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优秀7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篇1

1.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

2.学校德育校本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3.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

4.论学校教育中的选择性尊重

5.品德课教材中公民宪法义务的文本研究

6.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

7.用冰山理论指导工学结合实践

8.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9.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10.学校德育空间研究

11.苏北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个案研究

12.“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1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内容与途径探析

1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5.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16.全员德育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教育职能研究

17.关怀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18.儿童同情丧失与学校教育

19.非连续性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维度

20.课外体育俱乐部--职校“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阵地

2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消费教育研究

22.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23.青少年道德发展环境的研究

24.文化转型: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的构建

25.中职生异性交往中的问题及对策

26.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

27.课程内涵及在德育中的方式研究

28.赏识教育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9.网络德育活动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30.高职院校新生和毕业生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31.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32.舍勒人格思想研究及其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33.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及其道德后果

34.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35.满园春色更待绿叶衬

36.试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37.对近三年来“UPI”量表普查中“想轻生”新生的分析报告

38.“公共参与的限度”公约下的班级公共生活建构

39.构建和谐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40.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42.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3.重拾节俭教育

44.中职生“文化休克”症探因及消解对策

45.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研究

46.社会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

47.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

4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

49.终身道德学习:道德人的培养路径初探

50.论“公共人”的培育

51.浅议如何处理和避免学生“不尊敬”事件

52.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

53.道德视角下农村儿童闲暇生活的质化研究--以新乡A小学中高段学生为例

5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55.学校里的病态竞争与道德教育

56.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57.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

58.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59.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60.从心育入手,抓好职校新生入学教育

61.以绘本为媒介实施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

62.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品德培育

63.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64.公民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班会研究

65.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6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67.对话式德育课堂的研究以“品德与生活”课堂为例

68.“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69.让游戏替你说话

70.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7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72.儿童休闲的缺失与弥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

7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74.用认�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来使德育教育获得实效。

【关键词】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校园氛围;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xx

[3]曾平。亲近生活 德育教育显实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篇2

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使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

一、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

1、要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首先要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2、统筹安排德育的基本内容在内容上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在统筹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为使德育充满活力,取得实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多种德育渠道:

①正确的。观点、先进的思想,以思想课为主阵地,有的放失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②开发德育资源,整理乡土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③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过程,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因素,各项工作体现育人主题。

④开展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和“创良好班集体”、“学英雄做新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⑤注重师德教育,强调言传身教。

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总之,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只要广大工作者多想办法,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学校德育工作的节奏必将扑面而来,定能鲜花盛开、硕果累累!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3

摘要:班� 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小学班� 那么,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呢?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意义;途径

小学生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其思想性格尚未健全,道德观念尚未形成,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求小学班主任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认真探究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培养和塑造积极健康、性格健全、品质优秀的小学生。

1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

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要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小学生了解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此外,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小学班主任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更好地塑造小学生坚韧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自信开朗的性格,激发小学生勤学多思,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

2.1通过创设班级环境感染学生:

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环境氛围,从而使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道德教育,通过观察身边老师、同学的行为举止,管理约束自身的言行,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小学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以感染学生。(1)严格班级纪律。严格的纪律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具有重要意义。要保证纪律对每名学生都公平公正,所有学生在纪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均无特权,从而使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认真做好引导。小学班主任既要注重小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时要立即予以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问题,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予以表扬。让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3)抓好主题班会。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定期组织召开班会,并提前确定班会主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班会的内容、形式,例如观看影片、演讲比赛,表演排练等,鼓励每名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班会上畅所欲言,班主任做好有效指导,从而让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主题班会,与家长共同进行优秀学生评比活动,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还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心奉献品质,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2.2通过树立榜样力量激励学生:

俗话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老师就是耕耘这些花朵辛勤的园丁。这句话说得很对,只有园丁是一位勤劳、有品德的人,并通过自己辛勤的劳作,流下汗水,才能让花朵健康成长,真正领悟到园丁辛勤耕耘的精神。想要让学生向教师学习,那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就要先做到,将《小学生行为守则》牢记心中,还要在平时教育学生的过错时,用《小学生行为守则》来教导学生并约束自己。现在的父母把孩子都当做是掌上明珠,而且孩子习惯了在家里衣来生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教室的清洁问题他们都不会去关心,更不会去打扫。我发现以后,便开始动手打扫卫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就是想让学生产生爱护班集体的想法,这样不仅自己变得整洁,而且教室也变得干净。在这之后的几天,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自觉地去打扫教室的卫生,我表扬了这些学生。慢慢地,学生都会去自觉地讲卫生,维护公共区域的整洁。通过这件事情我认识到,教师只要对自己严格一点,做出好的表率,将会比要求学生去打扫卫生更加有效果。到了现在,学生都能够发自内心,自觉地去为班集体做事情。

2.3通过加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沟通联系:

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德育教育系统,应该要做到放眼四周,要善于将学校与家庭、社会这些外界的力量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空间。要发挥家庭德育教育和社会德育教育的优势。需要在频繁的家校联系中让家长们树立起“家庭素质教育”的观念,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配合学校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在家庭素质教育中,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办法,要综合考察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班组或社会活动,对于其取得的成绩应予以全面评价、全面衡量。不仅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更要关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更加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挫折教育。同时,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的素质教育计划和措施中,尽可能与教师多接触、多沟通,这样才能使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创造出家校内外齐心协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这样就能有效实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3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家长、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小学班主任老师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索解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延存.触动孩子的心灵———试谈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3).

[2]莫秋玉.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4(21):58-59.

[3]郝延芳.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开展德育[J].学周刊c版,2011(3):65-65.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4

[摘要]跟学生说道理,要求学生认清事实,这固然重要,但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我思想、感受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感情因素,能在跟学生讲道理的同时,加入真诚的情感,从情感的角度切入问题。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

[关键词]潜移默化;爱;真诚持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也在逐渐成长,孩子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但由于孩子们接触的事物比较有限,对于社会缺少全面地认识,因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往往有一定的偏颇性。跟学生说道理,要求学生认清事实,这固然重要,但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我思想、感受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感情因素,能在跟学生讲道理的同时,加入真诚的情感,从情感的角度切入问题,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个阶段来看,良好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陶冶的教育方法就是其中一种。

一、陶冶教育法的方式

陶冶教育法的方式很多,概括来讲,主要以下几种:

(一)情感陶冶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教师与孩子沟通时,应该基于尊重、平等、友爱的前提。当孩子感受到教师善意、积极的情感态度时,他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与之交流,更愿意倾听、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更有利于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常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春风化雨般的教导,没有细致耐心的倾听疏导,孩子又如何能从教师处汲取鼓励与力量,去不断完善自己呢?反之,如果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厌恶和责难,从学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任何教育。一年级的小明同学无故抢人家的东西,教师批评了他。在班上再次叫他回办公室接受教育,不来!几位同学扯他去,他又哭又闹甚至在地上打滚,硬不肯去。为什么小明犯错不肯改,不肯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既娇气又霸道呢?其一,孩子刚从家庭走向学校,还不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如何去处理这突然而来的矛盾。对教师、同学不了解,没有亲近感,受不了教师批评。

其二,现在生活条件好,不管独生子女还是多生子,在家大人都围着孩子转,总是在各方面满足孩子,那种在集体生活中所需的谦让、关心他人等品质没有机会得到培养和锻炼。对此教师对学生首先要亲近,学会换位思考,真正体会学生的内心。跟学生说道理,要求学生认清事实,这固然重要,但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我思想、感受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感情因素,能在跟学生讲道理的同时,加入真诚的情感,从情感的角度切入问题。如学生贪玩、不遵守规则,教师直接上去批评指正,学生没有办法从心里真正的改正,反之,教师如果从情感角度出发:“我知道,你一定很想成为一个好孩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欢,我们来想想办法,看看怎么做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从学生角度看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从而使教师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二)环境陶冶环境陶冶是指利用学生生活环境对其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诸如祖国的大好河山,校园的花草树木,班级的集体氛围、人际关系等,都可以陶冶学生产生热爱自然、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思想品德受到某种教育因素的启迪,产生美好的理想并激发出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的,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影响。例如:教师把教室装扮得整整齐齐,窗明几净,窗台上摆放着鲜花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心情舒畅,又会不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巨大力量。或在四季交替的季节,教师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向往。

(三)情境陶冶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重视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教师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孩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例如:教师组织的艺术欣赏活动、读书报告会或日记交流会等,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崇高的主题、直观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的分析和欣赏,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记得那次班会课上,我和孩子们交流题为《,我想对你说》的日记,这场面真的令人感动,一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亲爱的奶奶,你知道吗?我是多么地想念你。自从你回老家后,没有人像你那样关心我,爱护我。因为我不懂事,经常去打游戏,而你经常给我钱,所以爸爸把你赶回了老家。我真是后悔,前天晚上我还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你是那么慈祥,对我加倍呵护。等我醒来,我的枕边都湿了……读到这里,他再也读不下去了,失声痛哭起来,同学们也流下了感动的泪花,情感也得到了熏陶。由于集体活动具有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有益的集体活动,有利于他们在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影响,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情感。

二、陶冶教育法的要求

教师运用陶冶教育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师与生之间的“灵丹妙药”,教育内容要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才能搭建起良好的情感桥梁,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反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回避心理,那么这个教师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提出的教育要求也会被学生自动回避。所以教师应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发自内心的热爱孩子,真诚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耐心,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情感陶冶便有了浓厚基础。

(二)创造契合完善的教育环境对于发展中的少年儿童来说,环境因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学生健康情感和前进力,对形成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选择、设计、创造环境,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在这种精心安排的“气候”中耳濡目染,陶冶情操。

(三)搭建真诚友善的情感平台教师对学生要以真心捂童心。真实是情感陶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使情感富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只有付出真心,才能使学生信服,自觉去接受老师的帮助。当然,这份真诚的情感必须持久,这样才能发挥感化作用。否则,教育者情感像六月天,说变就变,往往使学生难以适应,不知所措,所以教师无论是以情育情还是以境促情,都应持久、稳定。总之,陶冶教育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5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重视的热门话题。为了大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必须妥善处理小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良好的素养和人格。本文对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合理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2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

2.1加快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

2.3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传单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

2.4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程度加大,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增添了困难。网络中的信息种类繁多,还有很多内容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再加上小学生本来自制力和辨别能力较差,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信息时代同时也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遇。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就如何在网络形势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网络形势;方法

不难发现,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是多么快,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非常大,已成为主流的传播媒介。全民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活动中,特别是作为新生一代的年轻人,更能很快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网络具有时效性和开放性,这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隐患。受互联网的影响,学校必须积极调整德育教育的方法,保证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于国内外还没有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作为基础,这为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了阻碍。

1小学德育工作在网络形势下的困难

1.1互联网影响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小学生不再局限在校园的环境里,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使得学生每天不再单纯地面对课本,增添了学习和生活的趣味性,但互联网的丰富内容很容易占据学生的生活,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被虚拟世界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迷惑,最后难免会无法自拔。另外互联网娱乐属于直观感受,相比学习看书而言,会侵蚀学生的心智,长久下去无节制地依赖网络世界,过于逃避现实,这样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更是不利。

1.2网络信息化使得传统传媒方式被淘汰:信息化时代更注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然而毫无疑问网络传播占据了巨大优势,成为了现代传媒市场的主要传播形式,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传媒方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时代淘汰的产物。然而,在我国关于互联网监管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社会对网络媒体的监管还不够,传播信息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成分,或者一些成人信息并不适合被学生所了解,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很容易被一些理念所误导。相比之下,学校的教育可能没有网络信息那么新颖、诱人,这为教育人士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除此之外,网络的冲击也使得师生间的沟通更加淡化,学生更喜欢把业余时间放在探索网络中。

1.3小学生的内心受网络世界的冲击严重:对于小学生而言,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看,他们并不能区分。网络出现的各种信息,可能反映到正常生活中会出现巨大反差。网络世界到处充满着视觉刺激,小学生好奇心又很重,喜欢不同寻常的事物,很容易深陷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同时现在社会没有形成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识,小学生得不到良好的身心发展。甚至很多商家利用聊天、游戏、信息浏览等方式,吸引小学生而谋取利益,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学业。

2小学德育工作在网络形势下的措施

在网络形势下,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不再适用,因为以往教育多把重点放在榜样诱导方面,教育方法单一,而面对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榜样还未被发掘,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能有所收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尽可能规避网络风险,将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地更加科学化

2.1创建班级德育教育网页:德育教育应该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重视,学校可以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多记录学生实际生活中有关德育发展的例子,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班级网页,去教育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德育教育,学校做好监督工作,必要时提供指导。

2.2班主任老师建立工作信箱: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避免学生出于不同的原因而不敢交流,让学生能够坦率地说出真实想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相比面对面沟通,QQ、微信、邮箱等互联网媒介可使得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声,避免尴尬局面的产生,教师可以更好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行。

2.3构建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平台:孩子处于小学阶段时,逐渐生活能够自理,家长刚从照顾孩子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家庭教育有时会被忽略。但这个阶段确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最关键的开始,家庭教育一刻都不能松懈。所以,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构建平台,用于学生家长与教师讨论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问题,多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进而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4开辟互动窗口: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大力提倡师生间的沟通,在互动平台中,师生间处于平等地位,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不像以往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最后学生有没有真正接受思想却是个未知数。

2.5建设德育教育专栏: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学校网站开设德育教育专栏,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系统学习有关德育的知识体系,并增添趣味环节,让学生自主访问,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总而言之,当学生面对网络出现各种错误或问题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阻止,而是应当采取主动出击的,利用网络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构建出适应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