色粉末是无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称取0.442g灼烧至恒重,把放出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生成0.2g沉淀,灼烧后的残渣能与30mL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原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

(2)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篇2

[说明]①浓盐酸一般为12l/L,密度为1.19g/L,稀盐酸不能发生该反应。

②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该反应具有以下特征:

粉末状固体+液体气体

可见宜采用固—液加热制气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实验装置:

①气体发生装置

固一液加热制气装置。首先选择反应容器,由于盐酸必须在反应中保证一定的浓度,所以用量较大,因而宜采用容积较

大的圆底烧瓶而不宜用大试管;其次,对于添加液体的容器,采用分液漏斗(不用长颈漏斗)能有效地防止Cl2逸出,且便

于控制盐酸的用量;对于圆底烧瓶,通常用酒精灯加热而且需放上石棉网,以防止圆底烧瓶受热不均而炸裂,圆底烧瓶中液

体的盛装量,一般以液体占圆底烧瓶球部容积的~为宜。实验装置如图4-8所示。

③气体净化装置

气体净化装置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主要成分和杂质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装置来除去杂质。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时,***中混有HCl和H2O(g)等杂质,除去***中的HCl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如图4-9Ⅰ所示);除去***中的H2O(g)可用浓硫酸洗气(如图4-9Ⅱ所示)或用干燥的CaCl2.

③气体收集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必须考虑气体和被排对象(如空气、水)的性质和欲收集气体的纯度要求,由于Cl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与空气反应,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图4-10Ⅰ);又因为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所以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如图4-10Ⅱ),但此法收集的Cl2中含有水蒸气;还可将Cl2直接收集在橡皮球囊中。

④尾气处理装置

化学实验中,凡是有毒或易燃的尾气,都要进行适当的尾气处理,使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形成安全隐患。对于Cl2,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而除去(如图4-11所示)。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加热制取Cl2,并收集干燥纯净的Cl2,可采用如图4-12所示的装置。

实验步骤:“连—检—装—制—集”。

①“连”——将所需仪器按图4-12所示的顺序连接。即如图4-12所示,依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仪器,组装成制取气体装置。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F中加水至浸没玻璃导管,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玻璃导管内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玻璃导管内液体回流形成一段液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说明]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在连接装置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常包括“形成水封→微热并观察→冷却并观察”三个步骤。

③对于气密性不合格的仪器或装置,要查出原因,修复或更换。若橡皮塞不密封,可涂上少量凡士林后再重新检查气密性。

③“装”——装药品或试剂。将装置拆开,分别向B、C、D、F中加入适当的药品或试剂,重新连接后,再向分液漏斗A中加入浓盐酸,然后塞好玻璃塞以防止盐酸挥发。

④“制”——加热制气。用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内加入适量浓盐酸,点燃酒精灯加热,使反应平稳地进行。要通过观察装置C、D中的气泡产生的快慢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并通过控制浓盐酸的用量或利用酒精灯来调节反应速率,使反应连续、平稳地发生。

⑤“集”——收集气体,当装置E内充满黄绿色气体时,表示***已收集满,可更换集气瓶继续收集,收集满***的集气瓶要盖严,瓶口朝上放置。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当装置C、D中无气泡冒出时,将装置F中的玻璃导管取出,装置B、C中的***可向其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除去,装置D中的***可用空气将其“吹”入NaOH溶液中除去。

[说明]①当实验室没有MnO2时,可用MnO4和浓HCl制取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4+“HCl(浓)=2Cl+2MnCl2+5Cl2↑+8H2O.

此反应较剧烈,需将浓盐酸缓缓地滴到MnO4固体上,不需加热。

当实验室没有浓盐酸时,可用NaCl和浓H2SO4替代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2NaCl+3H2SO42NaHSO4+MnSO4+2H2O+Cl2↑

②盐酸和MnO2反应时,盐酸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表现还原性的标志是-1价的Cl--变成了。价的Cl2而如何判断酸在某些反应中除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外还是否表现出酸性呢?主要标志是生成物中有无酸根离子。若有酸根离子就说明除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外,还表现出酸性,如:

au+2H2SO4(浓)CuSO4+SO2↑+2H2OH2SO4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b.NaClO3+6HCl=NaCl+3H2O+3Cl2↑HCl既表现出还原性,又表现出酸性。

③验满方法:a.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斌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已收集满了。

b.也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则证明***已收集满了。

高二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

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4、指导运用旧知认识新知的方法,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

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学思路与设想:

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 性质 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意图

1、请与出甘油及几种已学的高级脂肪酸的结构式(教师巡查)

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评价)

1、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同右栏) O

2、酯的通式:R—C—O--R/

来自于: 酸 醇

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 ? 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

课题,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6~157 序言部分

·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

CH2—OH C17H35COOH(硬脂酸)

CH—OH C17H33COOH(油酸)

CH2—OH C15H31COOH(软脂酸)

·学生回答后,书写反应式:

CH2

—OH

CH—OH +3C17H35COOH

CH2—OH

CH2OCOC17H35

CHOCOC17H35 +3H2O

CH2OCOC17H35

·观察投影订正写法,并与酯的通式比较。

·回答“酯类”。区别“脂”与“酯”的不 同

·与生活中所见的实物相联系

·默读教材,对油脂作初步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

检查对已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调节课堂气氛。为“油脂”的结构作铺垫。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进入新课

一、油脂的结构和组成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试写出油脂的通式。O

通式:R1—C--O—CH2

R2—C—O—CH

R3—C—O—CH2

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吗?一定相同吗?——教师不作评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7“油脂的组成与结构”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问题。

单甘油酯——烃基相同

混甘油酯——烃基不同

烃基饱和呈固态;烃基不饱和则呈液态

·试写通式

·订正各自的写法结果,作笔记

·带着疑问默读后,回答:

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作笔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抓住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

启发思考、调用旧知以获取新知,为“油脂氢化”埋下伏笔

二、油脂的性质

(1)炒菜时油脂遇水有什么现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样清洗效果好?

(2)它们体现了油脂怎样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向猪油(或菜籽油)中分别加水和汽油的实验;指出工业上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

从油脂的结构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议论: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过程中挥发——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洗好……

·一同学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记笔记

·联想酯的通性及萃取原理

·思考并回答(联系酯的通性)

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合理的推理

2、化学性质

①溴水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② KMnO4溶液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

实验现象是 ? ; 这是因为 ? ;它表明油脂具有 ? 性质。

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不饱和而呈液态,因此,这样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

2.1、油脂的氢化

要求学生试写油酸甘油酯(单甘油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3COOCH+3H2 C17H35COOCH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不饱和烃基(液态) 饱和烃基(固态)

自制“硬化油的用途”胶片(内容略)

加成反应主要发生在油酸的烃基上,油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 硬化油的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以生产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

·观察实验现象。

·自由起立回答:①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饱和烃基;②猪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层却没有明显现象,表明烃基饱和

·学生静听,把熟悉的知识与现象串联起来,深化认识。

·(在提示加成比例后)试写

·学生记,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

·看投影,

听讲述,

记摘要,

理解油脂硬化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以及总结结论的表达能力

训练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准确掌握油脂氢化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进行科普教育,体会化工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如前述油脂属于酯类,那么它应该具有酯类通性的 ? 性

2.2 油脂的水解

酯类水解的条件, 要求写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①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H2O ……

C17H35COO-CH2

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

怎样才能使油脂的水解进行的非常彻底呢?

方案的可行性——加碱——使生成物中的酸减少,促使反应物完全消失。

②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NaOH ……

C17H35COO-CH2

(留空格写“皂化反应”)

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生成硬脂酸的盐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不可逆的,反应能够进行到底。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议论,果断地做出判断——油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回忆乙酸乙酯在无机酸作用下的水解。两个学生板演,其它学生在下面写后师生共查(系数、连接符号等)。

·订正写法,作笔记

·设想多种方案,互相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辨别NaOH作为反应物和作为反应条件时反应式写法的不同。

·静听,记笔记,认识皂化反应。

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检查学生书写的准确性

训练学生发散想象及评价能力。超前认识可逆反应的平衡与移动知识

肥皂的制取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肥皂制取的过程有哪些?

肥皂制取过程的四阶段,并投影讲析(投影内容及讲析内容略):

皂化 盐析 分离 加工成型

水浴 加NaCl 加填充料等

1、洗涤剂的洗涤原理。

2、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利用。

·阅读课本肥皂的制取,总结制取过程的步骤。

·静听,作简要笔记

·静听,思考理解有关内容;

·与生物知识相衍接。

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线索的阅读自学能力

介绍化工生产,进行科普教育,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拓展知识

·看黑板发言

培养自学与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练习

1、(1) 和 统称油脂,其结构可表示为 。

若油脂中不饱和烃基相对含量 ,则熔点较高,例如 。

反之,则熔点较低。

(2)、液态油生成固态油脂,要在 条件下,用油与 ? 反应

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油脂不属于酯类; B 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 C 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D 油脂属于混合物

(2)下列物质中能使溴水褪色的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A乙烯 B油酸 C苯酚 D丁炔

(3)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 萃取胜B蒸馏 C过滤D盐析

3、某同学说“酯的碱性水解是皂化反应”对吗?

4、使1mol乙酸乙酯和1mol油脂完全水解,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读题,选择(判断)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订正结论

巩固知识,促进理解,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

P162习题3、4、、6

附:板书设计 第六节 油脂(属于酯类)

一、 油脂的组成与结构 2.1 油脂的氢化副板书:

R1-C-O-CH2 单甘油酯-烃其相同 …… 1、脂与酯的区别

R2-C-O-CH è 混甘油酯-烃基不相同 2.2 油脂的水解&

nbsp; 2、油和脂肪

R3-C-O-CH2 烃基饱和时呈固态, ①酸性时 3、洗涤剂

不饱和时呈液态 …… 4、油脂与营养

二、油脂的性质 ②碱性时

1、物理性质 ……

…… ___皂化反应

2、化学性质 肥皂的制取:……


高二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电离平衡(第一课时)。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从分类标准角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跟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等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3)理解电离度、电离平衡等含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分类关系的认识,理解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掌握用不同分类标准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有关实验,提高从化学实验探究化学本质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由弱电解质的电离、阴阳离子共存等特征,体会矛盾体双方相附相存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电离平衡中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离子间的结合这种动态平衡关系,进一步体验化学平衡的“动”、“定”、“变”等特征。

[重点与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本课时的难点是弄清化合物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弱电解质的是( )。

(A)H2O、NH3·H2O、H3PO4、HF (B)Cu(OH)2、 CH3COOH、C2H5OH、CH3COONa

(C)H2SO3、Ba(OH)2、BaSO4 (D)H2SiO3、H2S、CO2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除水分子外,不存在其它分子的是( )。

(A)NaF (B)NaHS (C)HNO3 (D)HClO

3.医院里用HgCl2的稀溶液作手术刀的消毒剂,HgCl2熔融时不导电,熔点低。HgS难溶于水,易溶于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关于HgCl2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是难溶的共价化合物 (B)是离子化合物

(C)是一种强电解质 (D)是一种弱电解质

4.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熔融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 (D)固体氯化钠

5.下列物质容易导电的是( ),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

(A)熔融的氯化钠 (B)硝酸钾溶液 (C)硫酸铜晶体 (D)无水乙醇

6.将0.1 mol·L-1的CH3COOH溶液稀释10倍,下列微粒浓度减小得最多的是( )。

(A)CH3COO- (B)OH- (C)H+ (D)CH3COOH

7.浓度与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的碳酸钙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醋酸更多

(D)盐酸与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一样多

8.关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正确的叙述是( )。

(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B)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度大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度

(C)强电解质在任何浓度的溶液中都100%以离子的形态存在,而弱电解质则大多数以分子的形态存在于溶液中

(D)在一般的浓度下,强电解质的一级电离是不可逆的,而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9.在一定温度下,在冰醋酸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I)随着加入水的体积V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O”点导电能力为0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点处,溶液的c(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

(3)a、b、c三点处,电离度最大的是_______;

(4)若要使c点溶液中c(Ac-)增大,溶液的c(H+)减小,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用简单的实验证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CH3COOH H++CH3COO-的电离平衡。要求从促进和抑制CH3COOH电离两个方面写出简要操作、现象及实验所能说明的问题或结论。

课堂练习答案

1A,2C,3D,4D,5AB,6D,7AD。8D。

9.(1)在“O”点处还未加水,是纯醋酸,纯醋酸中醋酸分子没有电离,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导电能力为0。 (2)c

10.(1)在醋酸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2)将上述溶液加热,发现溶液红色明显加深,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反应,升温使电离程度增大,H+浓度增大,故溶液红色加深,说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3)向(1)中加入醋酸铵固体,振荡后溶液红色明显变浅,是由于醋酸铵溶解后,CH3COO-增大,平衡向左移动,即电离程度减小,H+减小,故溶液红色变浅。说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

高二化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b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化学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营造一个空气清新、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2)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1)减少二氧化碳污染所采取的措施。

(2)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 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污染指数首要

污染物空气

质量级别空气

质量优化

SO2NO2PM10

233556PM102良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

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

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

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

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

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

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联想质疑】

1空气质量报告为什么特别关注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

2你知道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吗?它时怎样形成的?

3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你已经熟悉酸雨的成因和危害了。那么你知道工业上时如何防止酸雨形成的吗?

【板书】2污染物的来源与治理

1)氮氧化物与光化学烟雾

【板书】①氮氧化物

【讲解】引起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用NOx表示。

来源:化石染料的燃烧,汽车尾气。

N2与O2的反应机理:

O2=O+OO+N2→NO+N

N+O2→NO+O2NO+O2→2NO2

【板书】②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smog)

【讲解】臭氧(O3)和过氧乙酰硝酸脂(PAN)等有毒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

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的呼吸系统而引发病变;刺激人的眼睛,引发皮肤癌等。

治理措施:对汽车尾气进行净化处理,加强以氢气为动力的染料电池汽车的研制。

【追根寻源】阅读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示意图及文字。

【板书】(2)二氧化硫与酸雨

【讲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及其被氧化所生成的三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溶解于降水中,

分别生成亚硫酸、硫酸和硝酸等,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看出,二氧

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治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成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

的重要途径。烟道气体脱硫是一种大规模脱硫方式,采用的大斗是石灰石-石膏法,图1-

1-4是脱硫过程使用的吸收塔的示意图。煤烟中的二氧化硫在吸收塔内与洗液中的碳酸钙

反应成亚硫酸钙,然后又被烟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钙。硫酸钙可以做成生产石膏板材的原

料等。

【板书】(3)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

【讲解】漂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中,

粒径在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者飘尘。

危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其吸附的其他有毒物质,被吸入体内会聚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多种疾病。20xx年春季发生的严重呼吸系统窘迫综合症(SARS)的一种重要传播体——患者的飞沫,就是带又SARS病毒的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可持续很长的时间,含量高时会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

措施:减少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要从它的源头——工业烟尘和灰尘着手。消除工业烟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改造锅炉、提高染料效率和安装有效的除尘设备等。为减少因风扬起的灰尘,应尽量保持路面清洁,减少裸露地面的面积;拆房作业时必须先用水喷淋,并在施工现场采取纱网防尘、随时冲洗进出车辆的轮胎、及时清除建筑垃圾等措施。另外,职务可以过滤多种大气污染物,使大气得以净化,因此造林绿化时防止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过渡】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时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甚为密

切。

【板书】二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交流研讨】阅读课本,并结合自己生活知识完成第六页表格。

【活动】老师与同学共同讨论完成表格。(略)

【讲解】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的几个方面。

板书】1厨房——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的空间

【讲解】来源:厨房是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的空间,其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煤、

煤气、液化气等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等造成的污染;二

是烹饪菜肴时产生的油烟造成的污染。

危害:厨房油烟与烧菜时油的温度有直接关系:当油温高于200C时,会产生具有强烈辛辣味的***,它对鼻、眼、咽喉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当油温度更高时,除了产生***外,还会产生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入苯并(a)芘等。

【板书】2装饰材料——居室空气污染的源头

【讲解】来源:装饰材料挥发出的苯,甲醛等有害物质可能对室内空气造成污染。居室里

的苯(benzene)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使用的涂料、填料、胶黏剂、防水材料等。涂料和胶

黏剂时居室内甲醛(methanal)的主要来源。

危害:苯对人的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油刺激作用。苯的吸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可能引发癌症。甲醛可导致人体嗅觉功能异常、肝脏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以致癌和致畸物质。

【知识支持】甲醛也叫蚁醛,化学式为CH2O,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甲醛化学性质

活泼,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

【板书】甲醛性质

a加成反应

催化剂

HCHO+H2CH3OH

加热

b氧化反应

催化剂

2HCHO+O22HCOOH

加热

加热

HCHO+2Cu(OH)2HCOOH+Cu2O↓+2H2O

【学生活动】阅读知识支持

【板书】3吸烟——不可小看的污染

【讲解】来源:吸烟也是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的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有烟碱、一氧化碳、醛类、苯并(a)芘等多种有害物质。

【动手空间】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

①按课本组装使用装置,点燃香烟,用大号的医用注射器从装置尾部抽气,使烟雾

依次通过各试管。

②检验是否含有醛类:取下装有蒸馏水的A试管,从中取出5mL溶液加入另一试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2mL,用酒精灯加热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观察B试管中新鲜动物血的颜色的变化。

④检验是否含有烟碱:取下装有酒精溶液的C试管,直接滴入几滴HgCl2,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①凝固了的血液不易与一氧化碳发生作用,因此动物血液要用新鲜得,且要

加入抗凝血剂(如柠檬酸钠溶液)。

②HgCl2有剧毒,使用时务必十分小心。

【实验现象】

a在步骤②中,现象时加热后的试管产生了红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

烟雾中含醛类。

b在步骤③中,现象时新鲜的动物血液的盐酸由深红变为鲜红色,结论是香烟

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c在步骤④中,现象时试管内产生了白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

含有烟碱。

【讲解】烟碱(nicotine)又称尼古丁,时存在于烟草中的一种生物碱。

危害:烟碱是使人吸烟成瘾的物质。少量眼镜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大量烟碱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使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烟碱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从而减少血液的载氧量,增加心脏负荷。

【思考】了解了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我们该如何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呢?

高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知道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知道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认识,了解其来源和危害,通过分析讨论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析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教学重点: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减少或消除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联系实际生活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垣曲县历山视频,山西太原雾霾视频从而导入新课齐声诵读《我们和地球相依为命》

课题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危害

2、知道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防治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大气污染的危害

学生阅读课本P72—73相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干燥洁净空气的组成成分?

2、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3、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4、大气污染的危害?

学生阅读,学习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2】酸雨

阅读课本P73相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酸雨?它是怎样形成的?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雨的形成过程?

2、酸雨有哪些危害?

3、如何防治?

学生阅读,学习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3】臭氧层受损

阅读教材P74“臭氧层受损”内容,回答:

1、臭氧层有何作用呢?

2、什么原因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呢?

3、臭氧层受损造成的危害?

4、为了保护臭氧层,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阅读,学习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引导分析

氟氯代烷是如何破坏臭氧层的呢?

O3→O2+O

Cl+O3→ClO+O2

ClO+O→Cl+O2

总反应式为:2O3→3O2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4】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

阅读教材P76完成“思考与交流”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课堂小结】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1、酸雨2.臭氧层受损3.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1)形成原因

(2)危害

(3)防治

【学以致用】

1、P72思考与交流

2、课后作业:P811、2、3

【课后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高二化学的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动手实验→启发探索→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成,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发明:

说起原电池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著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实验时,发现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

伏打经过反复实验,深入钻研,1799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

[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

实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

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实验方案。由学生的实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

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

[要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美妙的音乐。

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第一组中A、B均无现象。

第二组中A有电流产生,B无电流产生。

第三组中A、B均无现象。

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

[师]:由上述实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总结:

[板书]: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④对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强电流产生)

[师]:现在请大家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

【评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呼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

[生]:总结:

Cu片上发生反应:2H++2e—=H2↑

Zn片上发生反应:Zn—2e—=Zn2+

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两极。

电子从Zn片流向Cu片,应该有电流产生。

[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电子流动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探究]:根据反应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投影:

习题(略)

[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2、使用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

4、课外阅读《电池的发展与研究》

【评注】:

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探索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