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精彩14篇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14篇古代成语故事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古代成语故事 篇1

成语】: 瓜田李下

【拼音】: guā tián lǐ xià

【解释】: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成语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乐极生悲 篇2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十分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

淳于髡回答说:“像这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能够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习。“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古代成语故事 篇3

孟轲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古代成语故事 篇4

难兄难弟

史料记载:“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文德,争之不能决,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太丘名陈寔,元方、季方之父也。”

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篇5

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知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古代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6

【汉字书写】:道听途说

【汉语注音】:dào tīng tú shuō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多指听到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的意思】:道、途:指路上。刚刚从马路上听来的小道消息,马上就在路上传给其他的人听。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的近义词】:小道消息、耳食之谈、捕风捉影、海外奇谈、齐东野语;

【道听途说的反义词】:确信无疑、言之有据、耳闻目睹、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道听途说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是著名的学者,名叫艾子。另一个叫毛空,一次艾子从楚国归来,正巧让毛空碰见了,毛空对他说:“我听说有户人家养了只鸭子,这只鸭子特别会生蛋,一次能生一百个蛋。”艾子不信他,说:“哪有这种可能啊?”毛空急忙又说:“好象不是一只,是两只鸭子生的。”“那也不可能啊。”艾子还是不相信。毛空又改口说:“那肯定就是三只鸭子生的。”艾子更不信了。毛空看他不信就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直到增加到十几只,如此这样艾子更不相信他了。可是,接下来毛空又说:“我还听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艾子笑着说:“有这么大的肉啊,那是什么肉呢?”毛空一看艾子又不信,忙改口说:“那可能是我听错了,应该是十丈长的吧。艾子见毛空越说越不着边际,就忍不住问道:“你说的那么会下蛋的鸭子,是哪户人家的?天上掉下的大块肉,掉在哪里?”毛空支支悟悟地说:“我也没看到都是听别人说的。”艾子听了,对他说:“对道途中听到的事情,你不能不经判断就毫无依据地随口乱说,那样的话,以后谁都不会相信你的话了!

【道听途说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马南邨《燕山夜话。替(宝岛游记)更正》:“今后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务必要把具体情节反复查考得清清楚楚,千万不要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

【道听途说造句

现在很多伪科学的说法都是基于道听途说或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在做事情或者看新闻的时侯都要以事实为基础,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不应该把思维建立在道听途说之上。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闲云孤鹤 篇7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篇8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古代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9

【成语】: 黄绢幼妇

【拼音】: huáng juàn yòu fù

【解释】: “绝妙”二字的隐语。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臼”。当时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据《世说新语》载,蔡邕题字后的一天,曹操和他的“主簿”(类似现在的秘书)杨脩路过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曹操指着蔡邕的题字,问杨脩:“这八个字的意思你知道吗?”杨脩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杨脩于是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轎’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杨脩说:“我的才能不及你!”

后来,人们便以“黄绢幼妇”或“绝妙好辞’作为文才高、诗词佳的赞语。

古代成语故事 篇10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犬牙交错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后,分别封功臣到各地为王。但是因为这些王候在地方上拥有强权,甚至有谋反叛变的意思,于是汉高祖就一一把他们消灭了。

为了巩固汉室,汉高祖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因为同姓诸侯国数量增加,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征讨,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的存在依旧威胁着汉朝的江山。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也就是消弱王侯们的势力,并且想进一步采取行动。这个举动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便对汉武帝说:“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的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汉武帝能手下留情。”

于是,汉武帝后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无形中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毛遂(suì)自荐 篇11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齐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午后,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十分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十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立刻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古代成语故事 篇12

明朝末年,弋江古镇出了两位象棋高手,他们是一对兄弟,老大人称“活棋圣”,老二人称“棋胜天”。兄弟俩仗着自己一手高超的棋艺,傲气十足地开了家棋院,规定逢棋必赌,不赌免弈。他们专吃这“棋”饭,几年来从没在棋场上失过手,“杀”败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各地棋手,更从这些人身上赚取了大笔银两。

这天下午,兄弟俩正在花厅里和一帮当地的绅士喝茶聊天,忽然一棋童进来禀报:“两位老爷,门口有位小姐求见,说是要找老爷下棋。”

活棋圣一听是位女子,挥挥手说:“你赶快打发她走,就说这儿不教棋。”

棋童领命而去,可是不一会儿又折了回来,说:“老爷,那位小姐不肯走,她说她就是专门来棋院与老爷赌棋的,还说请老爷不要坏了自己立下的规矩。”

活棋圣一听乐了:这小娘们居然还知道棋院有规矩?于是就让棋童把她带了进来。

小姑娘看上去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活棋圣自然不会把她放在眼里,所以出口很轻慢:“你……叫个啥名?”

小姑娘朗声答道:“本姑娘姓陈,家住宣州府,自幼就跟着爹娘学棋,还一直没遇到过对手,听说两位院主的棋下得不错,今日特来会会。”

小姑娘的这副模样,把活棋圣和棋胜天气得够呛:这是哪家的黄毛丫头,居然这么不知天高地厚?活棋圣气哼哼地说:“到这儿来赌棋,须得五两银子起注,你有吗?”

小姑娘眉眼一挑:“当然有,我今天带了五十两银子哩!”她边说边就晃了晃手里的一张银票。

活棋圣心想:我棋院开到现在,倒还真没碰到过这样的对手,今天非得给小姑娘点厉害尝尝。于是,他吩咐棋童立刻打开棋室的门,让小姑娘入席,又对棋胜天说:“你陪各位仁兄喝会儿茶,我去会会这丫头!”说完,就要朝棋室走。

谁知小姑娘朝他喊了一声:“慢,我刚才说过了,我今天是来会两位高手的!”

活棋圣哑然失笑:“怎么?你一个黄毛丫头想同时下我们俩?”

小姑娘说:“那当然!不过你们俩不能互相商量,所以得一人一个棋室和我下。”

“一人一个棋室?那你呢?”

“我当然是两个棋室来回跑啊!”

棋胜天一听,脸红脖子粗地吼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黄毛丫头,你以为你是谁啊!”

小姑娘却轻轻一乐:“怎么,两位院主不敢了?”

活棋圣冷笑道:“我们有什么不敢的!只是你这样胡闹,以后传出去了,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是我们两人联合起来欺负你一个呢!”

小姑娘笑了,摇摇头道:“哪能呢,是我自己愿意这么赌的嘛!”

话说到这个份上,小姑娘愿意把银子送上门,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活棋圣和棋胜天于是便分头进入棋室,活棋圣还吩咐棋童说:“去,温几壶酒,待会儿我请客!”与这种黄毛丫头对弈,活棋圣胜券在握。

活棋圣进棋室后执红先行,棋胜天进另一个棋室后执黑后走,小姑娘呢,就来往穿梭于两个棋室之间,左右开弓,轮番下子儿。就这么下着下着,没多久,一个棋室里的活棋圣托起了下巴,另一个棋室里的棋胜天瞪圆了眼睛,而小姑娘却是一副轻轻松松的样子。

棋越下越慢,酒温了又温。花厅里,一帮绅士们等急了:“怎么还没下完?”

就有人走到棋室门口去观望,发现活棋圣和棋胜天汗流满面,窘迫不已,而小姑娘却是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他们傻眼了:“难道两个高手今天遇上克星了?”

酒热到第二十二回时,只见活棋圣脸色苍白地从棋室里出来,勉强冲大家笑了笑,说:“让各位久等了,我……我赢……”话音未落,“扑通”一声栽倒在地。原来他虽然赢了棋,却耗尽了神,费尽了力。

小姑娘一言不发,转身跑进另一个棋室。只一会儿的工夫,就一蹦一跳地从棋室里出来,后面跟着出来的棋胜天却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栽倒在地的活棋圣一见棋胜天就着急地问:“结果如何?”

棋胜天叹了口气,声音小得像蚊子:“唉,输了。”

“输了?”活棋圣吼起来,“你怎么会输了呢?”

这时候,小姑娘冲众人一抱拳,笑吟吟地说:“今天大家都看见了,两位高手的棋果然下得不赖,一胜一负,竟然能与我打个平手,输赢相抵,两不相欠,本姑娘告辞了!”说完,一步蹦出棋院。门外,一辆马车载着小姑娘疾驰而去……

活棋圣和棋胜天尴尬得恨不能马上找个地缝钻进去:从不失手的兄弟俩今天跟斗栽大了,居然被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杀了个平手,人家小丫头还是一人下俩哩!再说了,活棋圣虽说是赢了,可赢棋时那如灰的面色,能与小姑娘轻松自若的神情相比吗?难道还有脸说,这也是打了“平手”?

一帮人见状,纷纷摇头,那摇头的意思很明显:原来,高手的棋艺不过如此啊!

众人离开后,活棋圣把棋胜天骂了个狗血喷头。末了,两人越想越不对劲,就到棋室复盘。

复着复着,发现他们分别与小姑娘下的那两盘棋,其实只是一个棋局:小姑娘只不过是利用老大之“矛”在攻老二之“盾”而已。活棋圣长叹一声:“我们被这丫头当猴耍了!”《·》

活棋圣说得一点没错,小姑娘确实是有备而来的。

小姑娘是宣州人氏,其父姓陈,陈父是做布匹生意的,也迷下棋,并且好结圈中高手,三个月前来弋江古镇采购布匹时,打算顺道与两位仰慕已久的棋界高手切磋棋艺,交个朋友,没想却被棋院“不赌免弈”的规矩碰了个壁。为了过把瘾,陈父就硬着头皮把原本准备采购布匹的一百两银子,五两一盘五两一盘地和活棋圣和棋胜天赌起棋来,兄弟俩一看来了个大主顾,就使出浑身解数轮番上阵,结果连赢陈父二十盘,把陈父用来采购布匹的银两赢了个一干二净,末了两人还把陈父大大嘲讽了一番,陈父又羞又气,回到家里就病倒了。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后,人小志大的小姑娘便暗暗发誓,一定要替父亲出这口气。她虽说从小就跟着母亲琴棋书画无所不习,但要论起棋艺来,肯定远远不是这两个棋界霸王的对手。怎样才能做到棋高一着呢?

小姑娘想了一夜,第二天当机立断坐上马车直奔弋江古镇,就用一人先后对俩的招数,让蒙在鼓里的兄弟俩互相“厮杀”……下完棋回家,小姑娘把经过给父亲一说,父亲的病当场就好了。

活棋圣和棋胜天呢,这一回知道自己脸面丢大了,从今后再也无颜继续开棋院,只好关门改做生意去了。

古代成语故事 篇13

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古代成语故事 篇14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 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