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数字化生命体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介绍了某型产品自动测试系统中系统软件的设计内容,创建了一种新型的系统软件结构,以降低TPS开发难度及缩短TPS开发周期。
【关键词】TPS开发及运行环境 仪器面板 软件设计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系统软件结构,以文本文件作为TPS文件,用于保存仪器面板信息,而仪器面板则以测试结果为设计对象。TPS开发人员只需要熟悉调试流程,即可在TPS开发环境中编辑TPS文件。测试的执行控制工作则由TPS运行环境负责。
1 系统软件概述
1.1 系统软件结构
系统软件主要由TPS测试文件、TPS开发及运行环境(程序)、仪器面板(库)等几部分组成。
1.2 TPS测试文件
TPS测试文件由一个三层的树状结构构成。第一层用于保存被测试对象信息及适配接口信息,第二层对应测试项目信息,第三层则包含每个测试项目中的具体测试动作、判读等内容。
系统软件采用Microsoft-Excel(.xls)文件作为TPS测试文件类型,以被测试对象的调试工艺为依据进行测试命令开发。Excel文件属性及首个工作表用于保存被测试对象信息及适配接口信息;从第二个工作表开始,工作表属性用于保存各个测试项目信息,工作表内空间用于保存该测试项目中的具体测试命令等信息。TPS测试文件内容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TPS开发数据结构
TPS开发及运行环境是可执行桌面程序,具备交互界面,可以响应用户操作以完成TPS文件项目的编辑操作,并且负责测试流程的控制工作;另外,通过调用仪器面板库,可以完成测试命令的编辑或执行等工作。
为了满足不同仪器面板对于数据类型及数量的不同使用需求,本系统软件采用字符串作为程序间通讯数据。
命令字符串形式例如“13\0\0\0\1\0x00 100000\ECHO\...”,字符串中各种类型数据通过字符“\”进行间隔,数据与字符串之间的分解、合并、类型转换等操作由通用函数完成。
命令字符串中,首个单元数据(例如“13”),由主程序进行解析,与主程序为各仪器面板分配的宏定义一致,命令字符串中的后续单元,由仪器面板函数自行解析其含义。
2.1 仪器面板调用过程
仪器面板库以动态链接库(.dll)及导入库(.lib)进行封装,主程序在初始化、命令编辑、命令执行等几个阶段,均需要对仪器面板库函数进行调用。
2.2 主程序初始化阶段
主程序初始化阶段,会查询注册表中的仪器面板库路径并加载,然后返回模块ID,当执行完成各模块的面板资源载入函数后,即可获得面板资源句柄,并创建命令生成面板。
在进行测试命令编辑时,主程序首先将测试命令读取出来并显示在Table控件中;当用户具体编辑某条命令时,主程序首先将待编辑命令对应的面板激活,并将命令字符串传递给仪器面板库函数,用于命令回显;当用户配置好仪器功能参数后,点击生成命令,从而关闭仪器面板界面并更新待编辑的测试命令。
2.4 面板更新阶段
仪器面板激活后,需要对部分控件的状态进行实时的更新。因此,主程序创建一个异步定时器,在异步定时器响应函数中,会调用对应的面板更新函数。面板更新阶段仪器面板调用流程图如图2所示。
2.5 命令执行阶段
在执行测试命令时,主程序首先将测试命令读取出来,然后传递给命令对应的仪器面板库函数去执行。命令执行阶段仪器面板调用流程图如图3所示。
3 仪器面板接口功能设计
3.1 面板资源初始化
面板初始化通过调用CVI函数实现,负责载入仪器面板资源,并返回面板句柄,程序示意图如图4所示。
3.2 命令字符串生成、回显及翻译
仪器面板控件和命令字符串之间具备对应关系,其映射方式由面板开发人员自行决定。在命令生成时,程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获取各控件的数值或状态,依次写入到命令字符串中;在命令回显时,按照同样的循序,将命令字符串中各单元的数值提取出来,并作为参数对控件进行设置。另外,为了方便编辑命令,需要为用户显示可读的命令翻译语句,其翻译过程由仪器面板模块完成。
仪器面板模块提供三个接口函数,以实现控件到字符串的命令生成、字符串到控件的命令回显,以及命令字符串的可读语句翻译。
4 总结
本系统软件结构使得TPS开发人员无需掌握程序编写和调试能力,可以大幅降低TPS开发难度并缩减TPS开发周期,非常适合在多组件、小批量的生产活动中使用。
[1]王建新。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测试技术及工程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 数字化管理 高校后勤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后勤数字化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
在现代信息社会,作为高校正常运行的条件和保障,后勤服务在迎接现代化功能要求的同时,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探索已变得越来越引人瞩目。
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而得到实现的管理现代化,是后勤管理数字化的核心。在现代信息社会,后勤管理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更是一种必要的选择。①在对高校后勤管理的价值审视中,其重要地位主要在三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从社会价值出发,高校后勤管理的改进必然也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其次,从经济价值出发,后勤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现代高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及综合实力;最后,从教育价值出发,后勤管理应该与提高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品质、现代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现代高校为适应时展需要,建立起适应高校整体发展的后勤数字化平台服务系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命题,不仅有助于满足信息化时代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有助于我国高校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看齐。②显然,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高校后勤管理整合模式开发应用,离不开高校发展战略与后勤管理决策的整合路径探索。因此,高校发展战略及教育发展决策对后勤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③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高校教学、科研乃至社会培训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数字化趋势,后勤管理该如何适应这一改革趋势,是摆在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
2 技术化背景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沿革
高校是高新技术、尖端技术研究开发地之一,是人才荟萃的地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科技开发上,使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在后勤管理上,更应该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集思广益,建立长效机制。
后勤管理改革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本质上看,高校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教育环境为依托、教育资源流动为命脉的复合生态系统;而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则是一个综合的数字化系统。这个数字化系统将融合后勤管理的生态管理模式与体系,体现现代经济思维方式和习惯,以及在管理服务中的人文氛围。与此同时,数字化管理还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促进科学管理模式的形成,并建立起在社会资源利用与内部成本核算中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体现管理的和谐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然而,任何一种变革,都有它自身的逻辑和发展规律。
从发展历程来看,人类迄今为止经历的三次信息化浪潮,第一次是一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相继在数千年之间完成,推动了人类技术与文化的跳跃式发展;第二次发端于十七世纪的英国继而扩散到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第三次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数字化革命,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信息化浪潮。这种浪潮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果说二十年以前,人们还只是在理论上探讨信息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到了21世纪的今天,则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数字电视、信用卡结账、公家车的刷卡交费、汽车卫星导航、网上购物、微信等等,无不显示着数字化革命的深刻影响。无论从信息传播的质与量上看,都远远超出了十九世纪以前人类的想象。即使是传统的工业,如制造业,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在迅速地向数字化靠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维打印技术的产生,其工作流程是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的技术,最终能够像复印机一样,制造出实体模型,包括能够真实使用的枪支、汽车乃至于建筑,因而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工业技术的核心,其本质就是信息技术取代了人力。在美国,为了巩固其在世界数字化进程中的霸主地位,奥巴马政府每年投资数亿美元以支持大数据的研究计划。英国、德国、日本等高科技领先国家也纷纷效仿,以占有全球数字化竞争的一席之地。在如此背景之下,我国政府作为对数字化时代的回应,要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高等院校应该承担起数字化创新的历史责任,以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作为数字化革新之核心力量的高校,后勤部门理应作出有力的回应。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越来越成为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地,高校后勤则承当这应有的责任,它提供了教学、科研以及师生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包括了方方面面,如教室、实验室、各种耗材、医疗、水、电、环卫、修缮等等。虽然这些服务从本质上看,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性特点,常常将这些属于社会服务的项目纳入单位管辖之内,自成系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格局的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其优势在于一切都在自我控制的范围内,较少受到社会波动的影响;不足则是人员比较臃肿,且对一个大社会的有序运行是不利的。④上个世纪80~90年代,曾出现过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趋势,即让后勤工作脱离高校管理,把它委托给社会,因为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而未能成功实施。如今,后勤工作依然是高校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高校师生对于高校后勤工作的评价,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与后勤管理模式的相对落后是分不开的。后勤工作事无巨细,任劳任怨,却得不到好评,当然也并非师生刁难,而是比较的结果,其比较的对象,其中之一便是社会的质量在数字化推动下,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高校后勤改革必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跨越。
从数字化对于后勤工作的便利来说,仅从网上购物来谈,如果某科研单位需要购买仪器,网上一查,何止货比三家,付款是有保障的,可以货到付款,也可以不满意退货,还可以随时跟踪发货进度,与接待员保持通讯畅通,单就这一点,缺乏数字化管理的高校后勤恐怕就难以对师生做到这样的便捷。因此,后勤工作想要跟上时代步伐,数字化道路是必然之选。
3 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功能整合前景与价值认定
作为现代数字化革命先导的,是由工业化革命推动的社会分工与整合的不断完善。因此,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看,高校后勤并非高校运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乃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如前所述,我国高校的特殊处境,是特殊历史阶段社会功能条块分割的结果。国内高校后勤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化尝试,因各种原因,乃至出现的弊端难以克服而未能成功。故此,后勤依旧是高校管理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随着数字化革命的到来,高校后勤与社会服务在更高层面的整合通融机会已经成熟了。这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服务业已经转向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管理手段来实现,从而给予高校后勤向节约型、便捷性、高效率、高质量服务目标迈进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化与模式化挑战。
其一,传统手工已迅速被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所取代。随着现代社会的数字化革命,后勤设施设备的数字化跟进步伐是迅速的,在校园环卫方面,有自动化的修剪机,有生活垃圾的自动压缩装载机;在后勤安保方面,有自动化门禁刷卡及监视系统;在后勤食堂管理运作上,不用说全自动的洗碗机、消毒机等等,智能化的米饭生产、蒸柜、炒菜机也相继问世。所有这些改变,都显示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数字化革命同步发展的趋势。这种机遇对高校后勤也提出了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对后勤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更高要求。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挑战。尤为关键的是,高校后勤将在何种程度上,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适应性变化和革命性推进。
其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要求。总的来说,传统后勤的管理模式是与传统的高校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但在数字化高校建设中,后勤管理的数字化模式跟进则势在必行,它包括各种信息的截获、校验、控制、分配、评价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实现,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必然。从数字化运作机制上看,后勤管理整合模式的数字化实现,首先有赖于全球互联网及高校局域网的实现,建立后勤联系网站,开发和配套现代餐饮管理软件、学生公寓管理软件、设备维护网络联系平台、商业支付软件系统等。更进一步的则是移动后勤服务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使得质量与效率整合提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后勤管理整合模式的数字化模块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为后勤内部管理系统,包括工作章程与流程平台、业绩与评价评价、意见与回复平台,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该模块应能够反映高校顶层管理部门的直接督导与人事接洽。二是后勤数字化管理系统,它将成为后勤数字化技术的核心模块,其主要功能是建立全校师生基础信息平台、校园房产地产信息平台、各类设备管理跟踪平台、校园绿化设施平台、水电信息平台等等。三为后勤服务系统,包括通知公告平台、各类动态服务平台、服务反馈平台等,主要反映后勤服务诉求与师生沟通信息,做到及时反映需求信息与服务反馈。
总体而言,要实现高校后勤整合模式的数字化革命,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澄清后勤管理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顶层设计部门的积极思考、支持及兄弟部门的通力合作。从社会效益上看,高校后勤管理整合模式的数字化改革,一方面将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发展目标与后勤能效,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另一方也将为整个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和表率。从经济效益上看,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改革,有利于更科学的内部成本核算、有效的社会资源利用、合理的生态管理模式运作及节能环保的后勤管理文化建设,特别是经济效益将在合理的资金与能源使用额度上得到充分体现,包括水、电、材、地、粮、油等重点项目将获得更有效的配置和管理,其他硬件设施与损耗也将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达成节能、环保、高效的后勤管理目标。⑤从节约这个角度看,由于经济的发展代价,已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而如何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也将成为数字化建设面对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 刘海。高校后勤生态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内蕴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53-55.
② 邵腾伟,谢云成。“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在高校“节能减排”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20.
③ 苗勇毅。数字化管理在高校后勤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7-69.
Abstract: Assets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s the production data that bring expected revenue to enterprise. Only through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use of assets,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enterprise will be achieved, market competitiveness will be enhanc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digitizing, traditional asset management method no longer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grid. The use of whole life cycle management in digital process was thought.
关键词: 数字化变电站;资产管理;全寿命周期
Key words: digital substation;asset management;whole life cycle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162-02
0 引言
变电站实行数字化是传统电网迈向智能化的必经阶段,而在数字化的进程当中必须随之转变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转而利用资产全寿命周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更加注重资产的长期效益,在管理当中通过技术和创新管理方式,进而对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的规划和安排,最终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和发展现状
1.1 特征分析 数字化的变电站具有以下六大基本特征:
第一,数字化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及电流互感器和常规的电磁式互感器不同,前者主要利用了全数字和光纤的信号采集系统,比之常规互感器更加具有优越性。数字化的互感器在运行当中受到短路、开路等现象的影响较小,而且不会产生饱和情况。
第二,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具体说来就是利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处理信号回路和控制回路。通过数字化的作用能够对回路进行有效的编程和控制,并且以这种方式替代常规的继电器。针对断路器、接地开关等均使用光机电一体化进行设计,以达到分合时间点的最优化,而且常规的控制电缆被光纤代替而进行通信的输入工作。
第三,二次设备的网络化。这主要利用了全数字或者光纤信号的新型微机装置,将保护装置、计量装置、同期装置等进行标准化、模块化的结构,实现设备之间通过网络而达到高速通信的目的。
第四,通信标准统一化。为了保障信息进行顺畅的交换和传递,以及达到不同装置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所以可以选择使用IEC61850标准。如此所有的设备之间既可以保障通信的标准统一化,又能够增加互操作性。
第五,传输介质光纤化。光纤取代了所有的使用传统方式的控制电缆、信号电缆等,并且光纤和设备的数目大致相当,安装方式简单而便利,有效的实现了强弱电之间的物理隔离。
第六,信息应用集成化。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各监测单元的集成以及和计算机监控系统之间的融合。并且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为之后的维修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支持,提高了状态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以及进行状态检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变电站数字化进程加快,各大电力公司也正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并且随着电子式光电式互感器技术、微机保护、IEC61850标准的颁布等,也进一步加快了数字化的进程。总体说来我国目前变电站的数字化进程主要还是依靠技术进行推动,经济性的作用不强研究也较为缺乏。要加快推动变电站的数字化进程,最主要的还是控制数字化进程当中的成本消耗,并且保障推行数字化之后在运行可靠性、人员效率、资产效益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高。反之,则可能会影响进程。
2 数字化变电站LCM的实施条件和目标
实施LCM管理就是建立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理念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形式,其能够在投资、技术、运行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保障技术的先进性和运行的可靠性,又能够对资产进行统一、连续、共通式的管理,并且通过对业主、供货商、运维方三方关系的协调,最终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2.1 实施LCM的有利条件 第一,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数字化技术不仅有利于在设计和施工当中创建更加有用和准确的初始信息,包括基础台账、施工费用等,而且在设备的运行期间也能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比如设备状况、可靠性、投入等信息。第二,管理设备信息。在IEC61850标准的基础之上,对于设备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保障整个寿命周期每个阶段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一切建立在信息之上的评估和分析的可信性,诸如设备状态评价。第三,网络计算机的使用保障了信息共享,以及提高获取个性化信息的便利性,这也有利于LCM的管理实施。
2.2 LCM的目标体系 进行数字化变电站LCM的目标体系构建,最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技术性目标。技术性要求变电站的设备和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发挥其优势作用,在进行施工和安装之时保障质量。其次,经济性目标。经济性要求考虑全寿命周期的有关成本和收益,具体包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等,以及运营收益、投资回报率等。最后,可靠性目标。主要是指以保障设备的良好性能,维持正常的运行为前提,最大限度的增加其寿命。
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而且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矛盾或者冲突。目前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体系研究还不够完善,主要集中在对技术和可靠性之上的研究,经济性目标体系的研究相对缺乏。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在全寿命周期内对于三个目标体系进行统筹考虑,促进三者之间和谐共同发展。如图1是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标体系。
3 LCM的措施手段
3.1 强化设计采购阶段的质量控制和决策 资产全寿命周期当中每个阶段影响力不同,通常情况都是前期影响大于后期,并且逐渐呈现一种递减规律。而设计采购阶段作为资产全寿命周期当中影响力很大的一个部分,也是资产LCM管理的一个重点阶段。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以及设备选择之时,必须充分考虑之后的维护成本以及运行的可靠性。在数字化的进程当中会运用到大量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采用了最新和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对于运行经验上国内外都较为缺乏,能够借鉴的部分不多。因此就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标准进行,提高检测作用加强监督管理。进行招标采购之时要遵循质量最优原则,并且通过严格的检测和考察之后再进行采购,以保障设备在寿命周期内能够正常运转,甚至超出预期的周期。
3.2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在数字化的进程当中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要逐渐打破部门限制,提高部门之间的合作,并且在资产全寿命管理理念的指导之下,将设备状态和寿命的评估以及成本的核算结合在一起。同时要完善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以保障为所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并且还应该在三个目标体系的前提之下,完善和修订标准,从而达到管理规范化、流程标准化、职责清晰化、工作程序化的要求。
3.3 充分利用状态检修模式 为了提高设备的寿命使用周期,保障性能良好,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状态检修。进行状态检修其主要就是根据设备信息的分析,对其运行状况、检修状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根据状态的评价和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检修。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检修的针对性,减少资源浪费和检修当中对设备造成的不必要伤害。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变电站的数字化进程当中使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能够有效的保障设备在良好的性能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邓永红。谈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变电站管理中的应用[J]. 企业家天地,2011,11:40.
[2]孙文艳。变电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苏海锋。配电系统规划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生物内核
一场数字化革命,把建筑师的灵感拓展到了有机的生命领域。在那些先锋派的建筑师看来,虚拟的数字与生命的DNA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字世界的每一个层面就像一个细胞质,不断地在分裂、重组、选择和融合,而这也预示了人类本身和生命本源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此,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建造中,数字可以在资源的有效控制和有限分配中显现出无穷的潜力,这也是为什么数码建筑师总是很着迷于自然生物形态的原因之一。而数字化工具与媒材的进步也进一步改变了设计的行径,使得建筑师可以运用繁复的曲线与形式来模塑近似生物的建筑物。
KOL/MAC工作室“升起的摩天大楼”(RESI-RISE)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的不规则楼房骨架,使其看起来像一个用复合材料建成的金属梁架,上面许多移动住房单元,则像一个永恒的生物躯体。骨架随居住者的流动而被充满或者清空,新个体进驻或是离开,内体都会随之改变。而最近,OMA为阿联酋设计的拉斯阿尔卡麦会展中心则形如星球大战中的DEATH STAR,在有众多功能需求的情况下,挑战着纯圆形建筑可能达到的极限。
表皮革命
当有机体来势汹汹地形成建筑体时,原本着重骨骼架构的焦点也已移转到建筑表皮之上。在最新的数码设计中,表皮扮演着实体和譬喻的双重角色。它是多层次、多功能的生命体,因此也充满着各种趣味。各种复杂的表皮形式被赋予建筑体,由此改变着建筑物的意涵、功能与层次。研究开发出来的新材质能够对光、热与机械压力作出响应。半透明与变易性取代了透明与经久不变,外层的包覆与内部的形体保持若距离。可变动调节的薄膜埋藏着数位与机械化的网络。几层薄的材质面经过折叠、弯曲或者注入空气之后,成为可承载重量的结构。
2007年开幕的新蓬皮杜中心分馆中,那流畅、庞大的圆弧拉力罩式屋顶形状来自农民戴的斗笠,拉力结构系统所支撑的外壳以半透明的玻璃纤维,打造出铁氟龙成分薄膜的六角形模块,展现了建筑与文化间难分难舍的张力。
数码建筑设计的先驱之一,建筑师Greg Lynn尝试着经由弯曲及伸张建筑物外墙来捕捉时间。根据他“激发形态生命”的理念,数字化设计工具的运用使得三度空间的结构进入一个荡漾着力流波纹的空间。林恩对于其设计取代中性抽象空间的手法提出说明是“设计的文本成为一个活性的抽象空间,导引力流中的形态,这些力流被当做讯息储存在形态的轮廓中”。
超体逻辑
除了借助数字技术开发具有特别的生命肌体与表皮的建筑外,数字技术内在的数理逻辑性也为建筑师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由荷兰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Kas Oosterhuis领导的ONL数码建筑设计事务所就因在设计和建造中融入了高超的交互式数字化设计技术而闻名国际,他们对设计直觉、数字可编程模型与生产过程的逻辑之间的前沿探索,影响了如今新一代的荷兰建筑师。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直觉性,大众化生产,从文件到工厂的程序”。在这种程序中,ONL建立起一种革新性的连接,即连接于合作化设计过程中的直觉性和参数三维模型的生产过程的逻辑性。随着今年的“赫辛座舱”和“隔声屏障”这个长达好几公里的汽车展示厅项目的完工,Kas Oosterhuis的超体逻辑数码建筑设计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迈入了传感建筑的研究,他们计划在未来的几年内,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上完成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传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