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验论文【优秀6篇】

关于教育论文 篇1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多媒体信息化时代。根据时代的变化特点,教育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旨在教育出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青年。幼儿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其中接受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儿童将来的发展。近年来,家长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同样深刻的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幼儿园中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以便维护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模式;儿童;身心健康

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和智力的启蒙阶段,教育尺度的拿捏非常关键。教育尺度如果过于紧张,将放大儿童的负面心理;如果过于松散,则不易激发儿童的智力成长。所以,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模式,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做到松弛有度,注意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以确保儿童能够从心理上和身体上进行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待改善。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接下来从四个方面探究如何树立科学教育观、维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幼儿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充当着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及时掌握儿童真实的学习状况,不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开发儿童的学习思维,也无法监管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模式,应该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儿童自身为本。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主体,将传统的“教学为主”的理念转变为“教人为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及时关注儿童的学习状态,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可对儿童普遍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在儿童精神疲劳时讲授一些有意思的非重点内容,针对大多数儿童喜欢的课题进行探讨等。教师通过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就可以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足,或为儿童及时进行解惑,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二、适当采取游戏教学法,锻炼儿童的身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若想从身心两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培养,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必须保证每种方法的科学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对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而且对儿童将来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要保证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和身体锻炼两个方面不能失衡。为了保证儿童能够从身心两个角度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可以多开展“游戏教学法”。例如,幼儿园教师在讲授某篇课文时,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节组织开展活动,让儿童们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鼓励儿童进行动手、运动、劳动等,锻炼儿童的身体机能协调能力,教给他们一些运动技巧或劳动技能,有效锻炼儿童身体的同时,使他们更加有效的接受文化教育。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教师的表达方式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听课质量。在当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儿童大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比如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手机等。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势必会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另外,在学习比较复杂的章节时,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化难为简”,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画或视频,从而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相关内容。同样,多媒体技术在降低儿童学习难度的同时,会有效激发儿童的思维,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

四、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确保儿童身心健康

对儿童的教育只依靠学校是明显不够的,应该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的比重。因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也是伴之一生的教育。家庭中成员的行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决定儿童的行为思想。所以,家庭教育是确保儿童能够身心健康成长的源泉。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微信、博客等)交流平台、定期组织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等,引导家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保证儿童能够时刻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总之,幼儿园学前教育是莘莘学子学业生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幼儿园校方和教师都应该以儿童将来的发展为出发点,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既要注重儿童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也要注重儿童身体上的健康成长。为了达成此目的,幼儿园校方或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从而更好的维护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惠;边防。幼儿科学教育下实施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xx—09—10

[2]袁慧。浅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新课程(上)20xx—01—08

作者:孙宇丹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欣欣幼儿园

关于教育论文 篇2

论文摘要:学校教育丢失了什么

论文关键词:学校,教育,丢失,什么

最近又有文章《中国该如何应对“人才外流”》,其中说中国“是精英人才第一大流失国”,“中国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优秀人才都没回归”,“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这似乎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年来,既丢芝麻、更丢了西瓜。

何谓芝麻,何谓西瓜?

中国的教育是宝塔形,基础很大,越往上越小。特别是在没有扩大大学招生数量的那些年,能上大学的学生,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人了。就是扩大大学招生数量后,能上大学的学生,也还是少数。能上大学的和不能上大学的,其数量关系就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而学生的素质基础又主要是在中小学这十几年打下的。

那么,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是在怎样办学呢?那就是,家庭的、学校的一切人力、物力都在为学生考大学备战。从学生到老师,从小学一年级(有的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三,都在为学习考大学要考的科目日夜忙碌。因此,一切与这神圣使命无关的事情及时间,通通靠边让路。所以,学校的一切,就为那少数可能升学的学生大开绿灯。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寝室,为他们办尖子班,为他们配备最好的教师,在可能的情况时,甚至为他们包庇缺点或错误……如此这般之后,剩下的才去考虑大多数学生的事。这就是“芝麻们”和“西瓜们”在学校接受的差别教育,学校的工作重心在为那些少数学生服务,把“西瓜”丢在次要的位置了。

学校如此操作当然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主管部门和社会要求是以升学人数,或入名校的名额来衡量学校的(也是间接的以分数评价学校)。所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为了抢到好生源,学校每年也不得不把升学的宣传文章,想方设法做到极致,校内外张贴的海报,大街小巷悬挂的横幅,电视屏幕里的广告,网络里的消息,甚至还有宣传车的高音喇叭的吼叫,只要想得到的,只要能放大宣传效应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要用上。唯恐那家的小猫小狗还不知道!所以,每年都要习惯性地热闹和折腾一阵子。

人们常说,怎么拿来怎么卖,既然主管部门和社会要求是这样,所以学校长也就如法炮制,以此评价教师,教师只好依样画葫芦来评价学生。教师的奖金、晋级、评职、评优、评先等全凭学生成绩。一肥遮百丑,只要学生分数考好了,校长有名了,教师有利了,家长有脸了,学生有光了。学科教学可以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傻瓜才有那份闲心去认真抓学生思想教育。

为了适应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要求,学校就不得不把工作基调和重心放在教好升学要考的科目上。所以,就常造成升学不考的科目的教学时间被挤占,义务教育名存实亡,学校的其他工作走了些过场。最最严重的还是,放松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丢掉了思想教育这个大西瓜!

为什么说思想教育是个大西瓜?

因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而思想素质是其核心。所以,中国古代教育早就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了。

在古代,尚无科学知识。从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他怎么种地和种菜时,遭到孔子的拒答这点来看,孔子主要是传授他的思想,换种说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主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还可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看,也是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仍然还是把思想教育摆在第一位。就是其他行业的师傅教徒弟,也十分注重弟子人品的培养。在最时新,最热门的武林文化中,更突出了这一重点。

然而,作为几千年传承的文化教育的专门行道的学校教育,近几十年来,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不是!。

有人说,日本人一手抱论语,一手拿算盘治理国家,韩国人也把儒家学说视为珍宝。

而且20xx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中华儒家思想远播世界各地。

纵观中国教育史,横看其他国家的教育,都没有不重视思想教育的。恰恰就是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也就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教育行业率先彻底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意识形态的那套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大会喊,小会讲,饭后茶余,街谈巷议,都是学生的分、分,真是分分分,命筋筋,系着多少人的命,拴着多几代人的心。

于是,各级各地,各类学校都把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简单化,都习惯地以分评价学校,以分考核老师,以分衡量学生,以分判断风水,以分标榜家族,以分光耀门庭。于是乎,人们当然会像变戏法似地变着花样去追求分数,也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恶果。致使教育从一个极端(从政治思想挂帅)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学科考试分数代替一切),后一个极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待问题严重了,人们才开始醒悟,才去反思所走过的路。有人说,中国人,瞎折腾。好多事,折腾来,折腾去。

中国教育走的后一个极端的全程,我是在基础教育一路走来的,教师们都在跟着上面的指挥棒在转,上面怎么指,我们就怎么干。因为,钱是国家出的,上级部门是代表国家的,当然得听上面的,这无容质疑。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形势所迫,校长也只好如此这般的了,老师也只好为了那“五斗米”而折腰了。

由此可知,这都是因为以考分衡量一切造成的,忽略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而忽视思想教育,就是教育忘记“做人造士”的根本。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天之骄子的“芝麻们”在大学前的时间里,学校都一味地在向学生的大脑里灌学科知识,少有,甚至没有真正塑造学生的灵魂(或者说,思想教育的方法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学生的学科知识多了,而中华民族的灵魂少了,甚至是没了。他们既缺少了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第一代科学家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更缺少他们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缺少他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由于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西方的那些东西接受多了,他们就自然会向往西方的那些生活,就自然而然去多少回,肉包子打狗有去不回。大约是在十年以前了,也有篇文章报道我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的留学情况,有的学科是整班学生都出国了。而学业完成后,绝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星移斗转,弹指挥间。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比例居然得到了87%。

这些“芝麻们”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享受着同龄人中最优的教育待遇,吸收着最丰富的营养,才使自己不断壮大。此时他们却嫌起了“母丑”来,其中很大的成分都是学校没重视思想教育,造成他们有去不回,使其高智商的人才丢失。

而那些“西瓜们”从来都没享受过“芝麻们”的优厚待遇,却留下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是双丢失,丢失的是文化知识和一些思想素质,我们的教育岂不是在犯罪么?

终上所述,无论是学校把绝大多数学生放在次要的位置,还是没真正重视思想教育,都是在丢大西瓜,去拣升学率这小芝麻,结果是饱满亮色的好芝麻都被外国的“收割器”收去了。这岂不是中国教育,芝麻、西瓜两丢失。

怎样才能避免不重蹈覆辙?那就是,首先要改变以单独的学科考分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把学生的思想教育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学生们都应享受教育的均衡待遇,让其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不急功近利,不刻意追求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如此可使“西瓜”不丢失,“芝麻”也只能说是少丢失。

关于教育论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 …,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3)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以护理学位教育为未来目标。通过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临床麻醉护理安全,推动麻醉护理学科发展。

关于教育论文 篇4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中,足球项目明显比较薄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于我国未来足球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故要想促使我国的足球水平能够有所提高,那么相关体育部门应该注重青少年的足球训练。然而,我国在青少年足球训练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难题,急需相关人员加以解决。文章将详尽阐述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探析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训练;问题;策略

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足球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达到较高要求,而要想做到这点,那么就需要开展科学的训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于我国未来足球事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故在针对青少年进行训练中,应采取措施来确保训练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我国在青少年足球训练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致使训练的综合效果偏差,故急需采取措施来加以处理,以此来促进训练的质量不断提高。

一、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练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青少年足球训练过程中,教练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当前情况下,一些教练的综合能力明显达不到相关要求,通常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态度不端正。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部分教练自身的素质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训练过程中他们依然沿用以往的方法,这明显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冲突。②价值观仍需改正。当前,教练在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依然仅仅只看重运动员的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③训练方法不适宜。许多教练依然通过超负荷方式来达成培训的目标,这种培训方式明显不合理,长时间过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热情必然会降低。

(二)青少年训练与联赛相脱离

在进行青少年足球训练过程中,青少年基本很难参与到联赛活动中来,此外,在训练过程中,训练与联赛脱节的情况极为常见。足球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仅仅只看重联赛活动的开展,但是未能认真完成青少年的足球训练,从而使得两者无法有效结合起来,这样不利于足球人才的培养。再者,相较于职业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的足球水平明显偏低,由于青少年运动员与职业运动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从而使得不同年龄段足球运动员的足球水平参差不齐。

(三)足球大众化程度仍需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看,足球是影响最大、开展最广的体育项目之一。[1]可以这样说,国家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大众足球的撑持。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不难发现足球大众化的程度并不高,全民足球意识仍需强化。大众化程度偏低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原因:①足球主管部门的轻视;②其他体育项目的兴起。

二、提升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效果的有效举措

(一)落实合理的训练理念

现代社会是综合科学与信息的社会。在青少年的足球训练过程中,教练应该选用符合青少年实际情况的训练方式。青少年的心理常常会出现波动,并不稳定,这样自然而然会降低训练效果,故在具体的足球训练过程中,教练需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足球训练项目。除此之外,在训练之前,教练还可以组织一些基础活动,以此来激起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足球训练中来。在足球训练过程中,除了青少年这一主体,另一重要的主体便是教练。[2]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练首先需要落实科学化的训练理念,并针对不同足球水平的青少年进行分组,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足球训练,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训练成效。

(二)促进教练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在足球训练过程中,足球教练员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与足球训练效果紧密相关。要想确保足球训练更具成效,那么教练员就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首先,应该对教练员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找寻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教练员队伍变得愈加稳定,而且可以促进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升,进而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足球教练人员。足球教练需要不断学习各种足球方面的知识,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聘请专人来授课,带动教练员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三)做好青少年文化素养培养工作

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对于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即训练过程中教练的轻视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松懈。一般来说,青少年均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足球运动员也一样。

关于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教育管理中人性观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重“智性”而强调“智慧人格”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视“智慧”在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发展。为此,在观念上要树立教育管理就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的观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于人自由发展的规范并保障这些规范的有效实施;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发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内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开、平等是每个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义务,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钱上,权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质需求。人们是生活在尊重与被尊重之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说,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理解与尊重。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实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绩。

(3)关心产生动力。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与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利用好人际关系,将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在生产力,也是我们的软资本,人际关系所释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就要看你的心诚不诚了,真诚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实意的关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主动性和创新性。每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一句赞美胜过百句责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统一,具体规划教职员工的人生目标,可以促进广大教职员工之间的亲近感,有助于产生心理认同。只有教职员工建立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才可能尽情的发挥他们工作的敬业性和创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实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在各个领域,我们都享有以上民主权利。广大教职员工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民主权力,制定相关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拥有参与、管理、行使民主的权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意义

(1)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观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管理的人性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行,构建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友好的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的党政关系、和谐的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在一个充满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施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开放互动式教学空间。以往的教育教学当中,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学校来开展。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就上什么课程、学什么课程,学生根本无法参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进度计划等问题。学生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但是现代教育管理就与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课程的难易程度、课程进度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改动,实行人性观教育管理。学校要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开放互动式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转变观念。若想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就要从思想上发生改变,学校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性观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

(3)建立系统化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一定要构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观管理机制。从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实施都以人性观为根本,充分发挥人性观的优势,体现教育管理的文化属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归根结底就是要更新观念,将以往的旧思想抛开,让观念彻底发生改变。只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观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关于教育论文 篇6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美术观念落后、片面

我国很多幼儿园的美术观念落后并且片面,并且大多集中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肤浅的,把美术与画画混为一谈。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某些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些人认为美术是不实用的,认为画作是浪费时间才完成的有技巧的废纸,除了美术特长生,考大学也不看画画怎么样。这样的家长,没有注意到在幼儿时期美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即使让孩子去学习绘画,也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美术的教育价值,也不能转变其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观念。美术教育不仅是幼儿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和家长自身的责任。

(二)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我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式都过于死板,缺少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模式化地进行教学:教师先把范画展示给幼儿,接着幼儿照着画,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这种千篇一律的美术教学方式,更加倾向于专业绘画的基础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幼儿美术教育的范畴。过于机械和死板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虽然教授了一些美术知识与技巧,但从本质上限制了幼儿思维的扩展,抹杀了幼儿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对艺术的感悟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消失殆尽。

(三)师资力量不足、匮乏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幼儿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启蒙者,但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教师都不是美术学院毕业,甚至都不是美术专业,因此很多教师缺乏相对专业的美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非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不能从整体上启发幼儿的思想,不能引领幼儿理解艺术领悟的真谛,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艺术天赋等。缺乏美术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其教育方式和理念往往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会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幼儿,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的美术思维的锻炼与提高,甚至会使幼儿失去对美术的兴趣,阻碍其发展。

(四)课程方式内容单一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对选择的内容与方法都相对单一。尤其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一般采用现场的即时评价,让幼儿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而且评价内容集中在所学的课程内容上,注重幼儿的知识和技巧等,而对于幼儿的情感、创造力、价值观等都不是很重视,在课程设计时,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没有研究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离,致使课程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幼儿美术的陈旧观念

家长和教师的角度,都应从思想上转变对美术教育的观念,应把美术教育从“世俗态”逐步转变为“启蒙态”。转变某些家长的不全面的认识,在社会上加大对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宣传,通过媒体等宣传,使家长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及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更新了家长和教师对美术教育的陈旧观念,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并且把图画与精神相结合,才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启蒙幼儿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

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其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所开展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多元化。教师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掌握班级每一个幼儿的特点与习惯,从幼儿的角度思辨,因材施教,摆脱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与技巧,但从长远上看会抑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把理念与实际相结合,要懂得变通。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最好从美术欣赏入手,逐步把游戏、故事、识字、数学都融进其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更能增强幼儿通过美术对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

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艺术鉴赏能力等,更应懂得如何将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幼儿,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开展,也影响着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美术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除了要加大对美术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外,还要对现有的教师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养策略,每学期派教师到美术学院进修,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美术教师进园进行讲座。此外,教师在平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补充美术知识与技能。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课程

在教学课程中,任何一种教学课程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课程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界限。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课程时要注意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应把激励性与游戏性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首先,课程设计体现激励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以鼓励幼儿为主,多留意其优点,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当幼儿得到正面评价时更能发自内心地去进行美术创作。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有趣味性与游戏性。比如,大班幼儿在秋天的落叶时,教师可以借助大雁的教具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大雁往南飞了,是什么季节来了?”由此导入到课程当中,并把幼儿分成几组,分别完成画作后,一起来学大雁飞行的动作与样子,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打分。大雁的游戏自然融入到课程中,让幼儿感到趣味无穷,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