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时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哲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精选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摘要:在国家的重视下,中国的远程教育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公众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远程教育服务系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针对远程教育服务系统的现状,结合服务系统创新,就如何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远程教育;创新;服务系统
远程教育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提供远程教育的教学单位通过信息平台汇集了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等教学资源,组建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有高度集合性的资源库,可以供给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使用,并且在推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以及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然而,随着接受远程教育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及学习需求的多元化,远程教育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课堂设置缺乏针对性。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根本都是要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其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参加工作的成人。但是,许多学校的远程教育课程安排和设计都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点,沿袭全日制高校的教学形式,导致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内容缺乏实际效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质量不高。远程教育所选用的网络课件多是从高校教科书转换过来的,许多只是将纸质版变成了电子版。被视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之源的网络资源库,内容上看似比较丰富,但是在质量上却乏善可陈。远程教育在师资力量方面也面临着比较艰难的困境,一方面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难以应对远程教育庞大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是远程教育培训难以招收到有经验、水平高的教师,也因此导致教学过程中网络课件的制作水平较低,教学手段单一。
第三,设备陈旧落后。就目前来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在资金上获得的收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远程教育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换代,一些关键的设备还存在缺失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的发挥。
二、构建完善中国远程教育服务系统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自主化学习教育模式
学生是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因素、时间因素和学习状况等。在设计学习教育模式时要引入创新创造性元素,打破传统的现代远程教育依附于普通高校教学设计的状况,依循远程教育的特点,科学设计自主化学习教育模式。在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方面,鼓励学生利用线上线下的联系建立学习小组。它既可以满足在职学生社交的需求,同时也具有推动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的作用。
(二)发挥教师作用,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体系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否认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相反,优秀的教师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远程教育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应当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并且根据所设定的教育目标改进教师作用。应当尝试打破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建立教学双方之间良性的信息互动。在教学辅导方面,教师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使其能够抓紧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比单纯地给他们灌输课堂知识的效果更好一些。
(三)加强软、硬件建设,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系统资源库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备。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应当结合在一起考虑,内容丰富,具有全天候特征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应当是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要注重筹措储存课业相关资料,不断完备远程教育资源库。
三、结语
从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公众的惯性思维,还是信赖全日制教育,对远程教育存在疑惑,这既同远程教育网络信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关,也同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系统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方面存在不足有很大关联。因此,在今后继续深入探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系统的创新性改进措施应当成为我们孜孜不倦持续进行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华。肥西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52-53.
[2]石丽。关于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的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41.
[3]苟焕军。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状况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20):85.
摘要:哲学的教育,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发展,使的受教育者可以掌握人类或者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哲学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教育方法基本要求一致,而现在哲学教育理念或许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就要理性思考哲学教育的创新,要注重对哲学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哲学的本质;德育教育;哲学指引
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发展,对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哲学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随着教育科学的继续发展,教育学又与哲学相结合,这才形成为教育哲学这一学科。所以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如何让哲学变得更加“有用”,更加的为人们服务,也是广大哲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哲学教育的特定性
概括来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事物的思维的考察。如果说“人之所以易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则人之所以为人,这是全凭他的思维在其作用。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丘等,都从各自的政治观、道德观、人性论、哲学观、认识论等方面出发,讨论过关于教育的问题。相应的,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都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论述过教育问题。
(一)哲学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并且是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二)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在长期教育中只是通过应试教育的分数来评价、选拔学生的这一情况提出来的,换句话说,它是试图从教育目的上改变忽视学生素质发展的现状,目的是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而绝对的自由选择是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推演到地而得出的又一个结论。这对素质教育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三)哲学教育是一种终身德育教育
终身德育,无论是对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终身教育的合理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我们可以从成人道德发展的未完成性来得出,终身的德育有其必要性的。维特根斯认为,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他曾经告诉别人,他把语言看做是图式的思想是由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萌发的。语言对于德育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语言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德育习惯和德育行为。
二、哲学教育现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长期以来高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在精神方面上存在的问题必然将影响着整个全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最好方法就在于全民的教育。哲学本身就是要“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教育”在这里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还是“目的”本身。
(一)哲学教育与哲学知识
我们记住和理解学习哲学知识,就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也是学习哲学教育的基础。而在现实中的哲学教育并没有以哲学的本性为依托,反而出现了相反的趋势。所以,我们在这个趋势下,要认真思考哲学教育的问题,这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样的也要透彻的理解哲学知识,使之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因素,能更好的促进与发展哲学教育。
(二)哲学教育忽视德育教育
从目前来看,我们社会和国家对德育教育不是那么重视,这就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智商和成绩往往很高,但思想道德素养比较低下,比如会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或者偷窃等行为。我们可以了解教育是一种知识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接受体是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是具有思维的,能自己独立思考,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更要注意对德育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加强与提高。
三、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
通常来说,人们对哲学与现实的关联都不是很直接,两者之间似乎既相互需要又彼此分离,尤其是当哲学被一些哲学家独特的生活方式表现出超现实的情况时,哲学与现实的联系也越发的明显起来。哲学对于我们今天探讨教育问题时最大的助益就是警醒作用,并由此来达到教育自身的认识,这其中也包括教育的施行者和接受者双方对教育理想、目标和本质的体认的一致性。
(一)教学方法需要哲学的指导
哲学是一门使人变的聪明的学科,学习哲学可以促进我们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的提高,在现实的教育中,教学方法也需要积极哲学的指引。赫尔巴特认为人无固定心能,人类的心灵活动,是发源于外界输入的种种观念,教法上便注重教材的灌输,以注入法教学。在知识论方面各派别上,理性主义以理性活动的结果便可构成知识,教法上重启发与思考。
(二)教育目的需要哲学的指引
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个人主义哲学认为个人为实在的,其教育目的以发展个人特性,培养个人人格为主旨;社会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为实在的,其教育目的,在造就个人为社会服务,以谋社会群体的福利。由于当代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哲学教育和教育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步,不断面对和解决社会和人们普遍关注的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我们应当将哲学原理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我们在对哲学教育进行思考与发展时,不能从片面出发,要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摘要】:
在发展飞速的中国,文明、教育早已深入人心。是教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学会了文明做人。但是在今天,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做一次大的改变,对教育进行一次改革创新,为国家发展进一步作出努力。
【关键词】:
教育观念;创新;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但仍与教育创新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师们要继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一句老话,也是人们的共识,但现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在大肆炒作高考“状元”。一时间谢师宴酒肉飘香,祝贺者鸣炮送礼,使一些考场失利和虽非状元但学有所长的学生及家长大有无地自容之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学校和教师不可能真正把精力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创新上,只能围绕考试大纲,与学生一起在“题海”沉浮,期盼考个状元或名牌大学,为学校贴金,为父母争光,难以真正迈出创新的脚步。笔者认为,要落实教育创新,必须改变这一观念。学校一定要静下心来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喝彩。职业学校的教师更要明确自己是在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因此更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用心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老师对学生不放心,总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实施教育创新,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满堂灌”、“题海战术”等在实际教学中仍被普遍运用,教师的指令和安排几乎占据了学生课内外的所有时间,尤其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辅导、补课更是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这样的教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其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倡探究性学习。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解惑者”。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或互相切磋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则把功夫下在学生确实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上,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思考、创造的能力和习惯。第三,重视和增加实验、操作教学,鼓励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职业技术学校要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和车间,要摆脱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修理、制作工具、器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
二、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如果仅凭自己原有的一点知识,抱着课本混日子,是无法承担教育创新的重任的。在这个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扩充知识,不但要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新的成果和理论,还应该广泛涉猎最新的科学知识,如航天学说、仿生学说、遗传基因学说、纳米技术等前沿科学成果,并能在课内外与学生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创新教学模式
我们的许多教学方法是从前人那里学来的,而目前有一些教师不加区别地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推陈才能出新。孔子的一些教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光辉,凯洛夫的课堂五个环节设计虽不能机械套用,但在局部或某个阶段的教学中仍然有采用价值……教师应当认真研究一下传统教学和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受到启发,同时,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地、本人实际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创新。
四、运用新型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为更新和构建科学、高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各个地区和学校纷纷以此为契机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在更新教学思路和手段、设计教学结构和环节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设备、器材、场地等物质条件是运用新型教学手段的基础,此外,教师也要不断“充电”,不仅要会运用各类信息技术,还要能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使高等教育管理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成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华丽转身。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的逐渐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不容忽视。
1、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一是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当成单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肤浅,对管理和教学的密切关系认识模糊。二是重管理轻服务,以行政意志支配教学工作的运行,漠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三是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不利于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内在潜能。四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简单地看做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技术性工作,对其管理育人职能重视不够。
2、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多比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运行机制也类似于政府部门,按照政府部门的指示和要求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办学目标上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束缚,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都追求规模大、专业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三是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对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管理统一性、指令性有余,个性化、自主化不足。四是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陈旧,缺乏对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激励,教育教学效率低。
3、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法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形式和手段单一落后。习惯凭传统经验发布各种指令,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机械地依靠各种所谓规范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忽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
高等教育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和社会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促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上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教育思想的突破和革新作为先导,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区别,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将高校教育功能重新定位,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二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师生员工在情感与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做好“保障性”工作,实现高校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三是要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平等民主精神,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差异、思想认识差异、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差异。四是正确领悟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高校制度性改革的落脚点,是由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根本性标志。一是要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按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设置教育管理机构,确定运行方式。二是切实推动“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参与。三是结合本校办学实力和学生情况,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按社会的人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设计专业和课程,突出人才的培养特色。四是建立更为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适当降低教育管理重心,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融合。五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和考核方式等环节给教师以充分的自主权,以科学而灵活的教学评价指标检验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提高效率为主旨。一是在落实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尊重师生员工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参照制定高等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才创业,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纽带作用,及时了解高校教职工的愿望和利益诉求,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直接要素。
一要根据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改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入手,在学科设置综合化、专业设置宽口径、课程设置实用化三个层面开展创新联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构建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平台。
二要制定较为灵活的、弹性化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学分制和选课制,使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三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弊端,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四要完善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个人特长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选人、用人提供科学的导向。
一、引言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教育观的精髓就是创新,他的创新理念为的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无比宝贵的经验。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趋上升,在社会各领域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凸显,这无疑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在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理念教育和管理机制上有创新,在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上有突破。
二、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用脑”
职业院校发展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解放思想首先要从领导班子开始,明确发展思路,确定长远目标,高瞻远瞩方能把握全局。其次,从更新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入手,进一步理顺思路,创新管理机制,紧紧把握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脉搏,把学校的发展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1],以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第一;新思路源自新认识。学校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是个大团队,针对教职员工中不良思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对策。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大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大家认清形势,解放思想,破除安于现状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观念;引导教职工学会在职教领域的制高点来关心学校发展,把学校的前途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教职工正确对待学校发展问题,自觉将学校的整体利益、学生个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唯有思想认识在新的制高点上统一了,创新思路才会打开,工作才会一路顺畅。第二,新动力源自新举措。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现有的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深化学校人事、用工以及分配等制度改革,推进学校的体制、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聘请资深专家指导和协助进行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工程信息化软件,不断提高学校规范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吸纳后勤职工加入工会,增强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第三,新行动源自新愿景。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注重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应通过会议、文件和刊物等途径宣传职业教育的伟大使命、共同愿景和发展战略,把大道理讲实,把远规划拉近。学校的校刊就是一个宣传政策、交流思想的平台,能够起到“传达信息、反馈动态、促进工作”的作用。另外,将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一一传递,形成各层级的目标体系,把实现教职工的个人价值与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愿景融为一体。教职工的个性特长在学校平台上方能充分展示,个人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三、加强教育,提升素质要“用爱”
职业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抓好教职工教育与培训为出发点,严把教师资质审核关,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精心打造一支拥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合理的结构且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把对教职工的关爱通过能力培养的方式传播,促使教职员工的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第一,在学习中提升素质。学校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切实抓好政治学习。在全校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适时邀请专家讲课、辅导,经常开展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及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提高了党员素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教育,把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学校的目标任务上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第二,在培训中提高技能。学校高度重视教职工培训工作,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把学知识和学业务融会贯通。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举例,学校积极鼓励和选送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各类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教师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水平,着力培养创新型能手。对于一般职工,如后勤员工,学校应积极寻找途径安排他们进行相关岗位的培训,努力使职工拥有“一技之长”,多方位提高职工的素养。第三,在规划中提供机会。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教职工的心理需求层次中社会需求的满足情况,在企业里实施的居多,可在事业单位中却相对较少,然而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职业院校在把加强教育管理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教职工的职业生涯讲座,注重引导和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努力寻求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点,让教职工感受到自己身处的育人工作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可贵价值。
四、创建平台,营造氛围要“用手”
职业院校应突破常规来创新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将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中,使思想政治工作由空洞变生动,由抽象变具体,多途径多渠道增添教育管理工作的感染力,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息中培养教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营造“学习型”育人新氛围。第一,以党建工作为抓手。职业院校的党组织应转变工作作风,重心下移,由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激发了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为学校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舆论支持、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撑。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和发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读书活动、技能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平台,深入开展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性互动。第二,以工会工作为抓手。职业院校应重视工会组织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分析教职工的思想动态,解决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做好个别教职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职工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创新有突破。同时工会借助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变革,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和谐氛围,为人才培养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并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教职工在发挥才能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第三,以校园文化为抓手。目前,较多的职业院校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导致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各方面投入自然也是严重不足。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要在物质文化上创品牌,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资源和优势,不能盲目跟风,将校园文化表象化;二要在行为文化上有创新,开展各类活动的同时,要在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校风建设上下工夫,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社团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化;三是制度文化上重优化,要重视校园环境、图书馆及网络文化建设,不能除了标语上墙就是制度进橱窗的,将校园文化口号化、形式化。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平台上,努力构筑新型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和激励人的崭新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爱生如子,营造和谐要“用心”
在职业院校要树立品牌意识,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学校的一切活动均为了将“产品”品牌化,并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如此学校方能长远发展。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以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之中,使学生在校园里能安心学习,快乐生活。第一,真心诚意接纳学生。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方针,注重加强民主建设,不断调动和发挥广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了合理化建议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合理化建议,对被采纳的建议实施重奖。同时坚持每年召开各类座谈会,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通过会议、文件或公示栏及校园网等方式对学校的重大决议、方案和政策进行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的共同监督。第二,无微不至关心学生。很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家庭境况并不富裕,而且如离异、单亲等特殊家庭的学生也比例较高,因此,学校应时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建立困难***,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资助和帮扶困难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细致周到,如督促食堂丰富伙食品种,关心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检;每逢节假日,及时给家在外地的特困学生发放慰问品……关爱在点滴,学生方能安心学习,爱校如家,学校培养出来便是有主人翁意识和高度责任感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到社会上必定是供不应求的。
六、结束语
职业院校应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在教育管理上的创新和突破,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审时度势,要多用怀疑的眼光、问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唯有自我剖析意识和怀疑意识方能产生创新意识。在教育管理上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学校上下同心,内和外畅,才能为社会及各行各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现阶段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育是比较严谨以及科学的,但是也有一定枯燥性,就是照本宣科的形式,非常容易使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不愿意学习美术知识。假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又没有进行相应的生动讲解,同学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反感。美术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学习知识,更多的是表现在画外的工夫,其属性是隐性的,是一个长时间的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积极引导,让同学们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相应的美术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美术老师不仅只是扮演着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时候还要扮演为一名美工,在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中体现美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陶冶同学们的情操,通过实物的展现,全面的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意义。例如:组织一些美术作品展览的活动,或者组织同学们去参观美术馆。
二、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
1、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老师给同学们讲解的都是绘画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技巧,而没有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为同学们提供的都是固定性的思维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而一味的延续固定思维也就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开发。因此,就目前的教学而言,一定要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例如:在画苹果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所有颜色的颜料都交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根据想象来描绘苹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负责出题目,进行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思考,将自己得到的答案画出来。除此之外,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老师可以边讲解边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就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多媒体中进行相应的操作,进而完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这种方法的实施可以促进同学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并且也体现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2、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情境
对教育模式开展创新改革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每门学科都在探讨怎样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美术学科的活跃性非常强,这也就决定了其在创新教学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就先要让同学们关注美术,以及喜欢美术。例如: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多媒体的编辑内容转变为与本课堂内容有关的一些情境,如,学习山水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山水瀑布的图片以及相应的视频,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其中的情境,然后关闭画面,再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画自己的山水画。利用这样的方式,为同学们创建了一个更好理解的情境,进而身临其境,并且进行充分的想象,以此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三、结合教育环境,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也在不断的转变,并且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美是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就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要想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老师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思维,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进而完成美术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美术教育教学而言,只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创新活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所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为了每位教育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愿望,与此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摘要:“入党启蒙教育”一般指入党前的启蒙教育阶段,主要有集中教育和日常引导两种形式。新媒体时代为入党启蒙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新媒体在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育针对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媒体的特点,转变工作理念;积极介入新媒体,做到有力掌控;挖掘新媒体资源,增强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入党启蒙教育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内涵
“新媒体”主要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主要有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工具等。“入党启蒙教育”一般是指入党前的启蒙教育阶段,其任务主要是使大学生在了解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优良传统,并开展对现实问题深入解读和理解途径的教育,教会大学生冷静思考、学会辨别。
二、当前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概述
当前,入党启蒙教育主要有集中教育和日常引导两个环节。在集中教育环节,一般安排讲座、观看影片、座谈和参观实践等主题活动,以不同的形式感染和教育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集中教育之后,即是日常引导为主的持续教育阶段。日常引导的形式主要有通过党员大学生走访宿舍,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以朋辈教育的形式加强交流;以及通过入党积极分子观摩支部会议和党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答疑等活动来带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旨在带动积极分子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会思考和辨别,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三、新媒体时代入党启蒙教育的路径探索
1、注重新媒体的特点,转变工作理念。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入党启蒙教育更要树立“研究问题,有的放矢”的理念,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首先,要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在新媒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实践环节、活动载体等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方面,都要考虑是否真正解决教育的问题;第二,要科学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舆论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三,新媒体时代,学生在选择和使用媒体的目的性与主动性更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积极介入新媒体,做到有力掌控。第一,教育者要具备一定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作为党务工作者,就是能够引导党员树立正确地辨别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党员学会利用新媒体发布、传递、筛选、整合信息的媒介意识和技能;第二,教育者要努力为入党启蒙教育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可利用新媒体的超媒体性建立入党启蒙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使之操作简便,更新便利,通过点击,不仅可以获得相关文本信息,还可以获得相关音像信息,使党员信息、党史人物等信息立体化地呈现在用户面前;第三,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对新媒体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新媒体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引导大学生抵御负面消极信息的影响,防止大学生被新媒体中的负面、消极信息所影响。
3、挖掘新媒体资源,增强教育效果。第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动教育内容创新。新媒体时代,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冗杂的信息中进行甄别的能力,夯实内容的政治方向性,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引入课堂。内容选择要兼顾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和倡导他们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侧重在复杂的网络氛围中传递正能量;第二,充分挖掘新媒体资源,拓展教育的途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党员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如校报专栏、校园广播、LED屏、主题网站和官方微博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弘扬党史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宣传动员。还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加强同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听取意见与建议,推动工作。此外,还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交互功能,实现多向交流,利用隐性的情感因素加强沟通交流,增进距离;第三,整合传统资源与新媒体,形成教育的合力。入党启蒙教育,一方面要总结传统教育的做法与经验,另一方面,要拓宽新媒体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例如,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把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方式与新媒体互动相结合;把网上与网下活动相结合,力求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顾祥胜,韩刚。用好新媒体服务机关党的建设[EL/OL]。-22510872-6.html,2013
[2]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3]于国妮。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反思——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
[4]张岳君,陈锦,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5]李大棚,王太海。新媒体时代党员教育研究[J]。长江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