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大全一
基本信息 名称 《故都的秋》 执教者 赵丽霞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4、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课文,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鉴赏作品注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3分钟)
(二)解题
(3分钟)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5分钟)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16分钟)
(五)设疑讨论, 体悟情感
(5分钟)
(六)延伸拓展
课内练笔
(10分钟)
播放背景音乐《长亭送别》,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
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教师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
1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2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可以概括为几个画面?试拟小标题。
3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
①我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②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
③学生讨论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体会文中的“神”。
①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本节课讲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激情演讲】【投影】
要求
1、脱稿2、自然流畅3、声音洪亮4、感情饱满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教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和导学案的第二页。
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创作目的和感情基调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故都秋的特点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文章主体部分3—12段的内容。仔细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到底有多美
板书:清、静、悲凉。 品秋味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投影】
时间:5-10分钟。
内容:完成《导学案》 “探究案”部分。
要求:1、独立完成导学案“探究案”部分。
2、注意标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
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提出自
己的问题。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时间:5-10分钟。
内容:探究《导学案》第二课时合作探究部分。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合作。
2、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整理答案,总结心得。
第五环节【精彩展示】
展示内容 展示小组 展示区域 第一题 G4 后黑板1号位 第二题 G6 后黑板2号位 第三题 G8 后黑板3、4号位 第四题 G5 后黑板5号位 第五题 G3 后黑板6号位 第六题 G7 前黑板 要求:1、展示人要及时到位,不浪费时间
2、书面展示要在规定区域书写规范认
真,突出重点。
3、非展示同学,讨论完毕,根据讨论
结果,补充整理笔记。
第六环节【自由点评】
要求:
1、要声音洪亮,自然大方,面向全体同学。
2、思路要清晰,点评抓重点,注意与同学互动。
3、其它小组对展示点评的的内容,可以进行补充和扩展。
立体任务:
未点评的同学注意倾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做积极的参与者,不做被动的听课者。
探究案内容
1.?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课文逐一描绘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问: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景象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景物有:秋晨里碧绿的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残鸣的秋蝉,秋雨,都市闲人,秋枣等。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四行开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色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第四段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第五段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第六至十段段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感叹秋凉的“都市闲人”,第11段北方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 ,等等。
教师明确:由4组的答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描写了五幅秋景图:秋院静扫、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雨、秋果奇景。(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板书:(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2、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来写,你会这样安排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1)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原因:①本文重点谈的是秋味,牵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枣更具有代表性;②上述名胜是众所周知的,想让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写出不平凡的味道;③作者以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东西都能体现秋的魅力,更不用说那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地方了。④作者从身边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引起共鸣;⑤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如果写那些地方,就与作者写本文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不吻合,
教师:所以作者对于这些不吻合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这些地方让作者神往,也只是一点而过。
教师明确:作者不写这些风景区,单写院落街巷的秋景,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首先,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有人云集的风景区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会失去“故都之秋”的代表性;最后,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使人能更深刻地体味到故都的秋“味”。【投影】
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
3、在对这些自然风物中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静)“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 “秋草”(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 “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悲凉”)。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悲凉。)
第6-11段写秋雨----“灰沉沉的天”、“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清)“息列索落”慨叹着天凉了的话。(静,也有悲凉。)
第11段写秋果----“淡绿微黄”(清)
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牵牛花的蓝朵”给人 宁静、淡雅的感觉写出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宁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腰”,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第6-11段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慨叹着天凉了的话。(这里有境地的清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并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披文以入情,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绘之景,体悟所抒之情,发现景与情之间的联系,从而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运用创设情境和类似文本比较品味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情感与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对故都深切眷恋和深远幽思的情感。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欣赏和优美语言的鉴赏,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体味情感。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选取与作者感受的独特性,从而把握“故都的秋”中的强烈“主观色彩”;
(2)品味文中一些很见功力的字词。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自由交流话题“同学们对于秋风秋雨的感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对秋天的与众不同的感触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作者
请看大屏幕,请一生读。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写作背景放在第二课时,学习12段探求作者思想的时候再知人论世。)
三、解题
问:“故都”就是北平,那么文题可否换成“北平的秋”?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故”的诗句。
大屏幕展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明确: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故”暗含了作者的一种深沉的眷念,“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题目明确而深沉。
四、诵读
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全文。
要求:给段落编号,找出具体描写秋天景物的段落。
提示:宜慢不宜快,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明确:第3-11段。
五、鉴赏:第三段
1.听读
听读名家朗诵本段,勾划本段里的景物和描写人物的动词。
明确:
景:天色、飞声、日光、蓝朵
人:泡、坐、听、数、对
2.品味语言,可以参考课后练习二的第1题的提示。
明确: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3.探究:
(1)颜色“蓝白”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
点拨:
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譬如:①教室墙壁的颜色、灯光的颜色,窗帘的颜色(蓝)——宁静。
夏天你愿意什么颜色的屋子(蓝)——清凉。
有人去世了,哀悼的人戴着白花、黑纱(不是红花、红纱)—压抑、悲凉。
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可谓是透人肌骨啊。
师: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
思考:为什么第11段的结尾用“Golden Days”而不用“黄金般的日子”?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汇总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3.《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4.《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5.高一学习方法指导
6.高中语文诗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7.《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
8.2019高中语文教研组新学期工作计划
9.2020高中语文教研组的工作计划5篇
10.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