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论文精选13篇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中医学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中医学专业论文精选13篇,欢迎阅读。

中医学论文 篇1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已� 而医学论文写作尤其是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

1医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3.1基本改革内容

3.1.1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改变目前“填鸭式教育”,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同时,注意补充新的医学写作知识,不同类型的医学论文虽然格式固定,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过去很多常用的诊断标准、数据单位都在变化,教材内容往往跟不上这些变化。

3.1.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①采用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②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进行,实践包括论文写作及对论文的评判、修改,从而尽快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医学科技论文的选题;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的基本要求;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医学图表。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尝试不同题材的论文写作,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集体评判、修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1.3编写及整理医学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不同类型论文写作模式教案:目前关于医学论文写作的参考书不是很多,而且良莠不齐,为此,我们应当从中选取有关内容并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案和参考资料。

3.1.4注重介绍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实际上是科研活动成果的书面形式,科研活动的条理性、逻辑性、缜密性都可在论文中得到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和论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授医学写作时应特别提出科研设计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3.1.5带领学生到编辑部见习,了解稿件在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及稿件中一些常见问题,进一步明确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机会,接触大量的稿件后,会逐渐对稿件写作格式、论文选题、常见问题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有利于日后论文写作。

3.2医学写作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建议

3.2.1开设医学论文写作选修课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设选修课,培养其医学写作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该课程,并适当限定班次人数,选择有编辑或论文写作经验者作为老师,讲授写作相关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且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

3.2.2开设医学论文写作必修课在高年级学生必修课程中设立论文写作课程,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所有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论文书写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前面开设选修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应相对轻松,但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培养上都处在摸索试探阶段,应总结经验,稳步发展。

3.2.3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医学科技论文的选题;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的基本要求;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医学图表。

3.2.4穿插医学论文写作于其他各学科医学院校的学科分支较细,且多数教师都有发表过医学论文的经历,聘请有经验老师开设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在传授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通解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论文写作指导上的主导作用,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无法对医学论文写作形成完整而系统性的认识,若把握不当,则流于形式。这样,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把医学写作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重点讲授医学写作史、科研设计等相关内容,参阅优秀医学杂志,到编辑部见习,对写作有一个大概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三、四年级开设必修课,讲授论文的选题、不同题材论文写作格式、写作重点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尝试写作论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修改、点评。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不同题材医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技巧及写作重点。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从这个方面讲,学院是最大的受益者。论文关系着学生工作后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的发表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该门课程应该有主观兴趣,但客观现实是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其讲授的乏味性,所以这门课程长期不被重视。在其参加工作后,科研能力及论文写作基本功较差,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又会影响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科研设计和医学写作的重视,在学校就打好基础,改变目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甚至毕业数年的临床医师不会写论文的现状,使其在毕业后,有更好的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及为社会做更大的奉献。

参考文献

1许霞,马翔。浅析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659660

2郑建宙,周歧江,李壮等。医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初步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5):831832

3郭胜伟。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25127

4戴又坚,吴仁友。成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6):3437

5郑芙林,刘家全。医学论文写作规则[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881389

中医学论文 篇2

关键词:达尔文 进化论 中医学 发展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论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使生物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性变革。这一次伟大的理论突破,毫无疑问是人类科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其成功之处也是无可厚非。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特性的理论体系。[2]其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巨变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当今社会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却不甚乐观。对于中医学的发源地,将中医学不断传承和发展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分析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发现和成功提出,从中获得不少有效的启迪。

一、把握整体性

国博物学家达尔为进化论的奠基人,其对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认识是从一个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就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最主要是来源于其对整个地球乃至整个物质世界的整体统一的认识。通过大量的动植物的观察和采集,配合地质变化,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大胆地猜测提出物种的可变性。即现有的物种可以从原先别的物种演变过来,一个物种的进化结果可以产生另一个全新的物种。可以说达尔文对物种的认识也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其发散性的思维将分散在各个不同地区、不同时空、不同种类的物种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并按照原有物种本身的层次、结果和特殊表现,组成认识网络,科学逻辑地再现了生物界的全貌。因此达尔文可以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整个生物界。而整体观念做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特点之一,受到了历来医家的重视。中医学理论所认为的整体观念即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其中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脏腑枝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以此衍生出独居中医特色的针灸学。在把握人体整体性的条件下,中医即可通过相应的形体官窍,做出合理的辩证论治。相比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不同的理论体系之间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在整体思维影响下,衍变为两个各具特色的理论学科。然而中医学的历史发展经历的数千年的衍变,从整体唯物思辩的顶峰开始,却逐渐消融后续医家的经验体会,以至于中医学只有不断增加的辅助假说,而永远不会有革命性的变化。

二、强烈的竞争意识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其核心内容为: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 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简言之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谈起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沟通问题存在着许多颇为棘手的问题,很多

三、勇于探索,善于发现

在饱含对生物科学浓厚兴趣的前提条件下,1831年―1836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除此之外达尔文还通过其他出行考察,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一边深入整理,一边深入实践,查阅大量书籍,最终编写了《物种起源》。在此强调,其实进化论这一词并非由达尔文提出,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关于进化的理论假说。而达尔文也是在先驱的重要著作假说影响下,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理论困惑。通过达尔文的成功,我们可以给中医学的发展一点建议。达尔文在解决物种起源这样一个世界难题时,并没有采用多少实验研究方法。他是采用博物学的方法,广博的基础知识,完备的科学资料收集,然后是缜密的思辨和严谨的推理,从而得出了可靠的科学结论。如果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与中医学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和研究,还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见解,基于思辨性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两者互不相同但是又相互融合。虽然两者研究的领域范围不同,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说两者又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对于当今处于边缘发展学科的中医学,要想纠正其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可以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得到一点启示,通过借鉴他人优秀的理论知识、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提升中医学的价值地位,使中国这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至于被后人所忘记。

参考文献:

[1].魏丽芳。进化论发展史 [N].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27卷。

中医学毕业论文 篇3

x医院:

我校本科班学生将于x年xx月中旬至x年xx月中旬进行为期52周的毕业临床实习

该学生入学四年以来,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课程,并学习了部分专题,专病的选修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课前见习和课间见习,初步接触过中医的临床实践。按教学计划,第五年为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力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凡未参加毕业实习的和未通过实习考核的学生,一律不准毕业。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望贵医院能接受该生来实

实习科目根据实习计划中要求由本人与贵院确定,实习结束后,请贵院各科室负责医师填写毕业实习鉴定表并由医教科审核盖章后交回我院。

此致!

xx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x年xx月xx日

中医论文 篇4

中医药论文在交流中医药学术、推进中医药事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中医药队伍的日趋壮大、知识层次的逐渐完善、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期刊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中医药论文正呈现出逐年增多和提高的趋势,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当前中医药论文在撰写和编辑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笔者结合近年来审读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情况,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近几年多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论文类型单调,缺乏学科特色

中医药理论虽然有学术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程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学术上不断发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老话所表现的,正是中医药论文在不断延续、出新过程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这里,关键就在这个“变”字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种变化举步维艰,打开中医药期刊一看,大部分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性论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论点的反复克隆和重复。应用性论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个案、群案报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期刊开辟出医话、医论、研讨、解答等形式,但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个性,充其量是同类问题的汇集,缺乏有机交流的深层次内涵。一些专科性质的期刊,本身具备个性特色,却习惯于跟着综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结果失去了个性。如以“民间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却找不到民间医学的内容;以“急救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反映的大都是寻常的治法。一些期刊还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据、夸大实际效果、明显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直接或变相强塞给读者,最终导致对读者基本利益的伤害。

2、论文设计粗糙,缺乏科学依据

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来自一个好的设计。以应用性论文为例,无论是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都必须能真实反映出研究目的和过程。不少作者不懂得这些基本方法,而是以简单的分组代替设计,绝大部分论文都是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具有前瞻性设计的可谓凤毛麟角。其中虽有一些论文在名义上是冠以“前瞻性”的,事实上遮不住从回顾性内容中人为制造的痕迹。以上情况基本是当前中医药学术论文存在的通病。更有甚者,个别作者随意编造、删改实验数据,更改病例发生的时段,使论文失去真实性和可信性。不少论文没有对照组,即便是一些设有对照组的文章,不少却形同虚设:实验组与对照组不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要素上不均衡,缺乏可比性,且不是采取随机抽取或分层的方法,而是按照人为划分的手段获得的。这种所谓的“对照”,失去了对照的实质性意义。如一个乡镇医院的医生,在他的论文中提供了一年内使用中医药抢救有机磷中毒100多例的报道,还有30名的对照组。且不说这个乡中毒人数之众难以令人置信,就是其所谓的“前瞻性”设计也不能不令人生疑。试想,在中毒者情况各异、迅速抢救垂危生命前提下,要套入作者设计的方案进行对照可能做得到吗?给人的感觉,只会是虚假的、不现实的和不负责任的。

3、统计学处理问题多,假阳性结果随处可见

对于大多数论文作者、特别是工作在基层的临床医生来说,论文的统计学处理既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些作者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迫于期刊的要求,要么请人帮助计算,要么干脆拿别人使用过的结果比葫芦画瓢,照着搬过来。更有甚者,随便做起数字游戏,改变实际数字,制造出能够为设计“效果”服务的假阳性来。由此造成的一些论文“水分”大、所用方法不能重复的弊病,就在所难免了。有专家对近20年来我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审查,发现统计学误用率平均高达80%。就是一些重大项目的论文,也有50%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错误。究其原因,虽然与论文作者的科研水平和道德缺陷有关,也与期刊普遍追求的所谓阳性率的做法不无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两种实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上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却取得了基本相同效果的例子是十分常见的。它证明了不同方法或药物,在临床中具有的可靠性和可替代性,其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意义。优效性结论(新方法优于传统的方法)虽然是我们每个科研者的愿望,但实际上是不容易取得的,能取得等效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效果基本相当或相差无几)、甚至非劣效性(新方法虽然很难超过传统方法,但具有验便简廉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结论,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果,各种期刊不能不面对这一基本事实。

4、论文文采不足,语法错误较多

中医学论文 篇5

【陈汝德先生,又名陈木芳,祖籍广东汕尾,1945年出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是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执业全科中医师、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原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广东省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理事长、香港中医研究院教授,并经营陈汝德康德堂三十多年,有多篇医学论文刊载于中国《中医杂志》等著名书刊,其传略、成就被编入《世界名人录》、《香港英才录》等大型辞书。】

服务社会真诚回馈

在许多义诊的中医行业活动上,陈汝德先生是被人们常常所见到的人,大多的时候,他一如在自己药行里的情形,身着一套白大褂,不是在聚神会�

提及陈汝德先生,许多人都对他的医术竖起大拇指,提及他的为人,许多人也会展露笑意。从医术上来说,他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拥有四十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从日常生活上来说,与他接触过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感触到他身上的那股平易近人,他说话不紧不慢,没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却是吐字清晰、条理分明,带着医者的亲切与严谨。

据了解,陈汝德先生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参与许多服务社会的义务工作,1982年海丰陶河虾西小学修建,陶河镇主公路,陶河至虾西乡公路的修建,他是出力出钱的筹建委员。2007年与汕尾市等中医业界创立了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并担任理事长,这么多年以来一直保持自己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热情。

为回馈家乡,他经常组织一批香港中医师在香港以及内地进行义诊、赠药活动。“我们回到家乡义诊赠药时,来问诊问药的乡亲非常多,由此可见,我们这种活动举办得非常有意义,能够真正地帮助到家乡人,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够多多参加类似的活动。”胸怀一颗服务家乡的心,他把那份感恩之情挥洒在家乡人身上。

陈汝德先生是一位做事细心、有条理的人,素来喜欢做一些归档、总结的工作。如果你有机会翻开他的服务工作日志,印入你眼帘的将是手写的、记录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事项和数据,这些事项和数据的背后,正是他和众多中医行业人士服务社会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他是一位谦和的人,当他详细地向笔者提及这些服务工作时,他喜欢提及自己所在的团体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作为。

除服务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之外,陈汝德先生还担任其它多个社团的医师顾问,积极踊跃参加各种进社区的义诊工作,常对老弱贫病、伤残、无依者减免费施治,送医送药上门。香港“欢乐满东华”慈善筹款之认识中草药漫步行,陈汝德先生与太太颜惠梅医师(香港全科中医师)同筹办者之一李密汉教授,香港中草药专家竭力向参与者,浸大中医学院学生们实地讲解中草药的认识、保护、培育、采用等。而且参加诸多类似的活动,陈汝德先生得到了其夫人颜惠梅女士的大力支持,并且,他们双双服务社会的身影也常出现在许多类似的活动上,有名家曾赠送陈汝德、颜惠梅伉俪服务社会的嵌名联――“汝河澎湃如才识,频施惠泽;德望崔巍若峻峰,远播梅馨。”

医术追求精益求精

谈及当年选择中医这一行,陈汝德先生表示还算是平稳发展,虽然当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的事例,但最终也是在平稳中度过,而且能在奉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他认为,中医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医术,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病患者。

陈汝德先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师从广东名中医郭仕猷(郭贞)和曾岳庵等,从中学习了大量的医术知识,并慢慢地收获在中医界的成就。回顾过往,他自从医至今已拥有四十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主理内、外、妇、儿全科,特别是在医治骨刺、风湿、心血管内科方面有很高的医术,并成功地研制出“特效骨刺散”, 被患者誉为“骨刺圣手”,擅长医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骨伤、皮肤科等疑难杂症,以及擅长运用针炙、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等,另外,他自己研制出多种中药成份的药品,且效果显着。

1993年,由于医术高明,陈汝德先生应邀到北京为时任中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仕禄诊病。曾任《广东中医》审编委员会委员、九十多岁高龄的名中医师曾岳庵撰联称誉陈汝德医师,这幅鹤顶格嵌名联曰:“汝心越善成功越大,德行弥高医术弥精。”

紧跟时代的步伐,陈汝德先生在行医过程中,非常注重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医术,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做中医这一行,一定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学习。”由此,他常常对自己严格要求,利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坚持不断地学习和进修,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他攻读了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1983年往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学院、荔湾中医医院实习,参观交流,是香港中医界最早回内地学习交流团之一,并取得修业证书。2004年12月,颜惠梅女士从流花桥医院中西医结合课程培训班(第二期)顺利结业。

在中医方面几十年的实践和总结过程中,陈汝德先生撰写了多篇医学论文,被业界多家著名刊物刊载。例如,论文《腰椎骨刺顽症中医方法治愈例证》被选编入《首届全球中医药大会论文集》;《糖尿病脚免截诊治》被编入《中医杂志》、《香港中医杂志》、《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中医药论文集》;《多发性脓肿“流注”、“瓜”中医诊治验证》被选编入《港、澳、内地中西结合专业交流研讨会医学资料汇编》,与夫人颜惠梅女士合撰了《论三种常用草药》。鉴于在中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陈汝德先生在2005年被香港中医研究院聘请为该院教授。

目前,他还和励志会梁李秀娱纪念学校合办了一个中草药园,并在未来计划把所种植草药的成长过程、功效编集成册。

另一方面,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和认可,其传承和发展 “中医,以前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现在全世界都证明: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发扬中华民族这一瑰宝。”陈汝德先生认为,“弘扬中医学、发展中医学”是每一位中医师所应承担的责任。为此,他积极出席业界的学术交流会,乐于与业内人士分享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研究经验,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医术上的精益求精,在服务上的孜孜不倦,广东作家杨永可曾这样描述陈汝德、颜惠梅伉俪,诗曰:“济世悬壶医者心,八纲四诊至精深。口碑载道驰隆誉,妙手回春递好音。澎湃江河才格涨,馨香梅蕙德施森。霍然去病长康众,近悦遐来沐霈霖。”

中医论文 篇6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医学占据了世界医学的领地,而博大精深的中医已经淡淡被人们遗忘。怎么才能让中医学再次走进世界人民的眼中,变成世界医学的潮流,已� 最近几年来生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学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一些以综合技术为特点的学科正在不知不觉的兴起。而这些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还能说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潮流性,这些就能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7

【关键词】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11-02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有15年办学历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800余人,毕业生主要进入商业保险公司、政府医保部门、医院医保科室、医药企业及其他相关领域和行业。我校医疗保险专业在西部地区创建较早,创建初期借鉴东部地区部分高校的办学思路,重点考虑依托医学院校优势学科,即借助医学院校的医药类学科优势,突出医学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2017年,适逢教育部专业评估工作,本文基于两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希望对课程设置调整提供参考,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特显办学优势,提高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见表1,调查对象包括2012级、2013级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问卷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就业单位,采取打分法对24门课程及三个实践环节打分,分值1~4分,1分表示不重要,4分表示很重要。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共有84人完成调查问卷,其中2012级超过60%,2013级超过80%,收集到37条建议,可以反映班级整体状况。

二、数据描述

1.实习及就业单位分布状况

医疗保险专业包括两个实习环节,第一次是临床见习,见习单位学院统一安排,见习单位为医院临床科室,第二次是毕业实习,实习单位由学生自主联络,鼓励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一致。表2显示,2012级实习就业单位一致性明显高于2013级,一致性比例达到80%,保险行业就业实习比例为远高于2013级,76.00%,2013级在卫生行业实习就业比例明显高于2012级,卫生行业实习比例50.00%,就业比例27.78%,医院仍然存在编制紧张的问题。

2.课程分值分布状况

重要性自评打分调查涉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自包括三个模块。理论课程模块包括医学类课程、保险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三个模块。医学类课程包括医学类课程和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采取集合处理。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人寿与健康保险、社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实践课程模块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部分。

(1)三个知识板块总体情况

医疗保险专业知识板块包括医学类、管理类、保险类和实践类课程。四类课程构成医保专业的理论知识模块和实践知识模块。表3显示,对于医学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打分高,尤其是医学类课程,两个年级都认为非常重要,管理类打分在四类课程中最低。2013级学生打分普遍高于2012级学生,可能与学风有关系。

(2)医学类课程得分高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和儿科学,以及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得分高于其它课程板块,医学类课程打分都高于1分。疾病分类学打分较高,2013级高于2012级。

(3)管理类课程得分偏低

医疗保险专业管理类知识板块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表5显示管理类课程得分都低于3分,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整体平均得分在2.24分,2013级得分2.82分。管理学打分都高于1分,2013级打1分的比例在各门课程中都明显少于2012级。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较高。

(4)专业类课程得分较高

醫疗保险专业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保险法、人寿与健康保险等课程,保险类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表6显示保险类课程得分2013级都在3.40分以上,2012级得分在2.80-3.08之间,得分高于管理类课程,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低于其对管理类课程的评价,仍然高于2013级打1分的同学的比例。

(5)实践类课程分值分布

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表7显示,除了毕业论文之外,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打分高,高于对理论课程的评价。2012级与2013级差别不大,甚至2012级临床见习打分高于2013级,与针对理论课程的打分完全不同。值得关注的是毕业论文,打分不高,尤其是2012级平均2分,其中有10人打1分,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较低。

三、数据分析及思考

1.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医保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时限,该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主要以了解为主,医保专业设置的医学类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种类不全的特点。医学类课程学习难度大,课时少导致教学进度快而体系不完整,学生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严重。毕业生在经过毕业实习或工作之后,回顾性调查时给予医学类课程很高的重要性分值,说明学生从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2.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得分偏低

毕业论文是医保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核心部分。近年来,毕业生论文质量每况越下,数据性文章写作中不乏数据造假现象,且无有效办法完全杜绝此类学术不端问题。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工作期间开展的工作,学生由校园生活过渡到工作环节,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精力有限,加之在校期间缺乏写作和科研锻炼,科研能力不足,论文完成时间紧张,无法有效开展社会调查,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积极性不高。

3.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评分普遍不高

实践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管理类课程重要性评价得分最低。在培养目标设置中,医学类、管理类和保险类同等重要,医学类和管理类是保险类的两翼,这两类知识是中医药类大学医疗保险专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也体现学科发展的特色。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相对于医学类和保险类知识直接体现在技能方面,管理类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作用的体现比较慢。

四、培养能力型医保人才的对策建议

1.医学类课程需要增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建议中,2012级学生有2人提及“增强医学知识”,该学生在保险公司理赔岗工作。2013级有8人提出建议,要求增强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医学授课老师应该提高要求。在当前学时空间内,应该加强医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适当延长医学课程的学时,专业所在学院应该加强与医学课程老师(医学院)的沟通,就医保专业对于医学知识的要求程度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共同明确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2.管理類课程需要调整学时和课程门类

学生建议中,对于管理类课程的建议较少,只有一位同学提及“减少管理类课程门类”。学生对管理类课程普遍评价不高,这值得思考,是否应该削减相关课程,或者降低学时数,或者调整为选修课,需要稳妥处理。预判保险行业发展趋势,保险营销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石,因此需要增加营销、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课程。

3.毕业论文环节需要重新设计或取消

在三类课程体系中,学生对实践类课程重要性评价最高,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毕业论文评分低值得关注。首先,毕业论文的学分只有2分,这与学生的工作量相比完全不相称,通过调查、撰写、修改、答辩等过程,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考虑提高学分。其次,毕业论文由单个人完成,在问卷设计、调查和撰写等过程中非常困难,学生针对调查的畏难情绪,建议开展团队工作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论文写作。最后,可以由学生选择写作毕业论文或毕业考试,提高毕业论文过程检查,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

4.加强医学类课程和保险类课程的衔接

目前,医学课程和保险课程脱节严重,保险行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不明确,保险医学课程开发不够,掌握保险知识又懂得医学知识的教师人才缺乏,教材和师资匮乏,使得学生技能难以提高。高校需要与保险企业加强合作,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双师型人才,或者开展技能培训,企业内的核保核赔等专业技能培训前移到高校课堂,实现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先平,刘雅,袁杰。对我国医疗保险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705-706

[2]方立亿,柳伟华,唐建华,司毅,廖唐宏。社会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实证研究[J],2013,(8) :618-619

[3]张文玲。 医疗保险营销人才专业能力研究[J]. 中国人才,2014,(14):179-180

[4] 杨国华,何梅,罗萍,俞群俊,陈龙。医疗保险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4-26

中医论文 篇8

【关键词】胃癌;中医药研究;综述

胃癌属于中医“胃脘痛”、“噎膈”、“痞满”、“呃逆”、“积聚”、“反胃”等范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摸索与实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中医对胃癌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的许多新学说、新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在胃癌临床治疗上的理论依据。

1各家学说

1.1从痰论治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痰是疾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又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病理产物。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劳逸均可导致痰的产生。痰滞成积既是胃癌的表现又是胃癌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病因。朱丹溪所描述的“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正与胃癌易于浸润转移的特点相类似。手术以后,正气受戕,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司,容易促进痰浊的再次生成,恰好又为胃癌的复发及转移创造了物质条件。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从痰论治”是中医辨治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有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持有相同观点。魏品康[1、2]认为“痰”是胃癌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并以此提出“痰-污染学说”。强调“痰”对于局部细胞的浸淫,导致细胞突变,是胃癌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对于“痰”形成的有形包块,提倡以“消痰散结法”为治疗大法。自拟消痰散结方治疗胃癌及抗转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钱彦芳[3]认为胃癌因痰浊瘀噎胃络而成,治疗当以导痰和胃,开瘀散结。以丹参饮加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黄萍等[4]认为,痰滞胃腑,痰瘀互结,肿块内生,阻隔胃气,发生胃积。强调治痰重在调和气血、重在调补脾肾、疏肝散积、治痰即为解毒。

1.2从瘀论治

胃癌的产生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时间共同影响的结果,“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进而“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癖”,因此“从瘀论治”亦是中医辨治胃癌的一个重要法则。卜平等[5]认为肿瘤侵袭,手术创伤等加重了患者正气亏虚,气虚可导致血瘀;阴(血)不足也可导致血脉不利而致血瘀。使用自拟扶正化瘀方药辨证论治胃癌,不仅降低了局部复发及转移率,而且血液流变异常指标有明显改善。王瑞平等[6]认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是晚期胃癌的基本病理变化,故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大法。朱国先[7]认为,瘀既可作为致病因素,又可成为病理产物同时存在,瘀癌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交互为病的“瘀—癌—瘀”的恶性病理循环过程,癌潜瘀内,瘀渗癌中,癌瘀交结,瘀深癌剧。在遣方用药上必须癌瘀同治,攻癌勿忘化瘀,散瘀更须抑癌。

1.3从毒论治

毒既是致人各种细胞的基因与外基因改变的因素,也是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其引起的癌症性质、种类也是多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8]。抗癌解毒是临床上胃癌治疗的又一重要法则。周仲瑛[9]提出的“癌毒”学说在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周氏认为癌邪为患,必夹毒伤人,且由于癌毒留结,又可以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癌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因此治疗上提出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陈慈煦[10]认为:胃癌乃因虚、痰、毒、瘀互为因果,聚成癌毒,停积于胃脘食道,胃失通降而成。施以“通降”之法,再结合“解毒”之法以抗癌解毒。徐迪华[11]认为胃癌本虚乃脾肾不足,标实为癌毒侵袭。癌毒侵入胃脘,阻滞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必致湿炼成痰、血凝成瘀,终致毒、瘀、痰三邪集结胃腑。尹莲芳[12]认为,癌毒在体内蓄积不流,日积月累促成肿块是胃癌发病的决定因素。治以扶正祛邪、清胃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缓攻渐消。朱曾柏[13]认为“毒”停留在体内过久,加上患者本人的体质因素,就有可能形成癌肿。临床上分别采取补气解毒、养血解毒、止痛解毒、清热解毒(化疗、放疗、手术等)、化痰解毒、行瘀解毒、健胃解毒、利水解毒等不同治法,强调辅佐之法可以变易,解毒之法不可移易。

1.4从虚论治

胃癌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整体属虚,局部属实,从虚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传统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体质,提升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当前“从虚论治”胃癌的主要手段。邱佳信[14、15]认为胃癌的本质是脾虚。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胃肠安复方为主方治疗胃癌,临证以小复方加减。孙桂芝[16]认为本病之本是脾、胃、肾虚,治疗本病始终坚持健脾益肾、扶正祛邪的指导思想。刘嘉湘[17]强调癌肿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强调“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坚持扶正与祛邪、辨证与辨病、整体与局部结合。谢广茹[18]认为脾胃虚弱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临证当顾护脾胃,补养胃阴。用药当升清降浊同施,补通兼顾,清化湿热,并多用甘味补益。

1.5分期与分型论治

张镜人[19、20]教授诊治胃癌时,辨证用药立足于“邪正盛衰”,主张既不能专攻邪毒之实,又不宜峻补正气之虚,攻邪勿忘顾其正气,扶正尚需祛其邪毒,不同阶段,各有取舍。吴良村[21]认为,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属痰瘀互结,予以化痰散结;手术后,多气血两虚,予以益气补血;放化疗术中,耗伤胃气,予以益气和胃降逆;放化疗术后,伤阴耗气,予以益气滋阴;放化疗间歇期,多正虚邪实,急则治其标,加重祛邪抗癌药;晚期肿瘤患者,全身衰竭,多气虚伴肾虚,予以益气补肾。钱心兰等[22]将113例胃癌分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痰湿凝聚、痰血内阻、热毒蕴结、脾肾阳虚等7型,以异功散、香砂六君汤;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增液汤;香砂宽中汤、五膈宽中散;平胃散、二陈汤、海藻玉壶汤;桃红四物汤、三棱丸;五味消毒饮等加减;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王晓等[25]将晚期胃癌患者40例分肝胃不和证、脾肾虚寒证、湿热瘀毒证、气血双亏证等4证予以辨证论治,结果存活期最短l例为1个月,最长l例为6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8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8个月。陈郭君等[24]将9l例胃癌,分气阴两虚型、痰郁气滞型、瘀毒内阻型、脾肾阳虚型等治疗。结果平均生存期2.66年。

1.6强调内伤为发病的重要原因

内伤发病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失宜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的情志失调,可以导致肝失疏泄,脾胃不和,从而产生瘀、痰、毒等引发胃癌的病理产物。李建生[25]认为胃癌病理分3阶段:初起多由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或饮食不节,肝胃不和;继则肝郁气滞,气机失宜,阻于血络,气滞血瘀,日渐成积。治宜攻补兼施,以补为主,重在补养气血,健脾和胃; 陆克勤等[26]认为肝为刚脏,性喜条达疏泄,郁怒伤肝,横逆犯脾,脾胃不和,气滞日久,胃络瘀结,久之则成胃癌。以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钱伯文[27]发现,很多患者在发病前有长期的情志抑郁史,导致肝郁而脾胃失调,痰浊、瘀血、热毒留滞。李修五[28]认为此病早期多由情志不遂、肝气不舒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继则肝郁气滞,脾胃受伤,痰浊内生,血滞成瘀,痰瘀互结,日渐成积。治疗上喜用自拟验方虎七散合旋复代赭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胃癌病人,收效较为满意

2小结

近十年来,中医药在胃癌治疗上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并表现出良好的前景与巨大潜力,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疗效标准,使得各家学说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影响了最后结果的可信度。结合现代科学手段,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诊疗标准规范化、疗效判定标准化、证型统一将是今后中医药治疗胃癌研究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国静,魏品康。“消痰散结法”治疗胃癌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4,32(5):14-15.

[2]李相勇,魏品康。金龙蛇口服液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1):3-5.

[3]钱彦芳。肿瘤从痰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2):42-44.

[4]黄萍。论痰在癌症中的病机变化及治疗意义[J].福建中医药,1995,26(1)):36-37.

[5]卜平,周荣卿,陈齐鸣。扶正化瘀方对胃癌转移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4):193-195.

[6]王瑞平,潘宇,叶志超。健脾化瘀合剂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2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4,25(11):22-23.

[7]朱国先。癌瘀相关初探[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33-534.

[8]柴可群。毒与癌症发病关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7):304-307.

[9]赵智强,李嘉。略论周仲瑛教授的“癌毒”学说及其临床运用[J].新中医,1998,30(10):6-8.

[10]陈继婷,翟信长,易玉斌。陈慈煦教授用通降解毒法治疗食道癌[J].胃癌临床经验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3):17-18.

[11]申春悌。徐迪华运用豆芪汤治疗晚期胃癌的经验[J].江苏中医,1994,15(7):6-7.

[12]周兰。尹莲芳治疗胃癌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8):342-343.

[13]朱曾柏。因毒致癌及解毒治癌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05-106.

[14]杨金祖。邱佳信关于胃癌学术思想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80-81.

[15]邱佳信。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

1992,33(8):23-25.

[16]石怀芝。孙桂芝辨证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经验[J].北京中医杂志,2003,22(2):13-14.

[17]李和根。刘嘉湘治疗胃癌经验述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642.

[18]张霆。谢广茹从脾胃论治肿瘤经验举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18-20.

[19]周萍,徐国缨,张存钧。张镜人调治胃癌术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9):694-695.

[20]蒋振明,蒋勇,张存钧。张镜人经验方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40-141.

[21]黄晓涛。吴良村抗癌用药注重顾护胃气的经验[J].山西中医,2002,18(4):9-10.

[22]钱心兰。攻补兼施治疗胃癌113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7-9.

[23]王晓。辨证治疗晚期胃癌40例[J].江西中医药,1999,30(4):28-29.

[24]陈郭君。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癌[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3):19-19.

[25]崔永玲。李建生治疗胃癌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5,24(6):339-340.

[26]陆克勤,王利,王蕾。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12):71-72.

中医学毕业论文 篇9

[摘要]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与健康和健康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哲学领域,如成功的道路和人类的道路。然而。大多数时候,中医学的思想主要是医疗的范畴,而忽略了中医的广泛辐射及其与法律、文化、生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高等院校也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和理论本身,还提高了质量和同等重要的精神。如果中医的大学教育理念,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中医理论带来的健康知识,使身体更加健康,也包括在人类知识的内涵的理解,实践中医理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论述了中医学的概念、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融入大学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可行性

1、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 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中医是为人之道何谓“养心”?

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 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大学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大学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班级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 此外,由于中� 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班级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班级老师之间的距离。

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不能把握病人的生活状态,解决病人的危险。中医人是真正的明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用生命诠释中医的认识。真正的中国医生可以达到最高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高度协调。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窥视人生的真谛,有着巨大的动力。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10

关键词:兽医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路径

1新时代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医学专业论文精选13篇

1.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尚的学术道德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兽医领域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哲学与社会科学知识。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培养其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的的意识,杜绝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1.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良的专业素养

新时代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要求,面向全国动物医疗、动物检疫、畜牧生产、兽医执法等部门,培养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发挥其导向性,突出其实效性,可以培养出具有现代兽医法规理念和优良专业素养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

1.4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崇高的职业精神

近年来,我国兽医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兽医法律法规处于快速完善阶段。同时,一些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与流行,一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面对上述新形势,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肩负动物保健和动物福利使命的同时,要强化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生物反恐意识,使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对相关信息或资料保守秘密,不擅自用于商业用途[2]。

2当前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2.1教育主体的思想意识淡薄

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应新时代高等兽医教育的发展潮流,这对于教师和研究生还是新鲜事物。学校管理部门、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教育者,仍存在重专业知识技能、轻思想综合素质的观念。部分高校在专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建设上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与培养。经调查发现,思政课程有形无实,部分研究生以试验繁重为由,存在逃课、缺课等现象。学科评估中唯学术论、唯论文论等现象仍存在,进而造成了高校管理者和导师在繁重的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忽视了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2.2教育客体的自我认知不足

新时代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动物诊疗、动物检疫、兽药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区别于本科生,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独立从事动物诊疗工作和正确使用兽药的能力;要具有针对具体问题、病例或案例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实施、结果分析和总结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与沟通,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与协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兽医专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认为只有给人看病才称得上是“白衣天使”,对兽医的认识也仅限于对动物救治的基本层面。

2.3教育介体的内容形式泛化

中医学专业论文精选13篇

2.4教育环体的职业育人缺失

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研究生毕业后在从业过程中,要遵守有关动物诊疗、动物防疫、兽药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依法从业。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会造成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兽医职业理念、兽医职业道德、兽医职业精神和兽医职业素养等严重匮乏,以至无法胜任兽医职业要求。

3新时代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路径

新时代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依托兽医学科的特色优势,以培养国内一流的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技术水平、综合管理能力为方向,从而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进行知识教导传授的同时,更应注重通过行之有效的路径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3.1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兽医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提高认识,要牢牢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一方面,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坚持要以育人为本,不忘初心,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围绕培养兽医人才开展和带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以德育为先,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立身之本和中心环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优秀人才[3]。

3.2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3.2.1强化课堂思政教育

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思政课程”主阵地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质量提升工程,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课程思政”新领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求实创新、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3.2.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在兽医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立现代兽医基础理论知识课程,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设立疾病诊疗、疫病防控等专业核心理论与技能课程,为将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3.3强化实践教育,拓展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

3.3.1开展实践实训教育

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既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的理论性,更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性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突出解决畜牧业生产、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方式上,要关注实践教学,注重案例教学,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在授课方式上,应更多采用案例教学和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的方式,提高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

3.3.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深化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特色鲜明的育人新格局。以理论研究、课程建设为基础,加大实践训练,鼓励参与科研项目,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以学校创新创业学院为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鼓励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部级科研项目、研究生论坛和各类兽医专业技能竞赛等。

3.4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选定并宣传兽医学科典型代表,通过研究策划兽医学科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系列宣传活动,培养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个人品质,同时培育学校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立完善校园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办法,实施网络文化建设工程,通过网络对兽医学科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进行宣讲,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育人环境[6]。

3.5优化评价体系,构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构建由目标与标准、检查与评估、信息采集与分析、调控与反馈等构成的闭环式评价体系。同时,完善与高水平兽医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信息员制度,重视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和参与度。坚持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估,形成质量监控、信息反馈与跟踪问效机制。

中医学毕业论文 篇11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从国内医学院校收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改情况等有关资料。由于部分院校所提供的资料项目不全,故统计时,作了技术处理,在有关表格及讨论中不再一一说明。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现状。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49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情况。资料显示:(1)必修课总学时都比较高,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也达学时,明显超过其他专业;(2)实践(验)学时较少,与理论课的比例均不到1∶1;(3)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较低,各校差别也很大。

2.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本次调查收集了69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现将总体情况统计列表。 调查结果表明,必修课从总体上看要多于选修课(选/必比例为);考试课明显多于考查课。调查资料还表明,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设置中,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必修课)有74门,其中有45门为30%的院校开设,有37门为50%的院校开设,有33门为80%的院校开设,有19门为100%的院校开设。这19门课程可分为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3个类别。它们是:政治课(含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及体育、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体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其中有11门为主干课程,它们占国家教委规定的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根据69所院校提供的资料表明,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医学免疫学有的院校未开设。资料显示:(1)在必修课程中,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课程比较少或没有,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开设了分子生物学()、社会医学()、临床药理学()、急诊医学()、老年医学()、病生()、临床营养学()、卫生管理学()、临床免疫学()等课程,少数院校开设了理疗康复学()、专业英语()以及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法医学()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卫生学()、细胞生物学()、局部解剖学()、医学遗传学()、外科总论()、流行病学()、医学心理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少;(2)开设的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课程门数也明显少于必修课;(3)各院校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差异,在平均开设的38门课程中,只有19门相同(50%)。课程设置上的相似与差异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共性,也反映了地区与办学院校的个性。

3.课程及课程设置的改革情况。

从本次所收集到的资料看,不少医学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1)试行学分制。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了学分制。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分为7个学科群(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教育学科群、公共基础学科群、医学基础学科群、专业基础学科群、体育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每一学科群都规定了应修学分,每个学生只有修满各学科群的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2)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课程。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少数医学院校根据国外教改经验,推出以临床问题为定向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方案。其做法改变了传统课程中 在教学中,各门课程采用综合性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辅导、上课、实验室训练和社区为基础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同临床实践相结合[1]。

(3)开展预防医学教学。近年来,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预防医学教学,并在实践中建立了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防疫站、社区保�

(4)开设社会医学实践课。为了加强教学环节,一些院校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利用每学年的第三学期,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医学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统计、计算机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卫生保健现状,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建立大卫生观和大健康观,提高社区工作能力,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5)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少数院校安排一年级学生进临床,接触病人,了解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增强他们对临床医学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与课间见习和实习相比,有着不同的要求,其目标是让学生较早进入专业环境,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心理等问题。

(6)优化课程结构。部分院校根据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规律,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作了尝试。例如,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分为专业素质课程、思想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自然科学素质课程及隐形课程等几大模块,并规定了每一模块的基本要求。学校在学生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各模块间的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实施教学,使课程的结构得到优化,进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我国的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未从总体上改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这些改革的影响面还很小,其适用性、科学性和普遍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但不管怎样,这些改革和探索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讨 论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1)不断增长的社会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医疗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个体逐步扩大到群体、社区乃至全社会,服务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生理方面扩展到社会、心理方面,并由此建立了新的医学模式,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上迅速发展,宏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社会,并出现了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的趋势,微观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器官组织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这使得医学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3)医药人才市场的形成,以及就业竞争机制的出现都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得医学教育原有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开始向开放型现代教育模式转化。面对这些挑战,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情况看,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医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或知识过于陈旧;思维不活跃,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这些都与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实践课比例太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总课时太多等问题有关。

2.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拓宽基础,优化专业,注重实践,加强人文,形成特色,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前5句是方法和手段,也是改革的具体要求;最后1句是改革目标。这个目标是与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的,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总要求。

3.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渗透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先导。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点是:确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最终实现相互结合、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的思想;确立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思想;扩大与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确立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加强学生创造精神培养的思想;确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体系应当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改革,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医疗保健需求。

(2)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这3类课程,前2类以拓宽为主,后者以加深为主3类课程的相互结合,以及部分课程的交叉融合将形成宽厚的临床医学基础课程。

(3)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调整、发展和优化课程结构。具体要求是:从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出发,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3]。精炼、浓缩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增设医学的新兴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对于这一点,国外的医学教育改革经验值得借鉴。日本的医学教育通过改革,建立了4种类型的课程[4]:即学科型(单科型、传统型),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部分跨学科型,主要有脑、神经外科学和诊断学等课程;跨学科型(综合型),主要有器官系统综合课、以症状为中心的课程和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等;需要型课程,主要有以问题为中心或以专题为中心的课程。美国医学院校则在传统课程中,开设了某些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有3种:一是将相互关联的2门学科综合开课,如微生物和传染病、病理学与实验室医学等;二是按器官系统或医学问题设计综合课程[5]。因此,结合国情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应增设分子遗传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等新型课程和以系统、症状、某一专题或某种地方病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改革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

(4)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在美国,人文科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到1995年,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科学课程[6]。我们可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必修课、选修课和隐形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并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5)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明确课程实践目标,注重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达到1∶1,并合理安排课间见习和实习(验),对集中见习的做法应作进一步的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卫生工作。在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实践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正确区别和把握早期接触临床、实验、课间见习与实习等不同课程要求,以保证不同内容之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乃至实践课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

(6)有条件的院校可试行学分制或主辅修制。实行学分制可以增加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考虑到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也可以建立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稳定教学秩序。要适当减少总学时,在此前提下,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建立若干课程群和专业方向,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或选修跨专业课程,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7)在适当减少必修课总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和规范选修课。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某些问题。选修课要坚持“二多二化”,即多方向、多学科,系统化、规范化。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中专业与非专业课程间的相互联系、组合。

(8)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要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评估指标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地方特色。

总之,我们应当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不断改革,努力创建既具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医论文 篇12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继承和恢复的条件,由官从医、由儒从医者更加数不胜数。在古代,具备了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时,学习中医会较为容易,并且中医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中医学融汇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不论是理论根基还是思维方法,都和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天然浑成的效果,医学中例如五行、气、阴阳等均由传统文化中来,所有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通过传统文化的不同范畴作为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我国传统文化,就不会有当前形态的中医理论。要从源头上解决中医传承、发展、振兴的问题,主要是真正解决中医本质、传统中医特点、加强中医文化地位、恢复中医总体思维形式,在中医界构成了统一认识以及相同的发展动向。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医文化研究成为了中医继承、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强化中医药学科学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乃至中医药理知识的教育。

二、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1、基础教育忽略传统文化素养

职业高中的中医教育对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方面较为匮乏,这个基础如果不对中医教育的几点思考李建伟山西省原平市职业学校摘要:职业高中对学生进行中医方面的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可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技术的专业型人才。面对学生本身具备的文化素养、将来要服务的人员的文化素养以及所掌握的内容构成的反差使得我们只能够将中医教育放在当前科学文化的氛围中进行分析,找到当前中医教育事业的问题所在,探寻提升我国中医教育质量的方法。关键词:中医教育素养教育质量牢固就会令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较为坎坷。当今学校过于重视理科和英语的学习,而往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给予重视。而对于学习语文,也仅仅是在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并非真正将文化渗透到学生内心。

2、中医教学中西结合的现实形式

中医学当前的教学形式属于将中西文化乃至医学理论共同传授的过程,这也令中医教学的过程较为独特。中医学属于我国传统医学的科目,隶属于东方文化。中医学校的教学过程通过中医专业知识为核心,倾向于东方文化,可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良好的适应当前医疗保健工作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会在教学当中设置较多的基础学科以及和西医有关的学科,学生在入学时通常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基础了解,所以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会更为迅速。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理念就会相对陌生。对于当前科学和西医学来讲,中医理论的学习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许多学生觉得就是在看“天书”。

3、中医学生的无措与迷茫

当前很多中医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会扩大招生的数量。步入中医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三种:第一种属于立志于学习中医的学生;第二种属于家长希望子女的未来能够在医学方面做出成绩;第三种是没有自信能够顺利升上普通高中而报考了职业高中。而大部分学生的报考都过于盲从。中医学是一项十分深奥的医学,它同当前具有较大的差距。可是就算对于那些对报考中医学校十分热衷的学生来讲,只要当他们接触了中医学科中五行、阴阳、经络等相对抽象的概念时,都会无法轻易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且,当前媒体都会用较大的版面对科技方面的成果进行大量报道,而却极少会关注文化传承方面的内容。

三、主要措施

1、抛弃中医是伪科学的想法,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在对中医药知识体系培训之前应当强化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的培训,让学生在真正接触中医之前,应当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补充,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医药典故、中西医文化对比等相关内容,不但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医、接纳中医、还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对中医文化的认同与兴趣。

2、优化中医课程,突出中医特征,兼顾西医知识

当前中医教育在设置课程方面过于模仿西医课程。所以,目前中医教学应当强化学生学习中医的力度,在进行课堂设置时应当遵从中医自身的规律以及理论体系,不可以兼顾所有而忽略中医的特色,多设置有关传统中医的课程,尤其传授有关中医方面的良好经验。

3、保持适度规模,增加师承教育的力度

从古代开始,传统中医的诊疗传承就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对这种方式给予重视。因此,当前很多中医学校都已经开始引进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要不断加强此种教育方式的力度,并探寻出新的方法,不断提高中医学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中医学论文 篇13

1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

1.1同质性较差是中医循证评价的核心问题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临床试验的同质性。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循证系统评价中,一类组方相似的中药复方常常被认为相似的干预措施。严格意义上来说,中药复方可随证加减,即使方名是同一个,但某一味药不同便不是同一个方子,按循证医学的理念不能进行严格的系统评价。事实上,不同中药复方的疗效差异可能很大,即使药物组成一样的方剂,如果剂量有差异,疗效亦不尽相同。如何在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中体现中药复方组方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的辨证分型异质性问题更为普遍。如纳入标准同为气虚血瘀证,不同的研究者对症状、舌、脉等中医辨证要素的选择有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将这些研究纳入系统评价而得出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商榷,这也是定量的系统评价在中医研究中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此外,中药的疗效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如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循证医学的系统分析之前,纳入临床试验中这些因素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故临床试验顶层设计方案应对有关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得临床疗效的评价以及系统评价的结论具有更好的可信度。

1.2从经方入手进行中医临床试验现阶段中医临床试验中所选用的绝大部分为辨证论治的时方,对时方的系统评价势必存在异质性大的问题。经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在继承古代医家医籍精华的前提下,经过其本人大量临证实践,将辨证论治与方证理论融为一体,完成当时中医临床最佳证据的生成、实践与评价,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具有循证理念,是古代循证研究的真实案例。为提高中医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性,最大程度减少同一系统评价临床试验间的异质性,中医临床试验的选方用药,可否从药味较少的“经方”入手,对一组“症候群”进行循证研究?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胸痹心痛的经典方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医临床试验是否可以从这个“症候群”入手进行患者的纳入和干预研究,将瓜蒌薤白白酒汤作为改善症候群的基本方药,多个高度相似的临床试验在同一个系统评价中有着良好的同质性,则结论的证据级别必然有所提高。

2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

随机对照试验越来越被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所认可,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其设计本身的特点决定其有很多优势:内在真实性较高、能够证明因果关系以及提供未来研究方向。随机临床试验特别是双盲、安慰剂对照,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金标准”,是中医药被全球广泛接受的重要方法学之一。

2.1随机方法以及方案隐藏国内大部分中医药临床试验未对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的隐藏进行描述,如只有“采用随机分组”字样,随机方法不明确,大有“随波逐流”之嫌,一些随机方式可能为“随意”分组。或者随机分配方案没有隐藏或隐藏不完善,使得研究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破坏随机性,导致夸大治疗效果,从而导致在循证随机风险评价时多数研究所存在的风险是不确定的,增加了结果偏倚风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全程控制偏倚,随机化是重要控制措施。简单随机或区组随机等随机方式应该十分具体,以便衡量临床疗效的可靠性;随机方案的隐藏措施应该具体明确;设立随机方案的专属信封,随机系统单独管理并设立权限等。运用这些综合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偏倚,以期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2.2盲法盲法是体现RCT临床试验科学性的又一有力依据,也是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撑。盲法要求申办方、临床监查员、医生和患者以及数据统计人员等临床试验的各方面人员对临床试验随机分组方案均不知晓。当前临床试验多以临床医生为研究主体,这些医生绝大多数工作在临床一线。繁重的医疗工作以外又从事临床试验研究,很容易造成一名临床试验研究者身兼数职,如既是方案设计者、主要研究者,又担当数据统计人员等。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盲法难以实施,造成研究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偏倚,如将病情较轻的病人纳入试验组,造成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夸大效应。另外,中医的很多干预措施很难做到盲法对照,比如一些关于针灸的临床试验的假针灸组较为牵强。盲法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盲法的低使用率,必然导致选择性偏倚乃至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2.3对照循证医学的另外一个核心理念是对照。中药临床试验和西药中的化学药物临床试验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大多数的研究者或申办方力求得到中药的非劣效性或与阳性药物的等效性的结论。对照试验如果在非劣效性或等效性试验中采用随机且盲法的阳性对照药物,研究者可能将疗效处于临界状态的特殊病例归于有效病例,造成结果偏倚,使得非劣效性或等效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安慰剂是临床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9]。临床试验的安慰剂对照具有良好的说服力,然而设立安慰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伦理学方面:一些疾病具有临床有效药物治疗,安慰剂对照有可能导致疾病难以治疗或危及生命,选用安慰剂对照显然存在伦理问题。另外,安慰剂的制作工艺有待提高,许多患者得知有可能服用安慰剂后,采用“望、闻、嚼”等手段,试图分清阳性药物和安慰剂。患者考虑到安慰剂可能使病情恶化而中途退出临床试验,导致依从性较差,这对安慰剂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双盲试验应使试验药物及对照药在剂型、外观以及色、香、味等感官指标方面尽量一致。

2.4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其他问题由于中医药自身特点,中医药研究中有很多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临床个案。循证医学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循证的临床试验证据并不只有RCT。国内中医药临床试验存在一些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甚至假RCT,这些临床试验可信度低,论证强度弱,此时交叉试验设计、Nof1(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等临床试验方案是一个替代选择,是实力较弱和资金较少的单位节约样本和资金可以考虑的一些设计方法。逐步探索和挖掘对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将为中医药的循证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3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统计学问题

3.1样本量问题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样本数大部分在100例患者以下,这与国际多中心合作的临床试验的样本数有较大差距。循证医学尤其是系统评价的意义在于合并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循证评价结论基于大样本人群的研究更有说服力,而目前中医药研究除了国家科研经费所支持的重点和重大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行业专项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其他科学研究的样本含量均偏少或过少。

3.2结论统计分析纵向数据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及Logistic模型、多层线性模型都是可以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的统计方法。而统计学分析的基础---数据集合往往是结论科学与否的关键因素。严格意义上RCT试验有全数据(FAS数据)、意向性治疗数据(ITT分析数据)和“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简称PP)数据集合。为了提高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靠性,应充分利用临床试验的所有数据信息,许多国内外学者主张在所有临床试验在统计分析时应采用ITT意向性分析和PP分析两种方法,最大程度避免偏倚。许多中医药临床试验未介绍样本失访或干扰以及退出病例,仅仅将“有效病例”或“可评价病例”纳入统计结果,几乎均未提及全数据集。虽然有效病例的受试者对方案更有依从性,但是脱落或失访的受试对象往往可能是试验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不良事件的证据之一。忽略了脱落或失访病例的信息,不进行ITT分析会导致偏倚甚至严重偏倚,破坏原始随机性以及由随机分配而形成的基线一致性,甚至可能高估试验效应,低估不良事件,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对临床试验的目标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时,统计者应同时对ITT数据和PP数据进行分析。当ITT和PP数据两种分析结论高度一致时,该临床试验受失访、退出影响的偏倚较小,其结论较为可靠;当ITT和PP两种集合结论不相符时,可认为该临床试验可能存在偏倚。

4临床试验的其他问题

现阶段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均局限于短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鲜有疗效的长期评价,这是因为循证系统评价的基础---中医药临床试验忽略了长期疗效的顶层设计,同时安全性评价

4.1临床试验的周期和长期随访中医药在慢性病的干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临床试验的观察时间较短,远期疗效不得而知。长期随访在中医药临床试验中鲜有设计,患者的长期预后结论值得商榷,这也是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质疑原因之一。

4.2安全性评价自古以来,中医药以动植物等天然药物为主,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小。随着医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近些年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起医药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医内治法或外治法并非无不良反应,相反有些中药的肝毒性、肾毒性日益受到重视,一些中药长期应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应作为常规观察指标。

4.3中医循证医学的姓“中”与姓“西”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多数局限于症状、理化指标等,而对中医辨证论治、证的要素、证的演变等中医药相关特点的关键问题却鲜有评价。现阶段应该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的特点,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框架,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最终意义在于:医学文献的海洋之中有庞大的医学信息,对同一问题许多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以致于研究者不知采信哪种结论。因此,需将针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进行客观分析得出结论,并随新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而随时更新,最� 目前中医循证医学正在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医现代化与循证医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医思维方式与诊疗体系不同,中� 中医药临床试验在试验的同质性、随机对照方法学、整体质量控制、统计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药临床试验和循证研究应该扎根于中医药理论框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