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观后感7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7篇西游记观后感,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游记观后感 篇1

《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神话题材电视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我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价值。

首先,《西游记》所描绘的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他勇敢、机智、善良、聪明,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观众,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

其次,电视剧通过对师徒四人的情感描写,深刻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四人相互扶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德之道。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的。

最后,《西游记》还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呈现出了一种“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取经路上,师徒四人经历了各种险阻和磨难,但最终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秉持着“修行成佛”的理念,取得了胜利。这种精神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法则,秉持正义,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它所展现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西游记观后感 篇2

看过《西游记》的人对孙悟空印象深刻。他天地神通广大,兢兢业业保护唐僧,背负屈辱的重担。特别是对孩子来说,他的聪明、风趣、勇敢无私的品质和精神特别有吸引力。很少有人喜欢唐僧。他呆板无能,对异装癖太迟钝无知。和他在一起,有很多烦恼。他甚至没有猪八戒那么笨,偶尔也能玩玩,帮帮他这样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验加深。发现《西游记》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唐僧——,不是神通广大的如来,也不是在天斗的孙悟空,也不是在上层世界称王的玉帝,更不是观音。这些人不重要。唐僧出现后,这些人物才有了各自的角色。没有唐僧就没有《西游记》,西学四人组就不存在。这个故事会缺乏灵魂,每个人的行动都没有目标。

唐僧没有特殊技能,知道未来是危险的,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取经的伟大事业,为的是造福全世界。虽然八十一难被—— shemale挡过,被美女勾引过,但钱山是水定的,意志坚如磐石,真情可触天地。平心而论,如果我们成为唐僧一次,有多少人会坚持下去?此外,《西游记》中唯一真正的人物是唐僧,所以我们在赞叹吴承恩《西游记》的精彩文字的同时,也应该热爱和敬佩唐僧,因为只有他才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和灵魂。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书中讲述了唐朝法师师从西天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惩恶扬善的主题。《西游记》写于16世纪明朝中期。自出版以来,已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神话最好的小说,是大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七个“闹天宫”的故事开头,把孙悟空的形象放在了书的顶端。从八岁到十二岁,我写了关于佛陀、观音出家、郑伟斩龙、唐僧出生等故事。解释经文的起源。从14日到全书结束,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和沙僧的帮助下,一路斩断心魔,杀入西天。

一个引起孩子们喜爱的神话古老故事是《西游记》。我小的时候只是看动画片和绘本。但是现在,我不仅读书识字,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因为他总是聪明,乐于助人,能区分好坏,守护唐僧和他的兄弟。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他很暴,抓坏人救好人,一直守护着我们。也许是因为唐僧在困境中不动脑,盲目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不听孙悟空的善意劝告,落入妖怪之手。这就足以说明,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动动脑筋。不动脑子,听听别人不好的意见,情况会更糟。但我还是觉得唐僧太善良了,即使对坏人很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懂人性。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一个单纯但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什么好方法,但他有正义感。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会不遗余力地保护主人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全。看起来他很傻,不思考,但是人家觉得他很傻很可爱。我们应该学习他不怕敌人的勇气。但是有些事情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做。

简而言之,四个师徒各有优缺点。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即使他们有弱点,也要看我们有没有。如果是这样,就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游记观后感 篇3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遍《西游记》原著,之后又突发奇想看了一遍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当然是通过网络的非正当途径看的,在此表示不安。

关于原著的读后感还是不宜胡扯,因为看完这书的唯一感觉就是我以后还得再看很多遍。在这种只粗略读了一遍的情况下还是不应该轻易做总结。然而跳开这最本质的东西,倒是可以从现象上发掘出一些东西的。这里的现象指的是,翻拍名著的问题。

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多数人都惯性的对翻拍的名著打杀声讨不断,但凡翻拍,都要备受争议,而争议中往往反对声更胜一筹,成了主流意识。很多人更是在没有看过新版电视剧的情况下妄下定论,对其一笔封杀,断言其绝不可能是好作品,只能望原版项背。就拿《西游记》来说,从张纪中宣布翻拍到定妆照出炉,网络上讨伐声不绝于耳,你怎么能在一个婴儿刚刚形成胚胎的时候就断言这是个畸形儿呢?然后婴儿出生了,又有很多人一眼都不看,鼻孔冲天地宣称这婴儿肯定是个怪胎。这是一种与追求实事求是相悖的错误做法。说到《西游记》自然话题最多的必然是孙悟空这一角色,还没开机网民们就嚷嚷着,谁演齐天大圣都演不出六小龄童的味道,永远没人能超越六老师。虽然我也是章金莱的粉丝,但我很难认同这样的说法。你们知道谁是章金莱吗?最后导致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后果,终于有一天,六老师公开发言了,他说,不是所有人往脸上贴猴毛就能演好孙悟空的。他都被盲目的舆论捧得找不着北了。

继而我很容易就想到,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这就是儒教留下的崇古遗毒的现代变体。儒教就反复地警告人们,孔孟是圣贤,你们可以成为圣贤吗?不可能,你们只能向着圣贤的方向努力,但你们永远成不了圣贤。所以中国人永远爱往后看,后面的人都是榜样,前面越来越差。老的东西都是好东西,新的永远超不过旧的,全部都该抹杀。然而,事实上虽然新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的,但好的东西往往都是在新生事物中产生的。(这他妈就是中国没有首先发生工业化的原因啊,经济史的期中报告还没做啊,这篇纯当为之练笔啊。)儒式思维中缺乏理性的因子,但凡出现新生事物,从来不去考察清楚,只知一味叫嚣你们这是在亵渎经典。

那么,何为亵渎经典呢?我们暂且认为原著是经典,事实上这个暂且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原著也只是原作者的一家之言,谁都可以去做自己的东西。但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宣称拍的是《西游记》,是这部书的内容,那就牵涉到一个尊重的问题。所以,虽然我同样认为把小说拍成同名电视剧并且没有声明“改编自某某小说”,那就应该尽可能不改动原著,但或许我们的理论支撑点是不同的。

于是,就又有许多看过新版《西游记》的看客们站了出来,以一个看似强硬姿态骂到:新版《西游记》拍太烂,跟原版相去甚远,不尊重原著。原本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我跟许多人一样,只看过老版《西游记》,并没有看过原著《西游记》,但现在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替新《西游记》骂回去了:你们这个屁放得实在是太臭了。

这里先说一个同类型问题,当人们在新版《水浒传》中看到林冲坚挺地活到了最后一集的时候,顿时群情激奋,纷纷骂娘:我操!林冲不是在宋江放走高俅的时候就气死了吗!这他妈扯淡呢吧!太不尊重原著了!《水浒传》的原著我至今仍没有看过,但我经多方考证,现已确认,林冲他妈就是活到了最后,征讨方腊的时候有他一份。你们到底知不知道原著是怎么写的就叫嚣新版没有尊重原著?只是没有尊重原版吧?原版和原著到底还是两码事,谁乱改谁还原一目了然。当然,这时候希望这些被拆穿了的激愤的人们千万不要又冒出来跟我说,这是拍电视剧的时候为了情节需要气氛需要所做的必要的修改,不能教条主义。

再回到《西游记》,先从人物造型说。首先是美猴王,人们抱定这个“美”字不放,认为六小龄童版的才堪称一个“美”,而吴樾的造型实在丑了点。但所谓的“尖嘴猴腮”不就是吴樾的这个妆容吗?所谓的“毛脸雷公嘴的丑和尚”,进城捂着嘴脸不要吓着人,不就该是这样吗?这个“美”字本是一群猴精给封的,还真当回事吗?再者唐僧,唐僧的毗卢帽的确是遇见重大场合才拿出来戴的,根本不可能常年不摘下。而八戒和沙僧头上的箍箍,原著中也从没提过,不知何时戴了上去。我个人认为,造型这个东西,实在没必要拿两部片子比个高下,古月和唐国强就没那么多话题。两部片子在造型方面各有千秋,或者更准确地说全凭观众喜好,但这喜好最好是要摒除了先入为主的影响的。神话故事主题的电视剧原本就很难还原人物造型,尤其再考虑到各人差异巨大的身高,只有动画片能还原了。

再说内容,与其我在这里举例子,倒真不如各自回去看原著。老版的确增减改动了很多内容,相比之下,新版才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著。至于新版中添加的部分时下流行的段子,我觉得无可厚非,因为老版中也有彼时风靡的起“段子”作用的内容,譬如“猪八戒背媳妇”这样惹人发笑的经典桥段。奉劝各位在新版中没看到“猪八戒背媳妇”时不要破口大骂,因为书里面真的没有这一段。

最后再说导演对《西游记》的理解。从我的观影角度来看,老版中传达给人们的中心思想便是“惩恶扬善”、“邪不压正”,也就是跟奥特曼一样的,正义终将胜利的主题。然而我从原著中读到的却绝不止这一点,甚至这是这部百回小说中并未加以强调的一点。如果只是单纯的一味的打倒坏人,那《西游记》就真的只能是一部儿童小说了,然而事实上它的文学价值以及各种价值肯定不止如此。那么新版中非常到位地还原了的一点,也是我认为原著中一直在强调的一点,同样也是佛教思想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因果。新版电视剧里对每一个妖怪的来头每一次劫难的缘由都做了因果的解释,甚至在唐僧刚刚救出孙行者后遇到六个强盗时,赤裸裸地说出,这六个唤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的盗贼本是孙行者的六根,打杀他们实为清净了六根。而至于乌鸡国王遭三年水灾缘起文殊菩萨意欲度他归西却被浸于水中三日受三日水灾;朱紫国王遭三年拆凤之忧缘起他落凤坡射杀孔雀大明王菩萨之子等等因果在老版中只字未提。再者有宝象国公主和奎木狼原在天界有私情,后公主下凡托生,奎木狼不忘前情私自下界与之配偶;天竺国公主原是蟾宫素娥,打过玉兔一巴掌,后下界投胎,玉兔出走月宫报这一掌之仇。这些此前都浑然不知。仿佛这些菩萨大仙闲来无事差下坐骑下界给唐僧师徒四人找麻烦一般。所以在只看过老版电视剧的情况下,很容易发出“有后台的妖精都没事,没靠山的妖精都逃不过一死”的感慨。事实上天降妖怪多数没有在人间作乱,而只是完成这一遭因果报应。譬如狮子精是骟了的,没有同乌鸡国王后乱了纲常伦理,甚至还把乌鸡国治理得极好。就连把天兵天将打得束手无策的青牛精也是一个素食妖怪。金角银角更是痴迷炼丹不爱吃人(这段似乎是新版中为了强化这一论断而增添的内容)。如此看来,新版《西游记》的确是一部好作品。

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老旧的事物中,当进步的新事物出现时要敢于认可,就像认可苹果一样。

西游记观后感 篇4

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不仅拥有国内大量的读者,而且电视连续剧也深入人心。前几天,我又观看了电视剧版西游记。

电视剧《西游记 》记述了唐僧等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历经艰辛,跋山涉水,遇到了无数个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有的妖怪因为想长生不老,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想吃唐僧肉,有的。妖怪看中唐僧长得白白净净、一表人才,想方设法地想和唐僧成亲,还有的妖怪在当地残害百姓、兴风作浪,于是一个个精彩的降妖除魔的故事以及坚忍不拔的唐僧、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老实忠诚的沙僧、贪生怕死又好吃懒惰的猪八戒等在作者笔下被描得栩栩如生,体现了善与恶的斗争。

联系到我们自己,平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有毅力,碰到困难不退缩、不低头,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既要学习唐僧那勇往直前的精神,刻苦学习,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而努力。

西游记观后感 篇5

今天是大年初三,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叫《西游记之女儿国》,看完后,心潮澎湃,感触之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经典之所以叫经典,是因为它不容易被超越!

直到现在,我仿佛还置身于女儿国的峡谷的青山绿水之中;还沉浸在女儿国王与唐僧那不会有结果的爱情之中;还回荡着望川河神等待国师妈妈那漫长的二十个春夏秋冬……

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女儿国王对唐僧必须西经出发,他们相隔两岸时,那含情脉脉的双眼。也想起了女儿国王对唐僧说的那句“我梦见你留了短发,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可是你并不快乐!”多么感人的一句话,多么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唐僧只能在女儿国王与众生之中选择一位。如果唐僧选择女儿国王,那么他就必须放弃众生,放弃西天取经。观音曾给唐僧说过,当你把这件袈裟披上时,那么,你就做出了真正的决定!而悟空多次把袈裟给披上,它都掉下来了。可是,女儿国王为了唐僧忍痛割爱,亲自将袈裟给唐僧披上。

“我舍王权富贵,你守戒律清规。”这句女儿国王的。深情告白也使我颇有感触,她为了唐僧,竟然放弃自己女儿国王的尊贵身份,和唐僧一起用木棍写心经写了一路;初见唐僧的那怦然心动,一见钟情;与唐僧在无边的苦海之中相依相随……真令我感动!

“大年初一,勇敢去爱!”这是《西游记之女儿国》的宣传语。是啊,我们即将长大,我们也应该去勇敢地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在这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去努力拼搏!

西游记观后感 篇6

我想整个世界上的人可能都看过《西游记》这本书吧!首先我先介绍一下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有猪八戒,为什么他叫猪八戒呢?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头猪。自从师父领他之后就让他戒掉八条不良的习惯。所以他叫猪八戒。猪八戒好吃懒睡不干活,肥肥大大的。还有沙僧,他本是天上的一名大将,犯了错误被打入流沙河成了妖精。自从师父带他去西天取经后,他才变成了好人。他勤劳,老实,憨厚,听师父的话。再说孙悟空,孙悟空原本是从石头里碰出来的,所以是只石猴。为了学本领,他不怕艰苦,到处拜师学艺。他忠于师父,降妖除魔,他还很勇敢。最后说唐僧,就是我所说的他们三个的师父。唐僧一心想到西天去取到真经,但是他经不住妖魔鬼怪的诱惑,经常被妖精逮住,有时候还差点被蒸了,亏了他的徒弟来救他,才得了一条性命。

《西游记》我相信大家都看过或读过,它主要说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拜佛求经的经过。在这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个人的特点。

孙悟空非常勇敢,天不怕,地不怕,忠心地保护着师父去西天拜佛求经。他的头脑很机灵,而且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非常冲动,就因为如此,唐僧就常常念紧箍咒,使得他疼痛难忍。

唐僧在取经的路上不受任何诱惑和阻力。不管是金钱还是美色,他都当作一堆泥土。就算前方有一大堆妖魔鬼怪,他也毫不恐惧,一心只想取得真经。他的这种精神实在让人佩服。可他有时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别人。

猪八戒就是好吃懒惰,贪图荣华富贵和美色。但他对师父也是很忠心的。

沙僧忠厚老实,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对师父更是忠心耿耿,他可以拼了命地保护师父。

吴承恩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主要体现了四个字“勇者无惧”。

做每件事都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达成我们的梦想。

他们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太鲁莽。还有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能做到一半,就不做了,就象小婴儿学走路,即使摔倒了也不要害怕,爬起来继续向前走,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以前我都是从电视上了解西游记,今年我买了一本《西游记》的书看,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虽然说这书并没有电视上生动有趣但却内容翔实,百看不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了。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从而长生不老,使出了浑身解数。首先扮成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接着又扮成女子的父母,可都被孙悟空一眼就看穿了。孙悟空拿出金箍棒把她们都打倒在地,唐僧却看不出来,以为他是在滥杀无辜,把孙悟空赶走回了花果山。要不是及时发现,也许现在他们已经身处险境,凶多吉少了。

从《西游记》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一个道理:人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半途而废了,那样是永远不会有成功的。我们都应该要学习唐僧师徒,为了取到圣经,一行人走了十万八千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他们却不曾退缩,我想这就是《西游记》能够入选为我国四大名著的原因之一吧。看完这本书我联想到我的生活实例。记得我学钢琴的时候,十分热爱,每天晚上都坚持弹半个小时左右,可一个星期以后,妈妈拉我弹都不去了。三分钟的热度过去后,我的钢琴梦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我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我以后一定要坚持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希望我能够成功。我相信这种精神一定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激励着一大又一代的人奋发图强,坚持不懈。

西游记观后感 篇7

这部电影是西游记的片段,又是儿童电影。这个片段讲了齐天大圣孙悟空被菩萨封印在五行山下。这一封印不要紧,一下就是五百年。一个小男孩,江流儿,小和尚,非常崇拜孙悟空。在他生活的那个小村庄出现了山妖,他背着一个幸存下来的小女孩,落荒而逃。在被山妖的追赶下,江流儿无意中逃到了封印着孙悟空的五行山里。当江流儿把手放在封印着孙悟空的封印石时,那块巨大的封印石开始四分五裂,等到封印石完全裂开,孙悟空随之蹦石而出。

江流儿非常惊讶,也非常激动,惊讶的是他没想到这块石头里竟然是孙悟空;激动的是他终于见到了他崇拜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孙悟空虽然被解印了,可性子还是没变。江流儿看见了久仰大名的孙悟空,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他觉得也回不去村子了,就决定跟着孙悟空。一开始,孙悟空很不耐烦,几次想甩掉他,但都没甩掉。后来,孙悟空因为江流儿的天真和善良,改变了自己,变得乐于助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胡作非为。

这部电影中的江流儿无意中帮助了孙悟空,使孙悟空痛改前非。其实,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乐于助人,遇到老人摔倒,我们应该给予帮助,不要有太多杂念;谁的车子倒了,我们应该及时扶起来……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助人为乐,助人为乐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