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正确理解、处理教材的策略
教师要本着“固本求变”的原则处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求变,就是要从实验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或者增删。就是要钻研教材,并不断创新,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如《浮与沉》一课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书中只列出了两种可供研究的物品,这时就可以对教材灵活处理,让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件物品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在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探究氛围,或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设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铁》一课时可将载着手套的手(内藏磁铁)接近桌上的曲别针(曲别针被线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学生看到曲别针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势必会想,老师是怎么办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别的物体?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如“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让铁块浮起来、让装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实验,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体验到意外。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持久。
三、创设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一节课之中,教师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投入,学生的思路能否打开,情感能否释放,全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新课标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按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进而兴趣减弱;稍弱的学生“吃不了”没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所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进行点拨;对能力稍强的学生,要引导其自行选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三)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自然教学,学生大多处在封闭的课堂教学状态之下,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够。因此,在改革后的实际教学中,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等各种媒体和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不必为了学习而共同处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地点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例如学习《节约用水》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庭、学校周围,社区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费水的现象,尔后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一些专题,如“水龙头的漏水情况”,“公厕冲水情况”等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统计数据等活动进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五、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计划和实验的,也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评价不是为了制造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使学生顺利到达科学彼岸的重要一环。
六、总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出现在老师眼前。面对生成,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以生成为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把师生的互动引向深入,让课堂上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面对生成:准备好了吗
面对生成,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反应,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足十几秒。仔细审视现实的科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或手足无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教学片断。师出示两支蜡烛,点燃,再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问:如果在这两支蜡烛上分别罩上这样两个玻璃瓶,请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玻璃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熄灭。因为小瓶中的空气少,大瓶中的空气多。师: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教师做演示实验)师:实验结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蜡烛先熄灭,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蜡烛后熄灭。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小瓶内空气少,所以先烧完,大瓶内空气多,所以后烧完。生2:燃烧需要氧气,小瓶内氧气少,所以蜡烛先熄灭,大瓶内氧气多,所以蜡烛熄灭得晚一些。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燃烧需要空气。那么瓶中的空气是不是全部被烧掉了呢?瓶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差异的,这反映了两位同学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分析生2 的发言,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在课前已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知识点有所涉猎,在走进课堂时,他不再是一无所知。教师可通过追问该同学“空气和氧气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在第一种猜想“瓶中的空气用完了,所以蜡烛熄灭了”的基础上,产生又一种猜想:“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蜡烛熄灭是因为瓶中的氧气用完了,但瓶中的空气并没用全部烧完,里面应该还有空气。”但教师压根就未发现这一课堂生成资源。
案例2: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红墨水滴到热水和冷水中哪种情况扩散得快”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本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猜想和教师心中的结论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但是,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这一结论与学生事先猜想的不相符,也出乎这位教师的意料。于是,这位教师要求学生重做一次实验,其结果更是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有近半数的小组实验结论为“红黑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该教师慌了,他给学生下了结论,判定是他们将水杯“晃动了”,红墨水应是在热水中扩散得快呀,接着马上转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面对课堂生成,这位教师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意外既然发生了,我们应将“坏事”变“好事”,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同学们却得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结论呢?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影响红墨水扩散快慢的因素是多样的,做对比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变量。
二、把握生成:可以这样做
课堂教学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以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1、 借一双“慧眼”——重视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其范围包括认知水平、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人际交往、实际操作、独创等。只有重视课堂观察,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捕捉到更多的稍纵即逝的生成性信息,并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灵活地处理教学环节,重组教学方案,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案例3:在进行斜面的实验教学时,我先用投影向学生讲解实验方法。讲解的同时,我不忘观察每一位同学听讲是否认真,脸上是充满信心还是茫然无知,因为我知道这样一些信息对后续的教学意义重大。忽然,我发现两名学生已用木板搭出了一个斜面,用弹簧秤钩着“重物”正想爬坡。看到这一现象,我意识到,自己讲得太多了。于是,我停止了讲解实验方法,而是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结果,通过实验,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结论“五花八门”,有“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在斜面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高越费力”等。
正是重视了课堂观察,这位教师才能迅速发现有两位同学不守“规矩”(未等教师发号施令便动起来),并冷静地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自己讲得太多了),灵活处理教学方案(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才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2、 试一试“太极拳”——将问题返还给学生
将新生成的问题返还给学生,是处理“生成”性资源的有效策略。原因有两点:首先教师要在短促的时间里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资料,迅速地形成应对的策略和引导的路径,需要一个反应思考的时间,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对该话题的真实思想。所以,将问题本身返还给学生,无疑会使教师获得喘息的机会,从容不迫地在内心整合学生的发言,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巧妙的引导方法。其次,问题从学生中来还回到学生中去,这有意或无意的举动正契合了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
案例4:在《认识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磁铁有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时,一学生突然插嘴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结论不对。这儿就有两块磁铁(其实是一块摔成两段的磁铁,断的一头在蓝色一段的中间),你看它们怎么同极相吸?”这位同学边说边拿同颜色的两头相接近,结果是同颜色的两头吸在一起了。这一结果也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认同。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但也没有对这一“插嘴”置之不理,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对呀,这两头都是蓝色标志,应该是同极相斥,但为什么会相吸呢?”将学生引向讨论中。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块磁铁断掉后,每块都会有两个极,那块都是蓝色标志的磁铁它也有两个极,刚才同颜色相吸的那头可能就是北极,所以相吸了”这一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
3、 打一打“预防针”——生成也可以预设
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
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一旦我们做到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才可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5:有位教师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上教材《我的小磁铁》一课时,为了解决“自由转动”这一知识难点,事先在学生探究材料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预设,准备了一支生锈的顶针。在随后的探究中,学生果然提出了疑问:我们的磁针为什么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于是,教师便把这一组的材料在实物展示台一一出示,请大家来帮忙解决。不久,有位细心的学生举起了手,胸有成竹地说:“老师,我知道原因了,是因为顶针上生锈了。”接下来学生自己想办法除去了铁锈。一阵惊讶声之后,学生终于使磁铁重新转动起来。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此时的磁铁转动情况,并得出自由转动的特点。
最后,笔者以这样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结尾:过度生成的课堂,将会是没有效率的课堂。因为,生成毕竟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富于挑战的话题,达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应该以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问题
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的影响着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先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再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授课。
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发现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对科学课程都缺乏重视,并且很多时候科学课程教师都是由其他课程教师来兼职。而这些教师在身兼两门课程的教学时,通常会将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原本所教课程上,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往往就是草草了事。这样就导致教师对教材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就更不用说来教授学生,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教师渐渐意识到将课堂的主体位置交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更多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特别是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上,由于科学课程本身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涉及许多实验,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上都会留出许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探究性活动,虽然量多,却不能保证质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与此同时,教师又没有很好的扮演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教材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在科学课程上的注意力学习。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学生注意力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科学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并且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对于科学教师的选择自然也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
当然仅仅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教师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在授课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对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科学课堂的授课时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对科学更加感兴趣,使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注意力稳步提升。
(二)教会学生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科学教师要想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加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要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每一个科学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将这些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学课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科学课程的学习当中。
这是因为由于小学生处于独特的心理和生理期,在这个时候他们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专注力却不够。而采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能够让他们从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接触每一个科学知识,在利用他们对外界强烈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解决专注力不够的问题,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三)多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当中,科学探究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注重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这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学探究能力除了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外,还包括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除了要注意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同时还要注重在活动中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的培养。当然,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活动,并且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一、创新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显得过于程式化,不过就是在简简单单地重复着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书上有什么,自己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实验方面,不看具体环境,不看实验的合理程度以及与现实情况的满足程度,一味地简单照搬,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喜欢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让他们对教学实验进行充分的自主创新设计。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摆》一课教学中,原教材里,在本节实验上选择了单摆来进行。但这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一是延长了活动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精确的科学观测。而且两次试验的设计也略显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的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对过程进行改进,结果很多学生创新性地采用了双摆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对来说,实验时间缩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完成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二、巧妙问答,让学生自主理解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问答是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巧妙问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化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提问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极为有用的,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植物有哪几种?”“这些植物由什么部分构成?”“这些植物有哪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与动物的区别以及相同之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部分之间和生命体的特性、生命周期复杂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基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化自由学习。巧妙问答,是教学中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实现自由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方式。通过巧妙问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效果,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三、互动多样,让学生自主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不但需要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还需要运用其它多种多样的互动方法进行辅助,比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等。经过实际教学证明,这些方式都是极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级下册《踏上健康之路》一课的学习,我让每位学生都模仿残疾人,进行了实验互动。我让每位学生模仿体验了一只手系红领巾的费时与不灵活,与一只脚来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难度。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帮助学生意识到拥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是很重要的,进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怎么去保持一个完整健康的身体?”“残疾人是不是等于不健康?”“残疾人就一定是命运的弱者吗?”等此类问题。体验结束后,通过采取小组讨论与汇报的形式,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后的做法,让学生知道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我们更困难的人都在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生活,进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动多样,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的科学途径。
四、总结
前文所述,是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根据科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属性总结出来的做法,并且在多次尝试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科学是一门需要创新与思维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