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些相关的论文范文参考,你更容易完成论文哦,下面带来论文范文参考模板2000字,欢迎阅读借鉴。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3篇论文参考,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车辆工程(汽车)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车辆设计、制造、销售、运营、服务、维修、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内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同步增长,同时,新观念、新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也将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既给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对高校现有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汽车)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以专业模块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就如何整合和优化现行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车辆工程专业模块课程实验教学框架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1车辆工程专业实验课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差距较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实验教学受传统的知识储备型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未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考核范围之内。
2)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封闭、延后、被动。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设备陈旧,缺乏课程、学科、领域等方面的交融,并滞后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学习被动。
3)基础学科实验与专业实验脱节。基础课程均在低年级开设,与专业模块课实验间隔时间较长,且相关实验技能训练远低于专业学生所需。而专业课实验开始前又无法提供熟悉这些基本技能的条件和学时,增加了专业课实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对专业课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
4)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前提,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经费普遍不足,致使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从而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5)受实验学时限制,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较少。
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以现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基础,建立跨课程、跨学科、跨校际、跨领域的跨域交融、大实践观教学运行模式,并以项目实现为载体,以学生现代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龙头,以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创业能力�
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
本文借鉴国际CDIO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提出基于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的KAQ-CDIO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内涵建设,同时,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
3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整合与优化
专业课程实验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改变长期以来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以工程教育为理念、以项目实现为载体,转变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实验教学目标,是改革专业课实验教学的必然。为此,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改变了以往的实验教学观念,强化课程交融、整合和优化专业模块课实验内容、全面开放实验室,并以竞赛为载体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构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与体系。
3.1强化课程交融,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化
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基础知识层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验技能、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及严谨的科学学风。包括基础理论验证模块(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实验内容组成)、测试技能模块(由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测试技术、车辆振动学等课程的实验内容组成)。在这一层面除了验证性实验项目外,还可以通过专业基础综合实验课、基础实验大赛、机构创新设计大赛、汽车文化节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专业技能层主要培养学生对汽车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的应用能力。以工程�
创新设计层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汽车结构模块、创新设计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等。
3.2整合实验内容,开设实验课程
根据专业课程的属性和地位,整合和优化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独立设置实验课并建立独立的考核机制,从而将课实验转变为实验课,这不仅增加了实验学时的机动性,而且加强了相关课程知识间的交融和关联,实现了指导引导探讨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出效果。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属性和课程实验教学需要,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模块实验课。如将CAD/CAM、有限元基础、车辆优化设计、车辆控制理论等课程部分实验进行整合和优化,开设汽车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综合性实验;将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理论等课程部分实验内容整合,开设汽车拆装实习和汽车创新设计大赛等实验教学周,以保证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的初步实施。
3.3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公开实验室开放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及课程要求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再结合项目研究需要,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设备,实验室对实验开放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并安排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4以竞赛为载体,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和考核模式
针对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耗时较长、连续运行、学生自主设计不足等问题,采取以竞赛为载体的专业课实验教学模式。即结合专业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各种竞赛活动,如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大赛、汽车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节能小车大赛等。全方位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并可以将此类竞赛成绩作为学生专业模块实验课及工程实践的考核结果,从而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上述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解决了专业课程抽象、枯燥授课的难题,又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这种教学设计理念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为理念,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并整合和优化了专业模块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既与理论课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技能培养型实验教学新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不断改进与调整,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索,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汽车工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的现实意义
强调当前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既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的需求,也是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就业形势加大和用人单位对人才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对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反观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有的是教学行为上的,归结为一点,就是忽略了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塑造与提升,没有将他们内在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出于对小学负责的教育态度,笔者认为,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同时也能维护学生的自尊,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学校和家庭在孩子学习方面的交流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和谐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认知,从内在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能够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起到知识教育所不具有的作用,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的一种补充形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的实现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目标,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的过程中,需要语文科任课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在情感方面推动学生的`学习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过程要求教育人性化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课本、学生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课本,理性地给学生传播文化知识,讲析人生哲理,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吸收身心健康成长的必需营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学会知识又为教师的迅速成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形成,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起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目的,这就要求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二)教育目标要求教育人性化
陶行知说过:“‘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明白自己讲解的内容,多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考虑语文课程的讲解内容及授课方式,这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教学人性化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已经走过了十七年之久,在目前我所带的六年级班级中,有一名叫李力的学生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今年10岁,平时寡言寡语,不愿意与其他人接触,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对学习的认识不明确,行为不积极,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同事那里得知他是一名孤儿,为了帮助这个孩子走出过去经历的阴影,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我决定不仅要做一位称职的语文老师,还要当好他的监护人,给他的生活带来更好的快乐,让他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人生道路 后来,我不仅及时帮助这位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也会帮助他打理生活。每周末都把他带到我家里给他换洗衣服,定期带他去理发和买衣服,在我的关心和照顾下,他的情绪和态度明显好转,不仅在学习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跟同学和其他人的相处也愈来愈融洽。他马上要小学毕业了,我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帮助他、启迪他,以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监督他、照顾他、爱护他。
(三)学生的客观需要要求教育人性化
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探讨还可以有很多角度,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为受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教育方法怎么改变,教育的观念要明确,小学语文教育,在人性化方面,尤其需要更多的探讨。语文知识的庞杂和小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不同需求,多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他们的真实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是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充分了解语文知识的用处,接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做一详细的了解,从而采取正确的、适合大多数学习接受状况的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学好语文知识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功课,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毕生潜心研究的课题。在教育学生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教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能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改善学习方法,以“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的,探索出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研究中求索,在教师的关爱与呵护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教师的态度和行动对小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性化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人性化教学手段的执行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且深远的。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改革开放读步调越来越快,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个严峻问题需要我们乡村教师着力解决。本文主要阐述兴趣、教学科学性对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着重在解决问题上提出了我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关键词] 兴趣,科学,心理素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优化课堂。
[正文]
宣汉县上峡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地方非常偏僻。孩子的家长大部分外出务工,只剩下老幼病残者。由于家长的整体素质偏差,他们只知道挣钱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正所谓只知道养孩子而不知道教育孩子。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够浓厚,家庭学习氛围差,很多农村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许多家长因为出外打工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源不佳,学生整体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偏差,学习缺乏动力。
在这么多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怎样行动才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呢?作为教育者,我们该怎么做呢?培养兴趣、增强教学科学性是关键!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
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对初三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科目,大家都没有基础,我们就从学生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科学性是农村化学教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堂化学课,对学生而言,老师是陌生的,学科也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认识教师,喜欢教师,从而喜欢上化学这门学科,那是一个相当具有技术性的技术活。对于鲁教版化学而言,第一堂课是让学生认识化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以第一单元第一节——奇妙的化学来说,如何在本节课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提到更高,教师教学的精心构思那是必须的。在讲解过程中要生动形象,但不要平铺直叙。要结合课本中的一些事例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以课本中的“黑乎乎的石油是怎样变成绚丽多彩的化工制品;不起眼的沙子如何变成晶莹透明的玻璃”为例让学生心理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他们继续探索未知世界,继续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化学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动手能力也不强,但是他们喜欢化学实验,而且也爱动手。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我将近一年的教学中观擦,如果我每堂课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课堂会死气沉沉,学生学习兴趣不明显,积极性也就不高。而用不同的化学教学方法
来看呢,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也很好。
(四)、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二、提高教学科学性 (一) 优化课堂教学
1.充分相信学生,优化学生综合能力
①保证学生看书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心地阅读化学教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理解与解题方法、规律的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化学新知识的能力。
②保证学生动脑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尽量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时,教师不应指责,不忙裁决,可适当启发和让学生再思考,使解题思路真正从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
③保证学生动手的机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中要创设更多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经验的获得,信息的反馈。
④保证学生动口的机会。认知过程是个体探索与群体交流相结合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索的曲折,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仅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而且也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发展。
2.充分理解学生,优化师生关系
平等对待学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要求。平等对待学生就要求教师重视自我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不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当作有选择性和主动性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独立寻找解决
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够主动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有认知力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有情感方面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声言语和无声言语中都蕴含着关心、理解、赏识和期待,都可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言语的恰当使用也可增强师生间的情感磨擦。教师良好的愿望,只有通过恰当的言语表达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并由此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优化生生关系。
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化学竞赛、辩论,这样可以增强探讨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辩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愉快教学中达成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4.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有人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被老师“牵了一回牛鼻子”,课堂的主角仍是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一堂课大致分成了六个环节,即:揭示目标、指导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自学效果、引导更正,指导运用和当堂训练。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能更好地减轻学生过分的作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都能有收获。并且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二)提高作业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课后常常辅以一定量的作业。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也能反映教师教学的真实状况。通过作业及反映的问题,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因此,在处理作业方面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1、精心编选
在布置作业时,要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考纲的要求精心编选,适时适量布置。对于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业水平,设计不同等次的作业,尽量照顾大多数学生。这样既保证了合格率,也提高了优秀率。
2、认真批改
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作业的重视程度。试想:如果每次作业教师只用一个简单的“查”字或写上某个日子,来应付,学生心里会怎么想?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他们对作业的热情和效果,而且教师如果不认真批改,又怎么能了解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呢?鉴于此,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每次都要认真地批改,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尽量当面批改。使他明白失误,及时改正。之后还布置类似的题目,做到学习一题而知道一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及时反馈
为了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及时的反馈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第一时间把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有利于下一环节的学 当然反馈的方法有多种,对于大家共同的问题,可以采用课堂讲解,集体订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可以采用单独面批解决。尽量做到堂堂清、天天清、段段清。
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得变,我们必须不断研究,与时俱进,结合农村学校具体情况,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阎立泽, 韩庆奎, 于清江, 周勇 主编.化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xx年9月出版。
[2] 成云 主编。 心理学[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 第1版。
[3]杨天碧。 对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探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02期
一、当代高中生的特点
中国计划生育提倡一家只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现在90后的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备受宠爱,生理和心理发展接近成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他们个性鲜明、充满朝气、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强,容易偏激固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但还缺乏对自我的全面了解,还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他们对待社会及生活有自己的见解,但看法仍然很幼稚片面。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他们的生理与心理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所以他们缺乏理智冷静、易冲动,往往意气用事,在情感方面,他们向往爱情,但很脆弱。由于中国社会改革的影响,现在社会强调自我展示,提倡勇敢挑战和追求成功,作为90后的高中生,他们从小就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要独立地作出判断和选择,他们不像以往的孩子那样惯于服从,而是更重视个人的权利,更注重自我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完全服从学校管理的传统教育方式已不符合当代德育教育的需求。
二、高中德育的新策略
针对以上特点,当代社会高中德育的关键是更新观念,顺应时代的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1.积极建立学校德育与家庭的合作关系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对孩子过于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养成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唯我独尊的行为心理,吃不了苦,经不起挫折,很多学生自我、任性、傲慢,不喜欢与父母或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改变过去教育的单一模式,注重家庭教育,积极建立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合作关系。比如,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班主任应该给家长们多多讲解高中生的特点,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更新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站在统一战线上,这样更有利于学校德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自律、合作、责任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现在的学生普遍自私,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没有担当的意识和勇气,所以德育应该注重学生自律、合作精神的培养,加强“责任感”意识。当然,学校应该以日常教育为主,尤其是从学生常规管理入手,避免高、空、大等不切实际地要求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调节能力。比如,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健康使用等问题上,应该加强德育。
3.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是德育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德育习惯“高谈阔论”,大都是“一言堂说教式”教育,学生切身感受不强,现实针对性不足,收效甚微,落不到实处。现在的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所以,学校可以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新颖的活动,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不知不觉地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班级的主题班会,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者社会的新鲜话题进行探讨,如“手机是拉近人们的。距离还是让人们更疏远”“小悦悦事件”等等。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组织谈论、写总结报告。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认识到任何事情的两面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虽然社会上有负面影响,但只要学校德育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一点一滴地影响学生,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所以,高中德育工作要积极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要积极开展与社会互动的德育活动。
4“.以人为本”是高中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当代高中生自我意识强,要求独立,希望获得认可,他们对社会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所以当代高中德育要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的工作态度去关心高中生。在信息化时代,很多东西我们未必比高中生知道得多,所以高中德育要与时俱进,让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构筑新时期良性的师生关系。
三、结语
总之,德育不是数理化的知识点,一学就会,学会就用。德育是需要个体亲身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某些感悟、启示,并自觉完成德育的内化。德育需要与时俱进,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时时调整。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德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家校合作的环境下,采用有效新颖的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当代高中生应有的自律、合作和责任感的意识,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德育的新使命。
作者:何小丽单位:四川省自贡蜀光中学
1) 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 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4)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5)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
6) 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7)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8) 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9) 高速公路经济论
10)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11) 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12) 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13) 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4)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15) 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16)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17) 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18)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19)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20)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21) 基于B2C的网络团购模式研究
22) 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23) 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24)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5)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
26) 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
27) 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
28) 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29) 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30) 产业集群论
31) 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32) 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33)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4)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35) 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36) 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37) 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8)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39)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40) 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41) 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42)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43) 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4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45) 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6)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
47) 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
48) 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9)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50)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5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5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
53)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
54) 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5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
56)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57) 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
58)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59)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60)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
61) 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62) 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
6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64) 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65) 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66) 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67)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68) 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69) 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70) 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71) 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72)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73) 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
7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75) 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
76)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
77) 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78) 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
79)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
80)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
81)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
82) 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
83)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84) 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
85)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
86) 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87)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88) 品牌竞争力研究
89) 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
90) 企业价值研究
91)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
9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93) 区域产业链研究
94)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95)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
96) 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
97)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98)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99)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
100)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
101) 网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
102)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103) 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
104)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
105)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06) 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
107)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108)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
109) 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
110) 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文教育至今已形成了若干传统,像古代语文教育传统、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育传统,以及20世纪后期的语文教育传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语文教育传统的选择和继承,存在着“错位”的现象——由于对古代传统缺乏辨证的认识,导致理解的片面性;由于对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状况缺乏了解,导致对现代汉语文教育早期发展的虚无化认识;由于对20世纪后期语文教育改革的盲从,导致对规律的学习和应用不是无法普及就是走向极端。
作为世代相传并对当下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教育传统”或隐或显的影响着现实教育实践的走向。而这种影响又是取决于教育教学实践者对传统的规律与价值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作出的对传统内容的选择。因此,只有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价值作深入的探索,才能够保证今天选择的正确性。
一、 古代教育传统的辨证性:
1、“明道”、“致用”与“六经”注我的辨证统一,为读书人构架了人格发展的空间。
传统语文教育在价值和追求上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以求道为核心任务;但是,求道的宗旨不是孤立、惟一的。首先,它是以对读书人道德人格的修养,与作为求道的外部表现的致用原则的相互制约为基础;同时,又在融合了佛、道等各种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强调主见、尊重独见的价值取向。
早在先秦时期,读书求学要体认圣贤之道,就成为各个教育流派的共识,像老子曾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墨子也曾言道:“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
作为传统教育主体的儒家教育,更是十分重视书本知识学习与学习者人格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孔子一生以志道、弘道为己任,并以此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动因。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的《礼记·学记》,则直接将读书求学的目的定位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经过荀子对求道、征圣、尊经的学习逻辑的建构,汉代教育家进而将求道具体化为“征圣”:“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
刘勰则提出:“先王圣化,布在方册”故而他提出:“论文必徵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走过魏晋以至五代正道衰亡的低谷,在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的基础上,宋代理学教育家进一步将读书定位于明义理。这一思想,一直持续到清代。
按照这样的修养逻辑,读书以明道的外部表现是学以致用。《尚书·周官》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孔子是将“为政”看作读书的应有之义的:“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宋代教育家王安石,也是著名的致用论者,提出使“学士所观所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求道与致用之间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也就是说,当致用的倾向过度的走向功利化,即与求道相抵触;但是,二者也并非绝对的矛盾,这正如朱熹所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概而言之,“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惟其如此,“是以因其自然之理而成自然之功,则有以参天地、赞化育,而幽明巨细,无一物之遗也。”所以说,求道与致用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也即求道而治天下。
与求道、致用相反相成的一面,则是强调学习主体之独见的价值。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即已发现,书面语言所提供的表达与所表达之间是有距离的,文字之间的创作空白,往往承载着作者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6这种思想由道家学派发扬光大,庄子对言与意之间的玄妙关系作了深刻的总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7这就为学习者个性化的解读教育文本、创造性的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往往因所处时空的差异而存在交流的不对称,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必须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见识。自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便为读书人打开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汉代的著名学者王充,从批判当时盲从师承的学风入手,以培养博学多才的“鸿儒”为目标,强调不泥五经、博学多识,提倡“问难”、“拒师”的治学方法,为高扬学习主体的独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到宋代,则形成了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学习策略。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相统合,才构成传统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全貌。这个价值场,要求涵养其中的知识分子在求道与创新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这便形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即行道自 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另一层矛盾关系,则是这个价值场也给予主体精神上的保护——既以行道于天下作为价值追求,又用相忘于江湖作为缓冲。这实质上是对主体价值选择的一种保护,使价值主体无论出隐均能不堕其志。
2、“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为读书人建立了治学通途。
《尚书》即已提出“业广惟勤”的忠告,《国语》云:“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孟子也认为,凡欲学有所成,必经“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教育家朱熹的“朱子读书法”,也强调读书应“着紧用力”:“所谓着紧用力者,朱子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麽精神、甚麽骨肋?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其着紧用力之说如此。”于是,传统学习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好像是求学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不但令人轻易的视其为畏途,而且也与现代教育的一些指导思想是相背离的。
而实际上这只说的是求学的起步阶段,在此基础上,传统语文教育经验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只有勤奋的学习、不懈的钻研,才能够逐渐的走到学问的深层,品味其中的滋味,体验到真正的乐趣。在这当中我们应该看到,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是传统教育经验在对待读书态度问题上的精髓所在。就苦学与乐学的关系而言,从孔子说“乐以忘忧”,到朱子要“得它滋味”,再到曾国藩谈读书如苦累后的热水濯足、干涸既久的春雨溉苗,都是在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苦学态度,是获得发现规律、感受滋味的乐趣的基本保证;而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探求、感悟、涵养、陶冶,因其乐趣无穷,而能够使苦学得到报偿。像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关于治学三境界的名言,则标志着对这个问题深入一层的认识——苦学与乐学最终要在审美的`层面上得到统一。
3、“涵泳”是统合积累语料与独立思考的读书方法。
“涵泳”在现代人看来,是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当 而就涵泳的历史发展来看,它除了要以大量的读写活动积累语料、培养语感外,还具有与交流对象相沟通式的“精思”的成分。
最早提出以涵泳文本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教育家是孟子,他所概括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论,成为中国最早的阅读学理论。它特别强调读者要通过对诗歌的涵泳达到对意义的体悟,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到朱熹,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虚心涵泳”的主张。“所谓虚心涵泳者,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底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朱子的“虚心涵泳”首先强调的是“虚心”,即不要先入为主;而这个理解圣贤意思的过程,便是“涵泳”了。所以,朱熹反对固执己见:“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凡读书,先须晓得他的言辞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即使对某些问题,自己已经有所认识,当重新面对经典时,也要“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虚心涵泳”是与“熟读精思”联系得十分紧密的一个步骤、方法,与“熟读精思”相对照,“虚心涵泳”既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又比“熟读精思”深入了一层,即首先要虚心深入的体味阅读对象的内涵,既要深入把握书本内容,也要面对言不尽意的事实。
4、以学习主体言行变化为考察教育效果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已经开始对考察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进行研究,并且总结了一些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这主要包括:
第一, 从学习者的思想、言行考察学习效果。
在读书可以全方位提高修养的理论前提下,衡量学习效果的首要标准,就是学习者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了。首先,读书会使人变得谦虚谨慎,这在道家的文章中多有论述,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在此基础上,儒家教育家强调读书人应该注意“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如孟子说:“文人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1而通过读书所获得的进益,应该能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换言之,躬行实践才是读书最终的目的。像荀子曾经说:“知之莫若行之。”(《荀子·儒效》)“朱子读书法”中也将“切己体察”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应该将读书之获付诸于不断校正主体的言行。
第二, 从学习者的思考问辨中考察学习效果。
自《礼记·学记》谈扣鸣之术后,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水平,一直是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像孔子提倡不耻下问,对待不同学生的问题能够因材施教,显示了精妙的教学艺术。所以《说苑》曰:“读书重问,可以顺成”。(《说苑·建本》)
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读书质疑所反映的,实际主要是阅读者的思维水平,对此,历代都有教育家大力提倡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精神。《易传》已经有“见仁见智”的话,孟子不仅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而且强调“君子欲其自得”(《孟子·离娄下》)。汉代著名的教育家王充,是提倡实事求是、自主学习的典型,针对汉代盲目恪守“师法”的世风,不断倡议“论贵是”、“事尚然”。甚至说:“虚妄之书不可信、儒书言有不实、信师是古为读书大病、《五经》之外还当知今古”。
第三, 从学习主体所体现出的思维水平考察学习效果。
传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学习者阅读品位的培养。为此,一般要让学习者明了好文章的标准在文质兼美,浮华的文风是要不得的。孟子认为,写文章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反复强调“风骨”的重要性:“《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文心雕龙·风骨》)以此来批判六朝绮靡的文风。到唐代,文学家高张复古的大旗,重振风骨兴寄的文学传统,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旗帜鲜明的反对六朝“采丽竞繁”的不良作风,提倡风骨兴寄的积极态度。此后,李白也在诗中表示:“绮丽不足珍,垂衣贵清真”(《古风》);白居易也说,文章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白居易集·论文章》)。
对于文章创作表达真情实感、文章阅读致力于体谅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学者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如前所述,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主张;刘勰进一步提出,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因此,以文章为载体的人与人的交流,做到“知音”实在是戛戛乎其难也。对此,柳宗元也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故而他说“知文甚难”。这样,就要求读书人深入、合理的进行阅读活动,“勿怪,勿杂,勿务速显。”
另一方面,历代学者通过不断总结创作和阅读的经验,也提出了很多有关文章风格、作者才情的标准。例如,王昌龄曾强调诗文应该富于情境和意境,应该趣、理、势三方面并进;白居易则提出,诗文要以“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为标准,这样作品才会丰满。而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则应该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充分体验文章各方面的特点和风格。
一、前言
20xx年中国汽车工业赢得了全球刮目的成绩, 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汽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也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应用型的车辆方面人才真可谓是求贤若渴。
二、应用型车辆人才的概述
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和特点
应用型人才即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于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性人才更应该突出的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是需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在素质方面应该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责任心、意志品德、心理素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车辆工程中的应用型人才按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技能应用型,主要是通过高职和高专院校培养;知识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所培养;理论应用型,主要是通过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重点培养。 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的目标往往都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立足市场、职业,关注产业和企业发展。
3.车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3.1拓宽知识面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并拓宽专业的服务面。这就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四年学习生涯中,不仅要学习与车辆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譬如说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但往往被学生们忽视的学科。
3.2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又尤其是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计划则更应该围绕这一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但要能从课堂中学得知识,更需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培养能够从各方面获取所需的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通过实验课、基础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课外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生和社会等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3.3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二是要充分重视本专业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三是在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
三、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现有的培养体系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往往受传统教育的质量观影响,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欠缺评价手段。
1.3受实践课程的学时限制和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较少。
2.可取的革新考核方式
2.1教材方面:课堂教学可以不使用指定教材,但列出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目。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大纲要求的课程内容外,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目自学相关的内容。期末的考核中的部分试题也可涉及参考书目。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2.2考核方式:考核的方式不应该过于的单一。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习和实习报告或研讨会报告等。比如学生分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并出具分析报告等。这样不光可以提升学生在对知识方面的认知程度,还可以提升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3.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车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认识到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从而更加了解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为企业带来价值。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出最适合自身的未来的潜力员工,同时也节省了未来培养过程中的培训经费,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结束语
我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对现阶段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可这也同时是机遇,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为向导,同时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为方法加以改变。在这改革的过程中还可以虚心向西方的汽车产业强国学习。与此同时更应该意识到高等学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受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在这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应该要有充分的决心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车辆应用型人才。
在这个基数上每年净增约1000万,当时的世界人口约60亿,平均每4.6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个惊人的现象。中国的人口优势并不是在18世纪以后才形成的,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根据金斯利·戴维斯等人的测算,他在《文化的起源》里说:“从国家首次出现到基督教开启的四千年中,世界人口从8700万上升到22500万,新人口的总数中近五分之四的人在罗马帝国、中国汉朝和印度古普塔帝国的疆域中生活。”据历代官修史书记载,18世纪以前我国古代人口最盛时达到6000余万,其间在长期战乱之后,人口有时损耗到1000余万,但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很快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由于户口隐匿、虚报和人口流亡、疆域变动,这些数字的可靠性在立志复原人口数量的人口史学家那里曾产生过极大的'怀疑,但是如果由此说中国在世界上长期保持了人口大国的地位,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如何理解如此旺盛的生殖力?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口史研究中影响人口的很多因素已被揭示了出来,其中自然因素如人口自然增长率、水旱蝗灾、瘟疫疾病,社会因素如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政策、赋税徭役制度、婚姻习俗、财产继承制度、养老、宗教信仰、性别比例、战争等等,阅读这些文献时我们发现这项研究存在两个倾向性问题,在思想方法上由于接受了某些现成的理论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先验之见,在材料分析上由于对中国文化缺乏系统的理解显得杂乱无章。请先从思想方法说起。
关于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至今最流行的解释是生产力理论,如杨宽谈到战国人口状况时说:“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人口逐渐增加。”路遇、滕泽之也说“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被应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促进了人口的发展。”王育民说:“战国时期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急速上升,出现了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人口增至二千万。”持这种历史观的学者似 人口与生产力孰为因,孰为果也许并不如此简单,更为常见的是当社会财富应付不了人口压力时,开辟新的生产力才成为必要。在地广人稀的条件下,解决人口过剩的办法首先是迁徙。马克思曾说:“部落人口的增长使他们彼此削减生产所必需的地盘,因此过剩人口就不得不进行那种为古代和现代欧洲各民族形成奠定基础的、充满危险的大迁徙。”他的论断是有历史依据的,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开篇写道:“居住在莱茵河和多瑙河北岸一带地方的居民,由于那个地区既富饶又有利健康,从而繁殖很快,常常因为人口太多,一部分人被迫迁离乡土到别处寻求居住之地。每当一个地区不得不解除人口过多的负担时,往往采取如下办法:把全部人口分成三部分,每部分当中的贵族、富人和穷人的数目都相同,然后抽签,抽到签的那三分之一人口,就要寻找新的居住地区,其余三分之二留下占据原有乡土。”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访问巴西印第安人的民族志里也说波洛洛人虽然过定居生活,但“实际上存在的村落难得在同一地点存在三十年以上,因为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那段时间内就变得贫瘠”。南比克瓦拉族拥有“一块面积象整个法国那么大的地方,其中四分之三未被人探险过,只有一小群土着在里面迁移不定。”我国夏、商、周三代先民往来迁移、不常厥居的情形与此大致相同。人类的生活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无处可迁时才肯采用新的谋生手段。这时他们面临的选择一是改变生产方式,由狩猎采集或畜牧转变为农耕,二是实行强化生产,由园圃农业转变为集约农业。据我的理解,我国先秦时代的经济模式也经历了一个狩猎、采集、畜牧规模不断缩小,农 陈独秀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时很早就说过“人类底人口递增固然是事实,食物随着递增也不是空想”。
浅议旅游合同效力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
旅游合同作为规范当事人在旅游活动中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结合旅游合同的现状,从旅游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方面,对旅游合同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旅游合同;权利;义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今,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旅游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旅游内容的增加,不同旅游方式的改变,产生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旅游合同,而旅游合同在我国《合同法》中未将其作为有名合同进行调整,为了调整旅游合同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旅游合同产生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必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旅游合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主要针对旅游合同中旅行社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初步探讨。
一、旅游合同的特征
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各国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对旅游的定义很多,但其科学含义至今仍无一公认的说法。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虽然还有其它的表述,上述概念还是为较多学者所接受。
旅游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社会现象,具有休闲性、异地性、大众普及性、季节变动性和地理集中性等特征。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我国合同法中规定,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在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双方必须订立合同明确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旅游合同。
旅游合同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旅行游览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是规范旅游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最基本的法律文件,一般情况下,旅游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应该处于平等地位进行谈判和协商,确定合同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合同订立必须完全出于当事人自愿,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缔约,也不能在缔约时,强制对方接受某一条款。这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法律地位的表现,是合同的最基本的特征。
除此之外,旅游合同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法律特征:
(一)旅游合同主体的特定性
旅游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提供旅游服务的旅行社,另一方是旅游者。
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特许经营的行业,从事旅游业务的单位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才能设立。
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我国能够经营旅游业务的只能是旅行社,即以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我国现行旅游行政法规规定,旅游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向旅行社核发《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持有该许可证并办理了相应的工商登记手续的企业,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旅行社。
只要符合旅行社的法律特征,才能成为旅游合同的当事人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而对于一般合同当事人,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
(二)旅游合同的标的是旅行社提供的旅游服务
标的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旅游合同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旅游服务展开的,旅游服务是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旅游服务是旅游合同的标的。
旅行社所经营的旅游服务,一般包括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安排旅游者食宿等有偿服务,具有综合性、有形和无形相结合以及跨地域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的服务行为。
(三)旅游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双务合同是合同当事人互负对等给付义务的合同。
就是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旅游者和旅行社互负有义务,旅行社要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旅游者应当向旅行社支付合同约定的费用;有偿是指这种服务的提供和接受不是没有代价的,而是要旅游者支付费用的,是有偿的。
(四)旅游合同是要式合同
要式合同是指法律、法规对合同的成立、生效有特定形式要求的合同。
我国旅游行政法规明确规定,旅行社组织旅游者旅游,应当与旅游者订立书面形式的旅游合同。
实践中,旅游合同多采用格式合同的形式且通常是采用国家旅游行政部门推荐的合同范本,格式合同不像普通合同那样,要经过双方充分协商确定合同条款时,即可签约。
格式合同的另一个特点是重复使用,旅行社和诸多旅游者之间的合同都是一个样本。
旅游合同的这些特点说明其具有团体性。
但这种格式合同,笔者认为会导致旅游者权益的侵犯,目前许多地方都在不断调整合同条款,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旅游合同对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旅游秩序、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处理旅游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合同的效力
旅游合同成立以后,便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即旅游合同的效力。
一般来说,合同的效力主要表现为合同依法成立以后,合同主体依据合同所能行使的权利与所应承担的义务。
因此,旅游合同的效力就表现为旅游合同生效后,旅行社与旅游者各自的权利、义务。
(一)旅行社的权利
1、收费权
旅行社在合同中的权利主要集中体现在向旅游者收取旅游费。
按惯例,旅行社有权在旅游开始前收取旅游费。
实践中旅游合同多为格式合同,旅游费的数额实际上是由旅行社一方确定的,旅游者没有选择的余地,为确保旅游者的利益,有人主张政府部门应制定限价制度。
笔者认为,旅游费应由市场调节而不应当由政府行政干预,因为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同一旅游线路往往多家旅行社在竞争,旅行社很难有暴利,特别是近几年旅行社的大量增加,旅行社已进入微利时代。
2、求偿权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未按旅游合同约定参加旅游活动的,旅行社有权向旅游者收取违约金,有权向因旅游者自身行为造成旅行社损失的旅游者提出赔偿要求;旅游者报名后要求更改行程或出发日期,旅行社有权收取由此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和业务损失费。
3、合同签订权
旅行社有权与任何旅游团体和个人签订旅游合同,约定旅游服务项目。
旅行社与旅游者双方应本着公平、自愿、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共同协商并签订旅游合同。
旅游合同一经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旅行社要按照双方签订旅游合同所约定的�
4、行程安排权
旅行社有权按照双方签订的旅游合同安排旅游活动,确定旅游时间、旅游线路及游览方式等。
5、旅游者随团资格取消权
旅游者出现故意不守纪律,严重影响旅游团的正常活动,对不听劝从劝诫者,旅行社有权取消其随团资格,并扣除已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费。
6、紧急处理权
如发生天灾、动乱、交通堵塞等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旅游行程变更、提前结束、延误、滞留时,旅行社有权就当时的情况作全权处理,但需征得旅游者的同意。
7、宣传权
旅行社有进行旅游广告宣传促销和组织旅游招徕活动的权利。
旅行社可根据特许经营的业务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旅游广告宣传和开展旅游业务促销活动,组织招徕和接待旅游者,但所有这些旅游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不得做虚假旅游广告,不能以任何欺诈手段骗取旅游者。
(二)旅行社的义务
1、提供合同约定服务义务
旅行社有义务按照旅游合同的约定向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按照法律的规定,旅游合同对旅行社的服务项目、标准、费用应当作出明确的约定,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应当严格按照约定履行,以保证旅游者利益的实现。
2、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义务
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旅游者最为关注的事情,是旅游活动的首要问题。
旅行社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安全标准,有责任和义务在旅游活动期间保护旅游者的人身、财产不受侵犯,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旅游服务项目,应当向旅游者给予充分说明、提醒、劝诫或警告,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3、亲自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合同中已承诺的旅游服务的义务,而不能委托他人履行义务
因为旅游服务属于一项专门服务,对旅行社的经营能力有专门的要求,否则无法保证旅游合同的切实履行。
同时,旅行社作为旅游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旅游者未同意其转移合同义务时,无权委托他人履行合同义务,否则会出现旅行社有偿出让合同牟利的现象,严重损害旅游者一方的利益。
4、可应准许第三人参加或顶替旅游
作为旅游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的旅行社是不能随意变更的,但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旅游者却是可变更的。
这是因为旅行社的变更对旅游合同目的的实现有重大影响,服务由何人提供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不同的,所以�
但旅游者的变更则基本上不会影响旅游合同目的的实现,因为由何人来接受旅行社的服务,对于旅行社并无多少影响。
从更深层次来说,接受服务是一种权利,既然是权利当然不必强求哪一个来享受,按合同法的规定,债权的让与仅需通知债务人即可;而提供服务却是一项重要的义务,当然不能随意更换。
当然,因第三人的参加或顶替而支出的额外费用应由旅游者自行承担。
5、委派合格导游的义务
导游在旅游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导游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旅游服务的质量。
根据旅游行业管理的要求,旅游团的随团人员――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应当通过国家的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才能从事导游和领队工作。
如果委派的导游、领队人员不符合要求,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退还相关的费用。
6、代办旅游手续,出国旅游应提供境外担保
旅行社应当为旅游者代办旅游(主要是出国旅游业务)所需的各项手续,包括申请护照、办理外国使领馆之签证以及提供境外担保等。
因旅行社违反此义务导致旅游者不能进入旅游国国境或者发生旅游者被驱逐出境、遣返等后果的,应由旅游业者承担违约责任。
7、附随义务
旅游合同中当事人除合同约定的主、从给付义务之外,还包括附随义务。
具体有:第一,照顾义务,如旅游者参加旅行时,如有疾病不适,若双方在旅游中并未约定如何处理的,应解释为旅行社有照顾旅游者身体健康的附随义务;第二,告知义务,在旅游开始之前,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告知旅游地的风俗习惯、特殊法律规定、气候状况等。
(三)旅游者的权利义务
1、旅游者的权利
旅游者首先是一个消费者,旅游者享有一个消费者所享有的全部权利。
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下列权利: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受尊重权和监督权。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法律对旅游者可以享有的权利自然会有不同规定。但总的来说,旅游者依法主要享有以下权利:
(1)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权利。
(2)享受旅游服务的权利。
享受旅游服务是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核心内容。
旅游者有权对旅游服务进行自主选择,旅行社不得强行指定;旅游者有权获得真实信息,各旅行社所做的旅游广告要真实可信,如果以虚假情况误导旅游者或言过其实、以次充好,则构成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侵犯;旅游者有权按合理的价格接受旅游服务。
(3)医疗权。
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如果发生疾病、受伤等事件,有权享受所在地的医疗服务。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外国旅游者和本国旅游者在享受医疗服务方面,不应有任何不合理的区别,即不能存在歧视待遇,只要他能对所享受的医疗服务支付规定的费用。
(4)要求旅游经营者亲自提供服务的权利。
(5)选择旅游服务内容的权利。
旅游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主地选择旅游线路、旅游项目、旅行社服务及在旅游过程中选购商品。
(6)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
在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旅游者有权寻求各种可行的法律救济,如依照法律或合同向社会监督部门或向政府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7)求偿权。
在国外立法中,对于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有瑕疵时,规定旅游者有权要求旅行社加以纠正或自行纠正并要求旅行社支付相关费用,旅游者并有权提出其他要求。
在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有权依据法律或合同规定向旅行社或保险公司索赔。
(8)解除权。
旅游者首先是消费者,旅游者可以于旅游开始前任何时间解除合同,但应向旅行社赔偿损失。
2、旅游者的义务
(1)交付旅游费用。
交付旅游费用是旅客的主要义务,旅游费用的种类、数额及支付日期,均由当事人自由约定,在实践中一般以缔约时预付为基本原则。
旅游费用包括旅游业者代办交通、膳宿、导游等必要费用以及旅行社应收的报酬以及合理的利润等内容。
(2)附随义务。
依照诚信原则以及旅游合同的特征,旅客还负有以下附随义务:第一,协助义务;第二,提交旅游所需之必要证件的义务;第三,守时、守法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宋才发。杨富斌。旅游法教程[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杜军。旅游合同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05)。
[4]孙森焱。旅游契约之研究[J]。东吴大学法律学报,2001,(01)。
[5]刘劲柳。旅游合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宁红丽。旅游合同研究[J]。民商法论丛,2002,(01)。
[7]韩寿祥。旅游法规教程[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8]张嵩、宋会勇。试论旅游合同立法[J]。法学,1998,(04)。
1.物资主数据管理
物资主数据包含物料主数据、物资供应商主数据和集中采购物资主数据。数据信息收集是实施ERP数据建设的第一步。首先由公司所属各二级单位在清仓出库——提供库存原始清单——项目数据组汇总后进一步的整理和分类,缺少规格型号的物资返回二级单位继续核实补充。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深入各大电厂调研,对资料进行修补和完善,最后编制了《北方公司物资分类标准》。《北方公司物资分类标准》真正实现了全公司物资分类和物资编码的统一。为了把好数据质量源头关,公司开发了物资编码管理系统(BFS++)作为ERP的子系统,主要用于新增物资数据和物资供应商的提报、审核、编码,以及集中采购物资价格审核和合同批复。物资编码系统实现了物资数据提交公司和工厂两级监控的流程化管理,在数据提交、驳回过程中搭建了一个公司与工厂及时交流的信息平台(图1),使物资编码效率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减少不合格数据录入,确保有效数据的唯一性。
2.需求计划管理
北方电力公司将BFS++系统需求计划提报作为ERP生产计划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的前端,建立了统一的生产物资计划提报和审批流程。该流程的应用实现了需求计划、预算控制、物资采购的有机结合和无缝集成。建立了统一分类的物资需求计划,不仅实现了预算、采购、核算的`三级统一,还做到了合理分配资源,有效发挥资金效率。例如通过生产需求计划与财务费用双重预算控制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从公司到各二级单位的生产、物资、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使沟通配合和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系统得到最大体现。
3.采购申请管理
北方电力公司物资部门执行采购的主要依据是采购申请。采购申请来源于已经实施BFS++系统电厂和未实施BFS++系统电厂的需求计划。已实施BFS++系统单位的需求计划经过BFS++系统不同需求计划不同审批流程中最终审批通过的时点,通过与ERP系统的接口程序自动从BFS++系统获取符合条件的需求计划,如果物资需要入库,则接口程序自动在SAP系统对应的创建预留,从而通过运行MRP(物资需求计划)平衡利库,自动运算后产生需要进行采购的采购申请;如果物资不需要入库而直接进行报账,则接口程序自动在SAP系统对应的创建采购申请。然后物资部门根据采购申请进行询价报价等后续工作。对于无BFS++系统的情况,需求计划经过公司第三方系统审批通过之后,需求部门以电子文档或者书面的形式将需求寄还转到物资部门,如果物资需要入库,物资部门对应的在ERP系统中创建预留,经过系统运行MRP平衡利库,自动运算后产生需要进行采购的采购申请;如果物资不需要入库而直接进行报账,物资部门对应的在SAP系统中直接创建采购申请。物资部门根据采购申请进行询价报价等后续工作。
4.采购管理
采购订单是非常重要的采购凭证。在ERP系统中,采购订单是后续收货和发票校验的基础,并且在采购订单历史中可以记录这些信息以供查询订单的处理状态。目前可以采用的采购方式为采购订单和采购合同(协议)。采购合同(协议)依据公司集中采购目录,统一与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规定物资采购价格和数量等条款,做为公司所属各单位统一采购的基础,参照公司创建的合同(协议)在ERP系统内生成采购订单。
5.库存管理
北方公司库存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了公司及其所属电厂可以对库存相关业务流程的全面跟踪和管理。包含对物资库存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对库存日常业务实时记录;统一的物资编码使系统实现自动归集每个物资的库存信息,为北方公司全盘资源协调提供快速、准确的参考。统一的系统库存地和存储仓位的设置,提高了物品收、发效率,减少串号和错发;有利于仓储物资的检查监督和盘存统计,账页、编号相结合,确保账、卡、物、资金的“四统一”。为物资报表取数的统一汇总创造条件。北方公司库存规模随着ERP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得到了有效控制。20xx年全公司库存规模为3.4亿,到20xx年底已增加到了5.76亿,借助ERP系统的有效管控,20xx年底全公司系统的库存规模下降为4.3亿元。
6.物资报表管理
结合ERP强大的信息记录、追溯和分析功能,公司开发了ERP报表系统。ERP运维组成立后,随管理的逐渐深入不断完善和继续开发。目前,ERP报表系统涉及库存管理和分析、采购管理和分析、计划管理、预算管理、监督报表等各个方面,为公司和各二级单位掌握物资业务及时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
7.变革与提升
通过ERP的实施,实现公司物料编码、物料描述及分类规则、供应商编码及分类、库存地的统一;与生产计划管理和总账无缝集成,实时反映物资采购及消耗所占预算情况。同一管理体系、管理平台和管理要求为各个部门之间紧密地合作创造了基础,提升了合作的氛围。实现了集中采购和联合协议储备。为全公司统一物资调配,减低生产成本,建立物资价格体系提供了数据基础和业务流程保障。物资报表及时分析汇总和系统业务记录追溯功能,提升了物资业务监督和管控。为北方公司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多角度的决策依据。按照华能集团信息化统一部署,结合北方电力公司的发展战略,围绕公司业务需要的整体指导思想,通过对ERP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不断的改进和更新系统应用,实现了流程进一步的优化和管理进一步的细化,使北方电力公司的ERP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了北方电力公司的科学发展。
作者:高峰 单位: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1] 高妮妮。 显性与隐性视角下的医院成本管理研究[D]. 天津大学 20xx
[2] 魏泉。 基于本体的电子病历研究[D]. 武汉大学 20xx
[3] 曹建文。 上海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现状及内部管理的实证研究[D]. 复旦大学 20xx
[4] 祁红涛。 医疗市场管制: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与社会福利[D]. 武汉大学 20xx
[5] 姚洪武。 中国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xx
[6] 赵宁。 部分大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效率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xx
[7] 黄海龙。 基于聚天门冬氨酸衍生物的智能型诊疗体系的设计与合成[D]. 吉林大学 20xx
[8] 徐靖。 面向DRG的集成化医疗服务成本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D]. 天津大学 20xx
[9] 丁文君,庄子银。 南方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南方企业自主创新[J]. 技术经济。 20xx(04)
[10] 庄子银,丁文君。 知识产权保护、模仿与南方自主创新[J]. 经济评论。 20xx(03)
[11] 郭春野,庄子银。 知识产权保护与“南方”国家的自主创新激励[J]. 经济研究。 20xx(09)
[12] 关权。 专利制度与日本经济的'发展[J]. 南开日本研究。 20xx(00)
[13] 庄子银。 知识产权、市场结构、模仿和创新[J]. 经济研究。 20xx(11)
[14] 何谦然。 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研究[D]. 武汉大学 20xx
[15] 郑威琳。 病人医疗信息多维可视化表达方法与实现技术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xx
[16] 任娜,匡莉,吉琳。 医院创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现代医院。 20xx(07)
[17] 唐昭红。 解读专利制度的缘起--从早期专利制度看知识产权正当性的条件[J]. 科技与法律。 20xx(01)
[18] 封进,余央央。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激励机制与政府的作用[J]. 世界经济文汇。 20xx(01)
[19] 王俊彪。 科技基础设施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D].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xx
[20] 何立春。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xx
一、运用“横向协作”战略开展德育工作的外延管理
(一)战略的基本内容。就是将学校内部的德育工作确立为“点”的内容,将与学校德育工作相关的外部环境的沟通工作确立为“圆”的内容,形成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体现在学校通过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建立开放式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综合育人功能。通过与其他兄弟院校间进行交流,借鉴和吸纳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德育工作上水平、上层次,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落实这个战略的主要依据
依据之一:当今的德育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德育管理注重校内的德育资源管理,忽视了对校外的德育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对校外资源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信息、社区、校外实体的资源。依据之二:不同学校由于受德育工作者素养、德育工作环境、德育工作指向对象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方法、流程并不完全是一样的,存在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依据之三:社会、家庭是学校之外两个重要德育支柱,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成雕刻大理石。他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然而每个雕塑家都有自己的性格、风格和长处、短处,有时一个雕塑家对另一个雕塑家的技艺和创造持批评态度,不仅力图用刀子在未加工的大理石上精心雕刻,而且总想对另一个巧匠刚刚做好了的地方乱加修补……刀子犹如利剑相互交锋,大理石碎屑飞舞,有时整片整片从洁白的大理石上劈落下来……”这样的情景昭示我们,假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得不到及时沟通和协调,它将对学生的正常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成功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而且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的德育工作由于受环境制约,具有互补性。学校在教育理论、培养目标、实施方法及对学生特点分析等方面较社会、家庭有优势;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广阔实践基地,多角度对学生的渗透教育等较学校、家庭有优势;家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个性了解等较社会、学校有优势。仅就这一点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必须协力行动才能形成德育教育合力,产生共振效应,进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实施途径
体现在与兄弟院校的协作方面,可以就某一德育专题进行共同研究,互派德育教师讲授德育课程或做德育学术报告,定期不定期开展德育经验交流,创办“德育论坛”,就德育资料、德育课件、德育研究成果等德育资源进行共享。体现在与家庭的协作方面,应积极建立高效、快速的`信息沟通渠道,学校可通过给家长寄发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通知单,信函电话联系、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借助校报网络等宣传媒体使家长明晰学校的教育方向、培养目标、规章制度、分配政策、教育方法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那些不同特点,学校采取哪些措施保证教育质量等等,使家长能有针对性地配合。
体现在与社会的协作方面,要努力实现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社会的教育资源,可通过在各用人单位设立相对固定的联络点或通过实地访谈、调研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方方面面的需求及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的优缺点,组织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等,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利用“系统推进,全面提高”战略开展德育工作的内涵管理。
(一)战略的基本内容。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关注圈”由小到大的变化,体现为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放眼于未来时代的要求去洞察、分析、研究德育工作,扩大对于学生的关注半径,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而且关注学生的明天,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重视对德育发展态势的管理。
(二)战略的依据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而且必然带动思想文化、道德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冲突随着社会变迁既有新的融合,也有新的挑战,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反映到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理念、价值观的衍生中来,所以,我们必须以动态的眼光、站在发展的角度去审视问题,研究分析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才能真正承载起时代赋予德育工作的使命。
(三)实施途径
第一个层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成长,以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以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德育教育四个子系统为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的,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学生德育实施体系。如单就德育教育的目标而言,我们可以把大学一年级的目标定为“迈好大学第一步,做个合格大学生”;大学二年级的目标定为“迈好专业第一步,做个有志有为的年轻人”;大学三年级目标定为“迈好人生第一步,做个合格的毕业生”;大学四年级的目标定为“迈好职业第一步,做个合格的建设者”。这样,四级目标环环相扣,就使大学生的言行有了准则,努力有了方向。又如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大学新生由于处于大、中学交替时期,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缺乏了解,这一阶段我们应加强管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大学二年级以后,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主要是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
第二个层面:各班以年级德育实施体系所确定的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作为点,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划圆。在总目标下建立符合各班实际的分阶段、分层次的近期目标及长远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应当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以此来检查指导行动,督促规划本班的各项工作,积小成大,创造性地逐步向阶段性目标、长远目标和总的共同目标靠拢。
第三个层面:在班级按“点圆式”工作法规划好自身“圆”的大背景下,各宿舍结合实际,并依照点圆式工作法的理论指导,将自身德育工作的各个职责层面也进行切块定点。
第四个层面:在第三个层面的基础上,每名学生自觉地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需求,自我拟订德育生涯规划,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点圆”工作体系。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的同时锻炼了自我,在被管理的同时又受到了教育,不仅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而且还能够从中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德育成为“主体育德”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点圆式工作法中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和活动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点圆式工作法》/相继厚著。—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xx.12
(2)杨金铨。构建21世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xx(1)
浅议宋代咏物词
摘要:咏物词是宋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词作置于整个宋代文化大背景和中国古代咏物文学之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通过简述宋代咏物词发展的基本轨迹,借由唐五代及北宋前期咏物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范式,以宋代不同词人(或流派)作品分析为例,分别论述了苏轼及苏门文人、周邦彦、姜夔和南宋遗民词人所创作的咏物词艺术境界和相关理论。
关键词:咏物;宋代咏物词;审美特征;创作范式
《文心雕龙明诗》曾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咏物是我国古代各体文学中最常见的题材类型之一,而咏物词在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咏物词是宋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词史上,咏物词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堪称是宋词中的精华。
近代词论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字极轨”,与其他类型的咏物文学相比,咏物词更富于文艺性,实为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最高代表。
中国古代咏物文学,自先秦时期至汉魏六朝再至唐宋,咏物文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
在大的文化历史背景下,本文主要是着眼于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范式,分为不同的阶段来解读这朵词中之花。
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咏一物,而历经千年“咏物”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很早,但是,在这里,“咏物”作为一种藉他物以相感动的劝讽方式,显然是不具有文学体类的意义。在咏物文学逐渐兴盛起来之后,专就文学创作而言的“咏物”,才逐渐出现和明确起来。
先秦的时候,我们祖先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可一些咏物之作,其大致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颂体、比体、赋体、寓言体和隐语体。
其实,就上述五种类型而言,除了颂体外,其余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咏物之作,在当时都可以看做是赋诗借物明志的一种典型创作方式。
在先秦的咏物之作中,比体咏物之作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咏物文学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创作类型。
《橘颂》素被尊为“咏物文学之祖”,它的意义在于“物”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作品中得到表现。
它是一篇借物以明志的比体咏物之作,若单纯从文字上看,就如同一般颂体咏物,但结合了屈原坎坷的经历和高洁的品质,则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咏橘以明志。可以说,这种由屈原所开创的借物以明志的咏物诗篇,为咏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及至汉魏六朝时期,“穷物之情、尽物之态”的咏物赋达到了兴盛的时期。
其实,咏物赋出现的很早。荀子的《赋篇》除《礼赋》、《知赋》外,尚有《蚕赋》、《箴赋》、《云赋》三篇,则可以说赋之创始,亦即咏物赋之创始。
据现存作品统计,两汉咏物赋共有作品近100篇,其中西汉22篇,东汉近80篇;至魏晋则达于鼎盛,共有咏物赋400余篇,占此期所有赋作的二分之一强。
然而,此时的赋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期间的大部分文人匍匐于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之下,主题意识相当淡薄,审美趣味亦屈从于统治者的喜好,所以,咏物赋的创作虽然不绝如缕,但整体成就远远不及后来兴起咏物诗和咏物词。
在唐宋时期,咏物诗和咏物词开始以一种无可比拟的姿态走进咏物文学的世界中。
咏物诗固肇始于先秦,但诗歌咏物之风于齐梁始盛。同时也需注意到的是,虽然齐梁两朝咏物诗多达350余首,齐梁宫廷诗歌风尚对咏物诗的兴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囿于时风,唯求形式之美与刻画之工,有的甚至流于宫体与艳情,所以,真正符合我国古代诗歌风雅比兴之传统审美范型的咏物诗的确立,更多的是唐宋诗人们的努力。而就于咏物词,应该说,咏物词的发生与词的兴盛基本同步。
无论是从创作数量、创作队伍还是创作方式上看,咏物词的创作与词史的发展演进基本上都是同步的,但若从创作观念和艺术成就上看,咏物词的发展较之词史的演进相对滞后了。
咏物词的创作是出于一些特定的需要,具有约定俗成性、被动性和随机性,所以前期很多咏物词大都是流连光景之作,并非有意于咏物者,可以说直到北宋中期苏轼、周邦彦等人大量创作的咏物词,才使得以词咏物的风尚逐渐兴盛起来。
唐五代、宋前期,咏物之词,初出风韵
唐五代北宋前期是咏物词发展演进的第一个创作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创作观念、审美理想、创作姿态、还是情志内涵和表现技法,都不够明确和成熟。但是,正是经过这些文人一步步的探索,才是咏物词逐渐兴盛,逐渐走向成熟的。
就唐五代咏物词而言,主要有应制供奉之作和睹物生感、感物而咏者。就应制供奉之作而言,大多产生于歌筵酒席之间,可以概括为“质直而少情致”,它们并不是在努力发掘对象物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而是就仅仅直接铺陈刻画对象的外在形貌特征,“主体对于对象的关照完全流于浅层次的观察而不是深层次的体验,其对于此类作品的审美理想显然是‘期穷形以尽相’,即用‘赋体’创作咏物词,以求达到‘穷形尽相’的审美效果”(《宋代咏物词史论》第60页)。
因此,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创作主体的影子,反过来作者在创造此词的过程中,也不曾试图让自己的主观心理体验渗透至对象之中,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完完全全的是一种外在的、单向的描绘。而睹物生感、感物而咏者,主要是基于作者内心的感动,是不同歌筵酒席的被动性,更多的具有一种自发性,感物而咏物。这类作品较少运用铺陈而是多用比兴,咏物却不滞于物,体现出了向宋人咏物小令审美理想迈向的趋势。
北宋前期承晚唐五代余绪,咏物词创作的总量和参与创作的人数在宋代咏物词发展各个阶段中均居末位。然而,在这一时期,亦有不得不提的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人的咏草词和勇开慢词咏物之先的柳永。私以为,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人争胜而作的三首咏春草词,体现了当时咏物词创作的审美理想。
各大大家都先后对其做出了点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云:“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帘》、永叔《少年游》三阙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他在指出冯延巳“细雨湿流光”之咏草较林、梅、欧三人更早这一事实的同时,特别指出这四人咏草“皆能摄春草之魂者”。这实际上就是在指明在咏物时不拘泥于物之色相,而应该致力于呈现物质神。这之于唐五代文人咏物词多执著于对象物外在形貌之刻绘以“期穷形以尽相”者,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柳永以慢词咏物,在咏物词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近代词学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之极轨。”既然为“实赋体之极轨”,那么则须具有赋体的特征,所以,慢词给了词人一个宽广足够的空间,对物象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
大家名词,感物致情,千古流芳
北宋中后期,咏物词的创作渐成风尚,一批批名作不断问世,一个个大家不断涌现,使得咏物词开始进入到其繁盛时期。
谈到宋词,就不得不提到宋代大词人苏轼,无论是被王国维评为“最工”的《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都彰显着这位大文学家的成就。同时,苏轼的创作姿势也是苏轼对咏物词史的贡献之一。
清人李重华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在前面所言的唐五代北宋前期的大多数咏物词,就与这种无我间离状态并无本质区别。
在一些咏物词中,“物”是外在于创作主体的自然之物,“我”以外在于物象的观察者的身份对“物”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呈现。
但是,苏词则不同。以《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但一个‘也’字,却隐然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莲花的百般怜惜,虽无众人怜,我自怜惜之。主体(抒情主人公)之心灵在不经意间已深深融入飘坠的杨花之中,‘物’与‘我’达成谐协”(《宋代咏物词史论》第91页)。可以看出,苏轼让自我潜入到吟咏对象里面,用心体会物之性情、神理,使我完全化入对象物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当其咏物之际,创作主体的情思神理实际上已然潜入对象物之中,故其所感受到的也就是对象物的情思神理了。
细读苏轼的作品,可以发现,在苏轼的笔下,“物”是被赋予了情感与生命的,成为了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如其《南乡子双荔枝》里,将两颗并蒂的荔枝比拟成孪生姐妹,一句“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将她们在分开时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得这两颗荔枝有了感情和生命,变成了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像此类词,是通过自我潜入到对象里面,从而实现物的人格化,但其主旨在表现物。
这一类的作品,将“物”作为主体自我情感、志趣的载体,通过咏物来传达作者的主观情志,将自我之主体精神投射到物上,使物具有了“我”的色彩,词的主旨在于表现自我,从而使咏物词具有了体物和言志抒怀的双重主题。
苏轼在咏物词发展史上无疑具有继往开来的地位,他一方面大量表现普泛化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在部分词中寄寓强烈的个人情感,而他所开创的人格化的咏物词为最后走向高度的自我化、个性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在苏门文人中,晁补之、陈师道二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
晁、陈之作少了几许对个性情感的抒发,更多的是对外物(主要是花)作单纯的审美化的呈现,以及对自己赏玩自然外物的活动与心态的揭示。
其实,这样的一个创造方式,表明了词人开始以一种很认真的态度或者说以很大的热情关注和表现对象了,而不再仅仅把咏物词的创作作为一种游戏或应酬,而且,作者的生活情趣也得到了呈现。
可以说,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是创作主体的自我形象在吟咏外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呈现出来,这种整体效果是苏轼和苏门文人之一的黄庭坚的咏物词都所不具有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轼咏物词绝大部分都是游戏应酬之作,只有少数作品是在特定心理情景之下创作,但是读周邦彦的咏物词,我们不大能找出游戏应酬的痕迹。
周邦彦对于词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主要用词来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在词的创作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对词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相当的执著。
在周邦彦的词中,咏物词不单纯是为了咏物,而是更多地借咏物一传达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之情和羁旅行役之感,就是说,他是将“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打入咏物词中,“我”咏物,“我”观物,我之意绪、情感投射于外物之上,故“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创造者既为“常人之境界”,更是“有我之境界”。
更进一步,“我”还可以跟物直接进行交流、对话,创作的主体不再是简单地浅层次的咏物、观物,而是深层次的介入,与“物”一样都成为了作品中的“主体”!譬如其《花犯》中“去年赏雪曾孤倚”,“今年对花最匆匆”等句,是作者在亲自诉说与梅相关的情事,梅成了作者的身世、情感、意绪的见证!另一方面,周词的富艳精工,语言典丽,浑厚和雅,主要是基于其在表现手法上的突破。
在我国古代诸多艺术形式中,诗歌与书法、绘画关系非常密切,而周邦彦则很巧妙的援绘画之法入咏物词中,周济评周词云:“勾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勾勒便薄,清真愈勾勒愈浑厚。”但是,周邦彦不仅仅得勾勒之妙,如绘画中的点染之法,于清真咏物词中亦时时见之。
其实,援画法入咏物的表现手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咏物词中直接描写吟咏对象并不是太多,大量的篇幅都让位给了创作主体的情况下,我们却依然可以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吟咏对象鲜明的形象。
周邦彦咏物词由于创作主体的深度介入,其咏物词中的主客体之间表现出来了双向交流的特征,而且,由于主体的深度介入,其咏物词在情志内涵方面其实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这两大方面的突破实际上是将咏物词向抒情化方面又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北宋的咏物词通过苏轼和周邦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而南宋咏物词,相信通过姜夔,也可以带来另一番色彩。
王国维云:“咏物之词,自以苏轼《水龙吟》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
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这是王国维阅读姜夔咏物词时的感受,而此种感受也确实甚为恰当,阅读姜夔的咏物词时,有时会产生一些困惑,好像“物”并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体。
《暗香》、《疏影》两阙是姜夔咏物词的代表作,王国维先生却言之“无一语道着”,为何如此呢?在姜夔的咏物词中,“咏物词在性质上发生了一点微妙的改变,创作�
‘物’与‘我’成为相互交流对话的双重主体,‘情感’乃是二者交流的内容,它从属于‘我’但投射于‘物’”(《宋代咏物词史论》第179页)。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情感”似乎开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了,即“情感”从附属于“物”,附属于“我”,发展为不太依傍于前二者了。
换而言之,即使我们不完全否认“物”、“我”在词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必须承认,“情”开始在咏物词中获得了一定的“主体性”,这样一来,“物”、“我”、“情”变得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起来。这就要求着作者在作品中既要处处对对象有所表现,又要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放在抒情上。如果说将姜夔的这种创作姿态与之前的几位词人的进行比较,就可以有其很鲜明的特点。
其不同于苏轼的“潜入式”,苏轼在吟咏对象时,使“我”潜沉于对象物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事,那些都是虚想的对象物的情态,而并非“我”的情感意绪;也不同于周邦彦的“双向交流式”,在清真的咏物词中,“我”和“物”之间虽然存在着双向对流关系,但是是相互独立于对方,相互作用的,因此并未达到水乳交融的统一。
姜夔在咏物词上的另一个突破就是寄托深远,其词多属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并非为文造情或感物而咏。
其所寄托的感情,深刻而浓烈,能让每一个接受者真切地感受到;又复杂而隐曲,因而让人难以捉摸其真意所在。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一朵朵灿烂的文明之花相继绽放,而宋代咏物词,就如同一朵奇葩,遗世独立,傲然绽放,散发出历经沧桑而愈加醉人的幽香!
参考文献:
[1]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 商务印书馆 2005年。
旅客应当准时集合,不得携带违禁物品影响其他旅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