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优秀13篇)

【拼音】yī qiū zhī hé以下是小编有缘人给大家分享的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优秀1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居心叵测的故事 篇1

战国时期,赵王派大臣出使外国谈判。

可是这位大臣早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了。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王说:“大王把这么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给我,我一定誓死效忠,请大王放心,我走后,请大王多保重。“赵王很受感动地说:“那就请你不要食言,实践你的承诺,我等你早日归来。”这时这位大臣装模作样的流着眼泪,跪下说:“臣出使他国,并不考虑保全性命。可是臣顾虑臣走后在赵国的声誉问题。”赵王不解地问他怎么回事。大臣说:“臣不求苟且偷生,却追求美好的名誉。可是我离开赵国后,肯定会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布恶言恶语对我进行诽谤,猜疑我是否会里通外国,如果大王您轻信他人之言,那么受害的是我,您说到那时我能回赵国吗?”赵王听后,非常诚恳地对大臣说:“你放心吧,我发誓,绝不会听信任何谣言。”大臣走后便投奔魏国去了,并赠送给魏国很贵重的礼物。消息传来后,赵国其他大臣们纷纷议论此事,并规劝赵王要识人心。可是赵王却执意不信,并说:“我发过誓,决不相信任何传言。”大臣们看赵王执迷不悟,非常生气。

【出处】清·林则徐《使粤奏稿》:“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

丘之貉的成语典故 篇2

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为告发霍光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他居功自傲,不把汉宣帝看在眼里,太仆戴长乐事发入狱,向汉宣帝揭发杨恽认为秦二世胡亥与汉宣帝为一丘之貉。杨恽被罢官回乡,他给孙会宗回信不满而被杀。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百步穿杨的故事 篇3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一丘之貉成语造句 篇4

1、审理这件案子的官员虽然手段不同,但都是一丘之貉,每个都贪赃枉法。

2、这群人不是抢就是骗,都是一丘之貉,实在没出息。

3、林彪及其爪牙都是一丘之貉。

4、何须多费唇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5、梁山泊好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6、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7、在我看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无一例外。

8、小明和小李真是一丘之貉!

9、他俩一个笑面虎,一个恶面狼,都是一丘之貉。

10、管他什么帮派,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

11、这些歹徒个个都是前科累累,真是一丘之貉,物以类聚!

12、他们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正是一丘之貉。

13、别指望他会主持正义,他们是一丘之貉。

14、这些一丘之貉的作为,完全是豹子野心,贪婪凶残无比。

15、这伙坏蛋都是一丘之貉,没有什么差别啦!

16、这些流氓犯、盗窃犯、诈骗犯都是一丘之貉,应严厉打击。

17、那两个人交情这么好我不惊讶,他们是一丘之貉嘛。

18、所有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一丘之貉。

19、他和其余的人一样阴谋同我作对,他们是一丘之貉。

20、受贿如同抢劫,人们始终认为,受贿者与窃贼是一丘之貉。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

21、于是我发誓,无论如何,我和他们那种人都不

22、带着宗教或政治面具的偏见和轻蔑也都是一丘之貉。

23、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24、这些歹徒个个都是前科累累,真是一丘之貉,物以类聚!

25、他们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正是一丘之貉。

26、何须多费脣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27、这两个人交上朋友我毫不奇怪,他们是一丘之貉。

28、这里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一丘之貉。

29、带着宗教或政治面具的偏见和轻蔑也都是一丘之貉。

30、我还以为你和这些男人有什么不同,原来老师一丘之貉啊。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一丘之貉的故事 篇5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

【出处】《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丘之貉的意思 篇6

【成语】一丘之貉

【读音】yī qiū zhī hé

【释义】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一丘之貉成语解析 篇7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成语近义词 篇8

狼狈为奸 [ láng bèi wéi jiān ]

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

难兄难弟 [ nán xiōng nán dì ]

东汉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是堂兄弟,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争个不休,就去问祖父陈寔。陈寔说:“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见于《世说新语·德行》)。意思是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后来用“难兄难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今多反用,讥讽两人同样坏。

半斤八两 [ bàn jīn bā liǎng ]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一路货色 [ yī lù huò sè ]

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狐群狗党 [ hú qún gǒu dǎng ]

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也说狐朋狗党。

泾渭不分 [ jīng wèi bù fēn ]

泾水和渭水清浊不分。比喻好坏不分,是非不明。

丘之貉成语 篇9

典源出处

《汉书 ·杨恽传》:“恽闻匈奴降者道单于见杀,恽曰:‘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 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释义用法

汉代杨恽听到冒顿单于被杀的消息说:“不成器的君王,有大臣出谋画策而不能用,使自己葬身无地,就象秦朝只用奸臣,终至灭亡,如秦能任用大臣,即可以延续至今。古和今象一个山丘上的貉一样没什么区别。”后以此典指性质相同,没什么差别。

用典形式

【一丘】 宋·陈师道:“万事自纠纷,高怀无一丘。”

【一丘貉】 清·丘逢甲:“人物真成一丘貉,文章更噪六朝蝉。”

【同一丘】 宋·苏轼:“日月转双 毂,古今同一丘。”

【貉一丘】 宋·苏轼:“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金 ·元好问:“青州荆州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

【狐貉同一丘】 清·王士禛:“狐貉同一丘,无事劳沾巾。”

丘之貉成语 篇10

【成语名字】一丘之貉

【汉语拼音】yī qiū zhī hé

【成语解释】

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丘之貉”指出自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样低劣,并无差异。语出《汉书.卷六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杨敞》。

【成语典故】

《汉书.卷六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杨敞》

长乐者,宣帝在民间时与相知,及即位,拔擢亲近。长乐尝使行事(隶)〔肄〕宗庙,还谓掾史曰:“我亲面见受诏,副帝(隶)〔肄〕,秺侯御。”人有上书告长乐非所宜言,事下廷尉。长乐疑恽教人告之,亦上书告恽罪:“……恽闻匈奴降者道单于见杀,恽曰:『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1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恽妄引亡国以诽谤当世1,无人臣礼。……。”上不忍加诛,有诏皆免恽、长

【成语注解】

1、长乐:戴长乐。西汉时人,生卒不详。宣帝宠臣,官任太仆。

2、廷尉:职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北齐以后称“大理寺卿”。

3、恽:音ㄩˋ。杨恽 (?~公元前54),字子幼,西汉华阴人,为司马迁外孙,杨敞之子。宣帝时,因功受封为平通侯。后为怨家所告,被处以腰斩之刑。

4、匈奴: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

5、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6、见杀:被杀。

7、不肖:不贤,没有才能。

8、大臣为画善计不用:大臣替他设计了很好的治国策略,却不知采用。画,设计、筹谋。

9、身无处所:无容身之处,意指死亡。

10、令:假使。

11、至今:延续到今。

12、 当世:指汉宣帝。

【成语出处】

1、《汉书.卷六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杨敞》:“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2、清.吴伟业〈偶成〉诗其五:“韩非传同老子,苏侯坐配唐尧。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谁凤谁枭。”

3、《聊斋志异.卷七.细柳》:“黑心符出,芦花变生,古与今如一丘之貉,良可哀也!”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彼此同样低劣,并无差异。贬义。

使用类别 用在“勾结作恶”的表述上。

【一丘之貉造句

1、在我看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无一例外。

2、梁山泊好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3、管他什么帮派,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

4、这伙坏蛋都是一丘之貉,没有什么差别啦!

5、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6、他俩一个马屁精,一个笑面虎,都是一丘之貉。

7、何须多费唇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8、这群人不是抢就是骗,都是一丘之貉,实在没出息。

9、这些一丘之貉的作为,完全是豹子野心,贪婪凶残无比。

10、审理这件案子的官员虽然手段不同,但都是一丘之貉,每个都贪赃枉法。

【参考词语】:一邱貉

【汉语拼音】: yī qiū hé

【成语解释】:犹“一丘之貉”。见“一丘之貉”条。

1、宋.刘敞〈任城道中〉诗:“古今一邱貉,成败谁复论!”

【参考词语】:貉一丘

【汉语拼音】: hé yī qiū

【成语解释】:犹“一丘之貉”。见“一丘之貉”条。

1、宋.曾几〈咏南池〉诗:“古来英雄人,何异貉一丘;茫然不知归,没世随波流。”

【一丘之貉的成语故事

据《汉书.卷六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杨敞》载,汉朝时的杨恽,父亲杨敞是昭帝时的丞相,他自己能力又强,所以年轻时就在朝廷里担任要职,声名显赫。因少年得志,所以不觉中显露骄傲的态度,常常得罪别人,其中与宣帝最宠信的'太仆戴长乐的私仇最深。有一次戴长乐被人告了一状,他怀疑是杨恽怂恿的,所以也上书控告杨恽诽谤当今皇上。其中一条罪状大意是说: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正谈论他们首领单于被人杀害的消息。杨恽听了之后,就发表议论说:“单于真是昏庸的君主,虽然他的大臣替他设计了很好的治国策略,却不知采用,结果送上自己的性命。这就好比历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样,因为听信小人而杀害忠贞大臣,结果遭到亡国的噩运。如果当时秦朝的君王肯采纳忠言,也许今天还是秦朝的天下呢!从古到今的国君都喜爱听信小人的话,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杨恽如此借古讽今,实在是太猖狂无礼了!宣帝听了很生气,就将杨恽免职。后来“一丘之貉”由此演变而来,用来比喻彼此同样低劣,并无差异。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草菅人命的故事 篇11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 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

贾谊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可是梁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太博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

可是,贾谊这段精采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作为一句成语,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反动统治阶级杀人的凶残狠毒。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用一丘之貉造句 篇12

1) 别指望他会主持正义,他们是一丘之貉。

2) 这些一丘之貉的作为,完全是豹子野心,贪婪凶残无比。

3) 这伙坏蛋都是一丘之貉,没有什么差别啦!

4) 他俩一个马屁精,一个笑面虎,都是一丘之貉。

5) 这些流氓犯盗窃犯诈骗犯都是一丘之貉,应严厉打击。

6) "她们都是一丘之貉,"他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想到,并非他一人遭到与那下流女人结合的悲惨命运。

7) 何须多费脣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8) 那两个人交情这么好我不惊讶,他们是一丘之貉嘛。

9) 一些华盛顿的律师甚至推测考克斯与投资者实为一丘之貉,因为他承认己方几乎不会得到法庭的支持。

10) 所有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一丘之貉

11) 那两个人交情这麽好我不惊讶,他们是一丘之貉嘛。

12) 他和其余的人一样阴谋同我作对,他们是一丘之貉。

13) 受贿如同抢劫,人们始终认为,受贿者与窃贼是一丘之貉。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

14) 她还不了解我的福什利,他是一个更卑鄙的男人,他和女人姘居,是为了谋取更高的地位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15) 美国和叙利亚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可以在多边组织如联合国中动用否决票制裁伊朗的一丘之貉们。

16) 比起去年来他的防守略有进步,这一点我相信,但在分球和打整体球方面,他和其他人是一丘之貉。

17) 面对局长的询问,他忍不住把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幸亏自己跟了三年的领导宽宏大量,没认为他和那帮人是一丘之貉,不然,以后的仕途还想万事亨通?

18) 审理这件案子的官员虽然手段不同,但都是一丘之貉,每个都贪赃枉法。

19) 这群人不是抢就是骗,都是一丘之貉,实在没出息。

20) 林彪"_"及其爪牙都是一丘之貉。

21) 何须多费唇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22) 梁山泊好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23) 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24) 在我看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无一例外。

25) 小明和小李真是一丘之貉!

26) 他俩一个笑面虎,一个恶面狼,都是一丘之貉。

27) 管他什么帮派,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

28) 黄世仁和穆仁智是一丘之貉,一个是满嘴仁义道德,一个张牙舞爪欺负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29) 这些歹徒个个都是前科累累,真是一丘之貉,物以类聚!

30) 他们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正是一丘之貉。

看了一丘之貉典故的人还看: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口蜜腹剑的故事 篇13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后来,宋朝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