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身处局势之中的高适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过往。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精选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长安三万里》的火爆,正如这个夏天的酷热。
起初听说是一部动漫片,误以为那是小孩子看的,差点还错过了。当我含泪从电影院的座位上站起,朋友惊讶于我的情绪。我说,是因为震撼,也是因为盛唐的精神。
这部影片无疑是追光公司所打造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创意、大制作和大手笔。我甚至觉得,幸好影片采取了现代动漫制作的独特方式,才能如此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李白、高适等大唐人物的精神写意性,才能如此最大可能地凸显出大开大合的大唐审美,才会如此最大程度地绽放出那个时代的精神诗意,才能如此在历史存在与艺术想象之间打开“三万里”心灵对话的通衢,才能如此照亮那幽微的人性与宏阔的时代。
大唐是一段恢弘的历史书写,一个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故事。那个时代的影像、声音与气息,而今大多存留于平仄起伏的诗行里。是的,诗人是大唐的代言者,他们的歌哭就是那个时代的歌哭。
然而,编剧并没有陷入浩如烟海的诗句之中不能自拔,也没有纠缠于历史书写的线索与框架中不能跳脱,而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他掠其形而写其神,从大唐精神的凸显出发,以李白与高适的至交深情为线索,不断重回历史现场,聚焦特定时空和人物细节。如是,他巧妙地将人们业已熟知的大唐标签、大唐碎片以及从唐朝的诗或诗的唐朝那里获取的浮光掠影,全然唤醒,又豁然打通。就观众来说,与其说我们感动于李白与高适的情谊,莫如说感动于那个时代精神的饱满和强旺。电影正是凭借那些夸张、变形、唯美的动漫方式,酣畅淋漓地再现出早已消失遥深却又分明还在我们心底的盛唐精神。
影片中,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常建;哥舒翰、郭子仪;玉真公主、吴道子、岺夫子、丹丘生……诗人与将军、文韬与武略,江南与塞北,红尘与仙道,一个个都从他们共同的时代走来,恍如风云际会。
每个人都挟带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基因。
每个人物,都熟悉而陌生。而编剧以一语传神、大道至简的功力,以浮雕般的。艺术细节,再现出他们各自的态度与风神。
尽管人物塑造存在着主次详略的不同,但所有人物所透露的精神却有共同的指向,那就生命意志的奔放、青春勃发的率性,有各美其美个性张扬。
那是兼容并蓄的时代大美。
在动漫渲染的布景下,我们感动于暮春扬州的烟花,感慨于边塞白雪的。凛冽,感叹于诗酒明月的千秋挂怀,知己兄弟的万里重逢,又感佩那千金一诺、惺惺相惜的诗人至情……
一句话,我们感动于那个充盈着力量和气势,大写着个性与尊严,流淌着才华与智慧的盛大时代。
然而,“盛大”在这里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所指,更不是所谓“正能量”。艺术的可贵在于,“盛大”不只是繁华,而是繁华与它背后的苍凉。因此,电影里始终存在着盛大时代下生命的不堪与隐痛。无论是科举失败,还是功业未成,抑或是人生虚幻、意义危机,它们都在传递出强大而动人心弦的力量。
那是生命的多样与时代的真实。
得道与建功,享乐与价值,人生进取与生命逍遥,少年与垂暮,始终呈现着巨大的生命张力。
这,才是让我们看清生命本然,又叫我们潸然落泪的艺术张力。
我的脑海里印着扬州的落英、流水、小舟与春夜的歌舞,印着胡姬酒店一夜狂欢,印着李白于月下的《将进酒》及诗意的魔幻造境,印着裴十二的剑法、高适的枪法、张旭的癫狂、吴道子的高喊狂呼……那都是曾活在人间真正的“人”的声息,那是真实的心灵,可以穿过千百年朝我们奔赴而来的“人”的消息。
人与时代,永远都悲欣交集。我想,值此后疫情时代,大唐的时代精神带来的或许不只是集体的疗愈,更是对一种精神盛大的祈愿吧。
活在人间的最高价值是什么?是活成一个“人”,如李白,如高适,如大唐三万里。
近日去影院看了一场电影《长安三万里》,也许和多数人一样,产生了几点共情。
一是从语文的写作手法看,影片运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来表现一种历史的苍凉。
比如年轻的高适从长安到扬州去赴李白的“一年之约”。此时他们正当年轻,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盛唐也正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大好时光。高适的船从一处月亮桥下穿过,其时正好接住在桥上嬉笑打闹的年轻女孩抛下的鲜花。而安史之乱后,高适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率军平定永王李璘叛乱,再度来到扬州。当他的官船从同一桥下穿过时,这时的扬州几遭兵燹,残桥虽在,但桥上少女早已不见踪影。两相对比,也就验证了那句诗“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厚重苍凉。
二是影片虽是苍凉,却并不悲观。身为剑南节度使的高适在击退吐蕃大军后,与书童轻车简从再回长安途中,当书童叹息眼前的黄鹤楼已被焚毁时,高适说:没关系,诗在,黄鹤楼就在!这句话令人振聋发聩。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力量的超越性和永恒性。物质的黄鹤楼可以被焚毁,但诗中的黄鹤楼却是永存的`。只要文化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在,中国就在!在我看来,这当是导演的神来之笔。
三是影片有一令人不解的遗憾之处。就是整部影片始终灌输的都是一种士大夫们的历史价值观,而将天下苍生都做成了他们的背景。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入阁封侯,视作历史人物的最高人生理想境界。影片尽管着重体现高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准下的完美人格:能文能武,临危受命,忠君爱国,珍视友情。却将历史上高适曾作为蜀地的封疆大吏,敢于直言,多次为蜀人发声,劝诫朝廷不要为了平叛就肆意剥削百姓的这种真实的“忧民”思想行为,有意地或是无意地给屏蔽了。变成一个眼里只有皇帝,只重视自己功名的人物。这,实在令人费解。
至于有人说影片中的杜甫形象被黑,被完全颠覆。失去了原有的厚重和忧愤,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迷弟。其实这一点倒是需要澄清。杜甫本就和李白、高适他们不在同一年龄段,要小许多。当他们在追求功名的时候,杜甫还只是个跟班的。
电影《长安三万里》讲述了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侵略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守卫长安,却陷入困境,长安城岌岌可危的故事。在这个危难时刻,高适回忆起了自己与诗人李白的往事,这也是电影的主要情节。
影片的背景是唐朝的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的发展都很有历史感。电影通过高适和李白的生活故事,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唐朝的文化和历史。尤其是在现代人对历史知识了解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电影能够提高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影片中高适和李白的情谊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却有着深厚的友情。高适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将领,而李白则是一个性格开朗、豪放不羁的文人。高适和李白之间的矛盾和友谊的表现都非常自然,展现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唐朝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影片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众多的场景设置和服装道具的搭配都非常考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唐朝的历史之中。而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优美,配合场景气氛,让人倍感震撼。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历史题材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唐朝的文化和历史,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同时,影片的制作也非常精良,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音乐都非常出色。这样的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对历史的了解和传承。
首先要说的是,一定去看,但,就是看,不要跟着电影背诗,就安安静静的,梦回唐朝!
我历史太不好了,印象中的李白好像总是风流潇洒游历四方广交朋友肆意享受着如神仙般的日子,直到看完这电影外加米果同学的注解,才知道,原来大唐是那般的大唐,李白是那般的李白,所以下面这九图,没有选什么绚烂的画面,而是摘选了电影中出现人物群像,浅聊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用高适串联整场电影,我的感觉并不强烈,双男主之一的高适画面极多,对我却是份量感蛮低的一个存在,他的出现,在我理解更像是李白相反的镜像,好学,坚持,传统的他从李白身上汲取了很多能量并贯穿他的人生始终,历史待考但这大抵是电影想表达的感觉。李白的身边则从不缺朋友,所以对高适几番的怠慢,洒脱的李白是不会有什么愧疚感的,一个超正统,一个颇不羁,这种反差感会让人思考,哪个才是人生的正确答案。
每一朝每一代的历史背景虽不尽相同,但人性的原始感是相同的,获得认同,成就事业,获取功名,留名青史,还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但阶级跨越从来都是横亘其间的一大难题,即使像李白杜甫这样才华横溢的人物,也无法改变当下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滚动的车轮,也许鲜有个例,但绝对凤毛麟角,对于普世大众,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整个社会奔赴同一种价值观,让胸怀高远意气风发的李白认了怂,让开朗活泼憧憬美好的杜甫抑了郁,无奈之下,苦中作乐,是一出出可悲的命运演绎,而当下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一般,电影的。高潮当属李白高声吟诵《将进酒》那段,看得我也唏嘘不止,那一幕幕飞天神阙,大鹏巨鲲,都是醉酒中他们脑海里憧憬的神界幻象,极乐净土。古人郁闷了尚可以相聚饮酒作诗,潦倒了互相寄宿解困,再不济卸甲归田隐居山林,从此远离世事喧嚣纷扰,自给自足,修身齐家。可现在的我们呢,去无可去之处,只能卷去又卷来,终日往复循环。
长安三万里,描写更多的还是社会和人生现实的历史映射,绝不仅仅是一部颂扬唐诗的文学娱乐片,所以我不乐见集体跟着银幕诵读什么床前明月光和千里江陵一日还,希望大家能从更深一些的视角去感悟电影所传达的用意。电影中的每一个配角也都被结合历史尽量真实的还原了出来,比如疯疯癫癫的张旭,腼腼腆腆的王维,乔装打扮的“裴公子”,爱才善举的玉真公主,卫忠卫国的哥舒翰,甚至黄鹤楼里的店小二和高适身边的小书童,都演绎出了专属于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长安三万里还像一部旅行大片儿,么么刚从歌舞升平繁花似锦的扬州回来,也到了李白口中的二十四桥和折花拾香的大明寺,如长安(西安),松州(阿坝松潘),江夏(武汉),重庆(三峡),潼关,夜郎,宣城,济南,成都等地,也都有幸跟随着李白诗歌的脚步,一一打卡过了,这些与李白的生平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地方,正是我们祖国大美的河山画卷。片尾字幕也将这一卷长画展开,用全国不同的方言诵读全唐诗的华美诗卷,诗歌里的风景和人生无疑是精彩的,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相比于李白、杜甫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唐朝著名诗人来说,高适这个名字,在我们看来是较为陌生的,对他的一生也是少有了解的。但随着《长安三万里》这一影片的热映,我重新了解了高适这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这部影片是从老年高适的视角来回忆其与李白相遇、相识、相知一生的`往事。青年高适初遇李白,便被李白那洒脱不羁的个性所折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展翅翱翔的大鹏下,他们策马狂奔,心中充斥着一腔热血与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在长安见识了人情冷暖、在扬州见到了美名远扬的李白后的高适,励志回乡苦读,沉淀自我。多年以后,境遇大相径庭的高适与李白再次相遇,怀才不遇、心系家国的高适写下了“汉家烟尘在东北,汉江辞家破残贼”这一家喻户晓的《燕歌行》。之后,高适投军,一边在边塞记录战争的种种,一边仍不忘提笔作诗,最终成为了三地节度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高适的冷静稳重和李白的潇洒随性造就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我敬佩善良朴实、勤奋刻苦、永不言弃的高适,也佩服自由乐观、随遇而安、才华横溢的李白。“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同样的,只要我们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就能渊源流传。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代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影,讲述了长安城内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影片以当时的盛唐文化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辉煌时代的特点。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影片展现的长安城壮丽巍峨,令人惊叹。在剧情的推动下,我跟随主人公的足迹,领略了唐代的繁荣与辉煌。在战斗场面的呈现上,影片巧妙地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在影片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他身处繁华的长安城,却始终保持着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在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时,他勇敢地迎接挑战,展现出了不屈的品质。这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启示。
影片中呈现的。唐代文化也是我深感震撼的一点。从诗词、绘画到音乐、舞蹈,影片将盛唐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使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才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为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
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令人瞩目的电影。它以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唐代的繁荣与辉煌,传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意。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它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电影作品。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观看这部电影,相信它能带给你同样的震撼与启示。
昨儿和崽一起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假期嘛,动画片是一定会安排上的。不只是因为带娃避暑好选择,更多的是现在的国漫,越来越好看了,自己也挺喜欢。
每次看完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可总是不习惯提笔,或许内心依然觉得逃避写个观后感是对上学时期的小叛逆,内心会舒坦吧。直到前阵子看书,葛先生说提笔即可。确实,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而每个时期的视角也有不同。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一面是为我,一面也是为娃吧!
整个观影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高适的那份孤独。所以,观影结束的朋友圈记录,就一个体验:“身处繁华,有一种孤独谁懂”。这是入戏。那出戏呢?这份孤独,其实也不需要别人的感同身受。
憨厚正直且有点口吃的高适,第一次去长安,路上偶遇李白。两个青年的性格区别就刻画得特别明显。一个循规蹈矩,一个放荡不羁。整个剧贯穿下来,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挚友,我觉得是因为高适的。淳朴认真。
第一次分别,各有各的计划和打算。一年之约,高适的认真对上李白的“失忆”,如果换一个人换一种思维,可能会是:他竟然不记得了,他瞧不起我;或者是:我这么上心,他没把我们的约定放心上,他不重视我们的友谊;又或者是:他们这么洒脱热闹,我融不进去,我们不一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因为是高适,他把孤独换作了成长!他不怨天怨地,不怨自己怨他人,融不进去便不强求。看得见,有失落,但内心又十分清晰,才有了接下来的十年之约。
十年之约,又是一次认真对“失忆”。不论对方如何,他只做好自己这个朋友可以做的事,能做的事。
每一次分别,都是一次困难成长的开始。每一次相聚,又都是一次内心挣扎的蜕变。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隐忍…只因为他的内心有个一直不灭的灯塔。
高适有一种孤独,是平凡渺小的无力,是有志不得发的无奈。但其实,这种孤独是催化剂。唯有伴着这样的孤独,不断的成长,才可以在需要时,抓住机会。
不是每一只蛹都会破茧成蝶,华丽蜕变。但每一只蛹都有选择蜕变的机会。成为耀眼的明珠固然让人心潮澎湃,但其实,做好普通平凡本真,也是一样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