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袁隆平电影观后感50字 观看袁隆平电影观后感600字优秀4篇

袁隆平坚守与执着的背后,是他大爱无言的家国情怀,信仰如光的“中国梦”。观看了袁隆平电影,大家有什么感悟?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观看袁隆平电影观后感50字 观看袁隆平电影观后感600字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篇1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电影之所以感人,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就以这次电影发布会为例,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全都离开,赶回去发稿子。可是他们连电影都没看,又如何能写出感动人心的稿件呢?曾经踏实的中国人,在如飞的社会节奏里,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如果按照电影中这帮弱智革命派的逻辑,苏联的人造卫星技术,源于纳粹德国的火箭飞行技术,技术到底算谁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是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先进,还是纳粹制度的成功?

以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个水稻专家,就是这一类人。他们自己无能,却占据着位置。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极力破坏别人的事业,限制别人的能力,让别人也一事无成。大家都一样无能,他们的无能看起来才正常,才不会被关注,他们的地位才不会动摇。刘老师因为怕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毁掉,宁可损失国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极点。“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个风,不是来自敌对方向,而往往是来自自己阵营。这种丑陋的中国精神,贯彻在无数的中国人中间,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受列强欺压,被英法联军打,被八国联军打,被日本鬼子打。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遭外商打压,一些丑陋的中国人,争相在外国人面前献媚争宠,却对于自强的中国人,明枪暗箭,除之而后快。如果说,中国人不能够根除这种劣根性,那中华崛起梦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梦。卑劣的小人们,把无数的袁隆平扼杀在萌芽里。以至于今天我们对于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她应该产生千千万万的袁隆平才对。那些被扼杀了的天才,都毁在这些中华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400字 篇2

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去阶梯教室观看《袁隆平》这部电视,看完这部电视,大家都深有感触。

片子主要讲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的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业,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难的题目,我就去请教爸爸,不多考虑什么,但等爸爸做出来题目之后,我才发现这道题是多么的简单。以后我一定会多思考再请教。

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我会学习他,做一名和他一样的人。

2021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篇3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用一生践行初心的生动注脚。如今,当我们站在稻禾的土地上仰望星空时,我们应该以“做一粒好种子”来悼念心怀“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院士。

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袁隆平,从小经历了灾荒战乱,所经之处看到的都是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从那时起,他就立下“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誓言。报考大学时,父母都不同意他报考农学专业,他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最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面对国家粮食非常短缺的现状,于是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种田”,哪怕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念念不忘稻子的长势,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稻田里的守望者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一代要肩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继续坚守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底色,在祖国的稻田里做一粒好种子。

科学探索的路从来都是漫长而艰辛的,没有汗水和辛勤换不来丰收和喜悦。“下田”是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他常说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正是因为“下田”的本领高强,让当时即将本科毕业的李建武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而后被破格招录为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袁隆平院士的这一选材标准,激励着学生们埋头麦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如今,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已有90高龄的袁隆平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田边“打卡”,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一代要在工作岗位上深耕厚植、厚积薄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前进,在祖国的稻田里做一粒好种子。

面对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难题,他说:“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他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探索。但梦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通过不懈地观察、寻找、探索,1970年,最终在海南岛发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随后,经过团队三年来的反复实验,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宣布,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取得成功。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到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正是一次次的突破与创新,才能让水稻的亩产量持续攀升,这就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力量。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一代要崇尚科学、勇攀高峰,继续引领科技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祖国的稻田里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院士带着梦的种子走了,却将理想、奋斗、创新的种子留给了我们。回眸他的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做得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被铭记,诚如他所言,我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一粒好种子,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的担当。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篇4

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样荣光,那样威武,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欣赏之余,难免有一种羡慕的涌动,《袁隆平》观后感。可是我们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长道路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甚至不为人知。袁隆平——水稻杂交之父,他也不例外。前几天观看了《袁隆平》电影,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

只从电视上看到过他获奖的镜头,看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老头,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对他产生敬意。是啊,一个科学家能如此的专注,潜心研究出一种成果,从而造福了广大的老百姓,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他曾经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农科院的大学生,为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间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甚至不惜抛下妻子和儿子,把研究阵地转移到海南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研究出优良的水稻品种,产值每亩上千斤的好收成,实现了自己的宏伟志向!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蜜罐子里,什么都可以随手拈来,岂不知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果实,我们自己又有什么奉献呢?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努力,那怕是收获甚微,那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所以我们应以次为契机,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点功夫,比什么都有意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