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有哪些?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保护环境的知识最新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教育;探讨
一、初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和意识。作为教育事业单位更应该引导学生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注意观察身边环境的变化,将环境保护渗透到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对此我们可以主要以生物学科为主,利用生物学科本身的优势所在,普及环境教育相关的文化知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共创绿色家园。
1.初中生物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就是以学生问载体,环境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们要用知识的力量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人民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普及和培养环境保护相关的人才力量,建立以环保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目前环境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考验。环境保护在“九五”计划之中被明确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围绕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法规等进行展开。
2.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存在的关系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和各大企业寻求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而其结果却大多不尽如人意。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是各大污染源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还有就是目前治理污染的技术不够成熟。对此近年来很多教育者提出在生物教育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让初中生更清楚的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在其内心产生危机感,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3.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
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生物教育内容其目的是让初中生初步学习环境与生物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所在。对此生物老师要对环境保护这一方面的教育素材进行充分的运用,了解各大违规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师还要善于举现实存在的例子,如植被多的地方会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理论就是植被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影响的,所以要对坡地、沙地实施植树造林,减少其肥沃土壤的流失;苔藓植物对环境的敏感度相当高,其可以作为活体空气污染检测指示器。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力巨大,不可降解塑料埋在土壤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消失,由于其不透水也不透气严重的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只要生存在地球上那么每个人都要接触和呼吸空气,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更是巨大,其主要的污染源主要是汽车、火力发电站、供暖公司等由于燃烧不彻底生成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其还会形成酸雨对建筑物造成腐蚀。
二、初中生物渗透教育的基本要求
1.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达成基本共识
以前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那段时间为了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而大量的砍伐树木、开采矿物、捕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以及各大工厂大量的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生物圈平衡达到破坏。大气污染主要原因就是污染物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的空气浓度,让人和动物的一些器官发生病变,从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抵抗力差一点的会出现严重的疾病。
2.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公共意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对于保护环境不要只是空喊口号,等到真正面对利益与污染选择的时候,还有几个人能够坚守本心,所以空喊口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对国民素质进行改变,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学校制定初中生物渗透教育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从思想向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从小众到大众的扩算式教育。
3.利用社会对生物教育的渗透
让学生参加较多的环境保护类的公益活动,如环境日、植树节等再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给初中生布置一些当地环境监测统计类的课题,让其对周边环境变化进行调查研究。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公共场所打扫卫生、海边捡拾垃圾等活动,激发初中生对环境保护愿望与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热爱环保这一公益活动。
4.规范日常行为
地球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不能有效改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待人类的命运将是彻底灭亡,呼吁每一位公民请不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句空话,对于环境保护无小事,我们要从身边最常见的污染现象入手,如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处理等都是有效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做到全民保护环境的程度。学生作为校园与社会最大的媒介因素其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更是重中之重,学校更要紧抓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也是生物学科对学生教育最重要部分,每一个人都要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明天更好的环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赵功伟。生态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环境教育。2010(12)
[2]葛长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0(07)
关键词:环保意识;化学;教育教学;渗透;策略;探析
一、现状
环境保护教育非常重要。如何科学的保护环境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环保化学教育,了解其原理才能补救和保护。我们要在化学的课堂里、活动课里和实践课中不断研究如何使用化学知识以保护好环境,提高学生环境保护能力与意识[1]。
二、具体措施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我们面临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土壤沙漠化这些问题与化学都息息相关,从污染物成分来看百分之九十其实都是化学物质,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必然要采用化学手段[2]。那么我们化学课程设置里就应该把环保知识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
(二)让学生重视化学对于环保的重要
经济、工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比如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过多,出现酸雨,酸雨又让土壤酸化,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面积减少,二氧化碳不能及时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分解,这又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温上升,又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失调等,一个环境因素被破坏往往会导致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人类、动物、植物生存受到威胁。所以,一定要先让学生理解学好化学才能正确的保护环境。
(三)利用环保知识在高考中及平时教学中的习题进行教育
教师应该利用好平时的教学习题,将环保知识与考试和作业联系起来,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让学生能关注环保、关注自然。教师鼓励学生去了解环保常识、知识,把理论与环保实践结合起来。
(四)多开展环保课外活动
比如说在一些环保日,像植树节,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森林里知识,顺便讲解植物在自然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随后可以讲解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知识,让学生明白这些化学知识也能理解植物在人类生态环境中有多重要,引导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五)结合当地区污染实况,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城市污染很严重,几乎每一座城市会有工厂,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污染地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环境污染有多可怕,才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环保问题,并讲解污染原理,与学生讨论,制定环保策略,进行深入的环教育,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想要保护好环境,就好有强大知识储备,让学生能更用心的学习化学。
三、结语
虽然我们化学教学的环保内容与考试的联系不大,但是保护环境,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这不是一场考试可以决定的,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保护教育力度必修加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才能让世界未来更美好。
作者:惠友忠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何晶。浅析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247-248.
[2]郭艳涛。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8:121-122.
关键词:企业;环境保护;环境管理;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2
一、我国企业在环保管理上面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环保这一词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之中,大众对环保也不在陌生,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而言,虽然我国政府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区来的,我国的企业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根本就没有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由于长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即使目前我国政府要求我国企业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的发展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上现如今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部分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发展,在经济利益为的驱使下,把企业的利润看成是企业的全部,全然不顾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将环境保护搁置一旁,忽视企业应尽的环境责任,更有甚者,甚至都不知道企业还有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意识相对的薄弱。例如,新安股份2013年被爆出涉嫌严重污染京杭大运河,造成这一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某些高层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最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
2015年1月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新的环境保护法给相关的执法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用于改变目前企业环境保护现状的执法利器。即使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依然有不少企业跟环境保护法玩起了游击战,钻法律的空子。就拿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被视为污染高发区的化工业来说,如果我们按照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来对我国的化工行业进行考核的话,那么能够达标的实际化工行业的数量只有不到总数的30%[1]。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化工企业都逃过了监测,由于化工企业主要的污染就是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三废(即废水、废气与废渣),通常一些大型的化工企业由于三废的排放量较大,他们往往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监测的重点对象,因此他们通常会建立一些专门处理三废的净化车间。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化工企业,由于其排放量相对较小,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往往都会忽视对他们的监测,由于忽略对他们的监测,导致这些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没有经过出口就直接进行排放。另外,部分企业在环保监管的重压之下,进行了“环保迁移”,且目前这种环保迁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就是南区北移,主要是之前在苏浙地带的化工企业向北迁移;第二就是东区西移,主要就是之前位于华东地区的化工企业目前纷纷在我国西部投资建厂;第三就是高区低移,主要就是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将所需环保成本较高的产品转移为所需成本较低的产品。
(三)社会评价体系及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构建企业履行环保责任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且已经逐渐开始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运行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评价过程不均衡,评价信息不对称,评价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从而就却弱了其应用的约束及激励作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面影响了我国化工企业履行自身环境保护的责任的效率。此外,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监督机制还是不很健全,即使相关企业没有履行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也没有遭到社会各方面的指责,特别是其生产的相关产品,我们的消费者也没有做到自觉去进行抵制。同时,具有市场监督功能的相关政府部门及我国各大社会媒体机构通常也没有能及时公正的对具体的情况予以通报,这就进一步纵容了这部分企业肆意逃避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员环保意识
首先,就是我们需要加强培养我们企业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我国各地区相关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一些关于环保主题的培训,同时要明确规定我国各地区各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参加培训,从而增加他们的环保意识。其次,我国各大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环保意识的培训,要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在我国在出台新的环保政策之后,我国的各大企业更要积极举办关于新《环境保护法》的专题培训及专题讲座,同时,在相关的培训及讲座结束之后,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培训人员的考核,考核不能走形式,要贯彻落实,要确保参加培训的各员工学习好与掌握好新《环境保护法》的各方面内容及细节,从而做到知法守法,自觉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及义务,从而从根源上面有效的降低企业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为实现企业的达标排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就是我国的政府部门要及相关的新闻媒介要积极组织关于宣传环保的活动,例如各地区环保部门、社区及相关的媒体机构应该在有些特殊的日子(例如世界环保日与植树周等)联合主办一些关于环保的活动,对一些违法的企业要进行及时的曝光,通过一些具体案例的曝光,可以使我们的群众加深对这些不好企业的印象,自觉抵制购买其生产的产品,最终达到让相关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履行他们应尽的环保责任,促进其自身更好的发展。例如大北农集团相关部门领导经常会组织召开关于环境保护的会议,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这同时也是大北农集团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
首先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从而促进我国企业自身自觉履行其应尽的环境责任。健全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促使我国的企业更好的履行自身应尽的环境责任,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规制成本。第一,我国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适应我国目前国情的法律体系。第二,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完善各项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例如环境保护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制度等其他的基本规章制度[2]。第三,我根据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要对那些过时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法律法规要进行及时的修改及废除,从而保障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其次,企业自身应该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逐渐淘汰一些高耗能及高污染的设施设备。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上的一切矛盾只能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在这一背景下面,我们的部分企业的根本就没有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廉价的生产工艺及设备,虽然企业的利润及我国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但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同时被污染了。因此,我们的企业要优化工艺流程,更新老化的设施设备,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企业自身也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开发一些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加大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度。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招聘力度,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相关方面的人才,同时,我们的企业还应该与本地区各大高校进行深入的合作,联合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
(三)加大社会相关组织的监督力度
非政府组织作为我国社会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组织实体,与政党及教会等其他的社会组织相比,非政府组织通常更具公共性及开放性,因此其在我国公共治理的框架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环境保护协会及消费者保护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要发挥其应尽的责任,例如,他们要加大对相关企业的审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我们的广大消费者、相关投资者、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及企业的相关员工等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些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对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我们的大众传媒要在全面宣传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相关知识方面的舆论导向作用,从而使得我国全体成员,包括我们的政府官员、企业高层及普通民众,均可以对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对于那些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我们的媒体也要进行正面的报道及宣传,同时,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也要进行特殊的奖励,并给与其一定的政策优惠,从而对其他的企业起到一定的激励的作用,促进我们的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当中的一员,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担。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代,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环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新技术应用到社会工业特别是化工行业之中,引发了越来越的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化学是引起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就必须在化学教育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因此如何在学校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的第一步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适当的加入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目前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http://知识可以和环境保护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臭氧的性质时,就要利用好它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介绍它的产生和消耗条件原理、以及在阻隔紫外线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臭氧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后教师再讲解目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臭氧破坏的基本原理、防护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形成与日常生活形成联系,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学习醛类物质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资料,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醛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了解醛类物质污染环境的对人体的严重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挖掘环境保护知识,自动的学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若干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调查学校附近河水、海水或者自来水的水质情况,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相关质量参数;然后再引导学生查阅图书或者网络资料,学会分析水质情况,评价当地水质受污染状况;最后让学生上交总结报告。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大量环境保护信息,对环境污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学习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3.利用化学习题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习题中加入环保知识是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一个十分有效地方法。学生每天都要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化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习题时应该注意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知识习题的练习,而这些习题中通常有大量环保相关介绍知识,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对环境污染方面的认识,学会大量保护环境的手段和措施。例如计算含烃类物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习题,可以介绍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引发的全球温度上升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如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节约化学药品,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需要用到各种化学试剂药品,其中有不少药品含有毒性或者价格昂贵,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节约使用化学药品,尽量使用最少的试剂药品做出最佳的实验效果,防止浪费化学药品资源、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将污染环境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避免有毒药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例如在钠在水中反应的实验中,由于钠是比较贵的金属,而且如果取量过多还容易剧烈反应而烫伤人,因此必须较少用量。再如浓硝酸、浓盐酸等经常在实验中用到的试剂,极易挥发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节约化学药品的意识。
2.引导废品回收处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能力
化学工业中废气、废液、有毒化学品等的排放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未经处理的化学品能够污染水源、土壤、大气等等,极有可能伤害人体、引发各种疾病,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都因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废弃物处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防止污染破坏环境。例如在实验室设置废液回收罐,收集废弃试剂集中处理;有毒化学品不能随意排放,必须要回收处理。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三、总结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校本课程 乡土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20-01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知识,有效指导学生日常行动具有积极作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渗透环境教育,让他们对气候变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并自觉指导行动,提高教学效果和环保意识。
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强环保意识,有效指导日常行动,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中通过对气候变化、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环保意识。
(二)推动教学顺利进行
为有效落实环境教育,教学中应采取有效对策,创设教学情境,开发校本资源,对乡土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并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推动教学顺利进行,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知识。
(三)提升地理教学价值
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并有效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同时还能让学生关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必要技能,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还能提升地理课堂教学价值。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
为有效落实环境教育,指导学生日常行动,切实提高环保意识,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因素,发挥引导作用,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全球气候变化这节内容学习时,先为学生展示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然后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后天》教学影片和相关图片,通过这些情境导入,让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一定了解。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气候变暖的成因有哪些?会带来哪些利与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发表意见。最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伐木商、环保组织成员等不同角色,让他们就减缓温室气体效应提出建议和对策。通过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有效渗透环境教育,使他们树立环保观念,有效指导学生日常行动。
(二)开发校本课程,挖掘环保教学资源
校本资源具有本校特色,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独特的作用。每所学校都有独特的地理资源,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常州市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开发《走进常州,保护绿水青山》的校本资源,以当地环境保护为突破口,挖掘当地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指导环保行动。
(三)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离不开当地实际,学生环境保护也应该是本地行动,环境教育要从爱护家园入手。为此,教学中应结合当地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家乡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亲自调查和研究,分析当地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有效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常州市河流保护现状,收集资料,分析当地河流保护的不足、面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保护当地河流建言献策。这样不仅能增强环保意识,还能引导周围人关注环境问题,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一草一木,有效保护当地环境。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技能
重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例如,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节水节电活动,引导学生购买绿色产品,支援绿色环保工业发展,不用塑料袋,多骑自行车,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还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分析、大气质量检测等。结合国际湿地日、环境日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爱护自然,保护动物植物。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还能起到引导和推广作用,让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更好指导人们日常行动。
三、结束语
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对策,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有效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Web2.0时代的知识分享模式
1、Web2.0主要理念
Web2.0 主要是相对Web1.0的概念。Web1.0以数据为核心,将信息等通过技术和商业的力量放上网。而Web2.0以人为出发点,将知识,通过每个用户浏览求知的力量,有机组织起来,在这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伴随着网络社区及周边衍生的网络产品出现,一个不仅“可读”,而且“可写”和“可交互”的互联网正在更新。Web2.0正在让互联网逐渐找回其真正含义: 浏览者不只是读者,也应该是作者;不该只是在网上冲浪,更可以成为波浪制造者。其中主要包括:个人博客、站点摘要、百科全书、网摘、社会网络、对等联网、即时通讯等。
2、Web2.0环境下的知识分享与新“著作”模式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QQ问问等,各门户网站纷纷开通自己的互动问答知识分享平台,以分享知识之名,调动网民智慧,使人可以更高效且有针对性地获得所需知识。“分享千万人的智慧”“总有一个人知道你的答案”,这些网站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用户根据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问,通过积分奖励机制调动网民,获得该问题的答案。同时,这些答案再会成为搜索结果,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达到分享知识的目的。
更进一步,如百度更是推出了“百度百科”这样的网络百科全书式的网络辞典。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网络百科。通过倡议平等、协作、分享、自由的互联网精神,提倡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百科全书,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为用户提供一个创造性的网络平台,强调用户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充分调动互联网所有用户的力量,汇聚上亿用户的头脑智慧,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实现与搜索引擎的完美结合,从不同的层次上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二、Web2.0时代的“类著作”知识分享特点
1、创作的群体性
如上述Web2.0时代的知识分享,就是基于Wiki的一种超文本系统,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这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络系统,可以在网上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其代价远比传统网络文本小;同时系统还支持和帮助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最后,系统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Wiki方便及开放的特点可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知识。
以百科平台为例,每一分钟都有人提问,甚至附带积分悬赏。而此时浏览者均可回答,最后由提问者挑选最佳答案,并兑现积分回报。系统甚至发展到每个人可创作新词条,或者对已有词条进行编辑、修改、补充。无数隐形“作者”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知识的梳理,文献的写作,修改,并最终形成一个网络知识体系。
2、“作者”的业余性及创作动机
这种网络“类著作”必然催生无数非专业作家,他们往往仅是普通用户,基于自身知识体系作答,或通过网络搜索答案再转述。在“快餐文化”的需求下,由于知识获得成本低,因而也提高了人们的热情与容忍度,而不过多考究知识来源甚至权源的合法性。事实上往往会面对尊重作者著作权却降低了网络传播权的速度和效率的问题。 在免费的环境中,也容易刺激更多主动的创作与分享。加之在网络实名制之前,网络使用者都是隐形的“作者”。难以确定的网络用户只要通过电脑与网络,就可以参与到其中。区别传统交流的模式,此时“作者”是分散的。
网络写作潮流催生了一批网络作家,他们作品传播依赖网络平台,尤其是在创作成长期更加希望利用网络这一免费共享途径,使自己的作品广为人知。人们如果基于对网络著作权严格的保护而不随意传播其作品反而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同样的情况在书面写作的作家创作初期也得到体现。Web2.0时代的知识分享与著作模式则是体现了对不同需求的客观性要求。
3、知识来源的复杂性
众多参与者在分享平台上进行问题解答与知识分享,除了依赖自身知识储备的应用,更多是不约而同地依赖于网络搜索引擎,通过网络搜索获得答案再提供给提问者。由此必然带来两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知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资料来源的不明。
网络平台上的提问分门别类,由于参与者的不确定性与信息量之巨,加之很多情况下知识的分享是以知识片段的形式,可能是某本书的部分内容,或者文章的某段落,一般人根本没有能力过多考究其来源。当然很多参与者的创作活动不涉及对于他人著作的使用,但不可忽视在Web2.0分享平台上存在大量利用他人著作的情形,而这些行为在现今网络发展阶段中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享受知识分享带来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高效率时,忽视知识来源,特别是把付费获得的的文本资料粘贴到网上,最终导致很多文章未经授权而被完整无偿分享,是否取得他人对该著作使用的合法授权,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等。免费分享并非意味着合理使用,其正常运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只是这个成本不需要直接由使用者支付,而是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由国家承担。Web2.0使知识分享与个人创作变得更简便,但因为网络技术上将著作权问题纳入考量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之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暂时仍难以解决网络使用者利用他人著作的风险问题。
网络著作权使用制度是著作权制度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是网络环境下各种著作权使用制度的发展和重新构建。必须明确,在网络环境下,因其基本制度、使用方式并没有改变,网络著作权使用制度仍要遵循传统制度框架,但基于网络的新特点和要求,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却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需要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形势重新调整和构建,以使其适应网络和文化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Web2.0时代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完善
1、回归著作权制度的核心
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由法条的立法宗旨可以看出,著作权法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为上位目标,并在制度上,既要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以及相关权益,也兼顾鼓励有益社会发展的创作与传播行为,为避免在制度上保护过度而导致著作权适用的限制,促进其对社会作用的发挥,调和私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笔者认为,为最终达到其上位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为著作权制度的核心。
当下的网络发展,为“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所有与著作使用和传播相关的产业都同样受益。利用网民智慧与力量,其中由于业余性与著作权保护意识的缺乏,往往会著作利用之时缺乏有效的注意,这需要通过宣传与教育辅以修正,这符合著作权的核心目的,基于人民利益,促进知识流通,自然有助于提高人民素质与国家文化发展。
Web2.0也许只是转瞬即逝的名词,但其在促进知识共享与著作的使用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与平台。回归著作权制度的核心,审视法律条文在网络时代适用的优势与欠缺,才可更好与时俱进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
2、著作权使用授权制度的完善
虽然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已经施行,但目前的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建设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显然不利于促进作品传播和繁荣版权产业。网络时代给集体管理制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应网络发展和著作数字化的趋势建构新的集体管理模式,逐步缓解我国著作权数字产业市场所面临的困局,促进版权产业许可市场的健全发展。结合本国实际和他国经验,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发展集体管理制度 :
第一,私人著作权市场的机会。著作权不仅仅具备文化传播的功能,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产业。因此,应该鼓励出版机构、网络百科全书服务平台运行商等建构私人的著作权交易市场,通过允许私人积极开发新型的在线许可模式,为我国文化产业交易市场寻找出路。对著作权人言,阻止网络侵权行为是一方面,积极利用wiki等新技术来实施许可行为显然更为关键。
第二,传统集体管理的升级。传统集体管理组织及其相关的行业协会可转变为著作权市场的服务者。我国集体管理组织当前的缺陷在于基础薄弱和技术落后,现有的集体管理组织针对的作品类型单一,申请和许可程序与网络时代快捷高效的要求相差甚远。官方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立法,建立“跨类型作品检索平台”。对于利用人而言,通过单一窗口不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搜寻成本,其取得许可的意愿也会相对提高;对于著作权人而言,单一窗口的便利性也使得利用人必须进一步证明其已尽到搜寻著作权人所在的义务,不得恣意主张合理使用,著作权亦可获得更好的保障。 因此,政府应鼓励与著作权相关的行业协会将精力集中于著作权市场的服务功能,这样可以形成科学高效的著作权市场。
3、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平衡知识分享与权利保护
通过知识共享模式对著作的使用,更容易形成一种“网络效应”,即越多人使用某种商品,则该商品的价值就会随着使用者的增加而升值。 因此,调整合理使用的界线,适用新时代的知识传播与著作使用模式,可以极大地增加作品的流通性,进而形成网络效应,而权利人可以通过提供相关配套服务或者开发后续产品来收回成本获取利润。作品创作所必不可少的公共领域不但没有萎缩反不而扩大。
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规定采用的是“列举模式”,这种规定过于具体,缺乏灵活,可能使符合合理使用的行为被排除。笔者认为,我国立法上应该有一个判断的原则和标准,使合理使用判断具有弹性与概括性,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不改进将很难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美国的“合理使用四要素”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仍是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推崇的做法。 笔者认为,对于要素一与要素四,我国立法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从而借鉴。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列举了十二种合理使用的情形,《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列举了八种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理使用情形,第七条单列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合理使用情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六、十七条规定了软件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权利人的权利范围及合理使用的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呈现不断发展变化之势,列举式立法暴露出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的束手无策。采用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立法体例显然更有利于合理使用制度的构建,也更有利于裁判者正确地适用法律解决纠纷。
首先,立法者无法列举穷尽所有可能发生情况,而且合理使用是特殊情况下的著作权例外,在立法技术上不应当有兜底条款。如果加入具体的合理性判断标准,可以使人们在所有情况下都具有概括能力和识别能力来判断,并做出正确的结论。其次,列举立法永远滞后于社会发展,未来也只是在列举的基础上不断列举。而设定合理性判断标准,显然在法律适用上更具概括性和原则性,对于新出现的情况更具前瞻性和涵盖性,可以尽可能地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性。第三,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该条款与《伯尔尼公约》第九条第二项的规定十分相似,但相对于美国“合理使用四要素”上述条文仍过于原则,操作性稍差,四要素标准在合理使用的概括性立法方面,更具有参考价值。
笔者建议,法律中确定合理性判断标准,应采用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立法体例。借鉴美国版权法第107条,规定一项判定特定行为使用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一般原则;通过列举的方式,规定一些构成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形。这样更有利于裁判者正确地适用法律解决纠纷。在司法实践,某行为若属于列举中的一种,则可以直接被认定为合理使用;若未被囊括,也可根据一般原则,结合具体情况以及立法用意,做出合理的判断。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现有法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采用概括和列举的立法模式,便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又可使司法实践有法可依。
Web2.0时代的知识分享与著作使用模式,告诉我们著作权使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并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呼唤法律上更多的关注与调整。著作权法律保护在此领域也应有所延伸与涉及,以在自律不足之时进行规制。解决授权的难题,调整合理使用的适应性,整合对著作权保护与公众资讯共享,才是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应有之义,也是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Tim O'Reilly:“什么是Web 2.0”,省略/article/2005/1122/A20051122474593.shtml
②李蕾: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一网络时代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载王立民、黄武双:《知识产权法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③日本有学者曾将现代的著作权人区分为传统型、财产权导向型、人格权导向型三种形态,并认为著作权法可能因为三种不同形态的著作权人利益追求不同而产生分裂。
④G. Jaia Barrett,The Cost of Interlibrary Loan,ARLNewsletter,Jan,1993,P12.
⑤熊琦:集体管理与私人许可:著作权利用的去中间化趋势,《知识产权》,2007年第6期。
⑥林佳莹:著作权数字产业市场授权之研究,《智慧财产权月刊》,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