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镜》教案最新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哈哈镜》教案最新10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哈哈镜》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面对生活中自己不理解的、新鲜的事物,孩子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疑惑。而“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能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让科学素养在幼儿的心田中扎根、发芽。“勺子里的哈哈镜”这个活动是属于自然科学现象。孩子们每天都在接触勺子,有的小朋友会发现不锈钢勺子里有自己的影子,为了让孩子们能初步感受凹镜和凸镜的成象特点,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我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对各种不锈钢勺子的摆弄、探索,初步了解影子的成像。

二、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和记录,并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三、活动准备

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幼儿记录用纸、笔;教师记录纸(大张);魔法师合格证(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学魔法情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引导幼儿用摸、看的方法发现勺子的成像现象,进而了解凸面和凹面。

我的宝贝不是镜子,而是魔法勺子。你们仔细看一看,勺子是不是也可以“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呢?”

提问:

1、在勺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2、你都在勺子的哪部分看见自己了?

3、勺子里的两面有什么不同?小结:原来镜子是平平的、很光滑的,而勺子一面是凹进去的、一面是凸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魔法宝贝——魔法勺子。

(三)填画“魔法秘笈”,感知并记录勺子的反射现象。

1、介绍“魔法秘笈”的填画要求。

引导幼儿用勺子的凹面和凸面来照照自己,看看在里面你是什么样的?记录在纸上。

2、幼儿交流填画的结果。

3、教师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填画结果,从而揭示魔法的秘密:用凸面照出来的人,脸都变形了,这就是“变形术”;用勺子凹面照出来的人,头颠倒过来,这就是“倒身术”。

(四)魔法考试,巩固幼儿所得经验。

我要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魔法,学会的小朋友我要给他颁发魔法证书。

教师介绍要求:我来说魔法的名称,你来做动作。例如:我说变形术,你就要用凸面照自己。

(五)活动延伸,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其他可成像物品。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魔法宝贝,它们都有自己的本领,回去找一找再和小朋友分享。

《哈哈镜》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幼儿知道勺子有两个面,凹面和凸面。

2.两个面所呈现的景象也不同。

3.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

4.让幼儿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不锈钢勺子一把

2.教学PPT7页

3.幼儿用书《勺子里的哈哈镜》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咱们的一日三餐是什么工具宝宝帮助我们把碗里的美食传递到我们的小嘴巴里的呀?(勺子)

2.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勺子,有木头的塑料的不锈钢的彩色的有可爱小动物的的等等等等,但是你使用勺子的时候,有没有留心观察呢?你又观察到了什么呢?

3.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老师观察到勺子好像是有两个面,你们确定老师的说法么?

4,老师很开心,因为老师的观察被你们证实是正确的了,勺子有两个面,凹进去的,我们叫它“凹面”放PPT)

5.小朋友跟读:凹凹凹,凹面凹面凹面

6.勺子凸出来的这一面,我们叫它“凸面”

7.小朋友跟读:凸凸凸,凸面凸面凸面

8.任意指勺子的一面,问幼儿是哪一面

9.凹凸面小游戏(幼儿喜欢动画人物“奥特曼”故起名“凹凸面”音似,吸引孩子的兴趣)幼儿弯曲手掌,老师说凹面,就用手心向老师示意,老师说凸面,就用手背向老师示意。

10.咦,看这两个小朋友认真的情形,好像在勺子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咦,这些小朋友好像也在勺子里发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出示PPT)

11.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

12.老师请坐姿最优美的小小科学家来替大家一探究竟

13.里面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我看到了一面是反的,一面是正的)

14.在公园、游乐场里,有这样三面镜子,一种是平面镜,和别人眼中的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透过它就会看到真实的自己,另一面是凸面镜,我们透过它可以看到自己变得胖乎乎的样子,最后一面是凹面镜,我们可以看到像竹竿一样高挑的自己。每当我们看到三面不同镜子里的自己,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所以,我们管这种镜子叫做“哈哈镜”。

15.今天我们知道了勺子里面也有哈哈镜,而且不同的镜面照出的影像也不同。

16.师带读PPT上的文字:勺子有两个面,不同的镜面照出来的影响也不同。

17.咱们小朋友在生活中也要用我们善于发现的小眼睛去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8.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哈哈镜》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复习歌曲,学习两个声部的配合。

2.在演唱时能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使两个声部保持和谐一致。

3.通过玩“双簧游戏”,感受乐曲带来的快乐。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2.学唱过歌曲《哈哈镜》

3.音乐图谱。

4.表演双簧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练声部(节奏练习)

1.师: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和你们在一起真高兴,你们高兴吗?

2.节奏练习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师)今天我 和你们 在一起 真高兴 (拍腿) (拍肩、跺脚…)

(幼)今天我 和老师 在一起 真高兴

二、复习歌曲,学习用两个声部合唱歌曲

1.节奏前置练习

(1)师:小朋友你们照过哈哈镜吗?哈哈镜里找出来的人和我们平时照的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提出:照一照,变X了,谁能用老师刚才说的句子来回答呢?(幼儿继续回答,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如:照一照变胖了,照一照变瘦了,照一照变高了,照一照变矮了

(3)出示节奏谱,幼儿练习X X X的节奏

师:哈哈镜真厉害,可以让我们有这么多变化呢。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个节奏谱,看一看谁能把它拍出来?

(先由一名幼儿尝试,然后集体拍节奏)

(4)把说词带入到节奏中。

师:小朋友们拍的真好,那你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说的句子也用这个节奏说出来呢。(出示图谱)先认识图谱。我们请小手来帮帮忙。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照一照 变胖了 照一照 变瘦了 照一照 变高了 照一照 变矮了

(5)加入衬词“那个”

师:小朋友真能干,程老师也要来拍一拍这个节奏了,请你们听听。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照一照(那个)变胖了 照一照(那个)变瘦了 照一照(那个)变高了 照一照(那个)变矮了

师:小朋友,刚才我唱了什么,(那个)对了,我加了衬词“那个”,如果让你们也加上衬词,你们还能用才得节奏说出来吗?试一试。

师:现在我们小手不帮忙,加上动作来试一试。

2.复习歌曲《哈哈镜》

(1)师:哈哈镜真神奇,上次我们学过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哈哈镜》,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唱一遍。

(2)师: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那我们用欢快的声音再来唱一遍。(幼儿演唱,教师为中间一段歌词配上节奏)

3.用节奏为第一声部和声。

(1)师:小朋友,刚才你们在唱歌的时候,发现我在干什么了?

(2)师:老师在哪些地方加上了节奏?(出示图谱)现在老师来唱,你们来拍拍看。

(4)幼儿自己边拍边唱。

4.进行两个声部的和声。

(1)师:小朋友们真棒,刚才配合的非常好,那请你们来听一听老师是怎样来唱这首歌的。(教师范唱一遍)

(2)提问:你听到哪里有了变化?

(3)师:对了,我们在前面和后面部分是一起唱的,中间呢多了说的部分,像这种又有说又有唱的歌曲叫说唱歌曲。

5.完整地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

(1)(出示图谱)师幼配合唱 ,唱完后交换

师:加上了和声歌曲变得更好听了,那请你们先来演唱,我来为你们配上说的部分。

师幼交换,老师演唱,幼儿配上说的部分

(2)幼儿分组练习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唱歌,一组和声,要注意我们是配合演唱的,所以你们在唱歌的时候要注意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声音也不能太响要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保持一致,这样和声出来才更好听。

(3)交换,加入动作再次学唱。

师:现在我们边唱边加上动作再来演唱一遍。

三、双簧表演唱。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过双簧表演吗?什么是双簧?双簧是两个人表演的,在前面表演的叫前脸,在后面说的叫后背。今天我们也把歌曲里说的那个部分用双簧的形式来表演好吗?那我现在做前脸,谁愿意做我的后背,后背是要躲在后面不能被发现的。(选一名幼儿做后背,教师简单化妆)(表演)

再次提醒幼儿:后背要干什么,要不要做动作,唱歌的声音要怎样,只有后背的声音好听我才能表演的更好。

2、师:下面我们来换一下,你们一起当前脸,我来当后背。(一起表演)

3、师:你们前脸当得真好,我们又要来换了,这边后面一排的小朋友你们做后背,你们就是前脸,准备好,那这边的小朋友干什么呢?你们来帮他们配上唱的部分,可以吗?我们来试试。

4、交换表演

5、戴头饰表演

? 师:今天我们要开一个“欢乐剧场”,来表演双簧《哈哈镜》,表演之前先来化个妆。欢乐剧场第一场表演双簧《哈哈镜》开始。

? 交换,现在请欣赏欢乐剧场第二场表演双簧《哈哈镜》。

活动反思: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制定的主题计划是《我快乐、我学习》,幼儿的乐学与他们的兴趣、需要有很大关系,学习内容富有动感、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点是幼儿乐学的基本条件。哈哈镜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从哈哈镜里能看见自己有趣的变形形象,获得快乐的情绪。每次带孩子们照哈哈镜,他们都哈哈镜非常感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因此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神奇的哈哈镜”。歌曲《哈哈镜》就是其中一个活动,它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哈哈镜是一首比较活泼的双声部歌曲,和声的歌曲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因此我把歌曲分成了两个课时来开展,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并为歌曲配上相应的动作。在活动中我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这也是为我们第二课时的双簧表演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进行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通过把难点前置,孩子们在后面学习双声部的配合演唱就轻松地多了,掌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活动后面我设计了双簧表演,这一部分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个个表演都很积极投入。活动也达成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快乐。

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小百科:哈哈镜是一种游乐场及商场常见的玩乐设施,即表面凸凹不平的镜面,反映人像及物件的扭曲面貌,令人发笑,故名叫哈哈镜。

《哈哈镜》教学设计 篇4

一、活动名称

1 、用说唱的形式演唱双声部歌曲<哈哈镜>。

2 、通过玩照镜子游戏掌握双声部的演唱。

3 、在演唱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尽量使两个声部保持和谐一致。

二、活动准备

四幅图:高矮胖瘦。

三、活动过程

1 、集体玩游戏“照哈哈镜”。

小朋友,你们看,这儿有一个小朋友在照一面非常有趣的镜子,你们知道是什么镜子吗?(哈哈镜)

他照了哈哈镜以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高矮胖瘦)这个哈哈镜是不是很有趣?那我们怎么样念让别人一听这个哈哈镜特别有趣?

2 、学唱歌曲<哈哈镜>。

(1)介绍歌曲的第一声部。

提问:“歌曲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跟琴学唱第一声部。

(2)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

老师第一遍范唱“这次我和你们一起唱。”

提问:“我在什么地方和你们一起唱的,唱了些什么?”

教师第二遍范唱。

提问:“和我们玩游戏时说的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集体模仿、练习第二声部。

(3)双声部合唱。

师生合作,单独练习说唱部分。

老师与幼儿分成两声部完整地练习说唱这首歌。

全体幼儿分成两声部,进行两声部合唱。

四、活动反思:

<哈哈镜>是一首说唱歌曲,唱与说分两个声部,但要同时进行。演唱与说词同时进行时,很容易受同伴的干扰。所以我在按排位子的时候,一开始想四竖排,但由于人数多,所以分了六竖排,三排为一队,这样一方面便于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游戏,另一方面,减少幼儿分声部练习时的互相干扰。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幼儿观察四张照了哈哈镜以后变成高矮胖瘦的小孩,小朋友一下有兴致了,把歌曲里说的部分一会就掌握了,后来以一半小朋友做哈哈镜,另一半做照哈哈镜的小朋友,自然引出唱的部分。第一次接触双声部,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模仿练习、师生分声部练习、幼儿间分声部练习演唱,这样层层深入,让幼儿容易接受。但由于第一次学习,幼儿 还不能做到和谐一致地演唱,有几个调皮幼儿还是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习惯。

《哈哈镜》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活动准备:

1.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幼儿摸箱。

3.ppt

活动过程:

一、照平面镜,玩镜面游戏,感受平面镜的成像引入。

师: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面镜子,待会儿请小朋友们来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你和镜子外面的你都一样吗?摸一摸,这个镜子是平的还是不平的的?

二、创设"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师:林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借了一个魔法宝贝,这个魔法宝贝功能很多,不仅能舀东西吃,还可以用来照,照出来的样子还不一样,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这个魔法勺和刚才小朋友们找的镜子可不一样,它不是平的,请你们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来舀东西吃的一面,感觉下它是弯进去还是鼓起来的呢?哦,弯进去的这面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凹面,我们一起用这个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脸蛋,看看我们的小脸蛋是朝上还是朝下呢?哦,原来勺子的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勺子用来舀东西的弯进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鼓出来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

三、巩固凹面和凸面,摸箱游戏。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魔法箱,魔法箱里有许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来的魔法卡片,待会儿我会请表现好的小朋友从魔法箱里摸出一张魔法卡片,并要说出这张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还是凸面照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答对有魔法礼物奖励!

四、"魔法经验",结合ppt拓展幼儿实践运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这样的魔法,还有很多东西都有这样的魔法,小朋友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凸面镜做成的呢?哪些东西是用凹面镜做成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哈哈镜》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利用勺子,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活动点评】

“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发现哈哈镜的秘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玩玩勺子,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凹凸”,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3、持续性。在教学中,方老师不仅关注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幼儿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奠基。如特别注重幼儿“爱观察、爱发现”意识的培养;关注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尤其注意对幼儿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较高质量地支持、引导和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哈哈镜》教学设计 篇7

设计意图:

前几次,我带领小朋友去科学发现室玩耍,科学发现室里那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仪器、材料,让孩子们感到新奇不已,他们摸摸这,碰碰那,很是开心。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些材料逐渐失去了兴趣。而发现室里那几面令人捧腹的哈哈镜,却从未冷清过。无论哪次去,在哈哈镜的周围总会围上一大群孩子,他们对着哈哈镜做着各种各样的姿态,久久不愿离去。文文小朋友还拉着我的手问:"蔡老师,这个哈哈镜怎么这么发笑呀?为什么它照出的人会变形、变样呢?"看着大家对哈哈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生成了:《好玩的哈哈镜》、《哈哈镜里的人》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孩子寻找答案,从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

活动目标:

1.感受哈哈镜中人物身体夸张变形的多种姿态,能根据观察和想象用线条创造性地表现形象。

2.体验变形创作带来的诙谐、幽默和快乐。

3.乐意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4.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5.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认识过哈哈镜,了解了哈哈镜的基本特征。

2.四面哈哈镜、各种形状纸、黑色笔、范例、白纸、剪刀等。

3.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自由照哈哈镜,引起幼儿的兴趣。

1.请小朋友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有什么变化?觉得像什么?

2.自由说说镜子里的自己有什么变化,你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变成什么样了?

二、观察夸张变形的形象,进一步感受镜中人物的变化。

1.出示(水滴型的纸)先猜测:镜里的人会是什么样的?然后看看是什么样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人物头部、身体、四肢及衣物上的装饰品等的变化,并学学他的动作。

2.出示(果核型的纸)和以上方法一样。

3.比较这两个形象的异同点。

4.老师小结:不同形状的哈哈镜照出来的人就有不同的变化。

三、出示各种形状的纸,讨论。

四、幼儿创作哈哈镜里的人。

1.根据纸的不同形状设计哈哈镜里的人。

2.自己设计、裁剪不同形状的纸,再画哈哈镜里的人。

五、评价、欣赏。

1.说说你画的哈哈镜里的人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变形的?学一学他的动作。

2.说说你设计的哈哈镜是什么样的?里面的人是什么样的?学学他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遵循大班幼儿好想象、爱幻想的特点,从幼儿身边喜欢的哈哈镜入手,大胆改变以往美术活动中幼儿惯用的绘画材料--长方形白纸,以形状多样的有色卡纸为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自主观察、分辨、发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在自选的材料上自由想象,用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眼里、心里的可爱形象,充分体验了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了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及创作的热情令我深感意外,由此我想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棒的!

《哈哈镜》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 能仔细观察、比较角色的动态、表情及情景细节,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

2. 丰富词及词组:鼓,凹,吃惊,又矮又小,又高又大。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2.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活动重点:

能仔细观察、比较角色的动态、表情及情景细节,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

活动难点:

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运用生活经验理解画面信息并大胆表达。

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1)引题你们认为狮子和猫,谁大谁小,如果比赛的话,谁会赢,为什么?

你们都说狮子大、猫小,可是有件事情真好笑,有什么好笑的事情呢?

(2)观察图一,了解事件的起因狮子和猫碰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自由发表看法)猜一猜,狮子要吃掉小猫的理由是什么?

小猫会甘心让狮子给吃了吗,它会想什么法子对付狮子?

(3)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从"有一天"到"走到小猫家门口")狮子到小猫家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自己看图书。

2.自主阅读,探索画面基本信息。

(1)幼儿边看图书,边轻声讲述。

(2)阅读后幼儿交流各自对画面的理解。

3. 观察重点画面。

(1)观察第3幅图提问

哪一幅图是说狮子在照镜子?仔细看一下狮子照镜子时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很吃惊?它可能会说什么?

这时候,小猫的表情和姿势怎么样?它会怎么对狮子说?(理解词语:又矮又小)教师以故事里狮子照镜子的这段话进行小结。

(2)观察第5幅图提问

哪一幅是说小猫照镜子?

狮子看到镜子里的小猫表情怎么样?会怎么想?(理解词语:又高又大)教师以故事里小猫照镜子的这段话进行小结。

4. 观察难点画面讨论。

(1)其实是狮子大,小猫小,怎么镜子里照出来的却是狮子又矮又小,小猫又高又大呢?(引导幼儿观察第3、第5幅图镜面的不同;观察第2幅画面时,教师朗读相应的文字)

(2)狮子怎么会不知道小猫在按钮翻镜面呢?(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小猫的动作细节及狮子的朝向,理解词语:鼓、凹)

(3)狮子是森林之王,怎么会从小猫家逃出去?(引导幼儿理解人物的心理特点)

5.师幼共阅,以书面语言概括画面基本意思。

评价要素:

1. 是否仔细观察画面并进行想象。

2. 是否喜欢阅读。

活动建议: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录音故事。

2.照各种凹、凸哈哈镜,运用掌握的词描绘变形,并巩固有关哈哈镜变形原因的知识。

3.欣赏儿歌《哈哈镜》

附故事:狮子照哈哈镜

有件事情真好笑,小猫跟狮子比大小。

有一天,狮子抓住了小猫,张开大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去。

小猫喵呜喵呜叫:"你为什么吃我呀?"狮子听了哈哈大笑:"那还用问,因为我大,你小。"小猫连忙说:"什么,什么,你大,我小?你一定是眼睛看花了。明明是我大,你小呀!"狮子听小猫的话,倒有些糊涂了。

小猫说:"你呀,眼睛只看见自己的爪子,你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对呀!"狮子想了一想说:"我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小猫说:"我家有面镜子,你照一照,就知道自己有多大。"狮子从来没有照过镜子,它想,照镜子一定很有趣,就跟着小猫走。一走走到小猫家。

小猫家的镜子很奇怪,正面可以照,反面也可以照,正面鼓起来,反面凹进去,电钮一按就可以翻转。

"狮子,狮子,快来瞧一瞧。

《哈哈镜》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活动准备:

1.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幼儿摸箱。

3.ppt

活动过程:

一、照平面镜,玩镜面游戏,感受平面镜的成像引入。

师: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面镜子,待会儿请小朋友们来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你和镜子外面的你都一样吗?摸一摸,这个镜子是平的还是不平的的?

二、创设"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师:林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借了一个魔法宝贝,这个魔法宝贝功能很多,不仅能舀东西吃,还可以用来照,照出来的样子还不一样,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这个魔法勺和刚才小朋友们找的镜子可不一样,它不是平的,请你们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来舀东西吃的一面,感觉下它是弯进去还是鼓起来的呢?哦,弯进去的这面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凹面,我们一起用这个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脸蛋,看看我们的小脸蛋是朝上还是朝下呢?哦,原来勺子的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勺子用来舀东西的弯进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鼓出来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

三、巩固凹面和凸面,摸箱游戏。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魔法箱,魔法箱里有许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来的魔法卡片,待会儿我会请表现好的小朋友从魔法箱里摸出一张魔法卡片,并要说出这张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还是凸面照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答对有魔法礼物奖励!

四、总结"魔法经验",结合ppt拓展幼儿实践运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这样的魔法,还有很多东西都有这样的魔法,小朋友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凸面镜做成的呢?哪些东西是用凹面镜做成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哈哈镜》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标:

1、对比较观察勺子上凹凸面的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探索、发现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初步学习仔细观察与记录。

3、乐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照镜子的经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玩过乒乓球花旋转的游戏,对半球的凹面、凸面有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份不锈钢勺子、幼儿记录表(附后)、水笔、教师记录纸、不绣钢餐具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勺子导入活动,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引导幼儿动手摸一摸、玩一玩、照一照、看一看勺子里有什么秘密,再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旁边的朋友。

二、幼儿初次探究,发现勺子上的凹面、凸面和勺柄都会成像的秘密。

1、幼儿自由玩勺子,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发现。

2、集中分享交流,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出示相应的图示。

3、结合图示,师幼共同梳理勺子上的凹面、凸面和勺柄都会成像的秘密。

三、幼儿再次探究,比较发现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特点。

1、介绍记录表。

2、幼儿探究并记录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特点。

3、分享与交流:用勺子照镜子,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4、记录与梳理。

四、迁移经验,幼儿进一步验证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不同。

教师出示碗、盘子、杯子、大勺子等,请幼儿用它们的凹面和凸面的地方照一照自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或者客人老师。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

2、鼓励幼儿观察、寻找凹面镜和凸面镜在日常生活运用,并进行记录和交流。

教学反思

1、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水平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幼儿在老师的悉心教养下,良好的情感、态度正逐渐养成,能力、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积极与幼儿多做户外活动,多给幼儿机会与空间的发展,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教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加强观察与指导,多积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习出发,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大家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高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老师的参与意识。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这次活动中,不单是老师和幼儿互动,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活动常规还需培养。根据自己本班幼儿的情况,对幼儿在在日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掉以前只注重结果的作法。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我们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围绕了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在探索、发现的环境中,我们通过谈话与交流,使我们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得到开展。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多为幼儿考虑更多些活动的环节,让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让幼儿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自己发现的乐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