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乡情作文(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静下来现在仔细想想,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七、八岁时,那时候吃饱了就睡,不用担心会变胖;看不顺眼就打,打不过就跑,最不抵也是两败俱伤;用泥巴堆过小城、捏过娃娃,还有各种永远也吃不完的小零食。
虽然那时候会因为掏鸟蛋、翻墙、上树被母亲揍,可哭完后又是面不改色心不跳“英雄好汉”一名。
我们那里的窑洞,虽不及延安的出名,但也是冬暖夏凉,还有热乎乎的土炕。老人们说睡土炕以后不会得风湿病。
春天满村梧桐的花,用脚踩踩会发出很清脆的响声,花谢了可以把它串起来做成风铃状的东西,然后把狗脖子上挂的铃铛挂在上面,就是玩具。
夏天的雷阵雨过后,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们就坐在门前的水泥地上玩抓石头的游戏,听说那样雨就会很快停,小时候的我们大都是个野孩子。
秋天时候我们都很忙,不管是在果园里、还是在门前的场里。别看那时候我们小,却也帮家里干了不少的活。
冬天黄土高原的风貌尽显,光秃秃的山沟,一场大雪过后,虽不及童话世界那么好看,却也是别有一般风味。
这一年四季里,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放羊。在山沟里放羊是最自由的,只要不让它破坏庄稼就可以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玩纸牌、睡觉或者听那些老人讲过去的事情。听了他们的讲述后,就崇拜起他们,那些战役、奇闻逸事在老人们绘声绘色的描述里重新有了色彩。
后来有一年,村口的梧桐树都被卖了,随着电锯声音传来的是树木倒下来的巨响,后来一段时间,一出门就看到一片荒芜。直到某一天,那里多出了一排排杨树,才觉得那曾经眼前的一片绿回来了。
村子被一条铁路隔成东西两边,每当火车从桥下经过,我就会跑去看。心里觉得坐火车的人都是了不
起的,我们经常拿着各种土块往下扔,还一度怕车厢里的人知道后找我们来算账。长大后也坐了很多次火车,才明白压根就发现不了。
随着城镇化的加剧,村子里的人渐渐都搬走了,只剩下几户老人。老人们都说,住在城里空气不好,一眼望不到边,看到的全是高楼大厦。老人们不愿意搬,大半辈子都在这村子里,这村子大概已融入他们的生命里了吧!听着突然就觉得悲伤,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这些年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后来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待的天数也屈指可数。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老了后在农村老家的院子里,前面种喜欢的花,后面种各种蔬菜,自给自足,最起码不用担心粮食安全、蔬菜安全。
临近中秋,今天下午,在班上举行了“花好月圆,话乡情”活动。
昨天通知孩子们,今天下午要举办中秋活动,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主动报节目,准备稿子,小组练习,有同学自荐当主持人,写串稿词。一切,在班主任和班委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今天下午终于迎来了众人期盼的中秋活动。
主持人致开场词,第一阶段朗诵环节,有单人诗歌朗诵、双人朗诵,五人团诵《山的那边》,跌宕起伏的声音读出了失落,读出了坚信,听她们读是一种美的享受。第二阶段,弹琴合唱《平凡之路》,是啊,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可也要过出不平凡的人生呀;葫芦丝吹奏《龙的传人》,吹出了自信与喜悦,我是龙的传人,我自豪。第三阶段,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相声表演,整场笑声不断,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表演,穿插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传说,从外地的姑姑来信,引申到远离故乡的打工仔、戍守边疆的战士们的思乡情怀,将整个相声表演推向了高潮,渲染了浓浓的思乡团圆氛围。下了班,今晚,我就要赶车回家。
八月十五,中秋节,团聚之夜。预祝所有的亲朋好友、同事学生,身体安康,中秋快乐!
时光清浅,流年变幻,不变的是家乡那令我回味无穷的小吃和朴实的乡情。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区,上一年级时,父母带着我来到了城市生活,而爷爷奶奶依然坚守在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我们一家人时常回老家,每次回来,奶奶都会做我最爱吃的麻糍。
记得小时候,一去奶奶家,我就嚷嚷着要吃麻糍。奶奶知道我会来,所以早早地把糯米泡了整整一夜。开始做麻糍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奶奶的一举一动。只见奶奶先在锅里加一些水,然后把糯米滤干水后放到笼屉上,并加入白糖,搅拌均匀之后,隔水蒸一刻钟左右。接着把蒸熟的糯米团放入大盆里,用擀面杖用力舂,直到将糯米舂烂、舂黏,看不到半粒米为止。最后,奶奶又端来一盆熟黄豆粉,把糯米团揉成一个个小团子放入黄豆粉中滚上几圈,好似运动员在环形跑道上转了几圈。半个小时后,香糯可口的麻糍做好了。奶奶笑盈盈地端出满满一盆的麻糍,我早就馋得垂涎三尺,立马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别提有多香了!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忍不住流口水呢。
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会做麻糍。除了麻糍以外,家鄉还有黄年糕、艾饼、油果果等美食。这一道道美食在我的舌尖上尽情地跳动,凝结成了深深的乡愁情结。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村庄,那里四周都是青山绿水,唯独只有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城镇。我的爷爷奶奶曾经就住在那里。不过后来我们又搬到了城市里。我虽然没有过多了解过我的家乡,但是也还是去看过几次。
家乡的房屋大多是用砖头一块块搭起来的,黑色的瓦,白色的墙。村庄旁的小河源源不断地流着,清澈见底。在阳光照射下,小河就好像是闪耀着的,五颜六色的。村后的山庄,有一片小树林,那里一年四季都充满着生机。风一吹,翠绿的树叶便满天飞,好似蝴蝶在起舞,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家乡的人很友好,大家都是团结一致的。谁家有个困难,大家都会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家乡的人是好客的,谁家来个客人,大家都巴不得请客人来吃饭呢。家乡的人是勤劳朴实的,大家都是起早贪黑地干活。空闲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再留在家乡,都出去打工奋斗,留下的都是些孤单的老人们。
家乡,在人们心中永远是不可代替的地方。它是人们灵魂的归宿,永远流露出浓浓的乡情,带给我们无限的依恋。
有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叫作凤翔。孕育着耕耘劳作的农民儿子,流淌着深深的乡情,因为它虽无华,却有实;虽木讷,却是我的家乡。
这里有一湾浅浅的湖泊,名为东湖。它是东坡先生来此工作时所建,还与西湖遥相呼应,并称“姊妹湖”。可很显然,这东湖既无西子之潋滟晴方好的雅致,又未曾入了世人之眼。便可得,东湖只是一个小憩的落脚处。
但,今日我必定为众人推举这不起眼的东湖。它生在凤翔,便带有这里的土壤浓香。在这里,夏可赏东子湖畔之荷,空气里有一种欢喜的声音,不知是孩提的嬉逐抑或是蝉鸣急切地渴望取水,但水是不缺的。你望向天空,天幕中有一抹大自然悉心的调色,是碧湛蓝与雪花白,云白的棉花糖缀饰安然的镶在一条蔚蓝无际的丝润披肩上。夏是一个酷热的时季,而在这里你大可放心,若是想与水共戏,则可坐于岸边,当清风徐徐地飘过,混杂着泥土的芬香从鼻子里钻进去。这是故乡的香!这是故乡的土壤香!这时,我便双手捧起一抹淡淡的东湖水,湖泊上泛起微微波纹,粼粼水面如一小女在静静梳妆,宛若出水芙蓉、肤是冰肌玉骨、貌又明眸皓齿,倾城又倾国。可轻拂手面,可撒向空中,那么清凉又那么闲适。浅浅的河流在那颗夏日中浮躁的心头缓缓流过,内心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慰藉。那种感觉,并不是秀丽遐迩的西湖可比拟的。因为东湖在我的家乡,那是根,那是骨,那是出生于这里的每一个凤翔人的精髓文化!
自然,不只夏。春时,莫过于赏花。我最爱牵着妹妹的手,奔向那儿的一座小小的石头山。两个人时时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可摩擦着这熟悉的土地,便一下子沉下心来。登上小山,看春日的迎春花盈满小城的风采,将一抹抹金黄的瓣儿撒在木的枝丫上。春风荡来,看!那一个个小城中的天使如柳絮般乘风而起,跳起小城的舞蹈。在我们的眼中,那春日的迎春花与绿荫下的草仿佛都有着筋脉,有着语言,诉说着故乡的变化。它们,是最美的见证者。
走出东湖,原来故乡依旧如此。大街上,我们在道着地方话,他人听后觉得十分庸俗,可当我听后,认为这分明是故乡人的联络。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游子出门在外,已被陌生所折服。但只要这浓重的口音响起,那片土地,那儿的风景,便已成为自身割舍不断的情愫。
如今处在西安这座繁华大都市里,隐隐可见凤翔的影子,它离我很近,却仿佛愈来愈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此声!只有故园响,此生!只为故园人。我不能忘记,有一个地方,承载着儿时的乐;有一个地方,有着故乡的味道;有一个地方,在亘古的地层里喷涌着血液,翻滚着土地的浆汁,顺载着故乡人的乡情。
“乡情是一湾浅浅的湖泊,
当湖泊逝去
乡情
依然在我心中。”
乡情如梦,是午夜梦回的渴盼;乡情似水,在心田流淌。乡情,是那一方葱郁的田野;乡情,是那一缕青蓝的炊烟。
相比于城市的喧嚣,我更喜欢家乡恬静而快乐的生活。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小山村,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不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我爱那里的一切,更爱她四季的美丽风光。
我爱她美丽的春天。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又唱着欢快的歌流向远方。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鱼儿也不甘寂寞,纷纷跳出水面,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溅起一朵朵水花儿。柳树上也长出了嫩芽,它在清澈的河水中打量着美丽的长发。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辛勤的劳动,播下春天的第一粒种子,和蔚蓝的蓝天、肥沃的土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我爱她“凉爽”的夏天。夏天虽然热,但有白云为我遮挡阳光,有高大的榕树为我洒下绿阴,又有亲爱的小伙伴陪我一同玩耍,也就不觉得热了。最爱约上几个小伙伴,摘一朵野菊,轻嗅芬芳;下河戏水,摸一箩筐的青螺小虾。树荫下,老爷爷们正在棋场对弈,那专注的程度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斗,旁边的观棋者也不时指点江山,好不热闹。人们沉浸在难得的休闲时光,久久不愿散去。
我爱她忙碌的秋天。广袤的田野里一片金黄,人们骑着三轮车,满载着一车车粮食,带着丰收的喜悦,向家里驶来。正值午饭时分,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是耕作归来的男子,贤惠的妇人正忙着做饭迎接归家的丈夫。一缕缕炊烟从屋顶上升起,淡淡地升入天际,将正午骄燥的艳阳笼上一层柔和的光华。目之所及,一派农家闲适风景。
我爱她静寂的冬天。家乡就像一个文静的姑娘,小河是它的围巾,高山是它的棉袄。最美的时刻莫过于下雪天了,雪花纷纷飘落下来,整个大地都覆盖上了一层白色的衣服。这时整个村庄也白茫茫的一片,好像铺上了一层白地毯。我和小伙伴们会穿上厚厚的衣服冲出家门,一起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你追我赶,白茫茫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村庄到处都回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
在我的人生中,家乡是最美丽的一色。领略家乡,就是领略一幅美丽的画。美丽的家乡,是你给了我生命,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纷。那一缕乡情早已深深融入我的骨髓,将时刻伴随着我,直到永远!
曾看过一句话“到不了的地方都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都叫故乡”,只是,对于尚未真正远离家乡的人,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之前现在的我只是觉得有些许悲伤,却不会有太大触动。细想一下,故乡二字对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大概是家对面连绵的群山,纯朴的村民,大片的黄土地,还有我亲爱的家人。
我的家是农村的,从小在乡村长大,小学的时候,家里只有一个小小的电视机,每次从电视上看叫外面繁华的城市,总想着,长快点,再长快点,长大了就可以去看外面的世界了。可是,长大啊,多么简单却又复杂的两个字,这么多年了,我也不过是从每天回家变成了每周回家,不过是离家十公里不到,这不是我想的离开。
然而,接触的多了,慢慢的觉得,假如真的要让我独自一人带上行李去往远方,又觉得无法坦然的离开,我可能是真的舍不得的,我舍不得家乡的朝阳晚霞、舍不得田间河里青蛙的鸣叫、舍不得四季万物从生长到凋亡的过程、舍不得成片的杜鹃花海、最舍不得的是父母的关怀啊!外面的大千世界有我渴望的自由,可是我也清楚的知道一个人在没有任何能力承担自己的梦想之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回到我长大的家乡,建设它,让家乡变得富饶而美丽。
我想这大概就是乡情,无论在别人的眼里它是多么的贫穷落后,在我眼中,它依旧有许许多多的美好,有我放不下,舍不点的东西,是我心中的天堂,也是无论将来走多远依旧想要回归的地方。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留恋,是我心中的乡情。
乡情,则是对其深深的眷恋,身在其中时,乡情是这样的。
一声莺啼把你从睡梦中叫醒,醉人的春风早已掠过龙池湖畔,清脆的柳条随着湖波展现曼妙的身姿。清晨阳光懒洋洋地攀过方山的头顶,诱人的果香已引来桃花岛第一批客人,“春风十里不如你”。何为六合人的生活?自是坐在庭院里吹着凉风,品着平山的新翠,享受着新出屉的蟹黄包,望着那炊烟寥寥升起。
周末的早饭是一定要在南门的早点店解决的,这不是某种规定,却是我的需求。穿戴好衣服,蹬着自行车前去,有多久没仔细看过两旁的街道了?问着自己,新的风景印入眼帘——这里何时多了一棵白杨?依稀记得当年是香樟来着的,正准备掏出手机告知朋友们这一新发现,却止住了手。多久没抽出时间,欣赏一下这美丽的小镇呢!
自己是幸福的,吃汤包时还在想。身为学生,不必为生计奔波,身在故乡,不必夜夜辗转入睡。思绪随着蒸包子的热气飘向天边,倘若身处异地,乡情又是几何?
踏在外乡的街头,吵闹的市场,火红的灯火,心依旧冰凉。步入一家名为“正宗六合头道菜”的饭店,在菜单上看到了久违的美食——猪头肉、活珠子、竹镇乌鸡汤……泪水再也无法抑制住,像绝提的洪水,奔涌而出,当着众人的面,哭的像一个跟妈妈走散的孩子。
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打开灯看着天花板,良久才被楼下一首“九月九的酒”给惊醒,好一个“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这不正是自己的无奈?“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这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想法?
最终,踏上了回家最后一班火车。路上一遍遍的看到那方山上飞荡的风筝,平山上诱人的烧烤,灵岩山顶令人陶醉的霞光。金牛湖、龙池湖畔的旋旎湖光……。
店门外的叫卖声,把我拉回了现实,不禁拍着胸膛大口喘气。还好,还好自己现在还不必面对这些,自己仍能操着方言与人自由交谈,仍有机会再领略这美丽风光、风俗人情。
奋战在题海的学子啊,为生计忙碌的人们啊,抬头看看吧,这里是否还是你曾生活的故乡。若是,请深情地看看自己生活多年的地;若不是,就请拨一个在故乡的朋友的电话,就像询问老母亲身体状况那样关切地问一句:家乡是否一切安好?
如果说“父母在,不远游”是亲情,那么“故乡好,游子心”就一定是乡情。
身在异地,汪曾褀思念的是家乡的鸭蛋;异地迁居,鲁迅回念的是故乡的百草园;海峡那岸,余光中思忆的是大陆绵延的红土;而我又对故乡怀着怎样的情节?
思的是故乡的景。澄澈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长白山脚下,潺潺的流水追逐着落花,茸茸的小草绵延在溪岸,呦呦鹿鸣穿透洁白的雾霭,天池的美景在眼前展现,在心头徘徊,恰似“桃花流水渺然去”的人间仙境,松花江畔滚滚波涛排江倒海,金色的鱼儿不时在水面跳跃,夕阳将红彤彤半个脸儿用江水遮住,染得那半江春水霞光粼粼;半空晴月高挂,那一湾江水静谧地奔流,仿佛江南少女娓娓的心声,此情此景,心中升起的是那一份安详。
念的是故乡的物。一串串冰糖葫芦,串起的是红红火火的生活;乡音二人转,咿咿呀呀,唱出的是无怨无悔的人生。
忆的是故乡的人。憨厚是家乡人的特色,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洋溢的是热情的微笑,真诚与朴实写在脸上,诚信与友善凝在眼中,东北人、老乡,多么温馨,每当听到这样的称呼,心中盈满的总是阳光,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黑土地血脉相连的情感往往让我在茫茫人海中一眼便看出那淳朴率真的东北人!
每当遥望那一轮银盘似的圆月时,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故乡的物,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心中升起的是那剪不断的乡情!
寒冬,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搅了我的清梦。好久没有留心过窗外的景色,不知那棵老椿树和那片萱草怎么样了。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廊坊人,很小就随着父母来到了廊坊。转眼间,也有十多年了吧。在我对廊坊最初的记忆里,好像只有楼下的那棵绿油油的椿树,和那片黄灿灿的萱草。
记得,每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椿树上长满了香椿,树下的萱草打了朵儿,也要开花了。总有人到树上摘点儿香椿,给父母送去,给邻居送点,最后,还能剰点儿,自己留着,做盘儿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儿别提多香了!
萱草花开了,黄灿灿的,在阳光配合下,直晃人的眼。一阵风吹来,缕缕清香也从楼下一直飘散到每家每户的窗里。白天,小孩子们都到椿树下,到萱草旁去嬉戏,玩儿着,闹着,笑着……好不惬意!晚上,听着爷爷奶奶讲着椿树的故事,说着萱草的传说……没有池塘边的榕树,没有稻田上的蜻蜓,就这样也度过了自己绿油油黄灿灿的童年。
后来,渐渐发现,廊坊的很多地方都有椿树,都有萱草。大一点,也在外地吃过香椿,看过萱草。但,还是感觉廊坊的香椿香,廊坊的萱草美。也渐渐读懂了椿树,读懂了萱草,更读懂了廊坊这个城市……
椿树和萱草从来就是在一起的,不是常说“椿萱并茂”吗?古人常把椿树比作父亲,称为“椿庭”,把母亲比作萱草,称为“萱堂”。廊坊人是孝敬父母的,从细节处最能体现,一些香椿,摘下来点,最先想到的,是送去点儿给父母。
萱草和椿树都是耐寒的,对土壤的要求也并不高。但,它们为人们所做的贡献确是多得很呢!它们不仅仅能观赏,还能食用,药用……身上的每一处都有着很大的价值,可却也毫不吝啬的贡献出来,算不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呢?其实,廊坊人不也是这样吗?从来都不声张,只是默默地奋斗,默默地努力,默默地奉献……
萱草花的花语是“隐藏起来的心情,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好像每个廊坊人都是这样,总是不停地在奉献,而苦难,不悦也总是掩藏起来,甚至索性忘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每天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人,面对他们最热爱的生活!
廊坊的很多小院儿里总是种着椿树和萱草。一棵树,一朵花,能不能代表一种态度,代表一种精神,代表一种人,代表一个城市呢?
我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廊坊人,但,我早已把廊坊当作我的家乡。我的印象中,家乡是要有椿树,有萱草的。它们算不算是廊坊是市树市花呢?
一棵树,一朵花——一份浓浓的乡情——一份廊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