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分享的人与自然的作文【优秀9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耕耘着,耕耘着,秋风来了,收获的季节来临了。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谢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这是郁达夫先生在写北国的秋时对江南秋的感慨。但我认为,在江南,如用心去体会,感触那个“秋”,感受自然,“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却还是有的。
这时秋草开始泛黄,有的一片绿一片黄,草色倒丰富了,却远不如春草的绿好看,这便成了遗憾。不过这又令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深秋在奶奶家看的一幕:半山腰上,堆着的稻草杆一片金黄,铺成了一张天然的床,躺在上面,仰望蓝天,好不清净,悠远!
这里,但凡其它的花都凋零了,只剩下桂花和菊花,令人稍得安慰,却远不如叶好看了。叶,绿的,黄的,红色的,都有;绿的泛黄,黄的露红,红的显紫。这几色叶片集合在一棵棵树上,闭上眼睛想想,真如凡·高的油画了。偶一阵风吹过,几片叶飘落,拾起一看,却见写满了秋日的思语。
“秋风送爽”,不错的,如长辈的言语激励着你。风里带着稻香,夹着桂花的香,混着果子的味儿,如酿好的酒,沁人肺腑。秋风吹过丰收的稻田,吹过廖阔的草野,吹过枯涸见石的溪水。此刻,夏蝉的鸣声早已略去,剩下的是蟋蟀蝈蝈的奏鸣曲。
雨又与春时惊人得相似,却已带上丝丝冬天的寒意。没错,像珍珠,像断线,像柳丝,细密绵长,仿佛慈母给子女织衣似的。屋子上蒙着层雾,马路却冲得光亮,灯光也比平时惹眼。傍晚,万家灯火,更显得繁华,光明。在城里,人行道上,偶见一两个匆匆奔走的人,还有在马路上着雨衣骑车的青年。它们的房屋,像焦急的家人,在雨中等待着。
盛夏刚过,暖暖的秋风拂过脸面。手捧着金色封面的《沙乡年鉴》,一页一页地翻着,那翻书的声音巧妙地和风声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可是手中的书却是凉凉的,书中的内容让人有些凉意。
这本书讲述的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先生在美国的沙乡、田野的所见所闻——人类与自然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转变过程。
他在上面写道:“我对于狩猎有一种天生的狂热。我有三个儿子,他们小的时候整天和我的鸟玩儿,有时拿着木枪在空地上来回奔跑。可是当他们长大后,山中可能不会再有鹿的声音;夜幕降临的沼泽地里,也许再也不会有野鸭和水鸭的嘎嘎声;晨曦中,也许再也不会有风吹过鸟儿翅膀的声音。当黄昏的微风拂过古老的北美白杨树林,当银灰色的阳光洒在古老的河流上,温柔地笼罩在宽广的棕色沙洲时,假如没有大雁的音乐伴奏,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比如说为了保护大型食草动物,去消灭狼和狮子,结果,鹿和赤鹿大量增加,几乎将草地全部啃光。比如说为鼓励猎人猎杀动物,修建了许多道路,野地因此不断被道路分割。作者感慨到:“如果我们永远无法做到与土地的完美协调,那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绝对的自由。”是啊,我们原本应当与自然完美结合的。
事实上,甚至连原始文明也与野生动物有关:水牛不仅为住在平原上的古印第安人提供了食物,也对他们的建筑、服饰、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过去是这样,现代依然如此。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在《海洋》这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因为鱼翅好吃,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人大量地捕杀鲨鱼,甚至有些人捕了鲨鱼之后,只将它的鱼鳍割下来,将没有鱼鳍的鲨鱼重新扔回大海,让其自生自灭。就这样,一只误入人们布下的“死亡陷阱”的鲨鱼,它付出的代价不但是死亡,更是生不如死的煎熬。因为没有鳍,它不能动弹,被人类“残废”后鲜血融入海水中,而其它的动物在它身上啄食。人类啊,为什么不去体会一下一个生物坐以待毙的感觉!海洋生物会越来越少,珍稀动物濒临绝迹。
有些人请客吃饭时,点了不下几千块钱的饭菜,可实际上只吃了十分之一也不到。事后为了显得大方,不打包,将食物全倒进垃圾桶。据统计,每年剩下的饭菜足以给两亿人吃上一年,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在柬埔寨,每天都会有许多小朋友出来讨糖吃,见到旅客,就跑过来问:“姐姐,有没有糖果?”
有些家庭、小孩一年四季不是开暖气就是用冷气;有时用起餐巾纸来就象天天吃饭一样平常,动不动就抽几张抹抹嘴、擦擦鼻;洗头时让水哗哗地流过;一边刷牙一边让水流淌着;开完会随手就将喝了一两口的“农夫山泉”扔进了垃圾桶……砍树不用一分钟吧?抽出一张纸,更无需一秒钟吧?水似乎是多得不得了的吧?而事实是水的流失已加快了全球的沙漠化。森林的生长周期是多么的漫长。
种种事例说明,人类离不开自然,可却不爱惜它。许多看似平常的小事,造成的结果却是我们的未来不再有鸟语花香,不再有风景如画。曾经,大自然养育了我们,如今,依然带给我们快乐与富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将地球当做自己的第二个母亲,呵护她身上每一寸土地呢?如果,我们可以时刻想着节水省电节约能源,时刻想着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是否可以期待地球早日脱掉“枯黄的外衣”,重披绿色的盛装呢?“保护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来吧,让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一起营造我们美丽的家园吧。因为——我们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问:人是什么?回答:人是我们,是最高级的动物。那么自然是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人。或许有的人会回答道是动物是植物。错了!自然是一切生灵生存的环境,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障不知道能回答上来。
自然间一切事物一样,就算是人,也是经过一亿年而进化而来的。人即属与自然,又想办法让自己不属于自然的一种生物。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高速进化导致了人有着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双重进化,人类的超高速进化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超高速进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埃克希则写道:“人与自然是历史的基础。”
如果人类毁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那么就等于自掘坟墓。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人与自然系统的持续发展,有赖于系统中各组分的健全与合理。对于人与自然系统的繁荣与稳定而言,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重要的。只有实现协同进化,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
在传统的学科划分中,自然科学的研究目的多是根据人类的需要来认识自然,为改造自然提供依据,使之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人却变得越来越贪婪,不断地从自然中索取但是自然却在无数次的原谅着人类所犯下的罪行。汤因比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文明和环境之间的挑战与应战构成的。
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但是大自然不可能跟着人的思维所改变,大自然永远是大自然,人永远是人。雨果说过:“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只有服从大自然,我们人类才能战胜大自然。
人与自然!一个简单的词语里面包含的含义却无人知晓?大自然已经对我们够好了,那么我们对大自然是不是也应该好一点呢?大家记住了: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真正的家园。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快乐地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例如:我们每天不可缺少的淡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而且她还生活着我们人类共同的朋友——动物和植物。
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却又无情地在不断破坏着这个给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条件的自然环境。南极的黑洞、河流的污染以及电视上频频报道的洪涝灾害和某种生物的濒临绝种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破坏和谐自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最高气温达到了40摄氏度左右。由于水资源的日渐匮乏,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且还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用水。这些环境的变化,让我们原本和谐的自然环境,早已变得千疮百孔。
迄今为止,人类仍然没能停止对地球环境无情的破坏。任意的捕杀各种动物,肆意的破坏森林资源,让我们这一代人有时候只能借助于文献资料去认识某种已经绝迹了的生物。
现在甚至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无可避免的遭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黄河经常爆发的洪水,让农民伯伯的房屋和田地都被冲跨。是谁做的呢?是人类,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乱砍乱伐的行为造成的恶果。如果大家都懂得尊重环境、爱护环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生存局面。
今天人们所谓的珍惜动物,大多都是受到了人类的残杀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稀少后才被人类重视起来的。吃野生动物的现象在这个社会上越来越普遍。你可曾想过?有一天,你以前嘴里所吃小动物的就是今后被人们认为的国宝!你可曾想过?如果我们在吃一种弱小的野生动物的同时,再去拯救另外一种将要绝迹的野生动物,那样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生态平衡吗?作文
今天,我们乘车来到了上海科技馆,可高兴了!
早晨,我早早地起床了。我向:呀!好兴奋哪!不知道上海科技馆会是什么样子呢?盼了很久,我们终于到了科技馆。我们先来到了动物世界,里面都是非洲大陆上的动物。石头上站着一头大狮子,仿佛大声吼叫:“看我多威风,这里,我就是大王。”还有一头母豹带着自己的孩子正在休息,犹如正在对孩子说:“你们要乖,不要跑远了,要小心点。”这里有高大的大象;威武的狮子;可爱的梅花鹿……虽然它们只是标本,但个个目光炯炯,抓住了人们的心。这恰好证明了人类与动。植物,甚至地球都有亲密,不可侵犯的关系。人们千万不要任意侵犯它们的场所,生活的家,这是人与自然的根本所在。
接着,我们参观了模拟热带雨林,里面也有一些千奇百怪的动物。有粗壮的蟒蛇,五彩缤纷的蝴蝶,凶猛无比的蝙蝠……虽然这些动物有的美丽。温柔,但未必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有些动物令人胆战心惊,但也未必满身缺点。看问题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去看,对待每个动物,都应该以一个崭新的好面貌去看待这些生命。人与自然是与谐的。
我们还参观了人体结构,分有静脉与动脉,各部分的胀器都很重要,都有各自的用途,真有意思。
我们又来到了虚拟矿场,里面为我们展示了地底采矿与海底采矿。地底采矿,首先要把采的矿装入一个箱内放在地底,然后,再用重型大钓车把这一个个箱子钓出来,就算成功了。海底采矿就是把钻地机与钓车合为一体,变成一座铁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在不断地开采,如果这样下去,矿很可能从地球上消失,希望人们不要过多地采矿。
最后,我们来到一个影院内看一场大约二十分钟的短片。主要写:上海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科技在进步,但是同时也发生了许多灾难。因为人类大量砍伐树木,造成了泥石流,水土流失。我想:啊!没想到砍伐树木这么严重呀!国内引进了许多其他物种,也造成了生长速度太快,不断盖住了水面,使水资源减少,我想:难道环境还会继续恶化吗?
参观完科技馆后,回到了旅馆。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一九九七年的时候,在巴拉圭地带,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是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的。人们再也见不到昔日那雄伟的景色了,再也听不见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了。环保人士呼吁全世界的人们保护环境,不要让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重演。想挽回局面,就必须得从头开始,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互不侵犯,保持生态平衡,这样人才能与自然界与睦相处。
“叭”,随着偷猎者的一声枪响,伴着惨叫声,一只藏羚羊倒在了血泊之中。偷猎者立即上前去,剥下它的皮,扬长而去,只留下血淋淋的白骨。
这是发生在西藏的一幕,由于偷猎者的大肆捕杀,现在在西藏已经很难看到藏羚羊的影子了。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远不止这些。
人们中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盖工厂,大量排放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升入空中,对天空中的臭氧层造成破坏,造成臭氧层空洞,到时候,强烈的紫外线就没有了对手,射到人身上,就会烧伤皮肤;射到植物上,植物都会枯萎;排放的温室气体还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使两极冰川消融。两极是我们最大的淡水资源,如果它消失了,我们将面临淡水短缺的一大问题考验。工厂排出的污水会流入河中,污染水源,鱼类被污染了,到时候被捕捞上来,人一吃,受害的还是自己。排出的污水还会渗入到泥土中,造成周围寸草不生,土质被污染,污水还有可能渗到地下水中,人们饮用也是有害的。
看,光这一点就写了这么多,但这占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捕杀珍贵野生动物给餐馆,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风暴肆虐,洪水暴发……这一切不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吗?
人们,觉悟吧,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当我开始使用“自然的语言”和“自然的逻辑”以及“自然的动机”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越能够感觉到与大自然的“共情”而带来的愉悦感,原来,自然界的本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要条件是“人与微生物的平衡”,事关饥饿、摄食与呼吸等最为基本的生理条件,因为能够让人存活的,也必然能够让人死亡,例如摄食与呼吸,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地选择,尤其是需要知道背后的原因,即人微共同体、人微共生体、饥饿源于菌群、呼吸源于线粒体,这些内容,在菌心说与双脑论、菌心进化论、动机进化论以及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模型中都有所表述。
事实上,当我们能够意识到无论是肠道菌群这样的微生物、还是线粒体这样的细胞器,都是自然界充满生命活力与生生不息力量的源泉之后,我们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后来者,只是将线粒体共生性束缚于细胞质进行氧化磷酸化、将肠道菌群共生性束缚于肠道中赋予人体饥饿感,于是,我们对于人的认识,就会逐渐变得更自然了,同时也体现了“学以成人”的自然科学伴随生命哲学共同发展的认知逻辑。
这种对人进行重新认知的冲击,大约在500年前出现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认知方面螺旋式上升的场景,或许将会再现,即上一次的认知冲击是认知自然,而这一次的认知冲击是认知人体。当然,经过若干年之后,下一次的认知冲击,很有可能是认知精神,即获得对意识、精神、意志和信仰的科学解读。
《美丽的西沙群岛》一书,纪实性地展现了作者刘先平两度考察西沙群岛的见闻。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别看西沙群岛的岛屿面积只有十平方公里,但是它所囊括的海疆却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它不仅面积辽阔,物产更是富饶。
这里不仅有能预测天气的水母、会跳的海螺、更有“传说中的小精灵”——飞鱼!这种鱼之所以能飞出水面,是因为它的身体两侧有薄薄的由鳍进化而来的翅膀。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蓝色的海面上,飞鱼时隐实现,破浪前进的情景十分壮观,是西沙群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海洋鱼类的大家庭并不总是平静的,飞鱼也是大型鱼类和海鸟争相捕食的对象。作者在书中生动地描绘了飞鱼群与天敌之间围猎与大逃亡的殊死搏斗,让我们体会到了自然界中生物残酷竞争,弱肉强食的一面。为了生存,所有的生物都各显神通。
人类也不例外,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惜侵害其他生物,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口腹之欲,大规模地捕杀鲸鱼,用它们的鱼鳍做鱼翅,再将失去鳍的鲸鱼扔回海里,任它们自生自灭。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中至少已有5种濒临灭绝。除此以外,工业污染也在严重破坏海洋资源。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海洋中石油的开发、海运业的发展等也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无数的海洋生物濒危或近危。当罪恶的镰刀挥下,当鲜血染红了大海,当一个个无辜的生命从人类手中消失,没有人去为它们做些什么,一切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一但海洋物种失去了多样性,地球将不可能再有生命存在。每当一个物种灭绝,我们人类就失去了自身生命的一份支撑啊!
刘先平先生说:“把探究,揭示海洋世界的奥秘与提倡保护海洋生态、提高生态道德修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于是,有了这样一群人————海疆战士,自愿挑起了保卫西沙群岛,保护海洋的责任。他们热爱岛上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只鸟兽虫鱼。当同龄人在家中吹着空调,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无所事事的时候,这群人却把自己的青春汗水挥洒在了这片美丽而富饶的海岛上。他们战胜了灼人烈日、淡水奇缺、寂寞难耐等一个又一个艰难的考验,自觉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位叫王三奇的战士,他与同伴们在西沙群岛一点一滴,辛辛苦苦搜集、整理而成了数千种贝类、螺类鸟类鱼类等藏品,并创建了我国南海前哨第一个标本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的西沙海洋博物馆,该馆中有很多藏品甚至是世界稀有。
可是,尽管岛上的战士对生态环境百般呵护,海岸边出现的大片死珊瑚,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还是让这片圣洁的土地也难逃噩运。大自然赐予了人类丰富的资源,却被任意挥霍,给了人类各种各样的动物,却被肆意屠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犹如地球的呻吟。刘先平先生说:“生物圈失去了一环,生态就会失去平衡。”“地球是个大生物圈,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小生物圈。小生物圈和谐了,人与自然才有可能和谐相处”。
《美丽的西沙群岛》让我看到了人与自然,各种生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景象。我不止看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也激起了我对自然的感恩。我想,从这一刻起,保护自然、保护地球将会成为我们的神圣使命!
小明的爸爸是个打鸟能手,经常出门打鸟。小明很可怜这些小鸟,每次都力劝爸爸,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爸爸每次都满口答应,许诺永远再也不打,可是在这件事上他总是记性“很差”,没过几天就把诺言抛到九霄云外,又明知故犯老毛病了。
这不,今天小明的爸爸又想去犯毛病了,但是前脚刚踏出家门,就被一双小手拽住了。爸爸回头一看,原来是小明,正用无可奈何的眼光看着他,气呼呼的说:“您准备又要去打鸟?可您答应过我永远不会再去的,怎么能言而无信呢!”爸爸看到小明真的生气,便笑嘻嘻地哀求::“好明明,再让我去这一次吧,就一次。”小明说:“古语说的好‘轻诺必寡信’。您只有这一次不去打,以后才不会去。”爸爸又恳求道:“好儿子,爸爸的瘾又犯了,你就让我再打最后一次吧。”
小明拗不过爸爸,心里想:不尽快说服爸爸,一会儿他还会去打鸟。不如先和爸爸一起去,再在路上说服他。于是小明对爸爸说:“你去打鸟可以,不过我要和你一起去。”爸爸犹豫了一会儿,无可奈何的答应了。
小明和爸爸一起来到了目的地——城郊。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天空特别的湛蓝,河流特别的清澈,树林特别的翠绿,不由人感慨大自然的恩泽!但当看到正在四处搜寻目标的爸爸,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暗想了一会儿,觉得考虑成熟了,时机也到了,便开口说:
“爸爸,您爱我吗?”
小明的爸爸停止了“工作”,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小明,“怎么这样问?我怎么会不爱你呢!你是我的希望。”
“既然我是您的希望,那小鸟不也是鸟爸爸和鸟妈妈的希望呢?”
“这·····”
“ 您爱我,那么小鸟的爸爸妈妈也肯定爱他们。您打死了他们,鸟爸爸妈妈失去孩子的心情和您失去我的心情不是一样的吗?”
爸爸听了小明的话,深受感动。他望着已经很少有鸟语的树林,喃喃地说:“是啊,我怎么能为了一己之利而残害这些小生灵呢?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今后要做环保主义者,请你监督我今后的一言一行。”
在回家的路上,小明望着那茂密的森林,想像着大自然的小精灵们今后将会在地球这个家园里无忧无虑的生活、嬉戏,感到分外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