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
李蕴诗属于前一类,何玉鸣属于后一类。当然,说他们的“漂”其实言之为过,他们早已置业,而且都在北京CBD最繁华的都市圈内,可以望到央视新楼、可以让他们想到自己的家乡。
李蕴诗2005年第一次来北京时,就觉得北京的空气里有一种令她着迷的味道,这味道不如香港透彻洁净,却“像卤煮火烧的味道,很浓烈,看起来不那么精巧,却让人上瘾”。很快她就搬到了北京,也将自己在香港的家居设计公司一同迁来,她开始大胆地将老北京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设计里,比如故宫墙的红、门钉、京剧脸谱、门墩儿,还有什刹海的水。包括她在北京的家,也被布置成“京港直通车”;卧室是标准的港式,曲线流畅,而会客室京味十足,似乎京胡一响就可以直接开唱。
何玉鸣则持重得多,办公室里的每个角落都要讲究风水,麒麟和福州狮让人一眼就知道他香港人的身份。老何是被公司请到北京来主持北方区工作的,他负责的邮轮旅游产品销售通过“爱在水中央”等推广方案得到了北京人的认同,也让老何在缺水的北京想到了维多利亚港的海风。老何经常去国贸附近小胡同里的一家茶餐厅吃晚餐,不起眼,但味道道地,是香港同胞的手艺。那一天,或许李蕴诗也在那间名叫龙记的茶餐厅里。他们未必认识,却品味相同。
“这就是我们能待下来、待得住的归属感。”两个香港人不约而同地说。
执行力就是追求梦想的“绣球”
《旅伴》:你有过的最美好的梦想是什么?它现状如何?
李蕴诗:大学时想得最多,当时想在浅水湾或者赤柱买一栋别墅就好。现在的梦想渐渐偏离物质层面,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接触各种我所好奇的文化。
《旅伴》:你觉得梦想与现实的关键联系是什么?
李蕴诗:香港人其实都很务实。如果把“梦想”和“现实”比作两个人,“梦想”就是白雪公主,“现实”就是追求公主的男人。执行力,执行力就是“绣球”。
《旅伴》:你现在理解的梦想可以怎么定义?
李蕴诗:梦想类似于狩猎吧,是一种温柔的狩猎,当然我也愿意做一个幸福的旁观者。
《旅伴》:2007年,你身体力行的梦想,为什么会是北漂,它最吸引你的特点是什么?
李蕴诗:我需要另一个城市的生活,才能建立坐标系,对香港的生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北京首先是个国际都市,性格直率而且冬天有所以我来了。
《旅伴》:你如何评价自己这一年的北漂生活与工作,实现得如何,快乐吗?
李蕴诗:我不知道“北漂”这个词是谁发明的,至少他内心是不快乐的,才会觉得在“漂”。但我很开心,这里有我喜欢的茶餐厅和奶黄酥,虽然看不到《苹果日报》,好歹还有互联网。我是从事婚庆业的,我觉得北京也和香港同步,在长城脚下举办的豪华婚宴一样可以很成功。
《旅伴》:2008年将继续北漂的梦想吗?最缺乏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李蕴诗:当然要继续,一切才开始。好多香港朋友要住我家看奥运会呢,我还要带他们去吃,我发现的胡同小吃。最缺乏的条件是,尽管北京人已经足够直爽,但有时候一些“潜规则”还是会让我们这些看似精明的香港人措手不及。还有,北京的空气实在有点问题,朋友来北京看我,第一天就经常喉咙不舒服,希望北京的蓝天多些吧。
前段时间有个北京的朋友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刚大学毕业,然后开始“穷游”,在路上走了一个月,“经常要联系住处,有的时候还需要露营,觉得自己真的是在流浪,而不是旅行。天气冷了,经常半夜冻醒,每到那时我就问自己:我为的什么呀?风景早就不是关注的重点,我开始觉得自己就是在瞎折腾,以为通过这次的行走可以成长,但是现在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出来一个多月了,我没有什么特定的规划与路线,因为我总是变得太快,不想回家,不想面对工作、生活,我觉得恐惧,还没有做好准备……”
对这位朋友,我有着深深的担忧,如果用旅行的方式逃避现实生活,逃避工作上的压力,生活必然也会远离你,甚至给你重重的一击。旅行纵然辛苦和不易,但是跟人生中其他的挑战诸如干好一份工作、找到一个爱人、赡养年老的父母相比,它并不更难。更糟糕的是有部分想骑行的人其实并非热爱旅行,仅仅是因为盲目跟风,渴望刺激与不平凡,以及希望获得他人关注、称赞的虚荣心作祟。
我在旅行过,也有在云南骑行和徒步的经历,在路上遇到过一些根本没有条件做这些事却仍要坚持的人,退学、辞职,向父母要钱,向同学、朋友借钱来旅行,甚至嘲笑反对他们骑行的父母,说他们没有梦想。尽管他们有热血青年的动人模样,我却觉得他们一点儿都不可爱。他们不仅不成熟不懂担当,而且非常浮躁、虚荣和自私。
这些事对我的触动在于: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会这样粗暴单一,动不动就辞职、退学?当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他们是否有能力去缩短这中间的距离?当他们过了一段新鲜刺激的旅途生活之后能否回归现实,承担起平淡生活?还有他们是真的追逐梦想,做得到为自己的梦想吃苦、努力、拼搏,还是 实现梦想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在自己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让爱我们的人痛苦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梦想则是虚弱和空洞的,我们的人生同样也是虚弱和空洞的。
作家吴苏媚说:“单漂旅行是修行,结婚生子也是修行。修的都是温柔与耐心,修的都是对宇宙恒定规则的臣服,修的都是对他人和万物生灵的慈悲。如果修的都是爱,那就没有任何区别……旅行不是现实生活的对立面,旅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不是逃避现实生活,旅行就是生活本身,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是不可能被逃避的,就像一座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如何去面对它,有着不同的方法以及位置、角度。”
每次看来自台湾的短片《梦骑士》都能让我热泪盈眶,五个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骑摩托车环岛旅行,用实践梦想的故事同观众一起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为了活得更长?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梦。
追逐梦想不分年龄。有的人到了年迈才开始实践梦想,有的人一生都在追寻梦想的路上。珍妮·古道尔博士已年近八十岁,对黑猩猩进行了长达近五十年的野外研究,至今仍然为了黑猩猩而在充满喧嚣和争执的人群中呼吁奔走:“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可是,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我想,这就够了。希望,一直在那里。”
这期我们的专题是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两种处于不同世界的感情,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会聚,而且不是短暂的交集,而是长久甚至一生的纠缠。龙勇诚从1987年开始跟踪滇***,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段奉献给了那群美丽神秘的雪山精灵,二十年与滇***不离不弃的相伴,成就了他的一世情缘;年过六十的雍严格,在秦岭的大山深处,几十年如一日追寻熊猫的踪迹,研究并守护着这大自然的宠儿。
能一起长途旅行并不互相讨厌的人一定能成为朋友。这是因为旅途中充满各种的变数、困境,以及需同享或分担喜乐悲伤,如果没有相互的宽容和理解,是很难一起走完旅程的。而和动物一起旅行,则难上加难,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物种,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Megan Lewis,一个对培育良马和骑马旅行乐此不疲的65岁英国女人,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之后不久便开始了从北京到伦敦长达八千多公里的征程,在四年的长途跋涉中,她与马儿们朝夕相处,途中先后换乘几匹具有独特性格的漂亮马匹,它们先后陪伴Megan的队伍横跨亚欧大陆,担负起长途旅行中最沉重的包袱,即便是死伤,也给予怜爱和尊重它们的骑士最温柔的回报。那年她经过中国境内的时候,我也曾和一群马友骑马列队在关外迎接过她,当时我确实担心在她这个年龄,身体以及心态能坚持走到哪里。可她终于在2012年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抵达终点伦敦,这不仅给所有人带来了意外,更带来了鼓舞:至少有人做出了榜样,我们的马背生活可以持续到六十岁不止。
人与动物的感情,并不一定和付出成正比,就像少年派的那只老虎,分别时还是果断地跃入丛林消失无遗,没有回头。我想起那个早逝的旅居阿拉斯加20年的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最终还是在俄国堪察加半岛死于棕熊的攻击。星野道夫说:“人,一直在寻找光的旅途中。”阿拉斯加的北极光,其实就是指引他人生之旅的曙光。老去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颗苍老的心,无论通往梦想的路是长是短,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梦想让心灵丰富充盈有方向,何时开始都不晚。
我并不是一个对环球旅行有着深不可解的情结的人,却为了解答心中这个疑问绕着地球走了一回。
曾经为了赢得“世界上最好工作:大堡礁看护员”的全球选拔,我着实拼了一把,虽然最后只挤进了50强,但还是证明给自己:你看,梦想仅离你一步之遥。在面对漫长的未来时空时,我常好奇地球上其他大洲、其他国度的人们有着怎样的人生梦想。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对于当下中国人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可以选择的空间并不大。于是我想知道,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在这些疑问萦绕之下,我决定出去找一找答案。
很快我就发现,不是所有旅行都可以说走就走的。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筹备,包括找赞助、找借宿的人家、定制行程、准备签证和联系采访对象。其实我并不确信能否找到赞助,只是抱着一种希望,给所有我认为有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媒体、企业甚至一些不认识的人打电话、发方案、上门拜访,大概有半年都处在奔走的状态。直至出发前一天才拿到第一笔赞助。
不用说,这个过程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我也有考虑过如果事情进展不顺利是不是该把计划缓一缓,但是,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玄,内心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必须去做。
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出发了。2011年1月至10月第一段旅程,走过了亚洲和大洋洲的六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段旅程在10月底续上,直至12月结束,到访了欧洲和美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我一路上从未停止的提问。
经过环球一圈对上百个人的采访,我发现每个人对梦想概念的理解有着很大不同。有的人可以回答非常具体的梦想,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人则是模糊地回答“我就想要快乐”。可以肯定这是他们的真实愿望,但在“快乐”之下你赋予生活什么样的形态、什么事情能让你感到快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
对此,我的体会是:当你对于快乐有越清楚的认识或者构想出越具体的画面时,你会越容易获得这种快乐。
看别人的梦
与《不去会死》的作者石田裕辅的约定也是我不顾一切出发的原因。他告诉我,在七年的环球旅行中,前三分之一都是靠着自己的积蓄和省吃俭用,后期才通过写作挣得稿费维持旅行花销。我们总是为自己找很多借口,好像梦想理所当然地不能实现。我不能说所有梦想都能成真,但大多数没能破壳的梦想不是因为它太大,而是被自己的迟疑阻断了氧气。采访中,石田裕辅跟我分享了三句话,这三句话成为我后来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指引。“把每一天都当作一生来度过”、“目标应该高于自己的能力,它才能够激发你的最大潜能”、“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石田是一个不信命的人。
相比于石田骑游世界的向外探索,挪威公主则是向内探索。她是挪威国王惟一的女儿,却并不以皇家上层社交活动为中心。她成立了一所灵修学校,通过解读水晶石、冥想等课程来与内心对话,找到自己的守护天使,修满三年才能毕业。见面之前我有点担心这位公主会不 “当我们内心有缺失或者伤痛之时,都会习惯性地向外寻求安慰,比如拥有更多的财富、结交更多的异性或者疯狂地购物来弥补内心的缺失,但我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向内的探索达到一种平静,自动地去充实自己、治愈心灵,拆掉心灵围墙,世界也会更加美好。”在公主平静而充满期待地阐释她的梦想时,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而当我回来开始写作这一段的时候,突然觉得很感动:我居然通过四封邮件就约到身份尊贵的一国公主,这种事情在我们熟悉的国度里是不可能的。那时我才领悟到,公主已经拆掉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这层围墙,由己及人地传播着她的梦。
平凡人的梦想则更简单些。一个在新西兰基督城的朋友,我叫他熊猫,他在新西兰留学主修的是计算机,现在却是一名婚礼摄影师。我见到他时正是基督城地震之后,三分之一的市民都离开了,华人也都选择回国,但是他留了下来,自愿到灾区现场拍照,同时协助华人组织医疗队和志愿者为灾民服务,几乎每一场救助活动都在场。我问他为什么不在新西兰找一个稳定工作,他回答说,喜欢自由的感觉,可以做任何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我想这也是一种梦想。世界上很多人本来可以过得很舒适,但是却选择了另外一种相对更难、更辛苦的生活,他们就是想要忠于自己。也正因为他们有着不一样的选择,才让这世界变得丰富、变得有颜色。
小花朵甲说,梦想是结出大大的果子;
小花朵乙说,梦想就是美丽的大红裙子不褪色。
大黄狗说,梦想是清晨汪汪汪的声音盖过公鸡喔喔喔的声音;
大公鸡说,梦想就是小主人不埋怨我的大嗓门吵醒他。
邮差丁冬说,梦想是在邮筒里看到全世界;
水手彭鹏说,梦想就是在世界的另一边找到家乡。
他们哪个说得对?
他们都说得对!梦想就是你做梦都想要做到的事!
梦想无分贵贱,也没有门槛。
梦想,就是切切实实地付出,快快乐乐地收获。
梦想是生活的动力!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维生素!
你找到你的“维生素”了吗?
Part 1 梦想开花啦啦啦
没有梦想的日子,该多无趣呀!无论什么年龄、什么职业的人,都要有梦想。有梦想的日子,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
“啦啦啦!”你听到吗?梦想开花的声音真好听。
梦想的种子
小的时候,我们农村没有电灯,也没有什么纸张,妈妈就在石板上出算术题让我来算。妈妈的学问不大,她只能出些非常简单的题目。
一次,这样一道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在不改变顺序的1234567中,添入适当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得100的算式。
当时上小学,只认识加号时,妈妈告诉了我两种答案:
1+23+4+5+67=100
1+2+34+56+7=100
于是,这道小题成了我喜欢数学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我深深陷入到对此题的思考中:如果使用其他运算符号,还会有哪些答案呢?这竟然成了我童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周围的人没有谁能告诉我答案,于是我的好奇心越来越重,想着终究有一天我会揭开它。
这问题从没有被生活中的事所淹没,始终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脑海里。一有时间,我就会与同学一同研究一番。其间,有的 ”
一直到了1985年我当了教师后,仍旧没忘记。我还会让班里的学生做这道题。当了教师,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趣味数学的编写与研究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工作出色,1995年我被山东省政府表彰,授予“山东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慢慢地,一些少儿报刊刊登了我的作品,连国内著名的晚报上也有我的趣味数学、智力趣题的专栏。后来,我还成为山东省科普作协的理事。
如果说可以使用+、-、×、÷及括号的话,让1234567得100还能有哪些答案呢?妈妈给出的题目,我始终没有忘记,也因此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计算技巧。我现在已经知道了它的全部答案,竟然还有25个之多!多年来想得到一套算式完整答案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但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既然能得100,必然能得200、300……于是,我求索的欲望越来越大,又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研究……当我找到这些算式的时候,不亚于任何一个收藏爱好者得到心仪的宝物:心里那个美呀!
我知道有不少的小朋友有收藏的爱好,邮票、书签等等不一而足,而我在收藏智慧和快乐。我要用自己的快乐,送给大家更多的快乐;用自己的苦思,换来更多的人的乐趣。
这,就是我从事趣味数学、成为“数学游戏达人”的起源。当初,我从妈妈那里得来的,更像是一枚“种子”,它悄悄地生长着,几十年未曾泯灭。它带给了我良好的思维品质,带给了我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的人生态度。我将这“种子”播在课堂上,将“种子”播在生活中,我的周围总是有那么一帮精灵,他们也都有了这方面的爱好。
几年前,一位少儿杂志主编来信跟我说,现在的报刊上的智力趣题大多是来自国外的,什么时候吴老师能编写出咱们中国自己的智力趣题就好了。如今,我正在践行着这样一个心愿。我在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并出版了十几本书。
在童年时代,妈妈给出的一道小题竟然圆了我当作家的梦,圆了我当老师的梦,也将伴我走过快乐而有趣的人生。小朋友,你的梦想的种子是什么?
远方的梦想
少女时期,看三毛的书,听她的《橄榄树》,远方与流浪,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我梦想的关键词。想去看看橄榄树长什么样,去不了,就买一包橄榄,咸的,甜的,甘草味的。感觉梦想就是一颗橄榄,很耐咀嚼回味。少女的一帘幽梦像青春期的雷阵雨,来得快,也去得快;但旅行,对我来说,却是一生都恐怕难以走出的“雷阵雨”。
海子说:“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旅行需要时间,我最终选择了辞职。旅行再洒脱也需要物质这个“短暂情人”,很幸运,我发现边走边拍边写,只要不奢求太多,旅行写作也能够养活自己。
年少气盛,我曾梦想在三十岁之前要走遍中国。可当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走了一个省的小部分,才发现,这个梦想是多么的浅薄狂妄。今年,我即将40岁了,算起来,相对详细地走过的省份也就那么寥寥数个,大多数是走马观花。越旅行就越发现,走过的地方是个圈,这个圈包括的地方再多,其面积也是算得出来的,而未去过的地方永远是圈外的世界,广袤得难以计量。不过,有没有实现的梦想,也挺好,接下来的日子就永远有努力的方向。
旅行,最大的收获不是去了多少地方、看了多少风景,而是在路上发现、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旅行,可以说是我的第二课堂,多年坚持的旅行习惯,让我有机会读到一部不一样的人生大书。每去一个地方旅行之前,我都必须做好人文风情、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旅游当中实地接触到的知识,更能印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走着走着,便丢掉了狭隘,收获了真知。胸中藏下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坡的峰峦沟壑,人生就会变得更加高远旷达。
在国内旅行十年后,我开始梦想着去探索整个地球。长期的境外游,让我找到了新的追求,我想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世界,创造中国品牌的境外旅游图书。几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我策划并主笔的《俭游天下》丛书的面世,先后出版了十几种旅行类图书。
常有人问我:该不该为旅行而辞职去从事自由职业?我总是先告诉他们,自由职业,看似天马行空的自由不羁的背后,是高度的自律、专注和奉献精神。自由职业意味着要放弃稳定的收入来源,放弃融入一个团队或组织的归属感,放弃相对可预期的职业进步,等等。选择了自由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了一场人生的挑战。把爱好变成职业,并且是自由职业,靠的是持续的热爱和坚韧的毅力,就如一次走向远方的自由行,一切都要靠自己对自己负责。有了自律,才能做到文明旅游、绿色出行,保证自己在未知旅途中的安全;有了专注和奉献,才能承担旅行的艰苦险阻,让梦想的路不仅局限于脚下。
我的十年
为自己梦想而奋斗的人,就像炎热沙漠里长途跋涉的骆驼,而那看上去不切实际的梦想,则好比遥不可及的水源。如果我们没有对它的憧憬,就只能毫无希望地淹没在黄沙中。
我的过去十年,就是一段为拒绝和选择而奋斗的历程。十年前我正在华南师大读本科四年级,准备着考研。前三年我过得太舒服了,胸无大志,每天上网看闲书度日。到了第四年,我发现我的学习成绩不足以被推荐保送读研,而大学应届生就业形势严峻,个人性格洒脱不羁又难以忍受企事业单位的复杂人际关系,所以最终只有考研这一条路适合自己。我想我必须要从事能够体现我自身价值的工作,那就是搞学术。那时我自诩聪明,要考名校来证明自己,于是连续两次报考中国人民大学。
第一次从四月底开始准备,半年时间每天10小时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最终虽然刚好过了复试分数线,却因为过线的人数过多,并没有获得复试资格。此后我去了白云山风景区管理处工作了三个月。住在山里,空气潮湿,我的两箱书全部长了绿毛。我看着那些甚至尚未看完的书就这样被毁掉了,不由得感伤:难道我也要像这些书那样,因为被错置于不当的地方,就得承认我就这点儿出息了吗?那时候最常泛上心头的一句自嘲就是:少学屠龙术,今为杀猪忙。这当然不是我要的人生!
从2007年9月开始,我又鼓起勇气再次考研。当时我与好友合租,住在广外对面的陈田村,每天早上7点起床就去广外的图书馆自习室看书,直到晚上11点图书馆关门才回来睡觉。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根本没有想过如果不能成功的退路,我不允许自己不成功。这个时期读书的专注力极强,连续读书十多个小时,不被任何东西干扰,甚至不跟周围的人说一句话,因此学习效率也极高。到现在,我还记得查录取名单的那个下午的欣喜若狂。终于不负我所耗费的心血,考上了!
人大果然学习氛围浓厚,虽然校园很小,但是图书馆和通宵自习室里面全是孜孜不倦地学习的人们。我也加入自军,每天早上离开宿舍,晚上10点后才回来。研一的时候,我得知上一届有师兄师姐成功申请了出国读博士的。我想我也行,于是有意识地将阅读范围的大部分都放在外文理论书籍上。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在理论文献上我每小时的阅读速度已经能够达到10页以上。最后一年,我加强英文学术写作训练,开始到处联系欧美高校的教授,“推销”自己的研究计划。最终,我拿到了荷兰和比利时两所大学的博士生入学通知书。
我正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接受它那开放、自由和严谨的学术训练。执笔此刻,我的博士论文最终版尚未提交,不敢谈何成就。毕竟这还是一个朝向未知的未来的起点。不过,面对无穷的知识和智慧,我们难道不是永远处于起点处吗?希望我分享的人生经历,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对各位小读者选择自己人生和实现梦想有所启发。
生命无Take Two
记得以前流行一句广告语:“生命无Take Two(生命没有第二次),远离×××。”
当我真正理解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在我有限的时间里,除了远离什么,是否还需要追求点什么呢?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沟通,后来父母为了我的升学前途,把我从镇上的小学转学到市区的小学。当时独自在外上学,遇到很多委屈都只能自己扛,年幼的我总感觉自己被父母抛弃,暗自梦想长大后要建一所孤儿院,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那些像我一样被父母抛弃的小孩。
大学毕业时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建孤儿院不是光有爱心就可以的,还需要政府和资金的支持,需要解决很多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像我这么渺小,根本就是空想。我失落了一阵子,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这个决定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当听到我要出国留学时,他们虽然错愕,但也没有反对。他们更多的是担忧,因为万里之外的国度,对于他们对于我都是陌生的,我一个人在那里能不能好好生活,没有人知道。
为了寻找关于我梦想的各种答案,我踏上了法国的土地。离开家人和故土的时候我没有哭,但当我拉着笨重的行李,看到法国房东的时候,眼泪就流出来了。独在异乡为异客,从那一刻开始,孤单感被无限放大,远方的父母爱莫能助。这时我仿佛是新生的弃婴,看到的是陌生人,听到的是陌生的语言,接触的是陌生的环境,吃的是陌生的食物。新鲜感很快就被彷徨打败了,我陷入困境。此时,又想起那句广告语:生命无Take Two。不努力尝试怎么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呢?孤儿除了需要政府、资金和爱心的支持,更需要有一颗迎难而上的坚强之心,依靠别人之前先要学会靠自己。之后,我学习法语,学习法国的规章制度,学习法国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我渐渐发现法国有完善的收养制度,法国人对孩子没有种族歧视,白人夫妻收养黑人小孩是很常见的。他们认为,一个所谓“幸福的家”,重点不在于房子大小、地段或奢华,而是里面的成员有谁,以及他们如何对待彼此……
我的梦想很遥远,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我一辈子都完成不了。比起建孤儿院,现在的我更愿意致力于减少孤儿的数量。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但愿将�
我平凡的小梦想
我是一名95后的大学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编辑,或者所有与文字有关的工作。
不要笑。我可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敲定这个“伟大”的梦想的。小时候大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抛给我,我也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我要当一名科学家。”科学家啊,在我的想象中,是站在科学界巅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每次说出这个金光闪闪的梦想时,总能受到大人们的嘉许。
可是,这个梦想在我知道了科学家到底要做什么时,被我忙不迭打入冷宫了。要做科学家,得学好数理化,仅这一点就足够让我灰溜溜收拾铺盖,从排队等着当科学家的“科学家预备团”中狼狈退出了。毕竟我总是有办法在全班都考了90多分的数学考试中拿一个80。看来我应该想一想新的梦想了。
在升学压力的裹挟下,这一想就是好多年。其间我想过当作家,最终决定梦想是和作家联系紧密的职业――编辑。我当然不会告诉你这是因为当编辑比起当作家来实现难度低点,而且编辑听起来比较“酷”,毕竟我小时候同班同学的梦想无非就是在科学家和作家之间扔骰子抛硬币决定而已。最重要的是,对文字的热忱和情怀,不亏不溢,刚刚好支撑我对编辑美好梦想的追求。不伟大,很平凡,这就是我的梦想。
炖一碗梦想鸡汤
在我看来,只有在夜深人静星斗阑珊时分,才能直面自己这些普通得甚至不值一提的梦想。因为我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Big Dream,有的只是人生历程上一个个小心愿。如果一定要描述一个准确宏大的梦想,那它应该就是这些小心愿堆砌而成的人生梦想小路吧。
少年的时候,学习成绩单上的名字能够从第二竖排进入到第一竖排就是我大大的梦想。
青春飞扬的时候,能够成为演出受人瞩目的吉他歌手是我的梦想。
初恋的时候,能够一辈子对她好是我傻傻的梦想。
步入社会工作之后,能够凭自己的天赋和勤奋换回一摞摞红本本奖状证书是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做了爸爸之后,我甚至一度认为能够让女儿永远不会伤心流泪就是最大的梦想……
没错,实现这些所谓“梦想”的大大小小心愿,其实就是不紧不慢充实地过好我平凡的日子。这些看起来很世俗、说起来有点不堪的梦想,就是马拉松人生历程中一个又一个或深或浅的脚印。
“总的说来,中国当下的价值观特别单一。”余莹说,“我就是要寻找不一样的价值观。”
余莹第一次出名是因为2009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全球海选看护大堡礁使者的活动,全球3万多人报名,余莹进了全球前50名。虽然没能最终入选,但余莹主动写信给昆士兰旅游局,说自己在比赛中收获很多,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去看看大堡礁长什么样子。几个月后,她真的收到昆士兰旅游局的回信,邀请她上岛。
那次旅行改变了余莹。“(岛上)不管做什么工作的人都特别开心,跟在北京看到的特别不一样。”在岛上,她碰到了曾经的竞争对手、大堡礁看护者、比赛的最终优胜者英国人Ben。当对方问她“你生命里最重要的动力是什么”时,余莹无以作答。从此,这个中国姑娘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我想做什么?结论是,她想了解世界上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余莹着手计划,找每一个可能合作的人洽谈,她需要有赞助商,也需要有媒体平台。在一年的准备期里,在被打击和被鼓励的双重情绪中,余莹出发了。
在一年里,百十个人跟余莹讲自己的梦想一一有挪威的公主,她的梦想是开办学校让人们找到自己的守护天使;有日本的旅行作家,他的梦想是写关于自己的小说;有身体残障的励志演说家,这个“海豹人”(四肢天生极小,近似于无)的梦想是帮上帝传达声音;有大山里卖茶叶蛋的,他的梦想是有宽大的房子和富足的生活……
在与全世界60多位梦想者对话之后,余莹最大的感慨就是:“去做,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为你准备什么惊喜。因为许多次让自己梦想成真,我也开始相信梦想的存在。梦想,从来不在远方,梦想,在去做的路上。”
划分梦想的标准从来轮不到对和错,高和低,而是你是否认真去做,是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它。如果没有,对不起,你所谓的根本不是梦想而是空想,是幻想。歌词中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更了不起的是那些勇于追梦的人,坚持努力的人。即使他们的梦想在别人眼里算不上什么,但梦想,只要你有,你肯努力去做,不管结局如何,你就是一个成功者。(高明燕)
——献给所有像梦旅人一样的孩子们
<梦旅人>白色的围墙/没有终点的延伸/彼端是救赎/红色的斜阳/照在最脆落的地方/尽头是救赎。围墙的外面是世界,现实、欲望、金钱,所充斥的世界。围墙的上面是天堂,梦想、幸福、快乐的天堂,天堂会不会是寒冷的呢?会不会是孤单的。我想或许是的吧。这个世界谁可以做到尽善美呢?谁又能做到尽善美呢?或许孩子的天真和单纯就是天堂的美吧。<可可>
黑黑的乌鸦毛、破破的黑雨伞、狼藉的洋娃娃、黑色蓬乱的头发、还有她哪忧伤的眼神。
乌鸦毛是上帝给予最好的羽翼。洋娃娃是她馈赠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那把破雨伞是她在世界末日前最美的装饰物。
她希望地球的末日把他的罪一笔勾销。地球的最后一场雨,在诉说她的孤立无援,那么深沉那么悲伤。她是天使,只不过是堕落到了凡间,披着黑羽翼。她是想去地狱的天使,她想得到救赎。<小悟>掉队的小悟结局是摔下围墙,摔在了青春的草地里。他还想在爬到围墙上继续冒险。可是那是他生命的终结。摔断了的脖子,咯咯的响,满脸的鲜血与青草地上闪烁的阳光交织在了一起。纯真与恐怖交织在了一起,希望与死亡交织在了一起。最终小悟举着双臂奔跑,因为失血,离开了这个世界。小悟他是死在了自己的梦想之路。不过在最后一刻他得到了救赎。
<卷毛>《圣经》信者得生,他向上帝祈祷世界的末日。因为世界的末日就是救赎他的时候。他拿着《圣经》渴望被救赎。他和可可到了海边等待末日的到来、等待的他们的罪恶被世界的末日给洗脱。他拿着手枪向他听着的传说故事一样对太阳开了3枪希望太阳爆炸,可是太阳依然好好的。
世界的末日没有到来,生命又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可可最后拿着手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枪,希望自己的死。可以去救赎卷毛的罪。可可死了,乌鸦毛漂在了天空,斜阳似血。卷毛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化作了一声嚎叫。一切平静,抱着可可温热的身体。
响起了稚气的童声,圣歌反复吟唱。
<梦旅人>
64分钟的片子结束、好像依然憧憬在片子里。让我对生命在一次去揣摩。
城市的围墙上会不会有一群梦旅人,在追这自己的梦前进呢。是不是都在追着自己的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