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最新9篇】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9篇小城镇建设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1

2.1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1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口就业率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不断增加的城镇建设需求,农村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日益减少。不过对于农村特色产品的加工,出现了新的就业形势与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有了新的`就业选择,这些就业岗位可以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推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进程,收入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2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从历史发展经验得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结果,不仅是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还会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即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数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农产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部门势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大产量,改进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2.2.3扩大城市内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消费与需求水平也随之加大,农民旧的生活观念产生变化,打破传统的消费思想树立起新的消费观念,这样的改变,使得城市农村内需不断扩大,人们利用起这些需求,顺应形势发展生产,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不仅提高城镇需求,增加农民就业率,同时,还指引着农村产业结构从分散化结构向着规模化结构进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力部队,农村私营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极大改进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使得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主要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土地的城镇化,它的发展推进并不仅仅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而同时也在一些方面产生出消极影响。

2.2.1大量土地被占用,农业资源严重流失。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均土地、农业资源都有限。而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建设致力于建设基建工程,力图打造起富强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资源,使得农业资源短缺现象更加严重。

2.2.2城镇化建设滞后,拉动农业部门作用有限。就目前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情况依然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减至58973万人,较上年末减少1373万人,城镇化率为57.3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298人,较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仍落后于世界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的滞后,使得城镇市场需求不足,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2.2.3农民就业问题未完全解决。城镇化发展征用大量农用地,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量下降,耕地资源有限,这需要农民走进城市就业,由传统农业转向二三产业寻求新的工作机会。而目前来讲,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依旧处于滞后状况,无法提供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使得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成功进入城市,使得仍然有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未能妥善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就业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小城镇建设论文 篇2

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

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

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小城镇建设要分清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

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

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小城镇建设,在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历史底蕴、民族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目前许多地方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而且还做得比较有特色。就贵州来说,目前的黔北民居,就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各地也纷纷前往参观取经。当然,借鉴成功经验,这是必须的,但也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就失去了小城镇建设的了特色和灵魂。就个人所见,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一是注意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小城镇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带动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在考虑地理、交通、气候等环境影响的同时,还需要充分保护和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核心,就是文化。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小城镇建设,也不能忽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发挥。一些地方搞小城镇建设,轰隆隆的推土机一扫而过,原来的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全部深埋在地下,哗啦啦的一片高楼拔地而起,看似华丽,实则生硬冰冷,没有特色,就像一个人一样,没有特点,没有性格,就不会给人留下印象。如此的小城镇建设,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二是要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素来以多彩贵州著称,贵州的小城镇建设,就必须体现出贵州多彩的一面。小城镇建设就要充分考虑该地民族特色,给予充分的打造和发挥,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温馨小镇。而不是照搬照套,一律的高楼,横竖交叉的笔直的大街,让人一看就觉得没有新意。比如说西江苗寨,之所以闻名遐迩,就是因为特特别,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了苗族同胞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城镇建设,就要充分展现独具特色的地方,为今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资源。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因素,要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争取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城镇建设论文 篇3

1当前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需求

分析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和需求,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供给依据。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景

(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发展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景,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供给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必须的发展规模,可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取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职责人必须要严格追究相关职责。政府要站在必须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终,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 篇4

区建设局:

一年来,我乡始终把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按照相关规划实施建设,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责任,目前我乡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注重宣传,营造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为了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乡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乡长任组长,建委、国土所、安监、司法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乡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实施。并对各项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形式对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建设氛围。

二、强化措施,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顺利实施

为确保小城镇建设按规划、按要求进行实施,年初乡建设领导小组深入各村、各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制定了年度小城镇建设目标任务,并分解到各村各单位,列入年终考核。20xx年全乡小城镇建设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投资150余万元建设商住两用房14宗,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投资200余万元建设村民住宅23户。

2、投资450万元完成洪峨路xxx段的挖补罩面和峨临路、峨沂路的硬化改造。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11个村13.6公里的进村路硬化改造。投资300余万元整修生产路23.6公里,投资10万元对东东峪、西东峪河道进行改造。投资20万元,对洪峨路西石至xxx段石砌路肩进行维护。同时在政府驻地重新安装路灯11盏。

3、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对荒山、各景区、公路两侧及沿线村庄、单位进行绿化。目前,对鲁子峪、东石及绿赛尔水厂的绿化试点已经完成,初步形成小园林景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全乡共栽植侧柏、银杏、国槐、杏树等树木69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7%。绿化覆盖率达24%。

4、为了搞好全乡的环境卫生,我乡成立了由18人组成的环卫队伍,负责对公路沿线及政府驻地进行卫生清理。同时在各村新建垃圾池20座,瀑布群景区改造水冲式厕所2座,有效改善了景区的环境卫生状况。

5、投资80万元完成下雀、王家、杨家三个村及敬老院的饮用水蓄水池建设和管道铺设。投资140余万元,完成了敬老院和医院的改造,及教师公寓的供暖设施建设。改善了五保老人、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和广大群众的'就医条件。

6、投资800万元,修建水池35个,建设扬程8处,新打大口井6眼,安装风力提水设备3套,铺设PVC管道23.5公里,完成道路林网建设17公里,各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xxx将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管理,保证小城镇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为了做好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工作,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在政府加强领导的同时,建委内部分工负责,明确责任,通力协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采取“无假日”全天候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违法建筑坚决予以查处。今年全乡共查处乱搭乱建4,起拆除面积120平方米。加大对政府驻地现有建筑的管理。今年组织各业户对原有旧楼房进行重新装修,对门牌门匾进行了统一制作和安放,使其整齐有序,大大改善了政府驻地的整体面貌。加强集市管理,对xxx、东石两个集市商贸区进行按类分片,有序摆摊,避免了公路摆摊造成的交通阻塞。对最容易出现纠纷的村民建房问题,采取从选址到放线到建设完毕,全过程进行管理既避免出现纠纷,又保证了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

一年来,我们虽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大投入,使全乡的小城镇化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

小城镇建设论文 篇5

论加快定西市小城镇建设步伐

[内容摘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省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总体相对滞后,制约因素很多 ,应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发展进程。

[关键词]小城镇 规划 管理

一、小城镇的概念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以人口聚集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

二、我市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形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的一些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明显加快,逐渐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培育滞后、投入严重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建设起步晚、起点低,总体水平不高,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小城镇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农村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发展小城镇,可以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使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辐射,资金向农村扩散,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变;能带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更多的就业空间,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推进,小城镇建设必将成为“十二五”及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之一。因此,我市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机遇也日趋成熟。

三、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上讲,我省小城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我省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平均规模小,不足9000人,按非农人口统计则规模更小,聚集效益不明显。许多小城镇的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基础设施简陋,城市景观差;人均占地多,用地制度需要健全完善;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小;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存在,农民“扎根”还有后顾之忧。分而言之:

1、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直接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待续稳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

场转入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也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资金及人流、物流的支持。

2、“二元化”的户籍结构影响人流向小城镇聚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短缺经济的结果。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等各种权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赋予了户口不应有的福利功能。本质上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和阻碍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现代户籍管理新体制。最近几年,在国务院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地实践和探索。但户籍制度的阴影还在,户籍制度的限制还在,还需要国家制定和配套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

3、小城镇经济结构趋同,产业层次偏低。我市80%以上的小城镇均由农村型居民点发展而来,使这些小城镇均具有较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和初加工型城镇的特点。这种建立在农业开发之上的城镇类型在发展中无疑缺乏足够的竟争

力,趋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使各级小城镇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4、基础设施不完善。现有的许多小城镇的城市建设沿袭了农村型居民点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用地集约性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城市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许多问题,使小城市镇的舒适度、安全性等不尽人意,进而减小了小城镇的吸引力,影响到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5、城镇功能不健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正是由于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普遍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拉动性不强。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对策

1、提高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

全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对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把握小城镇发展

规律,协调和处理定西市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2、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认真谋划新一轮小城镇建设 应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从本地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社会条件、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出发,明确界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要在客观分析全市各建制镇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已具备建设条件的,尽快编制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突出特色、适当超前,建设可分期进行。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

3、强基固本,改造提高,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财力有限,全市小城镇普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道路交通、邮政通信、供电供水是城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要首先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文体场所、商业网点、医院、环保排污、环境绿化等也是城镇必不可少的设施,要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同时还要通过鼓励群众集资建房、引进房地产企业开发普通商品房、整理开发土地连片营造住宅小区等方式,加强居民住宅建设。

4、项目先导,产业开发,实施好发展第一要务。

要牢固树立“经济靠产业壮大,产业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投资推动”的理念,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牛鼻子”来抓。一是要立足于本地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蔬菜、花卉、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吸纳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二是要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服务业,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服务。三是要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另外,要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同时还要办好市场,激活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一定要引导乡镇企业到镇区进行集中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

5、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政策,尽快建立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实行进城人口的市场化安置。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要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为了鼓励农民进城,一定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

我市许多建制镇的行政区划偏小,总体实力偏弱,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受到行政区划的

限制和制约,影响了小城镇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有必要结合机构改革,对规模较小的建制镇进行撤并,同时还应逐步减少镇级机关工作人员。

6、创新机制,多元融资,以开放带动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建立起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全社会、内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融资的建设机制。一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投资的重点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以及民生工程倾斜的机遇,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二是市、县区财政应当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建设;各县区收取的城市维护费和小城镇集体存量土地收益,应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三是推广陇西县经营城市的成功作法,通过统一征地拆迁,进行土地使用权拍卖,盘活小城镇存量土地资源。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形成聚集效应。五是在供水、供热、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可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实行政府特许经营。

7、加强管理,优化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小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能的管理。小城镇应从治理脏、乱、差等不文明现象入手,全面加强城镇管理,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要明确镇政府在城镇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机构,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要制定加强小城镇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管理规系。小城镇建设不仅是政府行为,更应是市场行为。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城镇意识教育,发挥广大群众建设管理城镇的积极性,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走地方财政投入启动,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收费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

8、繁荣文化,公共服务,提升小城镇的凝聚力。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围绕健全小城镇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小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发展小城镇文化教育事业打造载体、提供场所、拓展空间;在软件建设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居民自发组织群众性演出团体,在农闲之余和节假日期间,自编自演一些“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社火,戏曲等乡村文艺作品。

小城镇建设论文 篇6

论文题目:以“三个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年来,北安市通北镇党委围绕打造北安南部区域性中心强镇和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服务、保障作用,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通北镇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和黑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从实践情景看,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三个强化”。

一、强化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双推双引”

通北镇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是城乡结合部。镇党委认为,农村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两个发展、促进城乡两个繁荣。为此,镇党委着力实施“双推双引”工程,即在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育,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走城乡联动、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各村党组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带头,进取帮忙农户选定土地租赁、倒包、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民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规模经营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4%和66%。二是加大农村产业化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各村先后成立了蔬菜生产、跨区作业、豆制品加工、农副产品收购等合作社党组织,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年增收超过3000万元。三是在新型工业、商贸物流、大豆产业和有机食品产销四个聚集区建立基层党组织,进取为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牵线搭桥”。目前,全镇已有2600多农民在“四大产业”聚集区就业,年收入5500多万元。

二、强化服务保障,蓄积城镇发展动力

按照“兴经济、促发展”这一主旨,镇党委开展了“项目建设我先行”活动,即经过整合各职能部门党组织的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进取为投资项目供给全方位服务。一是实行党政领导和相关党支部包项目工作机制,帮忙项目建设单位破解疑难问题。如城建党支部努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供给优质外部环境,主动帮忙企业办理规划审批等事项。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引进资金六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大项目15个。二是组建党员先锋队,强力推进城镇基础建设、楼房开发等重点工程。目前,全镇由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了20个先锋队,与项目建设单位结成服务对子,以“点对点”

的方式,帮忙建设单位办理解决立项、审批、拆迁等相关事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三是成立党员督导小组,不定期地对城镇建设重点项目进展情景进行督导。目前,总投资8.97亿元的道路拓宽,站前广场改造,楼房开发和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等29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3.3亿元的幸福家园已全部交付使用,入住农民2104户。

三、强化政策扶持,助推社会事业发展

为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准和群众满意度,经进取争取,镇党委一是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并经过举办消夏晚会、文化艺术节、春节联欢会等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新建了学生管理中心、幼教中心和第三小学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吸引邻近市县、农林牧场和周边乡镇3000余名学生在通北就读,占在校生总数的40%;三是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市第二医院门诊综合楼,增加了CT、生化检测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和120急救车辆;四是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就医得到根本保障;五是实施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综合救助措施;六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为230名进城农民办理了城镇户籍,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有效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 篇7

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论文

0引言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综合的、全面的城镇建设方案,不仅涉及小城镇的用地,而且与小城镇的功能、经济、空间、形体和环境等有关,并侧重于长远性、指导性以及政策性。

城市设计以提高和改善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满足居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需求,追求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空间。在镇区建设规划阶段,城镇建设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从整体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目的主要是关注小城镇整体方面的问题,从小城镇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特征。现仅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及小城镇整体结构关系的建构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目的是有助于小城镇建设规划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

1)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2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

城市设计: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3)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2.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空间要素及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内在文化涵义,主要是由历史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响所形成。小城镇的意义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小城镇的环境意义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环境更加动人。因此,城市设计要加强环境的意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注重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对小城镇形体和空间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进行规定,从而使小城镇的整体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2.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反映社会结构是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和深层次的因素。在小城镇物质形态背后潜藏着人与物、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和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经过长期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对于居民精神的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给人们带来安全感、亲切感、邻里感、社会感、自我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血缘、地缘和宗教缘等,无视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失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由于历史的积淀,小城镇的社会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这种社会形态不具有意识的组织就能形成,因此城市设计首先要保持原有社会网络,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而且可以产生一种内聚作用,形成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安定的珍贵因素;其次要通过小城镇合理的用地布局赋予现代小城镇的社会组织以新的内容,适合居民当代的生活方式。

3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结构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关系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形体和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是技术能力与功能要求在形体和空间上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城镇经历了长时期的变迀,都将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结构形态和组织关系。镇区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公共空间和形体的关系,从而建立小城镇的整体结构关系。

一些小城镇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城镇基础设施、用地相容性、环境容量和建筑经济寿命等指标的影响,往往存在一种维持原有结构秩序化组成的趋向,使小城镇结构具有稳定性等特点。城市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小城镇原有的结构和原有城镇结构相协调,使小城镇的结构得到保护和延续。随着城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城镇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城镇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滞后于发展变化,会导致城镇结构的衰退。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这种结构性衰退,使各组成要素和子系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建立起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小城镇结构的重整要延续和传承并发展原有的结构秩序,体现出小城镇整体结构的动态性。

作者简介:程俊虎(1974-),男,工程师,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齐君(196夕)男,高级工程师,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篇8

一、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农村金融的影响

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具有二次元结构,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农村的资金向城市等发达地区大规模流动,导致了农村经济的缺乏。政府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缺口,却无力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未能有效解决问题。

2.农村金融效率的影响

农村金融效率主要是指相关金融机构利用资金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且信息传递、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较少,资金的流动性不强。如何将有限的金融资金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让金融资金进行高速运转,从而减少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量,并缓解农村经济的压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金融机构开始落户农村,并开始对新的服务产品进行探索,通过不断的创新,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新的服务,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向多样性和多层次发展。

二、农村金融理论的相关分析

农村金融理论主要包括信贷补贴理论以及市场论,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该理论认为,低收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农村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农村地区人民资金收入不高,储蓄不足,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农村政府必须要吸引外资,建立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从而促进农业部门的发展。

2.农村金融市场论

该理论主要是在对信贷补贴的批判上产生的,其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强调市场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提倡利率市场化。该理论可以让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弥补农户的高交易成本,并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

三、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管理人员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商品的交换,有效生产率。

1.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

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供了支付交易系统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提供快捷方便的支付系统。如果不存在支付系统,则会增加生产者和商家的成本。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下,开始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如储蓄卡、信用卡、支票、资金电子划拨系统、支付结算系统等。这些又进一步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

举个例子,我国山西某农村金融通过提供支付系统,从而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该农村的金融系统较为发达,其货币化程度和发展水平都非常高。可见,支付交易系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的有效性。有效的投资能为资金的增长奠定基础。由于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在规模和政策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并能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共担的机制。此外,通过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投资者可以对金融产品的品种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3)增加储蓄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不仅有利于金融的聚集,更有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实施金融政策,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又能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举个例子,陕西某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开拓信贷交易,对社会和企业的债权和债务结构进行整合管理,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

农村金融和增长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经过支付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储蓄率和资金的支配效率。此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会对金融产生促进作用。一方面,正规的金融机构能促进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使银行卡、信用卡等服务能得到延伸;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两大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和企业,因此必须要加快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金融业务量。

举个例子,为了要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某地区农村政府建立多样化金融中介机构,降低机构的进入标准。通过对机构进行不断的改革,实现多方面合作,从而满足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农村的实际例子,对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只有调节好政府金融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促进两者的发展,才能有效提高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12.06(4)

[2]陈军,王亚杰。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2(3)

小城镇建设论文 篇9

论文题目:谈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摘要: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合理利用应当包含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两方面,既要保证土地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含义为: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

1、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合理利用的目标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决定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土地合理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素。

1.1、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一方面是指土地绝对数量的缺少,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长,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的供给有限,造成供不应求的相对稀缺。如果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就必须充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尽量做到地尽其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1.2、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越雄厚,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就越完备,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就能支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开发,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区域,其用地结构、比重等都有所不一样。所以,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水平的地区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有所不一样。

1.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的手段,能够经过严格控制城市增量用地指标,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同时,土地利用规划也能够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布局,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城市盲目外延扩展的粗放开发经营模式。

1.4、地区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土地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容量越大,所能承受的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就越大,土地的经济产出就越多。对于某些特定的用地类型,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就要在进行用地布局时给予充分的研究,最大可能地做到投入产出相匹配,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金,合理利用建设用地。

1.5、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现有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强度、类型等。要保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使土地的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协调一致;其次,如果现有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在用地布局中就要避免污染类用地,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以适应生态环境的要求。

2、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2.1、评价的原则。根据以往的研究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1)城镇的发展是否贴合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异常是城镇规模及人均用地水平是否与土地的资源条件相适应;2)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是否合理;3)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是否贴合节俭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4)城镇的布局与用地的功能组合是否协调和贴合级差地租分布的规律,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完善;5)投入土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6)城镇的土地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7)城镇土地利用是否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8)城镇土地是否依法管理,高效有序。为了实施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战略,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评价问题。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研究评价指标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义。

2.2、评价的总体思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我们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目标,明确了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概括地说,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和步骤:

1)土地合理利用结构评价。对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甩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城镇内部各类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以及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状况,一个小城镇土地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变化。2)土地合理利用强度评价。土地利用的强度是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的重要资料,也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应当坚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强度太低,则土地利用的效率就比较低,反之太高,也有可能超出土地合理利用的承载范围。3)土地合理利用的产出效率评价。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充分发掘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因而产出效率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涉及土地承载的经济投入和产出、土地自身的价值状况以及土地经济的运行状况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做这部分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研究现实的经济价值和效率,并且要研究土地价值增值的潜力大小。

3、评价方法和步骤

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性评价,从步骤上来说,首先应当研究确定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是合理的,即如何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构建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标体系;之后选择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判定登记、划分评价类型区,提出不一样类型区土地挖潜的途径和措施。

3.1、评价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国小城镇的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复杂,城市增长的途径和方式都不相同,因而我们不能采取统一不变的方法进行合理性评价,而应当根据不一样的情景区别对待。可是在作比较研究时,我们应当保证对不一样城市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这样才具有可比较性。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在选择用多因子进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能够借鉴:1)加权累计赋值评判法;2)极限条件法;3)灰色关联度法;4)聚类分析法。

3.2、选择评价标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有国家标准的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并参照地方标准调整幅度范围;2)没有国家标准但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地方标准;3)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全国和同类小城镇的一般水平,加上必须调整幅度;4)以上资料都缺乏的,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标准。

3.3、确定因素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因素权重。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确定量化,从而为决策者供给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事物看作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

在建立不一样层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请专家、学者、管理者根据各自对客观现象的确定,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评价,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众人的意见确定出同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再层层排序,最终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