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3.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摘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才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综合素质对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小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有效将这两项工作进行整合并高效开展成为了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现状,同时提出了几点整合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整合

当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都在不断提高。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学校仍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德育和德育教育投入的精力还明显不足。为了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并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情况。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想要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必须找出两种工作间存在共同点,并适时融合。但现阶段,小学学校中还缺乏这类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对两项工作进行整合的专业人才,部分学校中负责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还身兼其他工作,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进行深入研究,还有部分负责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

其次,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整合的意识,校领导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教师也并未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这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教育工作时思想陈旧、无法做到灵活变动,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路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实践整合。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实践整合,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可以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时加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例如在教学“让家园更美好”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适时为学生搜集一些如今我国环境、资源的发展现状,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学会与“花草树木和动物交朋友”,让他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在教学“我在集体中成长”时,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可以是集体游戏、集体打扫卫生、集体表演等,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活动情况、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合作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价。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作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教学的依据。一次,我注意到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在活动中不善于表现自己,十分的内向和羞涩,于是我立即在这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上记录下了她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有意的提问她,不论这名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我都对她敢于回答的态度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在活动中,我让她参与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成为一个“小领导”,只见她把各项任务都安排的井井有序,其他同学也对他刮目相看。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比之前开朗了许多,回答问题积极了,组织能力也增强了,整个人看起来充满了自信。

(三)在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如今,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开展教学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以活动、游戏等方式展开。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角色扮演”的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交警、环卫工人,甚至是教师的角色。通过角色的互换,让学生们体会到每个岗位都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学会尊重他人,并明确自身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活动中,学生们体会到了交警叔叔的不易,环卫工人的伟大,从心底里表达出了对他们的致敬,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不会再乱扔垃圾、无视红绿灯了,也学会尊重教师了。

(四)利用心理绘画日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还需进一步多样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心理绘画日记对两项工作的展开和结合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谓心理绘画日记就是让学生将所思所想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美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例如花坛中的花草开始发芽了、开花了,让学生观察花草的成长过程并用心理绘画日记记录下来,在课上,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日记展示并加以说明,说一说自己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有了哪些感悟,以实现从观察、绘画到体悟生活的过渡。对于表达内容积极、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绘画时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并上交,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的开展方式有许多,而仅仅掌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紧密联系,科学合理地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和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2014,(12)。

[2]孙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北方文学,2016,(03):186.

[3]赵广,汪振德。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17.

[4]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2011,(29):199.

[5]齐爱军。新时期德育教育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海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2014年第17期。

[2]董靖平。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4年第14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4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逐渐打破了单一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文化渗透的模式, 并给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高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社会发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学生在心理环境塑造中会受到社会、家庭、网络、校园暴力等多方面的冲击, 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深厚的人文价值使得其与心理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积极面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心理辅导, 以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有必要, 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小学生所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不可或缺。教师应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种种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小学生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孤僻、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暴躁、偷窃、逃学、甚至校园暴力等行为, 这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会被打上“差生”的标签, 但是“贴标签”并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从心理角度出发, 对小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进行分析,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更能够在心理健康发展上给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学科, 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刻画为我们探索心理问题提供了路径。在小学阶段, 基于课程目标, 许多教师都将语文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学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 学会总结、反思, 强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最后, 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让语文学科突破文化知识的限制, 从人文角度实现情感挖掘, 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角。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析。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首先, 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 传统教育模式中, 师生关系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给予帮助;其次, 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时间上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明确当前某些不当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 并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最后,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前提下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 从而为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准备。

(二)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与个体的思维发展与意志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情感资源, 为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意志品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结合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避免因为一时的失败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击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理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

(三) 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首先, 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语文教学目标, 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体验;其次, 构建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及时反思自我, 并获得有效的心理指导, 如在《窗前的气球》《假如》等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构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并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最后, 打破单纯的语言讲解, 将学生带领到实践中来,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环境, 并提高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

总之, 从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 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培养局限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训练上, 而是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挖掘学科中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的初级阶段, 引导学生逐渐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亚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 2016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 2017 (5) 。

[3]韩玉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2) 。

[4]邹紫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6 (7) 。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6

一、校园文化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的性格的形成,先天遗传占有较小比例,大部分是靠后天习得。班级同学每天的行为表现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产生影响,特别是优良意志品质的陶冶。调查发现:约45%的学生会在有心事时找同学倾诉,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学会找信得过的同学倾诉,这不仅有益与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同学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1、校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校方在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中国学校是由学校建立并实施日常的管理,要想全面细致的搞好小学生的校园文化,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方必须积极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1.1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造美丽校园文化氛围。美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基础设施和物质环境的建造,只有美好、舒适的校园环境更能让学生有“家”的温馨感觉,校园文化建设才更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和支持,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室里、走廊上,悬挂学生的优秀作品,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张贴有关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的格言警句,可促进学生树立道德及责任意识。

1.2继续改进和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我们要以不带有约束性的正面引导为主要手段,但还要制定各种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这样的基础规范要紧跟实际进行动态修订,其次,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标准,促使学生行为主动化和自律化。并且要不断对这些制度进行反思,及时的修订完善,让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学生自身和教师应做的努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想全面深入地建设小学生校园文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同时班级的干部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2.1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创造良好物质环境。良好的精神面貌离不开清洁舒适的自然环境,在舒心的环境中,小学生的精力会更加充沛,行为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应提高学生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努力营造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

2.2充分发挥学生楷模带头作用

学生楷模映射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价值观,他们为其他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他们也是学生与学校情感沟通的中介桥梁,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找到行动的抓手,规范自我言行,强化自身价值观,体现良好的学校精神风貌。

2.3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言行均会影响小学生行为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将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能更好地自我成长。要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要能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3、结语

总之,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并且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还需要更多的人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探索,才能总结出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的措施,才能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7

一、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相关内容

由于教学是教师的工作重点,教学能够为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在学科的教学里找到和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授“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教师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地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假如大家身边也有如同刘老师那样的残疾人,那么其将会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呢?

在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坚强执着以及积极乐观的重要性,充分明白心态才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同时帮助学生表达出其心得体会,引导其怎样面对与处理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多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开展班会等,从而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其身心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借助于电教设备等手段定期向学生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师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美化生活以及陶冶其情操,使得师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三、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获得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及支持,必须要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持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家校“心育”的优良环境,使家庭以及学校开展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借助于家长座谈会等方式,经常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让家长了解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到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表现,同时和家长积极配合,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大量宣传家教知识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地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通过准确的方法与良好的行为教育以及影响孩子,保证教师与家长达成一致目标,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总结

总而言之,新课标坚持的宗旨即为“以人为本”,主张应该充分信任、理解以及尊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变成此环境下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创设出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各个家庭也要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在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配合下,充分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与升华小学生的人格与情操。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8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啦啦操,通常称为“拉拉队运动或啦啦舞”,其英文名称为“cheerleading”。它是一项集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新兴运动项目。啦啦操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成高超的啦啦队特殊运动技巧,并结合各种舞蹈动作,展现青春活力,体现团队凝聚力,追求最高团队荣誉,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亲睐。啦啦操运动自传入我国后,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体育总局体操中心的引领与大力推广下,啦啦操成为时尚、健康、快乐的现代大众健身项目的代表之一,其具备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感染力、号召力以及竞技性,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且啦啦操运动与中国教育部门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现学生的青春活力,磨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因此,研究花球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丰富小学花球舞蹈啦啦操理论研究内容,提高学校啦啦操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啦啦操的锻炼价值,有助于啦啦操运动在小学更好地普及与开展,并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项目,为其他中小学啦啦操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无锡市××学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无锡市××学校是一所新开办的公办学校,自2014年9月开办以来,一直在摸索与尝试,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从枯燥乏味的广播操发展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操,现在又有了新引入的啦啦操,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以及啦啦操训练使校园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一改懒洋洋的运动态度,他们现在一听到音乐就活力四射,花球啦啦操的引入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推广与训练后,学生发生了从零基础到问鼎2014年12月份的全国啦啦操冠军赛校园花球示范套路冠军的巨大变化,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参加啦啦操训练,控制组学生不参加啦啦操训练。实验周期为一年。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在学生啦啦操训练过程中,每个动作与配合都要求有美的展现—动作美、姿态美、线条美,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身体形态的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啦啦操所特有的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激情口号,使学生在啦啦操运动中尽情释放压力与表现,培养自信。啦啦操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训练中,更清楚地明白一人之力微不足道,全体队员之间的完美、默契配合才有更大的爆发力。然而,不参加啦啦操训练的学生,他们在动作技术上对自己的要求较低,认为学会动作就已经学会了,对动作的发力与控制的认识,以及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认知存在误区。因此,啦啦操运动员比一般学生能更客观、更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欣赏他人。进行啦啦操训练能让学生不断完善与提高认知能力。

2、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团队精神是啦啦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需要运动员之间协调配合,完成口号、配合动作以及队形的变换等,营造彼此信任的团队氛围,提高团队凝聚力,激励队员的斗志。在啦啦操训练中,既强调团队完成动作的高度一致性,也注重个体能力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动作的一致性,在啦啦操训练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交流从团队建设出发,对于难以记忆的动作或队形,大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团结合作能力,以使大家能够动作统一,有鲜明的层次变化等。配合技巧是啦啦操的特色,很多配合难度都需要大家相互信任与齐心协力,在训练中,团结协作配合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时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能得到极好的促进。

3、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啦啦操也在不断翻新,啦啦操动作的编排、难度的大小、音乐的选择、队形的变化也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生活化。从全国第一套啦啦操规定套路的编排到全国第三套啦啦操规定套路的发行,舞蹈与音乐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越来越能让运动员产生共鸣,这比其他项目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学生通过啦啦操的训练,更能融入多元的社会环境,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啦啦操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学生心肺、耐力、柔韧、力量、团结协作等各项身体素质。另外,啦啦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增强大家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之间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增进队员之间的信任感等。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不会因为身体素质不好而感觉难以适应,相反他们会尝试利用团队的协作能力来将难题解决。经过啦啦操训练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比没参加训练的学生强。

4、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意志行为的影响

啦啦操训练往往因为动作难度大、花样多、节奏快而使身体负荷加大。在这种大负荷下训练的学生要比一般学生更能吃苦、更加坚毅。尤其是参加比赛的学生,更能理解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的道理。学校啦啦队的孩子不仅在啦啦操方面表现突出,而且在学业成绩中也名列前茅,在游泳、跑步、舞蹈、演讲等比赛和活动中,都能体现啦啦操积极向上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即便面临各种压力、挫折、失败甚至打击,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能更勇敢坚强地面对,能更积极自信地迎接挑战。

5、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生活态度的影响

舞蹈啦啦操刚柔并济、激情四射、奔放洒脱,是一种典型的青春文化,传递着人们对青春生命的渴望,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习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和运动不足的学生,通过啦啦操训练中肢体语言与富有节奏感音乐的结合,能让学生释放出那些负面压力,有利于学生心情的放松,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走出室外,以积极心态迎接生活。参加啦啦操训练,通过各类啦啦操比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让他们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学会生活,享受生活。

综上所述,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啦啦操训练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锻炼学生健全的意志行为、平衡学生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啦啦操运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其可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在中小学范围内广泛开展。

啦啦操虽然很受学生喜爱,但由于啦啦操师资力量薄弱,所以很多学校尚未开展,学生也从未了解和学习过啦啦操。学校领导应对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有长期有效的规划,应督促体育教师进行啦啦操教学,鼓励体育教师定期参加教学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其他任课教师也应积极配合,促使啦啦操能够长期有效地发展。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啦啦操的支持与推广力度,给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教材,以促进啦啦操更好地开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