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论文范例【优秀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

金融学优秀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与措施,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实现“中国梦”的建设中显示出更大的生命力,那就要突出我校教育的特色,打造“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金质品牌。

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决定了其教育特色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职能,是由企业生产的客观需求决定的。1、工程师的助手,即协助工程师进行部分设计或具体运算等工作;2、根据图纸进行工艺设计,组织指导技术工人进行生产;3、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之间的桥梁,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二)“四性”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特色。高等职业院校与高校、技校具有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它是教育的不同分支。高等职业院校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性质方面的特点,实质反映的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特色。上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特点,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特色。本人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特色大致有2点:

1、实践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强调实践训练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学生能较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强,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突出的特色;

2、针对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是结合现生产实际安排的既照顾未来的发展,有考虑现生产的适用性原则,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技术和需要组织教学,真题真做,有的放矢。

二、打造“第一汽车证书职业能力证书”金质品牌

我校以《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作为载体,针对优秀毕业生颁发《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主导,校企融合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原则,旨在努力提升学生适应企业需要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是我校培养优秀汽车职业人才的标志。获得证书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是优秀毕业生的金质品牌(简称为“金牌生”)。获得证书的学生在就业推荐方面有优先选择权,也是企业选择优秀职业人才的依据之一,极大的鼓舞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金牌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修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部课程,并且达到获得毕业证书的全部要求;按照子证书详细的考核标准,全部获得六个子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能力证书、品格素养证书、外语口语证书、体能体魄证书和企业实习证书,);近年来能够达到此标准获得此证书的毕业生每年已经达到了10%,这些毕业生均受到的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许,其工作能力是同期入职的佼佼者。

三、通过 “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特色

(一)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人的活力,并且是动态式的因而专业内部结构、课程设置,就不能是静止不变的,而要与之相适应,培养企业“适销对路”的人才。这是“动”。那么何为静呢?不管是哪种专业,开设的开设的基础课都要相对稳定,因为不奠定好专业基础,就学不好专业知识,也无法满足毕业后再学习的需要,这就是“静“。调整专业结构,必须遵照动静结合、灵活多变的原则,我们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用两年的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用一年的时间主攻专业实践,这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经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确定下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培养方案是非常实用的,学生即掌握了实用、适用的理论,又在企业与学校实训基地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实际历练。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既懂技术,又熟悉企业生产,既能进行一般的设计,又能亲自动手操作;既掌握了必须的专业知识,有具有组织生产的初步能力;既能文,又能武;既能上,又能下;因此,就决定了我们在加强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要把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专业课教学质量一起抓,不可偏废。为提高专业质量必须联系企业现生产的实际,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就等实时引进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金融学学术论文 篇2

路透金融培训系列(The Reuters Pinancial Training Series),由路透集团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商品,能源和交通运输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The Commodities,Energy&Transport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1 edition (April 14,2000)

ISBN:0471831506

《外汇与货币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Foreign Exchange & Money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June25,1999)

ISBN:047183128X

《金融衍生工具导论》

英文版简介:Introduction toDerivative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April 16,1999)

IS8N:047183176X

《债券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Bond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March 3,2000)

ISBN:0471831743

《股票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Equity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July 30,1999)

ISBN:0471831719

《技术分析导论》

英文版简介:Introduction toTechnical Analysi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March 19,1999)

ISBN:0471831271

推荐理由:路透集团(REUTERSPLC)编撰的这套“路透金融培训

系列”丛书由6本组成,涉及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外汇与货币、商品与能源等诸多领域,对这些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如此运作都给出了清晰的描述,同时也解释了有关行业术语。读者学完此书后应该有能力对外汇与货币市场上的各种工具进行考察,特别是那些加以定义方能使各种工具有价值的参数和一些基本评估技巧。

相对于其他金融入门书籍来说,“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具有以下特色:包括专业术语解释、介绍理论背景、附有说明的图表样例(从中可得知如何解读每个图表)、每章结尾有总结与复习(重达要点与定义)及提供小测验的问题与答案(可以强化学习)等。该系列书籍还列有其他相关书籍名称、文章以及互联网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读者加深对金融市场的综合理解,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该丛书得到威利――路透金融培训中心网站的协助支持:定期更新,提供直接从路透终端机上接过来的屏幕图,各类专业考试的信息,与各金融机构网站的连接等许多内容。

“路透金融培训系列”特别适用于初级交易员、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中搜寻导论性教科书的培训者,对于有志于从事金融业的高等院校和商学院学生也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该丛书由国内经济出版界声誉卓著的梁晶工作室策划引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刘振亚教授牵头的翻译团队的译校质量也很过关,使“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在同类书中出类拔萃。

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进一步购买2005年6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英汉路透金融词典》。该书从路透在全球198家分支机构的财经记者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中提炼而成,附有关键术语的网址及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词汇译法对照,实用性强。

教材类

《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

(金泉文库――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查里斯-R-吉斯特(CharlesGeisst)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InvestmentBanking in the FinancialSystem

出版商:Prentice Hall;1edition(August 18,1994)

ISBN:0023414316

推荐理由:本书是国内第

一部介绍现资银行业务的专门译著,全面回顾了投资银行业的历史,涵盖证券承销、金融工程、并购顾问、零售经纪等具体业务,并展望了投资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由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先生撰写的序言也很精彩――贝多广兼有长期理论研究和中外著名投资银行的实务运作经验,他的评论见解自然不容错过。

《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

(第3版)

弗兰克J.法博齐(FrankJ.Fabozzi)、弗朗哥-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Capit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lnstruments

出版商:Prentice Hall;3 edition (June 15,2002)

ISBN:013067334X

推荐理由:本书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弗兰克J・法博齐和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和经济学教授莫迪利亚尼合著的代表作,全面涵盖了金融市场的知识点,主要论述了美国市场的运作规则。

《金融工程学(修订版)》

(金泉文库一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洛伦兹―格利茨著(LawrenceGalitz),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FinancialEngineering:Tools andTechniqueS to ManageFinancial Risk

出版商:McGraw-Hill;1edition(February l,1995)

金融学论文 篇3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四、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五、结束语

金融学优秀毕业论文 篇4

下面是一些与金融相关的专业的求职信范文,这些专业都与金融与经济与商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求职信写作上不乏一些共同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XX,是XXX学校XX届金融事务专业的毕业生。

在三年的学习中,我系统的学习了的理论知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相关的课程,并考取了会计技能证、全省计算机操作员证、全国计算机X级证和X级电算化证,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暑假期间,我有幸被班主任选派去广州市国家税务局实习,取得了一致好评。于20XX年X月再次被班主任选派去XX省财政厅实习。我在实习期间学习了不少课外知识和技能,受益匪浅。

正直、有同情心、做事负责任是我的性格特点。本人始终遵守校规校纪,学习态度认真。自从被同学和老师推选为班长后,我尽心尽力做好班内各项工作。经过锻炼,现在我的耐性、待人处事的态度、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如果我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定当用我的全部的热情和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去。期待您的回复!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XXXX年XX月XX日

国际商务专业大学生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你好!我叫XX,是XXX人,今年XX岁,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现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特此参与XX应聘。推荐自己,展现自我。

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但在我大学的三年时间里我却是惜时如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物流是从学习上或者生活中都使自己不断完善。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利用本专业的专业只是和相关领域的信息外,还注重建立和提高自己分析我信息的能力和水平。除了在平时要完成大学的教学大纲,并且取得优秀成绩外,还通过可以利用的资源看博客,新闻,和报纸摘要。希望通过这样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到自身技术的专业化和其它领域的全面化,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对公司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专业突出,素质全面"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平时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社交活动之外,也在假期或周末从事于社会实践中去。而自己的勾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在一点一滴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这样以便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及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自我。

真诚的我懂得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明智的头脑来拥有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空。也希望并相信领导你有伯乐的慧眼相信我的能力,并诚恳希望成为你的麾下。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XXXX年XX

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金融学学术论文 篇5

在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我们就必须按照报告的要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艺术管理专业正是建立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党的文艺思想基础上的一门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满足艺术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涉及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艺术生产、艺术供求和艺术销售等活动。2017年3月,根据教育部(教高[201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艺术管理”通过新专业审批,正式作为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艺术金融作为艺术管理范畴下艺术市场中的一分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扩大,已成为艺术市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通过各种方式介入艺术领域,开启了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新时代。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资本介入对市场形态的转变、艺术生产形态的变迁,以及消费交易模式的改变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保留传统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交易的同时,艺术品与金融相结合而产生的各种新业态应运而生,如艺术银行、艺术品基金与信托、文交所等。然而,现在从事艺术金融行业的人才却十分匮乏。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或分支,艺术金融的人才可以在艺术院校中的艺术管理专业中培养,也可以在综合类院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培养。目前,从事艺术金融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多是具有经济类专业或艺术类专业的单一背景,以经济学背景为主的,缺乏对艺术品的品鉴能力;具有艺术学背景的,却又缺乏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知识。既懂艺术管理,又具有艺术鉴赏能力,还有经济学知识的人才是凤毛麟角。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应积极培养艺术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加强与经济学、管理学的交叉培养,将艺术金融作为单独的专业方向,使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有针对性,更符合艺术市场的需要。

艺术金融发展现状

艺术金融是指各类围绕艺术品市场主体所进行的资金融通和与之相联系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艺术金融是指围绕艺术品市场主体所进行的投融资活动;广义的艺术金融则包含一切围绕艺术品市场主体所进行的资金融通和信用活动,包括艺术品投资、艺术品融资、艺术品保险、艺术品托管、艺术品租赁、艺术品信托等艺术品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各类金融行为。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进入瓶颈期,市场结构变化大;艺术品市场的治理没有突破,徘徊不前;市场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难以找到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需要新动力的建构,而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是这种新动力建构的关键。

艺术金融是在艺术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业态。然而,如此规模庞大、市场繁荣的新业态,却缺少既能够懂得艺术品鉴赏,拥有艺术品背景的专业知识,又能够看到艺术品背后的金融价值,正确评估其投资价值和升值潜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出一批既了解金融市场规则,拥有国际化视野,又拥有扎实文化艺术修养,懂得艺术品投资、鉴赏、收藏知识,与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及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责无旁贷。现今艺术管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学科体系和课程标准设置尚不完善,艺术经济作为艺术管理的一部分,亟须金融的相关知识体系补充,使艺术管理学科更加完善。

艺术金融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1.艺术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艺术金融认识不够,知识构建不完整

艺术金融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对艺术金融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相关行业缺乏了解,故而尚未开设相关课程。且由于艺术金融涉及的面非常广,有拍卖、艺术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基金、信托、保险等,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片面、局限性等问题。目前,开设艺术金融相关课程的院校主要是财经类院校,而艺术院校由于缺乏管理学、经济学背景教师,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在艺术市场方向,缺乏明确的艺术金融人才培养知识构建,教授知识以传统美术史为主,缺少经济类、金融类课程,学生对艺术金融产业相关领域闻所未闻。笔者认为,各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艺术金融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艺术管理的其他方向,增设相关知识储备。应结合自身院校的师资和地域特色,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且合理的定位,结合未来艺术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培养适合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艺术金融管理人才。

(2)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由于艺术管理是新兴专业,教师的培养仍存在缺口,梯队建设更无从谈起,加之艺术金融的学科体系跨艺术、金融、管理等多学科,跨度较大,对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也相对较高。该专业大多在艺术院校(系)开设,师资以艺术类教师为主,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从艺术史学科或管理学、经济学的教师转型而来,缺少受过专业教育的,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多学科知识兼顾型教师,因缺乏师资造成市场急需开设的课程无人能教,课程设置也不可避免因陋就简。

(3)与社会资源联系欠缺

?术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我国人才培养的共通性弱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缺乏与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联系,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实践环节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与社会脱节,极少参与实践操作,长期依赖于书本知识的拼凑,只注重形而上的理论教学,缺乏与相关行业间的联系,忽视本专业在该行业深度、政策法规、行业信息上的相关了解,忽视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效果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满意。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金融相关岗位越来越多,如拍卖行、画廊、美术馆、文交所,以及经纪人、策展人等,然而学生在校园里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很多最新的行业信息了解欠缺,一知半解,知识传递的时效性较慢。

2.实现艺术金融人才专门化培养

艺术金融作为艺术管理专业中的一部分,在艺术管理的范畴内,却又区别于艺术管理,培养的目标和研究内容都不尽相同。在艺术管理专业中高质量地培养艺术金融人才,要更加有针对性地适应市场需要,应在艺术管理专业中设置艺术金融方向,实现艺术金融人才的专门化培养。

(1)培养目标的专门化

艺术金融专门化人才是面向艺术品拍卖、艺术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机构、艺术品基金、信托、保险等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方法,以及艺术学、金融学、管理学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各项环节的主要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艺术、经济、金融、管理等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才能实现艺术市场中艺术金融衍生的各种业态发展需要。

(2)研究内容的特色化

艺术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面而科学的,更应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包括艺术学与金融学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艺术金融人才既可以在艺术院校中培养,也可以在综合类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中培养,不同院校开设时应结合自身特色,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在专业知识储备上,可分为以下五方面内容。

①专业理论基础教学:包括艺术史的相关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书法、绘画等实践操作。实践类的操作有助于提升艺术管理者的鉴赏能力;艺术史的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艺术品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相关知识则让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充实、全面。

②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主要涉及书画、瓷器、玉器、家具、杂项、铜器、当代艺术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与鉴赏,以及艺术品市场的运作。

③艺术品与金融运作模式:包括金融机构的相关知识,艺术品与金融结合相关产业(如艺术银行、艺术基金、信托、艺术品质押融资的运作模式、艺术产权交易所的运营等),国际拍卖与典当行业风险管理,国际性展览会、跨国艺术画廊、博览会管理,大型论坛策划与管理等相关知识。

④艺术金融与风险控制:包括国内外艺术市场的法律问题、艺术品相关政策法规、艺术品保险、艺术品拍卖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

⑤课程实践教学:首先,组织与著名艺术家、艺术品收藏家、艺术赞助人,以及与艺术相关的银行家、金融工作者等的交流和对话。其次,注重联系国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批次地组织本专业学生到艺术品拍卖行、美术馆等大型艺术品交易和展览机构参观以及实地实习,借鉴国内外艺术金融工作的先进经验。

(3)师资力量与实践模式的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师资聘入机制。高校不仅需要高学历的师资,更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可以实行对内提升知识,对外引进人才的策略,通过参加高水平培训、研讨、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专业水平。除此之外,应鼓励教师与社会机构紧密联系,多与市场接轨,到拍卖行等艺术金融相关企业行业实践,将课堂带出校园,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授课。通过现场教学的模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壁垒,增进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形象理解,使学生能够提前进入角色,加深对自己专业的认识。还要积极聘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艺术品金融相关领域、艺术品市场相?P部门一线工作的社会人士加入师资队伍,以讲座、对话等形式完善教学。

金融学学术论文 篇6

关键词 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数据库系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31-03

Database System’s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Professional//Wang Yanling, Lin Xiao

Abstract For the High personnel training issues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service outsourcing,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the database system required the outsourcing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s and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database system. First,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and database system was analyzed; second, the database system experimental reform of outsourcing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s was proposed.

Key words outsourcing of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 database system; experimental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Luoyang Normal College,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22

“如今,以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为主的金融后台服务与金融机构前台经营分离,正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使金融业务进一步摆脱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流程重组和实现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业内专家通过对信息科技在金融业深入应用趋势的分析,得出上述论断[1-2]。正如专家所言,随着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蓬勃兴起,在中国试水多年的金融服务外包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未来10年将是中国金融行业变革发展最集中的一段时期,金融服务外包业必将大有所为。

在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中急需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教育部、商务部于2009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号召高校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员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对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及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数据库系统课程在金融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目前在金融外包服务专业中所开设的数据库系统课程为普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没有突出其为金融服务的特性,因此急需根据金融行业中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来对数据库系统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更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本文先讨论金融外包服务的知识特点和发展趋势,后讨论数据库系统课程目前的实验体系,最后针对金融外包专业对数据库知识的要求重新进行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 金融服务外包

1.1 金融服务外包的知识特点

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书面和电子形式,而且通常要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相关服务,其数量巨大,覆盖范围宽,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服务作为支撑。金融业务与IT技术的融合是金融服务外包的特点。

1)除了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一般知识外,还需要网络技术,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处理(采集、备份、恢复等)、视频处理、系统开发和维护、IT项目管理等。

2)与金融和保险相关的知识,包括货币银行、保险、基金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2 金融业务外包发展趋势

从目前业务发展情况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越来越专业化,但主要是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金融后台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领域,正在细分市场上向更深、更专业化的领域拓展。

金融灾难恢复作为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

2 数据库系统课程

金融学学术论文 篇7

本文在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及其结构指数(金融中介发展指数和股票市场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开展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研发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能够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的提高;但金融中介发展的作用显著高于股票市场发展,且金融发展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作用和研发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改善我国金融约束政策环境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金融发展;融资约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随机前沿方程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0YJC630006);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YY12-033)

作者简介:翟淑萍(1975-),女,天津人,经济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顾群(1978-),男,上海人,管理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138-06收稿日期:2012-08-30

一、文献综述

Fazzari等(1988)开创性地提出融资约束的概念,即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由于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支付过高的外部融资成本导致融资不足,由此使投资低于最优水平、投资决策过于依赖企业内部资金。

Solomon(2002)认为良好的金融体系不但能够向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资本市场通过为技术创新者提供长效性的激励功能、分散风险和共享机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行为的长期化、稳定化和持续化。Gorodnichenko 等(2010)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的研究表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制约了企业融资和创新活动,从而降低了微观经济的产出和收入水平。

国内有关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地区总量和结构数据开展。从企业微观角度的研究成果有李颖等(2009)基于广东企业的问卷数据对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能力开展的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效率与主要金融指标成显著正向关系,且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公司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依次递减。凌江怀等(2010)对广东省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外源融资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FDI、民间借款、银行、证券等融资来源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由弱增强。

国内对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成果涉及了总量和结构(融资来源),总体而言金融发展促进了企业或地区金融创新,但从结构而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而从企业微观角度的研究,一方面没有深入比较金融发展结构对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途径差异;另一方面,仅局限于个别地区的分析,难以反映地区间金融发展不平衡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途径和机制。本文在这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为2006年以前上市的沪深股市所有A股高新技术企业,剔除S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样本为2006年~2010年97家公司的平行面板数据,共485个样本。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依据为上海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公告,公司财务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研发投资的数据均手工搜集于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

(二)检验模型的设计

金融学学术论文 篇8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 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 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 ,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着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 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 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着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其次,合理定位我国的金融工程研究。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具有左右和驾驭经济局势的力量。一方面,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断推动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深化着与社会各个层面的联系,极大地推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金融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迅速膨胀的游离于实体经济的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又必然加大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谁能在复杂的金融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活动的各个层面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中国作为世界开放经济中的一员,引进消化西方金融业的先进技术,积极向国际惯例靠拢已是无可避免,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正在转轨中的经济金融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当前我国金融工程研究和应用的定位应根据中国金融制度的特点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实际确定,必须从我国金融安全和发展效益这两个战略基础出发做出选择。建议我国尽快在有关高校和金融机构建立起跨学科的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将国家的金融竞争力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思考,加快金融工程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金融工程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金融工程是一门融合金融学、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为一体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按我国目前高校的学科分类目录,可以将它放在金融学科,也可以将它放在管理工程学科。19世纪90年代初期才基本定型的金融工程在短短数年间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体现在国外众多的金融实业界人士开始实际应用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事金融创新和金融管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已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和金融实务部门越来越重视引进与吸收国外先进的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已对金融工程的学科设立有过多次批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名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及金融管理”的九五重大研究项目,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金融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着作和译着得以发表出版。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于金融工程尚处于系统介绍和初步研究的阶段,需要我们对金融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早期的金融工程研究主要是在一些理工科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展开的,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新兴专业,它的发展模式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最先是在博士阶段开展的,然后依次下延至硕士、本科阶段,这是由金融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决定的。目前我国博士、硕士阶段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于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我国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金融工程师人才。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等。第二层次为技术方法,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经济博弈论、统计学、计量金融学、随机过程、软件基础与应用、数据库原理等。第三层次为专业知识,包括金融工程、期货期权与特种衍生证券、财务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数理金融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必须建立金融工程模拟实验室,针对金融工程领域二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学,考虑到经济成本和计算机的兼容问题,在Excel(电子表格上)就可以完成这些模拟实验,且学生易于掌握使用。同时该专业学生应该至少熟悉一门计算机语言(如C语言、Fortran、Basic等),学会一门以上软件应用(如Excel、Spss、SAS、Matlab、Eview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金融工程专业知识,成为真正的金融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宗成。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8).

金融学论文 篇9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公务员之家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金融学优秀毕业论文 篇10

刘志远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南开大学管理学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南开大学管理学系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作为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赴美国进行学术访问。1987年起,刘志远教授在南开大学会计学系从事会计学、财务管理与审计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96年至2007年担任南开大学会计学系主任,1999年至2007年兼任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志远教授主要研究� 近年来,刘志远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财政部会计重点研究课题、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各类研究项目20多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企业投融资运作与管理研究”等课题。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会计评论》、《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产生了深刻的学术影响。主要著作有:译著《财务管理与政策》,专著《中小企业财务战略与控制》,论文《高层经理报酬激励与业绩评价》、《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控股权转让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基于实验研究的恶性增资行为解释:自辨理论还是前景理论?》、《Analysis of Face Changing after Right Issues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等等。刘志远教授在公司财务战略、投资项目恶性增资、比较审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刘志远教授严谨为学,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而不失创新,大胆思考与科学求证相结合,其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奖、天津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佳作奖、中国教育会计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天津市会计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