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高二记叙文(精选6篇)

语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语文是生命中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从报刊中也可以学到语文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编辑给大家整理的6篇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篇1

1.改进授课形式,变讲课为读报活动课

考虑到报刊选读课的特殊性,我尝试了以课内外读报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报刊新闻文体知识。改变授课方式,并非仅仅换个形式,所谓换汤不换药。报刊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比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我们可以及时捕捉报刊上的重大新闻和时事报道,充分利用英文报刊这一学习现代英语的最佳材料。

事实证明,报刊阅读课使教学内容变得富有弹性。此外,我借鉴任务型教学法,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和复习,以便他们更加自主地学习。课内主要指导学生英语报刊阅读方法,课外学生将在课堂上获得的语言知识充分运用。

2.丰富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人手一册教科书,这种以课本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报刊课引入课堂变换了语言输入形式,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而且我不拘泥于某一份报纸,根据多种报刊,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选择材料,课堂中的例子大多从我们手头最新的英美报刊中选用。例如,在讲到“英美报刊新闻标题的作用与特点”时,所用的实例多选自《学生双语时代》以及《21 世纪报》。

虽然教材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多新的教材都与现实有不同程度的脱节。但是报刊选读课上,我们使用的材料很有时代感。比如说《学生双语时代》,该报的文章新,很有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和时代感。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报刊英语反映着日新月异的语言变化和层出不穷的新生词语。例如,运用缩略语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色,像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PNTR—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永久正常贸易关系),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软件协定)等等,这些在近两年的报刊上几乎每日可见的新缩略语有的还未来得及收入字典,我们便在讲课中及时介绍英语报刊中出现频率高的新词,补充新鲜的外报外刊资料,使课程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

3.主动、自主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报刊课以新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由于每一次课堂信息量大,内容高度浓缩,学生不可能立即全部掌握报纸中出现的知识,而需要在课后去消化、吸收。课时的限制使他们成为了时间的主人,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趋于积极主动,在课前能进行预习和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并能自觉地进行课外英语报刊阅读实践,从而形成了课内吸收、课外消化的良性循环。

我们知道,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诸如个性(personal traits)、性别(sex)、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s)、学习动机(motivation)、学习策略(1earning strategies)和兴趣(interest)等各种因素(刘润清 1999:8)。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努力程度等互不相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也有个性的差异,而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很难针对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区别要求、因材施教。报刊课的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课外选择难易适合自己的程度、内容适合自己的兴趣的报刊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进度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自我调节。兴趣和需要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因素,符合自己兴趣和需要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增多对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颇有裨益。因此,课外学习实现了学习过程个别化,增加了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也是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重要途径。

4.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外语教学要培养成功的学习者,而不是让学生依附于教师。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使其能够独立于教师从事学习。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最终摆脱教师的帮助独立地学习和掌握语言。 Sara Cotteral 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在语言学习中发挥主动 性与独立性(Cotteral 1995:220)。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均趋成熟,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高中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思维水平和独立意识,这是他们自学的有利条件。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拓展、探究式学习能力

信息靠语言传播,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而现代社会信息量又非常之大,学生要获取信息,单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报刊是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手段,英美报刊选读课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促进学生涉猎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拓宽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范围。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的报刊知识覆盖面广,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报刊阅读,扩大了教材的外延(extens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培养了阅读英语报刊的良好习惯,提高了报刊阅读的理解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认为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一个有个性的主体,他们应该通过探索去发现、去建构知识,并注重各种能力的发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李国祥、张新明 1998:162)。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是学校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有着开放的头脑、好奇的态度和探索的欲望,课外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自学钻研精神以及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途径获取知识,从而由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可见,英美报刊选读课的尝试使学生对报刊学习保持了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了自学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

6.报刊阅读教学

目标:

1. For information

2. For enjoyment

3. For reading ability

目的:获得各种各样、多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扩大知识面,了解文化,获得乐趣;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通过读报,让学生获得更多与人沟通的能力。阅读是第二位的。有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才能去读,有读的过程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要达到的效果:

1. 扩大词汇量。

2. 学文化,学思考,寻找隐性文化(看不见的文化)。

时间: 80-90 分钟。

Pre-Task 给学生布置任务,带着任务完成报纸的阅读Activity I 寻找话题

目的:由教师先对报纸进行介绍,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Sorting & Listing Task)。(同学们拿到一份新报纸后,对报纸的各个版面进行分析、梳理,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感兴趣的话题。)

方式:可以自己浏览寻找,也可以小组讨论,然后选出喜欢的话题。

要求:

1.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

① 介绍英语报刊的特点是什么?和中文报纸有什么不同?

② 怎样读英语报。

③ 怎样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确定话题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④ 帮助学生解决读报过程中遇到的新词、短语、旧词新意等现象。

2. 学生提交自己最喜欢的话题或内容主题,由老师汇总多数人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准备下一环节讨论。

Activity II 对确定的话题或出现的某一主题集体讨论。

目的:

1. 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交流思想。

2. 把语言的学习立体化,强调互动式交流。

3. 文化渗透,思维发散,求同存异。

方式:

1. 确定文章集体阅读。

2. 找出作者的观点。

3. 小组讨论(根据作者的看法,可支持或否定。)

4. 组与组之间互动(每个组选派代表发言,阐述看法。)

5. 全班分为两组就此话题进行讨论。

要求:

1. 教师进行阅读技能指导。

2. 提供交流的空间。

3. 对相应文化进行讲解。

Activity III Summarize/Writing

目的:

写作训练方式:

1. 对自己喜欢的话题阐述观点和看法。

2. 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摘要。

Activity IV 名言妙语选摘

目的:收集有利于写作的好句子。

方式:摘抄。

7.对报刊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为使英语报刊选读课程的实践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有新的突破,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求创新。即使有再多的课也不可能教授给学生本课程所有的知识,而许多知识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也可以通过课外自主学习掌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有些方面尚不成熟,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有待改进与完善:

(1) 对多媒体课件的利用

我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未能体现:利用多媒体视听系统补充教学。21世纪,电子技术、多媒体、电脑以及国际互联网等进一步普及和应用,给社会、尤其是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CD-ROM、交互电视和互联网等在教学中得到不断的推广和运用,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变换各种直观的、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若能将多媒体运用在报刊选读教学中,则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改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效益。这当然也需要报纸出版商给以支持和帮助,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好的资源。

(2) 对教学反馈信息的捕捉

外语教学活动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教,另一方面是学生如何学。一项成功的教学改革,也必定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是教学改革的载体,教改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对教改的参与作用,注意多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并且尊重学生方面学的要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搞好对教学策略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取舍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结论:

科技的日新月异使许多书本知识在短期内变成了旧知识,因此,对于报刊选读课来说,书本以外的学习活动十分重要,或许更为重要。实践证明,报刊选读课程体现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相当复杂的过程(桂诗春1985:219),而针对教学进行的改革触及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深层次问题,实质上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革命。教师必须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在教学观念上彻底更新,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应对改革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挑战,例如备课量的明显增加、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等等。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教学风格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只有通过个人在一个群体形态中得到发展之后才能产生。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新课标对教学改革要求的不断贯彻深化,我们必须继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本课程的改革方案,将课堂报刊选读教学与课外报刊阅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乃至将英语课堂教学与报刊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并用理论指导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实践语言学理论,从而探索出适合高中学生的英语选修课程,使英语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加系统,教学改革更具科学性和富有成效,更能符合新一轮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年;

2. 王宗炎,“语言、知识、学习和人工智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年第 1 期;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 刘润清,1999,(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ittle wood W.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篇2

关键词:英文报刊阅读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兴趣

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一种摄取信息的过程,也是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启迪思想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和教学理论工作者。

1.学生语言基础不扎实。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学生发现单词意思基本上认识,但就是不懂文中表达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在词意的理解上还只比较单一和绝对,没有把词放到语境中去考虑,不能了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思;对语式和句式不能吃透。

2.阅读速度慢,忽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材料总是以单词为单位进行。这样的阅读不仅速度慢,且很容易出错。有些学生在阅读时频繁回视,反复重读,还有些学生一遇生词、难句或较深的内容就停下来查词典,非要逐个弄懂后才往下读,而不是整句、整段、整篇的理解,抓不住文章的中心。

3.教学方法单一,与现实脱节。一直以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一直都无法彻底从“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解放出来。即使是在阅读课上,教师们仍热衷于文中的讲解和分析。而学生则也习惯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这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失去了吸引力。

二、英文报刊阅读的特点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很显然,以传统英语教材为阅读课核心资源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随着interne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报刊媒体在internet上建立了网站,传播英语新闻及他们的英文报刊。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无疑成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词汇量,增强英语语感,培养读书兴趣、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的重要渠道。报刊英文清新,简练,妙趣横生,内容包罗万象,紧跟时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培养阅读英文报刊的能力很重要。因为,阅读英文报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掌握西方国家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各领域的最新动态与信息,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拓宽的我们的视野。

三、英文报刊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在许多同学看来,读报是一种乐趣。但阅读英文报刊,不少人都觉得头痛,又苦又累;或有人也许会说,读报就像雾里看花,压根儿就读不懂。许国璋教授曾经说过,单纯为提高外语而学外语是学不好的,而用外语去吸取知识,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外语,这才是学会外语的最好途径。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投身阅读英文报刊的海洋,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呢。其实,阅读英文报刊同阅读中文报刊一样,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读报都是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下进行的。阅读时,如不是一目十行的话,也常常是跳跃进行,有选择的,抓住中心思想,很少深究每个字,词或句。阅读英文报刊也应如此。那么,就应该说,大学生们都有阅读英文报刊的能力,都可以充满信心地拿起英文刊物。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阅读英文报刊时处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中。他们习惯先将单词和句子翻译成中文,然后通过中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种读一句,译一句,想一句的方法不但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也给理解人为地设置障碍,从整体上破坏阅读,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还有一些同学阅读报刊并不看重理解,而是强调识字。这样他们的读报就常常成了翻查字典的联系,这样就得不到读报要求理解的实际效果。阅读英文报刊是为了了解消息或者说是掌握消息。所以大凡抓住了中心思想后即罢。它总的指导原则应该是:提高速度,抓住中心思想。

在课堂上导入英文报刊阅读时,为了帮助学生较快得获得和提高阅读英美报刊的能力,需要给学生介绍英语新闻的标题的特点和新闻结构的特点,尤其是常见的“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是按照新闻事件内容和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段落。最重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放在最前面,次重要的放在稍后,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另外,一般的阅读技巧,如:略读法、查阅法和研读法在英文报刊阅读过程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学生们在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后就可以随心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就可以扩大知识背景、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阅读水平。同时,老师在阅读课上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四、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英文报刊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英文报刊信息量大,更新快,新词多,因此,为了确保英文报刊阅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师生两方面的问题。对教师而言,英文报刊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知识,做大量阅读,选取最新,最典型,最合适,最有趣,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材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学生而言,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在阅读同时做好阅读笔记,积累各方面知识和素材。课上要积极配合老师,要积极和同学合作,进行阅读或讨论,努力做到用英语思维。

把英文报刊阅读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最现代最切实际的英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充分调动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就变得丰富活泼,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就会在不断的积累中大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篇3

关键词 化内驱机制言述方式大众文化

AbstractThelinguistic conveying ways of China`s modern newspaper have changed from ancient Chinese to vernacular. It represented the transition from modern Chinese media culture to popular culture . It have went trough four periods, and the evalution of it showed a deep historic reasons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conception,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the publisning and the break through of the cultural concept aretheinner drive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verncular culture in China`s modern newspaper.

Key words vernacular culture conveying waysinner-driving mechanismpopular culture

在近代中国,报刊的话语言述方式由艰涩难懂的文言文逐渐向通俗易懂的转变,使报刊受众群从专利式精英读者剥离开来,一部分逐步流向文化教育程度低的普通读者,从而使报刊读者面更加宽泛,这也是近代中国纸质传媒的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表现。从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开始,至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新青年》为标志的办报热潮,中国近代报刊在一百年间,报刊话语经历了四个主要相关阶段。而传播理念的转变、印刷技术的革新和文化观念的进化,成为近代报刊话语体系大众化趋势的内驱机制的三个环节。

一、话语言述方式的流变

中国的报纸和杂志过去没有区分,统称为报刊。早期的近代报刊一般也采用书本式装帧,每期几十页或上百页不等,定期(个别不定期)出版。到19世纪60年代后,报纸才开始同书本式的杂志有了区别,报纸采用单面或双面印刷,并开始使用新闻标题。本文所阐述的近代报刊包括报纸和杂志,而两者的言述话语状态都经历了由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向通俗易懂的渐进式演变。

1.中西冲突中报刊话语生存状态(1815年—1895年)。***战争以前,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第一批近代中文报刊产生,由基督教新教派传教士创办。最先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文体品种繁多,有诗歌、对话体、小故事、长篇记事等等,写作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该刊主编米怜提出了写作的三条原则:一是要短,二是要通俗易懂,三是要流畅生动。但对于传教士报刊,总体来看,它们无论是宣传基督教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在形式上经常引用孔孟程朱的言论和《四书五经》中的用语,从文章标题、内容到刊物封面,都深深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随着1861年《上海新报》的创刊和后来《申报》的崛起,商业报纸竞争异常激烈,当时的新闻文体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社会新闻成为了报业竞争的重要砝码。所以注重写作手法的运用,叙中有议,叙中有情,重情节和描绘,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1876年《申报》为迎合小市民的阅读需要,曾出版通俗报《民报》(和下文提到的革命报纸《民报》不同),该报“专门民间所设,字句俱如寻常说话”。但这时期的报纸本质上仍没有摆脱传统文体和话语方式对新闻作品的束缚,以致后来的商业报纸在新闻言论改革上仍流于形式主义。***战争以后,西方思想文化促使国人办报热潮的兴起,其中以王韬于1874年1月5日创办的《循环日报》最为显著。而该报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王韬政论文风的突破。他的政论立论鲜明,通俗易懂。正如他自称:“老民于诗文无所师承,喜即为之下笔”,“文章贵乎记事叙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所以其文章无刻意雕琢,文不华丽,意却清晰,并对后来戊戌前后的报章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维新改良运动中的报刊论坛(1895年—1905年)。戊戌维新时期的改良派报刊主要以缙绅、士大夫和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为对象。改良派的报刊活动家们为了扩大其报刊宣传的影响,已经注意到了报刊文字通俗化问题。试办过一些白话报纸,一般报纸上的文字也力求通俗易懂。在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报纸是1896年8月9日创办的《时务报》,后来陆续出现《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其典型代表人物是梁启超,他在长期办报中形成了一种文体,人称“时务体”。 这种文体打破传统格式,摒弃陈词套语,采用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报刊语言,对读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的散文虽有时用典,但一般说来明白晓畅,属于浅近的文白参半的通俗文体。他在《清议报》上发表的为大家熟知的《少年中国说》,其语言节奏明快,叙事论理糅合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旨意通俗明朗。

但直到1897年裘廷梁在《苏报》上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这才标志近代进入一个自觉而非自发的新阶段。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通俗小报,它们的语言风格更加注重普通读者易于接受的。如创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十三日《演义白话报》,在第一号《白话报小引》中写道“目下我们中国读书人中,略有几个,把外国书翻做中国文理,细心讲究外洋情形。但是通文既不容易,看书也费心思,必须把文理讲做白话,看下便不吃力。而且还有一层,中西各种书本,价钱都是贵的,若然用白话做在报上,一天一张,便觉所费不多……”又说:“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①《演义白话报》的内容,主要是新闻、笔记、小说,语言通俗易懂。此外还有《消闲报》、《采风报》、《趣报》、《通俗报》、《笑林报》、《寓言报》、《苏州白话报》、《上海白话报》等各类小报,也具有相似的语言风格。

3.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通俗化(1905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的对象除了士大夫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国内识字不多的新军、会党、手工业工人和华侨中的小贩、农业工人和个体劳动者。所以,办报者努力使报刊文字通俗化。著名报人林獬在《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说道:“深的文法,列位们又看不懂;就是说把你听,列位们又是听不来的。……我为着这事,足足和朋友们商量了十几天,大家都道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做白话报罢,内中用那刮刮叫的官话,一句一句说出来,明明白白,要好玩些,有要叫人容易懂些。倘使这报馆一直开下去,不上三年包管各位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孩子们、妇女们,个个明白,个个增进学问,增进见识,那中国自强就着实有望了。……”于是,他们创办一些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其品种、数量和编辑水平也比戊戌时期有显著提高,有的还使用了少数民族文字。如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民报》, 其宣传的内容主要是三民主义革命思想以及西方进步文化和各种新思潮的介绍。宣传形式是通过论说、时评、译丛、谭丛等栏来进行的,这些栏目上的一般政论文章,比戊戌时期流行的时务文体更为浅近直截,但基本上还只是通俗化了的文言文,和五四以后流行的还有很大距离。后来,《民报》在章太炎的主持下,尽管为树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做出了贡献,其过度的国粹主义主张“今天所有的东西都是古已有之,都应该以古代为典范:不仅政治经济制度需要从古代得到借鉴,就连婚丧祭祀的礼节和冠服、音乐、舞蹈乃至语言文字等各方面,也必须‘一返皇古’。”② 从而助长了复古主义的逆流。但总体来说,革命派报刊的多数政论都采用了半文半白的文体,为五四后语体化政论文的大量出现做了准备。同时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通俗化的“图画”栏目较为常见,表现形式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者的照片、画像和时事漫画作品,从不同侧面与政论文章相配合。

这时期的妇女报刊通俗化程度更为明显,如秋瑾创办的《白话》和《中国女报》,考虑到多数妇女缺少文化教育、阅读有困难的现实,采取了“文俗之笔墨并行”的办法,“以便于不甚通文理者,亦得浏览”(《创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秋瑾在《中国女报》第1期《敬告姊妹们》中写道:“我的最亲爱的诸位姊姊妹妹呀!……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爬不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稠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涂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儿是常常的流着,生活儿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姊妹,为人一世,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这种口语化而又如行云流水的文采,如泣如诉,强烈的感染力征服了读者,也使传播者的思想更加浅显明了。同一时期,全国各地还涌现了一批白话报刊,如广州的《广东白话报》《岭南白话杂志》、湖北的《武昌白话报》、四川的《白话报》、新疆的《伊犁白话报》、安徽的《安徽俗话报》《通俗报》、山东的《济南白话报》、山西的《晋阳白话报》、直隶的《直隶白话报》等革命性质的白话报刊,它们主要以下层市民为对象,向广大民众进行了广泛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如1906年10月28日在上海创刊的《竞业旬报》,就是全部用写作,把革命思想“传布于小学校之青年国民”。提倡文学改良著名的“白话大师”胡适在该刊上发表《地理学》、《真如岛》等通俗的科学小品和白话小说。

4.新文化运动报刊的趋势(1911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明确提出: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民主主义新道德;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民主主义服务的新文学。这一时期的报刊以主张民主、科学,提倡新文学和的资产阶级民主报刊为主体,其中以1915年9月15日于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杂志为标志,该杂志也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青年》创刊初期,仍采用文言文形式发稿,但在它编辑部迁移至北京后,思想更加勇猛精进,向僵死的封建文学和阻碍新思想传播的文言文发起攻击。《新青年》刊载了许多运用自然科学驳斥鬼神迷信的文章,积极宣传无神论,传播自然科学。新文化运动影响逐渐扩大,新文学运动也随之兴起,并且鲜明地提出以资产阶级新文学代替封建主义旧文学的主张。胡适较早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和一些文学形式上的改革,主张“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在文学内容上也提出“不作无病呻吟、不摹仿古人”,“须言之有物”。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于1917年发表《文学革命论》,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当然也有绝对主义者,如钱玄同为反孔而主张“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汉语(采用世界语)。《新青年》的诞生中国报刊史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标志,其形式便于新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使读者耳目一新,也促进了报刊传媒大众文化的兴起。1918年1月,《新青年》改用完全后,《每周评论》《新潮》杂志《晨报副刊》《湘江评论》等一批在五四高潮中诞生的早期中国现代报刊,普遍采用,为中国现代报刊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二、话语大众化趋势的内驱力

近代的中国有学者认为,推动大众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小说形式的近代化。应该说,不少近代小说,如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等等,确实都开始采用了,逐渐向现代小说过渡。它们的传播载体一般是通过小说类杂志,但有的报刊副刊也大量刊登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然而,文化的大众化,需要传播大众文化的载体,需要培育能接受且有机会接受通俗文化的大量的受众群体,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主要借助报刊这种大众媒介。事实上,的推行,近代报刊是先行者。近代小说采用白话,间接因素是缘于西方小说叙事手法的影响,其直接原因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白话趋势,促使小说章回体市场锐缩,转而积极与报刊化融合,以适应一般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阅读需求。后来兴起的“诗界革命”也是如此,第一次明确提出诗歌向西方学习以及面向大众和通俗化的问题,并且于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刊登文风比较清新的外国诗歌,借助报刊倡导白话诗文。所以说,真正推动化的大众化潮流的主体是中国近代报刊。

近代中国报刊的演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有几个特点:一是表现形式的变化,即“阳春白雪”的特权式话语体系的解构,“下里巴人”通俗式话语言述大量见诸报刊并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二是受众群体的扩大,即由特权阶层向普通大众延伸,信息接受主体拓展为文化的大众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促使时代文化的内核发生变化,即文化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并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而这种报刊话语大众化的渐进趋势,有其内在的驱动力。

1.传播观念转变机制。随着新闻传播从一项社会活动发展为一项专门的社会事业,人类的传播理念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转变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革命和民主化进程而推移的。在近代中国报业出现之时,国家政权建立在封建集权主义原则之上。这样,以集权主义基本原则作为集权主义报业理论基础,决定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模式。报纸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被视为政府的一项垄断权利,未经政府特许,一般人不得经营,并且新闻传播必须服从社会统一的价值观念。由此,限制人民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成为封建君王维护绝对权威的强有力手段。而封建正统文化采用的是古典话语言述方式来传承,也成为特权阶层的专利权,广大民众只能是文化的“旁落者”。在华传教士的办报,宣传西方文明,首先为国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观念;维新改良运动,西学中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主思想的萌芽;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逐步使资产阶级民主观念深入民心。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成为两面旗帜,追求科学与人权(这里所说的“人权”在一定程度上指民众受教育的权利)是新民主主义的目标,民主化进程逐渐深入。“近代大众报业以新闻自由为基础,而新闻自由又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所以民主的政治秩序实乃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③ 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西方报刊理论的兴起和渗透促使国内报人的传播理念发生变化,他们主张言论自由,解除报禁,追求新文化新思想多元化。而科学文化和多元思想的普及与接受主体(包括广大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传播的三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信息符号、受众”要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在当时民众文化教育匮乏的现实情况下,使信息符号话语通俗化,则是实现文化大众化的中介手段。特权文化是一种文化暴力,而的逐渐通用打破了这种文化暴力的话语垄断。产生这一效果一方面是历史发展使然,但同时也是报业传播理念转变的结果。

2.传媒技术革新机制。外文报刊宣传西方文明,商业报纸争夺读者,改良派报刊鼓吹维新,资产阶级报刊宣传革命,这一切促使新闻业务不断改革,如版式由竖排进化为横排,政论、副刊等栏目的创新,它们也推动了现代新闻纸和书刊铅印技术的发展,从而适应报刊话语通俗化趋势。我国早期的报刊并无专门用纸,而是和书籍一样采用民间手工生产的连史纸、毛太纸、赛连纸印刷。清末报纸多用土法制造的纸张印刷,纸张小,字体大,单面印刷。直到1861年11月,《上海新报》率先在中国大陆采用了白报纸两面印刷的做法,开创了现代报纸印刷方法的先例,到20世纪初,中国报纸开始采用活字铅印。的逐步普及不仅对信息需求量增大,从物质层面来说,对新闻纸需求量也明显增大,这就要求技术革新,印刷生产摆脱了传统的手工业模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当然这主要是由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业报纸来实现。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新闻报》运用东借西还的资金运转手段,不断添置新式印刷设备,赢得出版时间,及时刊登重大新闻,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发表过一些顺乎民意的消息和报道,因此销量激增。由于《新闻报》商业信息灵通,许多商店柜台都摆着《新闻报》,素有“柜台报”之称,是一张有影响的大众化报纸。在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印刷机械开始作为民族工业出现,这从很大程度上使近代报刊成为大众化的新闻纸。民报以近代机器印刷业为技术支撑,使文化复制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在速度与数量上使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以及民间行销网络的建立,又将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所以说,这一时期的报业技术不断革新就成了近代报刊大众文化逐渐兴起的基本动力。

3.文化观念进化机制。随着近代办报热潮的涌起,数量众多、性质各异的民办报刊的存在,对既有政治权威提出了挑战,也促进了社会民众参与意识的提高。由于政治文化思潮的演进以及人们对报刊传媒社会功能认识的深化,无论是绅商、资本家以及知识分子等“中等社会”抑或是下层民众,都很注重利用报刊来发表意见、通报消息。以1901年3月的两次张园拒俄集会为例,集会前,《中外日报》等报刊是集会者用来刊载传单、告启的传播工具。集会后,报刊又成为他们传递消息、函电、发表评论的舆论媒介。事实上,近代报刊在历次大规模民众运动中每次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舆论组织和社会动员功能。而这些功能的成功实现的重要原因是人们转变了文化观念,积极推广,为宣传普及信息服务,认识到古典文化并非权威和实用的启蒙精英,现代通俗的大众文化并非低贱和空谈。“时至二十世纪初年,随着报刊传媒的民间化,不仅信息来源趋于多元化、信息量成倍增加、信息传输形成民间网络系统和广阔的空间覆盖面,而且受众人数大量增加、构成日趋丰富。由此,信息交流的规模迅速拓展、频度加快,并在水平方向上大为拓展,从而形成一个以传媒为中心、以受众为周边的具有平等与开放特性的圆形网络状辐射结构。”④大众传媒覆盖范围广阔、形式新颖灵活,刺激了普通民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促成了大众文化逐渐普及。

4.近代的倡导者大多将语言分为两个层次:视文言为“雅文”,而白话为“俗文”(专供街头小市民和村野百姓)。尤其是在“五四”运动以前,倡导者们对于语言形式、对象和内涵存在严重的误解,所以这段时期发展有很大的局限。其实文言文与作为两种语言形式,并无雅俗贵贱之分,文言文受众群体的确主要是特权阶层,但的对象不仅是“村竖野叟妇孺”,也有高等文化知识分子,“五四”以后知识分子就对大大予以推崇。后来学的大量涌现和读者群体的拓展延伸,就是文化观念的进化,也是对化内涵的诠释,这种观念的解放大大促进了的推广。这样,由于文化传播技术手段的提高与民众需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难以成为少数知识精英的独占品。(紧转第23页)

(紧接第31页)事实上,不能仅仅当作文学的语言表现载体,它更是社会发展到近代末期一种普遍的文化样式——大众文化,这才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真正内涵。

注释

①转引自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

1986年,第124页至125页。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58页。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报刊服务;策略

英语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在学生今后的求学乃至工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教育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总结。在提高英语学习这方面采用报刊服务来进行教学辅导是改善英语学习的一项新思路,通过报刊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课外常识。

一、高中英语报刊阅读的教学策略

1.扩充知识信息,拓展学习资源

大家都知道,报刊的知识面广,内容呈现的种类多,在高中英语教学当中,建议教师合理扩充报刊学习的知识信息,拓展学习资源。报刊中涉及很多生活常识,例如养生健康、安全防火常识、地震突发状况自救以及环境保护等贴近人们生活的知识,所以通过报刊可以让学生成长,加强生活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利用英语报刊学习时,身旁伴有英汉词典,遇到不会的马上进行查阅,这样学习的效率便会得到提高,印象也会深刻。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加大,做阅读理解就会得心应手,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接触英语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念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英语报刊的见解与归纳总结,全面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报刊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外国人和中国人有着怎样的生活差异,在中国交通方面我国提倡右侧同行,而在有的国家和地区则是提倡左侧同行。在饮食方面差异更大,中国人习惯把蔬菜做熟了再吃,但在外国,他们认为食物生吃不会破坏它们的营养价值,报刊中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在报刊中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外国人文气息。

3.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合作学习

在英语学习当中,以组为单位,教师将学生有效分组,然后进行英语报刊学习,学生可以透过报刊所呈现的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学习的氛围,在英语报刊学习当中如遇到疑点、难点,学生还可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节省了查阅的时间,又进行了有效交流,学生互相帮助提高,有利于建立团结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4.对报刊的选择要做到严谨,内容的呈现要做到合理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以明确分工,并且将内容加以利用,通过合理科学报刊的选择,让学生的思路保持逻辑与清晰,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规范学习内容,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报刊的选取和内容的选择,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在报刊的选择上多下功夫,选择出对学生学习更有利的题材。

5.加强阅读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在英语报刊学习当中,做到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可以向同学询问,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解答不出来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充分吸收,加大信息递增量,对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专项剖析,做到深切领悟。

6.在英语学习当中,教师要做好监督

在学生进行英语报刊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在时间上予以监督。例如,教师可以在他们学习以后进行一定的时间观念来进行学生的学习考查,去考查学生英语的学习情况,如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好,从而制订方案针对没有领悟到位的知识进行辅导与沟通,教师这样的监督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维持学习纪律,从而保证学生对报刊学习的规范性与自觉性,最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采取报刊服务教学的好处

扩大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充分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保证学生的英语积累,做到提高与保持,通过报刊学习让学生在自我价值观上得到新的认识,吸取外来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缔造各人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一切的新规定与好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益,英语的重要性也使得学校的重视程度在逐年加大,今后还会更加重视,所以采取报刊学习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这门科目的学习,不仅加大学生对词汇量的掌握,同时对高中科目阅读这一板块的难点进行整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这项措施也在开始完善,相信报刊学习方法会使英语这门课程得到更好的发挥,促使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篇5

关键词:英语报刊;教学资源;阅读方法

一、现阶段英语报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阅读英语报刊的认识和实践不够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报纸杂志等英文方面的刊物成为现代英文的主要传播工具,对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在中国,英文报刊的选读基本上已经进入所有高年级的英语教学课堂上。但是相关资料显示,能够长期阅读英文报刊的学生并不多,偶尔阅读英文报刊的学生也不会去认真地阅读,大部分学生对英文报刊只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或者是完全不去阅读英文报刊。并且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英语教学要利用报刊阅读的教学方式,这些现实现象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认识有着严重的欠缺,也表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弱,所以提高学生对英文报刊阅读的重视度才是英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2.报刊阅读教学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合适的阅读文章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还处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阶段,大部分英语教师因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平时的阅读习惯存在不足,所以很多教师会将自己的不良习惯带到课堂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还是会存在重视语言知识忽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阅读方法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单词、语句、句型的讲解上,看起来是教授了很多的内容,但实际上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对语言的敏感度都抹杀了,导致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方法会导致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减弱,还会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认知上产生错误。

二、高职院校报刊阅读问题解决方式

1.丰富报刊教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拥有丰富的报刊资源,选好英语阅读材料是开展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需求进行教学,英语课本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载体。课本内容难度过大,阅读量少是课本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英语能力本身要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要弱,所以课本中难度较大的内容就更加不适合学生使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主地选择一些内容较好的报刊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英文报刊的选择要注重内容全面,要跟教材紧密结合,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报刊阅读的境界中,能够根据文章的大概背景和内容去猜测某个不熟悉的单词或者语句。

2.阅读过程中要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的概念提出得比较早,强调的是学生能够明确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情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且自我监督,完成所制订的目标,然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评价。自主学习看起来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能力比较差,自然自我控制能力也就差一点,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面对大量词汇英文报刊的阅读的时候,学生难免会产生畏惧,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引导就会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每次上课的时候能够自主地选择文章阅读,然后针对自己制定的目标及完成进度做简短的英文汇报,此时全班同学都是使用英文在进行交流,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树立目标,还提高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教师的工作有条有理,学生才能寻找到规律然后进行自主学习。只有师生共同确立目标才能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开展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虽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从开展的结果来看,已经有很多学生意识到报刊阅读的重要性。在报刊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选择丰富的报刊资源,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平等的基础上跟学生进行对话,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烨霖,王光亚。英语教学中报刊的作用[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蒋大勇,王珂。英语教学过程中报刊阅读的重要性[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雷亚麟,徐伟佳。开展英文报刊阅读,促进英语教学提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9.

课题名称:《英语报刊阅读在提高高职生英语综合能力中的作用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GZGZ7611-10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篇6

关键词:英文报刊;阅读;方法;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F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305-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其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当代科学技术以及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方法单一,阅读内容与现实脱节。英语报刊阅读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资源,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和时尚动感的英语世界,其内容广泛、体裁多样、语言新颖、图文并茂,融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学习英语的绝佳材料。

二、英文报刊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出版的英语报刊种类繁多,如21st Century、China Daily、English Weekly等等。此外,随着Interne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外报刊媒体在Internet上建立了网站,传播英语新闻及他们的英文报刊。和传统教材相比,英文报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报刊英文清新,简练,妙趣横生,内容包罗万象,紧跟时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培养阅读英文报刊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掌握西方国家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各领域的最新动态与信息,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拓宽的我们的视野。

(三)报刊英语语言地道,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避开重视英语的影响,接受地道英语的熏陶。此外,英语报刊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大学生活,课外兼职,就业等日常话题。多数报刊都设立了各种版别,如娱乐版,新闻版,学习版,时事评论版,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自如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阅读。

三、英文报刊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尽管英语报刊阅读基本上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主,但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英文报刊的特点,指导进行阅读活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主要的一些方案如下:

(一)选择适当的内容

选择适当的英文报刊很重要。如今国内外的英文报刊种类很多,因此不存在材料的缺乏,反而在选材上需要花一些工夫。国内版的英文报刊,如China Daily、 Shanghai Star、 Guangzhou Morning Post等报道的大都是我们熟悉的人和事,不存在文化背景的困难,因此是较合适的读物。英文报刊文章大致可以分三类。叙述性文章(以报导为主)、描写性文章(以人物事件特写为主)、论说性文章(以社论、评论为主)。鉴于学生的英语程度,大多采用有关娱乐、社会热点等方面的材料。在完成了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报刊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中提高速度,抓住中心思想

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些学生阅读报刊并不看重理解,而是强调识字。这样他们的读报就没有把词放到语境中去考虑,阅读报刊常常成了翻查字典的练习,这样就得不到读报的实际效果。阅读英文报刊是为了了解消息或者说是掌握消息。所以只要抓住了中心思想即可。

(三)把报刊阅读和课堂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有些文章,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自发的讨论和辩论中学习文章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词汇和短语。比如在939期的21st Century中,有一则新闻标题是“Stressful Family Reunion”,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春节家庭团聚这个话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

四、导入英文报刊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英语报刊阅读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在课堂中导入英语报刊阅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下必须做广泛的阅读来选取最适合、最生动的阅读材料。在课上,教师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检测者和参与者。

(二)在课堂中导入英语报刊阅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进行阅读时无法收到良好效果的,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在课下进行大量阅读,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和素材。在课堂上学生还应积极配合教师,和同学进行合作和讨论。

五、结语

英语报刊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把英文报刊阅读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课中,是对精读教学的有力补充,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流行最生动的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把英语报刊阅读引入课堂,使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得更为丰富活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建新,郭晓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996.

\[2\]端木义万,大学英语外语外报阅读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咏梅,英语报纸阅读的技巧和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