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读后感(优秀2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巴金家读后感(优秀2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巴金家读后感 篇1

觉新的悲剧 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他采劝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 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 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民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

巴金家读后感 篇2

《家》的作者是巴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大家族没落分化的过程,批评了封建家庭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同时又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泣血的斗争。

以上是比较正式、官方的介绍。它全面地描述了《家》的深层含义,让人不觉对它生出一丝敬意。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故事。若是能单纯一点,仅以看故事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就算是评判性的文字,也能读出一种有趣的味道。更何况,巴金先生的语言本就是轻松的。那么现在,想象一下,你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家》。

首先,看片头,了解一下演员们。男一号:觉新,男二号:觉民,男三号:觉慧。女一号:瑞珏(觉新妻),女二号:琴(又名张蕴华),女三号:鸣凤。

至于为何要选觉新为男一号呢?

原因有二:其一,觉新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到处都充斥着他的身影。其二,则是有关这本书的主题了。

《家》是为了批判封建家庭制度而存在的,而觉新则饱受这个制度的摧残,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被迫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辍学、结婚、工作。他不仅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失去了自己选择妻子、选择工作的权利。

幸运的是,他与他的妻子婚后生活很幸福,稍稍弥补了一些他心灵上的创伤。

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初恋和妻子都因他而死,导致缘由都是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面对亲戚们的指责,他只是唯唯诺诺。他不顶嘴、照单全收,而对于那些无理、过分的要求,即使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也想尽办法去完成。唉,真是令人又同情又可气。也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接下来镜头转到觉民身上。

他也算是这部剧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了。虽然他并不是非常的英俊潇洒,但也是学业有成、品学兼优。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抗婚行动成功了,并在最后(《秋》一书中提到)迎娶自己心仪的人儿。虽说抗婚行动的过程有些辛苦,毕竟整天都要躲着,还不能去街上溜达,但是这结果还是挺让人羡慕的。这里就要顺带提一下高老太爷,他最初是一个反派角色,觉民逃婚后还说要与觉民断绝祖孙关系。也是他的儿子太不争气了,竟把他给气病了。又经过儿子儿媳们的一番鬼折磨,最终却要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尽头,也算是回光返照,他终于意识到他是孩子们的祖父,终于明白了他真正的责任,这才最终决定不再向觉民逼婚。虽然无法挽回死亡的结局,但在弥留之际,他却感受到了一份作为祖父应有的亲情的温暖与幸福,并且由一个反派角色改邪归正了。可喜可贺。

至于三弟觉慧,我认为他不够稳重。

面对家道中落,情人离世,他选择的却是离家出走,来到上海,投身于革命事业。虽说他的行动、抱负都是为革命事业,但不要忘了,也是他亲手造成鸣凤的死亡。在得知鸣凤要出嫁的消息,虽然他也找过鸣凤,但最终却放弃了,并默认了鸣凤的出嫁。本是情人,本该同甘共苦,但他却将所有事情都推在了鸣凤身上。在看到出嫁人是婉儿时,他甚至还问,是不是鸣凤可以不用嫁了,多么可笑!

最后是鸣凤,她的身世很悲惨。

一个丫头,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干活,却还要忍受主人的责骂。她的结局也不怎么好,虽是自己选择的,却也无可奈何。虽有满腔不舍,也只能愤然跳河。

至于她为什么要跳河,这就不得不提到剧中的大反派——冯乐山。他要讨姨太太,见高老爷家中的这些丫头挺漂亮的,就想从中挑一个,于是就挑中了鸣凤。但论年纪,他甚至都可以做鸣凤的爷爷了!鸣凤无法忍受这份屈辱,何况她还有自己的心上人。虽可能无法在一起,但就算是给他当丫鬟,也是幸福的。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跳河自尽。鸣凤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同时她也是幸运的。

她过了17年挨饿挨打的苦日子,但在生命的尽头却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个世上,还有一个人关心她、支持着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可是,鸣凤死了,冯乐山的姨太太怎么办?不讨了?那怎么可能,再换一个呗。于是乎,婉儿就成了另一个受害者,但她没有鸣凤那份追求幸福的。勇气,即使她也稍稍斗争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

片头到这里就结束了,总的来说,故事包括了“三个悲剧”、“一个抗争”、“一个出走”。分别指的是鸣凤、梅和瑞珏的死亡,觉民抗婚以及觉慧出走。

当然,《家》这本书有的不仅仅是它那有趣的故事,巴金先生对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相当深刻。

语言虽然朴实,但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作者对鸣凤等弱者的同情,对觉民等有志青年的赞赏和鼓励。

巴金先生的字是有魔力的,总能将读者带入书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伤心,一同奋斗,一同生活。在与他们共同生活时,还能引起我们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太多太多,可惜我不善言辞,无法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巴金先生所创造的“家”,但我仍想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以及,一部好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