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铁人》电影观后感【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育工会组织观看了影片《铁人》,以为是那种歌功颂德式的片子,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的,姑且去接受两小时的催眠吧。去了才知道大错特错,只怪自己对影视消息孤陋寡闻了。
影片用两代钻井工人的时空交替,让我们体会到了时代与精神的变革,以现实与回忆交织,以彩色与黑白的时空交替来叙事。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是现代的中国石油勘探行业,黑白部分故事的背景是1960年在大庆的石油勘探大会战。现代影视效果下的彩色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视觉美感,如果我是画家,定能将观后的那种震撼表达的更为清楚、明白。回忆部分的场面也是气势宏大,轰轰烈烈的情境,我是被影片开头石油队员们冲天的号子引入剧情的,写满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井喷的场面惊心动魄,在因物资匮乏,无水泥搅拌机的情况下,大家纷纷跳入水中用双臂搅拌的感人场面深深打动了我。这是怎样的高风亮节呢?在那群没有多少知识文化的队员心中,高尚这个词也许是陌生的,但,那时那刻,他们能做的,是不让井架倒塌,迫在眉睫的是迅速绞好水泥,没有什么高谈阔论,铁人的以身作则是关键深刻最好的倡议……挥动的双臂,朴素的语言,泪在善感的观众眼中打转……
铁人和刘思成是两个时代的石油工人,新老两代石油工人的精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观看《铁人》,不仅是了解两个时代价值观的心灵冲撞,也是回顾铁人时代的艰苦奋斗历程。这部电影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个道理,有美好的今天,那是因为有艰难的昨天,而我们的先辈战胜了昨天的困难,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正是铁人精神。
“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那一段坚持,往往是一道最高的门槛,因为在历尽艰辛、心力交瘁的时候,即使一个小小的变故或者障碍都有可能把坚持击倒。但是,在铁人的带领下,大家坚持下来了,不轻言放弃,有足够持久的恒心,坚持到底,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盛宴。哪怕成功背后,满载着辛苦奋斗的历史。
对于新一代青年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需要一种精神的追求。我们要学习铁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的沃土上撒播祖国希望的种子,收获满天桃李。
心理疾病快要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了,在影片中也有很现实的表现。我们要勇于承担生活的压力,珍惜和善待生命,才能让痛苦和烦恼变得渺小。困境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失败,挑战生活,只要留心去观察,其实人间到处都是风景。一时的困境,也许正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让我们教育战线的同仁们都拥有健康的身体,用健康的心态挥洒我们辛勤培育的汗水吧!
有一种力量让人无坚不摧。《铁人》最震撼人心的是,让人们读懂了他身上有一股精神力量——饱含爱国之心的力量、追求理想、信仰的力量、钢铁般意志的力量!
“将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天平洋里去!”在誓师会上,王进喜激情洋溢,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得瘫痪。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为国家承担起这个压力!这是怎样一种真挚朴实的爱国情感!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看到白雪皑皑的一马平川,无法想象,滚杠加撬杠的原始力学的运用外加人拉肩扛,三天三夜,让几十米高的钻塔高耸而立,几十吨设备正常运行。为了石油,铁人毅然参加石油大会战,为了石油,他一刻也不能等,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怎样的一种理想信念的追求。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井喷时,他扔下拐棍,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凭借着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叫响了“铁人”的名号。
然而,不同的时代赋予人不同的意志和人格魅力。影片再现了王铁人钢筋铁骨的人格力量,同时,也表现了新时代石油工人的困惑与思考。在那个一穷二白“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除了血肉之躯一无所有”的王铁人时代,他,这种力量感染了每个石油工人。而今天,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生活幸福的年代,铁人精神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种力量不会产生排山倒海、平地而起,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面,这种力量是一种坚持,一种将本职工作干好的坚持。在坚持上再加上强烈了创业激情、对理想信念的一份执着追求,良好的道德修为和对崇高精神的敬仰于捍卫就将是铁人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升华。
影片中铁人的后辈刘思成在的经历和他的思想历程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当他以铁人后辈的身份感到无尚荣耀的时候,别人嘲笑他沽名钓誉;当他成为标兵,事事做在最前、最好时,别人冷落他,说那是铁人年代的色彩,与时代脱节;因为与他人价值观形成差异,他不知所措。我们今天的石油后代,在思考铁人精神的时候何尝没有过刘思成同样的困惑呢?而当他将他的朋友从沙漠中救出来时,他明白了这种坚持的力量。最终他不再困惑,他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超越了自己,挣脱了铁人后辈光环的束缚,不在乎外人的流言蜚语,坐最好的自己,最强的自己,他心中铁人的力量化为一种更强大时代赋予的力量,一种人格魅力。
影片的结尾是铁人载着他穿越崇山峻岭,他感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飞翔的鸟,铁人精神为他插上了一双翅膀,他不再困惑,不再无措,他很坚定,向着更高的方向。.。.。.
原以为这是一部歌功颂德式的电影,也没有报太大希望,就跟车过去了,没想到看完后竟颇有感慨。应该说,这部电影拍的不算差。
铁人就是王进喜,我小学的时候,在课本里学过铁人的故事,老师还要求背诵下来,所以记忆比较深刻。但对铁人,特别是对铁人那一代人,是知之甚少的,对那个时代的那种艰苦恶劣环境是没有切身体会的,甚至也无法想像那种勘探条件的艰苦。而这部影片给我了一种非常直观的视觉认识。这是一部以黑白和色彩为时空交替的倒装叙事式电影,黑白部分故事的大背景是1960年在大庆的石油勘探大会战,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却是现代的中国石油勘探行业,可这种黑白与色彩交替的效果却处理的很好,时空转换的比较简洁,不会让人感觉有接缝或不融洽的痕迹。黑白部分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比较快,场面宏大;彩色部分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比较平缓,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似乎有一种中国画里大写意的感觉,场面精美。我比较喜欢黑白部分,黑白部分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场景,如大会战人头攒动,忙而不乱,井喷惊心动魄,乱而不繁。导演通过镜头,在不动声色中即把铁人刻画的比较到位,比较成功,也比较感人,使60年前的那场会战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影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塑造铁人并没有遵循高大全式的手法,也没有把铁人塑造成一个完人,而是力图从铁人的性格方面再现铁人的事迹。铁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影片并没有把铁人或说铁人精神升华到某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是把铁人放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来说事情。铁人也是人,比如,铁人也会骂粗口,也会踢人,也会向他组队里的人偏心。这就让人感觉铁人很【WWW.BAIHUAWEN.com】真实,在真实中甚至还有些可爱。
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时代,可看到他们却在那里干得热火朝天时,我边看电影边想,是什么让他们那样充满干劲?他们穿不暖,吃不饱,与今天的我们相比较,有天上地下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可他们的精神世界比我们丰富多了,而且斗志昂扬,奋发向上。我们虽然物质生活好了,可总是感觉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至于缺少了什么,我一时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边看电影边无端的联想起前几天刚看完的一部电视剧,叫《潜伏》,《潜伏》中的主人翁余则成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够解释他们干劲的来源,那就是“信仰”,他们有信仰,有信念,有追求。只能够这么解释,否则,可能会解释不通。影片上的黑白画面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至少,从电影的镜头中,给人这样的感觉),那是一个干净纯洁、没有那么多干扰和诱惑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都是单纯的人,生活是纯粹而简单的,人的心灵是纯净的,那个时候条件虽然恶劣,可干活就是干活,拼命干活就出成绩,没有背后告密,没有尔虞我诈,更没有什么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不像现在,生活好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机会多了,选择多了,可做为主体的人却出问题了,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越来越糊涂,更不要说什么信仰、信念、追求了。所谓的继承、学习、发扬铁人精神更多的是停留在嘴上或文件上,领导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政绩,实权部门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票子,机关员工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后台和裙带关系,那些蝇营狗苟者真正在意的(准确的说是挖空心思)是如何运作才能够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一般管理人员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位子,那么到了最基层员工真正在意的是自己少得可怜的收入。基层员工干着最辛苦的活,但却拿着最低的工资。在机关中比的、拼的不是你能力的大小,才能的高下,比的是你的后台是谁,有多硬。干得好,永远不如运作的好。
影片里面还刻画了一个“小知识分子”的角色,虽然镜头不多,但我感觉是相当成功的。影片虽然没有用镜头说他从会战逃走后如何后悔,可从他儿子诠释中,却无一不展示出作为一个书生的他,一辈子都在承受着心理折磨。他虽然不是铁人那样的英雄人物,至少他却是真实的,他在影片中也算是一个真实的悲情人物吧。在那样的年代,那个曾经真实努力过的小人物,我并不觉得这个人物缈小,放在今天的立场来看,我感觉他的出走,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放在当时来看,可能是不可思议。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把那个“小知识分子”换成是我,我能够克服那样的困难吗?我能够挺下去吗?我没有答案。铁人跑到车站找到那个“小知识分子”的场景非常感人:那个“小知识分子”面对铁人和同事愤怒的目光,在他肮脏的脸上泪水满面,可以看得出他内心是非常矛盾的,尤其是铁人的到来,让他感觉到非常愧疚,他甚至不敢看铁人的眼睛,他哽咽着对铁人说:“我熬不住了,师傅……”其他再也没有一句为自己辩解的话,没有强调客观理由,而铁人也没有苦口婆心的劝他回来,更没有为他讲什么说教式的大道理,只是在嘴里吼出了一句:“熬不住了就给我滚。”,在一边骂他的同时,铁人一边把几个馒头和一些干粮硬塞给了“小知识分子”。这些镜头让我感觉突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在这里,导演并没有一味的只是树立铁人的形象。我觉得这是电影的成功之处,也是导演很高明,很厉害之处,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中国电影的一大进步?
电影还有一个让我感慨颇深的地方,那就是铁人在誓师大会上讲话,讲话的内容就是今天铁人精神的基本内容,什么“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之类的话,这些话作为我们的企业精神,我多次学过,甚至都会背诵了,很熟悉。但放在影片中的那个背景之下再体味这些话,却是别有一种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很能够激发人的一种爱国之情,我觉得很好。那些镜头,通过演员到位的演绎,把作为一名中国人那种真挚朴素的爱国情感,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虽然那只是演员的演绎,但我更相信那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我觉得,这就是那个时候党员的形象,敢于吃苦,勇于吃苦,不计较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可再反观今天,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金钱和利益却成了我们的最大追求。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多人因为只追求或说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忘却了国家集体的利益,眼里只有自己,只顾自己,在这样的企业里,你能够稍微坚持一点正义,稍微想做一个正直的人,甚至稍微想有一点个性,不让自己迷失,你反而变成了另类,他们反而会集体打击你,排挤你,甚至污蔑你,直至你被淘汰出局。制度的缺陷可以培育出一个自己膨胀的具有极强自己维护能力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能量大的惊人,他们可以影响到高层,甚至影响到政策的制订,他们在企业内部排挤异己,千方百计培养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贪得无厌而又毫无顾忌的吸吮着员工、国家的膏血,肥肥壮壮地扩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一级一级的自己复制。势力所及之处,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成体统,所实施的政策也不能够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和落实,有的沦为一种摆设,有的只是一纸空文,还有的某柴政策甚至越来越偏向着既得利益集团,离企业公开宣称的政策越走越远。想起了几年前,有一个领导是这样对我说的,这样的企业就适合逢迎拍马的人,有能力的人是吃不开的,也不需要有能力的人,只要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就行了。他还说,在这样的企业里,你想干好,不容易,但你想把这个企业搞垮,也不容易。当时我不相信他的话,感觉作为一个领导,他的这话有些类似胡扯,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我悲哀的发现,他的话不但有道理,甚至还有些哲理,他作为一名石油战线上的老员工,对中石油的体制和机制洞察的竟然如此敏锐和准确。而我,作为一名一毕业就进入中石油的没有任何后台和背景的人,可以说对中石油充满了感情,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最基层的加油站做起,“混”到了省级机关,又从省级机关“混”到了地区公司机关,现在又在地区机关“混”的什么也不是,据说,只是因为没有所谓的后台,有能力,没后台,也是白干。眼看着企业的这么多弊病,图有大志,无从下手,不要说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了,就是想找一个能管事的人,听一听我的想法和建议都不会有。呜呼!当制度的缺失与既得利益集团相得益彰,迅速膨胀到员工不能够承受的程度时,日积月累,就会有量变达到质变,那么,一个企业的循环也就临近终点了,如此下去,如果中石油失去了行业的垄断地位,没有国家的扶持,完全进入市场公平竞争,很可能就要被无情淘汰,甚至是倒闭,那样真将要企将不企了。还有我们的党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仅从数量上而言,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大党了,可是从质量上而言,我感觉质量并不高,比之前辈,质量差了一大截。现在,企业里从上至下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践行科学发展观,领导来了,公司预先安排好行程,领导到预先安排好的样板油库或加油站前呼后应的走一走,转一转,或者,做个秀似的在基层和员工吃一顿饭,这就是领导下基层了。很多领导下基层要的只是那几张照片,几篇报道,几份总结。一检查,一总结,一评比,都是很好,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但,到底做了多少事情,取得了多少成绩和效果?可能要打个折扣。至少,从我眼中看到的大都是在认认真真的走形式,走过场,真正解决了多少问题呢?成绩和效果里有多少水份呢?谁做谁知道,或说,从领导到员工,大家心里其实都明明白白的,只是没有人肯点破而已。在这种时刻,我想,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了。
5月14日,单位组织观看电影《铁人》,说实话,我开始没觉得这种片子会拍的很好,但看完以后,我却被里面的人物深深感动了。
故事虚构了一个叫刘思齐的新一代石油工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搞不清是怎样回事,不知力气该怎样发泄,只好是拼命的干活,也不爱与人交流,去看心理医生,结论是身体没毛病,只是心理上有些问题,医生的推荐是先把床前摆放的铁人纪念品收起来,调养一下。
刘思齐身上有我的影子,也有许多当代人的影子。虽说此刻物质生活提高了,工作环境改善了,业余生活丰富了,但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越来越糊涂,更不要说什么信仰、信念、追求了。参加工作十几年,我心里面总是充满了一种很失败的感觉,别人的工资一天天的长,自己的荷包里面总是瘪瘪的,别人得意洋洋的买房买车,我只能在我的小屋中,偶尔吟唱一下《陋室铭》,或者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一下自己,好歹还有个窝住能,孩子要名牌,我买不起,郁闷,没钱买车,郁闷,工资奖金低,郁闷,当不上领导,还是郁闷。总而言之事事都是郁闷。
铁人那一辈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时代,可看到他们却在那里干得热火朝天时,他们穿不暖,吃不饱,与这天的我们相比较,有天空上地下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可他们的精神世界比我们丰富多了,而且斗志昂扬。我们虽然物质生活好了,可总是感觉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至于缺少了什么,我一时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边看电影边无端的联想起前几天刚看完的一部电视剧,叫《潜伏》,《潜伏》中的主人翁余则成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够解释他们的干劲的来源,那就是“信仰”,他们有信仰,有信念,有追求。只能够这么解释,否则,可能会解释不通。影片上的黑白画面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那是一个干净纯洁、没有那么多干扰和诱惑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都是单纯的人,生活是纯粹而简单的,人的心灵是纯净的,那个时候条件虽然恶劣,可干活就是干活,拼命干活就出成绩,没有背后告密,没有尔虞我诈。
铁人的经典片段在许多电影电视资料片中我都望见过,但每一次看都是热血沸腾,他那“宁可少活20年,也拿下大油田”,“要将中国贫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铁人的经典情节,在这部片子中都有重现,没有吊车,人拉肩扛把石油井架竖起来,在发生井喷时,铁人站在第一线,和他的手下并肩作战,当泥浆粘度不够时,他又第一个跳下泥浆池用身体来搅拌水泥,我游过冬泳,直到冬天里的水是什么滋味,何况还有泥浆,水泥。此刻想一想都觉得冷,他们当时就是这样跳下去了,简直就是理所当然。
影片里面还刻画了一个“小知识分子”文瑞的主角,虽然镜头不多,但我感觉是相当成功的。影片虽然没有用镜头说他从会战逃走后如何如何后悔,可从他儿子诠释中,却无一不展示出作为一个书生的他,一辈子都在承受心理折磨。他虽然不是铁人那样的英雄人物,至少他却是真实的,他在影片中也算是一个真实的悲情人物吧。在那样的年代,那个以前真实努力过的小人物,我并不觉得这个人物缈小,放在这天的立场来看,我感觉他的出走,也是能够理解的,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还在想,如果把那个“小知识分子”换成是我,我能够克服那样的困难吗?我能够挺下去吗?我没有答案。铁人跑到车站去找那个“小知识分子”的场景十分感人。那个“小知识分子”应对铁人和同事愤怒的目光,在他肮脏的脸上泪水满面,能够看得出他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尤其是铁人的到来,让他感觉到十分愧疚,他甚至不敢看铁人的眼睛,他哽咽着对铁人说:“我熬不住了……”其他再也没有一句为自己辩解的话,而铁人也没有苦苦哀求,苦口婆心的劝他回来,更没有为他讲什么说教式的大道理,只是在嘴里吼出了一句:“熬不住了就给我滚。”铁人还把唯一的几个馒头和一些干粮硬塞给了“小知识分子”。当火车开走时,文瑞又把这些东西扔下了火车,我想他的心灵是受不了折磨了吧,看了电影,我越发感到重新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此刻没有铁人时代那种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和会战,没有了人山人海的沸腾,但共产主义事业还在进行,虽然没有人再去提醒自己,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人,不就应把它忘掉,时时刻刻鞭策自己,给自己带来生活的动力。
电影开头,大片大片满天的黄沙,黄渤一人现在沙堆上大声呼喊着刘烨,镜头一转,接着便是刘烨沉默的身影,大红色的工服套在身上,与身后的漫漫黄沙行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虽然是彩色的,却总显得暗淡。没演几分钟,剧情就进入了回忆,回到1960年,一辆破旧的火车载着王进喜和整个大会战的队伍来到大庆,黑白的画面处理带来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厚重感,那是怎样的环境呢?荒芜的土地不见人烟,低矮的茅草房,呼气成白烟的寒冬,匮乏的物资,没有先进的器械,没有熟练的技术,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绳子断了,继续靠蛮力推上去,我很佩服这些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信念,甘愿去往这样的地方,为中国的石油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那是怎样的年代呢?我对大庆的印象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庆,应该是一片瑰丽大气的土地,与黑白大荧幕上下着鹅毛大雪的荒地是那么的不同,那些人身上脏的看不出颜色的棉衣,黝黑的脸庞又与如今身着大红色工服被日头晒的脸红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电影分回忆和现代两条线,回忆自然是以王进喜等自愿参加大会战的石油工人在大庆发生的事情,现代则是刘烨饰演的石油子弟刘思成在大庆沙漠工作,在思考自己的目标,父亲的目标等事情上得到成长。
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也都需要一个英雄,一个楷模。王进喜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他不顾病痛,永远都奋战在第一线,以身作则,坚守自己的岗位,安抚不安的同事们,为了让徒弟们吃饱不辞辛苦的筹备粮食,他在工作上严肃,私下里却很可亲,他对自己的徒弟严格,却也真心疼爱他们,刘思成的父亲刘文瑞终于熬不住站上的辛苦,偷偷坐上了回程的火车,王进喜在得知消息后,急得四处寻他,却在看见他留下的眼泪,说出那一句熬不下去了之后,将那一句留下的话咽了回去,把得之不易的粮食塞给他,告诉他要好好活。这一刻,王的怒其不争,他的心疼表露无遗,王进喜的形象终于丰满起来。
而在现代,身为刘文瑞的儿子,刘思成一直以自己是铁人一代的后代而自豪,父亲告诉他自己是病退,父亲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伤疤一样让他骄傲,可是这一切在他得知父亲逃跑的真相后破坏的支离破碎。他觉得无地自容,觉得愤怒,可这些又随着父亲的离世消失殆尽,只剩下对父亲的尊重。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又也许有英雄,刘思成为了寻找使用的赵一林和小米奋不顾身的进入满天黄沙,赵一林对刘思成的维护安慰,亦或者每个奋斗在石油行业的人都是英雄。
在困难面前,像铁人一样,绝不言败,绝不退缩,这大概就是真正的铁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