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观后感作文(优秀12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

《儒林外史》读后感 1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颇为喜欢。《儒林外史》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些生动的人物,发人深省的故事,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我来跟大家一一介绍一下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就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全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直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读后感 2

那晚,庵里,映着琉璃灯发出的点点微光,十七八岁的他,右手拿着一木经卷,左手拿着一本书。心里只是想着多读点书,破破自己的落俗。

老师父念在这个小檀越立心做名士,愿他有事者事竟成,应允拿两本诗集与他。

在牛浦心急如焚的等待中,故事就此开始了。可是“三讨不如一偷”这好学之心转瞬变为贪婪之念。“他这人姓牛,我也姓牛,何不把我的名字合着他的号,我从今就号做牛布衣”小檀越是牛浦郎,牛浦郎变作牛浦,又冒名牛布衣,私自盗出诗集的他,想象着美好的未来,一个学士有着崇高地位,不会受人欺压,享尽荣华富贵。果不其然,冒名顶替的他受到郭铁笔的奉承,博得一时丈舅们的刮目相看。却毫不掩盖地到处夸大其词,学得一身势利、作威作福的做派。

牛老爹为牛浦安排婚事后不久便去了,牛浦无心经商,日益亏空,却不肯丢所谓的读书人的排面。董知县的到访让他变得更不可一世,让自己的丈舅端茶倒水,讽刺丈舅们无他上不了门面,等不来这董老爷,在他们面前装腔作势。最后却落得被扫地出门的狼狈。

为了满足心中待满的贪婪心。抛下妻子,前往浙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途中遇牛玉圃,小骗子遇上了大骗子,还认作了是同族的亲戚。但小人长戚戚,两人不欢而散,牛浦最后设计让牛玉圃在万雪斋面前失宠。不料冤家路窄,再遇牛玉圃,险惨遭暴打,成为笑柄。

牛浦的。身份最终被揭穿,但官府腐败,不理百姓愁苦,此案了解,牛浦从此没了去向。他的一次次地想要攀上功名富贵之梯,每次的主意都诞生在庵里(编者问:和尚的寺庙本该是什么样的地方,他每次的主意都诞生在庵里有什么意味?),但那也是当年这个十七八岁小檀越想过要改变自己,萌生好学之心的地方啊!是他的举动打动了老师父,也是他的贪念大过初心,读几句诗便想相与老爷,以为自己一步步地攀升,现实却也一步步地跌落,落下来的时候,悄无声息,从此无迹……

前有王冕不愿做官,远离朝府。后有范进花白中举,乐极生悲。匡超人与牛浦郎也步步变得势利,守不住初心。该是读书人没了读书人的儒雅,该是商贾,没了商贾的智慧。该是官家人,却不把心放在公务,不理百姓愁苦。生而为人,却如利欲的傀儡。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却是被拉扯着麻木向前地木偶人。

牛浦,蘧公孙,匡超人是可悲的,却也影响着后人。人们应该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听风就是雨。不做假面郎君,不随波逐流。牛浦的故事结束,而我的故事却才开始,学习有苦但也有乐,不盲目追求那些得不到的,在攀上梯子的时候,低头看看梯子是否稳当,一味地往上,却忽略了根基。若没有扶梯人,那就努力做好自己最扎实的依靠。牛浦是不幸的,不幸的活在那个社会。我们确是幸运的,幸运的生活在安定的社会。努力吧,少年郎们,努力攀上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愿我们能做那个琉璃灯下真正的读书人。

儒林外史读后感 3

程圆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在当时社会上,由于科举制度,许多文人一生埋头苦读,都是为了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因此,追逐功名富贵,考科举几乎占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为此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人生,人生变得无意义……

儒林中,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腐儒的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考科举,被称为“老童生”。直到暮年,他才考中。而在中举之前,他的生活是十分贫穷的,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嘲讽与轻视中。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状况,范进读了一次又一次的四书五经。为了中榜,为了得到功名权利,尽管惨遭一次次的失败,他也依然忠于科考。

终于有一天,范进中举了,却因太过兴奋,而发了疯。范进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后来是别人打醒了他。可见,科举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与性格是有如此大的影响,影响着那时许多的文人。而范进苦苦考了那么多年的科举,获得了回报,和他渴望多年的财富,也是因为当时追逐名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了。

这样如此痴迷科举的有许多,比如还有鲁编修父女。父女俩痴迷八股举业,在生活中只愿意去了解八股文章,学习关于八股,且开口闭口都是举业,还教身边的人学习八股文章。如此,他们就被八股文、举业夺走了魂,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与自在。

后来,鲁编修担心自家公孙不能考取功名,想要纳一个小妾,再生一个儿子,教他学习八股文章,以此来实现自己升官发财的愿望。他遭到了夫人的阻拦,心感无奈而发了病。最终,鲁编修中榜了,得到了升官发财的机会,无比高兴,却因太过于激动而去世了。如此痴迷,是已被科举扭曲、压抑了心灵,随那被科举制度限制的社会风气而生存,深陷其中,无以解脱……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新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开篇这首词,就概括了此书,概括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追逐名利,贪图富贵。

《儒林外史》这本书,讽刺的,是当时文人毫无真正意义的读书……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4

寒假期间,老师让我们读了《儒林外史》,我深受启发。这是一部激励人上进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好书,它让我们看到了书中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和一些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惨命运。

开篇王冕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可能我和他一样也喜欢画画的缘故吧。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和他的母亲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母亲让他去邻居家放牛,邻居同情王冕就收留了他。王冕就一边放牛一边不忘看书。有一天,王冕在放牛时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特别想把它画下来。于是,他托人去城里买画笔和铅粉,学画荷花。开始的时候画得不好,但画了三个月以后,他画的荷花已经栩栩如生了,然后他就靠卖画赚钱奉养母亲。这让我想到“滴水穿石”的启示,水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滴穿石头,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以一定能做好。王冕出名后,有王爷请他做客,他不去,而是外出躲避。母亲见他性情孤傲,做官可能会得罪人,便叫他千万不能做官。后来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要征召王冕做官,王冕听说后,赶忙收拾行李,连夜逃往会稽山,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这充分说明他讨厌当时官场的黑暗。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不用整天为生活烦恼,有长辈的关心,有这么多可爱的同学相伴,还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 5

暑假里,我读了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在书中,他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人物,他们身份不一致,社会地位不一,有吃祖宗饭的严贡生,有被科举考试逼疯的范进,也有不与封建社会同流合污的“四大奇人”,如才华横溢的王冕、会写诗词的裁缝荆元等。

我最敬佩书中的沈琼枝。她是一位教书人的女儿,是一个有见识、做事大胆的人。在她被骗做盐商小妾时,她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把他家里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等打成包裹,买通丫环,偷偷逃跑了。她逃到南京,以卖文为生。其实在封建时代,妇女在社会上是很难依靠自己立足的,但沈琼枝坚信做人贵在自强自立,她不贪恋盐商的奢华生活,大胆出逃,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生活中,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自尊自爱,如果依附于他人而生活,看似占了便宜,无忧无虑,却是前景堪忧。当今社会上有不少“富二代”“巨婴”,他们坦然享受着家庭作文的优越生活,一旦“大厦倾”,他们将何去何从。比如刘思琦,这姑娘的行为真令人无语。2017年,她作为“青春的痛点”城市主人公,参加芒果TV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的录制,她的故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直呼“编剧编得太假”,然而她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她看上去和普通的16岁小女生差不多,很开朗很爱笑也挺喜欢打扮,但是在家人的眼中,她却是个“小恶魔”。怎么说呢,她可以用“生活不能自理”来概括,要家人喂饭、穿裤子、卷裤脚等,且花钱任性无度。

此类靠吃祖宗饭的人,未来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在社会上立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较好,但这自强自立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来,它会引导你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在的社会拒绝“巨婴”和“富二代”,提倡“少年强,则国强”,需要的是自强自立的青少年,所以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为将�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6

假期里,我从书店里买来了一本《儒林外史》。

记得里面有一篇写的极好:严监生大限将至,全家老小都围在他的床边,但他却迟迟不肯闭眼,并且用手指做出了“二”的手型。全家老小都开始猜测这个“二”是什么意思。大侄子猜是因为还有两个人未到,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猜是因为有两笔银子藏着在,要告诉他们,严监生又摇了摇头;奶妈猜是因为有两位舅爷不在眼前,在想念他们,严监生还是摇了摇头。赵氏走到严监生的床前,说道:“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面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说完走过去,挑掉一茎灯草。这一段严重的讽刺了那些吝啬鬼。

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里面说的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用钱就能买到全世界吗?显然不能!虽然钱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品质比钱要重要的多。你就算有一千万又能怎么样?一个人一辈子空守着你这堆财产?但如果你能用这些钱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你的钱就是用到了正确的地方。

如果你身无分文,但是却有个好的品质。那么你等于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只要你是金子,无论是在哪都一定会发光,一定会遇见你的伯乐。

东西,一个人拿着永远不会觉得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真正感到乐趣。

所以,就算是做一个身无分无但有一个好品质的穷死鬼,也绝不做一个身缠万贯的守财奴。

儒林外史读后感 7

我喜欢读书,有些书是写得很美,但是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它没有社么美丽的词藻,但是一个个的故事却深入人心。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作者吴敬梓。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8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名为《儒林外史》的书籍。其中,一个片段叫做《严监生寿终正寝》,让我不禁深深陷入了思考……

故事讲到了严监生病倒在床上,病情十分严重。医生说:“严监生这个病,已经无法下药了,只能等他慢慢地死去。”管庄的都把家人叫过来。晚上屋子里挤满了人。严监生从被子里伸出了两个手指头。大侄子说:“是不是有两位亲人没有见过?”二侄子说:“是不是有两笔钱,没有取出来?”奶妈抱着哥子说:“是不是优良未久子没有见过?”严监生的妻子说道:“爷,我懂得,是因为点了两根灯茎,是吗?”严监生,这才点了点头,最后眼睛就闭上了。

在现实中我也曾遇见过这样一件事。那个时候,我的爷爷临走前,许多亲戚家人围着他。他们都说:“老爷子,你可千万不要走啊!”老爷子张了张口,但是听不见声音,不知道说了是吗。大姨就猜说:“是不是这床睡得不安啊?”二姨说:“是不是被子没有盖好,太冷了?”奶奶问:“老头子,是不是灯点着,怕费电?”爷爷点了点头,闭上了眼睛。

这样一个严监生,活着时极尽勤俭,到临终之时,仍然如此。何等可悲!可是大多数人不都这样吗?不长的生命,活得扣扣索索,对自己不宽待,对他人亦然。请善待这几十年的生命,周遭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儒林外史读后感 9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着,对中国的古典名着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缺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着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的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林院名士、市井细民。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很简单的语言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都在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儒林外史》读后感作文 10

说起《儒林外史》,可能很多人听说过,但不知道它的内容。其实它是有清代的吴敬梓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

它主要讲述了 元末明初的一段 断 考场官场趣事,用了幽默诙谐的笔触进行讽刺,鞭棘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接叙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用他生动的语言直接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这样做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作者在全书中塑造了许多读书人的形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也是作者最想突出的无疑是那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书生。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因为考中喜极而疯的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 ; 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儒林中人为了地位,为了财富而废寝忘食地读书。

读完全书,虽然作者在其中列举了许多反面人物,也深刻批判了这些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地位的愚蠢的读书人,但除此之外也作者也列举 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 如 庄绍光、虞博士等人,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这些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 所以我觉得 “文行出处”尤其“德行” 也 是全书关注的中心,这些人物形象也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 ,借这些优秀的人才来匡扶德行。在我看来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持反对意见是很明显的 , 但他反对的也 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 只是过分的追求这些外物会造成精神上的负担,让人奔溃。他在批判这些的同时,其实也颂扬了人的德行,它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

读完之后才发现《儒林外史》犹如一首“凄清婉转”的长歌,其深微的感伤情味 ……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11

在《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中,有些人势利,看轻那些贫寒之人;有些人迂腐无能,对于别人的讽刺挖苦忍气吞声;有些人有了大富大贵就仗势欺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里便将人性的虚伪全部暴露了出来。书中有太多的儒生,他们迂腐软弱,有的人悲痛寻死,更有人喜极而疯。

而这个悲痛的想要寻死的便是周进。周进是书中厚道善良还略有点迂腐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周进一生都在考学,直至六十岁,仍是个童年,只好以教书养口,但到后来,命运弄人,连他村塾先生的饭碗也被抢走。书中写到周进在梦寐以求的贡院时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得眼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便撞到了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里把周进这位老童生内心酸苦绝望一下给全倾泻了出来。但到后来事情又发生了喜剧化的变化:周进中了举!这一巨大反转写出了对热衷功名者的极大讽刺!

再者就是喜极而疯的范进。范进一生连考二十多次都未上榜,终于在周进的同情下一招及第。中举前,他的岳父得知他想去应考,作文对他斥骂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后来周进中举后,那态度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口一个贤婿叫着,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打不得!范进应试及第,作者吴敬梓将周围人的巨大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对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的激讽刺与嘲笑!

文中还有因两根蜡烛而不肯松最后一口气的严监生;终是没躲过功名利禄的匡超人等等。一个个又是滑稽,又是可笑,又让人感到极其可悲!

《儒林外史》就好比是一副儒林群丑图,是对人情拷问,八股取士的批判,更是对灵魂的解剖,精神的拷问。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12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王冕,我想,他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浊清”的代表人物了。他从小因为家境贫寒而为别人放牛,虽然他每天放牛,他也从没放弃过读书这个习惯。更是靠自己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家。后被韩姓收作为学生,变成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儒生。后来有人邀请他做官,他也始终推辞,王冕的一生同情人民,淡泊名利,与《儒林外史》后来的的`很多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是《儒林外史》中的名句。可是有的时候细想下来,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不慕名利,不为利益。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已经不那么单纯了。我 就好像,我们读书,就只是为了金钱和名利。这样,又与书中那些为了名利变得庸俗可笑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但这样的读书,只会造成“营养不良”。我们应该用心去读书,静下心去读书,而不是浮在表面,追求表面的东西,太过浮躁,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应该用心去读书,用心去领悟,像王冕淡泊名利一样。只有追求事物最原本的东西,才能领会那其中的奥妙,就像王冕可以放弃做官,他定是觉得,有很多东西,比做官更重要。我们也应该如此,用心去领悟,抱着提升自己的态度去读书,就能得到更多,用心去感受书里的知识,就能懂得更多。成为像王冕那样的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大不相同,但追求的结果都一定会是好的。只要我们用心,社会也会越来越好。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浊清”。希望我们都能坚持自我,坚持初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