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精选3篇

《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较弱的黛玉,知书达理的宝钗,性情直爽的湘云,浊世佳公子宝玉等,他们各自具备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从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读《红楼梦》有感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个暑假中我读《红楼梦》有不一样的感受。

《红楼梦》为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惨状,金陵十二钗没有一个好下场:黛玉葬花、元春暴病、探春远嫁、祥云贫病、妙玉失踪、迎春虐死、惜春为尼、熙凤惨死、巧姐为婢、李执守寡、可儿早夭,唯独宝钗还不错,不过自己嫁的那个人还不爱自己。可比起其它人来讲,还算幸运。红楼梦女儿的悲惨又有谁知?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有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有长。空有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意,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虽说薛宝钗是幸运的,但她这一生是悲惨的。虽说与贾宝玉结了大婚,但贾宝玉并不爱她,宝钗与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结了婚。贾宝玉因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就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生,独守自己过一生。

《红楼梦》这本书令人赞叹不已!书的作者也令人赞叹不已!回想以前的旧社会、封建社会,就感觉现在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幸福,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对于《红楼梦》这部作品,我一直以为是可望不可及的。因为它处于一个太高的位置,带着一顶太高的帽子。但直到这次的暑假,对《红楼梦》的一次算为比较浅显的阅读,已经颠覆了它在我心中的形象。

《红楼梦》,出自清代一名家道中落的才子,曹雪芹之手。现在比较通用的常识是,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亲笔所著,而后四十回则是由高鹗所续写的,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与没落为背景,以宝玉和黛玉的悲凉爱情为主线,描述了封建社会的末代各种出现的纠纷和难以调和的人性中的矛盾。

对这篇文章比较深刻的大概就是人物的名字和小说中三不五时出现的一些优美的诗词句画。记得在完整看《红楼梦》之前,我们还上过一节讨论小说中人物名字的艺术的语文课。其实在通读全篇小说之后,在联系人物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才华,不仅横溢在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中,还有擅于埋藏伏笔,使得小说更为精彩,更能得到看客的青睐。

从文中的,对富贵人家的饮食玩乐生活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昔日荣华富贵生活的怀念和依然的向往渴望;从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来看,其实也可以看出作者个人情感的复杂。比如他写书的时候,在大情节下,最主要的主角应该是黛玉和宝玉,但作者却在对宝钗的描写中透露了自己对封建时代比较温驯的女性的喜爱,有时也会对叛逆的宝玉和黛玉表示出自己的不满。

之所以说这是中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离不开一点就是,作者自己本身对作品的情感十分复杂,名副其实的百感交集,当后人对其加之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时,这部作品亦能包容不同的情感。就如西方的《哈姆雷特》一样,中国的《红楼梦》也能套用那句风靡世界的谚语,将其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以前个哈姆雷特”变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贾宝玉”。

同样,作为一部中国的经典名著,这部传奇般的小说也为大家带来了新的潮流。比如歇后语“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就是从此处来源和诞生,还有各种各样俏皮的话语,也象征了这种文学,在一个时代的流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