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马克思主义读后感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看到书架上《论犹太人问题》,《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完全是不知所言!只是稍微泛读了些《论犹太人问题》,这本书还算没有那么强的学术性。到高中时候学习政治的哲学部分,正式开始接触了马克思理论,印象很深刻,记得老师把很抽象的理论讲的很有趣,从那时开始觉得原来这套理论也是如此有意义。但毕竟对于理科生而言,应对了会考考试就足够了。所以只是蜻蜓点水。终于,在大学,在这个学期开始更加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就像许多老师说道的,即使作为理科生,也应该广泛涉猎一些政治,哲学的一些著作。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所谓考试,其实对于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塑造,思维的完善都是大有裨益的!在课上,我也注意到了沙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联系到许多简单的例子以及实事新闻来更加形象的阐述知识,帮助我们去理解。这着实让我们更好的接受学习。但毕竟自己是能力有限,认知和思考的水平还没有到达所要求的水平,一些观点还有一些前后的联系,还是理解的不太清楚。例如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等等。但基本的一些理论介绍还是可以理解认知的。确实,有时候当遇到生活实际的一些问题,可能不经意间想到学过的某个知识,切身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之处!
我不敢引用或者叙述书中的理论知识,因为我觉得我远没有到达驾驭的能力,我也不想空空的谈一下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如何如何深远的影响。在这里,只想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打算和规划。
对我有最大的吸引力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
之前的高中知识为了一个所谓的大学的目标而专一的考试,做题。但如今已经进入大学的我们,已经成年的我们,正是处在一个很迷茫的时间节点上。自我价值的判断,理想的设立,生活中的追求,似乎一切都是那么模糊不清。和我一样,很多的大一学生都面临这如此的困境。所以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认识,要充实自己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那些一句句生涩深奥的话语似乎和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有时候发现有的内容几乎就没有在现实中发生过。其实,只要细心揣摩,认真理解,真的生活中无处不是这些理论在指导,在运行。这或许就是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喜爱的原因。因为需要的有不断地积累才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才会有心得发现。当然,一个人完整的人生价值观不可能单独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指导就能建立的。我只是觉得可以从中,汲取自身的需要,来进一步完善自我。比如,质变和量变的规律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度的问题,这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对于自我的把握,生活的处理,真的需要我们思考;
此外,“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一理论又指导我们不断更正自我观念,与时代同行;还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的观点指导告诉我们身体力行,学以致用等等等等。
现在的我们或许就是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都非常明白,但是具体实践与进一步的理解又差了很多,所以到最后结果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所以,虽然沙老师的课程在本学期即将结束,但我知道老师对于我们的指导,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依然再继续。我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并适当合理的学习运用,形成完善自主的自我认知,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谈不上对于社会如何,只是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最好,完成应尽的义务,对于自我而言,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精彩!
让这“新”思想为梦想续航!
马克思是一个很伟大的思想家,他在年轻的时候确立了远大的理想与解放全人类的事业。他与恩格斯一道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我看来真的是如同金子一般可贵和闪亮。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观察社会,并进行社会实践所得出的重大理论。
他预见了很多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后来历史确实印证了他的思想伟大之处,比如资本主义的巨头垄断以及经济大萧条。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马克思出生在二百年前的德国,长期分裂的状态呼唤国家统一,相较于工业化程度高,工业革命进行彻底的英法等国,德国不得不抓紧了追赶他们的步伐。
中国与当时的马克思的生活环境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并且中国革命是在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革命会在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但是它并没有。以农奴制为基础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政府。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没有什么人的话永远是真理,真理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我认为正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循环过程。
正是在结合基本国情的条件下,我们伟大的毛主席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寻求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伟大论断。我们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南昌起义让我们意识到,十月革命不能在中国复制。如果说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华盛顿,那么邓小平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的林肯。两位伟人,为现在的中国打下了基础。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正是他引导的国内的思想讨论,让我们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一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一件利器。矛盾法分析社会以及辩证性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确实是一门科学,确实是值得每个人去捧读的,但是书本上的思想也是人类想出来的,我们必须对它进行纳新除旧,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它才有现实意义,才能真正的让它为人民服务。并且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才能了解的理论,也可以是每个共和国公民都了解的著作。科学的化繁为简,这是一门艺术。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活动,感到其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感到其得以立论的现实依据就大量地存在于当下中国与世界之中,感到其鲜活的生命力能够唤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社会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自然、社会、人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科学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各组成部分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关系中,最具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关系是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除了我们党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过程性本质,社会这个活的有机体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之中。改革开放是推动力,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也是前提,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转换制定切实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促进社会高效率发展的灵活的科学策略。
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他也正是本着人本主义的至高精神和对整个人类的无限关怀,将其理论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他所做的一切全部倾心于全世界人民能够生活的更好,全人类每一个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其理论的一条红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又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种交往关系是发展的、变化的,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自然历史过程。交往的范畴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个别人的全面的、多重的关系。然而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异化关系。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提供更多、更宽容的机会和环境,去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又一种体现。
首先我想谈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研究宗教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的信仰。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说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宗教等问题,为了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状态更理想。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矛盾。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这种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背道而驰。
边阅读,边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兼其他。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广博的视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又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断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割则日益明显,解释也更加分歧,确实很难找到把整体统一起来的因素。”这是由知识论的致思取向所导致的后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任何知识论的肢解和折衷都是对其整体性的损害。对于这种整体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指出,“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确实存在学科分立、各自为营的现象,专业划分非常明显。我不想过多谈这个问题,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在本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拓宽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所涉及的问题都要关注一些,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也要读一些。从生理上而言人是杂食动物,精神上也应如此。我个人做得也很不够,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钻理论,联现实。我们常常强调研究学问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密切联系现实,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质,很难将理论与现实分割开。比如,当前热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能说只是理论问题,与现实不相关吗?再比如,现时代,如何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是不是像西方学者所说,是马克思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呢?如果是,承担解放人类的革命主体都不复存在了,马克思的历史观立即就面临被解构的危险;如果不是,又如何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回应这些挑战和攻击?我认为这些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与现实密切相关。如果通过深度阅读原著,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彻底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将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第一次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我们作为新一代莘莘学子,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前周总理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勤奋的天才,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作休息,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值得我们学习。
马克思的许多著作是思想史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有充分理由信赖他,遵从他,把他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