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足,社会本身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这个愿望实现了他们会有下一个愿望,于是他们不断追求,追求自己想要的所有,从一个小远望开始到最后一堆愿望。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我想,可是有这么一回事儿吧。知足是好的,知足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知足的人是快乐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是有很多种的。当然,也有不知足的。一个人,一生总是在拼命地干活,拼命地挣钱,总是想着自己的腰包鼓起来。然而,当他的金钱更多的时候,不知足的人往往被利欲再次冲昏了头脑,他想要更多的钱,只因为,他不知足。你们想,这么样的一个人,他总想着,哎呀,我挣的太少啦,早知道不如那样。这样的他,他会快乐吗?人往往是不知足的,所以快乐的人很少。一个人他好不容易当上了官,他终于拥有了优厚的俸禄,终于脱离了“下层”的劳动事业。可是他不知足啊。他不停的搜刮百姓,他贪污,他受贿,为的是“更上一层楼”。他原本可以清正廉洁,做一个好官。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好一顿饭,睡好一次觉。可一旦……他将吃得担心,睡得不安稳。想想看,他会快乐吗?
一个动物,尚且有自知之明,会知足。人又为何不可呢?快乐是人想要的,不知足的人是不配有的。世界上知足的人是有的,或许有很多。在我们农村,很多人包括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包括好多人。他们虽然没有家财万贯,但留得有田在,不怕无粮吃∶他们虽然现在住着土砖房子,即使漏水的土砖房,他们也很快乐。因为他们在良心上知足,与自己的心过得去。所以他们吃得塌实、睡得安稳。
生活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去适应它。即使没有豪华别墅,我们有我们的土砖屋。
即使没有山珍海味,我们吃的米饭也能饱肚。
人何不知足?
今天,我知足了,我快乐。
明天,你会知足的,你也快乐。
往后,我们都知足了,我们都快乐。
知足者常乐!
老子道:“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在说明人只有知足,才能快乐。
那么何以见得?
比如苏东坡,他一生任途坎坷,在巨大的浪里不断地沉浮,但依旧过得逍遥自在,不为波澜所打击。为什么?因为他知足啊,即使只有一箪食,一飘饮,他也能从容地道出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即便途中遇风雨,他也能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欣赏风雨的美景,在同行的人都忙乱之时,只是潇酒地往前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权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突出如其来的遭遇,不怨天,不尤人,沿途的崭新风景,不才是自然送来的礼物吗?也许就是本着这样一种知足的心,苏东坡也才能在经历大起大落后,还能自若地游历山河,抛开功名,踏遍烟火地,觉得人间值得。
再提陶渊明。最熟知的便是其《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居住田园,每日只是与自然相处,自给自足,归途中的一座山,偶然采得的一朵菊花,在他眼中便是十分美好之事,他抛弃了官场,抛弃了荣华富贵,锦绣霓裳,没有了琼楼玉宇和山珍海味,他所拥有的仅仅是乡村的一间破烂的茅屋——但在他,他拥有的何止他所抛弃的?他拥有整个自然!归途中山鸟作乐,一瞥就见到南山,路上鸟语花香,抬头,是屋上升起的炊烟缕缕。他有的何其少,又何其多!于是陶渊明满足其间,过得洒脱又无虑。
再者如独守陋室的刘禹锡,虽称”陋室”,其间却与鸿儒作伴,素琴金经相与,陋室中也可以乐在其间;柳三变“偶失龙头望”,却能抛开杂念,回归本真,落第又如何?何况青春只一饷!于是他只愿让浮名都去了,只留下浅斟低唱,乐于其间,就算过得庸俗平凡,只要快乐,又有什么不好?他们知足,所以常乐。
如今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如此么?就算现在生活苦多于甜,但只要想到苦中的甜——哪怕只一点,不也为平淡无奇的日常添了多彩的一笔吗?收获甜的时候,我们不也很快乐吗?所以何不知足?何不珍惜?只有我们真正为自己所有的而满足,才能常乐啊。
古语有云:“知足常乐。”有了足矣,何需。虽然千年古训时常萦绕耳际,但一颗不知足的心还是让我对此颇为怀疑。这只不过是懦弱者的挡箭牌和懒惰者的借口。“知足”是裹足不前,是安现状,是甘平庸;而“不知足”才能够以一种持久不灭的热情勇往直前,才能时时鞭策警示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消愁,以醉为乐。那酒醒之后呢?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知足者,乐一时矣。“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知足者,常乐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是满足登上东山,看到的将是有限的鲁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巅那样把天下尽收眼底,心胸无比宽阔呢?不知足,是一股挑战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人生信念。
“满招损,谦得益。”秦始皇的一统中国,就是因为无数次的不满足,所以无数次地改革,无数次地完善。倘若总是知足,今天或许还是刀耕火种。追求的过程是快乐的,尽管有坎坷有风雨,但我们总是在往前不断走着,败而无憾。世间,没有哪项伟绩会从天而降,没有哪段人生能一帆风顺。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怀揣一颗不知足的心,不懈追求,才得以常乐。
贾岛吟诗,反复推敲。欧阳修行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正因为不知足,才百倦不殆地长期磨练,才有了千古绝唱,传咏至今。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正因为不知足,才不断地钻研,成功。一位奥运会田径老将花十年苦苦训练,仅仅加快了1秒多。对知足者,这微不足道的1秒钟根本不值一提。但却成就了一位冠军。跑道上一秒的刹那正是用十年的不满足精神底蕴磨砺出的。不要停止追寻的脚步,不要熄灭前进的灯火。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外更有山,楼外还有楼,只有永不满足,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知足者,目光短浅;知足者,固步自封。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常忧”而不是“常乐”。“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和鲁迅笔下的阿Q不都是“知足者”吗?正是这种“知足”铸成了大错。人生,只有不知足,才能超越;灵魂,只有不知足,才能达到一个高度,进入一种境界。
前面是一片未知的空间,不知足者,常乐,常乐者,不知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更换了那么多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他把这种感觉写成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据此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一“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揭示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愈得愈不满足。一旦被这种心理左右,势必会沦为物欲的奴隶。
在《韩非子·喻老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箕子发现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箕子说:“由此看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箕子能够从商纣王用筷子的变化,预见商朝的灭亡,在于箕子明白“欲壑难填”“贪婪亡国”的道理。
是啊,人们的欲望是无尽的,得到之后总想再得到更多,就如同赢了钱的赌徒,总希望再赢更多的钱。其实,赌场上是没有真正赢家的,那些暂时的赢家,因为贪得无厌,最终血本无归。人生也是如此,对物质的占有欲愈强,就会愈不满足,最终只能沦为物欲的奴隶而远离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因此,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知足,不要掉进贪婪的陷阱。衣,可以蔽体保暖,足矣,何必非要穿金戴银;食,可以果腹充饥,足矣,何必非要山珍海味;住,可以遮风挡雨,足矣,何必非要富丽堂皇……
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悟透知足常乐的道理。究其原因,是攀比心理在作祟:看到别人穿名牌,自己也要穿;看到别人换了大房子,自己也要换;看到别人买了高档车,自己也要买……比来比去,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也永远体味不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物质的富足给人们带来的多是安逸享受,而精神的充实却能为人的灵魂找到一个美丽的栖息地。挣脱物欲的羁绊,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舒展自如。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我想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去品味哲人的话,莫使物欲羁绊我们前行的脚步。
——题记
花开花落,尝尽多少无情风雨,却隽永了一世艳溢香融:雁来雁归,消逝几岁草木枯荣,却铭刻了一生聚散悲欢。
匆匆太匆匆,情起情灭,仅在弹指之间。而其间淌过的,那百味的,便是人生追梦时。
志者的航向,背道平庸,趋向远方。而在这浩瀚的海天之际,澎湃的海水,汹涌的巨浪,一次次浮动着舵手的思想,充斥着内心的欲望。无畏浅滩暗礁,尽管满身泥伤,也扑灭不了燃烧的欲望,
几番波折,几番怒浪,帆倒了,船沉了,梦散了。停驻,回望。志者的一程仅浮现了蜿蜒的轨迹,仅代表了平淡的存在。尽管曾经与海浪搏击,毕竟,在追梦的路上,遗失了太多美好,仅是满足无边的欲望。
因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至理也。
人生是从泪水的'旋涡开始的,阴翳,雨季,本就是常态。而生命又终将会消逝,这话,也本不悲凉。行走在生命路上,许多人,一味延长生命的长度:许多人,苦苦追求生命的高度,殊不知,人生是一种回归,只为给心灵寻一个归宿。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那么,在回家的路上,疲惫的心,追了一程又一程。而唯有“知足者,常乐!”
知足者,生活的智者。适者生存逆者汰,是天地间亘古的准则。尊重生命,唯有知足者,才能拥一颗平常心,抛弃牵绊,出色的实现既定目标,尔后步步作节,知足而乐,为下一程储备能量,不竭的奋斗。
知足者,精神的智者。一亩薄田,一壶清茶,一盘檀香,一方古琴,清净无为,闲适散淡。用一樽浅浅的酒杯承载满腹经纶,在春暖花开之时绽放大海的笑脸。陶渊明悄然遁世,隐匿南山;孟浩然厮守农舍,归隐田园。阮籍虽混迹于酒市店铺之间,与商贩市井为伍,但不屑于高官厚禄,浮华名利。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常人难以体会的精神上的满足,也拥有了不足为外人道哉的乐趣。
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心境。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唯有知足常乐,才可在无穷的欲望与有限的潜质之间恰当的找到平衡点,竭尽所能,所以人生无悔。
因道,知足常乐,人生大智。
漫漫人生路,风雨几度寒。知足常乐,荣辱得失,都付诸笑谈!
胸怀宽广一些,胸襟豁达一些,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林逋曾言:“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岂忧。”因此,一个人想要获得心底的愉悦,首先要学会知足。
知足使人获得幸福的垂青。当此岸之人艳羡地眺望着彼岸的美景,此岸之人又怎知彼岸的人们不在驻足远眺此岸之景,如此身在福中不知足者多矣。陶渊明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放弃高官厚禄的职场,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他知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胡九昭即使家里一贫如洗,也每日向天九拜:感激上天赐他一天清福,二者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反观明朝太监魏忠贤,心安鸿鹄之志,晋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后仍不知足,妄求掌握国家大权,杀害无数忠良,最终身死人手,更无幸福可言。正如傅玄所说:“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
知足是获得成功的跳板。“为人但知足,何处不安生?”这是曾国藩的名言。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老师,小时候没有因自己是男儿身,但声音圆润甜美而自卑、不知足,他勤于练习,利用优势,形成了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无臂钢琴家刘伟曾说道:“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养活自己,虽然我体会不到拥抱别人的幸福感,但我能够在琴声中感受到更多幸福。” 只因热爱音乐,乐观生活,知足于现在, 愈是举步维艰,到达山顶后的成就感便愈是强烈。同样的道理,若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学会知足,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故事警示我们若想获得大成功,需要学会知足,不做贪得无厌者。
俗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知足是美好的图画,是美妙的乐章,是一汪清泉,是格物致知的基础。生活中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事比比皆是,我们要追求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的至高境界,去拥抱快乐、传递幸福。
常言道:“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该要有一颗知足的心,生活才会过得愉快、喜乐,不会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难过。
有时人们会只要求得到自己没有而渴望的东西,却不曾仔细深思过,自己已拥有的东西,是否在生活中已经足够了。
“你有没有留意自己身边的一切?有没有发觉自己其实很幸福?”这句话就像热铁烙肤般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想一想,以往我想要的东西,其实都已经是不必要的了!因为我早已拥有,因为我已很幸福,没有再购买的需要,只是一直有“喜新厌旧”的毛病。当我们在埋怨时,时常忘记这个深思的步骤,而控制不住的要求,导致我一直觉的自己一点都不幸福,总是缺少了一点什么。这时的我已经走错路了!我应该要选择另一条路:知足的路,让自己懂得不能一味的要求,要知道自己是很幸福的!
当然,要控制是很难办到的,我们会因着一些诱惑,忍不住而产生一些贪念。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尽力而为的控制自己,相信我们一定会越做越好。
但是切记,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放纵自己,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这样的后果是会非常可怕的。有些人从小就很被娇宠,什么东西都得的到,长大后就变得娇生惯养,什么事都只会依赖人;有些人认为钱是自己的,要什么就可以买什么,等到变成穷光蛋时,就开始财迷心窍,什么事都做的出来……这些都可能是放纵自己的后果。所以要时常警惕自己要学习控制。
身为父母的也要提醒孩子,教导孩子这项不能忽视的道理,让小孩养成习惯。有些父母因为孩子受了创伤,就想办法赚钱,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孩子的创伤,但结果呢?可能只会把自己搞的席不暇暖、食不知味,小孩可能成了贪得无餍的习惯,这一点都不值得。
总而言之,人心只要懂得知足,就算生活过得简普,一生过得坎坷,生活还是会快乐。况且,贪心的后果可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不是吗?
著名的布雷默曾经说过:“幸福不在于物质,而在于我们自己。”我认为那些充满欲望的人并不快乐,因为他们贪婪。事实上,只要他们感觉良好。俗话说,知足永远是幸福的。
有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在他的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愿意把我唯一的房子给别人。”如果你需要,就去要求。”
几天后,消息如野火般传开了。一天,一个富人经过老人的房子。他看到了那个标志,走进了老人的房子。他对老人说:“你好,老人。我最适合这所房子。虽然我拥有一切,但我缺少的是平静的生活。你一出门,房子就被群山环抱,绿油油的。周围的环境真是令人陶醉。这是我理想中的桃园仙境。
老人听了这话,看着他说:“人们应该知足了。”你现在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但你缺少的是一颗知足的心。你已经有房子了。你还想让这房子做什么?这房子应该属于一个心满意足的人。”
人们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正是这种不满足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幸福的根源。知足,不是说不想进取,不满足于现状,也不是说要以贫穷为乐,安于现状。满足在于,一个人可以看不起名誉和财富,对待别人真诚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世界的温暖,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相反,一个过于看重名利的人只有在看到功德和财富时才会变得麻木不仁、唯利是图。虽然他物质丰富,但他的精神空虚和无聊,他的生活不会快乐。
所以如果你想快乐,学会知足。
人要知道满足,只有易满足的人才会知道快乐;不易满足的人总会感到愁闷,得到了这个东西还想要那个东西,�
就拿我的邻居来说吧。一对刚结婚没多久的的夫妻;这个女的长得很漂亮,也没有找工作;而这个男的自是一个小小的打工者,一月工资也就七八百。女的整日游手好闲,上街买一些东西不说,一次女的逛街从外面回家,拎了好些包包,他也不顾刚下班回家的男人,只顾伸手要钱说:“我在街上看见了一套十分喜欢的衣服,要多少多少钱!”男人听了脸色大变:“你也不找份工作,整日要钱,哪来那么多钱让你花,你都那么多衣服了,还要都没完了,要买自己挣钱买去啊!”女人听见了,心里十分恼火,扔下包包就跑了出去。
这样不知满足的人,不只会使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到家人。所以人要学会满足,这样才会快乐一生。
老子道:“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在说明人只有知足,才能快乐。
那么何以见得?
比如苏东坡,他一生任途坎坷,在巨大的浪里不断地沉浮,但依旧过得逍遥自在,不为波澜所打击。为什么?因为他知足啊,即使只有一箪食,一飘饮,他也能从容地道出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即便途中遇风雨,他也能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欣赏风雨的美景,在同行的人都忙乱之时,只是潇酒地往前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权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突出如其来的遭遇,不怨天,不尤人,沿途的崭新风景,不才是自然送来的礼物吗?也许就是本着这样一种知足的心,苏东坡也才能在经历大起大落后,还能自若地游历山河,抛开功名,踏遍烟火地,觉得人间值得。
再提陶渊明。最熟知的便是其《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居住田园,每日只是与自然相处,自给自足,归途中的一座山,偶然采得的一朵菊花,在他眼中便是十分美好之作文事,他抛弃了官场,抛弃了荣华富贵,锦绣霓裳,没有了琼楼玉宇和山珍海味,他所拥有的仅仅是乡村的一间破烂的茅屋——但在他,他拥有的何止他所抛弃的?他拥有整个自然!归途中山鸟作乐,一瞥就见到南山,路上鸟语花香,抬头,是屋上升起的炊烟缕缕。他有的何其少,又何其多!于是陶渊明满足其间,过得洒脱又无虑。
再者如独守陋室的刘禹锡,虽称”陋室”,其间却与鸿儒作伴,素琴金经相与,陋室中也可以乐在其间;柳三变“偶失龙头望”,却能抛开杂念,回归本真,落第又如何?何况青春只一饷!于是他只愿让浮名都去了,只留下浅斟低唱,乐于其间,就算过得庸俗平凡,只要快乐,又有什么不好?他们知足,所以常乐。
如今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如此么?就算现在生活苦多于甜,但只要想到苦中的甜——哪怕只一点,不也为平淡无奇的日常添了多彩的一笔吗?收获甜的时候,我们不也很快乐吗?所以何不知足?何不珍惜?只有我们真正为自己所有的而满足,才能常乐啊。
早餐吃粽子,但见一堆粽子放在餐桌上,问:哪个肉,哪个枣?答:绑绳一样,分不清肉还是枣,看哪个顺眼吃哪个。于是闭上眼,默念,发功,任意拿起一个,去绳,剥粽叶。如我所愿,是香甜枣馅。不亦乐乎。
到自动取款机取款,输入密码,按下取款键。几秒钟内,钞票唰唰地出来了,刚一到手,屏幕上提示“本机已无款”。不亦乐乎。
休息日老师突然来家访,让我们措手不及,一阵慌乱之后才想起来招呼老师坐下。老师很中肯,评价儿子品质好,文明懂礼,也指出了一些不足,最后递给我一份成绩单。我与儿子共同定下的学习目标是保持前十名,一看单子,正好第十名。不亦乐乎。
下班买鸡蛋,四块三一斤,趁老板不注意,专挑大个红皮的往里捡,装满沉甸甸一篮子鸡蛋拎回家。早上一边擦地,一边听正在走廊里打扫卫生的同事们聊家常,说今天开始鸡蛋涨价了,四块五一斤。不亦乐乎。
墙角的榕树需要剪枝了,拿起剪刀不假思索,一顿大刀阔斧,剪下一地枝枝杈杈。弯腰随手拿起一枝插在另外一盆花的空地处。没过几日,居然发芽了,老叶没掉,锃亮的,出来的新芽嫩黄嫩黄的,又是一棵榕树!不亦乐乎。
到同事家蹭晚饭,酒足饭饱,往后一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只吃饭,不用洗碗。不亦乐乎。
约好时间陪父亲去体检,结果忘得一干二净。给父亲打电话,他也忘了。再约好一起去,楼上楼下一样一样地认真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完全正常,血脂稍稍高点,不用吃药,注意饮食即可。不亦乐乎。
逛了一天街,半件衣服也未买到。回家把衣柜里的衣服全翻出来,一件一件过目,发现所有的衣服都比如今街上流行的漂亮,如获一大堆宝。不亦乐乎。
开门进家,忘记关门。不知什么时候闯进一只小狗来,金色长毛,大脑袋,摇着尾巴,可爱至极。这狗不怕人,和我们自来熟,玩了好一会儿,儿子兴奋地哈哈笑。主人来寻,赶紧归还。和狗狗玩了半天,还不用喂。不亦乐乎。
请朋友到家里来喝茶,谷雨前的崂山绿。朋友拿起杯子,赞不绝口。我去拿壶续水,发现茶沏错了,不是崂山绿,而是是黄山毛峰。朋友没发现,正凝神看茶舞。不亦乐乎。
爸妈的老房子要拆迁了,赶快飞车跑回去。在杂物里发现了旧时的相册,第一张就是小学毕业合影,一排女生站在操场上,笑脸盈盈,个个面如春花,我个子最小,站在末端。不知道大家现在好不好,拿起电话一个一个打过去,众君皆安好。不亦乐乎。
一位朋友来电话,遇急事借款,不知所措,让朋友等回话。放下电话就一路小跑奔银行去,一查余额,够借给朋友的。但觉自己是有钱人,富甲天下。不亦乐乎。
晚上散步,看见和我差不多年岁的女人扶着一位老人,老人拖着一条腿,走得极缓慢,挪动每一寸都十分艰难。想起我的双亲,仍健在,正开心地各处飞去游山玩水。我呢,临近中年了,四肢皆在,身体健康。不亦乐乎。
这是发生在湖边的故事。
一只寄居蟹在湖边悠闲地散步,想顺便找一个新家。“多宁静、美丽的夜晚啊!”寄居蟹循声瞧去,只见一只奇怪的虫子背着沉重的壳。寄居蟹好奇地问那只虫子:“你是谁?为什么背着重重的壳?”“我叫蜗牛,背上的壳是我的家。”那虫子回答,“你呢?”“我是寄居蟹,我在找一个家……”话音未落,一阵凉风吹来,寄居蟹打了一个喷嚏。心想,我得赶紧找到新家,不然只能睡大街了!
匆匆告别了蜗牛,寄居蟹赶快去找新家。在路途中,寄居蟹心想:我如果像蜗牛那样背上有一个房子多好,不用奔波,更不可能随时睡大街,在夜晚可以赏月,困了、冷了就缩进壳里睡觉……
此时此刻,蜗牛也在想:我像寄居蟹一样就好了,没有沉重的壳,还可以随时住新家,而且可以在找家时练习短跑,省了运动的时间,说不定还能实现我的梦想——成为短跑冠军呢!
寄居蟹和蜗牛越想越自卑,越想越失望,它俩互相崇拜又互相讨厌,从前那个快乐的寄居蟹和蜗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见到面时相互打击。
一天,寄居蟹和蜗牛又见面了,一阵冷嘲热讽后,寄居蟹和蜗牛都被绊倒。只听见绊倒它们的小草连声道歉。它们瞧见弱不禁风的小草想到了自己,于是对它诉苦。然后异口同声地说:“小草,你和我们想得一样吧,你那么渺小,而且既不如大树也不如花朵。”
小草听了以后笑了:“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我叫安心草,我不羡慕他人,我就是我。我不如大树挺拔,也不如花朵娇艳,可是我知足了,我生机勃勃,装点了大地,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知足常乐吧!”
寄居蟹和蜗牛听了安心草的话以后若有所思……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罗曼·罗兰
要怎么拥有一道彩虹,要怎么拥抱一夏天的风,天上的星星笑地上的人,总是不能懂不能知道足够……
一首五月天的《知足》,唱出了现如今人们最真实的感受。知足常乐,才是对幸福定义最完美的诠释。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成为世界的焦点。“我的运动生涯才刚刚开始,以后还有无数辉煌要等待着我去创造。”这句话,让世界人民记录了这个中国田径史乃至亚洲田径史上的奇迹。四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人们坐在那“黄牛票”已经炒至100倍的110米栏比赛场地,看着他痛苦地撕下2号号码牌转身离开的时候,万民落泪。他说,不到万不得己的时候,是不会退赛的。可见当时的他的跟踺是多么剧痛。这,也许就是一种知足吧!不会为了一次的比赛而牺牲自己的健康,牺牲自己的运动生涯,这不是懦弱,不是胆怯,而是以一种知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看待生命!知足常乐,刘翔的放弃是一种超越,是失败的英雄!同样,中国人民从20年前对本片失利的奇刻,到如今对刘翔退赛的理解,也正是一种对他人知足的思想态度的转变。
而在1908年英国伦敦的奥运会上,在马拉松的比赛中,瘦小的意大利运动员第一个跑进了赛场。途中他多次摔倒,在最后的15m扑倒在地。两名医护人员将他搀扶着中过了冲刺线。最后,这句运动员的金牌被取消了,因为裁判认为他不是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到达终结的。英国的彼得太主教在颁奖典礼上说:“参赛比金牌重要”。而这名运动员也很释然,虽然没有得到金牌,却让所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这,就是知足。
因为知足,所以常乐。
李娜在前日比赛中,未能进入澳网8强。她满脸笑容的接受了访问;王楠在奥运会上不敌张怡宁获得亚军,却微笑着与家人拥抱,为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只有人心知足了,灵魂富裕了,丰盈的芳香才会从心底溢出,弥漫幸福!
当来自地中海岸边,圣火点燃华夏地火红的热,当绵延不断的热情渲染了五千年璀璨耀眼的天空,让圣火,去传递那知足常乐的幸福,让世界充满灵魂的香味,知足,常乐!
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
——题记
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抱怨它的不足;乐观的人则会庆幸还有半杯水,因而后者得到了满足。
同样的半杯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慨。这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抱定一颗平常心,学会用感恩的心来感谢生活,感谢命运。等我们懂得了知足,生活便少了几分抱怨,多了一些光明。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发人深省的。一个人如果痴心妄想,那他贪婪的心就永远不会满足,甚至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嫦娥抛其夫君,偷食仙丹,妄图成仙,换来的却是广寒宫的无限冷清与寂寥;和珅位高权重仍不知满足,徇私舞弊,留下了千古骂名。而庄子、陶潜等隐士淡泊名利,逍遥世外,却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谈。
世事就是这样的辨证,上帝让坏人享尽安乐,但最终以严厉的惩罚为代价;上帝给予好人平安与幸福,却让好人历经磨难。这是公平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人生就这样,没有绝对令你满意的事,关键在于你是否得到满足,能够乐观地对待生活。
不过知足并非一味地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一种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如错把知足当作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那你只
知足就是父母买给你玩具模片而你能自己拼好,知足就是朋友送你卡片而你不挑三拣四,知足就是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东西,包括生命。知足了菜根嚼着也香,知足了心里永远有着温暖的阳光。
知足就要避免心理失衡。人们在给予的同时往往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有回报,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他们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满足,当然也往往会大失所望了。
请记住:学会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却烦恼;学会知足,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风雨兼程的艰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能和谐、平静、适意而真诚。因为知足常乐啊!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知足常乐,确实,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往往也容易得到快乐。当你不开心时,想想昨天开心的事情,就会快乐起来;当你与朋友不合时,想想过去与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就会心头一亮;当天气不好时,想想明天就会出来的太阳,你就会发现世界仍是一片生机勃勃;当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想想明天依然会拥有的新的希望,那么,你还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吗?只有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世界在你眼里才会是明朗的,快乐才会随之而来。
但,我们并不应时时都知足常乐,事事都知足常乐。有时,容易满足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常常满足于生活,满足于自己的工作时,他的上进心往往就会被磨灭。就好比� 当你满足的时候,你获得的也许更多的是快乐,可你却失去了向上攀登的机会。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知足常乐”,那么各方面的不足也会越来越明显。
就拿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一个中等生认为自己确实是普普通通,没什么优秀之处,也许他这样想的时候,会觉得很轻松,很满足,但他就失去了向上冲的机会。如果有一次考试,他考了80分,而最高分是100分,他会想,这没关系,这很正常,我本就平平常常,成绩又不拔尖,我能考出这样的分数和我自己相比起来并没有很差,况且比我差的人多的是呢,我是不能跟那些好学生比的。很多人总是这样,用所谓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安慰自己,给自己一个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理由。如果他总是这么想,这么认为,那么好则他每次考试都能保持在80分左右,差则会一直往下掉。而往上冲的可能性是根本没有的。因为他并不想往前冲,不想将自己的成绩提高,他从没想过要这么做。他看成绩只是为了给自己那脆弱的心理一个安慰,仅此而已。其实许多许多人都资质不凡,但就是因为容易满足,而失去了变得更优秀的机会。
然而,说到这里,我也不是就这样否定了“知足常乐”。我并没有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知足常乐”,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在你越来越优秀的同时,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背上的包袱也会越来越重,获得的快乐也会越来越少。毕竟人只能活一次,这一辈子里就要努力去开心,努力去奋斗。想要人生这漫漫的一段长路能够走的精彩,就必须学会快乐,快乐的同时还要努力使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一个好的成绩,但这并不是要求你在整个世界大放异彩。你想要两者兼备,就必须学会适当的“知足常乐”。当你真的已经足够优秀,或是压力实在太大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自豪,感到高兴快乐;当你只是所谓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时,你就应该离“知足常乐”远点儿了。
要想做一个能快乐地成功,成功得快乐的人,就要学会巧妙的运用“知足常乐”,看清自己的现状,把握眼前的机会。只要人人都学会合理运用“知足常乐”,那么,这世界上还会有失败者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之最乐,莫过知足。
——题记
秋姑娘伴着凉风,携着硕果,舞着秋叶,丝丝缕缕,袅袅飘香,纷纷扬扬的悄然而至。秋日,天高气爽,心情明朗。于是,我和父亲相约去奶奶家的果园瞧瞧。
走在田野的小径上,内心憧憬着累累硕果,幻想着苹果的清脆可口。我一蹦一跳,像极了即将见到萝卜的兔子。到了果园,我的步伐僵硬了,眼前,弯着腰的老树,稀稀拉拉的落叶,零零散散的果子,还有几只正在啄果子的麻雀……
天空阴沉下来,秋风肆意的刮着大地,枯叶纷扬,夕阳映照在被蒙了一层雾的眼睛上……
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仿佛在嘲笑我,那干瘪的果子满身疮疤,野草随着凉风舞动。我握紧了拳头,伸出脚用力地踹了一下那不争气的老树,麻雀一哄而散,果子也陆陆续续地掉了下来,骨碌骨碌地滚向四周,消失在杂草里。爸爸什么都没说,只是小心翼翼地扒开杂草,捡起滚落的果子,用袖子拂去上边的尘土,放在嘴边一口咬下,“嘎吱”,无比清脆的声音像一个跳跃的小精灵传入我的耳朵。好奇心驱使着我挪到爸爸身边,偷偷地瞧着那聚集了我的好奇的果子上。“怎么了,闺女,想尝一口?”爸爸笑着问我。我咽了口唾沫,几个字从我牙缝中小心翼翼地挤了出来“好吃吗?”“自己尝一下不就知道了。”我闭上眼睛,用力地咬了一口,一股清凉沁人心脾,果肉清脆,甜甜的果汁渗了出来。“哇塞,真脆!”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这时的我像极了抱着大萝卜的兔子。
天空的乌云散去,太阳普照着大地,秋日的风也显得愈发温柔,驻足在枝头上的小精灵唱起了婉转的歌曲,久久不舍的离去,夕阳无限好,一缕缕光丝跃动在凌乱的发间……
我和爸爸一起坐在田垄上,一起欣赏这落日的美景。爸爸语重心长的说:“人啊,要学会满足,懂得感恩。当你拿到一个干瘪的果子,你要感谢它是清脆可口的,因为可以享受它的清甜而感到满足;当你前进的路上遇到了荆棘,你要感谢它让你的人生别有风趣,因为自己没有遍体鳞伤而满足。不知足常悲,知足啊常乐。”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生如梦,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内心时常满足,时常显露微笑,在莽莽红尘中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把握美好未来!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得不到的,一种是已失去的。我们总是穷尽一生去追这两种美好追寻得不到的,追悔已失去的。殊不知,知足才能常乐。对啊,爷爷说过:“知足常乐!”
“青菜,苦瓜,番茄鸡蛋汤。”我敲着筷子,不满地问爷爷奶奶,“你们在家就吃这个啊?”奶奶夹了几片苦瓜到爷爷碗里:“你爷爷‘三高’,吃清淡点好。”我同情地看着爷爷,却见爷爷一脸满足。像是看出我的疑惑,爷爷嘿嘿地笑着说:“这伙食比以前好多了,人嘛,知足常乐,知足常乐!”
那年父亲出国,三年以后才能回来,妈妈一边为爸爸收拾行李一边叹气。奶奶坐在房间里的藤椅上捧着相册发呆。天上下起了雨,仿佛载满愁绪。“嘿嘿,在外面一切都要小心。”爷爷笑着拍了拍爸爸的肩膀。“爷爷!爸爸都要出远门了,您为什么还是笑嘻嘻的?”我不满地扯了下他的衣角。“出国挣钱,又不是不回来了。分别是暂时的,况且电话、电脑都可以通信,有什么好舍不得的。人就是要知足常乐。”爷爷伸出食指在鼻子上蹭了蹭,憨笑着说。
后来的一天,急救车呼啸着从我家门口离开,扬起几片枯黄的、皱巴巴的梧桐叶。我和妈妈气喘喘地赶到医院,一进病房便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吓得脸色苍白的奶奶坐在爷爷的病床前削苹果。而爷爷虽然气色不好,却仍然笑着。我走到床边,哭笑不得地问他:“就这样好笑吗?”他又“嘿嘿”了两声:“我可没笑你,我笑的是我还活着,还能见到我的宝贝孙女。”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爷爷莫名其妙地看着我:“笑什么呀?”“知足常乐!”我回答道。“哦!”爷爷应了一声,然后又笑了起来。
在奋力前行的道路上,每当我累了,倦了,怀疑自己了,怨恨自己了,总会忆起爷爷“嘿嘿”的笑声。爷爷用他的笑声感染我,用他简单明了的人生哲理教育我。
人,应当知足常乐。
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每个人都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妨站得高一点、走得慢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点,知足常乐。
知足是生活的智慧。林逋感慨道:“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这正是为什么乞丐可能因为多捡一个塑料瓶就会感到快乐,而富豪很有可能只因为少挣了一元钱而心情郁闷。贫困的凄苦并不妨碍乞丐简单、满足的快乐,而更为富有的富豪却总是不知足而纠结不已。知足让每个人的世界观都能发生改变,而它却是快乐的翅膀,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翱翔。
知足使自己快乐。生活的智慧正是让我们做好任内的工作,不要过多地掺合外面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欲而不制止,使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没有过多的欲望,生活的快乐也会因知足而更简单纯满分作文网粹。
知足是精神的智慧。“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陶渊明,归隐山林,醉心山水的豁达与情怀又有几人能比?他不渴慕功名利禄,不挂怀朝廷纷争,更不在乎凡俗的世事,仅仅满足于山水之间,与酒和茶作伴,达到了“出世”的境界,知足常乐,无欲无求。
精神的智慧让我们能从点滴平凡的事中体悟快乐。“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在纪昀的生命中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处事态度,一生中心意顺遂,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品出滋味与乐趣。知足常乐,也是让我们要满足于点滴小事,放大点滴快乐。
知足是灵魂的香味,是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更是灰暗天际中的第一缕曙光,能让平淡坎坷的生命充满希望与欢愉。让我们简单地生活,不失真善的本性。知足,方能常乐。
佛曰:“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着于一念,将没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白在心间。”
——题记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生活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遇到挫折时进行一些必要的自我安慰,寻找一个心灵的平衡点,能知足,常感恩,我们的人生才会时刻充盈着花香。
知足看待生活,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如行云流水般自在幸福。
世相万千,欲壑千万,不是苦累太多,而是攫取太甚。欲望如青蛇,贪婪地吞噬着人们的良知而善心,最终葬送了他们那大好的人生。君不见,古有因专擅弄权,大肆贪污。被定二十大罪状的和绅之流;仅有因贪婪腐化,遭人唾骂的“许三多”许迈永之辈。正是对利欲无休止的索求,才熏黑了他们的心灵,更扭曲了他们的灵魂!相反,陶渊明归隐山林,远离纷扰,过起了与鸟儿冲二位友,语句华山涧相伴的田园生活,好不自在悠闲;李太白退官离京,骑着白鹿遍访名山,一份随缘自适的喜悦萦绕心间。正是对生活对知足,对所有的乐观,才成就了他们优雅从客的人生。
感恩面对生活,我们的人生才会鸥翔鳞集,水天一色。
人生是一幅残缺的画卷。没有十全十美,更不会事事如意。正如那个抱怨命运不济的农民,不懂得感恩现有生活,却一味羡慕他人,到头来竟发现自己才是最快乐的。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感恩现有的,心怀希望的描绘出自己人生春天。天生愚得哑疾,外加失明,海伦·凯勒没有抱怨和消沉,而感恩现有的生活,满怀生命的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为我描摹出她心中的美丽世界;史铁生,这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顽强汉子,三十多年的轮椅生活,他没有因此而倒下,反而用心热爱着自己的生活,珍惜着有限的生命,最� 不错,生活不全是公平的,但只要我们心中满怀希望,日子便会有花,有蝶,有阳光。
罗曼罗兰曾说:“当你用一颗乐观的心情看待世界时,世界也会接纳你。”一个身处战乱年代的人都能这样的看待生活,那我们呢?还有什么理由消沉不振呢?
宠辱不惊,看样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错,当你用一颗知足的心去面对生活时,你会亲眼看见花开的姿态;亲耳听到水流的叮叮咚咚;亲身感受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适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打开窗,迎接阳光。当你知足乐观地看待世界之时,你会发现,世界竟是一个清幽安宁的绿洲。
有些人总感叹命运的不公,总感叹自己命苦,却似乎从来都看不到自己拥有的一切,反倒失去了许多快乐。有些人得到的不算多,却一直很满足,一直很快乐,这只能让他们得到的更多。有些人看到一朵美丽的花,抱怨它不属于自己,有些人看到这朵美丽的花,欣喜地赞美这大自然的一道美景。这两种人所表现出的情绪就完全取决于满足与不满足两种感受。
常所“知足常乐”,满足了就快乐了,这一句话,这四个字,真是至理名言。胸怀宽广一些,性格豁达一些,容易满足一些,还能不快乐吗,有什么理由不快乐?看那些百岁老人们,都很容易满足,一碗粥,一碟菜,清贫的生活,安乐的生活,没有什么华丽,没有什么奢侈,没有什么欲望,人满满足足地过日子,满满足足地快乐,满满足足地长寿。快乐是很简单的,就是要知足。看电视里那些孤残儿童,我们要满足自己起码有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看山区的`留守儿童,我们要满足自己有学上,有家长陪伴,更不用说不需要去负担农活了。这样想想,真的很满足,我们就会快乐了。知足的生活,才是快乐的生活。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当读起海子的这首诗,我就发现,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就在于我们能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是悠闲隐者对田园的热爱。
你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你放弃官场的追名逐利,每日醉心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满足感,你忠于自己,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心役形,所以你才能登高舒啸,临流赋诗;你性情旷达,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鸡鸣桑树颠的村野也能令你诗兴勃发!你不愧是一代诗宗——陶渊明。试想,如果当时你患得患失,未能知足常乐,而是和普通的俗人一样追名逐利,那你也只会是一介匹夫,也会被历史所遗忘,更不 尽管我不愿这么说。
知足常乐,是百岁智者对生活的态度。
杨绛,著名作家,也是大文豪钱钟书的妻子。她本性淳朴,虽过着低调简朴的生活,却拥有高贵的灵魂:她“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2013年7月7日,是她102岁的生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送来贺电,或登门祝贺,而她却只是一一推辞。她把感激藏于心中,她很知足,也很幸福。她虽隐居于生活,但从未被时间遗忘。如果说杨绛不满足于生活,而是在生日那天大摆豪华宴席,竞相攀比,那她也就不会被世人所景仰。正是因为她的知足常乐,她每一天才过的充实而幸福,才得以安享晚年。
知足常乐,是激情舞者对生命的诠释。
2008年,一场灾难袭击了四川省汶川县,许多人因此受害,而廖智就是其中之一。她因此失去了亲人和自己的一双腿。她是一名舞蹈演员,失去双腿就意味着失去舞台。但她在经历重重困难过后,仍没有绝望,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她说,自己虽然失去了双腿,但是还拥有生命——熠熠生辉的人生之基。之后,她就参加了许多电视节目,从此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正是因为廖智对生命的满足,所以她才没有整天自怨自艾,沉浸在悲伤之中,而她的人生也因此再次尽显辉煌。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 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对生活的知足常乐,那么幸福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知足常乐,幸福相随。
古时有方仲永少时才思泉涌,后“不使学”,结果泯然众人;江淹年轻时才华横溢,当官后知足于现状、安于一隅池水,久之,才思灵感渐渐枯竭。正是因为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才有了令人叹惋的“伤仲永”“江郎才尽”。反观袁隆平院士,多年来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耄耋之年时仍下田坚持杂交水稻研究。他希望通过不断进取实现梦想,从而造福世界人民。遥望大洋彼岸,科学家居里夫人在发现钋这个新元素后仍不懈研究,不顾辐射对身体的伤害,终于发现了镭,这一发现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意义。袁隆平院士与居里夫人,他们一生载誉无数,但却一直步履不停、不断攀登。他们在不断追求的道路上,不但成就了自己,更造福了人类。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个人走向发展和成功的。必由之路,国家亦如此。然而历代王朝的衰亡无不印证了孟子所说的“死于安乐”。百余年前,清王朝自恃物产丰盈,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捂住人民的眼睛与耳朵”,拒绝与海外交流、拒绝学习新思想与新技术,结果阻塞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清王朝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时异事殊,当今的中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神十二”登天,“嫦娥五号”探月,“蛟龙号”深潜,北斗导航覆盖全球……靠的就是在科技之路上永不停止的创新进取精神。如今,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由此看来,不断创新进取,是国家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刘禹锡有言:“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发展的源泉,而日新的追求则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不安于现状,奋斗不息,创新不止才能抒写出中国梦的新篇章。
为什么知足才能常乐?就好比用手从一个刚好可以伸进去的瓶子里抓糖果,如果你尽可能地多抓一些,手就会卡在瓶于中;但是如果少拿一半,手就能很轻松地拿出来。柏杨曾言:“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获得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欲望无止境使永不能快乐,当我们接受相同的事,是好是坏,就在于心态。
真正的快乐出自积极的生活态度。俄国作家库普林说过:“我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精神、美和善的胜利。”有一位老人双目失明,但常常乐观面对生活,甚至比正常人还要积极向上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这么快乐,他说:“与聋子比,我听得见声音;与哑巴比,我可以说话;与卧床不起的人比,我可以正常走路。跟他们比起来,我是多么幸运啊!”
老人正是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才能“比”出快乐。而相比欲望无止境的人,总在忧虑失去的、算计得不到的、嫉妒他人有自己没有的、永远不能满足于以得到的,他们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而只有不现实的奢望。
“知足常乐”四个字我们常听常说,却不一定能真正做到,事实上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人正是榜样。张少华女士出身寒门,一直有勤俭节约的习惯。当她涉足荧屏后,对于任何角色都尽心尽力地做到最好,她在白玉兰最佳女主角奖的颁奖现场曾说,自己一辈子没得过奖,也不在乎得奖,只想老老实实演戏,认认真真做人。不仅是她的豁达、质朴、敬业令人肃然起敬,她还一生安平乐道。成名后,她仍一直住在窄小的老房子中。她说:“知足常乐,有房子住,冻不着淋不着,这就已经很好了!”“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林清玄,一直追求着“清欢”。她在作品《人生最美是清欢》中写道:“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舒坦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这种对“清欢”的追求,来自林清玄的淡泊与对生活的热爱,使她能够执着于在喧嚣尘世中寻找清淡的欢愉。
知足才能常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愿我们都能心灵知足,生活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