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森林狂想曲》(优秀8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在感受音乐和感知队形图示的基础上,用动作和队形表现音乐形象。
2.创编舞蹈动作,并选择合适的动作变换队形。
3.学习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表演任务。
活动准备:
1.音乐、音响设备。
2.队形示意图、磁性底板。
活动过程:
一、理解队形示意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张图,这是跳舞用的队形示意图,你知道图中的标记表示什么吗?黑的表示什么?白的表示什么?
师:你们看出来,这表示什么队形吗?这"两横排"是怎么排出来的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排队的时候,横排要对齐,竖排要对齐,每个小朋友之间还要空开一定的距离,这样跳舞的时候才好看。
师:有没有哪组小演员愿意来试一试,排成这样的两横排呢?
师:排好了吗?"观众们"觉得他们排的怎么样?
师:其他两组想试试吗?这次我可要提高难度啦!我数到10,就要站得像这组这么好,可以吗?
师:刚刚,我们的"两横排"已经排的非常好了。那会不会排其他队形呢?看,这是什么队形?哪些小演员先来试试?注意间距哦。
二、创编动作。
师:今天,老师收到一个通知,森林里面要开舞会了,请仔细听,会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听音乐!
师: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啊?他们跳舞时会做什么动作呢?现在,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学一学各种小动物吧!(自由模仿)师:小朋友,这么好玩的舞会你也想去参加吗?那我们也要排练个节目,要不我们也来跳个舞,怎么样?就刚刚听到的'音乐,你最喜欢做什么动作呢?
师: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跳吧!
三、变换队形。
师:现在我们要来站队形跳舞了。看,这张队形示意图表示什么意思呢?先是"一横排",再变成"圆形",那刚刚做的2个动作哪个更适合换队形呢?好,我们来试试看,哪组演员先来挑战?
师:小朋友,你们还会做什么动作呢?那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换动作呢?
出示新的队形变换图,边换动作边换队形。
师:好,再请一组小演员上来,记住,要换动作变队形哦!
师:你们还想换什么动作呢?(再请一组)
师:小演员们可真厉害,跳的舞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去森林里参加舞会吧!
森林狂想曲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欣赏内容。该作品流传非常,表现了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呜叫声,“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这首乐曲中有竖笛、电声乐器,还有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呜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音响效果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充分的体验与合作探究,感受作品独特的风格,并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声音为音乐作品配音效的创编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
教学重点:
欣赏《森林狂想曲》,并记忆其中的主旋律。
教学难点:
听辨不同的主奏乐器。
教学准备:课件、小提琴、吉他、竹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呈现热带雨林的图片,学生聆听《森林狂想曲》中的结尾部分,说说听到了热带雨林中都有哪些动、植物。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
(一)初听,感受乐曲表达的意境
1、聆听乐曲中的特色声音,学生想象乐曲表达的意境。
2、让学生给乐曲命名,然后揭示题目。
(二)复听,熟悉乐曲旋律
1、带领学生学习三条主题旋律。
2、复听的同时,为乐曲的旋律排列顺序。
3、总结曲式结构:引子+第一部分AABABCA+间奏+第二部分ABABCA+尾声
(三)听A旋律
1、听辨第一部分A旋律每一次出现的演奏乐器。(竖琴+笛子+小提琴+笛子)
2、再听时模仿相应的乐器演奏动作。
3、打击乐器伴奏
第一、二遍:三角铁或碰钟,节奏型:X - - -|
第三、四遍,鼓或木鱼,节奏型:0 X 0X |
(四)听B旋律
1、思考:和A旋律相比,B旋律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情绪略高涨)
2、模唱曲谱,体会大小调交错
(五)听C旋律
1、思考:和前两个主题旋律相比,旋律C在速度、节奏、音区等方面有什么变化?(由原来的稍快变为中速;稀疏与密集的节奏相间;音区提高;鸟鸣声更丰富、热闹,情绪更加热烈;演奏乐器增多)
2、用自制打击乐器模仿森林里的声音
三、综合表演
完整聆听作品,第一部分用刚才学习的方式表现,第二部分自由选择动作或打击乐器表现。
活动目标:
1.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方案,并会分声部进行轮奏、合奏。
3.能积极愉快地和同伴合作商量讨论配器的方法,体验演奏的快乐。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重难点:
会分声部进行轮奏、合奏。
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的方法,尝试即兴演奏。
活动准备:
1.森林狂想曲音乐、指挥棒、乐器(铃鼓,圆舞板、小铃)、教学图谱。
2.在椅子四周提供探讨配器时的桌子、乐器、图谱。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告诉小朋友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晚上森林里要开音乐会了,许多小动物都想要来参加,那么到底都有谁来呢?仔细听听音乐就知道啦。”
(二)分析图谱,掌握节奏
1.“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谁能用有、还有的句式来告诉我?”(有青蛙,有小鸭子还有孔雀)
2.“小青蛙表演唱歌、小鸭子表演跳舞、孔雀会带来什么表演呢?谁来学一学?”(学习孔雀开屏的动作)
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
(一)初次“彩排”,看指挥,徒手练习
1.“小演员们表演节目的节奏都不一样,你能听着音乐把它演奏出来吗?”
2.“在音乐结束的地方,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重点注重休止符)
3.“看,这次老师的指挥有变化了。”(尝试即兴演奏)
4.“在森林音乐会开始之前要进行彩排,请小演员们看着指挥,听着音乐进行演奏。”(重点学习结束部分的节奏,再次完整演奏一次)
(二)幼儿合作讨论,设计配乐方案
1.“现在要进行第二次彩排,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乐器,有小铃、圆舞板、还有碰铃。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张节目单。请小朋友想一想哪个地方可以配小铃,哪个地方可以配圆舞板,哪个地方可以配铃鼓?
2.请幼儿把这些乐器标志贴在节目相对应的位置上,把它编成一张完整的节目单,由谁来演奏小铃、谁来演奏铃鼓、谁来演奏圆舞板?
(三)分组表演各自的设计方案,看指挥,分声部轮奏、合奏
1.哪组愿意把你们的配器方案拿给大家看一下?
2.还有哪一组跟他们不一样?敢于挑战?
三、正式“演出”,提升难度,完整演奏
1.刚才小演奏家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演奏方法,真动小脑筋,可是现在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指挥员这里也有一种演出方案,一起来看一看吧!”
2.“小青蛙这儿用的是铃鼓和小铃,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演奏呢?
3.最后结束时用了三种乐器又表示什么意思,如何表演?”
4.交换位置,交换乐器,快乐演奏。
四、感受快乐,结束活动
“今天的演奏到此结束,恭喜你们,演出成功!谢谢小演奏家们,现在森林音乐舞会开始啦,我们一起去跳舞吧。”
课后反思:
当孩子们聆听那潺潺流水、雀鸟、蛙声、虫鸣等大自然的声音时,我感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其次,乐曲中欢快的主旋律、鲜明的形象,清晰的结构是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的,曲中变换的旋律又给予了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我根据大班年龄特点,使幼儿在充分感受乐曲的基础上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知道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活动开始我让幼儿以倾听乐曲前奏,在我语言描述下的森林美景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并制造悬念,使幼儿自觉自在,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在这里,我结合图谱让幼儿分段欣赏,并利用故事情节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性质和各段的情绪。在欣赏时,我引导幼儿只要不影响同伴,可以摆各种造型动作,随着旋律释放表演激情,欢快的乐曲加上有趣的情节,幼儿想象着自己是小动物,用创造性的肢体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这种幼儿喜欢的欣赏方式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气氛达到了,在孩子意犹未尽中结束整个活动。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捕捉孩子话语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给予积极恰当地回应;个别环节当孩子出现困难时,我有些急躁,没有及时的设计一些层次性的问题作为铺垫。总之,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睿智地促进师幼良性的互动,是我今后教学生涯中不懈努力的目标。
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感熏陶和感染下,丰富大自然当中各种声音的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采用演唱和表演的方式,熟悉三部分的音乐旋律,提高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辨别各段旋律的顺序,了解曲式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不同的情绪演唱三段音乐旋律。
【难点】根据音乐旋律配音效。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小动物的叫声(小鸟、蝈蝈、大象等),由学生猜并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初次欣赏音乐片段,聆听音乐中的声音
师:从音乐中同学们听到了那些声音?能模仿它的声音吗?
学生自由回答并模仿听到的小动物的叫声(小鸟、蝈蝈、青蛙、流水等很多的声音)。
2.再次欣赏音乐片段。
(1)为音乐配伴奏
拿着乐器的学生跟随音乐敲击乐器,表演一种自然界的声音。
没有乐器的学生跟随音乐做身体律动,表演一种自然界的物体。
(2)简单介绍乐曲。
3.完整的欣赏音乐
(1)完整的感受音乐的情绪(轻松、愉快的心情)
(2)熟悉三段音乐主题。
①聆听音乐,分辨三段音乐主题。
②老师弹奏音乐主题A、B、C,学生学唱
老师示范并引导:演唱音乐主题A、B时用轻快、短促、高位置、弹性的声音演唱,注意旋律中的换气记号。演唱音乐主题C时速度稍慢,旋律要清晰,注意弱起和换气记号。
③学生再次跟琴学唱。
④整体演唱三段主题。
(3)学生根据旋律主题A,加入自己喜欢的声音。(加入音效)
(三)巩固提高,了解曲式结构。
1.学生根据图表,聆听音乐,判断音乐的主题旋律
2.学生根据图表讨论分析曲式结构
师:请同学们给你们的小脑袋插上翅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歌曲分为几段呀?(全曲共由三个主题交替构成,是一个多段体结构的乐曲)
3.了解音效(开头、中间、结尾处是很多自然界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音效)
001.jpg
4.完整的演奏音乐作品
(1)学生分三组分别模仿开头、中间、结尾的三个音效部分,并歌唱音乐主题、为音乐主题部分配伴奏。
(2)师生评价。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欣赏到更多更美的大自然音乐,再见。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乐曲的性质及乐段间的变化。
2、大胆想象,能用语言、动作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表现能力。
3、丰富词汇:轻快、跳跃、安静、舒缓。
4、体验表演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活动准备:
课件《森林狂想曲》;各种小动物、树、花、太阳、小草、水等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随着歌曲《手指歌》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
1、展示课件图片小松鼠画面,引出活动主题。
“大家好,我是来自森林王国的小松鼠,今天我来到幼儿园做客,
并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送给你们,这首曲子讲述的是森林王国中的故事,名字叫《森林狂想曲》,希望大家喜欢。”
(1)认识乐曲名称:“哇,小松鼠送给我们一首好听的曲子,它的名称是什么?”
(2)认识森林:“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呢?”
(3)带着问题欣赏:“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曲子,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2、完整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性质。
提问:“乐曲的旋律听起来怎么样?”、“听到了什么?”
小结:真不错,小朋友都能说出自己的感觉。这首乐曲表现的是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它们在一起唱歌、跳舞。
3、分段欣赏乐曲,引导幼儿用语言及动作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水平一:用语言表达及基本动作表现。
水平二:用完整的语言及较形象的动作表现。
(1)欣赏第一部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A、提问:“这部分的旋律听起来怎么样?”(丰富词汇:轻快、跳跃),“你想到森林中什么样的情景呢?”、“有谁?它在干什么?”
B、播放课件图片,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C、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对乐曲的理解。(集体——个别展示——集体模仿)
小结:这部分的音乐听起来轻快、跳跃。小朋友能大胆地说出听到的、想到的,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真棒!我们再来听听下一部分。
(2)欣赏间奏,感受乐曲静默处。
A、提问:“这里的旋律听起来跟前面有什么不一样?”(丰富词汇:安静、舒缓)“你想到了什么?”
B、播放课件图片,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C、引导用安静的动作表现这部分音乐。(集体——个别展示——集体模仿)
小结:大家都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表现安静的森林,很好。
(3)欣赏最后部分音乐。
A、提问:“这里听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发现什么了吗?”(引导发现该部分的性质与第一部分相同)、“你想到了什么?”
B、播放课件图片,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C、引导用大胆的动作表现这部分音乐。(集体展示)
(4)总结。播放课件图片,同时欣赏音乐,并引导用语言完整讲述乐曲表现的内容。
(三)集体表演,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按意愿选择不同角色,用自己喜欢的动作随着音乐完整进行表演。
今天欣赏的这首乐曲名称叫什么?小朋友都能感受到这首曲子的旋律有些地方听起来很轻快、跳跃,有些则比较安静、舒缓。而且能大胆地表现出来,有的小朋友还会合作表演,真棒!老师太喜欢你们了。
(四)随着音乐,请小松鼠参观幼儿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时投放点谱图、各种打击乐器,采用不同形式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图谱故事的帮助,感知乐曲ABA的结构。
2、用肢体动作随旋律表现乐曲中的情绪变化和游戏情境。
3、积极参与欣赏活动,。
活动重点: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结合图谱,分辨乐曲ABA的结构。
活动难点:用肢体动作随旋律表现乐曲中的情绪变化和游戏情境。
活动准备:
1、剪辑好的《森林狂想曲》音乐。
2、自制图谱,小鸟、精灵、青蛙的图片。
3、森林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森林背景图,倾听前奏。
1、师:“清晨,天还朦朦亮的时候,早起的小鸟们已经开始觅食歌唱,小昆虫们也起床梳理打扮了,清清凉凉的山林里,一个个的小身子在花丛中、树梢间、溪流边晃动,听,它们是谁?”(播放前奏)
2、提问:“你听到了谁的声音?”
幼儿:喜鹊、黄鹂、杜鹃、八哥……
二、完整欣赏,初步感知乐曲欢快的性质。
1、师:“小动物们被那些早起的声音叫醒了,它们会做什么呢?让我们听着音乐想一想。”(播放全曲)
2、提问:“听了音乐你觉得小动物们会做什么?”
幼儿:松鼠、猴子会爬上爬下。
幼儿:黄鹂鸟在枝头唱歌。
幼儿:小动物们做游戏。
幼儿:狮子、老虎比摔跤。
三、结合图谱,分段欣赏,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性质。
(一)倾听A段音乐,引出小动物们参加聚会的情节。
1、倾听A段音乐,引出小动物们参加聚会的情节。
师:“我们来听第一段音乐,听完之后告诉我,给你什么感觉?”(播放A段音乐)
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跳跃的,轻松、快活的)”
2、听音乐,看图谱,鼓励幼儿用不同动物出发的动作有节奏表现A段音乐。
师:“现在你就是小动物,请摆好一个动作准备出发咯。(出示图谱)(播放A段音乐)
3、结合图谱,分辨乐句,提出随乐句更换动作的要求。
提问:“这段音乐有几个乐句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倾听B段音乐,感受乐曲的高潮部分。
1、倾听音乐的变化。
师出示图谱:“听,这里的音乐和刚才一样吗?” (出示图谱)(播放B段音乐)
提问:“听着这样的音乐你心里感觉怎样?”(高兴,激动、热闹、开心)
小动物都来了大森林变得怎么样了?(特别热闹了)
2、发散思维,模仿动作。
提问:“在这么热烈、高兴的音乐里大家可以做什么呢?”(爬山、滑梯、跳舞、唱歌)
跟着音乐学学小动物跳舞(玩滑梯、爬山)的样子?(播放B段音乐)
3、提升动作,请一幼儿上来示范自己随乐表现的动作。
师:我发现这个小动物是听着音乐跳舞的,我们请她带大家跳起来,舞起来,一起表现心中的喜悦吧。(播放B段音乐)
(三)、倾听A`段音乐,发现和A段的异同。
师:“美妙的歌舞引来了更多的朋友,猜猜还有谁会来呢?大家摆好动作,继续出发吧。(播放A段两个乐句)
提问:“这里的音乐和哪段音乐是一样的?” (出示图谱) “一模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了?”
(四)、倾听A`段音乐,突出乐局结尾时的结束音。
1、引出回家的情节。
师:游戏好玩吧,可是小精灵提醒大家天黑之前要记得回家哦。(出示图谱)(播放A``段两个乐句至尾奏)幼听音乐跳回位置:“夜幕降临了,小动物们慢慢进入梦乡,森林里又恢复到夜的平静。”
2、发现乐局结尾时的结束音。
提问:“这段回家的乐曲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四、完整地播放音乐,幼儿跟随音乐做游戏。
1、感悟音乐,动作表达。
结合图谱与故事,完整地听音乐做动作:清晨,小动物们还在睡觉——天亮了,它们一个个出发了——大家开心的跳起了舞——吸引更多朋友出发了——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踏着欢快的步子回到了家——森林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播放全曲)
2、扮演角色,充分表现。
师:小动物们想不想把刚才的这些事情表演出来呢。到魔幻森林后,还是男孩子变花草树木,女孩子当小动物。明白了吗?赶紧出发了。(播放全曲)
师稍作提醒,幼听音乐自主想象表演。
3、互换角色,投入表演。
“要不要再来一次奇妙的森林聚会?这次换女孩子变出大森林里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男孩子变小动物的造型躲。”(播放全曲)
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日常消遣,对于幼儿们来说,音乐可以让他们快乐,不同的音乐可以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愿意尝试各类不同的音乐。
活动目标:
1. 发散幼儿的思维,感受、想象音乐的美好意境。
2. 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乐器或肢体动作创造性的表现音乐。
3、体验和同伴合作表演、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昆虫和动物图卡、森林画面、图谱、空白卡片
活动过程:
一、 感受音乐
教师: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一首我觉得非常好听的音乐,请小朋友来欣赏一遍吧。
1、观看画面,倾听音乐,说说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听第一遍)
教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听完有什么感受?
2、强调幼儿再仔细的听一遍,辨别出音乐中有哪些动物的叫声。(听第二遍)
教师:那我们再听一遍音乐,请你听听音乐中有什么动物发出叫声。
3、先请幼儿说说听到的动物叫声,再请幼儿猜测想象这些动物随音乐在干什么?
教师:你觉得这些动物随着音乐会做什么呢?(唱歌、跳舞、游戏等)
二、 分段理解表现音乐
1、出示昆虫和动物的图卡,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叫声。(abab)
教师:请你模仿一种动物的叫声来随音乐唱一唱。
2、出示节奏卡(1),请幼儿挑选几种动物来有节奏模仿叫声。
教师:小动物们唱得都不错,不过呢要是有节奏些就更好听了。
3、将图片贴在节奏卡下,提示幼儿随音乐有节奏的模仿动物叫声。
4、请幼儿想出简单的标志来表示动物唱歌。
教师: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表示动物唱歌呢?
5、请幼儿创编动物跳舞的动作,教师加以整理。
教师:小动物唱完歌,还要做什么呢?
6、出示节奏卡(2),请幼儿想出表示动作的标志来对应节奏。
教师:小朋友创编的动作都很好,不过要是有节奏些跳起来会更加的美。
7、看节奏卡,练习两遍。(c)
8、和幼儿讨论制定小动物唱歌跳舞的图谱。
9、完整的随音乐表演一两遍。(ababc)
10、分角色表演。
三、感受理解延伸
教师:小动物们又唱又跳,好高兴。你们还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音乐呢?(打击乐)
1、出示几种乐器,请幼儿选择和动物相匹配的乐器。
教师:你觉得用什么乐器来表示青蛙呢?
2、教师和幼儿商量打击乐图谱。
3、看图谱,用乐器练习演奏。
四、结束游戏
幼儿围成圆圈,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静静的欣赏音乐一遍。
教师:小动物跳累了,休息了,静静的听着音乐睡着了。
活动目标:
1、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配乐方式用乐器演奏。
3、熟悉乐曲旋律,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音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并会使用圆舞板、铃鼓、碰铃三种乐器;认识反复记号。
2、材料准备:教学音乐:《森林狂想曲》;大图谱及乐器标记1套;圆舞板、铃鼓、碰铃各5套。
活动重点:
看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
活动难点:
根据不同配乐方式用乐器演奏。
活动过程:
一、倾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
1、幼儿初步欣赏音乐
2、提问:你们听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了?
二、观察图谱,熟悉乐曲结构,初步掌握演奏节奏型。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感知节奏型。
2、幼儿看图谱和教师的指挥,用声音表现节奏
演呢?谁愿意看着图谱来试试?
3、巩固练习,引导幼儿用身体声音表现节奏型。
三、讨论配器方案,尝试合作随乐演奏。
1、教师出示乐器。提问:这里有哪些乐器?(圆舞板、铃鼓、碰铃)它们是怎么演奏的?(复习打击乐器)
2、幼儿自选乐器,根据配乐方式进行演奏
(1)教师出示乐器标记,幼儿自主选择配乐方式演奏
(2)幼儿看指挥随音乐进行演奏。
3、观察不同的配器方案,尝试看指挥随乐演奏。
四、幼儿在教室的指挥下脱离图谱集体演奏。
活动反思:
“森林狂想曲”是一节大班音乐打击乐活动。根据音乐的特点,选用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青蛙、鸭子和孔雀为主角,以开音乐会为故事情节,以小动物们进行大合唱彩排、舞蹈彩排,打击乐器表演彩排和正式演出为主线。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配乐方式用乐器演奏。
3、熟悉乐曲旋律,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音乐。
从幼儿的表现与发展来看,教学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根据音乐特点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创编动作,体现了发展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重要性。
从教师的教学策略来看,情境性策略:大班幼儿逻辑思维虽然已经开始萌芽,但主要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此活动中通过小动物们要开音乐会到音乐会的彩排再到正式演出贯穿整个活动。
从活动的效果来看,首先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对这节音乐游戏兴趣比较浓厚,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投入。他们能够大胆创编小动物“歌唱”与“舞蹈”,更加深了其对音乐的理解,激发了幼儿的自主创编,为正式演出打下基础。其次,教师退出,让幼儿成为引导者带领大家一起创编动作,从而加深对音乐旋律的熟悉程度。最后是打击乐活动的规则意识。多数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遵守规则,不要打击乐发声是管理好自己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