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

《阿Q正传》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受封建思想迫害的穷苦农民阿Q的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10篇,供大家参考!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1

阿Q,这个惹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小丑,把旧中国的国民之愚昧,麻木,落后,还有那么一股可悲的朴实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和王圆路(此字应为:竹字头下面加录)那个道士一样,人们把愤怒的洪水向他们倾泻是一件无聊透顶的事。可悲的是那个黑白的年代,正是那个可悲的年代造就了王圆路也凝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阿Q,再加以先生精心的雕琢,这种愤恨虽隐于笑料之后,就如千钧巨石一般压在心头,然而人们往往只把眼光放在了阿Q的年代,殊不知这不仅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伟大的批判,更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精准的预言,因为阿Q的后人非常多!而且不仅是阿Q的后人,还有王胡,假洋鬼子,邹七嫂,以及那些零星的看客的后代也不少!

先言阿Q的子嗣。他们的祖上传下一种精神胜利法,“妈妈的,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与状元一样,都是第一,而你是什么东西呢?”如是而已。现在,阿Q的后人把这一点不仅完美的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倘若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事,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听说你考试没考好?”“嗨,我故意的,又不是最后的考试,不争天不争地的,下那么大心思做甚?”说的真漂亮,一句“故意的”,便把自己的失误死死压住了,还让自己成为了深不可测的“高人”,不仅不丢面子,还巧妙的往脸上贴了金!这一点与阿Q不同,他们不仅自己欺骗了自己,还让别人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而阿Q仅仅让自己满意,看吧,这便是继承与发展的巧妙,古人云:今必胜昔。由此观之,如是果然!

还有一传统,便是忘却。如何忘却,阿Q做了充分的诠释。受到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欺辱后,把小尼姑当成了泄愤的对象。欺软怕硬!当人们给阿Q鼓励时,阿Q便愈加喜悦,直到把伊弄哭了,才肯罢手,为的是他“十分的满意”和看客们“九分的满意”,而后自己受辱的事烟消云散!阿Q的子嗣们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有人捧场便更来劲,出洋相,哗众取宠,笑的声音越高,看的人越多,越有面子,把场子捧的越满,越光彩。可是玩弄别人姑且算是玩笑,然而有的人却着实在戏耍自己,就是一种炫耀。为什么当今的人那么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悲不喜,不伦不类,不大不小,不俗不雅,总之就是要引人注目,就是要成为焦点,那是一件多么出众的事!这正是人心浮躁的表现。

说到欺软怕硬,还不得不说一说王胡后人。王胡,他荣耀一个第一,便是第一个让阿Q受辱的人,假洋鬼子则是榜眼了。阿Q与王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癞”。阿Q滋事惹怒了他,他便抓住阿Q碰头,同样是换得一份有喝彩的光荣。到了阿Q中兴回来,他便莫名的表现出一种猥琐,当众听官听阿Q讲“好看的杀革命党”时,阿Q只是夏了他一下,他便几天一蹶不振,何等的愚昧!如果是阿Q中兴之前戏弄于他,他就算硬着头皮也会早早上演一出“人大虫豸”!王胡的后人将其改变,但是那股欺软怕硬的气息却是依然留于心尖。有那么一种人,似乎是天生的明珠碧玉,对一些不如自己的人总会送去鄙视,这种不如是广义的,力气,身高,相貌,身材,体魄,运动,成绩,家境,只要有不如王胡后人的,人打虫豸到是不会,但是总会在心里讽刺,三言两语的挖苦!而遇到正值中兴的人,那种摧眉折腰的猥琐使他们变成了奴才相。地主皇帝没了,却剩下了一群奴才!

再论炫耀,还不得不说一说假洋鬼子的后人,在阿Q眼里,这没了辫子的人拄着一个哭丧棒,“里通外国”的假洋鬼子,注定要让阿Q深恶痛绝,“妈妈的假洋鬼子!”恨屋及乌,他的老婆和一个没了辫子的人困觉,一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除非第四次跳井。这个假洋鬼子,满嘴鸟话,算的上是一个思想较为前卫的先进人物了,大概和他的“洪哥”是一类人,即使“洪哥”与他这个“急性子”说“NO”!在未庄的人看来,他应该算是一个亮点了。他的子嗣也是现代人的亮点,虽不是假洋鬼子了,但是却有另外一副嘴脸了。记得一个叫“什么女”的节目团体里出来一群时尚的人,人们很喜欢,但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玷污人们的喜悦,把语言进行了改革。一个在外国一个角落待过几天的人说:“其实像‘R&B’啦,‘Hip--hop’啦,‘酱紫滴’音乐我也是有学过的。”“酱紫滴”谓之“这样子的”,是啊,文学有一贵,在简练,这种不伦不类的话出现在网络,谓之网络语言,但是出现一些面向大众的公共场合,该叫它什么?“我也是有学过的”,我一直不明白“酱紫滴”话是哪来的灵感,英文的译之是“I have learned it”,“I”是“我”,“HE”那一定姑且算是“有”了,“LEARNED”是“学习”,“IT”为代词,抛弃文法的羁绊逐字译之是“我有学过”,不知道是不是这么一个玩艺儿,港台的歌星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从发音与语言逻辑上,自有其不同,况且他们也一定在改进自己的普通话,而大陆的一些人却在“学而时习之”,而且忙的“不亦说乎”!面对这一切,中文的光辉日渐暗淡,他们说的话应该怎样称呼?“鸟语”不雅,“汉语”亵渎,那就当时在新世纪说的一种语言吧,取之“世说新语”,妙,真妙!

还有太多的小角色的后代继承发扬着那些嘴上“深恶痛绝”的传统,前一阵我住院了,出院时有人说“咱们校的说你一定会瘫痪的!”“那谁告诉我说你一辈子躺在床上了”,我淡淡的冷漠了这些话,仅仅是告诉他们:“回光返照!”到底是谁传播的谣言,我无从查证,只好用“老谁家小谁”代替,但是一定是邹七嫂的后人吧。还有那些与对自己有利的人拉关系弄个“转折亲”,那一定是“举人老爷”的香火了,也可能是赵白眼的。还有对力所能及的帮助不给予赠送的一些人,一定和他们的先人一样围着一个桌子,当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看客。还有那些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帜趁机敛财的人,不知道他们祖上的那个秀才和假洋鬼子“革命”“革”来的宣德炉祖传到了谁的手中!

还太多太多,怎么说的完,读罢《阿Q正传》,我的心情也很恐惧,生怕在那些角色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对于自己身上灵魂的空洞,也只能直面其暗淡,哪怕把自己弄的鲜血淋漓。在阿Q的可笑可鄙之后,我对阿Q更多的则是怜悯和同情。为什么要让他生活在那样的暗淡污浊当中,怎么不能施舍他一点幸福?让阿Q革命,我视其为一种“逼上梁山”,但是他的革命却着实是为了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要什么有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他生计的悲哀,中兴的悲哀,末路的悲哀,爱情的悲哀,生命的悲哀,将那个时代的悲哀无情的揭露,有时真的想跳进书本间帮一帮。在看到阿Q钱被抢时,我多想进去帮他讨回,哪怕是一半;在看到阿Q被打时,我想像着阿Q的惨叫和看客们的狞笑,我多想进去“手持钢鞭把这群无赖打”,即便阿Q本身也是一个令人厌恶的无赖;在看到阿Q跪在堂下含混不清的解释时,我真想进去帮他喊一声“他是冤枉的”;到了阿Q被枪毙时,我却只想替他喊一声“救命”!我知道,枪声过后,只会留下一声“好”,或是一声咒骂,“妈妈的,一句戏也没唱,白跟着了!”或是纷纷的议论,“阿Q被毙了,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看着,想着,思索着,回忆着,我流下了哀痛的类,就算是读阿Q寄予的哀思。同时心底也怀念着鲁迅先生,先生一生奋斗于文艺事业,为了一个新纪元。然而旧时代走了,人性依旧。如果先生那激发一代又一代堪称为民族脊梁的不屈毅魄归来立于云端,看着这一切,会说一些什么呢?

笑化成恨,恨化成痛,痛化成静,静化成思,思化成警。人们往往鄙弃尘封以久的悲哀,却不知自己也即将被未消逝的污浊所掩埋。倘若会神于一些现实,怎不会在与过去的对比中引发感慨。“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生活还是美好的,只是仍有瑕疵,可怕的是意识不到,反到付诸一笑,仅仅是耐人寻味。物欲横流是物质的喜剧,颓废沉沦则是精神的悲剧。《阿Q正传》,这伟大的批判与精准的先觉,但愿人们能够机警于心。对于自己,我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妄自菲薄,只好在苦叹之后冷漠:“妈妈的,————满门抄斩,————嚓,嚓!”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2

漫长的暑假生活中,有许多“好伙伴”陪伴着我们打发时间,有些同学坐在电脑前,遨游于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有些同学坐在电视机前,沉醉于剧情曲折的电视剧;还有些同学发奋图强,扑在题海中无法自拔。但不管你大量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总有一样东西你是碰过的——书籍。我也不例外,暑假我读了不少书,不少文章令我回味不已,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鲁迅的《阿Q正传》。

此文共九章,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描写了他自己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中间部分表现了阿Q的精神痛苦和不幸,后面描写了革命波及到阿Q所在的村庄后,他向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和“假洋鬼子”不让他革命后,对革命的失望。最后,反对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

在我阅读文章的前半篇时,有好几次忍俊不禁。尤其是在阿Q每次受到欺辱后,自我安慰的片段。有人嘲笑他自欺欺人,但我觉得,他这种豁达开朗的性格也并不是没有好处,有许多人在受到了挫折后,内心难以平衡,做了一些偏激的事情。而如若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有“阿Q精神”,这可以让我们从自我安慰中解脱,重拾信心,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这样的性格,或许是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拥有的。

而到后面的时候,情况便没有那么乐观了。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许多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无知。其实在那个社会,得势的人和不得势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历代封建统治者用封建礼教麻痹、毒害人民,这样的做法造成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部分人的愚昧无知,以及中国在那一阶段所遭受的种.种屈辱。

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的,就是把目光放远,不要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做“井底之蛙”。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进行交流,对于外部社会的发展浑然不知,从而导致中国的各个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让中国这个曾经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的国家步步堕落,最后沦为西方国家以及日本掠夺、搜刮的对象。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你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吗:几十年后,别的同学从名牌大学毕业,不费吹灰之力的进驻了大公司,职位步步高升。而你却只能在旁边的建筑工地,在烈日的曝晒下大汗淋漓的搬运着砖块刷着漆。人家没事还可以去喝喝咖啡,旅旅游,而你,只能每天起早贪黑,就这样还有可能食不果腹。哪怕如此,你们的月薪还是差了几个0。这一定是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但是这就是社会,你的知识落后于别人,你的才能落后于别人,你的技术落后于别人,你与他们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一起努力吧,学会放远目光,学会崇尚科学,学会从现在就开始努力,说不定我们,都是将来坐在写字楼里的那个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3

一直以来,我对鲁迅的文章不太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觉得枯燥,二是觉得晦涩,也有点难懂。可鲁迅的文章是重点,免不了会成为考试的焦点,虽然觉得自己不适合读,但遇到了还是要好好地读。

好多人拿他的《秋夜》说事。“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可以说,这个句子就是“罪魁祸首”。后来我问询过有见地的人,原来鲁迅这样写自有用意,一是留存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二是要告诉读者,一件事物要从两方面看或多面方看,只看其中的一面是不完整的,要求同存异。

从此以后,再读鲁迅的文章,我就不敢怠慢了。

这样说吧,到今天为止,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Q正传》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让我记忆深刻。谁也不知道,有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鲁迅先生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复杂,文章也并非真正的枯燥无味,细细品读,也还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说他的文章幽默讽刺,是匕首,是投枪,真的一点都不为过。《阿Q正传》这个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末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底层一群被扭曲得畸形的典型人物的典型命运。尽管写得非常概念,可鲁迅先生抓住了典型,把典型写活了,所以深得人心,不同的人看了,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记得有位作家这样评价鲁迅的这篇小说:“小时候我也觉得那是好文章,写绝了,活画出中国人的揍性,视其为揭露中国人国民性的扛鼎之作,凭这一篇就把所有忧国忧民的中国作家甩得远远的,就配去得诺贝尔奖。这个印象在很长时间内抵消了我对他其他作品的怀疑。”

可见,《阿Q正传》不仅只有我这个接近千禧年出生的小女孩看好。

尽管阿Q是个籍贯和姓名都不可考的人,他没有家,很穷酸,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靠给人家做短工为生,活得很平庸,但他也有自己的活法,那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每次在被人欺负的时候,往往都能平静自若地面对。比如,被人打,他就会喊:“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对于欺负他的人,他喊完之后就在心里用这样的方法维护自己可怜的面子,从未有过真正的反抗,这实际上就是妥协,也是放弃反抗的表现。但可笑的是,阿Q也欺凌弱小,他把从强者那里受的气全部撒在弱者身上。在现实等级制度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在强、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创造一种精神上的平衡。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他的这种自我的精神胜利法与心理学中的“酸葡萄”效应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当然,精神胜利法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毫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人都会通过遗忘或自我膨胀来减少焦躁感与自卑感。正如成功之父卡耐基所说:“快乐的诀窍就是,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就微笑,假装自己很快乐。”是的,鲁迅写的这篇小说,很大程度上留下了他擅长写杂文的影子,“精神胜利法”、“不许革命”、“假洋鬼子”,这都是现成的概念,中国旧社会司空见惯的丑陋现象,直接就化在阿Q身上,针砭时弊,是很贴切的。狐狸吃不到葡萄架上的葡萄就抿抿嘴说葡萄是酸的,没什么好吃的。那么,我们还能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酸的吗?不容质疑,阿Q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却以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追求心里满足,继而引发了在物质追求上的惰性,这是他最大的悲哀之处,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悲哀。

老师在分析阿Q这个人物形象时说,其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里也包含了一种反抗初期的萌芽,他的恼恨,他的愤愤不平就是这种反抗的萌芽,但是由于这种恼恨转化成了自我欺骗与选择性遗忘,而不是进一步的反叛与报复,所以他的这种反抗不彻底,导致了他一生可悲的命运。这也难怪鲁迅先生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多次读《阿Q正传》,对主人公这种“起于捧腹,终于扼腕”的人生经历,真的让我反思了很多。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常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纵横的沟壑,难测的暗礁,艰辛和失败,烦忧与苦闷,甚至为了一个远大一点的目标会碰得头破血流,这都是在所难免的。你自己不坚强,没人会替你坚强。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心态,再尝试着去改变一切,要学会用阿Q精神砥砺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4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 ”的鲁迅先生,以笔代戈,站斗一生。其小说《故乡》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我也成为其中之一。

《故乡》这本书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小说是《阿Q正传》。《阿Q正传》 共分九章,前三章是小说的交代,且第一章是讲述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并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当我读到赵大爷跟阿Q纠纷姓氏时,因为阿Q说他姓赵跟赵大爷是本家人,所以赵大爷打他,毕竟他们不是同一身份,赵大爷觉得阿Q贬低了他在未庄的身份。

第二、三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当我读完全章不禁叹道阿Q我觉得他是又傻又聪明。傻嘛,他觉得他是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一个人能把自己看扁的人,但阿Q却能已各种妙法制服他的怨敌,不得不说嘿!这还是他聪明的地方。

第四、五、六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被赵大爷扫地出门,不准在未庄从事任何事情。

第七、八两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革命他对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用封建礼教,封建的道德规范从精神上毒害人民,这也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鲁迅对阿Q的评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悲哀他的命运坎坷,怒他太不争气只说不做!

看完整本书我发现书后有一行小字:“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正如勤奋,只有奋斗,努力了才会有回报!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5

看阿Q整部影片,竟然丝毫没有想笑的欲望,也许是自己平时对这些东西思考的角度与众人不同,也许是感情的偏移,阿Q打动我的一刹那竟然是他临死时候的眼神。我固执的相信阿Q临死的时候一定是骇怕之极的。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人呢,那时在阿Q的眼里也许生命是从未如此的珍贵而又奢侈吧?而作为观众的我却只有空叹生命的轻贱,那样的生命竟然会如此容易便消亡了。

看惯了古今太多的朝代变更,轮回更迭,心中却种下了一份种子,我清楚的知道,它的名字叫做悲哀。因为自从生命在这个世上开始存在,便注定了弱肉强食,注定了生命的无奈。在强者的眼里,生命就是如此的轻贱,看多了你争我夺,鲜血已经在心底摸上了重重的一笔色彩,一将成名万古枯,漫漫历史长河,如阿Q一般普通却又只能由别人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人如银河繁星,茫茫数之不尽,我知道自己不是英雄,更不是历史的决策者,只是一个虽感慨万千却又无奈的看客,除了几声叹息我什么也做不了。

阿Q也许算是一个无能而又懦弱的人了,但这绝不是他就该死的证明,但他死了,死的悲哀而又必然。我不愿去探究那个死刑背后的黑暗,却执著于对生命消逝的感叹。一个生命的诞生要积聚着多少的自然精华才能得到仅有的短暂一生,却又是如此的脆弱,禁不得一丝的摧残。

又想到最近在网上看到的关于一个虐猫的帖子,还有很久前看过的关于藏羚羊遭遇,每次想到那些让人心悸的文字和图片,心都会很痛很痛,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会如此无视生命的尊严,肆意的践踏着无辜的生命。

想着想着竟然心中会有着莫名的恨意,竟然有一种恨不得将那些无耻之人杀之而后快的冲动,才终于明白,原来为了一些生命我们可以毁灭另一些生命。我知道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当然更无法阻止更多的对生命的亵渎。想着自己也不由的想笑,我算什么呢,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除了笔尖的宣泄,我没有任何的能力去阻止别人的行为。只是还是忍不住的无奈,掩不住叹惋。

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于一些生命对另一些生命的践踏与亵渎,也很喜欢古龙小说中的一句话: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生命没有贵贱尊卑之分。没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权利。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6

出自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以喜剧形式开头却以悲剧收场的复杂的人物形象。《阿Q正传》主要讲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过日子,备受欺辱却用他的“精神胜利法”艰难度日的故事。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农民形象,开头就写到赵家老太爷不允许他姓赵,还随意打骂他,可以看出赵老太爷的蛮横,但同时也看出阿Q虽然勤劳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随便欺负他。挨打了却说自己终于被儿子打了,人们嘲笑他头上长了癞疮疤,他因此忌讳说光,明明自己没有老婆,却还吹嘘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些都是他精神胜利法的体现。但是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能够对自己产生心理安慰,但是却显得很卑微,很懦弱,这是说明他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磨难,而选择了逃避,正是因为他的一次次逃避与自我安慰才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直到死,他也没有喊出“救命”这两个字,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被处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有一种韧劲,这种韧劲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靠自己解决,自己承受,无论是精神胜利法还是偷萝卜,自己追女孩子,进城打工等等,虽然偷萝卜,偷东西来卖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没有因为走投无路而向别人摇尾乞怜,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错了方向而已。

从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来看,阿Q是革命期间有病态心理的中国国民的象征,同时,阿Q充满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说中出现的阿Q的“革命梦想”正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进城的日子里,亲眼见过新鲜的“砍头”事件等等,大开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为村里人的“统治者”,在读书人面前佯装很有见识,为了向村民们炫耀一番,宣称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军之中,而革命的人却将他视为草芥。阿Q本来就是粗浅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这也正说明了,目光短浅深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农民无法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个道理,这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当时人们战争失败却还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现实,同时意识到农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创作出来阿Q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看清中国备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残害,希望国民能够正视失败,痛定思痛,这样,才能够挽救中国。作者:鸭梨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7

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阿Q是未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很穷,连名字都没有,人们都叫他阿Q。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平时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养活自己。他又穷又瘦小,常常遭到别人欺辱,当人家嘲笑他连家都没有时,他却自吹“我的儿子比你们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时,他总是用“这是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挣来的钱被别人抢了,阿Q很生气很愤怒,会狠狠地打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把它想象成打了别人一样,从而莫名其妙地又高兴起来。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啊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8

《阿Q正传》主要讲了阿Q由于自身的缺点与生活并不宽裕,经常被别人欺负。他吃了亏后并不难过,自言自语来安慰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经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赢家一样高兴地走了,继续过他那快乐的生活去了……

生活中,人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总有无奈的时候,关键是有没有乐观地面对无奈和及时安慰自己,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为无法改变的.无奈而难受持久,否则会误了今后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这个故事,大家都笑话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后反思狐狸这种乐观的心态?如果它不是这样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们会在葡萄园外会看到一只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说我吧,别看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里游得能吃都吃,却因为过敏体质而对羊肉敬而远之。每当与别人一起去吃火锅时,看别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响时,我眼巴巴看着别人手中的羊肉串,心里很羡慕,口水都要滴到碗里了,那无奈感觉就像强大的狮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样。看完这本书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么好吃的?还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让我们不妨学学阿Q,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奈,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9

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着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着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资料共享平台

阿Q正传读后感心得500字篇10

读完了文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阿Q“精神胜利法”,他总借着“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来逃避冷酷的现实。

文章以辛亥革命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残害的落后农民的人物形象。阿Q生活贫困,靠打短工为生,住在土谷祠,无依无靠,甚至连自己的姓氏也“丢掉”了。

文章开头就写了阿Q在未庄并不怎么好的人缘地位,以及总少不了挨打和被开玩笑的生活。面对人们的各种过激行为,他总是吃亏,但他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阿Q向往有一个家,所以他想“女人”,所以他才会对吴妈说那样的话,由此看得出阿Q心中的“家”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但那时的人们不懂,阿Q还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阿Q胆子不算大,但他能毫不讳饰的说出来他上城的那些日子干了不好的勾当,却使人们更加疏远他了。

当革命党来到镇子时,阿Q又幻想他加入了革命党,去掠夺赵府和“假洋鬼子”的财物,后来革命党抢去了这些阿Q梦寐以求的东西,却没叫上阿Q,再后来阿Q被抓走扣上了打劫的罪名,游街示众,最后被枪毙了……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对与阿Q的悲惨一生,我感到无奈,我感到惋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