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束语总结是对你论文全文的总结与升华,字数的多少有时也看论文的级别。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论文结束语总结优秀2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核危机造成人们对于安全利用核能的质疑,但是气候变化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生物学专家将目光放在可再生能源上。圣母大学生物科学系与哲学系教授克里斯汀·施雷德-弗雷谢特在新书《谁能解决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而不是核电》中描述了可再生能源在核危机之后的大好前景。“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是解决气候变化这一迫切问题最有效、最便宜和最合理的办法,而不是核裂变或‘清洁煤’”,弗雷谢特明确提出,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论仍在继续的唯一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巨大利益。她以一个全面的案例反驳“核裂变是一个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可行办法”这个观点,认为核电的可行性数据已被核工业和其支持者歪曲。她特别指出:“‘利用核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对财政负责的表现,安全且对弱势群体无影响’的观点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满足所有要求。”
纵观2011年对整个能源体系的研究情况,有些学者将目光放在了如何完成能源体系向低碳环保的方向转型。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理查德·K.莱斯特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科学与技术政策中心主任、教授戴维·M.哈特在合作的新书《解锁能源创新:美国如何才能形成一个低成本低碳的能源体系》中提出了自己的能源创新观点。
能源创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3个急迫且相互影响的重要问题——气候变化、全球能源供应危机以及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但是,如果我们要完成一个向可靠、低成本、低碳的能源体系的过渡,必须彻底改革能源创新体系。作者利用图表为我们展示如何能够加快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引进,并加快大规模部署,认为只有能源创新体系整体的革命性变化,才能有助于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未来。
中国这个概念在我心中一直是清晰的,我的故乡在桂林,后来去了台湾。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化,你看看昆曲的美。
19世纪后,对比西方文化的建设,我们觉得事事不如人!可能我们整个二十世纪,历史都是一部追赶西方的奋斗史。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我现在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就是说当初,从五四以来我们的学制改了,我们是新学堂制的,是抄袭西方、日本的,其中有一个,就是几乎是自主性地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排除在我们的课程之外。我们小学、中学的美术课不教山水画了,我们画石膏像。为什么要画石膏像,也不知道,我们有几百年、几千年山水画的传统,为什么不画那个呢?没有人问呢?
我想,我们看昆曲的人也是可以去弄电脑的,这个不违背的。所以我们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们的戏曲是落伍的,我们的山水画是落伍的,我们吹笛子也落伍了,一定要弹钢琴,拉小提琴才跟得上时代。现在毛笔也没有了。毛笔还存在,中国文化就存在,但是我们毛笔丢了就有危机了。我们的文化是一个线条文化。从我们的象形文字到我们的青铜器,到我们的建筑,我们对线条的掌握最准确。书法是我们最了不得的抽象化艺术。听说现在小学有一个小时的书法好像恢复了。我们又有希望了,我们的毛笔又回来了,我们的文化又有希望了。所以说,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是不是我们要坐下来检讨一下。
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是对我们的文化,中国文明,作一个全面的重新评估。因为现在那么多的出土文物,我们的文明是要重写了。应该从我们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曲各方面,重新做一个评价,而且这个评价要客观、理性。要借助海内外所有的专家,一起来。我们需要重写一部中华文明史。写完这本文明史以后,至少我们的大学里头,要好好地写一本教科书。所有的学生,不管是什么科系,统统要念、统统要必修。但是我要讲的绝不是排斥西方文化,了不起的文化,我们当然要学,可以给我们启发。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自己的文化先要有个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