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想要一些关于描写景物的散文吗,那么都有哪些好的散文呢?以下是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8篇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欢迎阅读。
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从桂林到杨朔游览漓江,就像欣赏一百六十六公里长的巨幅锦绣画卷,奇秀的山峰拔地而起,晶莹的流水碧波回环,正像导游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每当回忆起美丽的桂林山水来,我总是思绪起伏,感慨万千,心中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在涌动,因为我与桂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从第一次走进桂林开始吧。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那时,我就从书本上、电视上或者道听途说,在头脑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朦朦胧胧美丽的“桂林”,正是带着这种模糊、向往的心绪,随部队赴广西执行战备任务,多次途径桂林,似乎灵动的桂林山水扑进了我的眼帘,印进了我的脑海,我这才对桂林山水有了全新的感觉、质的升华,使桂林山水在头脑中揭开了模糊的云雾,真正置身于秀山美水间,不过,因部队任务特殊,每次到达桂林,都是匆匆而过,只欣赏了桂林山水的“外表之美”,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美丽“轮廓”,而真正领略桂林山水的丰富内涵是在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桂林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使桂林山水在我的脑海里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在层层加深,我真正感悟出了桂林山水的内在之美和灵性。这时,我才惊叹大自然竟如此之美,从而对“桂林山水甲天下”深信不疑,也明白了历代多少文人墨客为什么都盛赞桂林山水之美,因情所致,我也不由地拿起笔来颂扬桂林之秀美。
20**年7月,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写作同行到广西南宁集结后,直奔桂林。临行前,我们都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要身临桂林山水之境,用相机拍摄出大自然的美丽瞬间,用文字来赞美桂林山水的灵性,折射出一个完美的桂林山水,并用大自然的现实生活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一个美丽、真实的桂林。桂林山水很奇特,超然于从未到过桂林人的想象,行车途中导游就欣然告诉我们,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被称为“桂林三绝”。“三绝”和谐共溶,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真是人间仙景,无景不成桂林,整个桂林处处是景,一步一景,我慢慢观察,在思维中慢慢回味,确实如此,桂林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山连着水,水连着洞,山中有洞,洞中有水,站在山上望水或行在水中看山,雄、奇、险、秀、幽尽在其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一行先游览了独秀峰,这座山峰平地而起,巍巍壮观,集奇、秀、险于一身,远望秀丽多姿,近看气势雄伟,登上独秀峰山顶,似有众山皆在脚下之感,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居高临下,桂林山水尽收眼底,这里可拍照的景色实在太多,几个同行在这里不停地“咔嚓、咔嚓”,扳动着快门,美丽的景色增添了情趣和韵味,定格的瞬间又增添了艺术的享受,我也用相机把独秀峰的一叶与象山的风韵拉到了一个画面,简直是美奂美伦。
从独秀峰上盘旋而下,不觉就到了象山,也叫象鼻山,如其说是游览道不如说是远看,漫步走在象山的对面,平心静气,抛却一切杂念,这样才能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我那时触景生情,悠然而生出无限的遐想,此时的象山,仿佛一头巨象矗立江中,把南来北往的客人视为“熟客”,只管尽情悠闲地饮水,尽情地展现着大象的雄姿。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象山,一行乘车游览漓江。一到漓江,我们简直就惊呆了,这真是桂林山水中的绝唱,就是历代著名画家,倾尽手中的画笔,也画不出真正漓江山水之秀美,它在万座峰峦怀抱之中,清水环绕山峦,山峦浮于清水,引领着游客尽情地享受,时而美丽如画,群峰竞姿,时而朦胧若诗,约隐约现,遗憾的是,我们游漓江的时候,天公不作美,隐天蔽日,这样不过拍照受到影响,不影响观景,江上烟波浩渺,一会儿,云雾漫山环绕,一会儿,云雾消散,青峰倒影在江中,在江中,还时而观看到民族歌舞,时而可听到对面传来美丽的民歌声,还有穿着五颜六色的黎族姑娘,悠闲地划着小船,荡悠悠,荡悠悠,停在了漓江美景构图的最佳位置,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景色迷人,人更增色,山、水、人、船的美丽组合,好一幅秀丽的山水风景画,胜似水墨桂林,立在船中畅游中,朋友中不知谁说了一句“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更引起了我的联想,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乐园之中,我迅速举起相机,把美景留下,到了大约一半游程,我发现左测的一座山峰,就象古代一名大将,身披盔甲,骑着战马,所向披靡,我立即把它拍成照片,说给朋友听,似乎深有同感。此时,假若一人划着小船独览此景,想到哪里都遂愿,那将更胜一筹。
游览了漓江,我们便乘兴游览芦笛岩、七星岩,这是桂林两个著名的岩洞,此前,我从未游览过岩洞,我们一行沿着台阶登上了离地26米多高的芦笛岩,我立刻被洞中迷人的景色惊呆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庞大艺术宫殿,令我更吃惊的是,这样大的岩洞是怎样形成的,里面巨大的岩石是怎样运走的,我怀着探迷者的心态逐一游览,岩洞仿佛神工鬼斧雕琢而成,在这里,听潺潺泉水,览洞中秀色,洞内石笋、石柱、石幔、石乳、石花密集成林,各类沉积形态变化万千,怪石林立,琳琅满目,拟人状物,惟妙惟肖,有“高山瀑布”、“水晶宫”等迷人的景色,在“花果山”一侧,隐约看到了西游记中躺在这里睡觉偷懒的“猪八戒”,另一旁有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还约隐约现地看到“唐僧”和“沙僧”,洞中几根数百米高、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石柱顶天立地,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一个天然“大厅”不由映入眼帘,顿时油然而生出一种在这里聚会的感觉,有一种神奇之感。步行游览之后,我们便十人一组,乘船游览岩洞,更有情趣,更增一种惊险、神秘、悠闲之感, 美不胜收,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到洞中的美妙胜景,美中不足的是,洞中光线太暗,如此美丽的景色无法拍出理想的照片,最美的景点都被个人承包了,自己设灯光拍照赢利,而有煞风景,我们只好把美丽的岩洞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游览七星岩与芦笛岩有点相似,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我们还游览了叠彩山、伏波山等,众山叠嶂连绵、姿态万千,一路饱览胜景,我们收获多多,不虚此行,桂林山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独坐教室,随意浏览,杂志上一幅竹画,牵住了我的视线。面对翠竹清健的风姿,我不由自主地思念起我童年的竹林。春天的竹林孕育生命,夏天的竹林充满活力,秋天的竹林满载沉甸甸的丰收,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冬天的竹林。当寒风呼啸、雪花像蝴蝶漫天飞舞时,竹林默默容纳了这些调皮的精灵,任它们在自己怀里嬉戏。即便是压弯了腰,也毫无怨言。这时的我,总爱钻进竹林去寻冬季的乐趣。伸出手,握住冬竹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簇簇”如天女散花般飘落下来,洒进我们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
竹林里野趣横生。在竹林深处有一条小河沟,填满了厚厚的落叶。沟边,长着一裸粗而高的山楼树。每到山检成熟时,我们几个伙伴总爱趴在沟里寻找山检果。那可爱的山植,像捉迷藏似的,躲在落叶下,只露出半个笑脸。我们几个胆大的索性爬到树上,坐在上面饱食一顿。而胆小的只好站在树下可怜巴巴地望“果”兴叹了。在这条小沟里,有时也会找到几个白花花的鸡蛋,因为我家那只不听话的母鸡总爱在沟里下蛋。如获至宝的我,小心翼翼捧着鸡蛋,送到妈妈面前。这样,我在竹林里玩耍就不怕妈妈唠叨了。
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摇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荡圆我心中的梦。如果兴致来了,我就带领手下“蟹兵虾将”,找来几根枯竹竿,在竹林中盖起了只有顶的小屋,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片刻欢乐。
如今,我远离竹林来镇上求学。记忆中的冬竹和山检,落叶丛中的鸡蛋,孤零零的秋千,以及那只有顶的小屋,仿佛是一根根长长的绒线,一头系着我的心,一头牵着绵绵的乡情与童趣。闭上眼睛,我仿佛听见竹林又在“沙沙沙”欢歌。翠绿的竹林哟,你是否还如我这般时时忆起我童年娇小的身影呢?
初春,暖阳抵不过冷风的日子,却也是人潮依旧,点点繁华挤满了街市,琳琅满目的青紫红绿,带来一阵子小惊喜后便会遗忘脑后。
上吴山,逛河坊,那一排排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迎风招展,彰显这个节日里应有的喜庆,于心也是淡淡,无数次的遇见也是目光一扫而过,记忆里蜻蜓点水般的停留后便删除,也许是觉得老了,不自觉的想要在脑海里清出一些空间来安放一些还未曾发生的宝贵吧。
游离般的随着人潮向前涌动,看见那间古朴的门头上写着“重逢”两个字的时候,我便驻足,抬头久久的注视,屋檐下那一串串精致的风铃时不时的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铃声,听着便恍若隔世般的沉静,听风诉说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耳边仿佛响起优美的旋律,“从别后,盼重逢,重逢也许只能在梦中……”
一路的泥人、彩绘、江南茶,脑海里却浮现一个个记忆里拼接的画面,那个古老的背景巷口,那一纸花伞下的滑落的泪滴。那一份千里之外,送你离开的悲情。人生何处离散,又于何处重逢,有些人也许别后便不会再相见,却还留在心上,有些人在身旁却从未走近过心里。红尘偌大,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爱恋,就有多少离愁,便有多少待重逢,原谅我仍旧在纠结那间“重逢”门前的思重逢。
也有想起在西塘的那一条长长的蓬廊下有那么一间纯银工坊,门头就写着“相遇”,也是那句“浅相遇,薄相知,淡相守,终难忘”,看过便心生感动,于是牢牢记下,想着这一生或许也会有那么一个人与我亦会如此,相遇后终难忘,于这世间便多一份美好也欣然。
无心拐进“心缘”小店,乍见的滴露玲珑,无比欣喜,依次的摆放良玉件件精雕细琢,完美无瑕,小心着观赏,每一件玉器用心拂过,生怕眼神也会灼伤它的洁面。总觉得玉是有灵性之物,惜之爱之,也尊之。于一尊玉佛前,两位婆婆虔诚的拜过,而我凝望他的时候,他也许正参透我的心吧。信的一切结缘,我留有这份与世不惊不扰、不悲不喜的性情,静守光阴,淡淡守着一抹来自咫尺亦仿佛天涯的温柔,一份纯吻眉心的情,一份寒冷中执手的爱,稳稳前行,于是这些玉也不是玉,是一份供养,那些留在心上的缘吧。
散文中的情与景
散文中的情与景
安徽 鲍亚民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刘熙载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呢?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
二、寓情于景法
“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三、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在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地融为一体。
四、情景相异法
“情景相异法”就是指作者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似乎是相异的,或景美情悲,或景丑情美,然而却是一种自然的反衬,辨证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茅盾的《风景谈》,写沙漠风光的单调、平板,反衬了人类活动创造“风景”的庄严、妩媚;石洞雨景画面,写了一个沉闷的雨天,在寂寞荒山的原始洞里,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自然界的贫乏,却反衬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尚。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探究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探究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摘要: 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他写景非但逼真,而且形神兼备,富有灵性,读者似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那人格化的太阳,诗意盎然的秦淮水,生机勃勃的春天,令人心醉的绿,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无不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在那浓郁的诗情画意里,却蕴涵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 写景 抒情
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如李广田所说:“朱自清散文所以能历久传诵,而又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他的写景抒情散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他善于精确地观察,细致委婉地把读者带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里。
一、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色彩
(一)朦胧的诗意美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诗意,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优美充沛的感情,二是丰富美丽的想象。他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细致刻画同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在这里想什么,不想什么极模糊,被迫着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说明。但是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这样让读者去琢磨、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显得既深沉有力,又给人一种朦胧的诗的美感,达到“这是独处的妙处”。《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的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景中有情,物中有人,那朦胧的境界,柔和的气氛,有所期待有所依恋的情思,浑然一体,画意与作者的感受简直是水乳交融。
(二)真情的协奏曲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还与他作品中那种真情的抒发分不开。朱自清散文之所以动人,首先因为它饱含着高尚的'、真挚的感情。它总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倾注在作品里,因而能如巨石坠海,激起读者感情的浪花。
如《背影》里,步履艰难的老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地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对亲人的这种“缠绵悱恻”的真切感情,像一股涓涓细流注入读者的心田,深深地感染着读者。写完背影这最动人的一幕之后,作家又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笔法,写了“我”对父亲一生的回忆,而处于这个回忆之梦中心的,则是我的“晶莹的泪光”中闪动着的父亲的背影。这最后的一笔,在读者的感情之弦上拨出了不绝如缕的余音,可谓极尽委婉。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丝丝入扣地揭示了两代人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
(三)“文眼”折射出的情思
著名散文家秦牧曾指出:“在一篇小小的散文中,要有新意,有感情,有鲜明的形象,有精辟的语言,耐人看,耐人想,这就煞费作者的一番心思了。”朱自清构思散文是煞费苦心的,他构思为文,常常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尤其体现在他对作品“文眼”的安设上。如作者在《冬天》里,先用抒情的笔触娓娓地记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后,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温暖”是作品的“凝光点”。父之怜、友之谊、妻之爱,都归结在“温暖”二字上,三个不相关的生活片断由这两个字凝成一整体。同时,文章又以父之怜、友之谊作为“妻之爱”的陪衬、烘托,因而“温暖”这个“眼”的艺术设计,与作者追悼亡妇的凄冷、悱恻的抒情基调,相辅相成地糅合在一起,使作品抒情的主旋律显得十分鲜明突出,读之,使人感到有一种摄人心灵的艺术力量。
再看他的名作《背影》。文中写父子之情和灰暗世态,既不像常人那样抓住面容和眼神写,也不像常人那样扣住文章和自己的种种遭遇写,而是抓住人们极易忽略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让父亲的“背影”四次出现,以此为“眼”,为“泉口”,倾泻出对父亲深深的感情和对时世的哀怨。朱自清散文对“文眼”的安设,做到了不事雕琢、不露痕迹,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缜密的特点,显示了独特的艺术性。
二、朱自清散文的景色描写
(一)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在散文中往往以一支绮丽、纤细的笔,绘出了一幅赏心悦目、清新宜人的图画。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一段:“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历史上的秦淮河曾是腻波倩影,灯红酒绿,华灯映水,朱自清却在夕阳西沉时,将蔷薇色抹在曾经艳丽一时的秦淮河上,傍晚中这一抹淡淡的色彩,不仅为下文作了铺垫,而且引起了人们深深的遐思……
(二)画出天地好文章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斯基说:“绘画使散文更臻优美的意义。”绘画美给朱自清的散文增添了更多的光彩,朱先生能够在他的散文中得心应手地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体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艺和才华。例如《荷塘月色》用文字画了三幅画,第一幅写荷;第二幅画描月;第三幅勾画塘岸,凝聚点在树。刘熙载《艺概·诗概》有:“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作者摄取春境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用蒙太奇手法,以密集特写镜头,汇映出生意盎然的春之美境。先是写草,写田野里、园子里、大地里,嫩嫩绿绿的小草,显露了春的脚步;次是写树,写桃树、杏树、梨树,写它们的花、果,以及嗡嗡闹着的蜂儿,透出浓郁的春意;继而写风,带来了泥土、青草、繁花的气息,传来了鸟儿婉转的鸣声,透露了大地无限的生机;再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滋润着大地的生命;最后写人,老老少少都出来“赶趟儿”,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表现了春到人间的欢悦。作者把这些各具风采的特写镜头予以有机的整合,在联想、比衬、连贯中体现艺术构思,表现了生机蓬勃春满人间的美丽图景,拓展了无限想象空间,让读者去体悟寄寓于景中的情思世界。
(三)修辞手法添神韵
1.朱自清的散文善取譬设喻。如《荷塘月色》:“(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善用叠音词、双声叠韵词、象声词,产生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大量的叠音词的运用使文章音律更加明白流畅,和谐悠扬,回环跌宕。如“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迷迷糊糊”的眠歌,“蓊蓊郁郁”的树木,“曲曲折折”的荷塘,等等。
3.妙用通感手法。如《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三、朱自清散文的情景交融
朱自清的散文到底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景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正有此妙处,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艺术境地。
(一)触景生情
如《绿》就是一篇触景生情抒心声的佳作。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绿,作了丰富的比喻和联想。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等各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临末,还送给它一个圣洁高雅的名字——“女儿绿”。写到此,作者的感情真是柔美到了极点,作者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化在这一潭绿水中。
(二)借景抒情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春》通过盼春、描春、颂春的抒写,细致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自然美,酣畅地抒发了对美好春天的热烈向往和憧憬,创造了清新隽永的意境。
(三)融情入景
例如朱自清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诃》,在那桨声灯影里,我们看到抹上了那浓郁的感情色彩的秦淮河风光,那月光、水色、灯影,都倾注着作者对现实深切的感受。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贮满了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那清新质朴的语言,飘洒秀逸的气韵,恬淡自然的意境,如一盏美酒,使人感到余香满口,又如一曲清歌,良久地余音绕梁。朱自清笔下的自然美源自他的人格美。读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岂止是“人间能得几回闻”,简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
乘着学校兴趣小组启动的东风,那日,徒步登山兴趣小组一行数人带着为大部隊探路的神圣使命,沐浴着秋的习习微风,吸允着秋的幽幽花香,兴致勃勃地驱车前往三十堡一个传说中有红枫林的所在。
从学校到目的地车程有一个多小时啊,真的不算近!终于看到了高速公路旁一片红树林,虽然没有期望的那么大片的红枫林,但一踏进乡村的泥土地上,那一种莫名的亲切,顿时让在车上还有些失望的同伴们兴奋起来。
走在村子的静谧中,感应着秋风吹来岁月的恬淡回音,端详着路边的农家小院,欢喜着小院门外的枣树、梨树、柿子树……拾一个落地的小红枣,品味的是一季的秋,似梦非梦,彩叶飘飘,暮然间我仿佛回到了青春飞扬的岁月。
人家这里原本是苗圃,是卖树苗子的,主要是美国的枫树、槭树,还有其它树种,大约是供应城市物业小区绿化之用。但你如果不是要求太高的话,这里的风景蛮可以放飞一下你日日工作而些许疲惫的身心;如果你不是鄙视农村老土的话,这里的气息满可以舒展一下你繁琐家务而不乏麻木的神经,深吸一口气吧,虽然有时不小心会吸到了农家肥的味道。
经过管理者的允许,我们踏入了林子深处。放眼四周,秋末的五彩缤纷在这里尽展妩媚。柔润水洗的小草,淡淡馨香已近的落叶,构成一幅静美的图画。林中间隙的空地里,落满了红的、黄的、绿的、紫的、蓝的各色树叶……层层叠叠、整整齐齐,还有一些不经意间刚刚长出来的翠绿色的小草点缀其间,色彩缤纷,远远望去,酷似锦绣铺就的地毯,散发出淡淡树叶的清新之气,让人沉醉,让人不舍,只想将它收进写满田野牧歌的诗集里。
自古以来,吟咏描绘枫叶的诗文广为流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吟咏的诗句。枫叶是美好情感的象征,枫叶是幸福生活的写照,枫叶是诗,枫叶是歌,枫叶更是画。秋霜捶打着枫叶那绚丽的容颜,枫叶怀着淡远的心情随风而去了。但来春它又会发芽、枝繁叶茂起来,依然还是那么魅力四射,依然还是那么靓丽如斯。
宋·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习题《念奴娇 登多景楼》赏析。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译文:
登上多景楼,环望四周,这长江就像鬼设神造得一般,能攻能守,简直是向北伐金的天然凭借。
然而,长江的这个意义,古今有几个人能领会呢?他们只是把长江认作天然形成的南北分界线。
你看,一条大江横卧面前,东、南、西三面都有山峦环绕,形成了争雄中原的有利地形。
唉!六代王朝,你们凭借着这样的优势干什么去了呢?偏安一隅,苟且偷安,各谋私利,忘记了南北统一的大业。
我笑啊,那时的王石和谢安之辈,还敢跑到这儿,登高望远,故作姿态,流下了所谓的英雄泪。
其实,他们只不过是为保护自己家族和个人利益,而不愿凭借长江天险,收复中原失地的小人物而已。
我们应该学习当年的祖狄,下定决心,长驱直入,收复中原。用不着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象这样,年轻人善于用兵,即可拿下,无需老将出马,当年的淝水之战不就是很好的战例吗?抗金的优势在我,那用管敌人是否强悍。
賞析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北伐,反对议和。他一生所写诗文几乎都与抗金有关。这首词也不例外,他通过对六朝故事的回顾,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主张,老师笔记《习题《念奴娇 登多景楼》赏析》。
这首词的副题是登多景楼,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山的后峰有古甘露寺,相传为刘备招亲的地方。多景楼就在寺的后面,北临长江,视野阔远,是观景的最佳处。宋大书法家米芾有《多景楼》诗,称其是“天下江山第一楼”。
词的上阕,是写登上高楼四处眺望观察形势所生的感慨。当时的镇江是宋金隔江对峙的前沿。看到眼前这鬼斧神工的天险,不少人把它看作是天然划分南北的疆界。而在作者看来,这一面临江、三面环山的地形,正好是进取中原、北上争雄的有利条件。南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何偏安江左?他们无非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罢了。这里作者以批判为名,实际是指责南宋朝庭同样是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
词的下阕,“因笑王谢诸人”的王谢,是指东晋以王谢家族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这里泛指当时那些有声望地位的士大夫们。他嘲笑这些人,虽然也学得像英雄那样感叹山河变异,但只知道泛论空谈,却无能去收复那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河、洛即黄河、洛水,指当时北方的广大中原地带。作者认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应当像东晋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返顾。最后他指出形势于我有利,没有必要害怕对方是个强敌。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小儿破贼”,是指东晋淝水之战秦兵败绩,当捷报传来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他把驿书随手丢在桌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人问及,谢“徐答曰:‘小儿辈逐已破贼’。”当时统兵将帅是谢安的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故称为“小儿辈”。作者借此大有蔑视对方长我志气的英雄气概。
这是一首写得不同于一般的怀古词,议论精辟,笔力峻峭,字里行间充满豪情,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陈亮和辛弃疾志趣相同,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从艺术造诣说,陈不如辛,但就其慷慨豪放的风格而言,两人是相同的。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曾一度被剪除。但现在课本中已恢复其原来内容。首先,说明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