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首席为家人们找到的6篇发现自己作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现在正处在选择之间。文理分科,选文选理?上大学,报考什么专业?诸多的选择在等着我们。而面对选择,我们要做的就是选那条适合我们的路,能发挥我们潜能的专业。而我们的潜能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发现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按照家长的期望学习了热门学科,却常常毕业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呢?抛开别的因素不谈,他是否曾好好发现过自己呢?或许就是因为他“画画”的时候,由于父母认为张张都好所以自己也这么想,结果关键时刻却偏偏挑中了“败笔”!为什么有些人选了个没有人学的学科仍旧“结果同上”呢?恐怕也有些人,或许他们并没有很出众的“画”,但他们都会发现自己,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于是他们的成功远大于前两种人。
就好像数学里的二次函数,只有合适的值才能使抛物线达到顶点最大值,而过大过小都无法达到顶点;就好像物理里的机械效率,只有电压合适的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率,过大过小都不能使效率达到最大值;就好像化学里的反应,只有物质的量之比达到某一值时才能发生你想要的反应……所以,只有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中外比较 人本关怀
关于中外作文教学比较的角度是多样的。福建师范大学的陈翠芳教授从“中外作文指导思想”进行比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范金豹教授从“中外作文教学目标取向”进行比较;而云南师范大学的张承明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更为全面,分别从“独创性表达:中外作文教改趋势”、“分散与整合:美国全命题作文训练的启示”、“重视交际:美国“微型作文”的启示”以及“注重策略:英国作文前指导的特色”等角度进行比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对于在作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所创新,必须将“人本主义”思想贯穿于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鉴于这种情况,笔者才试着从人本主义作文角度对中外作文教学作简单比较,试图找到我国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从根本上寻求作文变革的途径。
一、阅读选择的取向:缺乏人本关怀与人本阅读
我们主张作文要读写结合,但人教版的中学课本上的范文选择趋于名家名篇,而这些名家名篇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相对联系,使得阅读对作文没有起到相应的作文。相对而言,江苏版教材在选择范文时,关照了地方性,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到熟悉,进而产生共鸣。新编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将鲁迅文章删减过半,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是有其现实考量的。相对而言,鲁迅的作品思想较为深刻,多数学生阅读后,也难于模仿,读对写的作用不明显。张承明教授在《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指出,我们的中学写作教材在范文的选择上也应该像日本那样,以中学生习作为主。而法国的选择涉及到学生生活,感兴趣的主题,如赛车、时装等。阅读熟悉的范文,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对范文和作文指导的兴趣,消除中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为中学写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让学生阅读与自己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作品,是一种人本主义行为,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畏惧,其中一个是阅读内容、材料与学生实际脱离,选择读本是以编者角度出发,缺乏对学生的关照。阅读都尚且如此,何况写作。而《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必须要更多的帮助所有孩子阅读。要建立一支百万支援导读的大军,帮助读完三年级的学生能独立阅读。而他们主张的阅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阅读”,实现人本方式的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爱好。
如果阅读都脱离学生实际,缺乏人本关怀,作文就容易写假话,抒假情的假情作文,表现假崇高、假伟大,从而“扭曲了学生人格、磨灭了写作个性、使作文远离生活”。
二、作文目的:“为自己而写作”与“为教师而写作”
西方国家的传统是“为自己而写作”,英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学习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真正体现了作文的人本思想:以学生为本。
受传统思想影响,我们更多主张“文以载道”。认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章提到了至高无尚甚至让人膜拜的地位。“文章有着超出它自身的,超过作者自己的意义,这未免让提笔欲写的人觉得手中如握千钧之重——这岂不已悖离了写作的初衷吗?表达本来是最最自然的事。”写作是“代圣贤立言”,使得我们的作文太过于强调道德教化,我们要做的是给作文松松绑。
其实,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体现了“为自己而写作”的人本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表述:“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深感到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些语句中反复出现的是“自己”,表达的出发点都是“自己”,是人本思想的体现,是激励学生“为自己写作”的导向。
但在今天,为了片面地适应作文应试的需要,作文变成为取悦阅卷老师而作文,要尽最大努力地投其所好,才能得高分。因此,学生作文时考虑的更多是阅卷教师的感受、喜好,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为自己而作文的本质。
从作文目的看,国外的作文首先是为学生自己写作,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思想。而我国的为社会、国家、高考、教师等非自我写作意识,虽然立足长远,却对学生作文的起步有些脱离实际,不太符合人的一般认识与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才是对学生作文最初的关照。
三、作文指导:人本主体、创新个性的有与无
人本主义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去自我实现。在作文中,才能由“要我作文”变成“我要作文”。
张承明教授指出,“四环节作文教学模式是指按‘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程序训练写作”,而“这一模式日益暴露出其自身的弱点。首先,教师的干预的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作文的命题者是教师,作文的指导者是教师,作文的批改者也是教师,作文的讲评者还是教师”正是教师主体性在作文教学中过于突出,从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其主体性,使得作文陷于被动局面。
美国学者提出作文过程是由“构思—转换—复阅—修改”几个子过程形成;英国学者认为作文过程是由“构思—设计—写作—预期—修改—复阅—回顾—停笔”几个子过程形成。在这些过程中,都没有“作文指导”这一环节。学生作文主体性就在作文指导中常常被丧失。丧失了写作的主体性,作文的独创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美日等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及个性发展。他们要求“学生在观察思考时,要善于捕捉个人独特的感受,得出不同以往的结论;在写作时,不但要深刻、透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带有鲜明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给予高年级学生创作的机会,目的在于使学生领略创作的甘苦,在激发写作兴趣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独创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主张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构思,强调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的作用。教师在作文过程中不会过多干预。即使教师要作出必要的指导,那也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自我意识的转换,作启发性指导。
我一直在向前走,生活推着我,为我掩藏掉已别的印迹,追追赶赶,走走停停。只记得天地,却忘了自己。
自我,或许也只有在庄周所梦想的理想社会里才有可能实现其本质意义吧。地球一直在转动,曾经人们认为会亘古不变的事物其实已经变了,甚至是一夜之间。或许你会感叹它的不可思议,或许你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否认且必须接受的是世界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让我们措手不及,唏嘘不已。
生活就像是从一股清澈缓慢的小溪逐渐变成了条浑浊直下、猛烈冲击着平原的大瀑布一样,人们也由闲适的生活方式过渡到了如今的忙碌生存。在如今,不忙碌,你就会被生活打压,会被时间抛弃;不忙碌,你就会被社会淘汰,被时代这巨大的洪流所淹没。
于是人们便都纷纷忙碌起来了,带着毫无笑意的脸庞,带着对生活的抱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走穿梭在这片巨大宽阔的水泥森林当中。脸庞越来越僵硬,身体越来越冰冷。可幸的是,他们逐渐在社会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可悲的是,他们逐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人们看着同样的天空,踩着同样的土地,却迷失在浩瀚无穷的星空中。人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可笑的再也找不到自己。
现实使我们屈服,我们俯首称臣,可谁又曾真正意识到过,自己才是世界唯一的主宰呢?我们随波逐流,渐渐习惯了整体,感慨着我们所存在的物质世界,却从来没想过——“我”是它们的一分子,“我”的存在会使世界更加有意义。就好像锋芒毕露才是庸俗无比的,平庸无奇才是主流。
我想人应该从生活的捆绑中挣脱出来,获得重新的自由。这里的自由不是无所顾忌,而是发现自己。
发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浩瀚的星空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有每一颗像“我”一样的小陨星存在着。每一个弱小事物的组合最后都会连成一片天,诺大的,无可比拟、无可复制的美丽星海。
溪流羡慕大海的壮阔,却没想到自己的平稳坦荡也是一种温柔;星星羡慕月亮的明耀闪烁,却没发现自己拥有的能量其实比月亮还要强大;白云羡慕小鸟的自由,却没发现自己也可以在天空中任意翱翔。
发现自己,是要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要动的用智慧且明亮的双眼去洞悉自己存在的意义,是脱离世俗的超脱。
成长的我们总会经历风雨,时常会碰到坎坷。但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心灵的脆弱。那克服困难过程显得那么难忘,成功后的喜悦也愈发璀璨耀眼。
记得那是上学期的事。
那天,学校布告栏里贴出通知:择日举行七年级乒乓球比赛。酷爱打乒乓的我,看到这个消息,不禁在心里暗暗高兴——这下我可以一展身手啦!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去体委那里报了名。报完名之后,我又有点儿忐忑不安,之前的勇气,现在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心想:七年级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应该是乒乓高手多如云吧。万一,输了,我可怎么办?我可是在同学们面前夸下了海口,说我一定会得第一的比赛那天是一个晴天,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即将要奔赴“战场”,为班争光。
“邹春华。”
“到。”
我一手拿着我的球拍,另一只手却在出汗,心跳也加快了许多。当裁判说:“正式开始。”我定了定神儿,对自己说:你可一定得拿第一,不光是为了你自己,更是为了七六班的荣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七六班的全体同学与你同在。我硬着头皮上了“战场。”第一局,由于我的紧张,发球连连失误,首战未捷。这时,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为我加油、助威,我在心里对他们说:放心吧,冠军是我们七六班的,我决不会将冠军宝座拱手让人的。第二局,我使出了全力,在旁边观看的人,都交头接耳的议论着——“她怎么状态跟上一局完全不一样啊?”“她大概是有神相助,要不然怎么和第一局判若两人。”但是我们班的同学全然不顾她们的议论,只是一个劲儿的为我喝彩,我看到她们那一副欢欣的样子,我得意地朝她们做了个“V”字手势。
经过刚才的比赛,我恢复了原有的状态。一路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登上了冠军宝座。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虽只有短短一瞬,但在我的脑海中却已成为永恒。我要感谢它,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改变。
[关键词] 个性化 写作情感 自由文
在许多初中生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少年人特有的灵性和活力,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读不到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他们的作文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所谓个性是一个学生先天固有的以及后天在一定社会条件、家庭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性格。学生能在作文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构思立意,能从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中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认为这就是个性化的作文。而就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的作文呢?笔者在此进行一些初显的探讨。
一、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思想,激发写作情感
现在的学生对写作文普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作文难写、没有东西写。因此,在教学伊始就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把教师当作倾吐心事的对象,从而燃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应本着鼓励和赞美的原则,注意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个性中的点滴优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信心。师生间要建立起平等的思想情感交流平台,教师应给学生袒露情感的机会,同时也应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情感,对习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心理障碍,要及时给予疏导、抚慰或交流,以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不宜总是板着面孔充当判官,把学生一棍子打死。曾经有大胆的学生在作文课上提出:“我能写关于爱情方面的文章吗?”我马上给予肯定的回答并予以引导。该次作文有好几个学生通过文章倾吐了自己的心事。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灌注在里面。”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的写作也有明确的目标:“写作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一种内心的释放,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自我的展现。每位作者都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赏识,学生亦然。他们渴望自己的习作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因此,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表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并对他们的习作予以真诚的中肯的评价,评语中渗透着自己的真情,就比你用千言万语向学生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还要管用。写评语时需要千方百计的找出学生文章中的写作优点,予以大力表扬,然后再以商议或提出希望的语气指出缺点,让学生既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阅读积累观察生活,才能落笔生辉
作文有无个性,关键是思想有无个性,在鼓励学生博览文学名著、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阅读。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角度,有自己自成一体的语言风格。专题性阅读可以以作家为专题,也可以以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为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归纳,让他们认识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把零散的文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写作个性。
学生感到写作难、没有材料写,是因为他们远离了生活,缺乏生活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失去作文之源,导致了脱离实际、无病的作文四处泛滥。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课堂。阅读生活就是用心感受,体验生活。其中生活观察就是吸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记录每一点感受和体验,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落笔生辉。
三、放开心灵展现个性,鼓励写自由之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中考成绩,作文教学走进了“考什么、教什么”的误区,考生考场上杜撰了许多“千人一面”的、基本雷同的写作模式的作文,令人大失所望。
而怎么样才能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呢?首先,是要打破定势,放飞学生心灵。打破定势就是指打破学生的内容定势和思维定势。一些学生一提到好人好事,马上反应到的就是车上让座、拾金不昧;一提到母爱,就是雨中带病送伞或雨中背我上医院;写叙述文就是“开端――经过――结果”的三段论式;写议论文就是“总――分――总”的模式。这样缺乏新意的文章,恰恰反映了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缺乏个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注重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的生活积累,作文课上少些“技术性指导”,尽量放飞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写我要写的,写我想写的,即多写自由文。让学生用自由的笔墨写自由的精神,彰显其个性潜能,给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善待学生的创见,使他们有一份写作的心理安全感和成功感。学生要是写出自己斑斓的思想,作文就有了个性。
在我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写我要写的,写我想写的”,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一个倾诉心声的自由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写自由文可以指定写作范围,也可以不限内容、文体,自定题目,写自己认为可写的东西。在课堂上也常常听到学生“老师,我不写这个题目行不行?”的声音。因为少了很多限制,学生的习作五花八门的,还常常有精彩之作的出现,只要有思想的闪光点我都予以表扬。
其次,是让语言展现个性。语言是生命体验的直接流露,只要属于自己属于个体生命的活的语言,就天然地闪烁着个性的色彩。培养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也是个性的展现。语言的运用因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文化教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提倡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专题性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喜爱的语言风格,通过学习,再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副生动的画卷”,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属于他们的人生体验。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个性飞扬,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广阔、自由的空间。
参考文献:
童话中的丑小鸭在湖中惭愧的低下头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美。也许你不自信,但生活一定会给你一次发现自己的美的机会。
以前我觉得我很难看,对自己很没信心,但生活给了我一次机会,一次改变我的机会,一次给我新的审美观点的机会。那天晨练,锻炼之后觉得又累又饿,于是就想马上回家吃饭。我一边跑一边觉得有东西跟着我。一回头,发现是一只小狗。它好像是在跟着主人一样跟着我,见我停下来它也停下来,用一种我从未看到过的眼神看着我。那是怎样的眼神啊,充满着希望与绝望。仿佛是灾民等待着救援队的眼神,令人顿生怜悯之情。于是我将它带回家中给它找了一些吃的。它看到食物后眼睛马上亮了起来,似乎看到了救星。看到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感觉很欣慰很快乐。再看看自己,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也很美,原来美还可以这样表达……
生活中的美有不同的形式,草儿没有树的伟岸,但它有草原辽阔的美;月亮没有太阳的光芒能够照耀大地,但它能够寄托人们的思念;小鸟没有鹰的凶猛,但它灵巧灵活。
也许你常常感叹自己缺少美:或长相不俊美,或身材不健美,或衣着不华美,或举止不够时尚美,或言谈缺乏流畅美,或歌声没有旋律美……,然而,某一个事物、某一个人在那一瞬间给了你触动,让你睁开了发现的眼睛,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美的。只要你勇敢的发现,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