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是由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剧情冒险电影。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攀登者观后感(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在阳光照亮大地的时候,妈妈和我一起到了电影院,一起看一部叫《攀登者》的电影。
电影很精彩,主要讲了登山队经过每日每夜的练习,爬上世界上最高最危险的珠峰的爬山过程,也突出了攀登队的勇敢。
电影里最让我喜欢的是副主任,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在面对雪崩的时候勇敢冷静,他勇敢地从冰地的一边跳到了冰地的另一边,又飞快地搭好阶梯让队员们过去。可是,在最后一名成员过去的时候相机掉了下来,就在危险要来临的时候,副主任勇敢地跳到冰裂开的洞里,用手紧紧地抱着相机一起被雪填进了洞里。还有一次,在雪中天气研究小队走丢了,副主任马上找到了他们。忽然,一个大冰柱向副主任女友走过来的方向倒去,副主任又勇敢地向女友跑去,将被冰柱压到的女友被救了出来,副主任也死里逃生,在冰柱倒地的瞬间滚出来了。我喜欢这种勇敢的人。
副主任,让我想到了一位也很勇敢的朋友,他叫王子。记得他和我在操场跑步的时候,一个高大的哥哥,看着一本书向我们跑了过来,他一大步一大步地跑着,像一头狮子一样。眼看那个大哥哥马上就要撞上我了,王子他一把推开我,而自己被大哥撞飞了足有8、9米远。虽然他手上全是血,可他还是勇敢地站了起来。不仅如此,他还走过来热心地问我:“你没事吗?”我被他的反应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我没事。”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高年级的哥哥打得脸都红了!王子过来看见了,二话不说就帮助我逃离了他们,他手上流下了一滴滴血,却强忍住痛,勇敢地说:“终于逃出来了。”他和我一起走回了家里。王子的勇敢让我深深刻在了心里,正是因为他的勇敢,我们成为了朋友。
我们,要向一些勇敢的人学习,要像我朋友一样勇敢地去面对有困难的事!
国庆很快就要来临了,不知道大家想好怎样度过国庆小长假了吗?不管是出门散散心,还是去电影院看看电影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国庆档也是各种好片不断,真的是诚意满满,像是《我和我的祖国》可以说太多知名的实力派演员加盟了,再加上豪华的导演阵容,真的是想不火都难。
而和《我和我的祖国》同一天上映的《攀登者》也是令人非常期待了,先看演员阵容,吴京这次联手章子怡、张译、胡歌、井柏然还有特别出演的成龙一起挑战珠峰,其实之前在电影预告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观众们的热议。
有些人担心这种题材的电影可能不会适合主流观影群体,但是从预售的情况来看很显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了,这种坚守初心,勇攀高峰的精神还是很热血的,很容易感染观众的心,每天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当中,整个人的心也是躁动不安,很难说静下心来去欣赏一些事情。
可以在电影中感受到探险队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那种激情还是很伟大的,而为了很好的达到一个真实的状态,《攀登者》剧组也是深入雪山力求每个动作都很到位,本身拍戏就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也许在镜头中出现的画面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为了拍好这段演员们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珠峰的条件还是比较恶劣的,长时间的拍摄对于每一位演员的身体素质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像是在高海拔下的高原反应,这种事情真的是没办法,那种头晕眼花的无力感很难去克服,而且高原反应因人而异,就连武打演员出身,平时给人感觉身体素质很好的吴京也是大感吃不消。
即使这样所有的演员都是很认真的在完成这自己的戏份,其实真正置身于现场的时候恐怕他们已经被大自然的那种别样的魅力给征服了,他们应该是怀着一种勇往直前的心在做这件事情的,不仅仅是在拍戏了。
穿着厚厚的登山服还是难挡雪山上的寒风,那种身体上的难受还是很明显的,不过比起当初登山队无惧生死,从北坡出发首次登顶珠峰所遇到的艰险相比,这样的困难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但剧组还是尽可能地还原了一些细节,影片监制徐克表示,“珠峰是我们的高峰,既然是我们的山就要自己登上去,这就是攀登者精神。”
其实平时里也有一些节目中会提到每年因为攀登珠峰发生了哪些事情,但是一直没能够以一种艺术的手法让观众有个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冒险精神还是需要去传递的,永不服输,坚定信心,征服心中的目标,此次《攀登者》很好地体现了这些,期待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井柏然、成龙在电影中可以带给观众一种不一样的热血体验,希望通过影片可以使更多的人坚定信念不要放弃,加油!
毫无疑问,吴京的《攀登者》垫底国庆档三大元。
被网友笑称《雪域战狼之珠峰绝恋》,《攀登者》爱情戏份成诟病。
作为一部有着现实故事为背景基础的电影,主创们愣是把它拍成了一部魔幻现实爱情题材电影。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丢失性命。
可你能想象,在海拔8000+的低温缺氧上,吴京不仅能飞檐走壁,甚至还跟章子怡谈情说爱,上演了一出悲情的珠峰绝恋。
单论角色之间的情感建立,吴京和章子怡之间就缺少那种来电的感觉。
两个人本身年龄也不小了,出演二三十岁年轻人就难以有那种青葱懵懂的感觉,在人物的代入感上就先差了一截。而要表现相互深爱着却碍于国家大业难以表白的那种铭心,就更加困难了。
更可怕的是,吴京和章子怡之间的对手爱情戏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章子怡把徐缨这个角色那种渴望爱情、勇往直前的内心表现得很到位,但给人一种陷入爱情瞬间无脑的痴女形象。
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爱情上就很直男,甚至对于女方表现出的情绪,处理起来就十分生硬。
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里,还未表白、还未确认关系就突然抱起对方来一句非常亲昵的我的小胖妞,别说被抱起的章子怡懵圈,连观众都看得是一脸懵。
且不说风暴里扒楼梯、飞越冰裂缝、背顶巨石这些充满战狼式风格的动作戏是否合理,先后两次独立离队救女友的戏码不仅不专业、不合理,还要刻意营造出了一种霸道总裁式的追爱。
另外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和黑牡丹这对就更尬了,完全是硬塞进去的。
讲真的,我完全没发现《攀登者》这几段爱情对登山这件事有起到什么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两次攀登珠峰都是国家层面的任务,无论爱与不爱都是要去攀登、要去做的。更何况从登珠峰的几个男主角身上,我们能够发现他们内心渴望登顶珠峰比渴望爱情要来得更加强烈。
既然如此,你就让他们好好用力攀登珠峰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一般加一大堆又尬又无聊的爱情戏?
以登山作为故事的主要内容,目前国内电影鲜有涉及这一题材。《攀登者》作为一部开拓新题材的先锋片,其实是很容易拍出好票房、好口碑,甚至成为一部类似于《流浪地球》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
想要拍出好故事其实并不难,因为事件的本身就足够震撼人、感动人。
全世界都知道,世界第一高,海拔8848、13米。
但很少人会知道,这个数据是在1975年由中国登山队测定的,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数据。
更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获得这个数据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代价,而《攀登者》原著真实再现了中国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的传奇故事。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由于登顶过程中遭遇到了雪崩导致摄像器材丢失,无法在记录国际惯例要求的登顶后画面,国际登山界并未承认这一次登顶事实。
第一次登珠峰行动,有一百多人负伤,十多人留下终身的残疾,更有数人不幸留下了宝贵的生命。可领土界定依旧纷争、登顶事实未获承认,这种巨大的落差带给人无比的失落和悲伤。
在1975年,国家再次组织了一支434人的登山队,准备第二次攀登珠峰。这一次,时任攀登珠峰顶峰的突击队长邬宗岳长眠在雪中了。
想要从北坡爬上珠峰,就必须度过北坳、大风口和第二台阶三大关,当然这些在电影里也进行了介绍和还原。再加上珠峰上常年低温、缺氧、风力变化巨大、气象变化莫测,以及高原反应等等极端恶劣条件。人类想要攀登珠峰,本身就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
因此,克服自然极端环境、战胜自我极限的故事绝对是充满看点和泪点了。
同为攀登珠峰题材,《绝命海拔》在完整展现了珠峰的自然奇观和攀登过程的艰难后,所产生的效果就足以震撼和感动观众。
反观《攀登者》,只知道一味在爱情戏份上折腾、瞎胡闹,却从未认真展现过攀登的难度以及对人造成的影响,还有人是如何战胜困境的。这样的电影怎么会有看点呢?
作为国庆三大主力之一的《攀登者》,并不是输给隔壁家的《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而是输给爱情。
今天是10月1日,为了庆祝祖国七十岁生日,我和爸爸去电影院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时,因为没有拍下顶峰的照片,所以,苏联人怀疑我们没有登上顶峰;为了证明中国登山队能登上珠峰,国家组织第二支登山队伍,他们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终于把中国的国旗插在了珠穆朗玛峰峰顶上。
大家可能觉得登上珠穆朗玛峰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这种事情在电视上见多了。可是你们知道他们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吗?
登上顶峰需要四个阶段:北坳,大风口,冰裂缝,第二台阶。到达北坳时,才是真正的开始,天气寒冷,风向不定,突击队队长常五洲就是在北坳为了救战友而弄伤了胳膊。当到大风口时,突击队遇上了十级大台风,当时,巨大的岩石都能被刮跑,而突击队员们就是这样随时能被刮跑的情况下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到了冰裂缝,地上的冰裂缝全部被雪覆盖,只要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悬崖,直到冻死。挺过了三个阶段,就迎来了最大的困难:第二台阶。第二台阶最大角度为70度,如果遇上台风或雪崩,就会被刮跑,或者被雪淹没,那时候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突击队队长就是在那里牺牲的。
我很佩服攀登者的勇气,他们不畏严寒,不畏困阻,遇到了台风和雪崩,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一一战胜了困难,因为他们背负着祖国对他们的期望,因为他们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攀登者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都在说吴京、章子怡和张译,但是我想谈一谈胡歌和成龙饰演的杨光。
这是一个有遗憾也有希望的支线故事。
《攀登者》里主线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九七五年,是杨光第一次作为国家登山队成员攀登珠峰,把睡袋让给了丢失行李的藏族队友,结果却牺牲了自己的双腿。而他之所以对于登上珠峰满怀执念,是因为他可能有不适宜登山的遗传疾病,为此他的父亲对他满怀愧疚。
所以,他想证明给天上的父亲看,父亲给他的,是一个健康完整的躯体。
从世俗角度来看,杨光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只要希望还在。
像方五洲说的那样,攀登是“登山者的天堂,普通人的地狱”,但普通人遭遇登顶失败和截肢,意味着人生就此沉寂。
反过来,普通人和攀登者的区别就在于此。杨光最终不仅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还付出了更多艰辛努力,最终登顶成功。
于是,他也成了《攀登者》里最好的注脚。
我在微博上看到说,胡歌在接到进组的邀请时,离开机只有半个月。
尽管如此,但是他依然毅然决然接下了这出戏。
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次海拔6000米以上的登山经历,那是在青藏高原的启孜雪峰。在4900海拔的高度,看到一块写着“继续走”的石碑,那是下山过程中不幸遇难者的临终遗言,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话刻在了石头上。
毫无疑问,胡歌一直想将生命里的这段体验融入自己作品里。直到《攀登者》的出现,才真正圆梦。
从最终成片效果来看,胡歌真的有用心琢磨,将那个年代的人的精神与他们身上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他在谈论关于攀登的话题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眼神里都闪耀着光芒。
他的表演更像是从内心出发,再发散出来。我觉得,在胡歌的定义里,杨光不是“失败的英雄”,而是“永不言败的英雄”。
在悲壮、艰苦之外,我想,胡歌演绎出了《攀登者》里最宝贵的东西,乐观与希望。
为了同伴登顶而做出自我牺牲的杨光,尽管当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他登上了自己精神上的峰顶。
片中的主角方五洲,是在十五年后再次登顶;但杨光的原型夏伯渝却足足等了四十三年才真正登上珠峰。
夏伯渝因为当年和杨光一样的遭遇而截肢,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件事——登顶珠峰,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在2018年5月成为了第一个靠双腿假肢登上峰顶的攀登者。
影片开头的蓑羽鹤,是世界上最小的鹤,体长只有76厘米,但是它们是唯一能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鸟类。
最渺小的,往往也最伟大。
其实对于出品方上影集团来说,《攀登者》也有更高维度上的期望。
曾经的上海电影,可以说是国产电影最开始起步的地方,许多上世纪的香港电影人,履历都少不了“上海”二字。
但是,有些东西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比如责任,比如担当,如果这次能够找回来,真的挺好。
希望以后,国产电影能够有更多的“攀登者”。
从《攀登者》拍的时候就很期待,既是因为演员阵容,也是因为这种题材(哪怕很官方)也非常喜欢,但是因为没人陪我去看,所以只能等到vip有,然后在家看,悲伤。
看的时候老公说,网上评分很低耶,我觉得不可能,肯定好看,然后看完的第一感觉,还是觉得很好看。
至于网上的评分,我没去太关注,但我个人的感觉,这个电影吧,有我喜欢的一面,也有我觉得bug不小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好看还是好看的,推荐还是推荐的,连我家小姑娘(六岁)也喜欢,看完之后就跟我说还要再看一遍(让她反复想看的非动画类电影目前除了攀登者也就摩天营救而已)。
先说我觉得好的地方,攀越珠峰,挑战人类极限,高大壮美的雪山,光是这个就让人超喜欢了,还有演员阵容,都是我喜欢的演技派,我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把握得很好。
的确,作为主旋律电影,它要表现的东西可能就跟我们平时想看的不一样,但是我依然觉得很震撼,其中个人生死荣辱与集体、国家的那种碰撞,个人的追求和牺牲,与国家集体的冲突,虽然并不算完美呈现吧,但是我觉得处理的还是不错,毕竟得记住前提,这是个主旋律的电影。
第一次攀登珠峰的过程的确是悲剧性的,无论是对于那些牺牲的,还是活下来的,但是,后来再有一次机会,他们依然激动,依然充满热情,我觉得我能理解那种感觉。
张译演的那个角色,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他有点刚愎,有点偏执,但是看下去,就会觉得其实演员把人物的情绪把握得很好,他的执念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改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青年一代接棒了上一代的责任,付出的牺牲,虽然在我意料之外,但是却能明白,人类为什么要传承,传承的又是什么?归根到底,上一代与下一代,总要有这种传承的,一旦断了,人类世界的过去与现在就再也链接不起来了,血缘如此,精神也是一样不是吗?
所以,会有这样代代相传的精神与情义,会有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放弃一切也要去做到的事情,我觉得,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
我觉得,整部电影里,关于登山部分,真的没什么好挑剔的,我不是专业的登山运动员,我对于专业性的东西不太了解,我能看到的就是电影里展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最主要的bug是在感情线。
章子怡演的角色和吴京演的角色在当年错过,这点倒是没什么,当时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各自经历的境遇,放在其他人身上,也未必不错过;就算勉强在一起了,我觉得也未必能幸福,搞不好还要弄成怨偶而分开,倒不如当初错过了,但又因为这座山,他们又重新开始,这个处理没有问题。
但是,我觉得问题就在于最后部分章子怡演的气象专家的牺牲这一段处理的有点太过感性了(可能是因为影后的缘故必须多点戏份?但我觉得这后面她的戏份不要有,还有不要那种牺牲更感人好吗?影迷勿喷,个人看法。)
在再一次的登山失败,气象组察觉还有一个窗口期,但是因为气象瞬息万变所以必须跟着他们登山队一起行动这段我觉得没问题,但是最后,章在肺气肿那么严重的情况下,非要亲自往上走这点,我真的想不通。
的确,她是气象小组的负责人,也是力主还有一次窗口期的人,一路带队跟上去没什么,但是到后期身体吃不消,队员们都劝她休息,不要再跟的时候,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还非要跟,送死很有意思吗?方五洲未必会死,可是她这样肯定要死吧,那不是为了悲剧而悲剧吗?
当时那种情况,应该是举全国之力攻珠峰,能够被派去的气象队员就算没有徐能干,但也不至于很差,当时的情况,她留下休养或者干脆下山,由副队带着队员跟进继续往上爬即时播报并通知先头部队难道不是更合理?为什么非要徐自己带队?
而且,到最后明明连话都说不了了,对讲机为什么不能给队员?队员连个通知都说不好吗?至于吗?
好吧,换种思维,是快要不行的情侣觉得自己临死之前要跟心爱的人说句话,不能就这么一句话没有就天人永隔了,这个我可以理解可是我也不太了解这种病情,如果她及时下山接受治疗的话,是不是不用天人永隔呢?所以我还是那个疑惑,为什么非得这么演?悲剧而悲剧?如果这也是因为历史事实好吧,我闭嘴下去重新查资料再说,但还是觉得,这不合理。
所以我个人感觉,真的没必要非要有这条感情线,并非所有的电影离开了感情线都不行的,友情、亲情,其他的感情线也并非不好,何必非要爱情线?其实很多电影和剧,干脆点去掉感情线也很好看的,反而是多了感情线才显得累赘,真的不是全民恋爱脑啊,爱情真的很珍贵,但也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很需要,个人感觉,可能我不懂爱情,囧。
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我喜欢的吧,喜欢这种题材的还是值得一看,毕竟这类的题材的不多,而且优质的更少,有好看的也希望网友给我推荐,我喜欢,我闺女也喜欢!
今天我跟朋友一起去看了其中的《攀登者》。本来就是已经一个月没有见的朋友,我们一起去吃饭,吃完饭以后就想找个电影看一下。初步选择是想看《我和我的祖国》,但是好像所有的场次都是被包场的那种,所以就选择了《攀登者》。
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在1960年中国第1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由于雪崩丢掉了摄影机,所以没有留下相关的视频证据。导致国际的登山协会不承认中国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件事情也对当时登上珠峰的三位登山者造成了很大的遗憾。事隔15年以后,中国登山队重新组建,决定完成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的一个勘测任务。只要准确测出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可以改写历史。
重新组建的这只登山队,前后一共进行了三次登山活动,前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他们登山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风暴、雪崩和危险的风雪天气,而且还要小心冰山中的裂缝。在第1次登山过程中,他们在路中遇到了十级的大风暴。其中有一个队员为了保护女队员,牺牲了自己的一条腿。在第2次登山过程中,那个摄影师为了保护摄影机而牺牲了自己。两次登山结束以后,气象局宣布已经没有很好的天气可以让他们再次登顶,宣布他们撤退。最后又根据新的气象的指导,而登上了顶峰。
他们在从第2台阶到峰顶的断崖上设置了一个梯子。影片的最后说,这个梯子在此后的30年内帮助了无数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
在登上峰顶以后,登山队队长拿出了中国国旗,将它插在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备用摄像机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同时中国队也勘测到了珠穆朗玛峰当时的高度,也在世界的历史上画上了一笔。
今天上午看阅兵,下午看《攀登者》。
《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登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人”1975年,他们背负着前辈的重担,他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他们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人内心意志的征程。低温,风雪,缺氧,这些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因为他们有着那一颗想要登上去的心。对于登山队能集体作战登顶珠峰,对于五星红旗能在地球之巅飘扬,是十分骄傲和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