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优秀6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 篇1

我在暑假里读了一本书叫《格林童话》,这本书是德国著名作家格林兄弟写的。看了这本书后,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看到了丑陋的一面。深刻地体会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这则故事讲述了王后由于妒忌心重,不能容忍任何人比她漂亮,千方百计地伤害白雪公主,最后王子喜欢上了公主,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王后却被活活地气死。这反映了“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另一则故事《灰姑娘》讲述了主人公虽然被继母和姐姐经常欺负和侮辱,但是她心地很善良,没有半点害人之心,最终感动了上天,获得了幸福的生活。这反映了“善有善报”的道理。

《格林童话》的故事还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善良的一面,拥有一颗有爱心、善良心和温暖的心,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天使,把自已的爱心奉献给有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感受到人类的善良和友爱,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 篇2

1、《白雪公主》作者是“格林兄弟”。

2、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两人的合称,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间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者。

3、两人因经历相似,兴趣相近,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他们共同整理了销量仅次于《圣经》的最畅销的德文作品《格林童话》。

(来源:文章屋网 )

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 篇3

1、《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童话作品集之一。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海的女儿》、《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尽管创作体裁属于童话,但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2、《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中国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来源:文章屋网 )

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 篇4

关键词:爱情观 外貌 忠贞 父权主义 结局 背景 格林兄弟

1.外貌在爱情中的作用

如果说爱情是一个大大的苹果派,一块是智慧,一块是外貌,还有性格品质能力等等,那么外貌究竟在这个派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呢?格林兄弟告诉我们,这个比重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大家熟知的《白雪公主》,“这个女孩的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有如苹果,头发乌黑柔顺。”所以王子才对她一见钟情。再比如说《忠实的约翰》,当国王看到了公主的肖像后竟激动地昏倒在楼梯上。

可以说,在格林童话中,形容“美丽”的词语随处可见,而外貌似乎成了爱情的必然和唯一的前提,如若没有出众的外貌甚至是丑陋的话,是很难获得爱情的。就拿《青蛙王子》举例吧,小公主对于丑陋的青蛙是害怕和讨厌的,若不是他最后变成了王子,她又怎会屈身嫁给一只青蛙呢?说到变身的话,还有经典的灰姑娘,我们可以设想下,如果出现在王子面前的是穿着破烂脏兮兮的灰姑娘,他会向她伸出高贵的手请她跳舞吗?

俗话说,男人是视觉动物,这点从古至今都未改变过。在格林童话中,美貌是一张通行证,而一见钟情似乎变成了一种固定的爱情模式。这不禁让我思考,在格林童话中,择偶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是旗鼓相当的身家吗?那王子怎会跟灰姑娘在一起吗?是智慧吗?那国王又怎会想要抛弃聪明绝顶的牧鹅女呢?也许美貌真的在这个苹果派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吧,也许他们想从这个童话传达的思想就是,美丽必然会导致美好的结局。

2.爱是忠贞不渝

在现代社会,说到“忠贞不渝”这个词似乎会被人嘲笑,但是在爱情中,专一和付出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思想在格林童话中也得以体现。在《爱人罗兰》中,姑娘和罗兰在私奔的过程中陷入巫婆的圈套中,罗兰忘记了姑娘,姑娘却对她念念不忘,拒绝了牧羊人的示爱,硬着头皮去破坏罗兰的婚礼,最终唤回了罗兰的记忆与爱。由此可见,坚贞的心和无悔的付出最后会获得爱情。

相反的情况,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不忠诚的人的结局。《三片蛇叶》中,公主不顾丈夫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和深深的爱,迷上了船长并合谋杀害自己的丈夫,事情败露后“被放在一条凿了洞的船上。船被推到海上,很快就在汹涌的浪涛中沉没了。”在读者对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拍手称快时,也能体会到,在格林童话中,一旦结了婚就要抛弃自己原始的欲望,背叛、不忠与欺骗是会遭受道德的审判与惩罚的。

爱是心有所属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心意,爱是跋山涉水只为看到他的一个微笑,爱是忽略所有客观条件一往情深,爱是忠贞不渝。

3.父权主义与爱情自由

说到童话,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浪漫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然而在格林童话中,一段姻缘的发展过程缺少所谓浪漫的因素以及人物思想的变化,更多的是父权主义的体现。比如《十二个公主》里,国王下令能查出公主们晚上去哪里做了什么就可以娶一个公主,所以最后大公主嫁给了一个老士兵;而在《强盗新郎》中,由于父亲的武断和强势,差点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强盗手中。在很多故事中,男女主角连句话都没有说过,连一面都没见过,甚至怀着讨厌对方的心理就被安排结婚,这样又怎能算情呢?

格林中存在爱情自由吗?有的,有不顾“母亲”阻拦,决心与王子在一起的莴苣姑娘和前面讲过的关在高塔中仍不改变心意的玛琳姑娘。这些女孩执着而勇敢,为了爱情和自由甘于放弃原有的生活,用炽热的心和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幸福。她们解放了自己,同时也解放了读者的思想。

可悲的是,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少,父权主义在格林中覆盖得太广太深。多数男女主角均是温顺,对长辈言听计从的,他们像是木偶一样被权力操纵着,无心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对于故事中的女性来讲,婚姻就是人生的终点,所谓爱情,只是一剂调味品,可有可无。父权主义是逆来顺受,更是一种牺牲,在这种主义的集中下,爱情自由少得可怜。在父亲决定一切的世界里,爱情是被设定的。

4.一段爱情的结局

“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大家常见的童话的结尾,没有日常的吵架,也没有油盐酱醋茶的纷扰,故事都以幸福结束。格林童话,不同于安徒生童话中小美人鱼化为泡沫的悲剧色彩,善良的人都会拥有美好的结局。毒死的白雪公主和一直沉睡的睡美人会被彼此的王子吻醒,莴苣姑娘可以和自己的爱人生死相随,聪明的农家女虽然暂时被国王抛弃但最后还是挽回了国王的爱。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有好的结尾,那些坏人,那些陷害他人和背叛爱人的人最终都会受到惩罚,比如灰姑娘恶毒的继母和姐姐被啄瞎双眼,《三片蛇叶》中背叛自己丈夫的公主最后被淹死,虽然这些都不是邪恶会被感化的完美的结局,但也是善恶终有报的让人欣慰的结局。

总体来说,格林童话相比安徒生童话来讲,是一个带有乐观色彩的童话。这样的童话可以带给读者温暖的力量以及无尽的信心,使读者拥有乐观的心和勇气来面对属于自己的爱情。格林童话里,一段爱情的结局往往是善恶归位,好人都会幸福的。

结束语

作为一本儿童读物,格林童话传递的爱情观对于孩子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格林童话中众多的爱情故事里,郎才女貌是前提,父权主义是背景,忠贞不渝是条件,幸福快乐是结局。这种情节模式均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格林兄弟自身的遭遇和性格所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时代背景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以新。《格林童话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刘文杰。《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中文科技期刊。2004

[3]格林童话。百度百科

[4]《格林童话公主形象分析》本科论文范文。百度文库

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 篇5

[关键词] 《格林童话》;风俗民俗;人生礼仪

周作人认为:童话的本质与神话、世说实为一体,童话研究当以民俗学为依据。[1]《格林童话》是世界童话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它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本身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因为《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民间,包括了信仰、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相关知识,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将以民俗学为理论依据,从风俗民俗学角度对《格林童话》作品中展现出的与人生礼仪有关的民俗文化内涵作细致探讨。

民俗文化有口头民俗学、风俗民俗学、物质民俗学三大类。人生礼仪包含在风俗民俗学中。人生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当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时,需借助于特定的仪式来进行,这些仪式被称之为“人生礼仪”,又称“通过礼仪”。 仪式的主要目的是标记或帮助人们顺利地度过这些关键时刻,从而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人生中的重大仪礼包括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等。民俗学家把人生礼仪的结构分为分离仪式、通过仪式和(再)进入仪式三个部分。

在《格林童话》中,一些故事在结构顺序方面就映射了前工业时代德国民众的人生礼仪结构――每一位孩子的人生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过很多阶段,有的是由孩童步入成年,有的是由未婚步入已婚等等,每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仪式伴随着 。

一、分离仪式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例如从出生到成年、从成年到订婚再到结婚等等。每到一个特殊阶段,人们都面临着脱离前一个阶段进入后一个阶段的转折。因此,仪式的开始首先是分离。在《格林童话》中,分离仪式的进行有被迫分离的,也有主动分离的。

例如在《两兄弟》这篇童话故事里,哥哥是个金匠,弟弟则是靠编扫帚为生。弟弟有两个孩子,是双胞胎。有一天弟弟的两个孩子不小心吃了给金匠准备的金鸟的鸟心和鸟肝,在得知事情真相后,为人嫉妒、心狠手辣的金匠对弟弟进行了报复,谎称他的两个孩子和魔鬼勾结在了一起。编扫帚的父亲因为害怕魔鬼,便把孪生兄弟丢到了森林里。当孪生兄弟被其父亲丢到森林的那一刻起,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分离仪式便开始了,这标志着这孪生兄弟将要脱离前一个阶段的生活,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新生活。只不过在此篇故事里,孪生兄弟的分离仪式是被迫的,由父亲帮忙完成的。

但也有分离仪式是自己主动完成的。如《刺猬汉斯》这篇故事里,刺猬汉斯的分离仪式便是自己主动完成的。汉斯从生下来就是一只刺猬,他只能躺在火炉后面生活。在躺了整整八年之后,汉斯父亲赶集时给汉斯带回来了一个风笛,汉斯在拿到风笛之后又要求爸爸为自己准备了一只钉了铁掌的公鸡。当这两样东西备齐的时候,汉斯便骑上公鸡,带上风笛以及猪和驴主动告辞父亲,离家进入了森林之中。当汉斯告辞父亲,骑上公鸡进入森林的时候,汉斯的人生分离仪式也开始了,并且他的人生分离仪式是自己主动完成的。这标志着汉斯的人生礼仪已经脱离原来的模式,即将进入下一人生礼仪阶段。

在《格林童话》故事中,有很多篇故事都涉及到了人生礼仪中分离仪式这一阶段,如我们所熟知的《白雪公主》,当白雪公主被好心的猎人放了逃进森林之后,她人生的分离仪式也从此开始了。再如《蜂王》这篇童话故事中,开篇就直接写到“从前有两个王子,出门闯荡,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再也没回家。”以及《三根羽毛》《金鹅》《小偷何师傅》《强大的汉斯》等等故事都涉及到了分离仪式。只不过在人生的分离仪式上,有的是自己主动进行的人生分离,而有的则是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最后导致被迫进行人生的分离仪式,但结果都是相同的,分离仪式一开始,人们就面临着脱离前一个阶段,开始进入下一阶段的转折。

二、通过仪式

“被分离出来的人们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考验或训练,然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期间的人们处于两个阶段的中间状态,因而是危险的。既有可能被别人伤害,又有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被隔离起来。当人们认为他们已经经受了足够的考验,或失去了危险性,或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之后,才会被允许进入到下一阶段。”[2]因此,在人生礼仪的结构中,“通过礼仪”是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的,它既承接了人生的上一礼仪阶段,又为开启人生下一礼仪阶段做好了准备。

例如上文提到的《两兄弟》,当两个孪生兄弟的分离仪式完成之后,他们开始进入了人生的下一礼仪阶段,即通过仪式。孪生兄弟被迫离开家庭,走入森林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无数的考验和磨难。刚进森林时,孪生兄弟迷路了,被一位好心的猎人收养并抚养他们,还教他们打猎。在这个过程中,孪生兄弟处于两个阶段的中间状态,需要经受足够的考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养父猎人把他们带进森林,考验他们的打猎技术。当两个孩子都照猎人的要求完成涉猎之后,他们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了,这才允许进入到下一阶段。

又如《白雪公主》,当白雪公主走进大森林,跑进七个小矮人的木屋里时,白雪公主的分离仪式已经结束,开始正式进入下一个礼仪阶段――通过仪式。但是,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中间状态的白雪公主是危险的――她被继母伤害的可能性极大,只有当危险解除的时候,白雪公主才可以进入下一礼仪阶段。因此,白雪公主被隔离在了森林中七个小矮人的小木屋里。在处于两个阶段的中间状态中,白雪公主确实发生了三次危险,第一次危险和第二次危险都被小矮人解救了,但第三次危险发生的时候,小矮人解救不了了,直到王子的出现才解救了白雪公主,这时白雪公主真正失去了危险性,开始进入下一礼仪阶段。

在通过仪式完成之后,人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仪式的阶段。

三、(再)进入仪式

通过仪式完成之后,“重新被社会所接受的人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我们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人,无论是他的服装、服饰、发型,还是他的思想观念、责任、义务或权利,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3]所以,(再)进入仪式又可以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重新诞生。《格林童话》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生礼仪的故事中,都真实地展现了这一变化、蜕变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人一生所要经历的不同阶段后才能够可以进入的过程。

在《两兄弟》这篇故事里,孪生兄弟两人已经完成了分离仪式、通过仪式这两个阶段,最后展现出来的便是他们思想观念、责任上的改变,即他们告诉养父猎人,他们已真正学成了本领,可以到世界上去闯荡、去证明自己了。这也是他们的养父所希望看到的,通过仪式一完成,他们便转换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开始担当起肩上的责任。这是一个新的生命面貌的诞生。

《白雪公主》的(再)进入仪式,则是义务和权力的改变。当白雪公主被王子解救之后,已经脱离危险就进入了(再)进入仪式,这时白雪公主与王子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白雪公主与王子结婚之后,其身份由公主转变为王后,其权力以及义务也会随之改变。

西方学者范根纳普在《通过仪式》一书中指出:“任何社会里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4]如前所述,《格林童话》很多故事的确保留了人生礼仪三段结构的痕迹。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德国自中古至19世纪前的民间人生观念:人要从孩童阶段进入成人阶段,就必须经受一种生命形态的质的蜕变,从而才能开始新的生命阶段的生活。透过民俗这一时代的镜子和社会的窗口,我们也更能领会到这些童话故事编创背后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动因。

参考文献:

[1]钟书河。周作人文类编(5)[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663.

[2]、[3]、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4,194.

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 篇6

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格林童话》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书中有美丽的白雪公主,嫉妒心重的王后,聪明的三兄弟,善良的蠢儿,无所畏惧的王子,身世凄凉的幸运儿……无一不令我如临其境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格林童话》教会了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时刻帮助别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社会,奉献祖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